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所謂的空性,並不是指現象完全不存在 噶瑪噶舉 堪千創古仁波切開示 —— 空性與相互依存性 正確的說,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但是,所謂的空性,並不是指現象完全不存在,也並非 指一切事物都是空洞或虛無的。空性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的顯現都是相互依存的,因為它 們都互有關聯。 我們將「我」的觀念廣泛地投射到一切事物,這些事物實際上是由許多 、許多事物合成的,並不是單一的。所以,當我們去尋找所謂的「我」時,便無法找到一 個叫做「我」的單一事物。仔細地審察時,我們會發現「我」完全不存在,「我」事實上 是空性的;然而在相對的層次上,我們將「我」的這個觀念投射出去,便因而形成了「我 」的相對存在。有時候,我們將自我的觀念和我們的身體聯想在一起;有時候則和意識連 結一起;有時候甚至將「我」或「我的」觀念和我們所居住的國家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 ,「我」的觀念和某種事物有關,它以某種事物為基礎,依存於諸如身體或國家的觀念等 事物上;然而,當我們去尋找它時,我們卻找不到它。它是空性的。 當我們研究空性時,我們審察事物是如何顯現的,也就是一件事物的存在性如何取決於其 他事物,或一切事物的顯現是如何相互依存的,所有一切外在事物都互有關聯,並系決於 彼此。然而,當我們仔細地、嚴格地去尋找任何「事物」時,我們找到的是空性,它們並 沒有任何實質。 例如,如果我們拿著一根兩寸長及一根四寸長的香,四寸的那一根比較長,兩寸的那一根 則比較短。如果我們把這兩根拿給一百個人看,並問他們:「哪一根香比較長?」他們全 部都會說:「當然是四寸的那一根比較長。」接下來,我們再拿一根六寸長的香,並且把 兩寸的那一根放開,四寸的那根就變成比較短的。這時,如果我們詢問一百個人的意見, 他們全都會說:「六吋的那一根比較長,四吋的那一根比較短。」 可見,若我們沒有看 到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不能真正說這是長的或這是短的。我們看到事物的相對定義 ,而這個相對定義取決於和這個事物有關的其他因素。事物依彼此而定,它們是相互依存 的,而且這就是一切現象顯現給我們看到的方式。它們本身並沒有意義,其意義是因為和 其他事物的關係而產生的。 一切現象都是相互依存的。這種依存性應運於一切事物,但是經由觀察者心識的認知和標 示分類而顯得特別明顯。如果我們將觀察者心中長短、大小的觀念去除,那麼,事物本身 就沒有長短或大小。只有當觀察者出現時,他的相對性觀點決定了這是大的、這是小的、 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美麗的、這是醜的……等等。若沒有觀察的心,這些特徵都不 會出現。所以,現象的愉悅或不愉悅取決於覺受者和它的關係。如果他執愛某件東西並想 得到它,它就變成一件很好及令人欲求的東西;如果這是他不喜歡的東西,那麼它就變成 令人討厭、應該丟棄的東西,這一切都取決於觀察者的心。相互依存性主要依心識對外顯 世界所下的定義而生。 因此,事物的意義取決於做觀察及下定義的人。例如,倘若兩隻老虎碰面了,而且都覺得 對方很有魅力,雙方心裡都在想:「啊!真好!」然而,當一個人看到一隻老虎時,他心 裡想的是:「啊,好可怕!」而不是:「啊,多麼美麗!」反之,倘若他碰到另一個人, 他們彼此心裡都在想:「啊,真好!是我的朋友!」 然而,當一隻老虎看到一個人時, 它不會想:「啊,真好!是一個人!」 它會想:「啊,食物!」由這些不同的關係,我 們可以看得出來,物體本身並不包涵良好、美麗、食物或可怕等特質,這些特質是由和這 個物體有關的人加以標示分類、定義及陳述而產生的。 我們有標示分類及定義一切事物的傾向,而且,我們會把物體視為真實的。縱使我們的觀 念是基於一種相對、依屬的過程。事物只是應合我們的顯相,但是,我們卻因而認為它們 具有真實性。顯然,事物的相對存在性取決於觀察者的心。因此,佛陀給予空性和相互依 存性同時存在的開示,並指出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相互依存或相對存在性及空性是同行並 進的,兩者同時發生且緊密結合,如同老虎和人所指出的:物體本身並沒有絕對的特質永 存其中,物體由於觀察者而有相對的特質。由於相對世界的相互依存性,各種相對的特質 因而顯現出來。但是,當我們嚴密地加以審察時,物體並不含有任何具有絕對價值的特質 。假若我們去尋找所謂美麗、可食性或香支的長短等的絕對特質,我們將無法找到。 在相對的世界中,事物不斷的應合我們而顯現,縱使它們的本質純然是空性的。這表示, 痛苦及一切事物發生於相對的層次。可是,當我們真正去搜尋時,我們永遠都找不到痛苦 ,我們只找得到痛苦的空性。所以,在我們的相對性生命中,我們所有的各種覺受、經驗 全部都是相互依存的。在這個迷惑的存在之中,我們製造了各種不同的煩惱和染污:有時 候,我們貪執外物;有時候,我們對各種事物或他人產生嗔噁心;有時候,我們的嫉妒心 或傲慢心變得很強烈。 克服這些煩惱的方法,不在於改造外在的現象,而在於轉變覺受外境的心。這就譬如我們 有一位敵人,我們無法輕易地除去這個敵人。所以,摧毀外在的敵人並不是很實際的作法 。反之,如果我們能夠對把那個人當成敵人的「心」下功夫,我們就能夠把敵對的關係改 變為慈悲心及寬容,那麼,擁有一位敵人的情形就不復存在了。因為你和「敵人」的相互 依存性已經改變了。為了幫助我們的學習如何進行這一類的轉化,佛陀教導我們空性及相 互依存性是同時存在的。 摘錄自《三乘佛法精要》 【噶瑪噶舉中國論壇:www.karmapa-chinabbs.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11.35
williamyu:有看有推^ ^ 61.216.170.99 01/31 18:01
YuGar:不錯的佛法論敘文章,推一個125.229.161.138 01/31 18:57
Uchiha:推好文 雖說不是看得很懂XD 125.233.4.236 02/01 00:40
fyartist:推,好文~ 67.174.224.172 02/01 09:28
Shank:頂禮 創古仁波切~ 125.230.169.7 02/01 23:28
nelisonlee:有看有推。^__^ 61.31.138.61 02/02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