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入菩薩行論》 (1) 講述:達賴喇嘛尊者 日期:2006年6月24日 首先先問候諸位,札西德勒!在此我要深感歉意,因為昨天還有前天,這兩天我去 Jodan的這個地方,所以沒有辦法趕回跟你們討論佛法,我安排格西鳩滇拉幫助你們討論 佛法,做佛法上的交流。因為我沒有辦法來到此地的緣故,所以在此對你們深感歉意! 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入行論》,來到此地的弟子們,很多都是第一次來到這裡的吧! 以前來過這裡的人請舉手好嗎?也蠻多的。因為來到這裡的初學者也蠻多的,所以在此我 想要介紹佛法的綱要。在說法之前,首先先以中文來唱頌《心經》以及「願消三障諸煩惱 」的這個回向文。 我們在這幾天所要討論的內容,就如同你們剛剛所回向的「願消三障諸煩惱」以及「 世世常行菩薩道」這二句話的內容。為什麼要去除三障的煩惱呢?為什麼要世世常行菩薩 道呢?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想要自在的,都想要隨心所欲的獲得快樂、 不想要痛苦的;可是明明想要離苦得樂的同時,卻又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快樂之因,或是 輕視快樂之因而不刻意的去追求,這是為什麼呢?這是被煩惱所操控著。如果我們被煩惱 給操控的話,就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了,所以所謂的「願消三障諸煩惱」,就是把真正傷 害我們的,奪走我們安樂的這個仇敵,把它趕走、把它去除的意思。 去除了煩惱之後,又說到了「世世常行菩薩道」,為什麼呢?因為把這個逆緣(不好 的違緣)煩惱給斷除之後,要成辦順緣,這個順緣是什麼呢?就是能夠成辦自他圓滿二利 的菩薩行(菩薩道)。例如聲聞以及獨覺羅漢,他們早就斷除了三毒的煩惱,可以卻墮落 於寂靜的這種執著(執著於寂靜邊),他並沒有辦法圓滿自己以及他人二種圓滿的事業。 所以光是斷除三障的煩惱,是沒有辦法圓滿一切功德的,為了能夠圓滿一切功德,唯一的 途徑是什麼呢?就是行菩薩行、走菩薩道了。能夠承辦自他二利的最主要來源,是修學菩 提心、觀修菩提心,只要我們好好的修習菩提心的法門,讓自己儘量的串習菩提心,就能 夠如同《入行論》裡面所說的:「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我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的這個偈頌文的內容,自己就能夠付諸於實踐了。當自己把這個回向文的內容付諸於實 踐的時候,自他二利的圓滿事業就能夠自然的成辦了。 如是說到了「願消三障諸煩惱」,以及為了能夠讓自他的功德獲得圓滿,而到說了「 世世常行菩薩道」,為什麼要宣說這二句回向文的內容呢?其實這兩句已經意味著「緣起 」的意思了。也就是一切痛苦和快樂,只要能夠改變的,或者是只要會改變的性質,一定 有它的因緣,一定是由它的同類因而產生的。我們不想要痛苦的緣故,就要把促成痛苦的 、形成痛苦的主因──「三毒煩惱」給拿掉。因為我們想要快樂,而且這個快樂是自他圓 滿二利的究竟快樂,所以我們要去行菩薩道、去持菩提心。 同樣的,平常在唸誦《心經》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一切諸佛的果位,是從哪裡得的?是由般若波羅密多,智 慧到彼岸而得的。「智慧到彼岸」,就是三世諸佛能夠成辦圓滿果位的最主要因緣,所以 這句話也是顯示了因果的緣起。同樣的,在平常唸誦的《心經》裡面,有說到這個咒語「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能夠成辦一切遍知的最主要因緣, 就是將近快要成佛的金剛喻定,這是直接讓我們獲得一切遍知的最主要因緣(就是成佛的 正因)。可是為了能夠獲得金剛喻定,之前必須要累積很多的因緣,這也是為什麼《心經 》裡面說到了「揭諦、揭諦」,就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也就是說為了獲得金剛喻 定,之前還要有很多的因緣存在著。