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錄一點 大願法師『四念處簡介』(http://www.tzulien.org.tw/5-2.htm)裡面的東西 : 佛陀以及接受佛法修行完成阿羅漢的聲聞弟子,都必須要經歷過這條四念處的管道,離開 四念處這條管道,根本就不可能另有捷徑或神秘的門路可通往「自證緣起」、「自證涅槃 」的究竟之道。 《雜阿含經》五七經如是說:爾時,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之所念,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於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 何見,疾得漏盡』者,我已說法言:「當善觀察諸陰,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我已說如是法,觀察諸陰。而今猶有善男子不勤欲作 、不勤樂、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進得盡諸漏。若復善男子於我所說法,觀 察諸陰,勤欲、勤樂、勤念、勤信,彼能疾得盡諸漏。」 修四念處的利益:一、使眾生清淨。二、超越憂悲。三、滅除煩惱 ‧ 四、去除痛苦,五 、得到如實法(自證緣起)。六、完成自證涅槃。 人生是有限性、不完美性、逼迫性、危險性和變易性的,因此是無常不能自主,例如失去 財富、地位、咸情、親眷、健康,這一些都是生於這個世間所必須要面對的憂心折磨。從 這些憂心折磨使我們瑩來許多憂愁、悲傷。要克服這些痛苦、滅除這些痛苦,必須要修四 念處,只有透過修四念處這條管道,才有辦法獲得超越憂、悲,到達無憂、悲的自由安寧 生活,以免遭受哭泣及悲嘆,只有修四念處才能到達無哭泣及悲嘆傷心的境界。 「得如實法」。這段有時是指「自證緣起」,有時是指「自證涅槃」,因為接下來要談的 是「完成自證涅槃」。所以這裡所指的就是「自證緣起」。「自證緣起」就是完成四道智 ,四道智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要完成四道智唯一之道就是修四念處,如果沒有修 四念處,就不可能證得四道智 ‧ 證得四道智就是開法眼了,對佛、法、僧、戒淨信不疑 ‧ 四念處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法,以當下生活及生命本身作為修行的對象,而且條理清楚 ,層次分明、目標明白、目的肯定,可以使修行者當今親身自證,不需要依靠、乞求於他 人的伸出援手或賜予,,是否悟證也不必求問別人,自己一清二楚。佛陀說:「工作需要 你自己去做,因為如來只能教你們該走的路.」根據佛陀所說的話,人類的解脫全依賴於 自依、法依,才能對真理如實知,而不是盲目的順從他人,甚至連佛陀也將他的自覺成就 ,完全歸功於自己的努力完成自覺 ‧ 佛陀在 《 雜阿含經 》 二六三經中說:「不修方 便(三十七道品 》 隨顯成就,而用心強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得漏盡 解脫 ‧ 」 佛法發展到今日,可以說是體系極為龐大,理論極為複雜,加上修行方法不明確,目標、 目的也不清楚,甚至嚴重的到將佛陀的教義、整個修行方法,以及目標、目的歪曲了,因 此修行者多,真正成就四雙八士者少之又少。 為什麼? 1. 根本佛教的修行法 ─ 四念處,被誤解為小乘,因而被完全的不重視,甚至被揚棄。 代之為參禪、唸佛和持咒。 2. 是三法印、四聖諦、十四無記被揚棄,而改為無助於實際人生滅除惱苦的形而上「空 理」的探究和偶像的祟拜,使修行變成一場空思夢幻,因而浪費寶貴的一生,實在是太可 惜了。 其實原始佛教的佛法與修行是和人類生活相結合的,也是相當重視當今的成就掌握在當下 的修行。(如果當今不能自利又利人的佛法,其實是末代玄學與神秘學的產物,並非是佛 陀說法的本懷。 那麼什麼是正念呢?如果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描述,正念就是如實的覺觀當下的狀態、情況 。也就是說,正念是對當下發生的事如實覺察。正念的特質是不帶任何概念的覺觀,也就 是無自我的覺知。正念不陷入任何思想或概念。也就是說,正念不貼上任何標籤,例如推 理、判斷、回憶、意見、思考等。如果你回憶到過去及妄想到未來,或在當下想像未來或 加入任何自我的色彩在內,這都不是正念的本質,正念是與自我無關,沒有任何自我或我 的色彩,只有單純客觀的覺觀。你覺察到在推理、判斷、回憶、思考,那才是正念的特質 。 