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達賴喇嘛尊者在西元2004年(藏曆猴年一月十日),於印度‧喜瑪恰省佛教聖地──蓮花 湖舉行猴年十二周年慶時所作開示。── 前言 今天在這個殊勝的地區─蓮花湖,正好今天是藏曆猴年一月十日。平時你們在這地區 的寺院管理員─藏裔印度人所成立的社團,經常在為這個節日做準備。 今天有從很多地方,不分教派─薩迦、格魯、噶舉、寧瑪、覺囊,許多人聚集在這裡 。你們大家來這裡的目的是:藉由紀念第二佛─蓮花生大士的恩澤而祈請、發願、積資淨 罪;為了這些,我們聚集在這裡。 如同「行善順便得利」所說,在宗教慶典時,因為會聚集許多人,所以生意人也來得 很多呀!那今天來,是為了宗教慶典、或是為了做生意,是有點分不清楚了;好像是市集 ,今天是蓮花湖市集,對不對? 在許多人們聚集時,賣一些零零星星的必需品,那生意一定會很好。但是我們主要的 目的是為了教法而聚集在這裡,對於這點大家都應當知道。你們是生意人也好,小吃店也 好,各自雖然是以能夠賺到錢為重點,但是這像是二利。 所以,懷著善良的心,在這個像是市集的宗教殊勝節慶當中聚集,應各自祈願:許多 在家人與出家眾都能夠獲得利益。懷著善良的心,這樣子的話,雖然是做生意,經營小吃 店;但從想法念頭上,對於積資淨罪一定會有幫助。 概說 佛陀世尊的這個教法是在二千五百年前,具恩大師在印度聖地降生,然後逐次地由在 家而出家,最後成等正覺,並且依次轉法輪。 後來,執持佛陀教法者,眾所週知的持教上士─如同眾人之頂髻,共許為此佛教第二 大師─聖龍樹菩薩、以及聖無著菩薩等等,佛陀教法依次傳遞到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 ;同樣的還有中國地區,韓國、日本、越南等。另外直接從印度,佛法逐漸在西藏雪域盛 行開來;然後又流傳到蒙古地區。這樣子,眾人皆知的是已過了二千五百年。 在大師的諸隨行者當中,各自在各個所在地,佛教有興盛衰敗各式各樣情形。以現在 這時候的西藏雪域為例,佛教是處於衰微的狀態。 但是,在過去四十多年來,喜瑪拉雅族群─從西邊的拉達克,到東邊的門巴族這些喜 瑪拉雅族群,與我們西藏雪域有相同教法傳承的這些地區,在過去四十幾年當中,將衰損 的恢復過來,未衰敗的更加發展,而有很大的改變。 在你們當中剛從西藏過來的人,舉一下手。剛從西藏過來的……那,喜瑪拉雅族群─ 從西邊的拉達克到東邊的門巴族,與西藏相同宗教信仰者,舉一下手。喔!有拉達克人、 崑崙人,哈哈哈!有沒有門巴族?嗯!你是門巴族嗎?有沒有不丹人?是否有不丹人?喔 !不丹人。喔!好,好。 我們這些人對於佛陀世尊─自己的無上大師,作辨識後而信奉。這次在蓮花湖聖地, 本師世尊的教法在這裡,從威力與神變方面而有特殊的大貢獻;因為是蓮花生大士的一個 聖地,所以從這方面,我們以信心而聚集在這裡。 因此,我們全部都信奉佛陀世尊;從我們口中都會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雖然我們會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所謂佛,指的是什麼?所謂法,說的是什 麼?所謂僧,講的又是什麼?那些是由什麼因而產生?依據什麼緣而產生?本質是什麼? 有什麼優點、或是功用?對這些不留意而缺乏者多得是。 所以,在這世界上有許多各式各樣的宗教;例如我來這裡的時候去了二座印度廟,以 前就有去過,現在也去了。所以,我額頭不是塗上一紅點嗎?我並不是自入瑜伽母而塗的 啦!是我去了印度廟,而得到印度教的加持,嘿嘿嘿!所以,我變成印度教徒哩!呵呵! 總之,我對所有宗教都予以尊重;不管到任何地方,對於當地的印度廟、基督教教堂 、回教真主堂、錫克廟堂……那邊有個錫克廟堂要淨地,所以這裡結束後要過去。平常有 機會的話就會去拜訪,以示尊重。 所有宗教在這世間上,差不多有上百年、千年,帶給幾十萬、百萬、千萬人們利益; 就連現在也還利濟著,未來也會成為助益。由於如此,有理由值得尊重。 所以為了表示尊重,我平時都會去。去錫克廟堂時,有時他們會給予一些加持食物, 這在肚子餓的時候蠻好吃的;也許今天晚上去的時候,會得到一點加持食物。呵呵呵! 宗教有各式各樣很多種,但是,全部都是以慈愛、悲心、忍辱、知足、以及自我守持 戒律等等,在修持當中全都有具備。 不同的差別是:主不主張有世間創世主,承不承許有「別於蘊之我」;從這方面而有 差別。對於觀修信心、悲心、慈愛,若不分廣略,則這些都是共通的。 譬如:以自己所信仰的天神為例,我所認識的基督教徒,有那種在唱念自宗上帝的讚 頌樂曲時,眼睛就淚汪汪地;很令人驚訝的虔誠心,有這樣子的呀!很好哇!以對自己本 師的信心而言,不論是基督教徒、回教徒、或是印度教徒,各個宗教對於自己的本師都有 全心全意、非常強烈的信心。 同樣的,在慈愛、悲心的修行上,有時候甚至勝過我們西藏佛教徒。犧牲自己一生的 幸福,為困苦無依無靠者、以及病患等服務,非常少有難得。 譬如:以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德蕾莎修女為例,真的是以她自己所信奉的教義,而 實際修持慈愛、悲心、以及從事利他;並不是只待在修道院作祈禱,而是真正從事救助貧 困無依無靠的上萬、十萬多人們。在多年之中修持利他,真是令人詫異呀!令人覺得稀奇 呀! 所以,慈愛與悲心的實踐是相通的,在全部的宗教當中是共通的。 主要的差別是,很多宗教是主張有創世主,主張有所謂一位恆常自成的士夫。恆常自 成的士夫創造世間所有的大地與動物,因此,如果信仰跟隨恆常自成的這位士夫的話,最 後就能夠獲得永久的安樂幸福。是從這樣而信奉。 而佛教,以及外道數論派中所分成的「有神數論派」與「無神數論派」二者中的「無 神數論派」,對於所謂「總」「主」─恆常、獨一、周遍,認為可能像是一種自性,因為 它而出現,如同它的化身;除此之外,並不承許有世間創世主。 同樣的,耆那教大概也不主張有世間創世主;是不承許有世間創世主,而主張是由自 己的業力而產生的一種教派學說。 至於佛教的教法,在不主張有世間創世主的類屬當中,不同的是,佛陀世尊的教法不 承許有別於蘊的我。其他所有宗教,以數論派為例,承許我是所謂聰慧的士夫。以這為代 表的所有宗教,都是主張有掌控蘊的我,獨立而不觀待蘊,別於蘊的我─常、一、自主, 全部都是這樣主張。 所以,從佛法的教義乃是宣說:並沒有如是別於蘊的我。由於如此,佛法以及別於佛 法的其他教義,這兩者的界限是:主張有「別於蘊的我」的那些人,是別於此法而成為外 道;以及將不承許有「別於蘊的我」的教法,稱為佛法。大概可以這樣說。 所謂沒有別於蘊的我,指的是掌控蘊的我,如同主人,自主、獨立,像這樣並沒有。 四法印 由於如此,世尊就宣說了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就 是所謂的四法印。 所謂法印,就像是印章,不容逾越;佛陀教法的主要見解宗論就是這四種─諸行無常 、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那其中的義理是什麼呢? 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的「行」,指的是和合而作。