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隨念三寶經開示》 穹拉仁波切 教授 吳翠雯翻譯 2009.5.2--5.3 於淡江大學台北校區 2010.10校稿 前言 今天來到大學這樣的場所講經,但我不是一位可以在大學裡授課的老師。我只敢在小學講 課,沒什麼勇氣在「大」學這樣的地方講話。我只能當幼稚園的老師。 今天我們所要講的主題是《隨念三寶經》。所謂三寶,指的是佛寶、法寶、僧寶。今天所 講的這個主題—《隨念三寶經》,是分別憶念佛寶、法寶、僧寶的功德而宣說的經典。這 部《隨念三寶經》是來自甘珠爾,所講的內容也是屬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皈依一節。 我們在修習皈依之時,一定要憶念三寶的功德。接著我們就問:我們為什麼要憶念三寶的 功德?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既然我們都想離開痛苦、得到快樂,我們就要想辦 法離苦得樂,而開示我們離苦得樂之方法者,最主要的就是佛陀。我們所追求的離苦得樂 ,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不想要三惡道的痛苦,想要增上生(人天果報)的快樂,這 是最低的層次,或者稱為下士道。想要離開輪迴之苦,獲得解脫之樂,這是中士道。如果 我們想到,就像自己在輪迴中受苦一般,一切有情也都在輪迴當中受苦。因為對一切有情 受苦這種情況產生不忍的悲心,所以想「我一定要成就佛果位來幫助一切眾生都能夠究竟 地離開痛苦」,這個就屬於上士道。 想要獲得上述離苦得樂的結果,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如果我們希望離開三惡趣的痛苦、得 到人天的果報,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去斷除十不善業,學習斷除十不善業的戒律。簡言之 ,就是學習皈依與業果。如果我們想要離開輪迴,那麼所要學習的就是增上三學—增上戒 學、增上定學以及增上慧學。藉由實修增上三學得到解脫的果位。如果是為了要成辦一切 有情無上的安樂—這個是上士夫的動機、上士夫們的思考方式,因此他們要得到的果是佛 果位。為了要成辦佛果位,會先在心相續當中生起菩提心,而後去學習六度—即我們所知 道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以及智慧度,藉著學習六度得到成佛的 果位。如此這般告訴我們究竟離苦得樂的方法者是佛陀,以此之故,我們必須要憶念佛陀 的功德。 接下來談法寶。佛陀為我們開示的如何脫離三惡趣、如何離開輪迴、如何成就佛果位,佛 所說的這些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法寶,而實修佛陀所說的法的這些人就稱為僧寶。《隨念 三寶經》的重點就是在憶念佛寶、法寶、僧寶的功德。雖然《隨念三寶經》分別宣說了佛 寶、法寶、僧寶的功德,然而是不是真的如經典所說一樣?對於這點,我們還要再觀察。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一看經典,馬上就相信,我們應該看看經典所說的是不是正確,應該 要再進一步去觀察。不要因為他人說佛寶重要、法寶僧寶重要,我們就馬上相信,我們應 該要進一步去觀察。觀察並不表示你不恭敬,佛陀曾經說過:「比丘或智者,當善觀我語 ,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因此,要觀察!如果你在觀察之後,發現所謂的「佛陀」 並不好,你可以不理他,沒有關係。 談到法,其實除了佛法以外,還有很多非佛法的法。或者在這之前,我們應該要先問:我 要不要法?如果自問、抉擇之後,認為「我不要法」,那你其實可以不要法;但如果你要 法的話,又有許多不同的教派,有各種法,那麼所要的是哪一種法呢?也就是,如果經過 觀察、抉擇之後,認為不需要法,你也可以不要啊!就像佛法中提到要禮拜、要供養、要 做課誦等等,所提出來的—要做禮拜、供養、要做念誦等等,到底能不能對我們產生利益 ?如果它不能對我們產生利益,我們卻去做,那等於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如果我們檢查 後發覺:原來供養不能為我們帶來任何好處!