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入菩薩行論》 (18) 講述:達賴喇嘛尊者 日期:2006年6月30日 109、故雖謀他利,然無驕矜氣。一心樂利他,不望得善報。 我們現在看109句,因為完全為他人著想的緣故,完全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努力精進的 緣故,因為不曾為自己而著想,所以不會有自利作意來作祟。所以當我們真正利益別人的 時候,不會想說:「我對你做了有利益的事情,或者是我幫助你」,不會以這種心態來利 益別人。因為完全利益別人,出發點完全是為他人著想的緣故,所以也不會想說利益別人 之後會獲得什麼樣的果報,不會想說利益別人之後,今生會長壽或者是今生沒有災難等, 不會有這種的想法。就是遠離一切自利作意,完全為他人著想的這種想法是我們必須要有 的精神。 110、微如言不遜,吾亦慎防護;如是於他苦,當習悲護心。 當我們要發出粗言,講三字經罵別人的時候,因為怕後世會墮落惡趣,所以要防護自 己的內心,不去造惡口的惡業。同樣的,他人來罵我們的時候,要防護內心,不要隨著他 人的惡口,而產生內心的起心動念。 111、如親精卵聚,本非吾自身,串習故執取,受精卵為我。 我們會認為自己是初學者,覺得菩提心的學處很難修學,「我沒辦法做到啊!」如果 是因為這種想法而沮喪,或者是覺得沒有自信心的話,那是用不著的,為什麼呢?因為我 們這個血肉之軀,是由父母的精血而有,前生的意識結生在今生父母精血的時候,我們把 父母的精血認為「這是我的」,以這個我所的執著,一直認為這個血肉之軀是我的,實際 上這是父母所擁有的精血而已,並不是我的。由於前世的意識結生在精血之後,把它認定 為「我的」的緣故,所以到現在會覺得這身體是「我的」,而且自然會有一種想法:「這 怎麼可能是別人的呢?」 同樣道理,我們去買一個東西的時候,還沒有買之前不會想說「這是我的」,買了之 後很自然就想說「這是我的」,這都是透過串習的力量,讓你覺得「這是我的,這不是我 的」,或者「跟我的距離近,跟我的距離遠」,所以只要串習,將來絕對能夠做到的,只 是自己願不願意嘗試串習而已。就以我個人而言,快到三十歲的時候,因為透過空性的思 惟,所以覺得解脫、滅諦這是絕對有的,而且深信滅諦的存在。可是那時候覺得菩提心是 非常困難的,「我應該做不到」,曾經有這樣的想法。之後看到了菩提心的利益,於是嘗 試著去修行菩提心的緣故,現在覺得:「如果我努力精進修學菩提心的話,一定可以生起 的!」這種把握現在是有了。可見在整個過程當中,主要都是由串習的力量讓我獲得改變 的。 112、如是於他身,何不執為我?自身換他身,是故亦無難。 第112句,雖然是別人的身體,但是透過自己思惟的串習力量,也可以把別人的身體 執取為自己的身體。所以當我們講到一切有情眾生的時候,變成「我的眾生」,「我的一 切有情眾生」,自然會有這種感覺,於是眾生和自己的距離就能夠拉近了,這都是靠串習 力量而發起的。 113、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 第113句,一切的過失還有過患,一切的缺點還有不吉祥,或者是種種的災難,都是 因為過分的想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或者太在乎自己的這種愛我執所產生的。一切的功 德、一切的利益,或者是我們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一切都是由愛他心所生起的。如 果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還一直想自己的話,那實在是太愚蠢了。 114、眾人皆認許:手足是身肢。如是何不許:有情眾生分? 當我們說到有情的時候,不只是有情而已,應該透過串習的力量,讓自己聽聞到「有 情」這二個字的時候,馬上想到說「這是我的有情,這是我的眾生」,想盡辦法的要去保 護他,讓他獲得最好的,讓他得到最多的利益,要讓自己生起這一顆珍貴之發心。 115、於此無我軀,串習成我所;如是於他身,何不生我覺? 