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悲品第三】 善生向佛請法說,外道六師不講因果;而佛說因有兩種,一是生因,即一切事的起因;二 是了因,即果報。佛說因果,初發菩提心的人爲了什麽因呢,還是爲了什麽果呢,他是爲 因發菩提心還是爲果發菩提心呢? 佛說,或說一因、二因、三因,乃至十二因。一因者只說因。二因者說因果。三因者說煩 惱、業、身體,從環境包括物件,世間一切存在。四因,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說五因 者是色受想行識。說六因者色聲香味觸法。說七因者六根加上第七意識。說八因者,前七 因加上第八阿賴耶識。說九因者,性也。十因者,十地也。十一因是十地菩薩證菩提,化 度衆生。十二因,六根對六塵,十二因緣是也。這個世界,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的因, 有智慧的人,想知道嗎?只有佛能全部通曉,就發心成佛吧。佛接著說,一切衆生發菩提 心既爲因又爲果,有的先爲因後爲果;有的先爲果後爲因。但是無論哪種,都是從慈悲開 始。慈悲是一切衆生發菩提心的因。慈是平等的善;悲是拔衆生的苦;失去慈悲無慧根, 一切修行從慈悲修起。 善生向佛請法說,怎麽修行才能得慈悲呢? 佛說,發菩提心的菩薩爲拔濟一切沈淪苦海的衆生而生悲心。又見衆生沒有十力,四無所 畏,大悲三念,處處對魔境心生畏懼而生悲心。十力即,一是一切處智力;二是三世業智 力;三是諸禪解脫三昧力;四是五根上中下力;五是種種欲樂智力;六是一切種智力;七 是一切道智力;八是得宿命智力;九是得天眼智力;十是漏盡智力。四無所畏即;一是一 切智無所畏;二是漏盡無所畏;三是諸法障道無所畏;四是說盡苦道無所畏。大悲三念即 ;一是衆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智;二是衆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 常安住於正念正智;三是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憂戚,常安住於正念正 智。又見衆生雖多僞善怨毒,不識欺詐而愈作親近想,而生悲心;又見衆生不知善行正路 ,又沒有善知識引導,而生悲心;又見衆生深陷五欲泥潭,不知自救而出離不了,而生悲 心;又見衆生常爲貪著財物、妻子等不知無常而不能舍離,而生悲心;又見衆生以現在的 身體而生驕慢不知諸苦相逼,而生悲心;又見衆生爲惡知識、邪知邪見迷惑,不知醒悟, 而生悲心;又見衆生身口意,造諸不善之業,多受苦果,自害自己而不自知,而生悲心; 又見衆生雖渴求無欲,而被業習牽引不得解脫,而生悲心;又見衆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 ,不知樂因由修行、佈施而得,不去皈依受戒,而生悲心;又見衆生於無我而生我想;即 這個身體 是無常的,明明只有暫時的使用權,卻生常久想;世間一切無常,幾十年後埋入塵土,哪 還有這個人啊,就是一把土或一個記錄而已,而生悲心;又見衆生有生死而不常住,流轉 於五道有情衆生(修羅不單算一道),被六根牽著走,而生悲心;又見衆生怕生懼死,但 天天造作生死之因,而生悲心;又見衆生身心受苦,又去造身心受苦的新業,而生悲心; 又見衆生愛別離苦,爲受因緣而不能斷愛,而生悲心;又見衆生處於無明暗處,不知尋找 