那我們吃的這些東西就自己吃好了,也不必 供養。佛法說要做供養、要做布施,我們應該進一步去檢查:到底做這些供養、布施,是 不是真的能對我們產生幫助?一旦了解到法的功德,那麼我們對於開示法的佛陀之信心也 會自然地增加,對於修學佛陀教法的僧眾們的信心也會增加。 釋本文 禮敬一切智智尊 《隨念三寶經》有二部,分別是大乘隨念三寶經,以及小乘隨念三寶經。另一部我雖沒有 真正看過,但我們現在講的這部經,肯定是出自於甘珠爾(佛經)當中。《隨念三寶經》一 開始是「禮敬一切智」,這是西藏的譯師們在譯這部經前,先做書首禮讚。 如是 「如是」,行文中是一個語助詞,意思是:我接著要說的「佛陀」,也就是「如來、應… 薄伽梵」的意思。 佛教的宗義分為四大宗義,分別是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以及中觀宗。對於三寶各指 的是什麼,不同宗義有不同的看法。 佛 首先我們來談什麼是佛陀?「佛陀」這個字的梵文叫做buddha(「布達」)。buddha這個字 有兩個意涵,含有醒覺及增廣圓滿二個意思,因此藏文裡,譯師們就翻譯為sang-ghi(「 桑傑」)。 sang這個字有醒覺的意思,從哪裡醒覺?從煩惱障及所知障醒覺。由於佛陀不再受到煩惱 障以及所知障的控制、他已經遠離煩惱障及所知障的束縛,所以稱為sang。所謂的煩惱障 所知障,就像昏暗一樣。處在昏暗的環境中,我們無法清楚看見周圍有些什麼。同樣地, 只要還有這兩種障,我們就無法如實地看見真相。這兩種障,會障蔽我們看見一切所知真 正的實相。 什麼是煩惱障?煩惱是煩惱障。一切煩惱的根本是我執無明,由於無明的緣故,使得我們 沒有辦法如實地看見真相,於是對悅意境產生貪心,對不悅意境產生嗔心,而我們的苦也 就從這裡產生。由於未見真實性,所以我們產生煩惱;由於煩惱,我們造惡業;由於造惡 業,我們受苦。所以說,害我們受苦者就是煩惱!因此我們必須要消除煩惱這種昏暗。一 旦消除煩惱障,我們就能看見一切法的真實,不過,由於未斷除所知障,雖見真實但仍無 法清楚地看見真實。亦即,已斷除煩惱障者所見的實相,不如已斷除所知障者來得清楚。 由於佛陀已經斷除了煩惱障及所知障,所以稱佛陀為sang。 sang在藏文裡的意思就是醒來。在平常講話的時候說「你睡醒了」,就會用sang這個字。 而用「sang-ghi」一語時,二障都斷除,才能稱為sang。ghi的意思是,一切的所知都在 心中顯現。所以,sang-ghi就包括「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之義。如所有性,是空性 之義;盡所有性是,其範圍包括一切所知。 薄伽梵者 「薄伽梵」用藏文來說是jong-din-die。「薄伽梵」這三個字裡,第一個jong是破壞的意 思,第二個字din是「有」的意思。對於這兩個字的詮釋,有好幾種不同的解釋。jong意 指「破壞」,由於破壞魔(消滅魔),故稱「壞」。魔是什麼?就是通常所說的四魔—蘊魔 、煩惱魔、天子魔及死魔。 煩惱魔指的是煩惱障。蘊魔指的是有漏近取蘊,也就是說由業以及煩惱所取得的蘊體。死 魔指的是由業及煩惱的緣故,沒有自由的必須死的這件事情。天子魔,簡單來說,就是指 能障蔽我們從輪迴當中出離的種種障礙。關於四魔的解釋,有許多粗細不同的層次,以上 僅是對粗略的解釋。以下補充說明天子魔tui-gha-wang-qiu,字面翻譯過來就是極喜自在 魔。他是欲界的主宰,不希望他主宰的這些尚在欲界的有情脫離他的掌控,所以他會阻礙 這些想要脫離欲界的修行者。 佛陀已經消滅了這四魔。至於佛陀是何時斷除四魔的,在不同的宗義裡有不同的主張。有 一種主張是:佛陀斷除天子魔的時間點,是在佛陀即將成佛前。就是我們在讀歷史傳記時 所知道的:佛陀在即將成佛前,天子魔示現了許許多多的幻相,後來佛陀在入定之時,將 這個天子魔給斷除。如同此例,對於佛陀何時斷除這四魔,說法也有些不同。 第二個字din是「有」的意思,指的是他具有六種功德,分別是自在、熾盛、端嚴、名稱 、吉祥以及尊貴。總之,具足一切的善,所以稱為具有。「具有」的六項內涵中,有一個 是具有自在的意思。這要怎麼理解呢?有一種解釋是說:由於佛陀已經斷除了煩惱障及所 知障,所以具有完全的自由,故稱「自在」。由於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緣故, 所以稱之為「端嚴」。