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念死無常─祈竹仁波切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生死無常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 共下士道之修學內容 任何事件之成就,必須先有希望做成此事的心,然後依正確方法進行。所以,共下士道修 學內容先教授利益來生之必要性,然後才教利益來世的具體方法。 利益來生之必要性 前面講過,人身十分難得及珍貴。可是,如果有某件寶物很難得、很珍貴但卻可永久擁有 ,我們便並不會急切地想要利用它。人身卻並非如此,它不但寶貴而難得,而且極快便會 消失,未來生之處境堪虞。 現在衲先講解人身快將失去的道理,然後才帶領大家分析未來生的處境。 ●生死無常 區別佛教弟子與非佛教徒,要看是否真心皈依。區別是否大乘行者,要看其人有否菩提心 。區別是否真修行人,要看他有否念死無常。所以,參思生死無常是極重要的修行。在現 今年代,有許多人自視為佛教徒、修行人或大乘行者,但他們卻並無皈依心、念死心及菩 提心。衲知道許多漢人尤其忌諱談及死亡,但其實死亡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生與死之 間並沒做過什麼有意義的事。談及死亡並不會令你早死,避免這話題亦不會令你延壽。一 個要上路的人,會提早打點行李;同樣地,既然我們必然會死亡,不是很應該提早對它有 所理解及準備嗎?多念及死亡,會有許多利益。不念死無常,對修行人來說,會有很多損 失。 ●不念生死無常之損失 對修行的道路來說,不念及生死無常,有許多大損失,它們可被歸統為六點: (1)如果不念死,我們便不會有念及修行的心。有生必有死亡,這道理彷佛誰都明白, 但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恐怕不是!我們總會在心底裏避開這個令人不快的話題,彷佛自 以為永不會死,終日營營役役地做許多與今生名、利、衣、食、住、行有關的瑣事,耗費 一生光陰,並浪費了這個千千萬萬年也難得一遇的人身。 (2) 不念死的人即使念及修持,亦不感到其逼切性,而只會一味拖延,空有一個薄弱的 願望,最終亦無所成。以前曾經有一個僧人,他在老時感歎說:“最初二十年,我根本從 未想及修行;‘我該馬上開始修行!’這句話,說著、說著就過了另外二十年;‘現在很 遲了,再不修就沒機會了!’這句話,我又說了二十年。就這樣,我虛度了一輩子,至今 尚未開始修持!”衲有一個徒弟今年七十多歲了,他還在對衲保證:“我趁年輕再做幾單 生意,然後便會好好坐下來狠修!”,衲總感到他的想法很幼稚。 (3) 有些人雖不念死,但也偶爾作少許像修行的事,可是如果沒有生死無常之覺受作為動 力,他們的修行只是為了世間之目的,並非真的修持功夫。所以,不念死的人,其修持亦 只是表面功夫,算不上真真正正的修行。 (4) 如果不念死,就算我們嘗試作修行,亦無法決心痛下苦功。 (5) 如果沒有生死無常之覺受,我們肯定貪著現世,連帶亦生起種種煩惱及業。 (6) 在最後臨終時,如果一生中並未念死而修持正法,必定後悔莫及,而且還要面對死 亡的極大恐懼。 ●念及生死無常之利益 佛陀在印度鹿野苑初次說法時,便開示了生死無常的道理。在佛陀於印度拘尸那羅臨入滅 時,其最後的教授亦是生死無常的道理。由此可見,生死無常是極重要的教法。前述不念 死之損失有六點,念死無常之利益亦有六點: (1)不論是三士道之最初部份,乃至密法之最高部份,無一不依賴于念死無常作為動力 而成就。因為這個原因,佛陀在《大涅槃經》中說:“一切野獸足印中,以象之足跡為最 大;在一切佛法的體悟中,以體悟生死無常為第一!”在僧人的浴室中,會依戒律而繪上 骷髏圖案,亦是因為念死無常的利益極大之緣故。 (2) 念死不但利益大,而且是極為威猛的一股力量。 (3) 在初入門時,念死是牽引我們修持的因。 (4) 正在修持時,念死是我們持續的動力。 (5) 快成就之際,念死是那最後的策勵,在背後推我們一把,令我們踏入究竟成就之門 。 (6) 念生死無常的人,自然會好好地修行,令自己在臨終時無憾而往生。 ●參思生死無常之正確態度 世俗上的人都貪生畏死,不願意與親人及財富等分離。也有些人在面對人生經歷後,彷佛 對人生有所改觀,變得十分消極,他們心想:“反正到頭來也只不過一死,我根本沒必要 努力做什麼!”,這也不是我們欲達到的覺受。