如果這樣去串習,當我們看到眾生,縱使遇到小小的災難,我們也會因此而跟他分擔 種種的痛苦,也就是因由小小善心的累積,將來能夠獲得無比的功德。 116、故雖謀他利,然無驕矜氣;如人自餵食,未曾盼回報。 117、微如言不遜,吾亦慎迴護;如是於眾生,當習悲護心。 118、怙主觀世音,為除眾怖畏,湧現大悲心,加持自聖號。 第116句至118句,為什麼唸誦觀世音菩薩,能夠去除種種的災障或者是病障呢?因為 觀世音菩薩是大悲心的化身,因為觀世音菩薩修學大悲心的緣故,所以他具有這種加持力 ,讓我們能夠從一切的災難當中獲得解脫。其原因是什麼呢?最主要是悲心的力量,悲心 的加持。 119、聞名昔喪膽,因久習近故,失彼竟寡歡;知難應莫退。 以我們今生的經驗,剛開始不喜歡的人,透過了想法的改變,慢慢的可以成為自己的 好友,所以一切的好與不好,最主要是跟自己的思想有關。 120、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勝妙祕密訣。 總言之,自他兩者一切圓滿的功德,也就是正等覺的果位,最主要都是由菩提心的這 顆珍貴發心而生起的,所以自他相換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思惟愛我執的過患,以及思 惟愛他心的功德。在西藏有一位格西,他叫做伽喀瓦,伽喀瓦的「伽」是指屍陀林的意思 ,因為他時常跑到屍陀林(人火化的地方)去作觀修,所以他也有一個頭銜叫「屍陀林的 修行者」。他之後聽到了朗日塘巴所著作的修心內涵,非常的歡喜,想要獲得修心的傳承 。於是他去尋找這個傳承在哪一位上師的身上時,很可惜!那時候朗日塘巴已經往生了( 已經圓寂了),只剩霞惹瓦才有。為什麼呢?因為博多瓦有二大心子,第一個就是朗日塘 巴,第二個就是霞惹瓦。 因為霞惹瓦有這個修心傳承的緣故,所以他就想要觀察霞惹瓦所說的法,以及他個人 的修養和修持。那時候霞惹瓦正在講法,在講無著菩薩所著作的《瑜伽師地論》,他就在 說法會場旁邊聽霞惹瓦說法。伽喀瓦在他的自傳裡面曾經有說到:當他在講法的時候,剛 開始好像沒什麼受益,可是後來聽到一句話:「一切的過失都是由自己所產生,一切的功 德都是由他人所發起」,當他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觸甚深(感觸非常的多)。於是他覺得 說:「這個應該要好好的去提問才是」,於是當霞惹瓦講完經之後,伽喀瓦就把他的法衣 拿下來舖在地上,請霞惹瓦為他開示。於是他跟霞惹瓦說:「我有一件事情想要請教您! 」這時候霞惹瓦就說:「我在法座上,要講的都已經講完了,應該沒有疑惑才對,你還有 什麼疑惑呢?」伽喀瓦就問說:我之前聽聞到這樣一句話:「一切的過失都是由自己所產 生,一切的功德都是由他人所發起」,請問這個修行法門,是不是值得我去修學呢?於是 霞惹瓦就回答說:「如果你要成佛的話,這是唯一的途徑,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法門。」 這是必須要了解的內涵,否則的話,我們只是說「為利一切有情眾生,想要成就無上 菩提」,可是跟現在這個內涵沒有關係的話,那就不對了!必須要透過這一條道路,才有 辦法讓我們真正成佛的。 在120句的最後一句「勝妙秘密訣」,為什麼說到「秘密訣」呢?因為自他相換的這 種法門,是上根者的菩薩才有辦法做到的內涵。一般雖然對菩提心有極大、非常堅定的信 心,可是是下根者的菩薩沒有這種勇氣,因為在做自他相換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畏懼。所以 因為信心沒有辦法像上根者那麼堅定的緣故,所以他沒有辦法修學自他相換,而是以七因 果為主。這也是為什麼說到了,這是「秘密口訣」的原因之一。第二個,因為在修學自他 相換的時候,跟數息,也就說跟「取捨」的法門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取」就是當我吸氣 的時候,把一切眾生的痛苦吸進,由我來承擔,這個叫做取,「捨」就是吐氣的時候,把 一切的善業回歸給一切眾生,這個叫捨。