所謂和合而作,是從因與緣和合上而造作 或完成。 意思是:所要完成的唯依賴因與緣來成辦,不是無因而生,不是從不符合的因而生, 也不是從不隨順的因─恆常所產生。總之,是從相一致的因所生,唯是憑藉相隨順的因緣 而產生各式各樣的果之外,並沒有其他任何的創造者。 所以,佛教的法理說的是緣起;所謂緣起,只有佛法才說之外,其他教派任誰都未曾 說過緣起。聖龍樹菩薩的論著,以及在許多經藏中會出現「緣起」這個字眼呀!這展現出 佛法的一個特色。 因此,平常我都會說的,如果總攝佛法的要義,在行持方面是:不害。 所謂不害的行持,並不只是說不損害;而是以悲心為根本來修持利益大眾,即使最後 無法完成利濟, 也不能行傷損。這就是所謂的不害。 對於以悲心為根本所成的不害行持之所以需要具備,並不是因為「應具悲心以及不行 損害」乃是本師的教誡,而是從某一理由而說悲心很重要,從中而出現所謂不害的行持。 所以,不做損害行持的後盾應該是從某一見解宗論而證明應當從事不害。 因此,是怎麼樣的見解宗論呢?就是緣起這個見解。在佛法中,從緣起見解中而出現 不害的行持。 而緣起的義理若做解釋,則有上下宗義深淺的差別:有佛教所有宗義都承許的「因果 之緣起」;然後,當進入所謂「一切法空無我」的較深層解釋時,則說是「觀待支分之緣 起」、或是「依賴而假立之緣起」。 不只是「因果之緣起」,而是「依賴而假立之緣起」;不僅是「依賴而生」的緣起, 並且是「依賴而假立」的緣起。 而「依賴而假立」的緣起,就是宣說觀待自己的支分而成立的緣起。如果再深入,則 是「依賴分別所假立而產生」的緣起,或是「依賴施設處而假立」的緣起;將「依賴而假 立」的緣起分成兩種說明。 一般對於緣起,有所謂「因果緣起」的緣起、以及「依賴而假立」的緣起兩種。而「 依賴而假立」的緣起,一種是觀待自己的支分而成立的「依賴而假立」的緣起,一種是「 依賴施設處而假立」的緣起;有一些不同呀! 佛法中「緣起」這個說法,真是佛法不共之處, 乃成為佛陀教法不共的特色。 緣起這個觀念,即使是沒有宗教信仰者來想一想緣起的話,一生當中對於很多事務, 在令天生的智慧變得寬廣上必定會有助益。為什麼呢? 例如:這樣來看好了,是自己的經驗也好,從其他人的狀況來看大概也很明顯。會產 生許多艱難的其中一個關鍵是:我們所希求的幸福以及不喜歡的痛苦,雖然是全部人共通 的所求,但是在完成的方法上,是從各自的觀感─認為從這個方式做最好,而以該辦法去 從事。 辦法所表現出的方式也是:沒有體認到任何希求的幸福以及不喜歡的痛苦都是觀待眾 多條件才能完成;卻只依賴自己心中所能接受的條件,以此為基準而想辦法成就幸福以及 消除痛苦。 而真實狀態是:以安樂與痛苦所代表的任何事務,都是藉由許多因緣的和合而完成, 並沒有絲毫只從一種原因而成辦。 所以,真實狀態是聚集眾多因緣而存在,雖然自己心中認為像是某一種原因在作用, 依據此而固執於成就安樂以及消除痛苦的辦法;但是與實際情況並不合宜恰當。這很明顯 呀!例如:在我們這世界上,對於像是經濟財富的政策,還有環境狀態;同樣的,像是政 治的情況,或是國家公共關係的狀況等等,如果以緣起的觀念來作思維的話,必定很適宜 。沒有緣起這觀念,而臨時依據直接所呈現的去做的話,有很多就會與實際狀況不相符, 非常明顯呀! 由於如此,所謂緣起真的是別具一格,成為真實狀態的解說者。因此,現在所說的就 是所謂的「因果之緣起」;所謂「因果之緣起」,指無論是任何事物都是從眾多因緣而產 生各式各樣變化。由於如此,所謂「行」是從積集或結合許多因緣上來造作並完成,以此 而說「行」。像這樣子「行」的全部事物都是無常。 「諸行無常」當中的「無常」指的是什麼呢? 在「常」上加否定詞;所謂「常」指經久、固定、恆時不變異而存住,就稱為「常」 ;在這之上加個否定詞,稱為「無常」。加否定詞,就不是常,而為無常。現在這裡說的 「無常」,應該不只是「不是常」,或許可以這樣說吧! 總之,說到「無常」,就視為是「常」的反面。所以,「無常」即是恆時不停住;所 謂恆時不停住,是指經常在變動。 那為什麼經常在變動呢?是遇到造成變動的新條件而改變?或是因為其他而作改變? 這需要去想一想。 如果是因為碰上造成變動的新條件而作改變的話,那麼假如不碰到那個條件,就有可 能不變異而存住。 但是,現在我們正在說的「無常」,如果以四季的變化作比喻,現在是過了冬季的時 節,當春季來的時候,樹林的顏色、還有山上的雪堆等等,會有明顯突出的變化;這也是 無常呀! 因為明顯突出,所以讓我們能夠看到的這個改變。如果不是剎那剎那作變化,就不會 有這個明顯突出的改變。 例如:水中的蘆葦現在是黃燦燦的呀!會變成黃燦燦,是不是由昨天的綠油油突然在 今天變成黃燦燦呢?並不是呀!今日的黃燦燦乃是從昨天、前天、上星期、上個月,慢慢 慢慢地變化之外,並不是突然作的改變呀! 例如:對於樹葉顏色的變化,用個照相機……平常會這樣做呀!用個照相機每個星期 ,或是每天一一拍照片,之後作比照,我們就可以看到整個的變化呀!突然之間是看不出 來的呀! 總之,以明顯突出而能看見的那個變化,是有作變化的一個根源,是有作變化的基本 性質。 那作變化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呢? 剎那亦不停駐,分秒不停地作變動。不論是任何事物─從聚合極微塵而形成,以外在 事物為例,因為是從聚合極微塵所形成,而極微塵具有無論任何時刻都在變動的本性,所 以,凡是由其所成的事物,不論什麼時候就都在變化著,這就稱為「無常」。 還有,不是有形物體,而是以內在感受以及心智為例的話,是在續流支分的每一剎那 作變化;以心智來說,也是積聚支分而成,外在有形物質也是從聚合各種支分而形成。全 部都是具方分的事物,並沒有任何無方分。 所以,全部都是依據因緣而作改變;而那個改變,乃是因為事物本身具有,從一形成 便剎那不停地變動的本性;這是事物的性質,是因緣和合事物的性質或本性。所以,因緣 和合的事物剎那剎那的那個變化,是能生因本身有這樣的自性而產生,有這樣的本質而完 成。壞滅,並不是觀待未來因,而是能生因本身從自己一形成開始,就完成壞滅的本質。 從自己一產生就開始作改變的性質,是「因」本身所造成;由於如此,所謂「諸行無常」 就是這樣。 有漏皆苦 那麼,「有漏皆苦」說的是什麼呢? 「有漏」的漏,可能有很多種意思。一般來說,「漏」雖然有很多種意思,但是,想 一想主要(的意思),大體上指的是煩惱的漏;這樣(說)或許比較好。 由於如此,那所謂「有漏」,就是指具有煩惱。漏─具有煩惱,說的是什麼呢? 任何事物能成之因,追根究柢就是根據有漏或是煩惱而存在,自己能成的那個近取因 ,不管是不是煩惱;反正在所要成立的俱有緣當中,基本上都會攙染煩惱。 譬如以外在的微塵來說,一細小微塵─於任何時候皆存在的微塵,如同《中觀四百論 頌》所說:不論是任何一種有為法,具有相續後際,但沒有相續的起始。(所以)微塵的 相續,雖然事物的類屬相續有起始,但是事物的質流卻很難去安立起始。因此,質流如果 往上追溯,基本上是無法安立起始。(這)是以近取因來說。 但是,同類相續沒有起始的事物,在各式各樣的變動當中,必定具有「業」的條件。 因為具有「業」的條件,而「業」是以煩惱為動機所造成,所以與煩惱就產生了關係呀! 總之,攙染煩惱以及彼習性,具有這種條件者,就稱為「有漏」。 所以,當說「有漏皆苦」時,就是諸凡是有漏的事物,追根究柢就是具有痛苦的本性 ,全都會變成產生痛苦的條件,所以說「有漏皆苦」。 