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菩提心釋論與修次中篇(第5講) 達賴喇嘛尊者 2008年10月2日上午 當我們講到要證得一切種智的果位,他的基本,比如城牆的根基是什麼呢?就是所謂 的悲心。悲心必須要有它的助伴,也就是要有智慧作它的助伴。我們要知道這些痛苦,它 是可以斷除的,它是有邊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痛苦都是靠自己的因而生的,而它的因 有一個正對治,可以來對治這個因,所以說痛苦它是可以斷除的。 總而言之,一般在我們以最究竟而言,不管在作夢,甚至在作夢的時候,我們會有一 些快樂和痛苦的感受,在作夢我們會認為這些完全都是從他方而存在的,會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不管何時何刻,我們都是被無明它所覆蓋住的。 就如同宗大師的《三主要道》裡面有說到「墮入我執鐵網罟洞中,無明大暗周遍所蒙 蔽。」也就是說靠無明的大暗,無明就像黑暗一般,我們被他所蒙蔽了。這種讓我們受痛 苦的無明,它是不是可以斷除的呢?它是可以斷除的。一方面我們剛剛講說,它有一個正 對治,所以它是可以斷除的。另一個理由就是我們的心,心的本性是光明的。所以在佛經 裡面有講說:心沒有心。為什麼呢?因為心本性是光明的。 關於這點,有一些大師怎麼來作解釋呢?第一個我們講心無心。第一個心什麼意思呢 ?它是指四諦的這些道理。第二個講無心是指說,這個心它是無自性的。最後講心的本性 光明,或心的自性光明,是如同在《相續本母》的根本經,也就是《如來藏經》裡面有講 說,心是唯明唯知的體性,它這個體性當中,是沒有摻雜任何污垢的。同樣這個道理,在 無上密它有作更深奧、更深細的講說。我們現在所有的這些貪瞋,任何這些妄念,全部都 是暫時性的。 我們所謂的心自性,唯明唯知的心,它的本性最究竟的是什麼呢?也就是我們之前有 提到的俱生原始之光明,它的能力完全發展到極限,完全發展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成佛了 。所以從這樣來思考,我們就可以知道,心的自性、心本性光明的意思是什麼,就可以很 徹底的了解到這種道理。 痛苦它的因,是有對治的,就是所謂的無明是有對治的。這個俱生原始之光明,它產 生的時候,其他的這些分別心,貪瞋癡都會完全頓時的消滅。所以講起來就是兩個原因, 一個是我們的心自性本光明,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有這些痛苦的因,就是無明,有一個正 對治,所以我們是可以成佛的。 我們剛剛講的那個悲心,它需要有一個智慧作為它的助伴。有智慧作輔助的這種悲心 ,靠此大悲心我們才能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時候,不只是自己也會非常的安樂,不 管是你見到什麼,或者聽到什麼,或是想到菩提心,你都會覺得很快樂。不只是暫時會快 樂,未來也是會安樂的。 所以在《入行論》講說,如果生起菩提心的話,你就會沒有任何厭倦,你就會騎著心 的馬,會越來越好。同樣還講說到「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我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在《入行論》有提到,我們想要得到一切種智,我們知道一切種智的道理,如此的思 惟之後,我們知道一切種智它是可以生起的,因此就給我們一個心理,我要快點成立快點 生起,我自己要快點證得一切種智。 在龍樹菩薩的《寶鬘論》裡面他有講到一個總結,他講到什麼呢?「欲知集世間,得 無上菩提,菩提心為本,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現在看《菩提心釋》,第73個偈頌,昨天已經有講到,第41頁。 