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菩提心釋論與修次中篇(第4講) 達賴喇嘛尊者 2008年10月1日下午 問:在場弟子很多是學習廣論的,請問法王廣論學習後,接下來出家眾和在家眾該如何學 習? 答:以修學廣論來講,我們要把廣論作為基礎,然後再修學菩提心的時候,我們要再加上 《入行論》的內容,一直來修學會變得更好。在六度的時候,比如說我們講到精進、忍辱 ,雖然有引很多《入行論》的一些文,但在自他相換的時候,是一定要看《入行論》的, 沒有《入行論》是絕對不行的。 以毗缽舍那而言,在以毗缽舍那作為基礎之上,可以加上《中論》,就是《中觀根本頌》 ,然後再加上《中觀根本頌》的解釋《明句論》這兩本一定要學。平時如果是專門學《中 論》的話,我學習的方式是什麼呢?我會先學第26品(觀十二因緣品),然後再24品(觀 四諦品),然後再18品(觀法品)。其餘的這些要把它加入為證成無自性的道理,因為其 他都要講無自性,為什麼是無自性的原因。 如同我們早上有講說的,我們講到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在26品裡面講得非常清楚,有講 到輪迴的根本是無明。在第24品講到無我的道理,無我就是緣起,緣起之真如,有講到這 個道理。第18品的時候有講說到,如何來斷煩惱,有很清楚的講說。其餘的就是證成這些 是無自性的,不是從他方而存在的這些道理,就是從第一品開始,剩餘其他品都是在講這 些道理。 有關我們內心的道理,有關心識的內容在《釋量論》的第3品,有講得非常仔細。有 關四諦的道理在《釋量論》的第2品,有很清楚的講說。《釋量論》已經有翻成中文了。 翻譯說:因為文字太深沒有人看得懂。法王回答說:中文,華人看不懂,那誰看得懂呢? 還是要去學,要去研讀,了解它裡面的內容。如果不學的話,比如我用藏文講說這些道理 ,如果沒有學過的話,你可能聽不懂,所以一定要先學了之後,才會知道裡面的內容。以 藏文來講《釋量論》的根本頌也是非常難,同樣以中文來講也是蠻難的。 以解釋來講,《中論》的解釋也就是《明句論》,這個《明句論》把所有的內容,完全的 融攝在一起,作更清楚的解說。在西藏的著作當中,不是說我是格魯派的原因,就說宗大 師的著作最好,而是我看過很多著作之後,真的覺得宗大師對這些道理的闡述是最透徹、 最究竟的。 中論的解釋《正理海》,還有我們講《善顯密義疏》,也是講《入中論》的解釋,這兩本 實在是非常棒的。我之前聽說,以中國的這些祖師或這些論師,他們對唯識非常的精通。 《解深密經》的解釋來講,有一個圓澈大師他所造的。 以唯識的見解他跟中觀的見解,我們要知道這兩者的差別在那裡。然後以中觀見解裡面, 我們要知道中觀跟唯識他兩者的差異。有關這方面的著作,最好的就是宗大師有一個著作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 問:法王不斷開示要以愛和慈悲心來待人,尤其是中國近年來公開表達,要國際社會不要 排斥中國人,但是中國的回應似乎不領情,甚至更破壞其國內的人民,保括中國的西藏人 、回族等。請問法王,我們生在自由世界的華人,我們該如何幫助中國人、西藏人? 答:第一個就是對於生為華人來講,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在這麼嚴重的情況下,當務之 急就是你們要讓內地的中國人,讓他們知道我的想法是什麼,讓他們了解真況,這是最重 要的。 就是以中國政府來講,在他們媒體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們要表達的內容:好像西藏人 是反對漢人的。在媒體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現象,但事實不是如此。所以我平時常常強 調說我們漢藏要大團結。我非常重視中國的華友、華人,你知道我們多麼的尊敬你們。所 以我不是在反對漢人,你們一定要讓內地的中國人知道,我根本不是在反對漢人。 