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不知道是否有人看過這篇文章了 前一陣子看到 覺得很有意思 跟大家分享 ======================================================= 慈濟溯源──戴晴與上人答問錄 ◎記錄/黃文玲 前大陸「光明日報」記者, 曾獲一九九二年國際報聯頒發「自由金筆獎」的戴晴女士, 今年年初在天下雜誌總編輯殷允芃小姐及 「雲門舞集」負責人林懷民先生陪同下,拜訪慈濟世界的故鄉, 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今年五月,她二度造訪精舍, 目的是想寫一本書向大陸人民介紹證嚴上人與慈濟世界。 五月十四日上午由殷允芃小姐陪同前來會見證嚴上人之後, 戴女士在精舍停留五天,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做各種活動參與。 五月十八日上午,徵得上人同意,戴女士以她過往在擔任 「光明日報」記者所開闢的叫座專欄「學者答問錄」的型態, 與上人有一番精彩的對談。以下是戴女士與上人的對答錄: ◆如何對治社會不公正現象? 問:我們每個人都會看到社會的不公正,例如社會的生產力發達到一定程 度,人有了剩餘財富,逐漸會出現貧富懸殊和種種罪惡。遇到這樣的情形 時,有些人會立志去透澈研究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這即是「學者」所走 的路線;至於「改革家」,或以自己建構的理想從事局部溫和的社會改革 ,或從事政治競選一展為民服務的抱負;如果更激烈一點的改革家就會變 成「革命家」。 而據我閱讀過的文獻資料和我個人的瞭解,上人是一位天資非常高的人, 無論在建築、設計、藝術等各方面都具有高度敏銳力,如果您朝以上所述 的領域努力,相信也是大有成就的。請教上人為什麼會選擇以入世、人間 化的宗教,做為社會活動的方向,達到普救眾生的濟世工作呢? ◆從改造自己做起,進而啟發人人良知,使其發揮良能 答:其實這些問題對我來說都太複雜了。我覺得做人愈簡單愈好、愈純樸 愈好,所以我這個人既簡單又單純。當然,我對社會仍難免有一點看法。 人離不開社會,即使是修行人也還是會有和人群相處的機會。既然脫離不 了人群社會,我們就要用心從社會結構中瞭解社會問題。 社會上的公正與不公正,都是人的心態造成的。我體會到一個人的心態能 改造自己、能創立一個幸福的家;而有了祥和的家庭組織,就會有祥和的 社會。相反地,若一個人的思想偏差,就會搞亂一個家,而很多不正常的 家庭,會進而造成社會亂象。社會是由個體結合成的大體,要有好的大體 ,必須先從注重個體開始,所以,我很注意自己、注意周遭的人。 我認為人是可以改造的,所謂「改造」是啟發良知、發揮良能。「啟發」 之意即是──人人本懷的善良本性,被後天的觀念、社會背景等種種型態 所掩蓋埋沒,我們要幫助他回復與生俱來簡單善良的本心。也因此,我一 直努力去除煩惱,發揮良知,瞭解自己、問自己:我應該做些什麼? 其實我在出家之前的歷程很單純,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也和一般少女一 樣,有一層一層的迷惑,一層一層的人生追求;但是等到用心看待周圍的 一切,逐漸將心的方向理出一個目標,我為自己規畫出一條路,我想,這 條路要是能掌握得正確,後面跟上來的人就不會有差錯。 ◆慈濟是佛教的創新嗎? 問:也就是說您這條路的規畫是「啟發人心良知」。而佛教東傳至今也有 二千餘年,很多高僧所努力的,也正是這個目的,但是他們用的卻是別的 方式。例如: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有些是翻譯家,有些是思想家,也有旅 行家,但似乎沒有您這種例子──慈濟以異於其他高僧大德們的方式,達 到啟發人心良知的目的──上人覺得這是因為環境的緣故,還是個人志向 的特色? ◆是「復古」,切合現代需要,回歸佛陀本懷 答: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是個人、家庭和整個社會背景需求的緣故。每個 時代的社會背景、人民的思想與需求都不一樣,其中也牽涉到教育程度。 有一陣子,有人說我是將佛法「革新」的人,也有人說我將佛法「革命」 ,這些話,我覺得都太極端了。 