智慧佛法明燈,而生悲心;又見衆生爲煩惱火所燃燒,天天處於煩惱之中,不知修行三昧 定水,寂滅常樂,而生悲心;又見衆生爲五欲樂,造無量惡業,殺生、偷盜、邪淫、破禁 戒等,而生悲心;又見衆生雖知五欲樂爲苦,又求五欲樂而不息,而生悲心;又見衆生在 惡世又遇不施仁政的暴君而遭受苦難,不知行善自省往昔業力而去隨暴行惡,而生悲心; 又見衆生流轉於各種各樣的苦,不知持戒修行能斷除苦因,而生悲心;又見衆生爲生存忙 碌而又有饑渴寒熱等,不得自在,而生悲心;又見衆生雖皈依三寶而又爲名聞利養違犯戒 律,當墮地獄、餓鬼、畜生,這樣的人又不知悔改,而生悲心;又見衆生自己的身體、自 己的壽命、自己的安全、自己的言論,自己不能作主,要聽命於客 觀,而生悲心;又見衆生身體殘疾行動不便而生悲心;又見衆生處於饑荒之中,身體瘦弱 ,或見衆生處於原始生活狀態,佛、法、僧三寶之名都聽聞不到,更不知修行善法,而生 悲心;又見人爲生存,互相劫奪、搶殺,而生悲心;又見衆處於戰爭中,互相殘殺,噁心 增盛,以惡報惡,越窮越打仗,而生悲心;又見衆生值佛出世,聞佛甘露淨法不接受,被 愚癡或世間聰明誤而不覺,而生悲心;又見衆生信邪惡友,拿著無明找煩惱,始終不知追 求善知識教,行於善法,而生悲心;又見衆生多有財寶不能善舍種福田,爲富不仁,而生 悲心;又見衆生耕田作種,工作經商等都在有爲當中苦求而不知善求,而生悲心;不管掙 多少錢,只是一生享用,也帶不走;小孩出生時攥著拳頭來,發狠要發財;死時兩手一耷 拉,都是撒手人寰;人都是哇哇哭著來,咧嘴樂著走,“總算不受苦了”,而又沒有真正 的離苦,而生悲心;又見衆生父母、兄妹、妻子、兒女、親友、宗室不相愛念,互相打罵 、打鬥、爭奪,而生悲心;又見衆生對於世間一切善法不爲,見世間的一切惡法皆爲,乃 至三界諸天人有定樂,有智之人看見這些猶如地獄,而衆生愚癡爲貪欲而行惡,而生悲心 ;菩薩見衆生苦,才生起慈悲心。一些外道經論不究竟、不了義、不永恒,只是三界之內 的有爲。在毗盧遮那佛的法性身之內享受定樂的聲聞、緣覺等,如不發菩提心,菩薩行人 見之就像見毒蛇猛獸一樣可怕。菩薩不舍衆生,才慈悲說法讓一切衆生都能發起菩提心。 佛說,未證得佛道的菩薩有上述觀只能是悲因,因爲沒有能力去救度。發菩提心可以,但 沒有能力救度。只有證得佛道的菩薩,比如大願地藏王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 師利菩薩等,才有能力施以慈悲,救濟衆生。稱念地藏王菩薩名號病就能好;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消除三災八難,稱念文殊師利菩薩名號,沒有智慧的人獲得智慧; 如果人做事沒有恒心,就稱念普賢王菩薩。若隨便找一個法師的名字念不好使,他不是證 得佛道的菩薩。有化身成就的菩薩,要以示現身弘法度衆生,只能稱爲悲。只有證得佛道 的菩薩與慧共行,不動搖,不轉義,對一切衆生無差別想,能平等救度,才是大慈大悲。 未證得佛道修行慈悲的菩薩,雖不能直接救度衆生脫離苦海,但已有了弘法利生無量無邊 的功德,卻可以承佛願力度衆生,就是替佛結緣,接引這些衆生去佛國土。這些功德都是 修行六度萬行而證得的,又示現修行六度萬行而圓滿。佛說,出家人修慈悲不難,而在家 人修慈悲難,因爲在家人有多惡因緣纏繞。如不想喝酒打牌等,多有人找。在家人若不修 慈悲,等於沒有得到優婆塞戒。說受了清淨戒,不修慈悲,受戒也等於沒有戒,戒在身上 沒有起作用。只有修慈悲心的人,不受戒也具足戒。而出家人容易修五度,缺佈施。就是 說出家人修佈施難,六度萬行其他那五度都好修,唯獨佈施不容易圓滿。