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淨宗勝義中真勝義性 律航法師著述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特別法門,其勝義雖明載淨宗「五經一論」,而一般意 義散見於三藏十二分教。古德所謂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故令人有 美不勝收之感,但勝義中復有特別勝義,常為一般人所忽略,或拘泥文句誤解真諦,竟致 釋迦之徹底悲心,彌陀之四八洪願,悉皆鬱而不宣,迄未大暢佛懷,豈非大可慨耶!本文 擬將淨宗一般勝義及勝義中勝義,分別臚列於左,但為篇幅所限,誠不免掛一漏萬之嫌, 然提綱擷領,專明要旨,冀為初心行人之一助耳,尚希大善知識教之。 云何為淨宗一般勝義?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欲令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應症 與藥,就路還家而已!故法法平等,門門可入,並無高下,惟淨土法門,除自力外,特兼 仗佛力,與其他法門,全仗自力者,迥乎不同,故其勝義亦異,茲約徹悟禪師語錄,撮要 分述如後: 一、省求悟門:自古學道之通途,須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練, 不免墮落坑塹。唯淨土法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具信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 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聖賢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 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此其勝義一也。 二、不待發慧:餘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 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唯淨土門中,不待發慧,唯以信 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命終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 不退轉,所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此其勝義二也。 三、不須懺業:餘門修道,先須懺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淨土法門, 乃仗佛願力,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其 勝義三也。 四、不斷煩惱:餘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了,不能出離 三界。唯修淨業者,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土,生彼同居土,一生彼土, 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此其勝義四也。 五、一生成佛;餘門修道,自初發心至證極果,須時三大阿僧祇劫。夫閱時既久,則難免 退緣,故菩薩有隔陰之昏,聲聞有入胎之迷。唯修淨業者,既生極樂,則常常見佛, 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說妙法。同居土中,橫見上三土,諸 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不退,一生補佛位,此其勝義五也。 上來所述比較勝義,但約契理上言,則最初省求悟門,末後則不待發慧,不須懺業, 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又至極廣大,至極究竟,不可與其他法門同 日而語,所謂教內別傳者此也。若約契機上言,則末法眾生,根器淺陋,世界動亂,餘法 難修,若捨此法門,其何能淑。佛言:「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則淨宗勝義,不待煩言而已喻矣! 云何為勝義中勝義?夫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至等覺以還,皆悉有念,況博地凡夫乎 ?心比奔馬,意劇猿猴,吾人生死根本,最難控制者,即第六意識也。如來教人修道,用 根勿用識,故念佛法門,即利用眾生之紛紛妄念,而使之專念一佛,復利用眾生之隨境執 取,而令其專住一境,行人果能依法修行,則以一念而制多念,以淨念而代染念,由有念 而達無念,所謂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則業盡情空,上品上生矣!淨土諸經論,詮發此義 者甚多,茲約最關重要者分述如左: 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為淨宗初祖,其自述念佛圓通,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為第一念佛三昧,此外更無方便,可見此二句含義之重要。但一般念佛者,入手即想 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齊收攝,因不分主從,故徒勞無功。蓋六根之中,眼鼻身三 根,功德不全,初入手時,不必管他,惟舌耳意三根,與念佛關係最切。且意根為心 之幾,念佛之念,依他而現,既現於意,乃運舌而出,但意舌二根,勞久則倦,故默 念或金剛念,易流於昏沈,譬彼潮水,既無入路,便有退機,必須耳根諦聽,耳主神 明,出入略一注之,意根即空靈宛轉,不落動靜,舌根任其高低運用,不必拘束,如 是意舌耳三根密切聯繫,則念佛之念,舌根運出,耳根運入,非舌非耳,即出即入。 