73、如是此空性,瑜伽者觀修,愛好利他心,無疑將產生。 這是我們在昨天就解釋過的。 74、昔父母親友,施利濟於我,於彼等眾生,應報答恩惠。 也就是講到從七因果的方式來成立菩提心。所有一切眾生,他是未曾沒有當過我們的 父母親,他當我們父母親的時候,對我們的幫助,對我們的恩惠是非常大的。就比如說我 們現在所用的飲食,我們穿的衣服,我們的住處,甚至我們用的這些東西,還有我們的親 友、名聲,這世間上我們認為最好的、最圓滿的這些東西,完全都是要靠眾生而來,並不 是說靠一個人就可以製造出這麼多東西,因為依靠他人才會有這些的,所以他人對我們的 恩德是非常大的。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以後世來講,我們需要一個好後世,需要一個人天身,我們也需 要去幫助別人,也必須要去幫助眾生、利益眾生,才會製造好的業,給我們帶來好的後世 ,所以還是依賴眾生。 同樣以修道的時刻也是一樣,我們修行的時候我們會斷十惡業,斷十惡業也是要靠眾 生而來。就是要刻意的來斷十惡業,不是說不殺生就是平時我們不作殺生的動作就是不殺 生,並不是的!是真的碰到那個因緣,你有殺生的機會,或者人家逼你去殺生,遇到這種 境界的時候,你可以不殺生,而來防護讓自己不殺生。所以那時候一定要有個境,就是要 有眾生,因為殺生一定要有個眾生。總而言之,十善業也是要靠眾生,我們才能累積的。 同樣的,以解脫而言,我們說要修三學。三學裡面第一學就是戒學,戒學的根本也就 是說,不只是不去傷害他人,而且你可以連傷害他人的基礎都去遮止,這就是所謂的戒律 。所以說傷害他人,就講到說眾生。所以持戒,還是要緣著眾生的,還是要依賴著眾生。 以大乘的觀點來講,眾生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要緣一切眾生,生起悲心之後,才 能生起菩提心。所以不管是講到增上生或是決定勝,這所有的一切,都是靠眾生而來的。 《入行論》有講說,就是佛陀的果位,他也是要靠悲心作為根本,作為起源才能夠, 因為有這個悲心才會有他利希求,才會有想要證成、想要成佛的心,所以也是靠眾生的恩 德而來的。就是先有這個悲心,靠著這個悲心才有增上意樂,靠著增上意樂我們才會生起 菩提心。 所以,就等於說眾生的恩惠和佛陀的恩惠,對我們來講是一樣的。就是說雖然有一半 ,我們會看到佛陀的功德,佛非常的殊勝,佛跟我們講說這些法,靠佛陀的這些恩惠,我 們會成佛。但是如果我們這種自利希求的心,想要證得一切種智的這個心,它裡面一定要 有他利希求作為根本,就是先看到眾生的痛苦,要先有眾生,如果沒有眾生的話,我們就 沒有辦法生起悲心。所以雖然有自利希求,但是自利希求之前,「先」就是他利希求,他 利希求是為重要的。 總而言之,我們要成佛,恩惠來講,就是說眾生的恩惠一半,佛的恩惠一半,那我們 為什麼要特別尊敬佛,而不尊敬眾生呢?這些眾生他們是多麼的可憐,他們沒有任何的救 星,沒有任何的依怙。所以之前所講的,就是《入行論》當中所提到的,現在又念了第74 個偈頌「昔父母親友,施利濟於我,於彼等眾生,應報答恩惠。」所以不管在輪迴的時候 ,或者你在修道的時候,不管在任何一個時刻,我們都要靠眾生,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來利 益眾生。 75、生死獄眾生,煩惱火所苦,如吾予苦般,如是應施樂。 在第76個偈頌有講說到: 76、世間善惡趣,欲與不欲果,乃因於眾生,利與害所生。 也就是講說到自他相換,自他平等跟相換的修持。在此先講到我們怎麼來自他平等, 昨天我們在講七因果的時候,有提到我們要修平等。對所有眾生因為不平等,我們對有一 些人我們會瞋恨,對有一些人會生起貪心、會愛他們,但是我們要對他們完全都平等。 在此也是對所有一切眾生修平等,怎麼修呢?在此的修法是,所有的一切眾生都是想 要離苦得樂的,以這個觀點而言,是跟我們完全一模一樣的。