在家人則能自食 其力修佈施,供養三寶,救濟窮人,同樣行弘法利生的法佈施也能做到。這就是在家人修 行又比出家人容易的地方。但是佈施恰恰是六度萬行之首;所以,出家人往往多少世出家 而不容易出離,而在家人一旦發菩提心,出離的就快,是珍貴的火中金蓮。一切事物都有 二重性,在家人有容易做到的一面,如不管是要飯的、殘疾人還是怨親債主來求衣求食求 力等,願意做都能做到;出家人卻很難。在家人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要以修慈悲爲先,以 修慈悲爲根本,佈施是修慈悲的表現。有了佈施,再去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具 足。于一切時中做到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做能做。這樣善行才能壞惡業如須 彌山,積善果如須彌山,必證佛道。出家人佈施難;所以,修道就慢。慢在哪里,因爲佈 施的功德沒有,沒有種福田、種悲田的能力,向前行就相對困難。所以,有智慧的出家人 一定要學會佈施。自己有錢佈施給身邊同修,或是給廟外的殘疾人種悲田,不要用於自己 買高檔袈裟穿。種悲田功德大,等於值佛住世供養佛。同時,要作法佈施;不能講法的, 隨喜法師或以身行示法而弘法,讓周圍人受益也等於法供養。 【解脫品第四】 佛說,在家有修慈悲心的人應該知道得到法體,才能得到解脫。人人的身體都一樣,但不 是法體。身體是法中輪回之物體,不是得佛法而依法修行的法體。修行的人要從生死煩惱 中解脫出離,身體必須得到佛法,承載佛法,依法持戒,才是得法體。善生向佛請法說, 體是什麽呢?又怎麽能得到法呢?佛說,體者,身口意是。我們這個身體的身口意即是載 法之器,人和人表面一樣,內心功德不一樣,差別是十法界,地獄、畜生、餓鬼、修羅、 人、天人、聲聞、緣覺、菩薩、佛。法從方便得,即有緣聽聞佛法。聽聞佛法後,能認真 思維,相信佛說的法。具體說有三種方便;一是惠施,以平等心給別人恩惠,即內外財和 法供養;二是持戒,身是法器戒是船,掌舵無漏奔彼岸。離戒無師空往來,法體戒行自莊 嚴;三是多聞,即多讀誦經典,多聽法師講法。這個方便從哪里來?佛住世,從佛那裏來 ;佛入涅槃以後從善知識那裏來,否則無方便,也談不上法體。世人多數不知法體,少數 人得法體而不珍惜,破佛戒律而失法體。一樣的身體,一旦破戒失法體,不受護法護佑, 身體還在而法離體,就是法的實相離體。破戒之人想修也修不成了,只有生大懺悔心,立 刻停止還能有挽救機會,這是補漏。善生向佛請法說,得解脫的人是從惠施、持戒、多聞 三方便得,有定數嗎? 佛說,法體既是從惠施、持戒、多聞得,又無有定數。有的人雖 然於無量劫中以無量財施,但也不能依法解脫;而有的人於一施中,於一把麥子施一乞兒 能得法解脫。根本區別在哪里,功德不同。有人於無量佛所嚴格守持戒律亦不能得法解脫 ;有人一日一夜受戒,受持八戒就能得法解脫。有一位法師皈依師父三天,第一天沒打坐 ,第二天打了一日一夜的坐,第三天閻王就通知“你的生死已了。”這不就是解脫了嗎。 一日一夜就得解脫,現世的人就有這樣的,仍然在世,佛沒說空話啊。什麽原因啊?功德 不具足,發的心不一樣,願力不一樣。有的人於無量佛所受持讀誦三藏十二部經典,亦不 能得法解脫;有的人唯讀一四句偈,能得法解脫。六祖慧能大師,不就聽了一遍《金剛經 》就得法解脫嗎?世界上就有具這種善根的人,不是沒有,而且不光 是一個,還有多少沒露世的,不知道而已。就是因爲功德不一樣,願力不一樣。一切衆生 心不同,心不同,功德、因緣就不同。