就是以歷史而言,中國這個國家是屬於佛教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建築都是有上千 年的,有些寺廟都是上千年的。因此所謂中國的宗教,佛教是祖先所留傳下來的宗教。第 二點不只是宗教,第二點是愛與慈悲,我們中國更須要愛與慈悲在內地。 50頁在原文裡面講說到「我將為那些遵循大乘經藏軌理的人,簡略地解釋《修習次第》這 部論典。」這裡就講說到,會來解釋這個道理。所以佛果位不是無因而生,是要靠因緣聚 合而生起來。這種緣起的道理,也就是佛教的見地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 之前我們有講到蓮花戒上師,他有造一本《攝真實論》的解釋,在《攝真實論》的禮讚文 當中,有談到說我們要靠因果緣起來得到增上生,我們要靠依賴安立的緣起來成辦決定勝 。所以要成辦這兩種果位,就是要靠緣起的道理來成辦,所以這個道理不是很好嗎? 在這裡有講說到,一切種智的果位,他是要靠因緣而來的。比較細微的因果和因緣的道理 ,我沒辦法如實的講說,所以我要靠引用佛陀的經典來講說。在原文的時候我們會看到「 那些希望極速證得一切種智的才智之士,應當精勤竭力,以具足證得一切種智的因緣。」 上面他簡略的解釋,就是他沒有辦法靠他自己的能量來解釋,可是他會盡力的解釋。 成辦一切種智的方法,是不是只有靠引用佛經才能講說呢?事實上並不是的。因為他在這 裡這樣講說,是因為他比較謙虛,為什麼呢?因為他所說的對象是在西藏裡面的西藏人, 而且他們都是佛教徒。因為他們是佛教徒,所以我們用佛經來講說,這是合理的。 但是在龍樹菩薩的經典裡面,雖然在《中論》裡面也有引用一些佛經,但是他主要講述佛 法的時候,他是用正理來推理、來講說這個道理的。在此可能一方面蓮花戒大師是對西藏 人而講,而且他們都是佛教徒。第二個,可能是!我不是不尊敬他,而是可以開玩笑的說 ,可能他引用佛經來講會比較簡單。 所以說,他引用佛經來講,因為佛教徒他承認釋迦牟尼佛,就會很相信這是佛講說的,於 是就會主張這個道理。所以他為什麼引用經文來講說,是因為那時候當時的弟子,他是佛 教徒。一般佛教的根道果,他根本不須要靠引用佛經來解說,他完完全全可以靠一個比量 ,靠一些推理來證成這些道理是存在的。這些道理我們講比量,比量追溯再追溯,他的基 礎是什麼?他的基礎是建立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到、聽得到的這樣一個現 事上,他根本不須要引用佛經。 但基本上的業果,我們現在講到細微的業果,或者修道時比較細微的證量,是非常深奧的 ,是超越我們一般凡夫可以了知的。同樣在果位的時候,佛陀這些種種功德,屬於極隱蔽 分,不是稍微隱蔽分而已,它是極隱蔽分。我們怎麼才能證明極隱蔽分,這些道理的存在 呢?我們必需靠三察清淨聖言,三察清淨聖言就是佛的經文。 這個經文是不是佛講說的,因為佛有講說所以我們一定要這樣承認呢?並不是這樣。他所 指的經文,它的前後要沒有相違,而且它直接所講說的,或者它暗示的這兩個道理是沒有 矛盾的。所以說,不是說佛所講的經典,他怎麼講我們就怎麼承認。 比如說在講須彌山的時候,須彌山在佛經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所以我們不能以佛的經典 ,來講說須彌山是怎麼樣,比如說他是扁的,我們就承認須彌山是扁的,光靠這樣是不行 的。我們這裡所指的三察清淨聖言這種佛語,他是要不跟我們的比量所相違,也不跟我們 的生活當中可以看到的這些東西相違的。 因此極細微的,就是極隱蔽分,他一定要靠經文才能夠證明的,也就談到了三察清淨聖言 ,他到底須要怎麼樣的條件。 在此我們要知道佛言,說這些道理的人,他一定是具量士夫。因為他是具量士夫,所以他 在講說稍微隱蔽分的時候,是沒有任何正理的違害。因為看到這個,我們也可以知道,在 現量的層面而言,他所了知的這些東西,也是沒有正理違害的。而且說法的具量士夫,他 本身又沒有什麼理由要來說謊,而且他所說的極隱蔽分的道理,他經文前後要沒有矛盾, 而且他直接所講說的和暗示的道理,是沒有相違的。 