而「有漏皆苦」的原因,如同「故由無常苦,由苦言無我」所說;剎那剎那的壞滅是 自己的能生因所造成,所以是隨因而轉移。 由於如此,此處的這個各別果─近取蘊,如果是隨因而轉移的話,那是隨什麼因而轉 移呢? 是隨無明因而轉移。如果是隨無明因而轉移,那麼,由於無明因是造作痛苦的根源, 所以會變成痛苦來源的條件;如果是隨這樣轉移,那就可以說是具有痛苦的本質呀!由於 如此而說「有漏皆苦」。 如果是「有漏皆苦」,那便可確定:長遠牢固以及永久的良善,絕對不會存在。假如 長遠非良善,那是否能夠改造呢? 如果不能改造,則一直想著痛苦的話,徒增煩擾而已,乾脆丟棄比較好。 假如能改變,那去想一想就很好。想的話,在思緒中就會找到新的機緣;不思維痛苦 的話,就只能那樣遺留著。如果了知痛苦是苦,就會尋求希望脫離痛苦的方法;如果獲得 希望脫離痛苦方法的教導,那就能夠脫離痛苦。所以,思維痛苦就很好呀! 諸法無我 然後,宣說「諸法無我」的目的是:痛苦的根本乃是煩惱,而煩惱因為能完全滅除, 所以說一切法空無我。這是為什麼呢? 煩惱─以貪瞋為代表的那些煩惱類屬,並不是只有佛教,印度外道的教法中,有欲界 煩惱、還有色界煩惱。 例如:將無色界無所有處以下的煩惱視為過患,而設法從自地煩惱脫離,像是從自地 煩惱脫離的現證有頂三摩地。所以,將無所有處以下的煩惱視為過患,而有希求從其中超 勝的想法,而現證「有頂」。 因此,在外道典籍當中也有將煩惱視為過患,來說明對治的依止方法;而會有粗略寂 靜行相的世間毘婆舍那,以及粗略寂靜行相的世間寂滅道的解說。 同樣的,以基督教來說有所謂cardinal sin「七大原罪」,其中大概有瞋心、嫉妒等 等類屬。所以,很多宗教對於令心不調柔的許多心過患視為過失,而說這個不好呀! 總之,我們具心續的補特伽羅將造作不愉快的心過患視為過失者,並不是只有佛教徒 ;很多宗教都有說。 但是,如同前面所說的,煩惱的根本是這個「我見」;要斷除煩惱就需要斷除我見, (這)只有佛法之外,其他應該沒有(說)。 因此,佛法之中宣說「無我見」的目的是:煩惱愛憎等等全部的根源,都是由於耽著 有我的所謂「我執」。佛法典籍說的就是這個。 由於如此,「我執」的那個心是否心實一致?如果心實一致的話,便會像自己所耽著 的那樣符合實際,那就不會有其他相抵觸的心;不會有矛盾的心實一致。 如果任何一種心識的耽著狀態是顛倒錯誤的話,就會產生抵觸或對立的心;假如是一 種錯亂的心,就會出現對立。為什麼呢? 因為是錯亂,所以對錯亂了知是錯亂;由於會出現一種不錯亂的心,所以,不錯亂的 心就成為錯亂心的對立,而從相違於看法上產生損害,變成是所損以及能損。 因此「我執」的心,如果耽著或執著的情狀符合實際的話、具備標準的話,那與其違 背的相反心就不會出現。 對於我存不存在,是否如同「我執」的心所執著那樣而存在?想一想這些的話,則不 像「我執」的心所執著那樣而存在,就可…… 例如:從成立粗品補特伽羅無我的那些理由能夠了知。同樣的,以證成細品補特伽羅 無我的那些理路,也能夠證明補特伽羅有我的那個心識,是錯亂的。 由於如此,我執的心是種錯亂;不僅是錯亂,並且是顛倒錯誤。對於那樣的心是會有 一種具力的對立。 所謂「具力的對立」指:如果是真確的後盾,便是具力的對立;如果不是真確的後盾 ,即使是對立,也不會變成具力。 例如:證悟無我智慧的對立是我執,但是我執並不具能立。所以雖然是對立,但是不 具力。 「實執」的反面或對立是證悟無我的智慧,證悟無我的那個心是具力的、有道理的; 因為有道理,所以越是分析且觀修,其心識力量越是逐漸增強。沒有靠山者,只是依賴習 慣,除了只是從慣性上而具有能力之外,如果以智慧剖析作思考的話,則站不住腳。對不 對呢? 例如,我們在世間如果是個說狂話的人,那我們……是說世間有一句諺語:「狂言大 如山,盼得一牛信。」有些胡說八道的人會這樣做呀!哈哈!所以就經常瞎扯;然後過了 相當時間,希望那些狂話能變得有點真實;是這樣地在妄想呀!如果是那種頑固的人,一 直不停地胡說八道的話,搞不好過一段時間就變成是真實。呵呵呵!否則一般而言,如果 說謊胡扯,不論多麼堅持,時間一久是無法取得勝利的呀! 如果是真實,雖然沒什麼能力,乍看之下雖沒什麼能力,但若持續的話,真實性是會 越來越明顯呀! 由於如此,在我們心中有一種心思看法是符合實際,有真實性為後盾、具道理、沒有 損害。而另一種心思看法是不符合實際,不像所執著那樣而存在。 而這兩種心思,一是具備真確實情,另一是虛假意義;所以這兩種心思,時間一久之 後,如同冰熱度無法長久碰觸一樣,慢慢地心中必定會產生變動。 因此,在宣說四法印時,第三就是講說「諸法無我」。 所謂「諸法無我」,在佛教大小宗義各個有不同的解釋理論。但從中觀派的論典來說 ,一切法皆無自性,一切法皆非諦實;總之,就是非真實,所以是諸法空無我。 如是,所謂「有漏皆苦」的漏根源─實執,乃是顛倒錯誤的心識。如果確立其耽著境 於名言亦不存在,而長期串習的話,那所謂實執就能夠根本斷除。 是這樣的另一個理由是:心的自性是清淨光明的。無著菩薩、或是彌勒怙主的《寶性 論》;同樣的,聖龍樹菩薩在《法界讚》當中指出:世俗心的本性乃是清淨光明的;所謂 染污,是從具力對治上可以清除的狀態,並不是已溶入心的自性當中。如是,從許多譬喻 以及理由來講說。 例如:在《法界讚》中有說: 如火所淨衣 具有諸染污 倘若入火中 垢焚非衣般 如是光明心 具貪等染污 智火燬煩惱 而非彼光明 說明具有染污的石棉衣,若以火焚燒,則石棉衣上所沾染的污垢會被火焚毀,但石棉 卻不會被燒焦。 如同這個例子,我們的心─具有貪等煩惱染污,當值遇了知心之實質的智慧火時,智 慧之火就會將染污心之貪欲、實執等燒燬清除,但自性光明的心並不會消失。是這樣宣說 的呀!所以說心乃自性光明,就是這樣。 涅槃寂靜 《般若經》中有說:「於心無有心,心自性光明。」心乃自性光明。因此以這一理由 ,貪等煩惱有漏全部驟然雖有巨大的力量,但是長時卻不穩固,沒有久遠的根基;所以, 一切法空無我。 因而由漏所生的那些事物逐漸地在能生的來源─漏,斷滅的時候,依其所生的有漏苦 法就能夠清除。當那些淨除之時,就是所謂「涅槃寂靜」。 所謂「涅槃」有很多解釋方式,其中一種解釋是:實執、實有。例如:所破實執、所 破戲論實執,執著彼的那些實執戲論。 因為是痛苦的根源;總之,因為實執是痛苦的根源,所以立名為「憂苦」。如果從其 中永遠脫離,以及從完全寂滅上永遠超越的話,就稱為超越憂苦─涅槃。這是我們大家都 應該知道的。 你們有很多人大概都聽過的:佛法的要義是緣起見解,以及不害行持;基本上你們有 許多人都聽過。如果將緣起見解稍微清楚深入地解說,就是「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 無我,涅槃寂靜。」所謂的四法印,是我們應當去思維的。知道了嗎?你們聽懂了嗎? 皈依發心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平常我們都會念誦「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歸依 我以施等諸資糧 為利眾生願成佛 這我們大家都有在念誦嘛!會背誦「皈依發心」的人舉手。我也要舉手!仁波切你也 要舉手嗎?呵呵呵! 所以,我們大家都有在念誦「皈依發心」呀!