單單怕死而什麼都不做,是沒有任何意義 的。我們禪修生死無常而欲培養出的覺受,並不是世俗人怕死貪生的心。我們欲生起之心 ,是那種令我們積極於爭取每分每秒來修行的念死心。在這種覺受之基礎上,我們並不畏 怕死亡之本身,而是害怕在死亡前未能切斷煩惱及業,所以便有了一種積極性、迫切性, 這才是我們要培養出的物件。正確的念死覺受,不但不消極,反而正好是令我們積極地狠 狠修持的推動力。 ●參思生死無常之方法 單單知道自己將死或者看一看這方面的書,並不等於念生死無常。念死是指透過禪參,令 心中生起真實之覺受及體驗。到底如何禪參生死無常呢?這有許多種方法,但宗喀巴祖師 所教授的獨特方法尤為有效。這種方法有三根,每根有三支。透過禪思這三根共九支,我 們生出三種決斷心。 ●死亡之必然性 第一支是參思死亡的必然性。我們分為三方面來參想它。 (1) 現在我們高高興興地在聽法,可是今天在座中的人,在五十年後恐怕所剩無幾。在 八十年後,在座的人中肯定無一個還活著。不論我如何逃避,也不論我如何健康,死神必 將找到我。世上有史以來的大君主、最猛的勇士,乃至佛教中最有神通的大師等,最終都 死亡了。到底有誰曾戰勝死神而逃離了最終死亡之命運呢?沒有! (2) 自出娘胎以來,我們其實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生命之終點。每一次呼吸、每一秒的過 去,我們又接近了死亡一步。正在我說這句話的此刻,我又走近了一步。即使在我們的睡 夢中,壽量的記時器仍然在跳動倒數,有減無增。 (3) 今生只有幾十歲左右,但未來將擁有的轉生卻幾乎無限。在今生,如果我致力於現世 的福樂,頂多亦不過能享受幾十年而已。可是,比起無窮無盡的未來轉生,這幾十年根本 不算什麼。在今世的福樂及未來世福樂之間,絕對是未來世的福樂更為重要。要利益未來 世,便必須修行。可是,我們的壽量本來就不太長,如果我們細心盤算一下的話,更會知 道自己修行的時間無多。假設我有六十歲壽元,首二十年不懂修行,次二十年忙於生計, 最後二十年老了,縱使想修也力不從心。在一生中,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中渡過,其他三 分之二時間我還要上班、做飯、玩耍、如廁、聊天、看電視等等,我還剩多少時間可供修 持呢? 透過禪參以上三支,我們便會生出“我遲早必死!”的覺受,而生出“我必須修持!”的 決斷心。 ●死期之不定性 現在講第二根 —— 死期之不定性。在三根中,此第二根至為重要。 (1) 如果我們能預知死期,尚可到差不多時候才努力修行。可是,死亡雖必然,死期卻 不定。死亡之先後並不依年紀而排序,有些人二十多歲便死了,有些人未成年便死了,甚 至有許多胎兒未出娘胎便夭折了。明天及死神這二者間,何者先來我們也不能肯定地保證 !在一年後的今天,或許某些今天在座的人已往生了,這是說不準的。 (2) 外在的生存環境,其實並不利於我們活命。任何的一種小病,便足於奪去我們的性 命。極小的一個天災,也可以奪命。 (3) 我們的身體本身就十分脆弱,就像放在戶外的一根燃點了的蠟燭,隨時可能被吹滅 。我們的身體也似漂在大海上的一個小泡沫般脆弱,能存活至今已算是一個奇跡了。 透過禪參以上三支,我們會生出“我必須抓緊時間馬上狠修!”的決斷心,其他一切世俗 瑣事便相對變得微不足道了。 ●于死時除佛法外無一能助 然後我們修持第三根 —— 于死時除佛法外無一能助。 (1) 我們窮一生追求財富,在死時能帶走財富嗎?財富對我的死後處境是毫無幫助的。 (2)在生時,親友或許能為我們提供少許有限的援助,但在我躺在病床上等死時,他們 是愛莫能助的。除了掉眼淚以外,他們什麼也幫不上。 (3) 我們盡一生保護自己的身體,百般呵護。但到頭來,我們連這個至為珍愛的肉身也帶 不去。 透過禪參以上三支,我們會生出“單單害怕也無用,我必須努力積集善行!”的決斷心。 此外,我們還可配合其他方面,例如幻想臨死之無奈情景等等,以生出堅定的體驗。 若於努力修了很久後,仍不見有所覺受及進展,我們應暫停禪思而作積功德及懺罪業之修 持,祈求上師加持生出覺受,然後才回到本來之禪思上。 -- 只有藉著彼此尊重的滋長,以真實的心相對待,友誼才會產生。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3.19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