靠如此的觀察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佛陀所講的三察清淨聖言,他並不是有其他意趣的 ,他就是可以照字面上來承認的。所以說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佛教的這些道理,跟根道 果的道理,並不須要靠佛的經典來證明,它可以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用推理、比量來證 明這些道理,這就是整個佛法的架構。 所以說在此就有引佛陀的經典,講說要成辦一切種智的方便,最主要的是什麼?最主 要第一個是悲心。第二個是靠悲心所生起的菩提心。菩提心的時候我們會行六度,六度裡 面在此所要講的就是止觀雙運,也就是緣空的止觀雙運。總而言之這三個,一個是悲心、 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緣證空性的止觀雙運。這三者是成辦一切種智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們講說成佛的因緣,主要就是悲心,在《大乘莊嚴經論》也提到「其根本是悲 心」,也就是菩提心的根本是悲心,沒有悲心就沒有菩提心,同樣的沒有菩提心也就沒有 佛果位。所以要生起希求一切種智的這種心,這種心我們需要希求究竟自利的心,他是一 個有理由的,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他不是為了自己。若只是為了自己想要得到解脫的 果位,就可能墮落寂靜邊,在那個時候雖然自己是很快樂的,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切眾生 ,所以這種希求心,他不是有理由作為他的支柱的。 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因為眾生比較多,所以他是合理的。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我必 須要成佛來利益他們。也就是說有他利希求作為基礎,而生起與自利希求相應的菩提心, 他是合理的,他是有理由的。沒有菩提心也就沒有一切種智,菩提心的根本也就是悲心。 以我們這個生理性的來解說的話,悲心有些是靠生理性的,靠身體的緣故所以我們會生起 一種悲心,這種悲心他是有限的。把這種悲心作為基礎,再加上有智慧,把我當作他的助 伴,讓我們的悲心發展到不偏墮,不墮黨,就是對一切所有眾生生起這樣的悲心。 這種緣一切眾生無量的悲心,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只是講說希望他們可以脫離這些痛苦 ,這樣的一種悲心。另外一種悲心,他是知道痛苦的根本是無明,無明是可以斷除的,他 了解到這個道理。所以說我一定要來救他們,我要拔救這些眾生的痛苦,也就是可以引生 增上意樂的這種心。這種悲心,也就是我們講的大悲心。 我們講到悲心,怎麼樣來緣悲心呢?悲心的性質是什麼呢?就是緣著眾生的痛苦,不忍眾 生的痛苦,希望他們可以脫離痛苦的心。因此對眾生我們先要有一個悅意的心,就是珍愛 眾生、珍惜眾生的這種心。就比如日常生活當中來講,對我們的親人,當他有痛苦的時候 ,會覺得很不忍,希望他能快點脫離痛苦。但是對我們的敵人而言,我們就會想說:「那 剛剛好,他就需要這個。」我們會這麼想。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以基本上來講,不管是自己的親人,或者是敵人這兩者,都是想要 離苦得樂,以這個觀點而言都是一樣的。那為什麼會生起這兩種不同的心呢?因為我們對 一個有珍愛他的心,對另外一者沒有一個珍愛他的心,因此我們要對所有的眾生來訓練這 種心,就是很親切、很親密的這種心。 所以在《入行論》,還有《菩提心釋論》裡面,有講說到自他交換如何修行的內容。