也許許多研究佛教的學者並不同意我這麼一句話:我的理論就是將佛法「 復古」。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佛陀在我的心目中不是神,也沒有什麼廣大神通, 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一個人,他的生活就和常人一樣,他只是有 一個和一般人不一樣的思想──他的心胸寬大、關懷普天下的眾生,其悲 天憫人的心懷,促使他捨下擁有的榮華富貴,而去追尋人性的自由。那時 候印度的社會背景,四種階級嚴明,佛陀屬於最高的領導階層,他看清自 己雖然有機會可以成為國王,可是當國王卻沒有辦法扭轉這種世襲階級森 嚴分明、根深柢固的不平等待遇,因而他毅然決然選擇宗教的道路。他要 探知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而以我的生長背景而言,當時中日戰爭過後,人民吃了很多苦頭,普遍生 活環境並不好。而我的父親很幸運地在光復之後,事業一帆風順,所以我 的生活環境很優渥,很幸福。那時候家中有傭人,對此我心中也感受到存 在於人類之間的不平等,我也很迷惑,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比父母親更禮遇 他們。 直到最疼愛我的父親去世,我開始接近佛法,讀經、讀懺文,慢慢才體會 到原來佛教是這麼科學化、這麼有理論體系,真的是一種包含了真善美的 完整教育。於是我將自己的生活與過去佛陀的生活做一番比較,我感覺到 自己的渺小──佛陀在一帆風順和崇高的地位上就能體會到人的苦,而我 卻必須等到當頭棒喝的境界顯現,才感受到苦。但凡事總是從一個腳步開 始,我想佛陀是人,我也是人,因而踏出了追求佛法的第一步。 在追求佛法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佛法應不止於經典所說的,若執著於依循 經典不斷走下去,我可能會走偏,在人生道路上脫軌了也說不定──因為 經典裡總免不了有神通、威力,在現代社會、現實的生活中,去向他人說 這些,人家能夠接受嗎?以我本身而言,我就不能接受。 於是我不斷地探討,佛陀是人,和其他人的生活並沒有差別。於是我排除 掉神話事蹟,讓佛陀回到人間。這就是我的思想。 ◆您接觸佛經的時間? 問:上人最早接觸佛教經典是多大年紀?而真正讓您點悟和說到心坎裡去 的經典是哪一部呢? ◆拜梁皇懺體會經典之美 答:父親去世後,我感到很痛苦,對於他的往生也一直很內疚,我想追求 解脫,於是親近了一間寺廟──慈雲寺。當時慈雲寺的住持剛從日本回來 ,他修習禪宗。我父親生前對該寺相當護持,父親往生後,我請該寺替父 親做一場佛事,我也到該寺去拜梁皇懺。 梁皇懺的懺文非常美,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並且能夠背誦。在懺文裡, 我深切體會到人的行為與心態,實在很容易偏差。 往後,每天早晨四點多,我就去慈雲寺做早課,做完早課後就趕往菜市場 買菜(父親往生後,管理事業和家務就落在我身上),安頓好家裡的一切 後,將近九點或十點,我又回到寺裏,可說往來得相當慇勤。這樣的情形 維持有二、三年的時間。 而這段期間,是我心臟病發最明顯的時候,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現在 我回首細思,也許那時是我的「心病」使然-—因為我逐漸感到社會很複 雜、家庭是負擔,思想相當消極。當時我很害怕回家,然而對寺廟卻有一 股說不出的親切感,於是我對母親說我生病了,要到廟裡養病,就在寺廟 養病一百天。 ◆踏入宗教的一大步 這一百天,是我踏進宗教的一大步。 就在跨進這一大步的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寺廟宗教的缺點。當時一般人 都認為佛教是迷信、消極、是老太婆的宗教,或是人死後為其誦經的宗教 。我在寺廟看到有時候三更半夜休息了,有人需要誦經,師父還是必須前 去。當時我心想:人死後為他誦經,這個人就可以超度嗎?許多疑問存在 我心中,卻沒有人能為我解惑。 當時,一般人不會去深入探討宗教的教育意義,相反的,對很多人來說, 唸錯一句經文就不得了了。