關於「薄伽梵」(出有壞)的「有」這個字,共具有六種善(或功德) ,雖然我以前曾經看過經論的解釋,可是這次並沒有時間好好閱讀,所以解釋的時候,有 些地方不是非常肯定。《隨念三寶經》的內容其實是很深、很廣的,我可能沒有辦法把這 部經講得很好。 第三個字die的意思是什麼呢?「薄伽梵」這個字的梵文叫做bhagavat。因為bhagavat這 個字內道、外道都有在使用,所以當初西藏的譯師在翻譯bhagavat這個字時,加上了「出 」這個字,代表的意思就是:在佛教當中所談到的薄伽梵,是高出於外道的。因此,「薄 伽梵」這個字在藏文叫出有壞。 謂如來 「如來」的梵文叫tatha^gata,其中一種解釋是,由於佛陀如實地了解對境的實相,並對 所化機開示,所以稱為如來。也就是說,佛陀對我們開示的這些內涵,不是祂猜出來的, 祂是在完全了知的情況下,去對眾生做解說與開示。 「如來」這個字的另一種解釋是從佛的二身來解釋。佛的二身是法身與色身,法身又分為 自性身與智慧法身。此處「如來」是從智慧法身的角度去解釋的,其意義是,佛陀對於空 性義如其所有地完全了知。而色身的意思是,在緣空性的根本定中,顯現出的身。對於「 如來」有以上這些不同的說法。 應 「應」這個字的藏文叫zha-jong-ba,或說破敵者。這個敵指的是煩惱障及所知障。我們 對於阿羅漢(或「應」,zha-jong-ba)的理解,可以從大乘以及小乘的觀點來理解。只滅 除了煩惱障,就是小乘的阿羅漢;不只是滅除了煩惱障,同時也滅除了所知障,就是大乘 的阿羅漢。所以佛陀是大乘的阿羅漢。 「應」這個字,或者滅敵者,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平時會定義什麼樣的人是我們的敵人 呢?我們會把傷害我們的人與動物等,認為他們是敵人。但是你把他們消滅掉之後,並不 能被稱為阿羅漢。因為什麼是真正的敵人?真正的敵人就是煩惱障以及所知障。煩惱,無 始以來到現在,都一直不斷地傷害著我們。我們所有的苦,都是煩惱製造帶給我們的。比 如說病,我們現在不是流行一種新的病嗎?它是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我們心續中傷害有 情的煩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種新興流行疾病,它是過去我們所造過的共業產生的。就 是由於過去我們曾經造過這樣的共業的緣故,所以我們今日才會在這裡領受到這樣一個病 苦。也就是說,由於無明而引生的煩惱,由煩惱而引生的業,使我們領受到這種疾病的痛 苦。又如我們今天遭小偷了,我們會問是誰偷我們的東西?我們的回答是小偷。但是對於 一個實修佛法的人來說,他認為真正的小偷是自己的煩惱。因為自己的煩惱,使得自己造 作惡業,由於這個惡業成熟,才使我今天遭小偷。所以我的東西被偷,是被誰偷的?是被 我的煩惱偷。如果沒有造過那樣的惡業,就算有小偷,小偷也不會來我家。所以對一個大 乘的實修者來說,他認定的小偷是誰?是煩惱,或者說我愛執。 我執無明和我愛執,它們兩個是好朋友,他們彼此是彼此的「親愛的」。以我來說,雖然 沒有人是我的敵人,但我還是有敵人,我的敵人就是無明我執及我愛執。無論我到何處, 我的這兩個敵人都在害我;我在睡覺、吃飯等,我執無明和我愛執一直都在害我。如果我 們敵人是人的話,一旦我們對他好、善待他,他就不會回過來再傷害我們,可是這個我執 無明和我愛執,越是對它好,它就越害我們。如果我今天來害你們,你們現在供養我吃火 鍋,我就不會再來害你們了;可是你給我執無明跟我愛執吃火鍋,是沒有用的!你必須跟 它戰鬥。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對付我執無明跟我愛執呢?要對付我執無明,靠的是我們心 相續當中的證空慧,或說證無我慧;要對治我愛執,靠的是我們去實修慈悲心—慈心與悲 心。 以上是對於「應」及「阿羅漢」這個字的解釋。 正等覺 完全斷除所應該斷的,所應該擁有的功德也完全究竟,稱為正等覺。 明行圓滿 關於明行圓滿的「明」指的是什麼、「行」指的又是什麼,有不同的解釋。有一種解釋方 法是,「明」指的是增上慧學,「行」指的是增上定學以及增上戒學。我們說佛成佛了, 可是佛是怎麼成佛的呢?佛成佛是靠著祂斷除了所有應該要斷除的,證得所有應該要證得 的功德。佛的斷證功德的圓滿又是怎麼來的呢?靠的是實修增上戒定慧三學。增上戒學及 增上定學就如同腳一樣,增上慧學就如同眼睛一樣。