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菩薩但從大悲生 ◎ 印順導師 ◎ 林宗南摘錄自《學佛三要》《佛法概論》《空之探究》 佛法以慈悲為本 「慈悲為本」,這句話是大乘佛教的心髓,表達了佛教的真實內容。《大般若經》說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這三句是菩提願,大悲心,性空 慧,為菩薩道的真實內容,菩薩所以成為菩薩的真實功德!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 」。沒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薩行。所以,大(慈)悲心,實在是菩薩行的 心中之心! 菩提心之本在悲 經裡告訴我們,菩提心不由禪定中來,也不由智慧中來,而是從大悲心來。 慈心的全貌 慈是與樂,觀想眾生得到安樂;悲是拔苦,想眾生遠離苦惱;喜是想眾生離苦得樂而 心生喜悅;捨是冤親平等,「一視同仁」。分別的說,這四心的觀行是各不相同的;如綜 合起來說,這才是慈心的全貌。本來只是慈心,約義而分為四類。 慈悲的根源 佛法說,慈悲是契當事理所流露的,從共同意識而泛起的同情。這可從兩方面說:從 緣起相的相關性說:世間的一切──物質、心識、生命,都不是獨立的,是相依相成的緣 起法。在依託種種因緣和合而成為現實的存在中,表現為個體的、獨立的活動,這猶如結 成的網結一樣,實在是關係的存在。人與人間,眾生間,是這樣的密切相關,自然會生起 或多或少的同情。同情,依於共同意識,即覺得彼此間有一種關係,有一種共同;由此而 有親愛的關切,生起與樂或拔苦的慈悲心行。 從緣起性的平等性來說:緣起法是重重關係,無限的差別。這些差別的現象,都不是 獨立的、實體的存在。所以從緣起法而深入到底裡,即通達一切法的無自性,而體現平等 一如的法性。這一味平等的法性,是緣起法的本性。從這法性一如去了達緣起法時,不再 單是相依相成的關切,而是進一步的無二無別的平等。這都從這法性平等的現觀中得來。 在這平等一如的心境中,當然發生「同體大悲」。 戒是慈悲的實踐 佛法為了普及大眾,漸向解脫,所以有依人生正行而向解脫的人天行。釋尊為新來的 聽眾說法,總是,「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如中 含教化病經)。 在家眾持戒, 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等善, 富有積極的同情感。要知戒善是合法 則的,也是由於同情──慈悲喜捨的流露而表現於行為的。如〈雜含〉(卷三七‧一0四 四經)佛為鞞紐多羅聚落長者說:「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 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淫盜等同, 這是「自通之法」,即以己心 而通他人之心的同情, 身語根本戒的受持不犯,不但是他律的不可作,也是自律的覺得不 應該作。這例如不殺,不使一切有情受殺生苦,也是給一切有情以安全感。進一步,更要 愛護有情的生命,戒不即是慈悲的實踐嗎?《雜含》(卷三二‧九一六經)佛為刀師氏聚 落主說:「若於有心殺生,當自悔責不是不類。若不有心殺生,無怨無憎,心生隨喜。… …心與慈俱。…… 《增一含》「三寶品」,以施為「施福業」,五戒四無量為「平等福業」,七覺支為 「思維褔業」,這即是施、戒、定三福業,而佛稱戒與四無量為平等福業,屬於戒善,這 是極有意義的。平等即彼此的同一,大乘所說的平等慈,同體悲,即是這一深義的發揮。 慈悲喜捨與定心相應而擴充他,即稱為四無量。這本是戒的根源;由於戒業清淨,同情眾 生的苦迫,即引發慈悲喜捨的「無上人上」法。戒與四無量的相關性,可證明佛法──止 惡、行善、淨心的一切德行,本出於對人類──有情的同情,而求合於和樂善生的準則。 但有悲心是不夠的,非有悲行不可。換言之,菩薩要從實際的事行中,去充實慈悲的 內容,而不只是想想而己。充實慈悲心的事行,名利他行,大綱是:布施,愛語,利行, 同事──四攝。