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西元二○○一年四月三日於台灣林口體育館開示 十四世達賴喇嘛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 究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就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 解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沉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 摩地。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 得到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知諸法,由聞 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 非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想像 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識,應 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求真正的快樂 。以佛法的方法,是調伏內心負面的情緒,使心靈提升。根據提婆菩薩《四百論》,提及 調伏內心有三大步驟:一、避免由煩惱所造作的惡行為,這須靠戒的力量斷除煩惱帶來的 身、口、意等惡業。二、不動業也是輪迴之因,還是在三界輪迴之中,世間安樂的本質是 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煩惱,因此要斷除輪迴就要斷除煩惱,故須學習空性的道理,依此 來斷除煩惱障。三、自己得解脫是不夠的,還要使一切有情都得解脫,就要證得一切遍智 。自己不能調伏,就不能調伏別人,所以必須斷除所知障,斷除所知障光有空正見是不足 的,更要有廣大的資糧方便品,也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見雙修而成。以上三種是得到快樂最 殊勝的修法。(註:第一層次是下士道,第二層次是中士道,第三層次是上士道,源自《 菩提道次第廣論》。) 為了要讓我們證得空性的修所成慧,所以正對治的方式是調伏內心,對治負面的情緒 ,例如,以慈心對治瞋心,以不淨觀對治貪心,但是,這些都是暫時性的壓伏,無法由根 本來消除貪、瞋心,只有緣空性的止觀雙運才能消滅煩惱的根源。為此,要反覆思惟空性 的道理才能產生定解。但是在思惟前,若不聽聞空性的道理,就無法如理思惟。所以所修 的內容和所聽聞、思惟的內容互相配合。我們要學空正見,就要去聽聞思惟而修習空性。 根據世親菩薩所造的《俱舍論》所說,佛法有二:教正法、證正法。證正法是內心的 覺受生起的證量,在此之前要觀修,對所緣境要反覆思惟,才能生起此覺受。而宣說此道 理的稱為教正法,教正法要經由聽聞而去思惟才能夠得到。證正法則要經由思惟後在生活 上修習才能證得。聽聞和修習二者是不可分離的。如果只修行而不聽聞,是不行的;若只 聽聞而不修行,也是錯誤的。因為聽聞就是為了修行,所以聞修雙運、雙用是很重要的。 (註:《廣論》P.12~13。) 以前印度的大成就者,例如龍樹、提婆師徒,無著、世親兄弟,以及八十位大成就者 ,他們都是長時間在經論中精進學習而獲得成就;也有少數人,是依止善知識,透過有證 量的上師的口訣而獲得成就。西藏也是如此;多數是依據那爛陀寺大論師所著的論典,經 長時間學習而成就;少數是依止有證量的上師,依口訣而成就。由此可知,歷史上傳教的 方式有二種:一、是依據大論典,二、依口訣教授。上師具證量,對弟子教學時,根據當 時的因緣,把自己的經驗和覺受傳授給弟子,中國歷史上也有大師沒有長期學習經教,以 禪定的力量而得成就。但是以教法長遠的發展來做比較,第一種方式,因所研習的論典都 是由佛授記的大論師菩薩所造的論典,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抉擇,破除一切邪見、疑惑, 根據經論內容如實修行,可去除二障和錯誤,能無誤的得到成就。第二種方式,是根據暫 時的因緣而教授的,比較零碎,學者無法領會佛法整個扼要,所以是有危險的,對於後世 學習的人不一定適合。以教法長久住世的眼光而言,第一種修學方法非常重要。 漢、藏都有同樣問題,一聽到要聽法就沒有心力,但是一聽到灌頂,眼睛就睜得大大 的非常踴躍,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真正應該學的是法義。