比如我們可以見到的這些小 蟲,他們也都想要離苦得樂。他們為了要生存,雖然他們沒有什麼依怙,沒有什麼救星可 以幫助他們,他們就是為了要生存非常的努力。他們有個我愛執,靠這個我愛執,自然而 然有個想要離苦得樂的心。 這樣我們去觀察之後,可以知道,不是只有我們自己想要離苦得樂而已,是所有的眾 生都想要離苦得樂的。自己想要離苦得樂,我們有這樣的心,所以我們就有這個權利來脫 離痛苦,得到快樂,我們有這樣的權利,而且讓我們自己成為離苦得樂的人。所以說,不 是自己才有這個權利而已,因為我們每個人,所有的眾生都想要生存,因為他想要生存, 所以他有生存的權利。那有生存的權利,他就有權利來製造生存的一些順因緣,來防止使 他無法生存的違緣,他有能力來去除。 所以想要離苦得樂的這種心是所有眾生都有的,他們有這個心,所以他們有這個權利 來離苦得樂。不只是我這樣,所有眾生也都是一樣,他們都要離苦得樂的心,而且他們跟 我一樣,都有離苦得樂的權利。 不同的地方,我是一個人,不管你的名聲多大,或者你是多麼高貴的一個人,你畢竟 還是一個人。但是所有一切眾生他是無量無邊的,這些所有的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完全一 模一樣,都是想要離苦得樂,而且他們都有得到離苦得樂的權利。所以說從數目上來講, 我們自己才一個,所有的眾生是無量無邊的。 如此這樣思惟,我們可以知道,眾生自己和他人是一樣的、是平等。當我們這樣思惟 ,就很明顯的可以知道,我不能這麼來注重自己,把自己認為是最重要的,這種想法是錯 誤的,我們就可以知道所有眾生應該都是平等的,如此來修學平等心,自他平等。 我們講到我們是一個人,所有的眾生是無量無邊的、無數的。我們都想要離苦得樂, 我們會覺得我們的快樂和痛苦,跟他人是沒有關係的,沒有任何的關聯,事實上並非如此 。就如同我們剛剛所講說的,不管是以世間的觀點來講,或是在輪迴的時候,甚至在解脫 的時候,我們都要依賴眾生,沒有眾生是不行的。 所謂我們的安樂,所謂利益他人的果報是什麼呢?我們得到的快樂,是因為我們幫助 他人,或者說我們雖然沒有幫助他人,我們就是不去傷害他人,而帶來的果報都是快樂的 。 世間上的,甚至一些畜生,或是今世的不吉祥、不快樂、不圓滿,這些完全都是因為 我們傷害眾生而來的。所以在這世間上,我們很清楚可以知道,只要我們去傷害他人,我 們自己就不會那麼快樂,就會帶來不吉祥。他人跟自己的痛苦和快樂是有關聯的,痛苦和 快樂這兩者是分不開的。只要任何一個人他的我愛執,或說他的私心,他如果被這個我愛 執當作奴隸的話,那他只想到他自己,他非常的自私。所以他給他帶來的都是痛苦,都是 不悅意的東西,而且越來越多,而且連綿不斷。 以這個世間而言,如果有一個人,他非常有道德心,每次都為大家想,他一直在幫助 別人的話。不管是誰,我們都會很喜歡他的,他自己本身也會很快樂。不管是他的前面、 左邊、右邊、後面,他都會覺得有朋友在支持他,他可以這樣很安心的來安住。如果一個 非常自私的人,他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他可能會為了他自己得到利益,可能會去欺侮別人 ,去欺騙別人,會去傷害別人。如果這樣作的話,他不管是在他的左右邊,他都無法找到 一個他自己可以信賴的人。 同樣以動物而言,我們只要帶著很好的心,一個愛心喜歡這個動物的話,動物也會給 我們很好的表現,就是我們可以看到動物可能會很喜歡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帶這個心 ,想要去傷害動物的話,動物也不會喜歡我們的。 自己的快樂和痛苦,跟他人是有關聯的,而且是沒有辦法分離的。我們只要利益他人 的話,自己就會得到快樂,如果我們傷害他人的話,我們自己就會得到痛苦。