一般 就可以分為兩種,為了要修行珍愛他人的心,這種珍愛心可以透過兩個方法,一個是靠自 他換,一個是靠七因果的方式而來修持的。自他相換來講,在修自他相換的修持,他完全 的具備七因果修持的內容。但是七因果修持的內容,他沒有具備自他相換裡面的重點、關 鍵的東西。 因此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想要讓眾生脫離痛苦,到底是什麼痛苦呢?這種痛苦是那一種痛 苦呢?所以釋迦牟尼佛講說「此是苦聖諦」的時候,他講說「此是苦聖諦」所指的這個苦 ,並不是指苦苦。它是指一切所有痛苦的根源,它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基礎,也就是所謂 的行苦,也就是這個身體。我們講說這個身體是苦聖諦,靠這個身體我們就會生起貪心, 雖然暫時會有一些快樂,但是最後還是會讓我們一直在受痛苦。所以就講說到壞苦,壞苦 就是暫時的快樂,它也是屬於痛苦的一種。 所以說一切的痛苦,在此我們所要思惟的痛苦,就是靠業和煩惱,無自主的所生起的蘊體 ,這個蘊體就是所謂的行苦,我們必須了解到這種行苦。眾生,我們想要讓他脫離什麼痛 苦呢?就是行苦。一個想要得解脫的這個人,他看到這個行苦之後,受到行苦的逼迫之後 ,我們自己就會生起一種想要脫離行苦的這種心。透過了知行苦,而想要得到解脫的心, 才是真正的一個解脫之心。 因為業和煩惱如果沒有斷除的話,我們會受業和煩惱的控制,還會再生起這個蘊體,這個 痛苦會持續不斷,所以沒有一個剎那是快樂的。所以當我們生起一個想要解脫之心之後, 我們就想要來消滅煩惱。這個消滅煩惱思惟之後,我們會覺得這個煩惱是可以斷除的,所 以就會生起一個解脫之心,那也就是對我們最主要的皈依之處,就是涅槃或者解脫,對他 生起一個我想要證得的心。所以我們對真正的法寶生起一個心。 光是以十善業,可能一些基督教、外道,他們也有這種修持。有些人為了要守好國家的法 律,所以他沒有去造十惡業,他也是在守十善業的。所以光從十善業來講,很難說他就是 一個真正佛教的修持。在此我們講貪瞋癡,十惡業裡面的貪瞋癡,在此癡講到有關邪見, 藏文是翻成邪見。邪見並不是說比較高層次的邪見,以低層次的邪見來講,可能連外道或 者連一些世間人,他們都沒有這種邪見的。就比如說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去殺人的話,會 知道對自己不好,可能要被處死刑,或者會到監獄去。不是說我殺人,我什麼都不用去承 擔,他們沒有這種邪見吧! 同樣的殺生、偷盜、邪婬,可能很多人都沒有。還有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綺語在 一些基督教,他們在吃飯的時候是不說話的,所以他們也是在修行。在有一些基督教的他 們修道院裡面,他們在吃飯的時候,會請一個人來唸報紙,這種作法不錯。一般我們吃飯 的時候就好好吃飯,專心吃飯,不應該在那裡說那麼多話。所以在一些修道院裡面,在用 餐的時刻,是非常的安靜的。甚至在一些的修道院裡面,他們也很少在說話。 同樣的他們也有對治貪,他們也非常的滿足。以瞋來講他們有修持忍辱、寬恕。以邪見來 講,我們剛剛有講說的,他們有去除這種邪見。一般以邪見來講,它是可以分為一種損減 或增益的見解,如果以比較深奧的見解而言,可能大多數的佛教徒都有這樣一個邪見,因 為他們都會增益,都會覺得這些諸法都是真實有的,都是有自性的,實際上這也可以把它 列為邪見之一。但是在十惡道裡面,可能我們所提的邪見可能就不用要求那麼高。因此我 們可以知道十善業,是內道和外道共通的。 這個十善業,也就是我們皈依之後所要作的、所要修學的學處。我們要好好把十善業變成 一個佛教的話,真的變成一個與佛法相應的十善業的話,那我們必須要知道什麼是法寶, 最究竟的法寶是什麼?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到涅槃。光只是皈依佛法僧是不夠的。 所有的宗教裡面,雖然有這麼多宗教,但是這些宗教與佛教最不同之處,就是講無我的道 理。