大乘的論典說到了十地、或者是五道,也就是說一切 的因緣,在它之前,也是依賴著另一個因緣才有辦法形成的。 既然是如此的話,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呢?什麼叫做「智慧到彼岸」呢?「智 慧到彼岸」,就是現證諸法究竟性質的智慧,但是必須要有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才能稱 為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由菩提心所攝持的現證空性之智慧,這個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 。這個現證空性的智慧,它的所執境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空性,也是所謂的法性。所以 我們在看《心經》的時候有說到了:「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等等。」說到了諸法的種種名詞、名相之後 ,說這一切都不是有真實性的。 在之前,我們又可以看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因為我們平常所接觸的境 ,都是跟「色」有關的,跟自己的「受」有關的,所以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我們平常直 接接觸的。我們平常接觸這些境的時候,會感覺從它的性質而有,可是其實不然,它並不 是由它的究竟性而有,它並非是由它的真實性而有的。既然這五蘊,它不是由它的真實性 而有的話,由五蘊而安立的這個「我」,也並非是由真實性而有的,於是說到了這個「法 性、空性」。 快樂和痛苦,這一切都是由因緣而生的緣故,所以「因果的緣起」是所有內道的宗義 者,都異口同聲,共同承認、共同主張的見解。也就是因此,佛陀在初轉法輪(第一次轉 法輪)的時候,說到了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以及道諦。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想要 痛苦的緣故,所以這個痛苦要拿掉。因為不喜歡痛苦,要遠離痛苦,遠離痛苦的方法並不 是透過回向發願:「我不希望痛苦」,這樣痛苦就能夠自然消失的。那如何讓自己遠離痛 苦呢?就是在自己的心續上促成痛苦的那個因緣要把它拿掉,這樣痛苦才能夠真正的消滅 。 所以佛跟我們講說要認識痛苦,並且說了痛苦是從哪裡來的,是由「集諦」而來的。 集諦是否可以消滅呢?於是說了「滅諦」,這是可以消滅的。「究竟永恆的安樂」,並不 是一種快樂的感受而已,而是自在的把所有痛苦的因緣拿掉的那個當下,叫做究竟永恆的 安樂。所以這一種的安樂是什麼呢?也就是「滅諦」是什麼呢?滅諦是某種手段的內容, 透過正對治去對治之後,內心上的那個空性,那個清淨心性上的那個空性,叫做滅諦。滅 諦本身是無為法,它不是由因緣而來的,可是這個滅諦,因為它具有斷除某種遮法的功能 、功德,所以為了能夠獲得這個功德的緣故,必須要生起對治力來斷除那個所遮法、那個 煩惱,因此這一種的正對治稱為叫做「道諦」,所以滅諦要生起的話,就必須依賴著道諦 而有了。 因果緣起,是佛法最主要的綱要,也是最主要的內涵。由這個因果緣起的架構基礎之 後,而建立整個佛法的理論,這也是為什麼佛在第一次轉法輪的時候說了四聖諦的內容。 佛並沒有跟我們說:「你們就是透過回向,跟我祈求說『我不要痛苦』,我就不給你們痛 苦。」佛沒有這樣說。佛是說:如果你們不想要痛苦的話,必須要「知苦、斷集、證滅、 修道」,而說了四諦。佛陀所說的四聖諦的內容,剛好就是之前那個發願文「願消三障諸 煩惱」的內容。之後說的《心經》的內容,剛好是配合著「世世常行菩薩道」去作解釋的 ,所以四聖諦的內容是大小乘、一切乘,共同的奠基。 佛陀在一開始說四聖諦的時候,是以三種詮釋的方式而說的。首先先以「四諦法性」 的方式來詮釋,就是說到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什麼叫苦諦?什麼叫集諦?什 麼叫滅諦?