就如同《入 行論》,講了一個總結,「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 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同樣的,我們一聽到釋迦牟尼佛或龍樹菩薩,或者聖天菩薩,龍樹父子的名字的時候 ,或者聽到寂天菩薩,我們內心會覺得很歡喜、很快樂。甚至我們聽到甘地的時候,我們 自然而然會覺得,聽到他的名字我們會覺得很快樂、很安心。 以甘地個人而言,他沒有任何的權利,他跟一般印度人一樣過得非常貧窮的生活,可 以說是像一個乞丐一樣。他自己本身而言,他具有當代的知識。同樣的在印度得到自由、 獨立的時候,他也沒有說他要掌控這個權利。他之前是在非洲為了去除種族的歧視,他有 作出很大的貢獻,去抗議。所以我們聽到甘地這個名字的時候,會覺的很快樂。 如果有一個人,他非常獨裁、他掌握很多權利,當我們聽到這些名字的時候,會覺得 這些人怎麼這麼壞,我們並不會認為他是一個很偉大的。所以一般而言,只要好好越來越 去利益他人的話,我們就會得到更多的讚揚。只要越自私的話,即使你有權利,但是大家 還是不會喜歡你的,你會過得很辛苦。 所以以究竟而言,如果一個常常去幫助別人的這個人,他過世的時候,我們會覺得, 哇!怎麼這麼可惜!這個人他是多麼的好。如果一個人他是非常的自私,而且為了他自己 的目的,他不擇手段,可能會去欺騙,會去欺侮別人。當這個人死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太 好了!他終於死了!我們會這樣想,覺得他死了世間可以更安定。 所以說一個人,他非常的自私,我愛執非常強的話,比如他會去控制別人,會去傷害 別人。在他還未死的時候,他還活著的時候,他自己也不是那麼快樂,在死的時候,大家 會覺剛剛好。如果是帶著一個很好的心腸,常常去幫助別人,生的時候也會很快樂,死的 時候大家還會很尊敬你。 以醫學的角度而言,很清楚的我們可以知道一個發明,這個發明是千真萬確的。就是 一個人如果他更自私,什麼事情都想到自己,他就會帶來更多的畏懼,更多的焦慮,他的 猜忌、多疑也就會更多,因此就會給他帶來內心的不安寧,因為這樣所以他的身體狀況就 不會那麼好!不會那麼健康。如果常為他人想,有利他心、有愛他心的這個人,他的猜忌 多疑就會比較少,他就不會去懷疑那麼多,他自己內心會更安寧、更快樂,他身體會更健 康。因此這個所有世間上所有的一切圓滿的、最美滿的一切,都是靠利益他人而來的。如 果我們去傷害他人,我們自己就會得到痛苦的果。 我們現在講到第77個偈頌: 77、若憑依眾生,得無上佛果,則天人享用,梵帝大自在。 78、護法彼等依,不過利眾生,不感此三趣,毫無焉驚奇。 講到說以究竟的一切種智果位,或者是暫時的輪迴,或者是我們所謂人天的增上生, 我們如果有利他心的話,我們就能夠成辦自利和他利,就能夠自利利他。不僅如此,我們 還可以得到,比如說梵天和帝釋天這些天神的果位,我們也可以得到。從第79個偈頌開始 : 79、地獄鬼畜牲,多種諸痛苦,所有之遭遇,來自害眾生。 80、飢渴互爭鬥,逼迫之痛苦,難除且無盡,是害眾生果。 81、佛陀及菩薩,善趣與惡趣,有情異熟果,當知二本性。 82、諸物應憑依,當護如自身,遠離愛眾生,如毒應力捨。 講到第82個偈頌,講到愛他心,他是「諸物應憑依」,這個意思是,愛他心應該從各 種的方面來修持,這裡不是「憑依」的意思,而是我們應該去修持,應該去培養一個這樣 愛他心,從種種的方面去培養愛他心,「當護如自身」因此「遠離愛眾生,如毒應力捨。 」 83、聲聞離愛故,得下菩提乎,不捨眾生故,正覺獲菩提。 反正就是愛他心,就要如同守護我們自己的生命般的去守護。雖然有證得空性的智慧 ,有很多的功德,因為沒有愛他心,所以說最後他是墮落聲聞、緣覺的寂靜邊,他沒有辦 法得到佛果位,是因為沒有愛他心的緣故。所以靠愛他心,因為「不捨眾生故,正覺獲菩 提」。第84個偈頌: 84、如是若審察,利不利之果,彼等一剎那,豈存貪自利。 如是我們思惟了我愛執的過失,跟愛他心的功德好處之後,一直反複的思惟,就會生 起一個定解,讓我們生起一種信心。雖然我們無始以來,就是在串習我愛執,這個我愛執 的心非常強烈,但是因為我們串習愛他心,所以我愛執他的能力會減少。