透過數息來觀修取捨的內涵,跟金剛乘、咒乘的 修行有密切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說到「勝妙秘密訣」的原因。 121、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於此生懼身,誰不似敵瞋? 第121句,生起愛我執的最主要來源,也是因為自己的身體,過分的貪著自己的身體 ,也是會讓我們產生愛我執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此就針對這個身體的過患,再說了一 次。所以就唸到第122、123、124句。 122、千般欲療除,飢渴身疾者,捕殺魚鳥獸,伺機劫道途。 123、或為求利敬,乃至殺父母,盜取三寶物,以是焚無間。 124、有誰聰智者,欲護供此身?誰不視如仇?誰不輕蔑彼? 125、若施何能享?自利餓鬼道。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在此再次的強調,愛我執是一切過失的根本,愛他心是一切功德學處的部分。如果我 們把功德給予眾生,「我會獲得什麼呢?」當有這種想法的時候,這是自利餓鬼道的一種 想法。當這個東西是我所擁有的,「我如何布施給別人呢?」有這種想法的時候,這是利 他天人的一種想法。 126、為自而害他,將受地獄苦。損己以利人,一切圓滿成。 第126句,如果為了自己的衣食住臥而去傷害別人,會讓自己墮落於地獄的。我們會 造作十惡業,就像殺生、偷盜、邪淫等,就是因為一直想自己的關係。一直想自己,會造 作種種的惡業,而造成別人的傷害,不只不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連在輪迴的時候, 都會墮落於惡趣的,這是愛我執所帶來的過患。 127、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迴此舉薦他,受敬上善道。 第127句,光是想自己,光是為了自己的名譽而努力,就會不在乎別人的立場,不在 乎別人的死活,而造作很多的惡業,於是墮落於惡趣。可是當我們完全為他人著想就不是 如此了,因為想要去利益別人,想讓他人真正獲得安樂,於是會行一切的善行,因此而累 積無比的功德和資糧。不只能夠獲得究竟果位以外,在輪迴的時候也能夠獲得增上生,而 且獲得增上生的時候也會受到一切眾生的尊敬。 128、為己役他者,終遭僕役苦。勞自以利他,當封王侯爵。 如果我們為了自己,想要把別人當成自己僕人的話,這是一切惡業的來源。可是當我 們願意成為一切眾生奴隸,讓一切眾生享用的話,這種的心力,卻可以讓我們造成無比的 功德。 129、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總言之,三界一切的快樂,都是由愛他執所產生的,三界一切的痛苦,都是由愛我執 所造成的。 130、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我不需要再多說,凡夫為什麼是凡夫呢?因為他們愛自己。佛為什麼能夠成佛呢?是 因為佛愛別人。所以今天你想要圓滿功德,還是要繼續做一個有過失、有煩惱的凡夫,是 由你自己決定的,這個抉擇權在你的手上。 131、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如果我們想要成就一切果位,想要獲得一切功德,如果是真正的愛自己,那就要懂得 愛別人,因為唯有菩提心的修法,才有辦法讓我們獲得一切功德果位。如果不懂得自他相 換的話,將會繼續的在生死輪轉裡面,承受種種的痛苦;可是懂得自他相換(所謂自他相 換就是說,自己的快樂給予別人,別人的痛苦由自己來承擔)的時候,不要說是解脫或者 是一切遍知了,就連在輪迴的時候也都是快樂的。 132、後世且莫論;今生不為僕,顧主不予酬,難成現世利。 133、利他能成樂,否則樂盡失;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134、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苦,悉由我執生,留彼何所為? 135、我執未盡捨,苦必不能除;如火未拋棄,不免受灼傷。 