從「皈依發心」上,佛教的甚深與廣大 之主要教法,在「皈依發心」中表現出來;這個我簡略說一下。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這二句說的是皈依。 「我以施等諸資糧,為利眾生願成佛。」說的是發心。這偈頌平常都說是阿底峽尊者 所作。 皈依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如果說的是皈依的話,那是怎麼說的呢? 所謂「諸佛正法眾中尊」,是辨識所趨向皈依的對境,知道了嗎? 例如:一個外道或是基督教,說的是上帝─世間的創世主上帝。以此為代表,各個宗 教的至尊都說成是非常具有悲、智、力的究竟功德。 而從我們佛教方面,所皈依的對境是怎樣的呢? 有所謂「佛」;只有佛並不行,還有「法」呀!然後還出現「僧」呀!而會有佛、會 有僧,主要是從法而來;所以,造就佛的是法,僧伽修持或造作者也是法,因此,最最主 要是法。 由於如此,佛法僧三寶在一個人的心續當中,產生的次序或是修持的方式,若作說明 的話:首先是法寶,先是法;法在心續中生起時,由此而心續具法的補特伽羅,就成為僧 伽,所以僧伽放在第二次序;法,然後是僧。當僧伽的資質變得越來越良善,最後斷盡一 切過患、圓滿所有功德的究竟僧,就稱為佛陀。知道了嗎? 那「佛陀」的意思是什麼呢? 佛陀(的藏音是「桑給」),意思是:「桑」指淨除過患,清除黑暗,潔淨染污,就 是不沾染;對於壞惡已不存在、已淨化、已清除。 「給」是增長,例如:身體健朗、花朵盛開、受用興盛、經濟發展、智慧增長、功德 增上。這是屬於成辦或獲得的意義,而沒有清除、斷捨、捨棄的意思;是具備的意義。 所謂「桑」是斷除、捨棄、清除、已不存在。所謂「給」是通達、領悟、證知、圓滿 。是指這些意思。 所以,說「桑」時,就是過患的類屬,要全部斷捨清除,而說「桑」;「桑」說的是 斷捨功德。 「給」說的是證悟功德,需要領悟、了解、證知、具備;良善的部分往上增長等等。 總之,歸結到最後,我們大家都不喜歡痛苦;所以痛苦與苦因是不需要的,應當捨棄 ,不存在的。由於如此,斷除或捨棄痛苦與苦因,就稱為「桑」。 而幸福是我們需要獲得的,要獲得幸福的究竟因,是我們應當完成、具有、齊備的, 所以,就稱為「給」。知道了嗎? 因此佛陀(藏音「桑給」)這兩個字,說明了究竟斷證功德的特色,具備這種特性的 士夫或補特伽羅,就稱為佛陀聖者;具有佛陀功德的士夫或補特伽羅,就稱為佛陀聖者。 知道了嗎? 所以,「桑給」的字詞,是因為能清除而說「桑」。有要捨棄的,故應捨棄;若沒有 要捨棄的,就無法說捨棄呀!「給」是以前未增長的有所增長,以前沒有的能重新完成, 是這樣而說「給」。 由於如此,故說沒有恆常自生的士夫,沒有世間的創世天主─自性悲智究竟者。悲智 力之功德未達究竟者,慢慢地想辦法以及勤勉努力而能夠達到究竟悲智力之外,並沒有那 種不依賴勤奮,悲智力便自然而然徹底以及斷證究竟的佛陀。 所謂佛陀,乃是依據因緣而新成辦,並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 而像所謂「本來初佛」以及自性有、或是本來就有的自性,是在四身的本體,或者是 在四身的成就能力上可以作思考的,這些情形是例外。 現在所說的佛陀聖者,是指斷證功德已達究竟的士夫或補特伽羅,就稱為佛陀聖者。 這樣子的佛陀,是依據因與緣而成就;由於是因與緣所新證,所以這樣子的佛陀應該是依 次而產生的呀! 要能夠將全部的過患清除,將所有的功德增長,是必須將過患一一清除,將功德逐一 增長的呀! 例如:如果需要登上五十個梯桄的階梯,就必須於每一梯桄一一舉步呀!到最後爬完 五十個梯桄,才能到達上面呀! 像這樣子,需要行走於一一梯桄般。斷除的類屬在最初開始起,對於所斷─過患種類 ,在獲得應滅除或應離棄的剛開始時,是對於所斷產生某種對治;從生起某一大智慧的功 德上,而滅除所斷。 除此之外,心續中於所斷不生能斷的對治,就不會有滅除所斷的離繫功德呀!如果有 滅除所斷的離繫功德,那會有引出滅除所斷的直接對治,就能夠確定。所以,能夠滅除所 斷的…… 例如:現在我們心中如果生起證悟空性的見解以及菩提心,並不是立刻就能將所斷滅 除的呀!是逐漸依次地,越來越有能力,愈來愈熟練;當完全獲得能直接滅除任何一種所 斷的能力時,才成辦滅除所斷的直接對治呀! 所以,能夠滅除任何一種所斷的直接對治之證知,於初始生起時,就稱為「聖僧」。 這樣能夠直接滅除任何一種所斷的對治智慧,於心續中生起時,就超越凡夫地;較凡夫俗 子優勝,高出於凡夫俗子,是完全超出,勝過彼等。 因此,所謂「聖者」,就是指殊勝優異、高超、勝出他人。由於如此,所謂佛陀,於 斷證功德最初起頭時,就成為所謂的「聖僧」。知道了嗎? 以“有學聖僧”為前行上,“無學聖僧”的所謂佛陀,是在後面階段的究竟所證;這 二者的產生,都要從所謂的「法寶」而生起。 離繫的功德屬於一種法寶,離繫所直接引出的證悟功德─殊勝智慧,形成一種法寶。 法寶中有滅諦、道諦二種,即是離繫的自性功德、以及由其直接引出的對治智慧,這兩種 就稱為法寶。知道了嗎? 佛寶的產生需要僧寶,要產生這樣的僧寶,則需要法寶。 那平常我們的次序是佛、法、僧三寶,這樣說的次序是指什麼呢? 於一宗教,當要計數三寶出現的次序時,首先是本師世尊成就佛果的事蹟;先是成佛 ,然後是轉法輪,由此而於徒眾心續中生起法寶,教證法是必須隨行佛陀才能產生的呀! 佛陀轉動所宣說經教的法輪,依據這個,符合業力願力緣起的徒眾心中,就生起證法 ,完成證法輪。逐漸地,三學的證法不斷往上增長時,就變成真正的斷證法寶。如是形成 時,具該心續的補特伽羅即是僧伽。總之,因為是依據教證法而有僧伽,所以放在第三位 。這就是佛、法、僧;對吧! 所以「諸佛正法眾中尊」就是辨識三寶,而其最最主要是說明法寶;所謂法寶的離繫 功德、以及證悟功德。如同剛才所說,「諸法無我」要說的就是離繫功德;可以有離繫功 德,產生離繫功德的理由、根源,應從這些方面而思維。 所謂「涅槃寂靜」是究竟的離繫功德,而「諸法無我」是能了知自性染污乃是驟然, 以及於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如實通達的心智─證德;最後,直接產生所斷的對治時,就形 成法寶。所以,應從這些方面而了知呀!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所謂「直至菩提」說的是:淨除過患、精通 功德。知道了嗎? 而菩提有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大乘菩提,分為三種菩提來說明。這裡的菩提,指的 應該是大菩提。 「直至菩提我歸依」,直至未獲得菩提為止皆趨向皈依,指出了時間的差別;也說明 了目的之特性─為了證獲菩提。 「直至菩提我歸依」,此一皈依說的如果只是這樣,而不與發心相關聯的話,那就是 共通乘的皈依。 與下面的發心相關聯的話,與「為利眾生願成佛」相關聯的話,就是大乘不共的皈依 ;為了利益眾生而趨向皈依,即是大乘不共的皈依。如果說為了利益眾生而皈依,那法亦 成為大乘的法寶。知道了嗎?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說明了目的、時間的差別之後,「直至菩提我歸依 」的我,一般而言,就是說:我一直到還沒證獲菩提為止,皆要皈依佛法僧三寶。 