什麼叫道諦?這是第一個「四諦法性」詮釋的內容。 說到了四諦最主要的內容之後,第二個是「四諦作用」詮釋的內容,我們要如何修學 四諦呢?「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這是屬於四諦的作用。也就是說我們要知道什麼 是痛苦,而說了「知苦」。我們不只要知道痛苦以外,還要知道痛苦的因緣──集諦,於 是去斷除,而說了「斷集」。在斷集的時候,必須要相信有滅諦可成辦的,所以「證滅」 。滅諦是由哪裡而來的呢?是由修道而來的,所以說了「修道」。所以知苦、斷集、證滅 、修道。 由四諦的作用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果實呢?那就是「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 ,證滅不可得證,修道不可得修」,為什麼呢?既然知道痛苦了,而且也如此的去對治了 苦因,把所有的痛苦都拿掉的話,那你自心上就沒有其他的痛苦可以讓你去體證、去體驗 了,因為你已經沒有痛苦了!所以「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的意思就是說, 當你把所有痛苦的因緣完全都斷除的話,所有集諦徹底斷除之後,就沒有集諦會再產生了 ,所以「斷集不可得斷」。當你已經圓滿一切滅功德之後,就沒有新的滅功德可證了,所 以「證滅不可得證」。同樣的「修道不可得修」。所以佛陀在詮釋四聖諦內容的時候,是 以四諦的法性(什麼叫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的作用、四諦的果實,來詮釋整 個四諦的內容,這是配合基、道、果的方法來作詮釋的。 因為四聖諦的法性內容,是屬於「基」的部分、根的部分,這是吻合實際的狀況,所 以在此可以用肉眼看到「苦諦是存在的」,因為不想要痛苦的感受是存在的。同樣的,形 成苦諦的煩惱,我們可以自己去體驗它、去看到它,這一點也可以證明跟實際是吻合的, 這屬於「基」的部分。至於「滅諦」和「道諦」,要如何證明它跟實際吻合呢?這個很難 ,因為我們現在沒有滅諦、也沒有獲得道諦,那要如何去證明呢?佛陀在解釋滅諦內容的 時候,最主要是由什麼而解釋滅諦的呢?因為諸法無有自性,因為法性原本清淨,所以這 種的煩惱是屬於暫時性的,是以這種方式去解釋滅諦的功德。所以既然是以這種方式去解 釋滅諦的話,那我們就要觀察,什麼叫做諸法的究竟性質?什麼叫做原本法性是清淨的? 什麼叫做真實性?什麼叫做空性?這個內容就值得我們去探討了。 在一部經典裡面曾經有說到:「無論如來會不會來到這世間,法性都是永遠存在的」 ,也就是諸法的「無真實性、空性」的內容是永遠存在的。這空性的內容,透過聞思修反 覆的觀察、體證之後,了解空性的智慧就是屬於「道諦」了。由這個道諦,徹底斷除對法 性的顛倒執著,或法性的錯誤執著的時候,就獲得「滅諦」了。 佛陀說到要「知苦」,要了解什麼是痛苦?在講「知苦」的時候,什麼叫做苦諦的性 質呢?一般如果是講到痛苦感受的話,最淺的、最容易了解的痛苦性質,我們把它稱為「 苦苦」。一般世人覺是快樂感受的這種感受,雖然它是快樂的、不是痛苦的,可是佛陀卻 要跟我們說:「你們要了解這也是痛苦,因為它是痛苦的性質」,世間的這種安樂,或者 世間的這種安樂的享受,它本身雖然不是痛苦的感受,可是它是屬於痛苦的性質,而說了 「壞苦」。但是最主要要了解的痛苦是什麼呢?就是「行苦」了。如同《釋量論》裡面有 說到:「只要是由煩惱所生、由煩惱因緣所成,將來會持續讓我們生起煩惱的這個五蘊、 這個近取蘊,就是行苦。」也就是說,只要被煩惱操控之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安樂,這 個就是行苦,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如果我們所認知的痛苦,只是一般世間所謂的痛苦感受的話,那不需要刻意的去學習 。不要說我們,就連動物、畜生道,牠們自然也會了解的。那佛陀強調必須要了解的痛苦 是什麼?世人認為是快樂的這種感受,只要是由煩惱所造成的,被煩惱所操控的,這一切 都是痛苦的。雖然我們說到:「由業力形成種種的痛苦」,那「業力」是由什麼形成的呢 ?