財施,法施,無畏施。愛語,是親愛的語言。或是和顏的善語,或是苦切 的呵責語,都從慈悲心流出,使對方感覺到善意,能甘心悅意的接受。利行,以現代語來 說,即是福利事業。從公共的、大眾的福利著想,去施設慈濟的事業。同事,是與大眾同 甘苦。 慈悲的長養 長養慈悲心,略有二大法門。一、自他互易觀:淺顯些說:這是設身處地,假使自己 是對方,而對方是自己,那應該怎樣?對於這一件事,應怎樣的處理?二、親怨平等觀為 了長養慈悲心的容易修習,不妨從親而疏而怨,次第的擴充。一切人──眾生,可分為三 類:親、中、怨。這三者,或還可以分成幾級。 慈悲的體驗 依大乘法說,慈悲與智慧,並非相反的。在人類雜染的意識流中,情感與知解,也決 非隔裂的。可說彼此相應相入,也可說是同一意識流中泛起的不同側面。如轉染還淨,智 慧的體證,也就是慈悲的體現;決非偏枯的理智,而實充滿著真摯的慈悲。如佛陀的大覺 圓成,是大智慧的究竟,也是大慈悲的最高體現。如離開慈悲而說修說證,即使不落入外 道,也一定是焦芽敗種的增上慢人! 慈悲可分為三類:一、眾生緣慈:這是一般凡情的慈愛。不明我法二空,以為實有眾 生,見眾生的有苦無樂,而生起慈悲的同情。這樣的慈愛,無論是大仁,博愛,總究是生 死中事。二、法緣慈:這是悟解得眾生的無我性,但根性下劣,不能徹底的了達一切法空 ,這是聲聞、緣覺的二乘聖者的心境。見到生死的惑、業、苦──因果鉤鎖,眾生老是在 流轉中不能解脫,從此而引起慈悲。三、無所緣慈:這不像二乘那樣的但悟眾生空,以為 諸法實有;佛菩薩是徹證一切法空的。但這不是說偏證無所緣的空性,而是於徹證一切法 空時,當下顯了假名的眾生。緣起的假名眾生即畢竟空,「畢竟空中不礙眾生」。智慧與 慈悲,也可說智慧即慈悲(「般若是一法,隨機立異稱」)的現證中,流露真切而憫苦的 悲心。 無量心解脫 慈,悲,喜,捨與七覺分俱時而修,能得大果大功德,當然是通於無漏的解脫道。無 量心解脫,包含了適應世俗,佛法不共二類。一般聲聞學者,都以為:四無量心緣廣大無 量的眾生,無量是眾多難以數計,是勝解──假想觀,所以是世間定。 一般聲聞弟子,對於無常故苦的教授,引起厭離的情緒極深。聲聞、辟支佛們,不能 廣行利濟眾生的大事,不能與釋尊的精神相吻合。他們雖也能證覺涅槃空寂,但由於厭心 過深,即自以為究竟。聲聞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緣起而空寂,以為慈悲等四無量心, 但緣有情,不能契入無為性。不知四無量心是可以直入法性的。 質多羅長者為那伽達多說:無量三昧與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有差別義, 也有同一義。約「無諍」義說,無量與無相等,同樣是能空於貪、瞋、癡、常見、我、我 所見的《雜含》卷二一‧五六七經)。從空相應緣起來說,由於有情無自性,是相依相緣 相成,自己非獨存體,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對立的,所以能「無怨無瞋無恚」。了達有情 的沒有定量性,所以普緣有情的慈悲──無緣慈,即能契入空性。四三昧中,三三昧即三 解脫門,依三法印而成觀;無量三昧,即是依苦成觀。觀一切有情的苦迫而起拔苦與樂的 同情,即「無量心解脫」。 聲聞偏重厭自身苦,不重愍有情苦;偏重厭世,不能即世而出世,這才以無量三昧為 純世俗的。聲聞的淨化自心,偏於理智與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的三善根,也多 說「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對於離瞋的無量心解脫,即略而不論。聲聞行 的淨化自心,是有所偏的。論理,應該使無癡的智慧,無貪的淨定,無瞋的慈悲,和諧均 衡的擴展到完成。 無量三昧,是可以離欲的,與空、無相、無願的意義相同。但在聲聞佛教的昂揚中, 無量三昧是被遺忘了。不知道,無量即無限量,向外諦觀時,慈悲喜捨,遍緣眾生而沒有 限量,一切的一切,名為四無量定。向內諦觀時,眾生的自性不可得,並無自他間的限量 性。所以無量三昧,即是緣起相依相成的,無自無他而平等的正觀。