在此,如果需要與剛才說過的「諸法無我」的意義互相配合而作思索的話,所謂的「 我」是什麼? 像平常我們會說的「我要去蓮花湖」,「我到了蓮花湖」。例如:以你們的角度來說 ,是「我來到蓮花湖參加法會」。這是真的呀!正確的呀! 從我的角度來說也是;我來到蓮花湖,今天在這裡很多人齊聚一起,所以我(為他們 )講授佛法。這是真的呀! 那所謂的「我」指的是什麼?這就是需要想一想的了! 外道與內道的差別便是由此作區分;遍智上師的《宗義根本頌》中說:「我見耽著境 之遮立為內外。」成立“我見耽著境”,是別於此法的外道;遮止“我見耽著境”,即是 此法。所謂「我見」乃指我執,於“我見的耽著境─有我”作遮止者,就是佛法;成立者 便是別於此法的外道。知道了嗎? 由於如此,所謂「直至菩提我皈依」的我,那個「我」在哪裡呢?是需要去想一想! 以印度(外道)為例,約三千多年期間希求安樂者的我:我希求安樂,我不希望痛苦 ,連做夢也會有的我在哪裡呀?是要作個審察。 若對「我」作審察的話,例如:在我們的俱生心中會依據我的眼睛看見物體而說「我 看見」,雖是藉由眼睛而看見,是眼睛看見的,但是並不會與我無關聯地只說「眼睛看見 」呀!而是說「我看見」、藉由眼睛而說「我看見…」。 同樣的,雖然不認為我的這個身體是我,但是卻依據身體而說「我生病」,依據這身 體的疾病復原而說「我恢復了」。所以,身體與我不是等同,但也不是完全無關的其他事 物,對吧! 同樣的,在我們心中當說「我的身體」、「我的心」之時,是將身與心當成特徵;而 於該特徵若問是誰的身?誰的心時?是「我的身」。為了與他人的身心隔開,而配合說「 我的身」「我的心」之時,就會說是「我的身」「我的心」呀! 所以,「我」就像事物本體,身心二者就像特徵;在內心會這樣認定呀! 同樣的,在《釋量論》中有說:「他勝故追求。」如果有比我還殊勝優越的身體要交 予的話,那將我這又老又弱、病痛的身體交出去,且能把年輕無病的身體取過來的話,是 會出現想要接收的想法呀!「他勝故追求」,下面一句記不起來。 總之,在我們俱生心當中,對於「我」─身心的擁有者,為了利益,「若需要我給身 體就給」的想法會出現呀!如果有比我這個身心還殊勝優越的身心要交予的話,會產生要 接收過來的想法呀! 所以,我是掌控者、受用者;身心二者是被掌控者、被受用者。心中是這樣認為的呀 ! 同樣的,會有說「我年輕時」的機會吧!會說「我生病時……」所以,年輕的身體與 現在的這個身體是不同的呀!雖然如此,但現在這個身體的掌控者,以及年輕的掌控者「 我」卻仍然存在呀!沒有嗎? 所以,像是說「我十歲的時候」、「我五歲的時候」、「我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時 候」會這樣說呀!而現在的這個身體不是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呀!這個枯乾老公公的身 體…… 譬如以我為例,已六十九、七十歲了,已經變成老公公了,嘿嘿!所以現在老公公的 這個身體,在以前出生的時候並沒有呀!對吧! 因此,這身體是有其相續性之外,現在的這個身體─以六十九歲為特點的這個身體, 並不是從母胎中出生的那個身體呀!雖然不是,但是卻能以整體的我說這時那時呀! 所以,當這樣作思維時就會發現:喔!身與心是所掌控。從所掌控的範圍卻不知如何 安立掌控者,不知如何安立受用者。因此,受用者或是掌控者應當與所掌控有所區別。 (這樣)想的,像是外道宗義等;所以就提出「別於蘊的我」。 而在佛教宗義當中,如果所謂的「我」「我」「我」不在身上,也不在心上的話,不 用說這身體,不用說那個心,那應當能找到而指出「我是這個」;可是卻找不到呀! 不僅如此,就像剛才說的,依據我的身體生病與復原,而能說我病以及我復原。別於 蘊的我,如果別於蘊而另外有的話,便無法依據蘊的盛衰來安立我的盛衰。由於如此,假 如安立「別於蘊的我」,則與世間名言亦相違背。如果好好想一想的話,會覺得非常不適 當。 如此一來,所謂「我」就應該在身心之上,應該在蘊之上。可以確定的是,不在蘊之 外;那就應該在蘊之內。 在蘊之內的方式是:所謂:「在五蘊當中一定要有我」,於執持這樣的宗義期間,便 不得不在蘊中安立我。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我」必須從外界上存在,必須在外境上存在。不論是內外任何事物,如果 說成是真實存在,如果承許真實存在的話,那就應該在五蘊當中找到「我」。而當要去安 立時,這個身體從頭頂到腳底,並沒辦法安立「我」。這很明顯。 那就應從心識來作思維。心識當中是五門識;如果需要安立在五門識上,則睡著時應 承許沒有「我」,所以這也不適當。 或者是夢識;那在夢境中斷時就應當說沒有「我」。這也不適當。 或者要在像是昏迷時的心識,或無意識時的心識上安立的話,那昏迷甦醒過來時就必 須說沒有「我」的話;是很難的。 由於如此,追根究柢除了微細死心外,就沒什麼可考慮了。在其上安立「我」的話, 在微細死心停止時就必須說「我」中斷了的話;這也很難。 由於如此,在心識當中無論如何區分粗細心識,都非常難以安立「我」。 所以,在中觀派的理論當中,有一種理論是名言上不承許從外境存在,以及承許從外 界或外境上存在;有兩種理論。 不論是任何事物,凡是安立從外境存在,那「我」就必須安立在蘊當中。如是,像所 謂:「事例即是意識」。或是在隨教行唯識派的典籍中,有所謂“阿賴耶識”即補特伽羅 的事例;從阿賴耶識的相續上,說為補特伽羅。 而中觀的理論─月稱菩薩以及佛護論師,特別是在佛護論師的《佛護論》中說得很清 楚:所謂「我」如果從外境而存在的話,那就不是由依賴而假立;「我」如果從外境而存 在的話,就沒有必要依賴蘊來假立。很清楚呀! 由於如此,「我」必須依賴五蘊而假立;所以「我」:經部宗隨理行派、以及中觀自 續派主張:意識就是補特伽羅的事例。 從外境並不存在就很明顯了。因此,無論任何法都不會從外境而存在;不承許從外境 而存在。 因為不從外境而存在,所以唯由依賴而假立之外無他。只是由依賴而假立的唯名假有 ,唯名、空名、僅只名言。 這在《甘珠爾》的《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不斷出現呀!宣說:一切法乃是唯名、空名 、分別假立。一切法是由依賴而假立的假有;唯名假有之外無他,此說即是佛法的究竟宗 論。 諸法非真實存在,非自性有。對此作思維的話,則所謂「由依賴而假立」就變得很適 當。若是由依賴而假立,就不從外境而存在;不是從外境存在,而是依據條件而存在。所 以,佛法所說「緣起」的究竟領悟就在這之上。 而所謂緣起說的是一面。因為是緣起,所以由依賴而假立;因為由依賴而假立的唯名 ,所以不從外境而存在,並且形成所謂自性空、本性空。 由於如此,現在我要說的,所謂的「我」這樣看來的話,「我」「我」「我皈依三寶 」、「未證菩提為止我皆皈依」的這個「我」,找的話,找不到! 僅由依賴而假立,只是假有唯名。這個全面來說是佛教的見解,尤其特別的是中觀的 見解;其中,聖龍樹菩薩不共的主張即是此。 士夫非地水 非火非風空, 非識非全部 除此何士夫。 士夫六界合 是故非真實, 如是界各別 聚集故非實。 這就是「諸法無我」的究竟理解。因為一切法假有唯名,所以是空無我。 