在佛教裡面講我執是應該去對治的,它是可以斷除的。斷除之後就可以斷除煩惱,沒 有煩惱之後就沒有痛苦,因此可以得到一個解脫的果位,這就是所謂真正的法寶,也就是 真正的佛法。 所以在第四世班襌喇嘛,他有講說:光只是思惟苦苦的道理,連畜生牠們也認識苦苦。因 為牠們也不想要一般的痛苦、身體上的痛苦、或心理上的痛苦,牠們都不想要。對於壞苦 來講,連那些外道襌修者,他們都不想要壞苦。他們認為壞苦,也就是所謂暫時的快樂, 究竟還是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所以他們連這個也會生起厭離心,對壞苦生起厭離心。 因此我們在此所要思惟的痛苦是什麼?它不是壞苦、也不是苦苦,它是所謂的行苦。我們 要把行苦,視為我們身體的病痛,我們要真的面對他,思惟行苦的道理,再生起解脫之心 。 我們講到55頁這裡,「從一開始,將教導觀修悲心的方法。此一修持,是以觀修平等 捨為起始。」所以在此講到平等捨,一般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悲心是偏黨的,因為 它是偏黨的,所以我們先要修平等心。比如我們對自己的親人來講,他受到痛苦的時候, 我們就會對他生起悲心,所以我們的心是偏黨的。這種偏黨的心,我們需要把它去除,因 此我們是要把所有的眾生,都把他看成是平等的。看成是平等之後,再把所有的眾生看成 都是自己的親友。 所謂不平等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對有一些人我們會覺得比較親切,有些人我們會疏遠他。 這種心我們要先把它平等之後,去除這種心之後,然後對所有的眾生,認知所有的眾生他 都是我自己的親友。 現在我們講到,在生生世世當中所有的眾生,每一個都當過我們的親人,沒有一個沒有當 過我們的親人的,在他當我們親人的時刻,對我們的恩惠是恩重如山,我們沒有辦法去講 說的。他們當我們親人的時候,就如同今世的親人一樣,這麼的照顧我們、呵護我們。靠 這種思惟之後,我們跟所有的眾生就會覺得非常的親密,靠這樣的方法我們來修悲心,特 別是我們要思惟到,他們對我們的恩惠是非常的恩重如山。如果我們不報恩的話,是絕對 不行的,那我們要怎麼報恩呢?在此就講到對我們有恩惠的這些人,我們對他們先要有一 個珍愛的心,要生起悅意相。要生起悅意相,我們才會對他生起慈心和悲心,這是一個方 法。另外一種方法就是靠自他相換來修學的。這個之後我在《菩提心釋》裡面會作解說。 我們講到要了解痛苦,所以在57頁就有講說到「為一切有情眾生修持悲心的原因,是因為 三界眾生受到各種不同形式的三苦所逼迫。」以下就在講說所謂的痛苦是什麼。不管是人 或天,他們雖然有快樂,但是這個快樂都是壞苦,都是暫時的。甚至在第四襌定天的時候 ,他們雖然沒有苦苦和壞苦,但是他們還是被業和煩惱所操控,所以他們還是有行苦。如 此我們思惟三苦的道理之後,先從自身思惟我們被三種痛苦所逼迫的道理,然後再把它轉 移到所有的眾生。眾生也是被這三種痛苦所逼迫,所以我們想要拔救所有眾生痛苦的這個 心,也就是會生起讓所有一切眾生可以得到涅槃的心。 這個之前也是要在自己先思惟三苦的道理,我們這樣思惟的話,它的力量是會更強烈的, 會給我們內心很大的力量。光只是思惟他人的痛苦的話,那個力量是不夠大的。所以說從 自身上,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受到苦苦、壞苦、行苦的逼迫,所以靠這樣思惟,被受到 三苦的逼迫之後,我們會生起「哇!真的太痛苦!我要得到解脫。」就會生起解脫之心。 同樣這個痛苦,因為從自身上思惟過後,把它轉移到其他的眾生身上,就在其他的眾生身 上思惟,他們也一樣在受這三種苦,那時候就會生起悲心,希望他們能夠脫離這三種苦的 悲心。所以總而言之,就是先從自身上來思惟,再把這種體驗,轉移到其他人、所有的眾 生身上。 我們如果墮落到地獄,也是會有苦苦,很痛苦。即使是沒有墮落到地獄,在人天他也是有 壞苦的。以人來講,我們可能為了衣服、為了食物、為了名聲,我們認為這三者是最圓滿 、最好的,但事實上它是最圓滿的嗎?