通達自他的相關性, 平等性,智與悲是融和而並無別異的。無量三昧的被遺忘,說明了聲聞佛教的偏頗。佛教 的根本心髓──慈悲,被忽視,被隱沒,實為初期佛教的惟一不幸事件。 印順導師,畢生專力研究佛法、閱藏、潛修、講學,以無限法喜支撐衰弱之身軀,發表質 精量多之論文及專書,或發人之所未見,或對傳統佛教容多針砭,其思想一以「人間佛教 」貫之,著作有《妙雲集》、《華雨集》等。 轉載自:美國菩提學會 http://www.mahabodhi.org/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5.232.42.23 (01/21 22:26)
meblessme:既是無所緣慈 那聲聞又如何不慈呢?? 01/22 06:29
meblessme:在下看來 大小乘並沒有高下 先後 的問題 只是一種選擇 01/22 06:35
cool810:文中所說三種層次的大悲心:緣生大悲、緣法大悲、無緣大悲 01/22 08:55
cool810:緣生大悲,即思惟有情在輪迴中受苦的情況而生之大悲心,此 01/22 08:56
cool810:處法師提到的大仁、博愛等;緣法大悲,則再加上思惟有情「 01/22 08:57
cool810:無常」、「粗分無我」等特質而生起之大悲心,未觸及細分無 01/22 08:59
cool810:我(非從自己方面成立,尋找施設義不可得);二乘所談的究 01/22 09:02
cool810:竟實相,對於大悲心的生起也會有幫助,但這種幫助並不是最 01/22 09:02
cool810:好的,如此處法師所說悟解得眾生的無我性,但不能徹底的了 01/22 09:04
cool810:達一切法空,這是聲聞、緣覺的二乘聖者的心境;要注意的是 01/22 09:06
cool810:別把「緣法大悲」誤解成「大悲心的所緣是『法』」,也不要 01/22 09:06
cool810:把「無緣大悲」誤解成大悲心的所緣是「無緣」,生起大悲心 01/22 09:07
cool810:時,所緣是補特伽羅;例如《入中論》:「眾生猶如動水月, 01/22 09:10
cool810:見其搖動與性空」可以解釋為「緣法大悲」,也可以解釋為「 01/22 09:11
cool810:無緣大悲」,若加上「剎那壞滅」或「無我」等字,變成「眾 01/22 09:12
cool810: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剎那壞滅』(或『無我』)」,就 01/22 09:13
cool810:是「緣法大悲」;若是加上「無自性」成為「眾生猶如動水月 01/22 09:13
cool810:,見其搖動與『無自性』」,此即大乘究竟之「無緣大悲」, 01/22 09:18
cool810:無緣大悲的生起,是在證得無諦實的心的攝持之下而產生,如 01/22 09:20
cool810:此處法師所說諸佛菩薩不像二乘那樣的但悟眾生空,以為諸法 01/22 09:21
cool810:實有,佛菩薩是徹證一切法空,但這不是說偏證無所緣的空性 01/22 09:22
cool810:,而是於徹證一切法空時,當下顯了假名的眾生,緣起的假名 01/22 09:23
cool810:眾生即畢竟空,「畢竟空中不礙眾生」。智慧與慈悲,也可說 01/22 09:24
cool810:智慧即慈悲的現證中,流露真切而憫苦的悲心。 01/22 09:24
cool810:(以上補充三種層次的大悲心請參考雪歌仁波切 #1EUecPKH 01/22 09:26
cool810:另關於空義的發展,由我空法有(例如一切有部)乃至一切法 01/22 09:41
cool810:無自性尋找施設義不可得(例如大乘空宗),其中關於我空、 01/22 09:42
cool810:法空不同程度的深細撿擇,可參考印順法師此系列 #1ELEBtOG 01/22 09:45
cool810:性空學探源,版主已收錄至精華區 z-5-192-48(第48篇之後) 01/22 09:47
Lunakaoru:隨喜 01/2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