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達賴喇嘛談心經--Essence of the Heart Sutra> 達賴喇嘛著/鄭振煌譯/圓神出版 2004 ----------------------------------------------------------------------------- 第十一章 證果 一切法空   讓我們回到《心經》的經文: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 ,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及無意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一句話再次肯定五蘊皆空,第二句話發展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著, 更延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最後一句話擴展為十八界皆空。涵括非聚合現象 的空在內,一切諸法都屬於這個範疇;因此,諸法無自性。經文繼續說: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否認輪迴十二因緣的自性有。雖然只提到「無明」和「老死」 兩支,但「乃至」應理解成遮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和 老死的十二有支。十二因緣的遮遣,亦是證悟涅槃的修行之道。儘管世俗諦有緣生和緣滅 的過程,勝義諦卻無;因此,此二者在此也要遮遣。經文又說:   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在此,一開始即針對佛陀初轉法輪開示的苦、集、滅、道四諦,從空正見的立場予以 遮遣。其次,對此四聖諦法之修習結果亦作一遮遣——「無智,無得」,亦即肯定主觀經 驗的空性。最後,即使遮遣的過程也是空性的——「亦無不得」,甚至是現觀智慧而生的 清明狀態本身,亦是空無自性。究竟涅槃或成就圓滿佛果所具有的一切特質,都是由空性 所生,在此也都予以遮遣。 涅槃   經文寫到:   舍利子!是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故無恐怖,遠離顛 倒,究竟大涅槃。   我們可以根據《心經》的經文,了解到涅槃是心在完全淨除無明後,所達到的一種終 極特質。稍早我們談過,由於心本來清淨,因而具有佛性,所以,只要移除障蔽,就可以 顯現悟性。因此,心的空性是涅槃的基礎,自然涅槃。當行者以修行除去無明而淨化自心 時,經過一段時間,心就會從一切障蔽中完全解脫。此純淨之心的空性,就是真正的涅槃 ,真正的自由。因此,我們只能憑借成就完美又無無明的心之終極狀態,以達到自由—— 真正的涅槃。   就像龍樹在《中論》所解釋的,空不僅是消除心之無明的方法,更是淨除無明時的心 之最終狀態。龍樹說:    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 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由於行者邁向開悟之道的所有面向——亦即在此道上得到證悟的天生本能、此道的本 身,以及此開悟之道的結果——都是自性空,它們都具有自然涅槃。透過洞察自然涅槃的 修習,行者就可以消除、克服從錯誤認知萬法所帶來的苦,也就是由根本無明所帶來的苦 。不僅苦可以消除,即便是自我執著的無明,以及過去無明作為所遣留下來的習氣,也可 以消除。因此,我們可以完全去除現在的無明、過去的習氣乃至未來無明的種子。超越無 明之後,經文繼續告訴我們,行者自然而然不再有所恐懼,並將達到成佛的最終無住涅槃 。   三時安住諸佛,亦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處所說「三時安住諸佛」的諸佛,實際上就是指佛道上達到精神證悟最高階位而即 將成佛(佛地)的菩薩。在此階位的菩薩,即使入金剛喻定,也擁有如佛陀般完全證悟的 特質。這類菩薩將以金剛喻定,依般若波羅蜜多,得獲佛位的最後證悟。 般若波羅蜜多心咒   到目前為止,對非利根的行者而言,《心經》是空的解釋。接下來,以「咒」對利根 者說明空性。經文是:   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咒——大神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實不 虛。   「般若波羅蜜多」在此被稱為咒。它的原意是「守護心」。透過般若波羅蜜多,行者 可以完全去除邪見、由邪見所引生的煩惱所生的苦。   般若波羅蜜多稱為「大神咒」,理由是徹底了悟其意義後,可以淨除貪、嗔、癡三毒 。稱之為「無上咒」,乃因此咒旨在解救眾生脫離輪迴,不以小乘行者的自證涅槃為滿足 。稱之為「無等等咒」,基於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故為「無等」,而可經由此咒的圓滿 體悟來達到佛陀果位。