假使不知法的內涵,光只是 靠灌頂來調伏內心是很困難的。僅靠灌頂的法物而沒有法義,是很難成就的。如果,只是 把灌頂的瓶子放在頭頂上,就可以淨化內心、成就的話,那麼狗或貓也可以經由這種方法 得到成就。當然具有證量的上師以及與上師有不共的因緣,或許可以成就。但是,一般而 言這是不可能的。 學佛要有信心,要經過對法的正見生起定解。若對法有體悟,真正對佛法有信心,如 此灌頂,功德成就自然容易生起。所以我們要多多學習法義,我常傳時輪金剛灌頂的用意 ,是希望藉此因緣為更多出家、在家眾宣說佛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灌頂前講《心經》 的道理。可是還是有些弟子太聰明,只想灌頂、不想聽法。 我從小就認識佛法,對佛法也有一些信心,但是這種信心是不夠的。透過學習和經驗 ,我對佛法領悟有一點進步,對佛法產生愈來愈強的信心。所以教理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密教雖然很殊勝,但是不要急,沒有顯教的基礎,密教要成就有困難;顯教的基礎打穩, 密教功德自然生起。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最殊勝經典是《般若經》,在大小顯密乘中,佛初轉法輪先說四 聖諦—苦、集、滅、道。滅諦中提及涅槃,為了證明涅槃的內涵和存在,佛陀更深入說明 空性之理,所以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 切智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有些論師不了解甚深空性,佛便對無自性再做解釋,第三轉 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還有《如來藏經》和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 心的體性,是唯明唯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無上瑜伽好像是山頂,我們在平原,所以佛陀漸次引導,讓我們爬上山去。先由初轉 法輪了解「解脫」法門,為了解脫故說二轉法輪無上空性道理,這是顯密共許的漸次向上 。第三轉法輪時,更深入了解心性的特質。心最微細的狀態─根本光明(淨光),這也是 無上瑜伽所提到的。 《心經》的解釋有兩種:顯教解釋和密教解釋,今天我們要講的《心經》有顯義和隱 義:顯義是空性,隱義是現觀次第。我現在要先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對上根者所說,五蘊代表諸法,包含一切有為法,有 為法是因緣所生而聚合之法,對眾生可以是有利,也有可能有害。有人疑惑,有為法若無 自性,怎會有這種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呢﹖這不是從境上去看,而是從我們內心去安立。實 際上正是由於執著有自性,才會看成如此,所以用「照見五蘊皆空」來破除。 佛教四派論師(有部、經部、唯識、中觀)中,主張法無我的唯識宗,認為因為緣起 ,所以有真實、有自性。中觀論師認為所謂緣起是依賴他力、觀待而有,故不觀待的自性 是不存在的。因為緣起,所以沒有自性,正因為緣起而更應主張無自性。 龍樹菩薩《中論》上說,善巧的中觀論師所主張的性空道理,不是尋找假義不得而有 性空,而是因為緣起依賴他力而有無自性(性空)。性空並非無所有,因為緣起所以否定 了自性有,「有」的方式是唯名所取,唯識所立,所以遮止了有無二邊而入中道。有人質 疑:如果諸法不真實有,那就墮入斷邊,等於毀謗因果、四諦、一切法。針對這個問題, 龍樹菩薩回答:正因為諸法無自性,是依賴因緣而生,更證成有因果、四諦,而能成立一 切法。既然有為法剎那剎那間都無自性,都依賴因緣而生,那麼無為法也無自性。 「照見五蘊皆空」的第二種解釋是:施設處的五蘊,我們將其安立為我,既然所施設 的五蘊無自性,那麼「我」無自性,「我所」也無自性,由此破除人我執,所以造業者、 及苦樂的感覺者也是無自性。如是,五蘊無自性,其所含攝之法也無自性,根、道、果也 無自性,連空性本身也無自性。《中論》上說:如果有少許法有自性的話,就容許懷疑空 性是無自性的說法。但是,實際上是找不到任何一法是有自性,所以空性本身也是無自性 的。 應該很謹慎的一點是,我們可以理解物質上諸法是無自性,但是對於所修的空性,有 人卻會執取它為有自性,因為它可以斷除我們的煩惱,這是極大錯誤。龍樹菩薩說:「把 空性執為有自性,是無可救藥的錯誤。」 「五蘊皆空」:性空所依之法,依五蘊安立(一、所依—有法);所要破除的是其自 性(二、所遮—自性);因為緣起所以性空(三、所立—空性)。諸法本來即是性空、無 自性的狀態,並非因為修習而使它無自性。並非我們觀修時沒有自性,不觀修時有自性。 