總而言之,宗教除了給人教育,好似還會給人 罪惡感,讓人誠惶誠恐,多數人信仰宗教後,會認為宗教不容置疑、不能 改變,免得落入困果。 但我卻覺得可惜,佛教這麼偉大的思想和良好的教育,應該讓它普遍於社 會,讓知識分子也能接受。當時我心中暗許:有朝一日我出家了,應把佛 教人間化、生活化。 但該如何實行人間化的佛教生活教育呢?我回過頭來思考:佛陀是怎麼生 活的?雖然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但是我要將他的時間拉回到 現代,與我們平步而行。 在寺廟的一百天即將結束時,媽媽期盼我趕快回家,但我卻想逃避。一想 到人生無常,我認為應立即採取行動。 第一次離家是有準備的,我到汐止一間靜修院,但是卻被媽媽找回去了。 在這之後,我愈感到人生的無奈和不自由,內心又產生了疑問,於是跑去 問慈雲寺的住持:「您認為什麼樣的女人最幸福?」他說:「一個女人能 提得穩菜籃子,就是最幸福的女人。」 我問他是什麼理由呢?他要我回去想一想,想通了再來問他。 隔天,我仍然回復到日常的生活,也一如往常地來到了菜市場。當天,我 買完菜,拿出塞滿錢的皮包抽出錢給菜販後,一不小心,把皮包裏的錢散 了滿地,剎那間,啟發了我一種思想。我趕快撿拾好地上的錢,趕往寺裏 去。 我一進門就對住持法師說:「我想通了,我今天要來回答您的問題。您的 意思是不是說:一個女人能夠抓住理家、掌財的權力,就是最幸福的女人 ?」 他說答對了。 因為當時的女人是沒有地位的,她要是能抓住一家的權力就算是非常幸運 的。我對法師說:「一個女人能抓住家庭的權力就是幸福,這未免太小看 自己了。女人為了孩子、為了先生、為了家庭,就算是付出再大的愛,也 只是限於家庭這麼一點點的範圍,這樣的人生不是很悲哀嗎?」 「誰叫你來當女人呢?」法師回答我。 「女人也有女中丈夫呀!為什麼女人永遠要被家庭陰影罩住呢?她也可以 抬頭挺胸,也可以付出一分力量給社會人群。」 「那就要看你自己囉!」 於是我有了第二次的離家。這次離家我完全沒有攜帶任何隨身用品。 ◆把「法華經」當作菩薩社會 (接下來,上人談論隨順因緣乘火車南下高雄,來到台東鹿野,輾轉到花 蓮的經過情形,其後到台北慧日講堂皈依印順導師座下,及進入戒場受戒 後,返回花蓮住進地藏王廟後的小木屋,展開為期六個月艱苦的自修生活 ,其間,與他一起來花蓮的修道法師,在先行返回台中時,留下一部法華 經給他,這部法華經對上人從事慈濟工作的啟示非常大,上人敘及如下) : 從戒場回來後,我就住進許聰敏老居士搭蓋的四坪不到的地藏廟後的小木 屋。我非常珍惜這六個月自習的時間,並用心研讀修道法師留給我的法華 經。每天看法華經、拜法華經、抄法華經,一切的一切,就以法華經為我 的世界。這六個月下來,我感受到佛陀的大慈悲,經文中讓我意會到這世 間社會也可以是一個菩薩的世界。正如先前說過的,我硬是將佛陀二千年 前的社會生活拉回到現在,把法華經當成一個菩薩世界的大社會。 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中著重談論因果,有很多奇妙色彩,這種奇妙的世界, 我儘量轉化,要將其中的神化變成人化。對於當中神奇故事的發生,和前 生世界的敘述,我將它轉化成現代人的心靈世界。 在這六個月的時間,我一直想佛法這麼好,不能讓它白白空過,而人的生 命無常,我也要把握生命弘揚佛法。佛教不應該停頓在為亡者頌經的層次 ,也不是作為某些迷惘的人暫時的避風港,應該讓佛法回到現實的人生。 ◆無宗派分別,闡揚慈悲喜捨 我給佛教徒的第一個觀念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善解」,第二是「包容」, 第三是「感恩」。假如有了這三種心態,人就會有無限的力量,而且能不 斷奉獻出去。有這層心理建設,就能將心靈的煩憂一層一層的解開,同時 可預防錯縱複雜的人我是非。 菩薩的精神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啟發智慧;「 下化眾生」是修福、造福的道路;兩者並行,即為福慧雙修。 我常常說,我不是革新,也不是改造,我是復古。 因為佛陀時代的教義也沒有依循一定的經典,佛陀的說法是因應當時的社 會背景和人的根基所需而成。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處的印度,宗教繁多紛 雜,一時之間要改變大家的觀念不容易,所以他的說法取材具有濃厚神蹟 色彩,那也是為了適應社會背景和人民的教育程度。 