最後,般若波羅蜜多是「除一切苦咒」,因為它滅除明顯的苦與引 生未來苦的苦因。   般若波羅蜜多是勝義諦,因此是「真實不虛」。勝義諦與世俗諦無二無別,顯相與實 相亦無二無別,因此,勝義諦是「真實不虛」,也意指透過持頌此咒,就能達離苦與苦因 ,到達完全的自在境界。因此,我們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是「諦」。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爹雅他 嗡 噶得噶得 巴喇噶得 巴喇桑噶得 菩提娑哈。』   「爹雅他」的梵文原意是「如是」,作用是帶出下面的咒文;「噶得噶得」意指「去 !去!」;「巴喇噶得」意為「到彼岸」;「巴喇桑噶得」是「究竟到彼岸」;「菩提娑 哈」解為「植根於圓滿覺悟之境」。因此,整句咒是說:「去!去!,到彼岸,究竟到彼 岸,植根於圓滿覺悟之境。」我們也可以將此咒的隱意解釋為「到彼岸」,這是說遠離一 直輪迴的此岸,而度到究竟涅槃與完全自在的彼岸。 《心經》的隱義   般若波羅蜜多咒中蘊藏《心經》的隱義,揭示空性的了悟與成佛五道有何關聯。在般 若波羅蜜多咒中,讀到的第一次「噶得」,是指力勸入資糧道,第二次指力勸入加行道。 「巴喇噶得」,是指修行道(藏文GOM,意為“薰習”),在此是指行者經由不斷練習, 而熟知空性。最後的「菩提娑哈」,是力勸定住於覺悟之地,也就是入究竟涅槃。   我們能將《心經》正宗分與成佛的資糧、加行、修道、究竟五位相配合。《心經》一 開始所說的四法證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是指證空性的 前二位階——資糧位、加行位。空性與八不——諸法皆空而無相——等等,指出在見道位 悟入空性的方法。「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等等,解釋修道位入空性之法。下一段的「舍 利子!是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依般若波羅蜜多」,解釋住於金剛喻定的法雲地菩薩如 何禪觀空性。   真正的位階轉向,是發生在行者深住於心一境性時。行者在資糧位時,對空性的了解 大多來自對空性和諸法自性的思維理解。擁有敏銳智力的菩薩行者,在生起利他心前,可 能對空性就有深切的了解;較少思維的行者,可能會先發願濟度眾生。對這兩種行者來說 ,深入了解空性,都可有力地增上並圓滿其他修行法門。深入了解空性,能産生強烈的出 離心,那就是脫離輪迴苦海的願心。出離心,也是培植大悲心的根基。   資糧位上的空性了解,主要來自於學習、內省和思維;透過思維修,能更加了解空性 ,最後獲得究竟清明的智慧。此時,行者入加行位,能洞見空性,雖非直觀,但已不只思 維修,而是已經瞥見空性了。   在加行位時,行者對空性的了解逐漸微細深妙。禪觀時已能不靠思維。當不落世俗諦 能、所(有、無)之二邊,就是自性空時,即入見道位。此時,能、所雙泯;能觀心與所 觀境融合,有如倒水入水般,現證空性。   當行者加深空性的現證時,便能於修道位中逐步斷除煩惱。在此位階,歷經「七不淨 菩薩地」。之所以稱不「不淨」,是因為唯證八地才能完全根除煩惱。到了八、九、十地 時,就連習氣和根本無明也都斷除永盡。最後,破除障礙諸相之勝義(性空)不異世俗( 緣起)的所知障後,即顯佛之一切智智。 迴向   持誦《心經》的般若波羅蜜多心咒,就已經總結一開頭觀自在菩薩回應舍利弗的提問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討論完《心經》。以下,我們將討論「會眾隨喜」的情形,此被歸 為口述經文的一部分,也就是佛陀本身所說的教法。   爾時薄伽梵從三昧起,告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 是!如汝所說深妙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到這裡為止,薄伽梵一直入於觀照深妙品三昧。佛陀以不作意的方式,啓發上述觀自 在菩薩及舍利弗的對話。當對話結束時,佛陀即贊揚並印可觀自在菩薩的說法。從此印可 可看出佛陀的觀照深妙品三昧,是空(勝義諦的自性無)有(世俗諦的諸法緣起)雙運的 現觀。這種空有等觀的能力,也是佛陀心的特質。   《心經》做了以下的結論:   薄伽梵作說是語已,尊者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及諸眷屬——人、天、阿修羅、乾達 婆——等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當我們讀誦並努力想要完全了解此經的深意時,就能夠慢慢感受到皈敬佛陀的深刻情 操。十四世紀的偉大禪修者及佛教學者宗喀巴,由於他的深刻證悟,寫了以下的頌文,以 真誠崇敬又無限感激的心,來表達他對佛陀甚深空性教法的贊揚:   「金身淨相好, 莊嚴光晃耀, 梵音妙無礙, 善說諸法要。 憶念世尊教, 悲智雙運了, 畢竟清涼月, 熱惱頓時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