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雜阿含經』中四妻子的譬喻 自鼐法師 佛典語言是一座橋樑, 連接悟者的悲心及迷界的顛倒; 佛典語言是一張離苦得樂的地圖; 藉由種種善巧說法, 生命的新契機 …等著歷代學佛者, 嶄然活潑地 開啟、驗證! 一、前言 佛陀在開悟後的最後一次考驗是,他是否要說法以協助其他眾生脫離生死輪迴,得到 解脫?經由天人的勸說請求,同時在佛陀觀察眾生中有上、中、下不同的根器後,他決定 說法度化有緣的眾生。因應不同眾生的根器,佛陀則以不同的方法、策略,引導眾生契入 生命的實相。 對佛陀所說的教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 教、十二分經。其中「譬喻」(梵 avadana,音譯阿波陀那)是以譬喻的方法,揭示法義 。譬喻是修辭法的一種。它可以使難以表達的情懷,或景物,能生動、具體地呈現出來。 譬喻由喻體、喻依、喻詞組合而成。喻體是所要描寫的對象,喻依是用來比方說明喻體的 另一人、事、或物,喻詞是連接喻體和喻依的詞,例如:像、好像、就像、真像;如、就 如、猶如、如同;似、恰似、好似,好比、彷彿等。 譬喻可分為二種:顯喻 (metaphor) 和隱喻 (simile)。兩者都是透過比較完全不同 的事物(或者是真實或者是想像),以突顯所想表達的義蘊。而兩者的不同是:顯喻具備 三者,喻體、喻依、喻詞。例如,獅子急得直吼,那聲音像打雷一樣響。這個譬喻中的喻 體是獅子的吼聲,喻依是打雷,喻詞則是(像 … 一樣)。另一方面顯喻以相似性表達所 要描述事物的特質用(譬如)或(像…)連接兩種不同的事物。如上例,所要表達的並不 是獅子,而是獅子吼聲的大。隱喻則只有喻依、喻詞。例如,佛如大醫王。其中喻依是大 醫王,喻詞是(如);喻體則隱而不顯,僅僅只以(佛)含蓋(佛度眾生)的意義。在佛 典中二種譬喻法都有被使用,但隱喻的使用較多于顯喻。然而譬喻的使用,除了為修辭的 目的外,是否有另一層次的功能? 本文目的旨在提出一個假設:在佛典中使用譬喻不僅是藉由文辭的修飾,以彰顯佛法 中的義理。另一原因是基於直述語言的有限,透過譬喻(一種描述語言),可以更充分地 表達實際經驗或法義中的多元及有機的關係,以助於記憶及思維法義,便於學習者能運用 在自我身心的觀察及轉換。本文將以『雜阿含經』中「四妻子」喻為例,探討佛陀如何以 譬喻更充分、有效地表達『關照及修養心念』的重要。 二、一個被疏忽的妻子 「四妻子」是記載在《雜阿含經》中【註1】,因譯者不詳,便以「附吳魏二錄」取 代;表示這可能是一篇早期翻譯著作,約是西元三世紀完成。這篇經文是一個由許多擬人 化的譬喻組成的顯喻。文旨是自一個終極關懷的角度來探討:人活存在世間種種不同的生 活態度,不同的生命價值觀,如何影響一個人臨終的狀態。為突顯主題,經文援用反例, 以呈顯一個人誤謬地對自己身心世界及周遭人事的執著,可能引生的無奈後果。 經文一開始,佛陀即先指出一個人無法修行佛法的原因是:對自己所擁有之身心世界 的貪愛。因此佛說:「是比丘人有四因緣。貪愛有輕重從是離道。比丘。譬一人有四婦。 」貪愛自己身心世界及周遭人事是人的本能及習慣,很難客觀地觀察及探討。但在這經文 中,透過丈夫對四位妻子的貪愛比喻,佛陀巧妙地引導聞法者去一一觀察,對各種不同的 對象所產生的貪愛行為。接著佛陀再逼近問題核心:人死時及死後,這些被我們所在意、 執著的對象又會如何回報呢?於是,一連串的檢證:「哪一位妻子會跟這丈夫離開人間? 」便赤裸裸地引導聞法者,自回報的角度再檢視貪著對象的價值,緣此,生命中最重要的 價值便不言而喻。