由於如此,所謂「實執」並無根基;沒有正量後盾,卻具傷損。其不具道理,只不過 因習慣而具大力。而無我見是能夠生起的,生起後能熟習;熟習後能現起明證,現起明證 後能斷除煩惱。這很清楚明白! 所以就說:「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要點是:在《般若經》中有說:「於心無有心 ,心自性光明。」佛法是怎麼一回事,從這裡就可說明。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所謂「皈依」是指投注希望,自己心靈的託 付處。對其有盼望、信賴、依附、投靠,投靠於從恐懼中作拯救者的庇護處。 其中,依止的方式有兩種:因皈依以及果皈依;共兩種。 所謂「因皈依」指:釋迦獅子導師與我們有各別不同的心續,與我們的心續不相同呀 !能仁世尊與我們是各別的呀!所以,在佛陀世尊心續中所具有的證德;同樣的,龍樹菩 薩等等是眾所周知的聖僧,他們心續中所擁有的證德;那些都已經成就了呀!與我們的心 續不相同呀!我們為了從不喜歡的痛苦與因當中脫離,而託付心靈給他們;從心坎深處信 賴皈依他們,這就是所謂「因皈依」。 「因皈依」的真正目的是:自己變成佛陀,在自己心續中從生起法寶上,而成為僧寶 。當僧寶的心續越來越良善,最後就變成無學僧寶─佛陀聖者。以這樣為目的而趨向皈依 。 所以,從承許「果皈依」的三寶是自己的所證,而變成是自己的所證,即是自己將來 所要現證。由於如此,變成是自己觀修道法而要證獲的成果的皈依,所以說「果皈依」。 知道了嗎? 因此「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是為皈依。嗯!好。 另外,如果配合密咒來說的話,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加持之來源是為上師,悉 地的根本是本尊,事業的根本是空行護法。或者是,上師的身為僧伽、語是正法、意是佛 陀。從這些方面說:「上師是佛亦是法,如是上師是為僧。」上師是含攝三寶的本體,三 根本的本體。依據這樣而說皈依。 另外像是脈、風、明點的皈依,出現許多種安立呀!外皈依、內皈依、密皈依,有很 多種。這是皈依。「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知道嗎?這說明了內外道的差 別呀!上下宗義的差別呀! 發心 然後,「我以施等諸資糧,為利眾生願成佛。」說的是發心。 所謂「發心」是增廣心念的意思。所謂「增廣心念」雖然不能將心念當成有形物體而 增廣,但是從心念的所緣境上,卻能夠安立心念的大小差別。 例如:現證聲聞獨覺菩提的心念是怎樣的呢? 是思忖自己的痛苦與因能獲得離棄的解脫;因為目的是針對單獨的自我,所以變得狹 隘。同樣的,自己所現證的阿羅漢果位、菩提果位,因為只是具有斷除煩惱障的離繫特性 ,所以斷證的功德也是很狹隘。 而大乘非只為單獨的自我作思索,而是「為利眾生」。當說為了利益所有眾生時,因 為對境是為了所有眾生而觀緣,所以對境較寬廣。 觀緣彼等,並以六度的行持修學;為了無量無邊眾生的暫時與久遠的希求,從無量無 邊要成就的門徑做修學,所以行持甚為廣大。由於如此,現證之果亦是斷證功德究竟;所 以,離繫功德亦寬廣,證悟功德亦寬廣。因此,這就稱為大乘。 像這樣的思緒,不為單獨自我作思慮;而是為了無量無邊所有眾生作觀緣且思維,故 稱「發心」;是寬廣心念之意。 是怎麼樣呢?說「要從事所有眾生的利益」。那要從事所有眾生的利益是現在自己能 做的嗎?不,自己並沒能力做;要從事所有眾生的利益,不證獲佛果是沒辦法的。 由於如此,所為是為了所有眾生,因此我要證得佛果;為了如此,要修持布施等道。 當生起(這樣的)心念時,心念即增廣;這就稱為「發心」。以這樣的方式修學道、或是 路途、或是乘時,在道或乘當中因為廣大,所以稱為大乘。知道嗎? 由於如此,「我以施等…」的「我」,就是剛才說的唯名的「我」,唯名假有的「我 」;唯名假有的「我」修持唯名假有的布施等;現證唯名假有的菩提果位之後,才成辦唯 名假有的無量無邊虛空眾生的利益。 所以說「我以施等諸資糧」的話比較好;平常從我們嘴巴會說「我以布施等功德」呀 !如果說「我以布施等功德」的話,就不包含智慧資糧。 「施等」的「等」包括像是觀修忍辱、守持戒律;若只是從方法上思維,那說「我以 布施等功德」的話則還可以。 如果竭盡所能思索有沒有「我」,是這樣的探究者的話,則一一積聚智慧的同分資糧 ,是隨順於智慧、或是屬於智慧部分。如果思維有沒有「我」的話,思維有沒有「五蘊」 、有沒有「佛」、有沒有「眾生」,都屬於智慧資糧方面。所以,便達到般若波羅蜜多的 部分。 因此,如果說「我以施等諸資糧」的話,不僅是布施等的福德資糧;於思維有沒有「 我」後,則涉及積聚類似智慧資糧部分。對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的部分行持,說為「諸」 ;所以說「我以施等諸資糧」的話,就變得稍微大一點。 總之,依據布施等六波羅蜜多的力量,就具有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二者,因此說「 我以施等諸資糧」比較好;這是「我以施等諸資糧」。 而「為利眾生願成佛」說的是:願成為證獲佛果的因。證獲佛果的目的,並不只是為 了自我解脫痛苦的究竟斷證;唯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說這句「為利眾生願成佛」。 那從今天起,你們念誦「歸依發心」時,那些已經了解的(人)不需再知道,你們不 知道的人對於我所講解的空、緣起、還有四法印,要配合到「歸依發心」;如果能夠這樣 作思維,那會很好。知道了嗎?聽懂了嗎?這是對佛法的介紹。 修持佛法的方式 我們有很多人雖對佛教有信心,但卻處於不了解佛法的狀態,信不信佛教是個人的自 由;如果信奉佛教,應當要真心誠意。這非常重要,對吧! 雖然有信教,但是心念沒進步的人卻很多呀! 所以,我們心念沒多大進步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因為不思維,所以沒改變。所謂改變思想,並不是年老了思想就會改變;必須作思 維來改變思想。至於在作思維來改變思想上,作思維需要串習,串習的產生需要意樂,意 樂的生起需要了知功德。 如果思想改變了,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如果思想沒改變,有什麼虧損?這必須 去了解。 假如認為:心中能夠趣入佛法就是快樂幸福的開端。(這樣)獲得定準的話,那對思 想的改變才會去追求呀! 若作追求的話,就連睡覺的時候也會作思維,做夢的時候也會作思維。例如:平時大 小便時,在這時候也可以思維佛法。吃東西的時候也可以作思維。 如同密樂日巴大師說: 我偶而邊吃邊觀修 當邊吃邊觀修時 所食之量成為薈供曼荼羅之竅門 我偶而邊睡邊觀修 當邊睡邊觀修時 睡眠期間成為光明之竅門 如果懂得思維的話,就是這樣。如果不懂得思維的話,在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必須為 自己的食衣而奔波。只以短短的時間中說「有作課誦」,就這樣過活。在這期間,內心隨 著愛恨轉移。