就像我們走到目的地需依賴眼睛看才 行,同樣的,我們如果要得到阿羅漢的果位,也必須要靠著雙足—增上定學和增上戒學, 與眼睛—增上慧學的帶領。阿羅漢,或者所謂的破敵者,他要真正地、究竟地滅敵,也是 靠著證空慧才有辦法。另外我們也說,在六度當中,那一度是如同眼目呢?是智慧度。 善逝 在這裡,所謂的「善」有三層意涵,就是善斷、無餘斷、不退轉斷。善斷是什麼意思?就 是靠著對治力去斷除。這種情況就如今天生了病,我們遇到一位很好的醫生,醫生幫我們 把這個病治好,這就是善斷的意思。第二個是無餘斷,無餘指的是沒有一點點剩下,應該 斷的全部都斷了,也就是把煩惱障、所知障完全斷除。善逝的第三個涵義是不退轉斷,指 的是一旦斷了,它不再重新復發。我們知道貪的對治法是修不淨觀,嗔的對治法是修慈心 ,可是以不淨觀對治貪,及以慈心對治嗔,都只是暫時的對治,沒有辦法完全根除掉貪嗔 。什麼樣的對治法才能完全根除掉貪嗔?靠的是證空慧。一旦證了證空慧,所有的煩惱都 會從根本無餘斷除。佛陀對於貪嗔等煩惱的斷除,是屬於這種根本的斷除—不會再重來的 ,不會再復發的斷除。 世間解 所謂的世間可分為:情世間與器世間。器世間就是我們所在的世界,情世間是存在於這個 世界上的所有的有情。佛陀由於現前了知一切所知的緣故,對於如何調服所化機的方法, 祂完全的了解。佛陀的任務、工作,除了要幫助一切有情,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之外,祂 沒有別的事情要做了。因此,佛陀對於對誰要講什麼法,祂完全清楚。對哪一些人要宣說 大乘法?對哪一些人要宣說小乘法?對哪一些人要宣說咒乘法?祂都完全清楚。如一個很 厲害的醫生,他要開什麼樣的藥給病人?對哪一些病人還要開強一點的藥?對哪一些病人 他要開弱一點的藥?他都非常清楚。佛陀對我們的了解就像這個樣子,對於哪些眾生,祂 要開示有我的道理?對於哪些眾生,祂要開示無我的道理?而在開示無我的道理當中,對 某些眾生開示比較粗分的無我的道理,對某些眾生開示細分的無我的道理。對於如何開示 ,佛陀都非常了知。 無上士調御丈夫 「無上士調御丈夫」所指的意思是佛陀的事業。佛陀唯一的事業是要調服所化機。在有能 力調服所化機者中,最無上的、最好的就是佛陀了。若以駕車來譬喻「調御」的話,那麼 最會駕車的人就是佛陀了。比如一位善於開車者,他會知道要選什麼道路,或者在什麼路 段上,他要怎麼開,才不會有發生車禍的危險,佛陀在幫助我們時,就像這樣一位善調御 者般,會用最適合我們的、沒有危險的方法來幫助我們。 在經典當中曾經提到,佛陀是如何的利用一些殊勝的調御方法來調伏一些特別難調伏的有 情。如他對於貪煩惱重的難陀、對於嗔煩惱重的指鬘,及對於癡煩惱重的優羅頻伽迦葉( 即:周利槃陀伽),他都分別用方法調伏。這些在傳記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得到。 在道次第的論典中也有說過周利槃陀伽的故事。周利槃陀伽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小路。 周利槃陀伽是位智力很低的人,他後來出家了。他有一個哥哥,他的哥哥是一個很聰明、 很厲害的人。周利槃陀伽出家之後,最開始是跟著他哥哥學,可是他哥哥無論怎麼教他, 他怎麼都學不會。他哥哥是一位有神通的人,就觀察:要幫助弟弟,是該用對他好、稱讚 的方式比較好呢?還是用看起來對他凶、傷害他的方法比較好呢?他觀察到,以看起來對 弟弟比較凶的方式、有點欺負他的方式,對周利槃陀伽的幫助反而是最大的。因此,他哥 哥就把周利槃陀伽給開除掉,就是趕出寺院。因為都教不會嘛!周利槃陀伽被趕出寺院之 後,他就在寺院外面哭了起來。哭著哭著的時候,佛陀就來到他的身邊,就問周利槃陀伽 :「你為什麼哭啊?」周利槃陀伽說:「我已經出家了,我的哥哥是我的老師,本來對我 很好的,他現在把我趕出寺院了。」佛陀就跟周利槃陀伽說:「沒關係,不要難過,我來 幫你。」佛陀就開始教他,可是還是怎麼教都教不會。於是佛陀就教他只念四個字—「掃 塵除垢」,與此同時,也讓他在寺院裡幫僧眾擦鞋、掃地等。周利槃陀伽一面掃地,一面 在做這些幫僧眾的事情,他就一直念「掃塵除垢、掃塵除垢……」。一開始他還是不懂什 麼,可是念久了之後,有一天他就想:「我今天所要掃的塵,要除的垢,到底是什麼呢? 應該不是我眼前所看到的這些垃圾、這些髒東西,應該指的是貪嗔癡這三毒的煩惱以及三 毒的習氣吧!」就這樣,周利槃陀伽證了阿羅漢的果位。