《楞嚴經》所謂:「反聞聞自性」,及「由是意銷」者,蓋耳根若能時時靈靈貫注, 則庶乎其可以意銷也。是故都攝六根云云,係約念佛功純時舉果而言。若初入手時, 則須特別注意耳根,監督意舌兩根,密切運用,其他眼鼻身三根,自然收攝。蓋擒賊 先擒王,意根既攝化,則其他諸根,悉皆伏首聽命矣。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 音聞」,切願念佛行人,特別注意耳根,方不負淨宗初祖之寶訓。(練習耳根請參考 拙著《念佛入門》附錄併耳念佛法) 二、一心不亂和一向專念:持名念佛方法,在《阿彌陀經》曰:「一心不亂」,在《無量 壽經》曰:「一向專念」。二經均係聖言量,其意義大致相同。唯「一心不亂」四字 ,往往解為修淨業者之極則,彷彿行人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即不得往生。因此 畏難改修他法者有之,或退屈自棄輟修者有之,此實係大錯。蓋詳釋經文,本為佛教 人以一心不亂的方便,剋期執持名號,並非舉似持名的成果也。誠以妄想為意地法門 ,小乘雖證得四果,尚不能完全伏斷,況末法凡夫,有幾人能證到阿羅漢乎!?故知 前解不合佛意也。「一向專念」者,約時間言,則自初發心至命終,專念一佛,決不 間雜;約空間言,則直奔西方,決不偏南或北,統而言之,即善導大師專修無間之意 耳!是故念佛法門最重信願。蕅益大師說的最懇切:「若信願具足,則一心固可往生 ,散心亦可往生;倘無信願,則縱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一般,亦不 得往生。」旨哉言乎!故古德教人念佛方法,與其主張「一心不亂」而易生誤解,不 如主張「一向專念」而較為得力。(蓮池大師之《彌陀疏鈔》強調「一心不亂」為折 服當時狂禪,其婆心權巧處,《報恩論》言之最詳。) 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近人好言禪淨雙修,每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為口頭禪;殊不知此 係祖師恐人高推聖境,不向自己心性去體驗,特舉此語,以見所謂:淨土彌陀者,人 人俱有,個個不無,不必向外馳求耳!乃後人反誤會其意,以為但淨其心,極樂不離 當處,何必求生西方?但了自性,彌陀原非別人,無須更念彌陀,說土說佛,統屬寓 言。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遂令釋迦之悲心,彌陀之大願,竟撥無置何有之鄉,詎 非大法魔殃耶!蓮池、蕅益諸大師痛斥其非,余曾會通其意,在拙著〈持名念佛四大 要領〉中,加以說明:極樂世界,為依報國土之名,確有其地,決非寓言的烏托邦; 阿彌陀佛,為正報教主之號,實有其人,絕非權現的幻化人。乃至行人須從這裏信入 ,方肯腳踏實地,老實念佛。倘有人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見告者,當下應即體會, 淨土雖為唯心之淨土,但確有可到之地;彌陀雖為自性之彌陀,但實有能見之人。蓋 唯心自性云云,原指吾人之圓覺真心橫遍豎窮,十方世界,三世諸佛,皆悉真心中所 現物,又何僅極樂彌陀,當然不在心外,然而決非六塵的緣影與虛妄的業識,所可假 冒也。故古德謂:「參禪必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寧不寒心;淨土必不可入禪機, 意見稍乖,二門俱破。」此實為剖肝瀝膽之忠言,念佛行人,幸三思之。或者曰:淨 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斷惑業,得出輪迴,一得往生,永登不退,其種種 勝義,吾已聞命矣。唯念佛行人,多偏重往生得樂之欣求,而忽略現生做人之義務, 以致一般人視念佛為逃避現實,判往生為身後利益,其將何辭以解?嗚呼!此但聞《 阿彌陀經》,而未讀《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之過也!《無量壽經》專就世法 教導眾生,令眾生心不離佛法以行世法,自然不壞世法而證佛法。故教化眾生,去五 惡,捨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勤修福慧,直趨泥洹之道,皆就父子夫婦 兄弟朋友之倫理,以及如何遵循國家社會之軌範,而做一個善人賢人,反覆叮嚀,語 重心長,殊難盡述。《觀無量壽經》提示往生之正因在修三福,其第一福首列孝順父 母,奉事師長;第二福則注重戒行,不犯威儀;第三福則誦讀大乘,乃至勸進行者。 蓋欲成佛果,必先為完人,然後可與佛法相應,詎可諉為逃避現實人生之義務耶?是 故近代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必先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 然後勸修發菩提心,嚴持淨戒,具足信願。老實念佛,為修淨業者必要之基本條件。 若能依法修行,不惟往生後一生補佛,而現生上為諸佛所護念、下為人天所欽仰,其 利益殊難思議。故淨宗勝義,不在談玄說妙,而在止惡修善;不希人天小果,而重永 脫輪迴。特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正行,修諸功德萬行回向為助行,以正攝助,理 事圓融,正助兼修,萬修萬去。是以如來一代時教歸本淨土,「淨土五經」歸本願門 ,願門四八歸本念佛,念佛多方歸本他佛。行人只要深信切願,則無論一心散心皆得 往生。噫!此誠為勝義中之特別勝義也。故一切解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 歸還此法門。 大矣哉!彌陀之願力,眾生之心力,名號功德之力,俱不可思議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03.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