我們全部都很熟悉,都各自有經驗呀! 譬如:以做生意為例,基本上想到做生意的最好方式,不是在作課誦的時候嗎?有沒 有呀?白天去喝茶吃飯時,想的是喝茶吃飯呀!遇到人的時候,想的是那人的事呀!而作 課誦時的從容時段,就會想到:「啊!昨天我賺了這麼多,今天賣這個應有賺頭。」「這 賣貴一點或許比較好。」這在作課誦時會想到呀!是不是? 眼光一睜一閉地作課誦時,能想到需要的所緣相、以及思維佛法的甚深寬廣,大概很 難。因為從容悠閒,所以念頭全部湧現;是不是呀? 對他人動壞念頭:「啊!有一天他會落到我手裡,到時就要他好看。」我們會很快速 地動念呀!呵呵呵!帶著“即是只有心中痛快也好”的念頭。 如果昨天與某人吵了架,就會想:「啊!昨天我沒想到這個。哎呀!以後遇到的話我 要這麼說。」有沒有呀? 所以,在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多是隨著煩惱三毒而轉移。對治煩惱三毒的依止時機, 乃在作課誦的時候;但卻又隨著煩惱三毒轉移掉了。真沒意義呀!那就跟隨世俗八法而轉 移。 例如:現在我在這裡,坐在座位上說法,身體穿著佛教僧服袈裟;但是,如果內心暗 地攙雜著世俗八法的心思:「啊!我講說這佛法會變成怎麼樣?其他人會怎樣想?人家會 不會讚嘆?會不會誹謗?」在我心中(這樣)暗想的話,就是世俗八法。知道嗎? 由於如此,內在這個分別心要能掌握分寸,是非常重要的。要能這樣,只靠一天的思 維並無法產生,祈求上師保佑也無法產生,插經旗也不行,知道嗎? 如果插經旗會讓內心生起證知,那在這裡經旗多得驚人,所以今天我們內心將產生大 證知。(但是)很難呀!像是浪費錢外,否則是非常困難的。是不是呀? 所謂確確實實能改變心念,是需要各自作思維而改變心念,所作的思維亦必須是佛陀 世尊的這個教法;所謂甚深與廣大,宣說深廣二者呀! 例如:離繫功德以及證悟功德二者關於深廣的論題非常多。離繫功德基本上必須以甚 深功德為主而獲得離繫,需要以證悟空性的見解滅除所斷,所斷的直接對治全都是證悟空 性的見解。按照續部是這樣,按照經部也是。大體上證悟甚深的心智乃成為所斷直接的對 治,至於寬廣的功德則有許多。 總之,佛陀世尊的教義要作思維的非常多呀!這在其他宗教並沒有。 各自作信奉,非常地好;物欲淡薄,真正實踐慈愛、悲愍、忍辱,雖然非常好,但是 讓人的智慧能力有無邊際的思考空間,應該就是佛法。 其中,那爛陀學派真是非常驚人;聖龍樹菩薩父子等的那些論典,如果我們善加研讀 的話,以我們的腦筋還不夠用,令人詫異地具有思維處呀!真的是非常重要。 由於如此,作思維是很重要的。把修行掛在嘴邊很容易,以身體修行,像是禮拜、繞 佛,這些雖是以身體完成的善行,但並不是那麼重要。手中拿著念珠,像是念六字大明咒 、或是持咒,像這些類是語的修持;是很好,但卻不是非常重要。 不很重要的理由是我平時經常在說的:例如,當你們在蓮花湖繞行時遇到熟人的話, 那就開始談論在印度和中國所發生的事,做生意的事,好的跟壞的;大談特談地度過。是 不是呀? 這個好耶;那個太過份了;另一個太少了……聊了一陣子,談到詭譎的事時就左顧右 盼,看看有沒有旁人。會談論那些荒謬的話題呀!會說嘛! 本來是在繞行的呀!繞著繞著,卻會從口中造惡業,從意念造惡業呀! 又,念誦六字大明咒「嗡瑪尼叭美吽」,口中念六字大明咒時,雖不能說什麼好壞話 ,但是在心裡卻會有好的壞的、貪愛悅意、厭惡醜陋呀!所以,語的修持雖重要,但卻不 那麼緊要。那是什麼才重要呢? 對各自的心思作審察,守望內心。喔!如果煩惱心產生的話,立刻依止對治;假如善 心生起的話,藉由隨喜而往上增長。這樣逐漸作串習的話,就連吃東西的時候也能生起善 心,從善心方面去做。 例如:去撒尿時也能從善心方面去做,睡覺時也能從善心方面去做,邁一步時也能從 善心方面去做;不論做任何事。 總之,配合密續的修持,就是行住坐臥,見、聞、憶念三者,全部都能與本尊瑜伽相 關聯而行持的話,應該會非常好。是不是呀? 總之,我們從心念作修持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從心念作修持,若不了知修持方法,那 就有困難呀!念誦六字大明咒,雖不知「嗡瑪尼叭美吽」的意義,還是會念「嗡瑪尼叭美 吽,嗡瑪尼叭美吽」呀!若要作思維,那不知道意義的話怎麼去思維呢? 所以,不計廣略而要好好修持,對於佛法「根道果」三者的安立要義就非了知不可。 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學習;注重佛法的教學,重視經教的閱讀。 我平常都在說的,以念誦經典為例:念誦像是儀軌一經函,像是本尊瑜伽之類,就很 好。否則像是酬補儀軌,混雜許多而念誦,吹管搖鈴;或者像是大幻金剛,譬如喜金剛。 雖是個能念誦一整天的人,但是對於義理…… 總之,對於佛(寶)不太認識,對於法寶不太認識,對於僧寶不太認識;可能會有這 樣的情形。有沒有呀?所以,雖能背誦集密、勝樂、大威德三者,卻對佛寶法寶仍不太認 識;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佛教徒,可能會(這樣)呀!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學習經典,這非常重要;研讀經教是非常重要。我們平時有很多人不分 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極力研讀《入菩薩行論》,非常好!但是,要善加理解《入菩 薩行論》的〈智慧品〉,若不研讀相當的宗義論著,或許能空泛地解釋〈智慧品〉的字義 ;但要能通達〈智慧品〉的義理卻非常難。 要善加理解〈智慧品〉,必須了知內外道宗義的差別。例如:必須了解數論派的宗義 ,必須了解吠陀派的宗義;所以,如果外道的宗義不好好理解的話,那就很難清楚了知《 入菩薩行論》的〈智慧品〉。其中,對佛教宗義的有部、經部雖不是說到很多,但對唯識 派的宗義若不善加了解,那就很難。中觀所分成的自續派與應成派,若不善知彼等的差別 ,就很難通達〈智慧品〉的全部義理。 所以,需要了知宗義,這非常重要。以舊譯寧瑪派為例,閱讀隆欽遍智的論典是非常 重要。很多人流行去受持《精粹》;同樣的,很注重領取珍貴伏藏。但是研讀「隆欽七藏 」是非常重要的。 《如意藏》;以及要善加了知大圓滿,《本性藏》就很重要呀!《妙乘藏》、《法界 藏》還有《訣竅藏》、《詞義藏》,這些類都非常重要。而要善加通達彼等的特色,就必 須了知《宗義藏》。所以,如果稍微注重隆欽遍智的「七藏」,那就很好。 受灌頂百次、千次,是很重要;但比較起來,閱讀那些經教更為重要。 其中,如果好好理解這些宗義的話,對於內外道的差別、自宗上下宗義的差別、上下 乘的差別;總之,九次第乘,到最後的大圓滿─無上瑜伽,對道的修行方式全都能理解的 話,就真的是能夠了解佛法的深妙,以及因了解佛法而獲得信心。所以,研讀經教非常重 要呀! 佛法的精要 總而言之,現在我們已獲得人身並且值遇佛教,我們不論是閱讀經典、或是聽聞佛法 ;總之,擁有修持佛法上不能沒有的根門具足,是具有這樣的良好時機。而這樣具有良機 的身所依是:凡有生必有死,死期並不一定。 今天我們聚集在這裡的所有人,從現在算起一百年後可以確保都不會存在;今天在這 裡即使有嬰孩,要活到一百歲也很難。 