136、故為止自害,及滅他痛苦,捨自盡施他,愛他如愛己。 137、意汝定當知:吾已全屬他。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餘。 138、不應以他眼,成辦自利益,亦莫以眼等,邪惡待眾生。 139、故當尊有情;己身所有物,見已咸取出,廣利諸眾生。 140、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為他,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 第140句,在這一句的內容裡面,有二種觀修的方式。如果是透過薩迦班智達所說的 ,就是「我」可以分為二者,「高的我」來輕視「低的我」,或者是二個「同樣等級的我 」互相競爭比較,或者是「低的我」來嫉妒「高的我」(學問比較高的我),我們就會知 道被輕視的感覺,或者是被計較的感覺,或者是被嫉妒的感覺。同樣的,既然你不希望被 輕視,也不想要被嫉妒,或者不想要被計較的話,就不應該嫉妒比你更有學問的人,或者 計較跟你同樣學問的人,或者是輕視比你學問低的人,是以這種的方式來提醒自己,這是 一種觀修的方式。 第二種,把「我」分開,愛我執的我把它擺在原處,現在跑出一個很正直的我在這邊 。眾生在那邊,就是以很正直的角度,去看愛我執的我,它到底在做什麼?於是我要嫉妒 比我更有學問的愛我執的我,我要很有勇氣的去輕視比我學問低的愛我執的我,我要去計 較愛我執的我,這是正直的我去輕視他,想盡辦法破壞愛我執的意思。愛我執的那個我, 比我學問高一點的話,我就嫉妒;愛我執的那個我,比我學問低一點的話,我就輕視他; 愛我執的那個我,跟我同樣學問的話,我就想盡辦法百般的去計較,跟他競爭比較。這樣 的話,我們就能夠比較清楚的看到,愛我執它到底在做些什麼了? 這個跟修學密乘,觀修本尊瑜伽是非常相似的。因為有一個所緣境,讓我們看到的話 ,會比較清楚。所以我們現在刻意化身成一個正直的我在這邊,來看愛我執的我,還有這 邊是有情,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他們之間的互動又是如何。慢慢的就會感覺到說,愛我 執的那個我,它一直想自己的關係,它完全不在乎這邊這麼多人數的其他有情,所以你會 覺得愛我執的那個我,他真的是很壞,自然就會想要去坦護有情這一邊。而且愛我執的那 個我,永遠都是一個人,可是眾生這邊,可憐的眾生永遠都是無數的,所以透過正直的角 度來作比較的話,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一點,就會想要去幫助一切可憐的有情眾生 。 141、蒙敬彼非我,吾財不如彼,受讚他非我,彼樂吾受苦。 第141句,愛我執的那個我,如果值得被尊敬的話,為什麼很正直的我不值得被尊敬 呢?為什麼眾生不值得被尊敬的呢?這是沒有道理的。從141句之後,最主要就是講到了 ,「正直的我」去嫉妒「學問高的愛我執的我」,最主要是講到這個內涵。 142、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世間盛讚彼,身敗吾名裂。 143、無才何所為?才學眾悉有;彼較某人劣,吾亦勝某人。 第143句,雖然我們沒有這種功德,但是我們不用失望,或者是喪失自信,因為我們 每個人都有如來藏,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成辦,只是自己願不願意串習而已,只要自己努力 精進,我們一定能夠做到的。 144、戒見衰退等,因惑而非我;故應悲濟我,困則自取受。 第144句,種種戒衰退的因緣,最主要是因由煩惱而產生的緣故。 145、然吾未蒙濟,竟然反遭輕;彼雖具功德,於我有何益? 146、不愍愚眾生,危陷惡趣口,向外誇己德,欲勝諸智者。 第145、146句,主要是針對比我更有學問的這個我,而產生嫉妒心。 147、為令自優勝,利能等我者,縱諍亦冀得,財利與恭敬。 148、極力稱吾德,令名揚世間;克抑彼功德,不令世人聞。 149、復當隱吾過,受供而非他;令我獲大利,受敬而非他。 150、吾喜觀望彼,淪落久遭難,令受眾嘲諷,競相共責難。 