這也是佛陀直逼聞法者不要閃躲生死的課題,並進而由此切入修學佛法 的主張。 如身體的妻子 首先,佛陀描述這位丈夫如何善待他最重視的第一位妻子(第一位妻子,譬喻著一個 人的身體):他從沒有片刻離開她,不論坐著、站著、行走,他總是形影不離。他為她沐 浴、打扮裝飾;各種感官的娛樂,總是先給第一位妻子。天熱、天冷、饑渴時,這丈夫便 趕緊體貼地按摩照顧她,順著她的需要,沒有絲毫違逆或辯解。但這位妻子是否同等地回 報這位丈夫呢?有一天當這位丈夫在臨終將死,就要離開人間時,他呼喚第一位妻子,要 她在旁邊隨他離開人間。第一位妻子的回答是:「不!我不跟你去!」這丈夫訝異地說: 「我比誰都重愛你、照顧你,不論大小事都順著你,沒有令你失望過,為何你不跟我離開 人間?」第一位妻子冷冷地解釋說:「你雖然很重愛我、照顧我,我終究無法陪你去!」 這丈夫只好遺憾地離開,去找第二位妻子。 如財產的妻子 第二位妻子,譬喻著一個人的財產。這位妻子總是在坐談間陪伴著他的丈夫。這表示 「得」到財產的心理作用常常是在和他人論談時出現,就像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坐在旁邊一 般。因此如果得到這位妻子,這丈夫便很高興;如果得不到這位妻子,這丈夫便鬱鬱不樂 。並且為得到這位妻子,常常導致這丈夫老病,甚至和別人爭鬥。(這意味著財產對人的 影響及牽制力。)現在這丈夫即將離開人間,他要求第二位妻子隨他而去。她硬冷地回答 說:「你所重愛的第一位妻子都不和你去,我也沒辦法陪你去。」這丈夫聽到她的拒絕, 就像一把刀刺在胸口般地痛;他忍著苦楚說:「當初我為了追求你,受許多說不盡的苦; 不論天寒地熱,忍飢忍渴,防火水災,防盜、防官稅,甚至打官司,用盡心思才得到你。 你怎麼能夠不和我去?」第二位妻子反駁說:「是你自己貪圖財利,強求要我。我也不求 你,你為何要費力告訴我這些呢?」這是財產對臨終者的回報。這丈夫再一次遺憾地離開 ,接著去找第三位妻子。 如親人的妻子 第三位妻子,譬喻著人的父母妻子、兄弟姊妹、親友師長和僕人。當人在活的時候, 這位妻子偶而和這丈夫碰面,互相問候彼此,關懷對方是否如意順心。可是當一方十分窮 困,或是極為潦倒時,便互相厭煩。或是當彼此遠離時,便互相思念對方。在這丈夫臨終 時,他要求這位妻子(人的親友等)陪同他離開人間,她回答說:「我受你的恩情,我可 以送你到城外,但無法送你到你要去的地方。」這丈夫內心實在不甘願就這樣離開,便只 好去找他最不在意的第四位妻子。 如意念的妻子 第四位妻子,譬喻的是人的意,即指人的意識活動,或稱心念。平常這丈夫總是指使 這位妻子作東作西,甚至替他做各種十分困難,痛苦的事。這妻子總是順應他,也不多問 ,也不和他說話。而這丈夫也很少照顧,或看看她。他從沒有把這位妻子放在心中。(這 譬喻在顯示,平常人對自己心念的態度,是任憑它不斷地在活動,甚至生起強烈惡念,也 不在乎。就像指使別人去作艱鉅的事一樣。)可是當這即將臨終的丈夫要求她和他一起離 開人間時,第四位妻子卻毫不猶疑地答應。這位妻子回答說:我自從離開我的父母,就是 來給你指使。不論是生是死、是苦是樂,我應當隨你到你要去的地方。於是這丈夫得不到 他所中意、喜歡的前三妻子隨行;只有得到這位憂愁苦惱、醜陋、不中意的第四位妻子和 他一起離去。 妻子的顯義 敘述完這段比喻後,佛陀將喻體及喻依作進一步的說明。上文中所說的丈夫是指人的 第八識(意神)。第一位妻子就像身體一樣:人對自己身體的愛護,甚至超過一位丈夫對 他最愛妻子的照顧。可是當人命盡的時候,人的第八識是跟著人所做的善惡業報,孤獨地 離開人間而遠去;而身體只是冷冷地躺在地上不動。