在當時,除了比丘寺院以外,還 有尼眾的寺院。比丘的寺院每個月誦戒時都會派比丘到尼眾寺院去講經。當周利槃陀伽證 了阿羅漢果位之後,有一回,周利槃陀伽被派去尼眾寺院講經。尼眾寺院知道派來的人竟 然是周利槃陀伽都很生氣,認為派了一個最笨的比丘來,分明就是看不起女眾,所以尼眾 就計劃讓周利槃陀伽在大眾中丟臉。尼眾這麼想,同時也很盛大地準備著這個法會,她們 想說:人來的越多,越能夠讓周利槃陀伽丟臉,知難而退。周利槃陀伽依約地到了這個尼 眾寺院去,尼眾就請他說法,周利槃陀伽說:「你們要聽的是什麼法?聽的是以前聽過的 ,還是從來沒有聽過的呢?」尼眾就回答說:「我們要聽沒有聽過的法。」於是周利槃陀 伽就開示了一個她們從來沒有聽過的法類。由於這個開示非常地精闢,這些尼眾們在聽了 這個法之後,大為驚訝,想「原來很笨的周利槃陀伽,怎麼突然變得這麼聰明呢?」這段 故事要講的是佛陀的方便善巧,連一個智慧低下的周利槃陀伽都能被調教成一個很偉大的 大智者。周利槃陀伽,他也是十六大阿羅漢之一。 佛陀是在八十一歲時圓寂的。佛陀在圓寂之前,知道還有兩位所化機還沒有調服。分別是 菩提迦菩亞札與須跋陀羅。菩提迦菩亞札很擅長音律,很會彈琵琶的一個人。這個人因為 彈琴的技巧非常好,所以他的慢心也很高。佛陀為了調服他的緣故,就化身成另外一位也 很會彈琴的人,與這位最後的學生較量。一開始的時候,兩個人是難分軒輊,但是到後來 ,佛陀竟然彈無弦琴,也就是,琴本身雖然沒有任何的弦,可是卻可以演奏出非常美妙的 樂音。這個學生對此感到非常驚訝,慢心悉除,就向佛陀求法。因為這個學生慢心很高, 慢心高的話,就不會想學法,所以佛陀先調服他的慢心。 這些都是過去的歷史。事實上,只要有需要,佛陀都會示現來教導眾生,如藏人的形相, 中國人的形相等等。如果有需要的話,佛陀也會示現成大鼻子,或小鼻子,都可以。佛陀 的化身是遍於一切處,任何地方都有佛陀化身。祂所呈現出來的外表也是各式各樣,只是 我們不了解那是佛陀的化身而已。如果對某個所化機而言,化身成一個有在抽煙的人對這 個所化機有幫助的話,那麼佛陀就會化成一個有在抽煙的人。有在抽煙的人常會用交換香 煙作為交朋友的開始,所以有需要的話,佛陀就會化身成為一個有在抽煙的人,跟那個人 換香煙,交朋友。也就是說,為了利益有情的緣故,佛陀會化身成各種樣子,包括是鬼或 是妓女,都會有。如果有需要的話,佛陀也會化身成船、橋,也會化身成食物,所以佛陀 也會化身為火鍋,我吃過很多呢。 我們對「無上士調御丈夫」的理解也就是這個樣子。「無上」二字的意思是說,在調服所 化機能力者當中,最棒、最厲害的就是佛陀了。 天人師 我們可能會有疑惑:既然說佛陀主要的、唯一的事業是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為什麼這裡 只看到「天人師」呢?原因是佛陀可以直接說法的對象就是天及人。佛陀沒有辦法直接對 畜生講說佛法,因為畜生聽不懂。佛陀要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而成辦有情義利的方法是 教導有情取捨之法—應取什麼、應捨什麼。對於取捨法開示的直接對象就是天及人,所以 說天人師。 佛、薄伽梵 在這邊所說的「佛、薄伽梵」意思是,「佛、薄伽梵」就是從上面所指的,即從「如來」 一直到「天人師」。 諸如來者,是褔等流 接下來要談佛陀產生的因。 佛陀是怎麼來的?祂的因是什麼?祂是過去在有學位之時,做了許許多多的集資淨罪,由 此而來的。佛陀最初發菩提心,後經三大阿僧祇劫累積資糧,最後成佛。在三大阿僧祇劫 中的第一大阿僧祇劫,祂主要是跟隨五千位佛聽聞、學習;在第二大阿僧祇劫,主要跟隨 六千位佛聽聞佛法,好好學習,累積福智二資糧;在第三大阿僧祇劫,祂主要是跟隨七千 位佛,也是學習佛法、累積福智資糧,最終成佛。由此我們了解到佛果位的獲得並不容易 ,必定要經過許許多多資糧的累積,辛苦而得。這是解釋「是福等流」。 善根無盡 「善根無盡」是說,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所累積的福智資糧,都是在菩提心攝持之下所累 積的。如同《入行論》所說,這樣所累積的這個善業,在未成佛前都不會完盡。 對佛教徒來講,生病之時,我們會想做什麼呢?我們可能為了病好,特別會去做一些法事 、去做一些法行。這時候,如果我們的動機只是為了求病好的話,一旦病好了,那麼所做 的這個善業的果報也就成熟結束了。