151、據云此狂徒,欲與吾相爭,才貌與慧識、種姓寧等我? 152、故令聞眾口,齊頌吾勝德,毛豎心歡喜,渾然樂陶陶。 153、彼富吾奪取;若為吾從僕,唯予資生酬,其餘悉霸取。 154、令彼乏安樂,恒常遇禍害。我執於生死,百般折損我。 從146句到154句,最主要針對比我學問低的那個愛我執的我,要去輕視它的內涵。我 是一個正直的我,於是我要小看,或者是輕視、輕蔑這個比我學問低的愛我執的我。 在154句的時候有說到了,「我執於生死,百般折損我」,也就是愛我執以及真實執 著這二者,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它唯一的想法就是只有傷害我而已,所以我現在必須要與 它奮鬥,來輕視這個學問比我低的愛我執的我。去跟它奮鬥的時候有二種方式,第一個是 以溫柔的方式來對抗它,第二個是以比較粗言的,或者是比較魯莽的方式,或者直接的方 式來對抗它。 155、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遍歷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首先先講到以比較溫柔的方式來對抗它。我執以及真實執著,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 們把它擺在內心的最深處,去皈依它、供奉它,沒有任何怨言的成為它所使喚的奴隸,可 是到現在,請問我們有什麼功德呢?還不都是凡夫嗎? 156、是故當盡心,勤行眾生利。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可是當我們了解到說,這是最大罪惡的根源,所以我們不再聽它使喚了。隨著愛他心 而走的話,會獲得什麼功德呢?就像過去已經成就的諸佛一般,我們將來絕對能夠獲得圓 滿功德的。 157、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158、故汝於父母,一滴精血聚,既可執為我,於他亦當習。 159、應為他密探;見己有何物,悉數盡盜取,以彼利眾生。 160、我樂他不樂,我高他卑下,利己不顧人,何不反自妒? 161、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162、他雖犯大過,欣然吾頂替;自過縱微小,眾前誠懺悔。 163、顯揚他令譽,以此匿己名;役自如下僕,勤謀眾人利。 164、此身過本多,德寡奚足誇?故當隱己德,莫令他人知。 165、往昔為自利,所行盡害他;今為他謀利,願害悉歸我! 166、莫令汝此身,猛現頑強相,令如初嫁媳,羞畏極謹慎。 167、堅持利他行,切莫傷眾生。妄動應制止,踰矩當治罰。 於是就唸到167句。在這之前最主要是以溫柔的方式來對抗,來對治這種比自己學問 低的愛我執,這是以溫柔的方式去對治的。 168、縱已如是誨,汝猶不行善,眾過終歸汝,屆時唯受罰。 169、昔時受汝制,今日吾已覺。無論至何處,悉摧汝驕慢。 接下來就是以比較直接的呵斥方式來對治愛我執。所以168和169句就說到了,無始以 來到現在,我們一直隨著這種愛我執而轉的緣故,乍看之下好像愛我執會帶來無比的快樂 ,因為隨著自己的想法而走,所以這種快樂就一定能夠獲得,可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因 為隨著愛我執去追求快樂的方式,是一種愚蠢的,與實際顛倒的,因此所帶來的是痛苦的 副作用。 170、今當棄此念:尚享自權益。汝已售他人,莫哀應盡力! 所以今天我了解這個道理之後,我不要再當你(愛我執)的奴隸了,我要把我的身心 全部賣給有情,這是第170句的內涵。 171、若吾稍放逸,未施汝於眾,則汝定將我,鬻與諸獄卒。 172、如是汝屢屢,棄我令久苦。今憶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173、若汝欲自惜,不應自愛執;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 因為愛我執最主要的來源,是跟身體的感受有直接關係的緣故,所以才會產生愛我執 的,所以對身體的這種感受上面,又多作解釋。