也是由煩惱形成的,只要有煩惱存在,我們就沒有真正快樂的一天。於是把煩惱視為仇 敵,而去作對治,這才是真正「知苦」的用意。 了解苦諦的內容之後,為了能夠斷除痛苦,當然我們沒有能力馬上把痛苦拿掉,或馬 上把痛苦的因緣拿掉,所以為了要拿掉這個痛苦的因緣,為了要斷除集諦,有一個階梯, 有一個次第,讓我們慢慢的走上去。這個次第是什麼呢?能夠直接正對治痛苦的主因,能 夠直接對治煩惱的主要對治力是什麼呢?就是了解「無我」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很單純 的了解無我而已,而是「緣空的毗缽舍那」,才有辦法直接的對治煩惱。為了能夠成辦緣 空的毗缽舍那(緣空的勝觀)之前,必須要有緣空的止、緣空的定、緣空的奢摩他才有辦 法的。所以「慧學」之前,一定要有「定學」,可是要成辦緣空的奢摩他之前(成辦定學 之前),必須要「守戒」,以戒律來防護粗分煩惱的心態,才有辦法真正獲得定學。所以 要有「戒」的基礎才會有「定學」,有了定學之後才會有勝觀「慧學」的。所以戒、定、 慧三學,就是對治煩惱最有力的對治力、最有力的工具了。 所以在《中觀寶鬘論》裡面曾經有說到:我們修行者所要修持的目的可分二者:第一 個就是暫時的利益「增上生」,以及究竟的利益「決定勝」這二者了。剛剛說聞思修這三 者,是對治煩惱最主要的工具,可是請問畜生道(就是那些動物們),牠們有辦法聞思修 嗎?是不可能的。聞、思、修,唯有具有智慧的、具有判辦是非能力的這個人道,增上生 的人,具有這個身體的工具,才有辦法作聞思修對治煩惱的。所以如果我們要以長遠的目 標來修行,為了獲得解脫的話,首先先要保障自己,可以真正的去學習、或者聞思修學佛 法的內容。所以增上生(也就是人天之道)是非常重要的,而說了暫時的利益。 獲得了增上生之後,再直接的去對治煩惱。所以提婆菩薩在《四百論》裡面曾經說到 以三種的次第來對治煩惱。首先先斷除非福業,然後再去斷除我執,之後再斷除一切的邪 見,才能夠獲得涅槃。「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為了能夠讓自己獲得增上生,確保自己有這樣的資格、有這樣的能力,可以聞思修學 佛法,所以我必須要獲得增上生。增上生最主要的因緣是什麼?就是「十善道」;讓我們 無法獲得增上生的最主要逆緣又是什麼呢?就是「十惡業」。由十惡業的非福業、惡業, 會讓我們墮落於惡趣,所以必須要去遮止它。所以在《四百論》裡面說,先要斷除非福業 ,來確保自己將來能夠繼續獲得增上生,獲得人身,具有判別是非的能力,才有辦法學習 、聞思修學佛法,這是第一個步驟,就是獲得增上生。斷除了十惡業之後,因為學習十善 道,那十善道的果實是什麼呢?也就是後世的增上生了。 獲得了增上生之後,再透過聞思修的內容,讓自己生起定學,並且生起慧學來對治我 執。在第二句話「中應遣除我」的時候,有兩種不同解說的方法,有一些人認為第二句話 的內容是針對於「粗分的無我」而說,第三句「後遮一切見」是針對「細微的無我」而說 。可是在此是指「一般輪迴根本的無我」而說的,我覺得這是比較正確的。獲得增上生之 後,了解無我的內容去對治我執是屬於第二句。這以上就是第一句回向文的內容「願消三 障諸煩惱」,也就是把所有的三障完全的淨除。 決定勝可以分二者:一個是個人別解脫的決定勝,另一者是佛果位圓滿一切正覺的決 定勝。為了能夠獲得後者的決定勝,所以又說了第三句話「後遮一切見」,要斷除一切的 邪見以及邪見所留下來的習氣,這就是第三步驟了。也就是在大乘修學法性的時候,不只 是為了斷除煩惱而修,最主要是為了斷除所知障而修。以圓滿的角度去學習法性、學習空 性的內容,來對治煩惱以及煩惱所留下的習氣,才能夠真正獲得圓滿自他二利,在這句話 裡面就是說到了「世世常行菩薩道」,也剛好就是《四百論》裡面的第三步驟。 如果你們有學《廣論》的話,就可以知道第一個步驟,剛好就是講到了「共下士道」 的內容,要我們修十善道。第二句的內容,正對治煩惱的那個內容,剛好就是說到了「共 中士道」的內容。第三句剛好說到了「上士道」的內容,也可以以這種次第來作整理。這 個就是佛陀在說四聖諦「斷集」的時候,講到如何斷集的方法、以及斷集的秩序,就是分 這三個步驟:首先要讓我們獲得增上生,這是第一步驟。要確保自己有能力可以修法,當 自己有這樣自衛的能力,確保自己可以聞思修之後,再去正對治煩惱,這是屬於第二步驟 。