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次第——《珍寶人生》導讀 希阿榮博堪布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 《珍寶人生》,又是一篇談佛法與人生的文章。現在這一類的文章很多,不知道我再 寫這一篇又會有多大幫助,但不管怎樣,我希望它至少不會增添大家的困惑。 有人說這種講道理的文章不能太長,長了,讀者就沒耐心讀完它,而我的文章似乎都 比較長,看來的確頗考驗讀者的毅力。我有時也想,要緊的話得趕緊在前面說完,留到後 半段再說,大概效果要大打折扣。不幸的是,這次新年教言結果又是長篇大論。很多人堅 持讀完了,卻不明白一篇關於疾病的啟示的文章為什麼要東拉西扯地說上那麼多。痛苦、 無常、無我、因果、菩提心、暇滿難得,大圓滿外前行的主要元素都湊齊了,可是元素與 元素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我本想把這個問題留給讀者去思考,但很顯然大家沒有這個時間,我只好再寫一篇小 文介紹《珍寶人生》的結構和基本思路,希望有了導讀,大家閱讀時能感到輕鬆一些。 文章從我最近一次生病說起,講到輪回中痛苦的普遍存在。當年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 ,首先演說的即是苦諦。痛苦乃輪回生命的常態。如果對痛苦沒有正確、深入的認識,就 不會尋求解脫。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內容:苦。 痛苦並非憑空而來。根據佛陀的開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執。要真正止息痛 苦,只能從破除我執入手。所謂我執,指認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無需觀待條件而絕對 、常一存在的。事實上,萬事萬物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堅實存在,而是依賴各種內在和 外在的條件一刻不停地生滅,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無我和無常。具備無我的 見地之後,經過反復觀修、體認,我執便會逐漸弱化。 與無我相比,無常是更容易理解、也更顯而易見的。觀察無常能令我們比較快地體驗 到無我,所以文章接下來先講無常,再逐漸過渡到無我。無我的涵義遠比無常深廣。釋迦 牟尼佛二轉法輪宣講四法印的時候,也是從諸行無常開始,由無常講到諸法無我。 無我指事物不具有絕對的自性,但並不是虛無主義。事物之所以無我,是因為它隨緣 生滅,緣起則生,緣滅則滅,這便是因果。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緣起都同時具有兩 層含義:空性和因果。講無我是講空性,講無我也是講因果。鑒於很多人在建立無我的見 解時忽略因果的問題,所以我在文章中特別提到無我的一層重要含義是因果。 以上是文章第二部分闡述的主要內容。 無我是佛教最獨特也是最深奧的見解。能聽聞到無我法門是值得慶倖的,但對真正尋 求解脫的人來說,僅在理論上理解無我還不夠,要徹底解脫痛苦必須證悟無我。所以文章 接下來第三部分講到如何在生活中修無我。 同樣的,在生活中修無我也要雙管齊下,既要體認事物的無自性,通過有意識地削弱 對自身和外物的貪執來減輕痛苦,又要重視因果。我在文中舉了藏地高僧大德們的一些事 例,其中特別談到有關涉及三寶之物的因果取捨問題。這裏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如果是 僧團共有之物,出家人不得私自取用,也不得私取公物贈與他人或佈施給其他眾生。法會 供齋時,僧團的每位成員只能享用自己應得的一份飲食。至於參加法會的在家人是否也能 與僧眾一起用餐,這要看為法會供齋的施主的發心,如果施主供齋的物件是所有參加法會 的人,在家人便可以享用法會上供應的飲食;如果施主供齋的物件僅是僧眾,在家人便不 能享用法會上供應的飲食。關於因果取捨,我們務必要嚴格依據教證、理證,不可想當然 ,不可信口開河。 隨著無我的見解和體會不斷深入、鞏固,菩提心油然而生。我們終於確信一切都是無 我的,這使我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由的滋味,而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那麼多眾生因為 不知道無我和因果而仍然在枉受痛苦。想到這一點,我們便會情不自禁地要去幫助他們瞭 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好讓他們不再冤枉吃苦頭。這種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發心 ,就是菩提心。 文章第四部分主要講的是在生活中踏踏實實地修菩提心。根據大乘佛教的教義,菩提 心與空性智慧在根本上是無二無別的。實踐當中,樹立無我的見解有助於激發、鞏固菩提 心,修菩提心反過來也是體悟空性最便捷有效地途徑。初學者不具備無我的見解也可以先 修菩提心,修到一定時候就會悟空性了。 文章到這裏,由痛苦一步步講到智悲雙運,雖然為了壓縮篇幅很多問題都僅是點到為 止,卻也算涵蓋了佛法修行的主要次第。如何去修,我們基本明白了,剩下來就是下功夫 真正去修行。文章最後一部分講暇滿難得,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光陰,善用此人身好好修行 。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仔仔細細列出十八暇滿、暫生緣八無暇、斷緣心八無 暇,總共三十四種修行的違緣。我知道很多人看《普賢上師言教》時,都是把這一部分跳 過去,直接看後面更有趣的章節。可是上師們為什麼要不厭其煩地講這些看似枯燥瑣碎的 內容呢?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暇滿人身——這個可以用來修行正法、尋求解脫的人身有多 麼殊勝。我們需要更仔細地去觀察自己以及周圍的人的生活,就像我在文章中說到的那樣 ,結合實際去體會在這個世界上要具備得人身、業際不顛倒、聞佛法、生正信等等條件何 其困難。 同時,文章第五部分也是對前四部分的總結。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 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 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反轉無始以來的慣性模式,需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 而世事無常、人身難得易失,所以務必要抓住此生的機會奮力修行。 這便是我寫作《珍寶人生》的基本思路,應法慧等弟子的請求,在此做一簡單介紹。 希阿榮博 藏曆鐵虎年一月二十三日(西元2010年3月8日) 本文轉載自:菩提洲 http://www.ptz.cc (歡迎轉載,請保留本版權資訊) -- 只有藉著彼此尊重的滋長,以真實的心相對待,友誼才會產生。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3.213.67
conichiwa:推這篇!阿彌陀佛! 203.73.48.81 04/26 15:11
cool810:推這篇。越明瞭無我空性者越能深信因果, 58.99.10.13 04/26 23:16
cool810:對於因果的取捨更慎重; 58.99.10.13 04/26 23:16
cool810:如《入中論》說堪聞空性法義者「常能正受 58.99.10.13 04/26 23:17
cool810:住淨戒」。 58.99.10.13 04/26 23:17
cool810:《四百論釋》云:「染淨為因,緣起為性」 58.99.10.13 04/26 23:20
cool810:明瞭緣起法當信受業果而持淨戒。 58.99.10.13 04/26 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