所以從174句一直到176句,針對身體上的 感受所產生愛我執的內涵,而多作解釋了。 174、汝愈獻慇懃,護此不淨身,彼愈趨退墮,衰朽極脆弱。 175、身弱欲愛增,大地一切物,尚且不饜足;誰復愜彼欲? 176、逐欲未得足,生惱復失意;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 第176句,有情凡夫為了讓自己內心獲得滿足,所以一直為自己著想而在乎自己的, 可是這種在乎或者重視自己的想法,它是沒有智慧的,是隨著煩惱而走的。所以雖然想要 為自己好,可是實際上卻造作了很多的惡業,再加上因果絲毫不爽,所以我們不了解這個 道理之後,最後所獲得的卻是痛苦。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應該把那種狹小的心拿掉 ,隨著這種寬闊的愛他心而走,這樣才能夠累積更多的功德。於是就唸到了第180句。 177、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不執悅意物,厥為真妙財。 178、可怖不淨身,不動待他牽,火化終成灰;何故執為我? 179、無論生與死,朽身何所為?豈異木石等?怎不除我慢? 180、奉承此身故,無義集諸苦;於此似樹身,何勞貪與瞋? 第180句,身體上並沒有智慧,身體本身沒有辦法辨別是非,它也沒有辦法知道什麼 是好、什麼是壞。可是由這個身體所產生的意識,卻具有智慧,能夠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好 、什麼是壞的。 181、細心極愛護,或棄鷲獸食,身既無貪瞋,何苦愛此身? 182、何毀引身瞋?何讚令身喜?身既無所知,殷懃何所為? 183、若人喜我身,則彼為吾友。眾皆愛己身,何不愛眾生? 184、故應離貪執,為眾捨己身;此身雖多患,善用如寶筏。 第184句,這個身體雖然有生老病死種種的過患,可是不應該放棄,因為由這個身體 會帶來善別是非的智慧。藉由這個智慧,可以修學非常善良、非常珍貴的菩提心,以及非 常重要的空正見內涵,所以我們必須要好好的珍惜這個修法的工具。 185、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 總言之,「愚行足堪厭」,什麼叫「愚行」呢?就是沒有智慧,只看當下利益的,不 懂實際狀況的,這種叫做「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如果我們再隨著煩惱而走的 話,無始以來到現在已經夠了,不要再繼續了,再繼續也是隨著煩惱而走,還是痛苦的。 所以今天就應該當下果斷、決斷的隨著愛他心的菩提心而走,所以「今當隨聖賢;憶教不 放逸,奮退昏與眠」。 186、如佛大悲子,安忍所當行;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187、為除諸障故,迴心避邪途;並於正所緣,恒常修三眛。 以上就結束了靜慮品。 第九品 智慧 1、此前諸要目,佛為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 接下來要講的內容就是《入行論》第九品、智慧品,主要的內涵就是講到「勝義菩提 心」。由世俗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現證空性的一種智慧,這個叫做勝義菩提心。龍樹菩 薩曾經有作此發願,:「願著作此論的功德,迴向一切有情眾生,能夠累積福德和智慧兩 種的資糧,獲得佛陀的法身以及色身的功德。」他曾經作如此的迴向。其實自利的法身以 及他利的色身,都是由智慧和福德各別的資糧所獲得的、所獲證的。如果講到法身的性質 ,遠離一切戲論的那種智慧,就是法身的性質。法身的因緣是從哪裡來的呢?就是由聖者 的根本定,現證空性的根本定的續流,慢慢的演變成滅除一切戲論的這個法身智慧。所謂 「滅除一切的戲論」,並不是不緣諸法的種種戲論,而是各種各樣的萬法,在究竟性質的 時候,其無自性的內涵是一樣的。