當然我們還是會希望病好,但是這時候,我們可以再 對我們的動機做個調整,也就是把我們的動機從單單求疾病能夠趕快痊癒,調整成「為了 一切有情的義利都能成辦,因此我希望能夠成辦佛果位,為此,我做這些法行,希望疾病 痊癒」。由於有菩提心的攝持,你現在所造的這個善業,不會在你病好之後就沒有了,會 一直延續到你成佛為止。因此,所有我們所造的善業,我們都應該迴向,我們都應該祈求 ,迴向:以我們所造這個善業,成為能夠成辦利益一切有情的因。當我們內心一直朝這方 面祈求、迴向,實際上,我們自己也會得到好處。再者,當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我們所 迴向的對象是不分怨親,也就是希望無論是我的敵人,還是我的親友,都能夠得到利益。 我們應該這樣想:「希望那些不喜歡我的人、我的敵人,他們也能夠快樂」,雖然這樣想 ,一開始心裡會有點不大舒服,可是我們還是要這樣去想。如果我們去祈求、迴向我們所 不喜歡的人,希望他也能夠成佛,希望他也能夠從煩惱障、所知障的束縛中解脫,這樣子 的迴向,對我們自己也很有幫助。如果我們只想著「希望我的親友們都能夠獲得快樂,都 能夠得到好處」,這樣想的這個利益就會變小。我們應該把我們的敵人一起想進來,這一 定要的!如果你的敵人被關進監獄裡面,你應該想:「希望他能夠從監獄裡出來。」這樣 的祈求、迴向很重要。 安忍莊嚴 接下來看「安忍莊嚴」。佛陀的身形之所以如此莊嚴,是由於過去祂在有學道修習安忍度 的緣故。 一般而言,我們之所以感得受用圓滿,是來自於布施度;之所以能獲得善的所依,來自於 持戒;之所以能感得身形莊嚴,來自於安忍,修忍辱。我過去因為沒有修忍辱,所以長的 不帥,而各位之所以長得如此莊嚴,是由於過去世忍辱修的很好。所以各位如果想要來世 長得很帥、長得莊嚴的話,現在就要修安忍。如果自己很容易生氣,就要想辦法讓自己不 易生氣。如果自己是個很容易生氣的人,其實是有辦法讓自己不易生氣的。有沒有那種愛 生氣的人吃了藥之後,就會不愛生氣,有沒有這種藥?沒有。如果我們要讓自己不易生氣 ,就要思惟嗔恚的過患。嗔恚有什麼過患?有這一輩子就可以現前看到的過患,以及雖然 沒有辦法現前看到,可是依舊存在的那些過患。在此生,我們就可以現見的嗔恚過患有哪 些?如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到,愛生氣的人的身邊不會有很多親友、很好的朋友。就算有朋 友,也常常和朋友合不來。現前所沒有見到的嗔恚過患有哪些?如來生可能會由於我們這 一輩子嗔心的緣故而墮入三惡道,或即便我們來生並沒有投到三惡道而生為人,我們也會 長得不好看。像我就是已經投生過很多次的三惡道,現在投生為人,就長得不好看。 佛法裡面是這樣說的:我們現在是處於有佛法的時候,可是佛法會日漸衰退,到最後這個 世間會充滿著各種疾病,有很多的戰爭,會使得人的壽命越來越短,而我們人的身形也會 越來越小。就是在如此人跟人彼此爭鬥、砍殺的時代,彌勒菩薩會以非常莊嚴的化身來到 這個世界。由於彌勒菩薩以非常的莊嚴的身形來到這個世間,那時候會有很多人很喜歡彌 勒菩薩,感覺祂非常莊嚴,就問祂:「您為什麼能夠長得如此莊嚴?」彌勒菩薩就會開示 :「我的莊嚴是來自於忍辱,所以你們彼此之間不要再互相殺害,再互相生氣。」彌勒菩 薩做這樣的開示之後,那個時代的人們就相信彌勒菩薩所說的話,彼此之間就停止互相傷 害,和睦相處。以此之故,人的壽命就會越來越長。這是關於彌勒菩薩的一個典故。有情 在彌勒菩薩化身的教化之下,壽命就越來越長,等到人壽八萬歲之時,彌勒尊佛會降生來 到這個世間。 彌勒尊佛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賢劫的第五尊佛。我們在第四尊佛—釋迦牟尼的教法弘揚的時 候,盡力對釋迦牟尼的教法做聞思修,即便我們沒有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住世之時得到什 麼證量,可是到了彌勒尊佛來到這個世間之時,我們肯定會得到解脫的果位。 彌勒菩薩的這個例子就是在說修安忍的功德。所以修安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平 常與人相處之時,也不要彼此爭鬥,如果我們的安忍能夠越修越進步,而且我們這個地區 的人們都能夠如此修安忍,最後可以擴大到整個國家,那也就不會有任何的戰爭了。以上 是「安忍莊嚴」的解釋。 