從今天起過了一年後,如果調查一下今天所聚集的人是不是都還活著;會有不少人已 不存在。然後再過了十年,其中又有蠻多人會不見。 像這樣,出生的最終是死亡;而可確定的是:死亡何時會到並不一定。死亡的時候, 不論此生有多少衣食名譽,對死亡都沒幫助;是很明顯的。死亡之後要投到下一生時,因 為我們心識的相續會前往下一世,所以,是心識所存有的善良習氣能有助益之外,否則, 此生不論有多少衣食名譽一點也沒幫助。是很明顯的呀!是不是呢? 以我為例:具有上師的名稱、大寶佛的名號,但是在我過世那一天,大寶佛與此生有 關的聲譽、以及金錢財富、親朋好友,不管有多麼美好,對這一切只得放開之外,什麼都 沒有呀! 那個時刻有助益的是:在我活著時,內心所觀修的像是慈悲、菩提心、以及空性;像 這樣微少的習氣,看是否還能留著。如果有這樣的良善習氣力,才對其有幫助之外,其他 並沒什麼助益呀!是不是呢? 由於如此,我們自他三方不論是誰,有生就有死,會死是已經確定的;死的時候應當 不生後悔,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根本不相信宗教者是例外,他可能因為邪見而死。但是, 不信宗教者並不怎麼安適呀! 以前,史達林死的時候、毛澤東死的時候並不怎麼安詳呀!只有隨著愛恨和疑慮而走 之外,並不怎麼安詳呀!這世界上的那些有錢人,有權有勢的人,死時和一般狗死的時候 一樣之外,沒什麼特別呀! 倒是那些在活著時拋捨此世的離世者,拋捨此世而去修行的人,他們在死時會很恬靜 ,有把握地離去呀! 所以,我們由思維難得暇滿大利益,而確定應當修行。同樣的,確定能夠修行,以這 所謂的「難得」而確定於今生應修行;應以念死無常,讓內心趣入佛法而利益長遠事,所 以確定應當修行。 修行也不是留到明天後天,而是確定從現在就應做;死的時候唯有法之外,其他都沒 助益。所以確定唯有修行。 還有,如同噶當派先賢的說法: 心中向法 法中向貧 貧中向死 死中向谷 總之,如同密樂尊者所說: 祈願死時如乞丐 於無人煙岩穴中 為利眾生願如願 倘若達成則滿願 需要像這樣下定決心而修行。 而當我們說:「要清淨修行,要拋捨此生」時,並不是指從現在就要把自己謀生的工 作完全留置,而隱居山林中,像獅子一般(獨立無畏)。是會有這樣子的人一生都在修行 ,是隨喜的對象,非常好。但是,我們群眾大部分很難能夠這樣做呀! 所以,我們必須對今生各自的生活去工作;要讓社會進步,就必須有謀生的工作。尤 其是在西藏的人們,當今我們的西藏來了很多漢人,也來了很多回人,我們藏人也應不畏 縮地從事促進經濟發展的工作;應當加油,經營餐館、開設商店,做這樣的努力是很重要 的。 在經濟方面,中國所謂的「社會主義」只是虛名,真正所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因 此,是各自尋求自己的利益,那留神就很重要呀!目前我所聽到的是:在成都、上海、北 京有經營西藏餐館。非常好!同樣的,最近也有像是西藏藥房之類的呀!非常好。 所以,雖然會有一些漢人因喜歡或關懷我們藏人而給予幫助;但總之,我們西藏的經 濟應由藏人自己出力,必定要致力於促進經濟、往上發展。 所以,以這些為代表;雖只是為此世的生活而應工作,但是不要有說謊、瞎扯、耍詐 ;而是正直誠實、以因果可作證,以老老實實的方式過生活以及經營財富。這非常重要。 一心只想要賺錢而撒謊、瞎扯、貪污腐敗,像這樣即使有財富又怎樣?壞惡名聲、個 人羞恥、心不快樂、羞赧愧疚。因為現在與罪惡交結而造作,所以來生時,變成必須負荷 罪惡的蘊聚而過。 由於如此,真的應該從不紊亂業果,符合業果地從事追求衣食的事務。這很重要呀! 我們如果各個以因果可作證來從事謀生之道,因為真的在積聚福德,所以自然而然工作會 變得更順利。 在我們西藏中,雖要讓貧富平均,但有福報者在慢慢中發展會比較快呀!沒有福報者 ,有時雖作改革、分配,腳上套上大彩靴,但過了幾天之後,還是很艱困地過著呀!呵呵 呵!有這樣子的呀!你們從西藏來的人有得說呀!有些貧窮者分配到的牲畜雖相同,但是 哎呀!卻會有牲畜死亡、牛奶不豐沛的情形呀!一定是有所謂的福報大小(差別)。 我們在這裡的西藏難民熟知,真的像是除了天地之外無他可擁有,但是這樣這樣地過 ,也還可以呀!雖然艱難仍然存在,但是整體來說,在我們藏人大部分的居住區,印度本 地窮人與藏人相比較,基本上藏人食用的飲食方式比較舒適,比較捨得花錢;就是這樣過 呀!大小福報一定是有的。 所以,積聚福德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以西藏政教的公眾利益來說,積聚福德非常重要 。好!就這樣。 然後,佛法是在獲得此人身才能修行。如同上面所說,這所謂的法,因為是因果緣起 的法則,所以自己各個積聚善業─善因,就應產生善果。 於成辦暫時增上生的因─捨棄十不善之律儀應學習,以便來生能獲得增上生的身所依 。從這之上,應修學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三者,然後證獲究竟解脫以及遍智果位。修 學道法會得善果,以及因為是因果緣起的原則,所以除了這樣做之外,並不會因為自己不 修行而能獲得善果。 例如:我們現前可見的─要讓今生有好生活;一直睡覺並不能讓生活變好呀!要費力 氣左右奔走想辦法謀生之外,一直睡覺並不能讓生活變好呀! 同樣的,只是「願得永恆之安樂」地作祈求,願望並不會實現;必須從自己本身作成 辦長遠安樂的修持。 而這修持的精要是什麼呢? 觀修菩提心;觀修以慈愛與悲心為根本所成的愛他勝己的菩提心,還有觀修空性;就 是這兩種。這非常重要。 之所以重要的理由很簡單。讓我們衰敗的根源是愛惜自我的愛執,以及執著有我的我 執兩者;這從三百多函《甘珠爾》、《丹珠爾》中搜尋便可得知,從各自有的經驗也可以 了解。 造成衰敗的關鍵在於:愛惜自我的愛執以及我執二者。所以,其對治除了以慈愛與悲 心為根本所成的愛他勝己的菩提心、以及證悟空性的見解這兩種外,並無其他方法。 因此,我們大家……從我本身來說,對菩提心乃竭盡所能在作串習;對空性見乃竭盡 所能在作串習,似乎蠻有助益,真真正正有利益。雖然心續中未生起真確的空性見以及菩 提心,但是藉由與其一致的心智作串習時,必定會有差異出現。 如同《入菩薩行論》中說 駕菩提心馬 從樂趨更樂 具智豈怠惰 以及 直至有虛空 乃至有眾生 吾住至彼時 願除有情苦 如果能有這樣的想法,那直至虛空未完盡為止,真的就是幸福快樂的開始。要徹底從 事自他二利;所以,修持愛他勝己的菩提心以及修持空性見是非常重要的。 這就是佛法的精要。知道嗎?聽懂了嗎?嗯!點點頭並沒有用喔!要自己去修行,知 道嗎?所有人都要精進修行呀!是不是呀! 積聚資糧是這樣─觀修菩提心與空性見。積聚資糧,沒比這個更好的了;淨除罪障, 沒比這個更好的了。念十萬次的「百字明咒」,罪惡是否淨除是個疑問。觀修菩提心的話 ,去作個菩提心觀修,就不用懷疑罪惡是否淨除;去觀修空性見,就不用懷疑罪惡是否淨 除,不用懷疑福德是否積聚。知道嗎?就是這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13 (01/07 21:13)
hsnusura:推~ 203.69.179.122 01/07 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