所以當智慧了解到諸法究竟性質的時候,他沒有辦法看 到這一法的世俗相,沒有辦法看到二相,沒有辦法看到這個戲論,這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意 思。所以能夠獲得果位時的智慧法身,其因緣是什麼呢?就是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現證空 性的根本定,遠離一切的二相,才有辦法獲得。 這個現證空性的智慧,這個根本定是從哪裡來的呢?就是現在我們凡夫地也可以做到 的。以比量來了解空性的證空比量,由這個證空的比量,慢慢的成為證空的現量,最後成 為法身的。所以首先先以大乘的角度來講的話,生起菩提心之後,入了「資糧道」。在資 糧道的時候,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去了解性空的道理。在了解性空的同時,也修學禪定,所 以在資糧道的時候,最主要是廣大累積資糧,以及以各種的角度去了解性空。當證得了奢 摩他,還有緣空奢摩他之後,再次的精進去學習,反覆觀察空性。由緣空的觀察力,獲得 身心輕安的時候,將獲得緣空的毗婆舍那,這時候就進入了「加行道」。在進入加行道之 後,還是要再反覆的觀想空性,在觀想空性的時候,剛開始是具有二相的,因為它具有這 個義共相,慢慢的在觀修之後,慢慢的這個二相和義共相會越來越模糊,或者是越來越稀 釋,這個次第可以分為煖、頂、忍、世第一法,直到凡夫地的最後一個剎那,叫做世第一 法之後,再次的以精進力去緣空性的時候,所有的二相完全消滅,一切的義共相完全消滅 的時候,叫做現證空性的智慧,這時候叫做「見道」,也叫做菩薩的聖者果位,這時候就 是初地了。再以這個現證空性的智慧,去斷除見道所斷、以及修道的種種所斷之後,斷除 一切障礙,而獲得法身的一切功德。所以這時候就如同像月亮一樣,它已經圓滿法身的種 種功德。 第1句,「此前諸要目,佛為智慧說」,之前如同靜慮等其他的八品,為什麼佛會說 其他八品的種種內涵呢?是為了能夠生起智慧而說的。什麼是智慧的作用呢?為了能夠斷 除痛苦以及痛苦所留下來的種種習氣,所以在此說到了真實執著的正對治,或者所知障的 正對治,就是了解諸法究竟性質的智慧了。之前雖然有說到布施、忍辱等等,這也是要以 智慧來修學布施、忍辱、精進等,否則的話就不叫做「布施到彼岸」。我們說到「布施到 彼岸」,一定是有空證智慧來輔助的情況下,才有辦法成為布施到彼岸的。所以能夠直接 的正對治煩惱的根本──真實執著,並不是慈心,也不是悲心,也不是菩提心,而是了解 性空的智慧。 因此我們一開始說到了四聖諦的內容,四聖諦裡面的滅諦,為了能夠淨除暫時的種種 障礙,而說了滅諦的功德。什麼叫「滅諦」呢?就是完全斷除一切障礙之後,那個心性上 的空性,把它取名為滅諦。在心性上要完全斷除這種障礙的時候,唯有透過對治力才有辦 法,這個對治力就是了解空性的智慧,去對治煩惱或者是所知等種種的障礙,才有辦法獲 得滅諦。所以首先先以證空的智慧斷除無明,以及無明所引發的見道所斷,就是之前所說 的遍計我執,最後再慢慢的斷除越來越細微的污垢,最後把一切的污垢一併的斷除。所以 佛所說的教法,都是為了引導空性而說,趨入空性而說,證入空性而說。 什麼叫做「引導空性而說」呢?佛所說的像無常、苦的這種道理,最主要是讓眾生們 有這樣善的習氣,將來修學空性更容易趨入,所以引導空性而說的。我執的解釋有很多種 ,為了要斷除一切的我執,首先要從粗分的部分開始斷起。所以首先要斷常一自主的我執 ,或粗分的人我執,就像補特伽羅之獨立實體有的我執。為了能夠斷除這一些我執的緣故 ,而說了粗分無我的道理,這個叫做「趨入空性而說」。可是當佛說了唯名而有,唯意識 安立而有的這種甚深緣起見解,最細微空性的時候,就是「證入空性而說」了。所以佛所 說的教法當中可以分「了義」和「不了義」二者,不了義的經都是為了引導空性、趨入空 性而說的,可是佛所說的了義經,都是為了證入空性而說的。可見佛所說的一切教法都是 為了智慧而說,為什麼呢?因為都是為了引導空性、趨入空性、證入空性而說的。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3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