培養正念是時時刻刻不問斷的覺知身心當下過程,不論是生理、心理或任何威受上的變化 成份在內就好像單純的看戲一樣,不偏袒的觀看演戲,只是如實覺知而無任何主觀正念既 不迷戀好的心理狀態,也不逃避壞的心態,不攀緣愉快,也不逃避愉快,對當下所發生的 一切都一視同仁,沒有任何壓抑、逃避或愛染。正念對當下所發生的只是如實覺知的觀察 ,不會有任何的扭曲。正念很難藉文字及語言來定義它,這並不是正念很複雜,或是正念 很深奧難懂,而是因為正念它太過於單純又直接。 正念的基本活動功能是,清醒自己當下到底在做什麼、下變化與過程,也就是覺察到當下 現象的產生觀所有現象的本質是因緣生滅法,因此是無常、發生什麼,如實的覺知當變化 及消失的過程,透過正念就能正觀所有現象的本質是因緣生滅法,因此是無常、無我很難 掌握,若欲掌握就會生起苦。正念重要的觀察對象就是五陰、六人處 ‧ 透過正念能促使 深人平常無法觀察到的層面,例如深埋在內心的貪欲、憎恨、嫉妒、我慢等,當正念存在 時,這些惡不善行為不會現前,若保持著正念,惡不善念頭生起,也馬上會被覺察到,因 為有正念就會使心不會落人昏沈或散亂的狀態。當迷失了正念時,惡不善念頭才有機會生 起,因而產生種種的錯誤行為,造出憂悲惱苦。 最重要的就是正念能深人的正觀到身心的實相本質是無常、苦、無我,因此佛陀才會說修 四念處,透過身受心法的開展,就能正觀到五陰是無常、苦、無我的事實,使修行者親自 的體驗到苦集滅道四聖諦。完成四道智(對苦集滅道如實知),進一步的學習將正念溶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實的隨順觀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不值得樂、讚、取、著,於是 對過去五陰不顧戀,對未來五陰不欣求,於現在當下種種欲貪生厭 離(厭攀緣)、出離(離開攀緣),乃至調伏欲貪、斷除、超越,達到心得解脫,自覺涅 槃。厭離五陰並非討厭五陰,而是出離對五陰種種欲貪也就是厭離攀緣執著五陰及五陰所 引起的欲貪,例如,五受陰、五受陰、六根、六塵、六觸、六識、六受等。 也就是說,正念、正智到達完全開展了,又能完全的配合得恰當,就會變成「修慧」,透 過修慧就能完成去除貪欲和瞋患,破除無明所引生的愚癡 ‧ 如果將正念、正智用簡單來 說,念住於坐姿就是正念,觀察坐的只是色身沒有自我就是正智。正念和正智配合在一起 。就稱為覺照力.正念是念住於四念處,正智可以開斂智慧,正念與正智是同時-自證緣 起,起配合的;正念、進一步的自證涅槃正智用於成就正定完成四道智(自證苦集滅道的 智慧)自證緣起,進一步自證涅槃。 簡單說,正念就是念念分明,正智則是清楚明白知道狀況只是狀況,沒有一個我或我所。 正念的培養是要靠一種溫和柔軟的努力,培養正念禪修者必須要經常的提醒自己以溫和的 方式來保持注意著當下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以最簡單的方法去觀照清楚當下任何所發生 的事情,沒有任何企圖心想要得到什麼?排斥什麼?如果用想要企圖得到什麼的心去修正 念,那結果是回到原地,不會有進不的。初學者難免都會有妄想、妄念的。不要試圖去控 制妄想或妄念,選擇一個適當地所緣(觀照的對象),然後持續不斷地保持念茲在茲去觀 照所緣的情況,從中就會體驗到生滅無常。培養正念的重點主要是持續有恆心與輕柔的保 持當下,這就是秘訣。簡單說,培養正念就是要經常的將自己保持在覺察當下的狀態,不 要試圖獲得安祥或寧靜,也不要排斥妄想、妄念。 正念的特質就如同鏡子一樣,分毫不差地如實映現當前的事物,正念是保持沒有我及我所 的觀照。正念只有如實接納當下任何出現的情況,如果你要在正念中成長,耐心的接納當 下的狀況是唯一最理想的路。也就是說,培養正念就是只有一個方式,靠持續恆心輕柔的 練習正念,不可用力,也不可以放逸,保持中道客觀的心境,因緣具足自然會完成正念。 如果一定要說正念與專注的平衡比率,一位禪修者,就會感覺到正念要稍微多一些 ‧ 對 禪修來說,其實這也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偏向於專注過強,那反而影響到培養正念 ‧ 事實上,極深的一般禪定工夫對於自證緣起、自證涅槃是沒有幫助的,正念和專注保持平 衡仍是修行要領的重點.沒有專注,正念當然不穩定,但專注過強反而會失去正念,沒有 正念就無法產生如實正觀的穿透身、受、心、法的本質,也無法改變錯誤的觀念,以及惡 不善的習性 ‧ 正念太強而疏忽了專注,反而會產生掉舉,因此保持正念和專注的平衡仍 是四念處禪修的要領重點。起初要培養正念和專注平衡雖然比較困難,一旦擇法覺支生起 時,就自然的會保持正念和專注平衡發展了。 -- 楞嚴咒心: 唵○阿那隸○毗舍提○鞞囉 跋闍囉陀唎○槃陀槃陀你○ 跋闍囉 謗尼泮○虎信 都嚧甕泮○娑婆訶 「大白傘蓋佛母」心咒: 「嗡、沙爾娃、打他架打,烏尼卡,施 達打巴遮,吽呸,吽媽媽,吽呢,梭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