《現觀莊嚴論》說:所遮的自性,在任何法中都是沒有的,否則空性就不存在了。 「照見」:由聽無自性之理思惟之,而安住在無自性的體會中,所以有止觀兩種修法 。「照見五蘊皆空」的好處是「可以度一切苦厄」,此處有二種解說:一、因為知性空, 破除自性、斷除煩惱痛苦;二、因為一切煩惱痛苦是在戲論當中現起,所以遠離一切戲論 ,就遠離了一切痛苦,從煩惱痛苦中解脫。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 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 五蘊皆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弗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 菩薩所說,歡喜讚嘆,可見觀自在菩薩所見的空性是最究竟的。 佛初轉法輪時,說諸法有自性,有真實。但在《楞伽經》中又說無自性,其意為外在 法無自性,內在法有自性。但在《般若經》中又說內外法皆無自性。這些都是佛所說的。 為何有時說有自性,有時又說無自性,要如何判斷呢? 事實上,佛經可分為了義和不了義兩種,而對了義、不了義的解釋又有二種:第一種 ,一、詞面內容與實際內容符合者為了義;二、詞面內容與實際內容不符合者為不了義。 第二種,一、所說內容為空性勝義諦為了義,例如說空性的經典是最究竟圓滿者;二、所 說內容為世俗諦,在觀察時無法得最究竟義者為不了義。因為佛是觀機而說法、因應當時 因緣而說法,所以與正理相違者為不了義。所以判別了義、不了義不可單由經文詞面來判 別,須由智慧正理來抉擇。(註:《廣論》P.402~403。)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心經》的 綱要大意,是對上根者的解說。接下來的內容是詳細的部分,所說的對象是中、下根的對 象。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所依有法」,在「所依有法」的五蘊裡面說到所見緣 起皆空即是「自性空」的道理,所以「五蘊皆空」也包含世俗諦以及勝義諦的道理,詳細 說的話包括《楞伽經》中說到十種性空。譬如在會場中我們看不到大象,台灣只有在動物 園裡可以看到大象,在會場裡面沒有大象,所以大象空了、沒有了。空的依處—會場以及 所要破的(所遮的)—大象,兩者是不同的,所破除的(所遮之法)與所依有法毫無相關 ,這稱為「他空」。 「自空」,自己並非是自己,自己不屬於自己,也就是說所空的這一法的性質,並不 屬於這一法的性質的話,其他的法也不能屬於這一法,所以這法根本不存在。如果是「自 空」,則一切沒有;一切沒有的話,修空者也沒有;修空者沒有的話,就無法安立修空者 所觀修的空性。因此,現在所說的空性,並不是這種自空。現在所說的性空的道理,針對 所依的這些「有法」,我們看成了「自相有」、「自性有」的一種欺誑的幻相,如同我們 所看到的這種欺誑之相,實際上有自性嗎?是沒有的。現在所說的性空就是針對於「所依 有法」而產生自性的一種幻相,這種幻相的內容實際上存在嗎?不存在,這是一種性空。 在龍樹菩薩大弟子中的中觀論師分二派,一、如寂護、蓮花戒論師等,他們認為在名 言上有自相的存在;二、龍樹菩薩的心子佛護論師、月稱菩薩、寂天菩薩,認為名言上沒 有自相。現在我們看到的色法,或者是聽到的聲音,無論是任何的色聲香味觸,甚至於內 心的苦樂等感受,看到這一切的時候,都會覺得這些性質是從境上本身而有的,從境本身 現起的一種真實作用,針對這一種現象而言,兩派中觀論師有不同的看法:一、清辨論師 等,他們認為:我們看到一切的法,會覺得從他那邊現起、從他本身而有的,這一種看法 並沒有錯誤,是正確的,這稱為「自相」。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存在的,所以他們在名言上 安立有自相。二、但是,另一派中觀論師主張「無自相」,他們認為我們現在雖然可以看 到這些從境上面自性有、自相有的這種幻相,但是實際上如果這些法從境本身而有的話, 那去尋找之後,應該找到這種自性的作用、真實的作用,但是全找不到。假設這一法是真 實的話,從境本身產生作用的話,在尋找自性的時候應該是愈來愈清楚才對,但是並沒有 愈來愈清楚,反而愈來愈模糊,甚至於找不到,這一點已經代表實際上並沒有自性、真實 的存在。所以這時候以七相的道理,甚至於以斷四生的道理,而去做尋找。所生與能生不 是自性而有。雖然我們看到的「所生」及「能生」是自相有、自性有,但是尋找之後是找 不到的。沒有「他生」,為什麼呢?所謂的「他」,去尋求假義之後,哪裡是一個真實的 「他」?找不到!所謂的「生」,尋求生的一個中心性質,也找不到「生」的真實性質。 既然沒有真實的「他」,沒有自性的「他」,又沒有真實自性的「生」,則沒有真實的「 他生」。