在《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中,佛說祖祖聯芳,一佛 授手,千佛授手;一菩薩護佑,十方諸菩薩護佑。沒有這個功德,就沒有祖祖聯芳因緣。 佛說,如果修行人不能一心觀察到生死無常帶來的痛苦,觀察不到證果聖人的涅槃安樂與 法喜。這樣的人無論去行惠施,持戒,多聞也不能得法解脫。能觀察到這些的是什麽人, 是得禪定之人。爲什麽去靜坐?靜坐才能入定境,有定境的人必然看到自己過去生的苦, 看到證果聖人的安樂,即身肉體也得到法喜。這樣的人,雖然少施、少戒、少聞,也能得 法解脫。有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平凡得很,卻是證果的聖人。有人自認長的比他強,口才 比他好,文化程度比他高,受了具足戒比他高貴,怎麽修的不如他呢!比了一大堆沒用的 ,就是不比心功德。你觀察不到,前者那個看似平凡的人多少世出家修行,和佛有善因緣 。表面上一比起了疑惑心而不得解脫,又會經受多少苦難,才能回頭醒悟。今生知道回頭 還不算晚,今生都不知道更是可憐憫者。 佛說,有這樣得解脫的人可以從“三時”中得法;一是值佛住世和佛法住世時;二是緣覺 出世,辟支佛出世時,修觀十二因緣法;三是聽到色究竟天天王講法時,也能得法解脫。 佛到這個世界上來,無師自證。怎麽自證的?在淨居天聽到自己的報身佛在講法,他聽了 以後,即身成佛。這樣的法,欲界天得不到,因爲欲界天放逸;色界天得不到,因爲色界 天無惠施,不持戒,不多聞;無色界天得不到,因爲無色界天的天人無身口,沒有身體, 不用口說話,只有一個意識在定境中存在,他們有意定。法體是身口意三具足,一個不能 缺,缺一不能得法體。所以,只有在色究竟天上得。北俱盧洲科技發達,人長壽,非常幸 福;雖有身口意卻不可能去惠施、持戒、多聞,不能得法解脫。現世只有三種人能得法解 脫,一是聲聞;二是緣覺;三是菩薩。只有遇善知識轉聲聞、緣覺爲新發意菩薩,行菩薩 道,才能得法解脫不退轉,而且永遠不會失去也不會被魔破壞掉。不退轉的人自心生起正 知正見,自心的魔性被破掉,心內無魔,外界的魔魔不了。即所謂魔因已破,魔軍自敗。 善生向佛請法說,善知識怎麽才能分辨出一個人是能得法解脫還是不能得法解脫呢? 佛說,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一是能夠至心聽法,專一其心思維經義;二是能夠行作 ,不說世俗世論;三是對佛法不起疑惑心,一起疑惑,本來可度之人變成不可度;四是聽 到三惡道苦的時候,心生恐怖,毛骨悚然;修菩薩道的人聽到這,看見哪個人一破戒心都 直哆嗦,看見誰拿塊肉都不忍瞅,不是恐懼而是悲;五是堅持齋戒,小心自己的過失;不 管多細小的過失都不去犯;這樣才是身體力行地去尊師重教,才是修行人,才能得法解脫 ;六是知報佛恩,怎麽行作才是報佛恩啊?尊師重教必須要從身體力行開始,去靜坐念佛 ,適量做一些粗活,對於正反兩方面幫助你的人,要知感恩,要知報答;七是心內求法, 不要拿別的法師講過的什麽理論當尺規,用這把尺規衡量這個,衡量那個,那位法師解脫 了,學會他的理論也能解脫嗎。這樣的人多愚啊!能如此行作的人,能得法解脫。 佛說,外道人能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無量劫,不能得法解脫,早晚是地獄人。不管是 外道、大羅仙,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不發菩提心的人都是地獄人。