【註2】 第二位妻子譬喻人的財產。如果得到便很高興;如果得不到便憂愁不樂。可是當一個 人命盡時,財產會繼續留在人間,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愁苦,擔心會孤單、寂寞地留在人 間,(因為不久她會有新的主人!)第三位妻子是人的親友。因為活著的時候,有恩愛便 會互相懷念傾慕。等到人死命盡時,活的親友們落淚啼哭,送亡者到郊區墳場後;便留下 死者各自回家。對亡者的思念而生的憂苦,不會超過十天;也有可能隨著喪事聚餐中吃喝 飲食,也把亡者忘光光了。 第四位妻子是人的心念。佛陀指出世間中,幾乎沒有人會愛護、或守護自己的心念。 一般都是放縱不照顧心念,任憑意念為所欲為:貪心、生氣、憤恨、不相信正確的人生方 向及道理。(就像比喻中的丈夫,從來都不管他最忠實的第四位妻子)。一旦人身體死亡 ,第八識則會墮入惡道。或者是轉生入地獄道,或投生為畜生,或投生為餓鬼。這都是因 為任憑心意為所欲為,所導致的後果。 佛陀先指出不觀察照顧心意的後果,緊接著鼓勵聞法者。佛陀說道:修行佛道應當自 己調整心念。應當去除愚痴的心念,因而無愚痴的行為,進而能不作惡【身、口、意三業 】。由不行惡,則不受【苦果的】禍殃。因不受【苦果的】禍殃,則不受生。因不受生, 則不會有老。因不老,也不會有病。不病則不會死。不死便會得到無為法的涅槃道果。 三、結語 在此譬喻文中,佛陀以日常經驗中夫妻間親疏的互動,對比一個人活存在人間對身心 、周遭人情的種種不同的關係。接著,藉由生動的擬人法比喻四種夫妻關係:比喻人對身 體、財產、親友、及自己心念的不同執著及關心的程度。最後這些關係一一地面臨最後的 檢視:哪一個關係是會持續地陪伴一個人從生到死?環環相扣的情節,引人入勝。結論時 ,佛陀揭示忽略關照心念,一昧地照顧外在關係,可能導致的苦果;而修學佛法即是從此 入手:自照顧心念、調整心念,進而能斷除愚痴的心念,因而無愚痴的行為,進而能不作 惡,以達證悟涅槃果。此譬喻文表面上初讀起來,似乎對各種關係傾向負面、反襯描述, 但到結論「為道當自端心正意」時,文旨為之大白:心念是最需要被你我照顧的妻子! 【註1】經文出處:大正藏第二冊,pp.495 ~ 496. 【註2】原文中有此文:「佛言。比丘不隨四行不得度脫。何等為四。一者憂苦。二者習 欲。三者盡空。四者消滅。諸惡道要有八行。至誠在四諦。」因此段文與上下文義不相連 ,故略去不翻譯。 轉載自:美國菩提學會 http://www.mahabodhi.org/newsletters/newsletter10.htm -- 受用無饜為一切苦門 輪迴圓滿實無可依賴 知其過患而於解脫樂 生起極大希求祈加持 由彼清淨心念所引生 正知正念謹慎不放逸 教法根本別解脫律儀 修護以攝心要祈加持 ~《功德之本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33.127
Lunakaoru:隨喜 01/23 21:58
kidstrife: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01/23 21:59
AHJKL:業有善業也有惡業,十善升天,十惡入三惡道 01/27 23:52
AHJKL:所以要加強修習自己的十善業 01/27 23:52
AHJKL:再以苦集滅道四聖諦 01/27 23:53
Samus:推 01/29 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