因此破了「自生」、「他生」等,破了「四生」。 所以在《佛護論》裡面有說到:如果有自性的話,在那一個當下安立就好,何必要唯 意識安立而有呢?就是因為尋找之後找不到,又不能否定他的有,所以這種「有」的方法 ,就變成唯意識安立而有。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那樣的真實、那樣的實際,但是這一種 自性的相是一種錯覺,是因為無始以來無明的污染所產生的一種幻覺。以幻相而言,會看 成自性之相,但是以實際狀況而言,卻沒有自性,而是依意識安立而有,這也是為什麼佛 在說《般若經》的時候,一直說唯意識安立、唯名言而有,會一直強調這種性空的原因。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佛所說的法,都是因為有二諦為基礎而建立的整個佛法 。」同樣的,在月稱菩薩《入中論》中解釋二諦說:一、思察勝義諦的理智,最究竟的這 種智慧,所獲得的真理,稱為「勝義諦」。二、無尋求、無思察的名言意識所安立的這些 法,稱為「世俗諦」。 《入行論》又說,一、看到自法的現量去看自法的時候,並沒有能所二相存在的話, 這一法稱為「勝義諦」。二、看到自法的現量看自法的時候,具有能所二相存在的話,這 一法稱為「世俗諦」。這是針對現量而來安立二諦的內涵。在外道的宗義裡面,也時常可 以看到「二諦」這一名詞,同樣的在內道四部從「有部」一直到「經部」、「唯識」、「 中觀」的各派,也都有對二諦不同的解釋。今天在此最主要的是以「中觀」二諦的宗義而 來做解釋的。 在解釋二諦的時候,曾經在《入中論》說到一切法(無論是有為法或是無為法)的性 質皆有兩種:第一種是勝義的性質,第二種是世俗的性質,這二種性質是同性但卻是異體 。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法與色法的性空,這二者並不是異性的,因為 色法的存在,它本身就具有了性空的性質,這並沒有辦法分開呀!因為色沒有辦法與它自 己的「色的空性」分開的緣故,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法最究竟的性質就 是性空的這種性質了,這一種性質並沒有與它所依的色法另外安立存在,因為「色」和「 色的空性」這二者是同性的。「色」與「色的空性」同性,「色的空性」又與「色」同性 ,並不是「異性」而有。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本身」 就是「自性空」,完全是依賴因緣而有的,它本身並不是自動的、自相的,不是從它自己 本身自性而有,而是完全依賴因緣而有。「色即是空」,色和色法的究竟性質指空性,這 兩者無法分開,是一體、一性、同性的東西。也就是因為色法的有並不是自性而有、它本 身而有;它的「有」是完全依賴其他的因緣、其他的法而有,因此說到「空即是色」。 所謂性空的道理,「自性空」並不是說完全沒有,而是說「緣起而有」,假使我們認 為自性空就是什麼都沒有的話,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甚至正因為諸法自性空,所以更加能 證成諸法的有(存在)是依賴緣起的有。假使我們認為反正都是自性空了,何必在意呢? 當作什麼都沒有的話,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是顛倒的。佛經所說的性空的道理,是為了讓 我們了解到諸法的「究竟性質」而說的。假設沒有諸法,哪裡來的這些「究竟性質」呢? 那就不可能有了。相反的正因為有了諸法,佛為了讓我們了解到諸法究竟的性質而說了「 性空」道理,所以性空並不是否定一切法。 也許有人會認為:「既然性空是存在的話,為什麼我們要花那麼多的心力去學空性的 道理呢?它太深奧了,把它擺在一邊,我歸我,空性歸空性,不要管它好了。」會有這種 想法,正是不了解空性的重要。所謂佛法主要內容就是講「涅槃」。所謂「涅槃」:一、 即是「從痛苦中得到解脫」的意思,也就是「斷除痛苦」這四字。痛苦來自煩惱及煩惱的 根源。斷除煩惱和煩惱的根源得到涅槃,這就是佛法。二、涅槃的另外一種解釋:這些痛 苦來自「自性相」這種執著。這種自性的執著會帶來痛苦,為了斷除這種痛苦,因此而建 立了「性空」,斷除這種自性而說到「自性涅槃」。總而言之,我們所有的這些不想要的 痛苦都是由於顛倒執著而產生,為了斷除顛倒的執著,我們必須要生起對治力來破除顛倒 執著,這一種對治力必須透過實際真理的認識,才有辦法對治,否則的話,煩惱是沒有辦 法斷除的。為了要斷除煩惱,為了斷除顛倒的執著,認識真理非常的重要,因此,認識空 性就非常的重要。(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2 (11/25 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