若沒有得法解脫,不 管今天是國王、宰官還是平民百姓,在佛的眼裏都是地獄人,還要受無量劫的苦惱。只有 得法解脫的修行人才稱作涅槃人。只有這兩種人,一是地獄人;二是涅槃人。佛住世時, 乞婆供養佛的一盞燈風吹不滅。爲什麽這樣,因爲佛對這位乞婆的真心供養心生憐憫,佛 即度之,佛力加持,什麽風也吹不滅她真心供養這盞燈。而佛對當時的王子提婆達多不生 憐憫心,當墮地獄。他雖是王子,沒發菩提心,行惡事破壞佛教,當生即墮地獄。佛發憐 憫心的物件不分高低貴賤,對低下的人可能發起,對尊貴的人可能不發起。根據人的因緣 ,是不是出於真心。佛說,舍利弗等小乘人發菩提心以後又退菩提行,沒有依法解脫。但 是,根基還是優勝于聲聞緣覺。舍利弗發菩提心以後,六億劫不得解脫。但是,由於發了 菩提心;功德還是高於聲聞緣覺,佛出世隨佛多聞,還有機會,菩提種子留下了。法分三 乘,聲聞,緣覺,菩薩。菩薩是唯一佛乘,三乘的法不同,體不同,行不同,果不同。有 出家人、在家人于無量世中,各求戒,有的是沙彌戒,有的是比丘戒,有的是菩薩戒;還 有優婆塞、優婆夷戒,並如聞而行,卻不能得到戒。爲什麽呢?因爲在沒得法解脫前,只 能說修戒或守戒。沒解脫前,人還是人,只能是守戒修行人而已。人得到解脫,才爲涅槃 人。沒發起菩提心,聲聞、 緣覺仍然不能逃離地獄,八萬四千劫以後還要墮落。只有諸菩薩得法解脫,終不造業,不 求生到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去享天福;而是示現常生衆生之處。發菩提心的人,如 果在定中知道,有生天享福報的,立即向佛發願,自我去掉天業。可不生天,還要繼續修 行,還要生爲人,見天福如毒蛇猛獸。這樣的人才是真正修戒、修定、修慧,善業結集, 才能得法解脫。佛說,一果羅漢不過三身得解脫,即七返生死中,有三生人間身,四生天 人身,得四果羅漢。所得解脫爲暫時解脫,緣覺之人也是這樣。唯有菩薩得法解脫,解脫 之後還要經過無量身,仍行不退、心不退,勝過聲聞緣覺。他們少施、少戒、少聞,即得 無量果。爲度衆生故,示現入三惡道,不受三惡道苦,菩薩證入調柔地,無名煩惱漸微漸 弱,是逆流。即學佛入世逆世行,逆世離世非厭世。識破無常因緣行,自度度人大英雄。 這個世間有四種人;一是凡夫人,順生死流;二是聲聞人,逆生死流;三是緣覺人,不逆 不順;四是菩薩人,到達彼岸。什麽是菩薩呢?常覺悟衆生心,不以外道教人,不受外道 典籍,不受三惡道、修羅、人天、聲聞、緣覺五道法所約束。身在三界,身在濁世,心無 障礙,這就是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有四件事永不忘失;一是不貪財物;二是不 惜身命;三是修行忍辱;四是憐憫衆生。這是修行的種子,也可稱爲佛的種子。爲了讓菩 提種 增長,還要做好五件事;一是自信一定成佛;二是身受苦而心不後悔;三是精進不退;四 是救度衆生出離苦海;五是讚歎三寶微妙功德。同時,時刻不放鬆自己所修的六度萬行。 在世間常以八法行事;一法,親近善友;二法,心堅難壞;三法,難行能行;四法,憐憫 衆生;五法,見他得利,心生歡喜;六法,讚歎他人功德;七法,自修六念處,即觀身不 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聲聞緣覺不究竟;八法,常說生死無常。無常有 七種;是名無常;形無常;性無常;事無常;因無常;造作無常;色無常。佛說,發菩提 心的菩薩是世間無上福田,要與之結善緣。能結上善緣,三生有幸,難值難遇。若知道誰 是,攀緣是爲貪著。菩提心不是用嘴發的,與人結善緣,受其教化,那就是三生有幸,無 量功德。