褔藏根本 佛身的分類有好幾種不同的分法,若從二身的角度去講,就是法身以及色身。佛的法身指 的是佛心相續當中的一切種智,或者說智慧法身。至於色身則有兩個,一個是化身,一個 是報身。我們對「福藏根本」的理解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及八十隨行好。佛的色身的三十二 相、八十隨行好,是累積非常廣大的福德資糧而得到的,而佛的法身則是累積非常廣大的 智慧資糧而得到的。因此,我們要了解:佛的身,包括法身以及色身,之所以如此圓滿, 是祂累積了很多的福德以及智慧資糧。 妙好間飾,眾相花敷 「妙好間飾,眾相花敷」這八個字所解釋的也是佛身的功德,包含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 。佛身的莊嚴主要是由修行忍辱得到的,實際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莊嚴,也是 由許許多多的因累積而成的。至於三十二相指的是什麼呢?在其他的書上有非常明白的說 明。 在三十二相中有一相是「足下輪形相」,意指佛陀的手掌及腳掌都有千輻輪。佛陀有一個 堂兄弟叫提婆達多,他因為非常不喜歡佛陀,所以常常跟佛陀競爭。由於提婆達多非常喜 歡跟佛陀競爭,所以佛陀有什麼他一定也要跟佛陀比一比。一次,有人就跟提婆達多說: 佛陀手掌和腳掌都有千輻輪,這個提婆達多為了假裝自己也具有,他就用不知道銅還是金 子,也做一個像千輻輪的東西貼在手上,說「我也有」。這是一個傳說,在過去的歷史中 有這樣的記載。有一些歷史記載不一定非常可靠,但是這段這段歷史在甘珠爾應該是有的 。舉這個手腳有千輻輪是例子,佛陀的三十二相是什麼,相信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在修皈依之時,若時間充裕的話,我們可一一針對佛陀的三十二相去思惟:「佛陀的身功 德圓滿,比如,他具有三十二相,手是如此如此,足是如此如此…。要具足這樣子的一個 相,是由累積這般這般的因而來。」三十二相是分別累積了哪些因而得到的?在《中觀寶 鬘論》、《寶性論》、以及《現觀莊嚴論》中,都有仔細的說明。在《賢劫經》中也有這 樣子的記載。 《賢劫經》裡面談到內容是什麼?賢劫一共會有千尊佛來到這個世間,《賢劫經》有提到 說這千佛祂們的父母分別是誰、是如何來到這個世間說法、祂們的弟子又有哪些人,《賢 劫經》有做這些授記。有些時代是完全沒有佛陀降臨的,而那些時代之所以稱為「賢劫」 ,就是這些時代都是賢善的時代。為什麼說是賢善的時代?是因為有佛陀降世。在這賢劫 千佛當中,彌勒尊佛是賢劫第五尊佛。彌勒尊佛來到世間的那個時代,那時候的人們都非 常長壽,而且他們的身形也很長。所以我們可以注意到,在塑造彌勒尊佛的身像之時,塑 像都做得比較高大,其原因也就是如此。 關於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我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了。總之,在其他的一些經典中有記載 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各別是來自於哪些因。關於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內涵是什麼?請大 家各自在課後參閱其他的經典。 行境相順 「行境相順」指的是佛陀在往來行走的時候,他的威儀是非常莊嚴的,不會有匆忙的樣子 ,也不會慢的跟什麼似的。也就是佛陀坐著的時候,非常地如理,看起來就非常地莊嚴, 他來往行走的時候,身形也讓別人覺得非常地悅意。比如我們平常走路沒走好之時,我們 的腳就會拐來拐去,佛陀走路不會這樣子。雖然佛陀的威儀是如此莊嚴,可是有時候為了 要調服或攝受某些所化機,祂也會故意有不同的走路的姿態。佛陀的化身,會配合所化機 的需要、個性等等而有不同的變化。 連聖者菩薩都已經不會再有生老病死等苦痛了,更何況佛陀,但是有時候佛陀為了要教化 弟子的緣故,他會示現出生病的樣子。所以佛陀有醫生,比如耆婆就是佛陀的醫生,如果 需要為佛陀做按摩時,醫生也會為他按摩。我有一些好友,其中有人說:生病了不用去看 醫生了,只要光靠持咒就可以了。但是我都會跟他們說:「兩個都一起做吧!看醫生,也 持咒。你看!連佛陀都有醫生,所以還是要去看病。同時也要持咒,兩個都要做。」