另外,口耳相傳,由阿難尊者以「如是我聞」結集的佛經,再經由中國高 僧大德西去取經後的翻譯和修飾增刪,是否還保存相當的原義呢?在這種 想法下,我想佛法應該復古,並不一定要依循那一部經、那一個宗派。假 如有人問我是屬於何種宗派,我想可能是慈濟宗吧!我認為最應具備的是 佛陀慈悲喜捨、悲憫眾生,為眾生拔苦的精神,於是將這股精神帶入慈濟 。 ◆未來世界文化潮流趨勢? 問:現在世界上流行著這樣的觀點-—自工業革命之後,近二百年以來, 在世界上占統治地位的是西方哲學。但是目前西方世界卻有一種反省;他 們發現西方哲學,尤其是工業革命後的哲學,將人類帶到兩個世界:一個 是人類拼命要去改造自然,造成對自然界的巨大破壞;另一個是由於人類 對自身的理解和處理,造成的一種混亂狀態,例如共產主義,但共產主義 在運轉了上百年後,現在也已結束。於是西方產生了一種觀點:要回到古 老的東方哲學來,其中提到的就是中國和印度哲學。上人對這種觀點有什 麼樣的看法?依您看未來世界文化的潮流趨勢是什麼? ◆最美的文化是「心」,以清淨之愛美化人生 答:我們不要執著於世間文字相或名相,真正的文化應該是在觀念的深處 ,從古到今最優美的文化應該是「心」。但是,心看不到也摸不到,所以 具體的說應該是「人類愛的表達」。 我們都很懷念古老而優美的文化,然而無法否認的,遠古流傳至今的文化 也有其醜惡的一面,這些醜惡面值得保留嗎?真正值得我們去追求的文化 應該是單純的愛,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文化潮流應該是「清水之愛」。 人不能離開愛而生活,猶如不能離開水而生活。 人生在什麼時代社會,就應該安分在該時代,社會才會平安無事。自古很 多忠臣義士,雖然其故事流芳後世,可是當一個國家有忠奸「對立」的尖 銳場面出現,忠臣要奉獻給社會的是什麼?在奉獻給社會的過程中,可能 也會犧牲很多人,而以這種犧牲為「奉獻」,其意義是很值得懷疑的。義 士有英雄義氣,但是能否帶給社會真、善、美,也是問號。 因此,假如人都能有規劃的目標,以及順於自然的清淨,這世間就是淨土 ,就不會有那麼多苦難。 文化包含仁義禮智,而在人的世界應該將文化簡化。文化是要讓醜惡的人 生美化起來,小自個人、家庭,大到社會、國家,文化都應發揮美化功能 。 現代人智識提高,在交通便利的情況下,要到西方追求西方真善美的文化 相當容易,即使要到最偏遠的地區展開救援也很容易到達。 但是現代人喜歡鑽牛角尖。現代年輕人智識太高、追求的方向太多,所以 不知從何下手,同時又希望自己的學問能比人家好、比人家高,比到最後 亂了方寸。像昨天就有一個女孩,被父親帶來見我,她失魂落魄,精神快 崩潰了。她父親只有這麼一個女兒,緊張得不得了。現代社會這種案例很 多。 從前,人的生活簡單,多能保有健康的身心、思想。所以我崇尚簡樸的文 化型態。 ◆對自私官吏想抗爭到底 問:這幾天住在精舍,時常聽到志工在唱「普天三無」,我也知道上人在 提倡普天三無。對於許多曾經對我不好的朋友,我有度量去原諒、包容和 信任,但是對於部分在上者罔顧民意,置民情生活於腦後的自私做法,我 無法接受,想抗爭到底,這該怎麼辦呢?  ◆調整步伐,以寧靜、感恩的心,發揮愛的力量 答:第一,內心要先「定」──不要把自己捲進人我是非裏面,要站在門 外保持冷靜清醒。第二要寬大善解──人人是凡夫,會犯錯是難免的,再 者,如佛教常說的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亦即堪忍世界,要懂得忍。 有時候並不是犧牲了自己就能有多少的奉獻,好比暴虎馮河之勇對事情不 一定有幫助,而且再怎麼犧牲都是不平靜、不祥和,假如能以平靜心,表 達愛的語言和動作,則收穫回來的就是享受而不是犧牲。 假如能換一個心境,重新調整腳步(尊重、感恩、善解、縮小自己等), 在加上你原本擁有的思想、學問、影響力、積極態度等特性,做起事情就 更容易。 人一定要知道守住本分,不膨脹自己、不渺視自己,希望太大,失望相對 就大,欲速則不達,守住本分仍是最重要。 轉錄自 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319/319c5-1.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