自己有業不自行了業,讓菩薩替承擔,反而不能得度,有緣者會斷緣。看到誰是 善知識,就去攀緣、糾纏,是爲貪著,而且會破壞菩薩度人的環境,這種人不得度,爲戒 律所不允許。佛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一成佛之道甚爲難得。因無量無邊衆生,佛法 願緣度人,但還是衆生自度,自己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的功德不是衆生的功德。 借別人的自行車騎,早晚得還人家,不是自己的。佛在聲聞中說,無十方佛,現世中唯一 佛。爲什麽這樣說呢?怕衆生輕慢成佛之道,也怕小乘人退道。即使這個世界無量無邊衆 生能得佛道,能修佛道,而衆生多有退轉,有一人能真正成佛道,實在罕見。佛住世時也 說,修四果羅漢即成佛道,即可解脫。這就是怕小乘人退轉才說的,小乘法和大乘法不一 樣。一個人能發菩提心成佛道,實在難得。這個世界發菩提心的人太難值難遇,出家菩薩 得法解脫容易,在家菩薩得法解脫難,行解脫之法更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三種菩提品第五】 善生向佛請法說,菩提有三種,即聲聞、緣覺和菩薩。爲什麽聲聞緣覺不能稱爲佛?如覺 法性爲佛,那聲聞緣覺是什麽因緣,稱爲苦集滅道呢?聲聞緣覺也具足一切智,但是這個 智有區別。小乘人修的一切智是四諦,即苦集滅道;緣覺的一切智是十二因緣;菩薩的一 切智是六度萬行,功德不一樣。佛說,菩提有三種;一是從聞而得;二是從思維得;三是 從修而得。聲聞人從聞而得菩提,即聽到菩提不能成佛,沒發菩提心,只修到四果羅漢。 佛是修證得的,不是聽聞得。辟支佛人從思維得菩提,即覺菩提少分,不能成佛。辟支佛 人從思維悟到十二因緣,沒有去行六度萬行。如來無師,不以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 ,直至證得菩提。“如來無師”是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無師自證,在菩提樹下靜坐的時候 ,悟得和法性通,和報身通,然後祖祖聯芳化身成就。所以,佛可無師自證。我們必須依 師而行,而且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薩道,只有成佛的時候才會無師自證。佛說,法性有兩種 ;一是總相;二是別相。總相是報身因緣與四諦,以報身成就爲究竟。只知娑婆世界一總 相,這就是聲聞緣覺乘。別相是十方諸佛國土,各國土有所差別,不僅報身成就,而且要 法性身和化身都成就,最後成就自性佛,才有自己的佛國土。總相,別相無有差別,爲一 合相,這才是真正的成就。否則,光知總相成就娑婆世界,不知別相成就才法身成就、化 身 成就。聲聞、緣覺總相成就,不知別相成就,智慧不足。佛既知總相,又知別相,智慧具 足。佛說,如恒河水,有兔、馬、象三種獸都想過河,兔子浮水而過,站不到底;馬是半 站底兒過河,想站底不實;而象過河,腳能站底。兔子和馬比喻聲聞緣覺,只能斷煩惱, 無世間諸漏,但自身習性不斷,最大的習氣是自我完善,獨修其身;即自修自利、不能利 他的習慣力還在。佛能拔除一切煩惱習氣的根,廣度衆生,積無量功德;所以,象比喻菩 薩,既能過河;又能站底。佛說,人的疑惑有兩種;一是煩惱疑;二是無記疑。煩惱疑是 思維産生的疑惑,小乘人可以通過修定、空,將煩惱疑惑去掉;無盡疑是煩惱疑的根,不 通過思維反應出來,八萬四千大劫定力消失後,因緣再會時,還會産生煩惱疑。