第85個偈頌講到 說: 85、悲心堅穩根,菩提芽所生,利他唯一果,佛子修菩提。 那就是具足最殊勝的心力,最殊勝的法門就是菩提心,這個菩薩具有菩提心。菩薩「 悲心堅穩根」,菩薩把菩提心的根本也就是悲心,把它作為主要的修持,因此而來生起一 個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後,也就去利他、去行利他行,最後獲得佛的果位,這也就是一 切佛子他所學習的方法。 如同在龍樹菩薩的《寶鬘論》有講說「地水火風等,草藥及野樹,自身極短暫,當令 人受用。」也就是說我們要給所有的一切眾生享用,就是要讓他們來享用我們,我們是所 有眾生的僕人,或是他的人民。同樣在《入行論》有講說,如同大地般一樣,我們每個人 都會使用大地,所以我們也就是要獻給所有的眾生,讓眾生來使用我們。第86個偈頌: 86、凡以穩觀修,驚惶於他苦,縱捨靜慮樂,無間亦趣入。 87、此奇值讚嘆,聖賢勝作風,彼等捨己身,財物不驚奇。 88、了知諸法空,而依業與果,稀有於稀有,神奇勝神奇。 也就是如此了知我愛執和愛他心,這兩個的過失與功德之後。看到這兩者的過失與功 德之後,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要為了眾生,為了利他而作的,因此生起了一個增上意樂。 我們的生存也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生存的,我們不管什麼時候,如果我們能這樣想的話,我 們不管在任何時刻,都是很值得的。既使要再利益眾生,為了利益眾生要受苦幾劫,我們 這個心絕對不會退怯的,而且我們也不會有不快樂的心產生。 同樣的我們為了要成辦一切種智,這個時間雖然很長,但是在這之中,我們所作的一 切都是為了眾生。我們都是要讓眾生可以來享用我們,想說如果我可以利益眾生的話,那 我的人生就很值得了,有這種想法,因此我們就不會覺得很疲憊。在這個《入行論》我剛 剛有提到,靠這樣的利他心或菩提心,我們就如同騎馬一樣,一直騎到越好的地方,所以 我們就不會有懈怠或疲憊的感覺。 總而言之,修學菩提心之後,我們要生起一個殊勝的增上意樂,同時我們也需要有空 性的道理作為助伴,也就是要了解這一切諸法都是依賴而安立的,因此這些諸法也都是無 自性的,我們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知道這個道理。靠了知這個道理,我們看到所有諸法的時 候,就可以知道這些都如同幻化一樣,所以就是要有智慧和方便這兩個互相的雙運來修道 ,我們就可以得到最究竟的自利利他的果位。 宗大師有講說,我們想的雖然是利益他人,但是自利會隨順成辦,事實上還是會幫助 到我們自己的。所以我們可以帶有這樣的心態,我們在多劫當中,這樣的修持,遇到困難 也是絕對不會有退怯,像一個鎧甲一樣。為什麼像一個鎧甲?因為鎧甲就是我們這種心力 ,有智慧作為助伴的一種心。所以說即使我們遇到更困難的、更難行的菩薩行的時候,我 們也不會退怯。第89個偈頌: 89、護念眾生者,雖生輪迴泥,不沾諸過患,猶如水蓮瓣。 90、普賢等佛子,雖以空智火,焚毀煩惱薪,但以悲心潤。 91、悲心所轉者,蒞臨誕生戲,王宮與苦行,大菩提降魔。 92、以及轉法輪,前往諸天界,如是而涅槃,本師之事蹟。 只要虛空未盡之時,我們就要去幫助眾生,為了利益眾生,就要化現種種不同的相來 度化不同的眾生,靠此我們就會成佛。就如同「雖生輪迴泥,不沾諸過患」。《中觀心要 論》也是有講說到,利他的這種行為、這種淨行,會一直幫助我們的。然後在《相續本母 》裡有講到說,發願到輪迴來度化眾生,也就是隨順自己的意願,自己想投生到什麼國王 等等,就可以變成這樣,靠這樣的方法來利益眾生。 總而言之,就是我們的生命,要活得更有意義、很值得。最後就是要讓我們的生命過 得非常的值得,來幫助眾生、來利益眾生。接著我們講到《修次中篇》。 