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授 達賴喇嘛尊者 上述說了很詳細的善業和惡業,以及善惡業的果報,又說了八種異熟的功德,以及八 種異熟功德的作用,以及其因緣之後,當我們了解業果之後,要如何去行善、斷惡呢?在 此有分兩者,總義及說到四力懺悔。已造的惡業已經造了,既然已經造了,不是說業就決 定了,不能再改變,不是!業決定的意思是,善業必得善果,惡業必感惡果,可是業本身 也是因緣法,它也可以隨著其他因緣而改變。已造的惡業是靠什麼而去改變它的力量,將 來生果的力量是靠四力懺悔,而去改變它的,所以說到四力修行道理。我們可以看到第三 是以進止,進就是取,止就是捨,了解業果之後我們要如何取捨,如何進止的道理,可以 分兩者: 壬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分二) 癸一、總示 癸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癸一、總示 (142頁)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 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 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對於很細微的業果 道理,我們要反覆的去思惟,因為很細微的業果道理,是很難了解的。我們只能了解到因 果的法性軌則,也就是像之前宗大師所說的,同類因必感同類果,業可以增長廣大等等的 這種道理,這種法性軌則我們是可以了解的。可是當我們講到非常細微的因果軌則,因果 互相觀待的內涵,就非常難了解。因為它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或可以用理由去推理的。 我們只能了解到說,如是因感得如是果,可是很細微、很細微的部分,這是很難了解的。 如果平常沒有思惟業果,那佛所說的這種細微隱蔽分,也沒有辦法了解。但是如果我們平 常有思惟業果,那對於佛所說的極細微隱蔽分的因果內容,就可以產生定解。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 不說非諦語。」世尊是不說妄語的。所以佛說的極細微的隱蔽分,我們就可以了解,而且 相信。於如來語,應修深忍,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 愛,決定信解。如果對佛所說的法不相信,就沒有修法的基礎了,佛所說的其他教法我們 就不會相信了。 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像有一些人說,他已經了解空性了,然於業果無決 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有些人自稱了解空性,可是講到業果的時候,他卻 輕視業果的內涵,好像這個是小學生的,這是初學者學的,我們現在學的是空性,如果有 這種不尊重業果,這是對於空性完全不了解。有時候我們會說,這沒什麼!這是空性!有 時候會有這種的說辭,這是完全的不允許的,我們不應該這麼說的。因為空性的緣故,所 以才能改變,因為空性的緣故,所以才有業果,如果它本身並非自性空,又何需要依賴因 緣而起呢?這是不需要的。所以對空性了解的越深,應該要越相信業果才是。 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即彼經云:「一切諸法 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 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 ,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如果我們不了解這種善 惡的差別利害關係,隨順放逸自己,因為自己懂得這麼一點點的法義,於是就隨著我慢而 去放縱自己,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宗大師說得非常好,宗大師在此的 用辭非常的強而有力,「縱少知法」因為僅憑自己對於法義這麼一點點的理解,「然將三 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 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若能如是觀相續者,如果能夠反覆 的觀察自心的話,先賢大師有說到,諸先覺云:此因果時,透過業果加上法義來校對自己 的心,如果我們察覺到,我的自心和法義所說的完全不吻合。甚至於可以知道說,透過法 義的認知,所以才相信,原來我之前所作的是錯的,我沒有解脫的可能性。透過業果,透 過法義來校對,當自己知道,原來我之前所作的和法義是不相違,這時候我們才是真正的 智者。因為了解到自己的錯誤了,看到自己的問題了,這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以在此說到 ,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 ,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為什麼呢? 因為《集法句》裡面有說到,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如果知道自己錯 在那裡的話,這才是真正具有智慧的人。 若校法時,與法乖反,如果以法義來觀察自心的時候,是完全顛倒的,就像我們背著 一個死屍一樣。我們背著死屍的時候,背者和所背的屍體是完全分開的,但是這時候自己 卻以妄言,以誇大語說自己是修行者,自己是智者,自己是淨者等,是為極頂,這才是真 正的愚癡、下愚。所以在此說到,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 ,淨者極頂是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 法已解。