如同說冬 天大蔥根枯葉黃心不死一樣。無盡疑要通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破除,佛要修三大阿 僧祇劫就是要拔這個煩惱根。佛說,聲聞人厭于多聞,因爲得少爲足的習氣在。如《法華 經》中,五千比丘離席,不發菩提心。現在厭于多聞的人也有,出家、在家都有。一聽說 有人講法,“我現在都不渴了,還讓我喝水。”典型的“貢高我慢”。能得度嗎?能得解 脫嗎?不用問,肯定不得解脫。沒有謙下心,儒家都知道謙下,“三人同行,必有吾師” 。如兒子要給父母叩頭,表示對父母的尊敬和報恩,同時也表示自己謙下和順而成就孝道 。聲聞緣覺之人壓抑思維,就像石頭壓草,看到十二因緣就爲極限,不知人外有人,天外 有天,不願發菩提心,不知報佛恩而成就佛道。石頭壓草,草仍然生出來而煩惱不斷。聞 衆生苦,而思維上無法救度;只有菩薩 聞衆生苦而不厭,能夠救度。佛說,聲聞緣覺智慧清淨,但功德不具足,感召到天身不究 竟,如同清水放在三界濁瓶裏。自己清淨了,放的容器不清淨,把清淨水又染汙了。所以 ,說四果羅漢和辟支佛八萬四千大劫被染汙掉。佛功德圓滿,國土清淨,如智器俱清淨。 淨有兩種,一是智淨,智慧清淨,無雜染;二是行淨,行做清淨,不犯戒。聲聞緣覺只有 淨智而無淨行,行有障礙。如人剛發菩提心,魔就讓吃點苦頭,而要救度的人又愚癡,還 打你、罵你、辱你、欺你、恨你、怨你,發菩提心的人就會轉道,不能進行。而佛智行具 足,無有障礙,以苦爲樂,以苦爲良師益友。所以,能夠把煩惱轉掉。遇著障礙就轉的人 ,小乘根基。說自己是菩薩,是大乘如何如何,那都是吹,自吹自擂。聲聞緣覺其行有邊 ,其心量有邊,即自了漢;其身有邊,有神通但不能到達其他佛國土;度人有邊,報身盡 而度衆生數盡。佛心量無邊,十方國土任由往來;度衆生無邊;功德無邊,過去現在未來 圓通;時空無邊,無處不現身;法無邊,一毛端可現十方刹等。佛能用一念破壞掉智障和 解脫障,佛無煩惱。所以,沒有煩惱障和身障、智障。通俗一點說,小乘人有想不開的地 方,想不明白的地方,有知見障和法障。佛的智慧已經到達彼岸無極限的程度,佛的一念 可比喻一盞燈,立刻可破滿屋的黑暗。解脫障可以說是法障,即障礙解脫的宇宙法則。因 法則、果法則、因果律法則。佛具足智因、智果,可化無量億因,可化無量億果。所以, 圓融無礙。而聲聞緣覺做不到。佛說,佛所說法,無有二語,沒有謬誤,真實不虛。因爲 ,佛具足因智,即自智因。十方諸佛智因具足,觀察因具足。佛具足時智,即在現在、過 去、未來的時間裏,十方諸佛度衆生因緣都不受限制。佛具足相智,即化身無量億觀察衆 生相通達無礙,佛智對衆生,起心動念都知道。所以,說法不存在藏藏掖掖、遮遮蓋蓋的 事。說法時不需別人守著、護著,一切無所畏、無所求。佛教化一切衆生如何依法解因緣 ,依法修道,善行滅掉無量劫所結業習,脫離世間法則束縛和諸苦。佛對一切衆生有大憐 憫心,有這樣的智慧和願力,只要衆生發心求什麽,都會得到滿足。佛的身力能超越一切 衆生的身之力、心之力、不可比擬力。佛的心力是智慧力超越一切聲聞緣覺,無量無邊。 佛的菩提和聲聞緣覺的菩提有差別,聲聞緣覺都是有限菩提,不究竟菩提,對衆生無有彼 岸菩提。而佛的菩提,是彼岸菩提無極限。出家菩薩理解三種菩提不難,在家菩薩理解三 種菩提難,在家菩薩有多惡因緣纏繞,很難證悟到這些境界。 -- 腰中雙綺帶 夢為同心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1.14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