在61頁講說「菩提心分為兩種: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指 ,在出於悲心、誓願救度一切有情眾生脫離苦海之後,培養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渴望 證得無上正等圓滿菩提的初念。」在此講到說,我們生起的菩提心,是為了要成辦一切種 智。成辦一切種智須要靠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這兩者。 世俗菩提心而言,可以分為願心和行心。願心而言,我們可以靠自他相換和靠七因果 這兩個方式,也就是靠他利希求來生起自利希求。當我們可以在平時當中,能夠油然生起 這樣的菩提心的話,能夠油然生起為利眾生我願成佛的心,那時候我們就是已經生起菩提 心了。 最初而言,我們都是會被一些錯誤的見解所引導。比如我們會覺得我比較重要,其他 人並不重要,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是錯誤的見解,因為事實上其他的眾生比較重要。同 樣我們還有一個錯誤的見解,我們就會看到這些東西都是從自方而存在的,都是有自性的 ,因此我們會來執著這些都是非常獨立的,這種執著就些東西都是有自性的,這也是錯誤 的見解,可以說這是一種邪見。 所以說頭先我們要百分之百的認為,這些我是最重要的,所有的這些諸法都是真實的 ,有些可能在這些基礎上,加上宗義,學一些宗義,所以會產生一些遍計的邪見。這些遍 計的邪見他有分兩種,一個是增益的邪見,一個是損減的邪見。總而言之,這些都是顛倒 的邪見。 我們內心都有這些邪見,對不對?我們就是靠學習講說菩提心、修心方面的經典,然 後再去學習有關講說空性的這些經論之後。我們頭先聽到這個道理會覺得說,我之前所認 為的,所執著的道理並不是這樣,會覺得我以前的想法是錯誤的,因此會生起合理的懷疑 。在那個階段我們就已經生起聞所成慧了。 這時候我們就了知到,原來我執就是不管何時何刻,都在傷害我。同樣的我愛執,也 是一直的傷害我。這兩者,像我愛執來講,他也沒有一個很穩固的支柱,他沒有一個量作 為他的支柱,事實上是無真實的,他卻認為這都是真實的,就執著。透過這樣多方面的思 惟,我們就會生起信心,生起一個定解,很確定的知道說原來這些都不是真實有的,都是 無自性的,而且知道我愛執是錯的,愛他心才是正確的。 當我們生起這樣一個決定解的時候,就已經生起思所成慧。透過思所成慧之後,我們 思考這個道理,我們內心才會有這個感受,我們不思考這個道理,可能內心就沒有這種覺 受,在那個階段的時候,是有造作的一種體驗。靠這種的修持,一直的修持到最後,我們 只要一想起這個道理,就能生起這個無造作的覺受。當我們對菩提心有這種無造作的覺受 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當你生起這樣一個無造作的菩提心的時候,那時候你個人 才變成菩薩,也就是之前在《心經》裡面講的「揭諦」的第一階段,你已經到了第一階段 了。 為了證得一切種智,我們生起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就可以嗎?不行,我們還要 需要去行這些學處,也就是要去行六度。所以我們要生起一個想要行六度的心,要承諾我 要去行六度,所以我們要受菩薩戒。菩薩戒他所要作的,也就是說,就是行心所攝持的這 些學處,你都要去修學。 被這些六度萬行所攝持的這種菩提心,我們可以說它就是所謂的行心,它是在願心之 後才生起的。所以講到「培養這種世俗菩提心的過程,應該類似《瑜伽師地論、菩薩地》 當中之《戒品》所描述的,藉由在信守菩薩戒的上師面前立下菩薩的誓願,來生起這種菩 提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2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