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 ,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 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朵隴巴亦云:「若有觀慧 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如果能夠觀察到,確實這代表我們有在進步,為什麼呢?因為一開始在修法的時候, 還未修法之前,或一開始在修法的時候,會覺得我非常的正義,我為人非常的正直,我根 本沒有做什麼惡事情,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如果修法修得很久之後,還覺 得自己沒有問題,那真的就是有問題了。可是透過法義的認知和學習,慢慢了解到煩惱的 過患,慢慢知道原來黑業和白業的這種厲害關係,是如此的恐怖,白業是如此的殊勝,慢 慢去了解它,看到法義之後,慢慢覺得原來我平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應該行的, 在法義的反觀下,原來這是不應該做的,原來這個叫做煩惱,慢慢才會知道原來我好多都 是做錯了。之前會覺得我好像不需要做些什麼改變,我完全跟法相應,我完全跟法相融, 但是透過法義真正的認知,慢慢才覺得說原來我的自心跟法是如此的疏遠。如果我們能夠 察覺到,這是好的現象,這是好事。因為我們初學者,必須跨出的第一大步。怕是怕,學 了法義好幾年之後,還覺得自己沒有問題,自己沒有需要改善的空間,那就是問題了。 (143頁)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既然了解,就要完全的遮止一切的惡業。因 為如同之前所說的惡業的過患,如是的去思惟,就可以知道惡業沒有遮止,縱使不想去惡 趣,可是也沒有辦法從惡趣獲得脫離,因為被業和煩惱所轉,沒有自在的能力,所以要盡 力的去學習防護惡業的十善道。而且惡業的造作,乍看之下,好像會給予自己安樂,可是 真正惡業感果的時候,我們要非常無奈的,或者是所謂的淚流覆面的來忍受這些種種的痛 苦。同樣的,我們去行善的時候,雖然這個當下,並沒有所謂的很強烈的歡樂,可是卻能 夠讓我們感受到非常快樂的果報,所以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就像是用偷盜,而獲得的財富,以這個案例來解釋。依由偷盜的緣,讓我們獲得財富 ,可是獲得財富的那個利益,那個短暫的這個利益並不是主因,並不是由偷竊的這個主因 而產生的,而是由之前,我們布施的主因,而來產生可以獲得財富的這個異熟果,這個果 報。只是偷竊它是一種緣而已,促成這個果早日成熟,說不定你可以將來可以一百年,讓 自己變成非常有財富的果報,因為之前布施的緣故,一百年真的可以無憂無慮去享受榮華 富貴的這種生活。因為由偷竊的因緣,讓你一百年的時候縮短,變成只能享受一年的財富 ,所以讓你偷到足夠的錢,讓你這一年當中無憂無慮,這是有可能的。 總言之,因果都分得非常細微,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可能偷盜成為你現在具有財 富的主因,這是不可能的。因由偷盜的緣故,將來會獲得什麼樣的果報呢?沒有財富。或 以現世報來講,就是今世坐牢,或者是成為囚犯。如果前世我們沒有累積這種財富因緣, 縱使去偷也偷不到東西,所以因緣本身,它的因果關係是非常細微的。如果我們沒有搞清 楚,會覺得偷盜可以帶來財富,那因果本身就有矛盾,其實不是的,今天你偷盜會獲得財 富的主因絕對並非來自於偷盜的,偷盜只是縮短的緣而已。而且這個緣可以讓你本來享受 更久財富,因由偷盜的緣故,讓你縮短了時間,所以這個我們要搞清楚。所以惡業乍看之 下,好像會帶來安樂,實際上以長久的眼光來看待整個前因後果,它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而且是唯有帶來痛苦的果報,甚至於他會縮短你安樂的異熟,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 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 。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 ,不能脫故。跑到那裡都無法解脫,所以我們應該多多修學,防護惡業以及修行善道之心 。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 乍看之下會帶來安樂,可是以究竟的利益來講,它會帶來痛苦的,這一切的行為都是不能 做的。相反的乍看之下,雖然並非會帶來安樂,可是他會帶來究竟安樂的話,這種事是要 做的。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 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 。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 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惱,淚覆面 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 自欲安樂故,掉舉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 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 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 康隴巴謂樸窮瓦云:「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 我念唯此極難修持。」樸窮瓦亦云:「實爾。」又敦巴云:「覺窩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 細。」樸窮瓦云:「我至老時,依附賢愚。」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 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