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phoneme (向日葵)》之銘言: : 這幾天從圖書館借到, : 洪啟嵩先生的《禪宗心地法門一書》(ISBN 957-13-1128-6 時報出版). : 閱讀過後覺得書中於虛雲老和尚看話頭訣竅的整理很實用,所以摘錄於後. : ---------------- 摘錄自 第194~195頁 ---------------------- : 虛雲老和尚的禪法,是承繼著臨濟宗的法門,主要以大慧宗杲的話頭禪為中心。 : 所以他說:「初是看話頭,甚至於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緊緊,剎那不要放鬆,如 : 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 : 。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治,難以生效。」 : 而虛雲老和尚對參話頭的工夫解釋得極為詳細,實在可做為參禪人指南,他解釋話頭說: :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未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 : 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 : 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一念迴光返照這 : 『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 要照顧話頭,就修證的經驗而言是要起疑情的,由疑情的生起而了悟話頭,虛雲老和尚清 : 楚的告訴我們這個發疑情的途徑: :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枴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 : 自己念,但是用口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死了還有口,為甚不會念?如果用心 : 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切 : 不要粗,越細越好,隨時隨地單單照定這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照顧下去,不生二念,若 : 疑念在,不要動著它;疑念不在,再輕輕提起。初用心的,必定靜中比動中較為得力,但 : 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它得力不得力,不要管它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用你的功好了 : 。」 : 但虛雲老和尚除大慧的話頭禪之外,我們發覺他還是融攝了曹洞宗宏智正覺的默照禪, : 他說:「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 : 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 : ,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 虛雲和尚法彙—開示 鼓山門下弟子順德岑學呂寬賢編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86.htm 師公老和尚的開示 靈源和尚 民國三十六年冬禪七中。我上方丈請開示。 師公問:你用什麼功夫? 我說:亦念佛。亦參禪。禪淨雙修。 師公問:你既念佛如何能參禪呢? 我說:念佛時。意中含有是誰念佛的疑情。雖在念佛亦即是參禪也。 師公問:有妄想也無。 我答。正念提起時。妄念亦常常在後面跟著發生。正念放下時。妄念也無。清淨自在。 師公說:此清淨自在。是懶惰懈怠。冷水泡石頭。修上一千年都是空過。 必定要提起正念。勇猛參究。看出念佛的究竟是誰。纔能破參。 你須精進的用功纔是。 我問:聞說師公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無心入呢? 師公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無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我問:我要學師公入定。請師公傳授。 師公答。非看話頭不可。 我問:如何叫話頭呢? 師公答:「話」即是妄想。自己與自己說話。在妄想未起處。觀照著。 看如何是本來面目。名看話頭。妄想已起之時。仍舊提起正念,則邪念自滅。 若隨著妄想轉。打坐無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懇切。話頭無力。妄念必起。 故用功夫須勇猛精進。如喪考妣。古德云。學道猶如守禁城。 緊把城頭守一場。不受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幾句話每次打七師公都要話的) 若無妄想。亦無話頭。空心靜坐。冷水泡石頭。坐到無量劫亦無益處。 參禪不參則已。既決心參。就要勇猛精進。如一人與萬人敵。直前毋退。 放鬆不得。 念佛亦是如此。持咒亦是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緊似一天。功夫便有進步。 臨濟宗~話頭禪 聖嚴法師 http://chan.ddm.org.tw/ (首頁 > 禪修天地 > 法鼓禪風) 中國禪宗,到了南宋之初 臨濟一系出有大慧宗杲禪師 (西元1089至1163年),提倡話頭禪 「話頭」就是追問自己一個問題,作為修行的一種方法。 「話」是語言,「頭」是根源。 當我們應用話頭修行,就是嘗試要找出在還未用到話或文字, 或符號的描述之前,「那是什麼?」 在開始修行時,是沒有疑情可言的, 只有在你很好地掌握這個修行方法,你才能產生疑情; 當你的修行越來越有力時,便會成為大疑情了。 在這種情況下, 你就不會意識到你的身體、世界或一切; 只有一樣東西存在,即是問題──大疑情。 大疑情之可能生起, 只有當這話頭所問的問題對他們是重要的,而且他們也很認真去修行話頭。 對於那些不認真、不熱切於追尋生死問題,或什麼是本來生命之答案的人, 假如他又自以為他的生活過得很好, 而且也沒有真正理會到他未生前是什麼, 或者他死後將成為什麼,對於這種人, 不論他們如何嘗試追問那些話頭的問題,如「我是誰?」 他們就很可能不會產生疑情。 因為這個問題對他並不重要。 古話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所以在你未開悟之前,你必須要修行到基本上已放下了一切執著的程度 不妨說:一絲不掛,也即是完全赤裸。 但實際上,即使一個人已完全赤裸了, 還是會有很多東西在他內心裡, 一個人必須修到沒有任何一物存在於內心,他才能用話頭修行得力。 ---摘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 空之探究 > 印順導師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0/yinshun30-02.html 定與慧,要修習而成。 分別的說:修止──奢摩他s/amatha可以得定,修觀──毘缽舍 [P12] 那vipassana^ 可以成慧。 止是住心於一處,觀是事理的觀察, 在修持上,方法是不相同的。但不是互不相關,而是相互助成的。 如『雜阿含經』卷一七(大正 二‧一一八中)說: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依經說,有先修止而後成觀的,有先修觀而後成止的。 一定要止觀雙修,才能得「淺深不等的)種種解脫界。 『增支部』分為四類: 一、修止而後修觀; 二、修觀而後修止; 三、止觀俱修; 四、掉舉心重的,在止觀中特重於修止(5)。 這可見,止與觀,定與慧, 可以約修持方法而分別說明,而在修持上,有著相成的不可或缺的關係。 所以『大毘婆沙論』引『法句』說:「慧闕無靜慮(禪), 靜慮闕無慧;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遠」(6)。 =========分隔線======== 第一篇文章是靈源和尚請教虛雲老和尚的開示,連結裡面有相當多的開示可供參考。 第二篇文章是聖嚴法師對於參話頭的開示、指導。 第三篇文章是擷取自印順導師的開示。 所查閱資料供參考。 阿彌陀佛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75.24
phoneme:感謝分享 61.60.32.37 04/03 19:47
imodo:虛雲老和尚的"參禪要旨"小小一本,也很好看! 140.130.208.46 04/04 23:22
jim1780r:阿彌陀佛 220.131.41.72 04/04 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