對治煩惱之後,不只是煩惱對治以外,把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所知障一併的對除,這 是第三步驟。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只說了斷集的次第以外,在內容的仔細解釋上,就 像什麼叫無我?什麼叫粗分的無我?什麼叫細微的無我?在這個論點上當然會有不同的見 解。 好比在《入行論》的第九品《智慧品》裡面有說到了:「世見二種人,瑜伽師一般, 一般世間師,前者所論破,復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一般世間人可分為二:認為有宗 教信仰和不認為有宗教信仰的人。認為「有宗教信仰的人」裡面又可以分二:一者認為有 解脫,一者認為沒有解脫;或者是一者認為有世間造物主,一者認為沒有世間造物主。同 樣的,以佛教來講的話,又可以分二者:一者認為有粗分的無我,一者認為有細微的無我 ;也就是說一者認為只有人無我、沒有法無我,但另一者卻認為不只有人無我以外、還有 法無我的。縱使是主張有「法無我」的瑜伽師,又可以分二者:一者就是說法無我就是二 取空的無我,另一者說法無我是斷除真實的無我。「斷除真實無我」的瑜伽師又可以分二 者:一者認為名言上有自相的我,另一者卻說名言上沒有自相的我。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 了「層層更超勝」,後者瑜伽師的見解,會比前者更來得殊勝。總而言之,最究竟的見解 ,最主要是依據龍樹菩薩所著作的《中論》為主,以及龍樹菩薩的眾多弟子當中的佛護論 師、月稱菩薩的著作,這是詮釋最究竟圓滿空性的內容。 「滅諦」還有「道諦」詳細作解釋的話,就如同佛陀在次轉法輪(第二次轉法輪), 也就是在《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時候,就說到了最細微無我的內容。在初轉法輪,只有解 釋到一般無我的基礎而已,更詳細的就在《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時候,次轉法輪的時候說 到細微的空性了。在最後一個後轉法輪(第三次轉法輪)的時候,最主要是以《如來藏經 》來解釋心性是唯明唯知的體性。就像龍樹菩薩曾經有說到了「石衣」,石頭所做的衣服 ,古代是有一種石衣,如果這種衣服髒了,把這個衣服用火燒,燒的時候,它的灰塵會被 火燒滅,但是石衣本身卻不會受到任何的破壞。同樣的道理,具有煩惱的心,它本身是一 個唯明唯知的體性,所以透過對治力的智慧之火,去燃燒煩惱的時候,唯明唯知的體性不 會被燒滅,但煩惱,像貪、瞋等卻會被淨除。所以心上的煩惱消滅的時候,心性還是仍然 存在的。就是「智慧光能滅除此,明心性卻亦非然」,智慧光明能夠淨除這一種的煩惱, 可是明心見性這個唯明唯知體性的心識,卻不會被消滅的意思。 所以在第二次「次轉法輪」的時候,最主要是「境上」的空性,但是在「後轉法輪」 ,最後第三次的法輪的時候說到了「識上」(意識上)的空性,也就是唯明唯知的體性。 當然有一些人對次轉法輪《般若經》的空性內容,沒有辦法理解的時候,他認為第三次法 輪不是《如來藏經》而是《解深密經》,因為他沒有辦法相信一切法無有自性,所以必須 把無有自性的這句話作解剖,以「三法性」來說「三無性」的內容。所以有一派的人,認 為第三次的法輪不是《如來藏經》而是《解深密經》,這一種的主張者最主要就是唯識派 了,他們是依據《楞伽經》來作他們的主張的。 一般佛陀所說的教法可分兩大種:一個是由巴利語言所建立的經論,第二個是由梵語 的語系所建立的經論。一般來講,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最主要是以巴利語言來說的,所以 這也是為什麼,不只是龍樹菩薩當時有這個疑惑以外,現今也有些人、甚至於是專家們、 還有學者們,他們認為「大乘非佛說」。當然針對這個疑問,龍樹菩薩不只提出了反駁以 外,同樣的世親菩薩以及清辨論師,在《中觀心論》裡面有說到;同樣的,寂天菩薩在《 入行論》裡面說到「大乘是佛所說的」。可是在那個時候,佛陀最主要是講一般的佛法, 並沒有說到大乘,可是我們不能夠因為沒有那麼普及,而去否定這是佛所說的,這理由不 足以成立。