不是!我們有這些之後,它反而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所以這些都是屬於壞苦,而且這些也不是恒常不變的。如此我們思惟了什麼壞苦,它也 都是痛苦。世間上我們認為最美好的這些東西,也都是壞苦。 靠此我們再思惟更深的一層,就思惟到,我們現在欲界,在色界、無色界,甚至在第四襌 天的時候,從那個天以上,他就沒有苦苦和壞苦了。但是因為他們是被業和煩惱所控制住 的,所以他們還是有行苦。所以我們就靠這樣思惟,在襌定天的這些人也是受到行苦的逼 迫。 雖然在這個經文裡面,他們沒有直接講到要從自己去思惟這三種苦的道理,但是因為他有 講說要對他人思惟這個痛苦,所以很顯然我們可以知道,他也暗示了什麼?頭先要從自己 來思惟被三種痛苦逼迫的道理。 所以我們講到三苦,就是我們想要脫離三苦,生起一個想要解脫的心。在此就跳到59頁「 不論你是在從事修定或其他的日常活動,都要時時刻刻為一切有情眾生修持悲心,祈願他 們全都脫離苦海。」這裡就講說,我們修持佛法是在24小時,在24小時之內,我們時時刻 刻都要想著佛法。比如我們在固定時間,我們在一座的時候,固定的一個時間,然後修這 個法,離開這個還要好好作祈請,念祈請文。當我們離開自己修行的法座之後,我們好像 就沒辦法再修行了,好像遠離了修行的範圍,這是錯誤的想法。其實我們在吃、我們在喝 、在睡覺,行住坐臥的任何時刻,在此就講說要修持悲心。這個悲心是在我們行住坐臥的 任何一個剎那,我們都要來修持。 之前我們會有時間在一個法座上好好修持,當我們下這個法座之後,雖然沒有那時候的修 持,但是也要有那個心的攝持,它的力量應該還要存在。所以就等於說在所有一切時刻, 這裡講時時刻刻都在修持悲心。當然我們在法座上的時候,我們主要是在修什麼呢?也就 是一直在觀修悲心的道理,主要是下法座之後,要有這種修悲心的力量,要有它的攝持。 我們下座之後,就會碰到很多人,會碰到種種的因緣,碰到違緣,碰到境界,我們會生起 瞋心。那時候當我們遇到因緣,快生起瞋心的時候,之前的慈悲心就要馬上想起,讓我們 不要生起瞋心。當然有時候一點點瞋心,是一定會有的,但是我們從心裡會想我是不能生 起這個瞋心的,我要生起這個悲心,要有這樣一個想法。 所以我們這個修持,最主要是在考驗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如果你可以沒有被它考倒,真 正的有生起悲心的話,那還是主要的修行,那還是最重要的修持。所以在這裡才講說,「 從事修定或其他日常活動,都要時時刻刻為一切有情眾生修持悲心。」所以我們在法座上 修持的時候,就等於是一個電池在通電一樣。通電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使用,為了撥放音 樂什麼等等。同樣的我們在法座上,也就是在充電了。同樣的充電是為了使用,什麼時候 ?就是在下座的時候,遇到境界的時候要來使用了。 所以就等於說,我們下座的修持,可以幫助我們在法座上的修持更殊勝,在法座上的修持 ,可以影響下座的修持。如果我們可以這兩個互相輔助而行的話,我們所作的善行,就會 如同河水一樣,他的續流會不斷,一直持續下去,這是很重要的。 講到60頁,就在剛剛的後面那一頁,在第四段這裡「正如一個母親回應受苦的幼小愛子一 般,當你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一種自然流露的平等悲心的時候,你就已經圓滿了悲心的修 持。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大悲心。」在此講說生起大悲心之量。 所以就講說到,生起了一個我們想要眾生脫離痛苦的悲心,想要讓眾生得到快樂的慈心, 如此這樣修持之後,我們就會生起悅意的心。對眾生生起悅意心之後,我們就會生起增上 意樂。靠生起增上意樂,我們就會生起一個世俗菩提心,這在61頁有講說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