所以以「滅諦」、「道諦」後二諦,這二個最主要的內容所詮的經典,就是「 次轉法輪」以及第三次的「後轉法輪」這二者,來解釋滅諦和道諦的。 以現今來講的話,像斯里蘭卡、泰國等,他們最主要推廣的教法是由巴利語系所建立 的。中國、韓國、日本、西藏以及蒙古等地,所推廣的佛法是由梵語的語系所建立的佛法 。從梵文翻成的經典,主要有兩大文字,就是漢語和藏語這兩者。因為佛法流傳西藏之前 ,就已經流傳到中國內地,所以我平常會說:「身為華人的信徒,你們有優先權成為佛陀 的弟子,所以你們變成我們藏人佛弟子的學長,所以身為學弟的我,在此向學長的你們獻 上敬意。」 話雖如此,但是在過去的藏傳佛法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如同《相續佛母》裡面所說的 ,首先要聽聞,也就是說聽得越多,思想的範圍、思想的內容就會越多,所以要多聞、並 多學,並且反覆的思惟。所以先有聞所生慧,透過反覆的思惟生起定解。作決定「應該就 是如此」,而產生自己的見解,這就是「定解」了。這時候就產生了聞思所生慧,先聞所 生慧、再思所生慧;由思所生慧,已經決定的內容,用心反覆的去相應它、反覆的去串習 、並習慣它,生起修所生慧,而改變內心的。所以藏傳佛法弘揚的方式,非常盛行聞、修 互相雙運的一種修法,有時候不只要多多學習以外,並且要把所學的內容付諸於實踐,這 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模範,所以我們不只要學習中觀派的見解以外,還 要去學習唯識派,甚至於其他派的,所以四部見解我們都要去學習。 在八世紀的時候,寂護論師來到西藏,他是一位非常精通《中觀》以及《釋量論》的 學者。他來到西藏之後,大力的弘揚《中觀》以及《釋量論》的見解。那個時候他跟漢地 來的華人和尚一起來到西藏,之後他留下遺囑,於是他的弟子蓮花戒大師來到西藏之後, 跟在藏地裡面的華人的支那和尚產生了辯論。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淨土宗、禪宗等, 有教導我們如何專注一境的這種打坐方式,而且淨土宗有說到如何緣念阿彌陀佛的淨土, 並且祈求往生等。當然這一種的鼓勵、這一種引導善法的方式,我非常的隨喜,可是如果 所有佛法的內容,只是這麼單純的話,我覺得太可惜了。 所以第八世紀的時候,寂護論師先到西藏藏地,舖下廣聞、多聞、多學的基礎,於是 大力的宣揚《中觀》以及《釋量論》的見解,之後再由他的弟子,和不需要多聞、多學, 只要好好的去想這個境,甚至於什麼都不要想的支那和尚產生辯論。所以我平常語重心長 的,一直跟大眾說,同樣的,我在此對華人弟子的你們,也說要反覆的去看經典,多聞、 多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用華語、漢字翻成的經典以及論典有很多,你們要好好的去 看、並且去學習。 所以之前所說的要先遮擋「非福業」,這是第一步驟;第二步驟,直接的去對治我執 ;最後第三步驟,就是要去對治我執、以及我執所留下來的習氣,透過各種的角度來學習 法性。這三個次第,請大家好好的牢記在心,之後在為你們解說《入行論》的時候,才會 知道現在在講《入行論》的內容,是指第一步驟,第一個次第而說的?還是第二個次第而 說的?還是第三個次第而說的?才有辦法作整理,才比較有結構性、有架構。否則的話, 《入行論》在解說的時候,會覺得好像那邊講一個、這邊講一個,有點分散的感覺,就沒 有辦法把它作個總結,會有這種的危險。所以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之後,說了《菩提道炬 論》,那時候說了三士道,從此以後藏傳的這些學者們,也是根據三士道而說的。其實三 士道主要的內容,是來自於哪裡呢?就是《寶鬘論》以及《四百論》裡面的剛剛那個偈頌 文,三種的次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61.231.128.20 (12/08 23:08)
ackino:有看有推 12/09 09:53
Samus:推 12/10 01:47
cool810:轉錄至看板 Tantric 12/12 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