雖然 我們都知道菩提心及空正見是很有利益的,這是很肯定的事情。我們去觀修菩提心,的確 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利益。但是光是觀修菩提心沒有去看醫生這樣不行。如果我們一面 觀修菩提心,一面去看醫生的話,這時候醫生所開給你的藥應該可以產生比較強的力量喔 !今天我們生了病去看醫生。看了醫生,醫生也給了藥。這個藥對我們病的痊癒到底有沒 有效?其實靠醫生,也要靠我們自己。如果今天醫生開給我們藥,我們吃了這個藥,之所 這個病能好,原因是因為過去生我們曾經累積了這個病會痊癒的因與福報。所以靠著醫生 ,也要靠自己。同樣的道理,今天雖然我看了一個醫生,這個醫生也是一個好醫生,可是 有可能我的病不會因此痊癒。為什麼?因為我並沒有累積夠我的病會痊癒的這個因。 見無違逆 「見無違逆」就是無論是誰見到了佛陀,都會有那種想要看到佛陀的心情。《兜率百尊上 師瑜伽》中有一句偈頌是「道德名稱光耀端肅身,見聞憶念得益我敬禮」,這裡講的「見 聞憶念」,不單是指釋迦牟尼佛本人而已,還包括一切的佛。無論是見、看到或是聽聞佛 的名號,或是在內心憶念佛,都能為我們帶來很大的利益。比如說,我們聖地去朝聖,拜 見佛的身語意三依,我們都因此累積到很多的福德資糧,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佛陀過去 在有學道修學之時,祂累積了很多的資糧,而且祂把所累積的這些資糧,全部迴向「願未 來凡見聞我者,都可以得到福德資糧。」由於佛過去世這麼發願,所以今天我們朝見佛的 身語意三依,可以增長我們的福德資糧。 僅僅聽聞到佛的名號都能為我們帶來很大利益。當人或動物將往生時,我們會在他的耳邊 念誦佛的名號,其理由也在這裡。若自己的家中設有佛堂,我們只要去見佛的塑像、照片 等,都是在累積資糧。我們不應該用材質等來評斷佛的身像的價值,無論是金銀做的,還 是一般材料做的,其價值都沒有高下之分。我們現在就常常做這樣練習,常常這樣去思惟 ,等到有一天我們自己生病、要離開世間的時候,能夠憶念起佛的話,下一輩子肯定可以 獲得人天身。因此,對於正在生病的人,如果方便的話,可以把佛的照片、塑像給他看。 無論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或是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的照片、塑像都可以。雖然觀世音菩 薩或文殊菩薩,祂們顯現的樣子只是菩薩,但是事實上祂們都是已經成佛者。無論是本師 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的照片或塑像都可以。所以對於一個病人來講,如果他聽得到本師 釋迦牟尼佛、或是阿彌陀佛、或者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諸佛的名號,那是非常好的 。以藏人的習慣來說,對於一個將往生者,都會在他的耳邊念誦佛、菩薩的名號,即使他 不了解所聽到的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但是僅只是聽聞到這個聲音都是有意義、有幫助的 。如果我們的親友生了重病,在即將往生那個當下,我們在他的耳邊一直唸「哎呀!你要 死了,丟下我一個人怎麼辦!」一直這樣講,這只會使得他的貪心越來越大,反而不好。 對於即將要往生的病人而言,不要讓他起嗔心是很重要的關鍵。如果是病人是在起嗔心的 狀況下往生的話,那是滿危險的。若這個病人平常有在修阿彌陀佛的話,這時候你在旁邊 跟他說「阿彌陀佛的淨土真的是非常好」;或者這個病人平常對於彌勒尊佛很有信心的話 ,就可以說「現在彌勒菩薩是在兜率淨土,而且彌勒菩薩都在那裡講法,所以你要發願去 那裡。」,我們也可以這樣子的提醒病人往某個方向去做祈求。淨土是非常好的地方,有 關於淨土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環境?佛經裡面有講到。宗喀巴大師造有《極樂淨土願》, 裡面就提到極樂淨土是很好的。 信解歡喜 會來親近佛、聽聞佛法的人,據說有兩種,其中之一是帶著信心來的人。帶著信心來的人 ,在見了佛之後,會非常地歡喜,他的信心會更增加。 慧無能勝,力無能屈 「慧無能勝,力無能屈」,簡單說就是沒有人能與佛陀相匹敵。「慧無能勝」即就智慧這 個部分而言,沒有人能勝於佛陀;「力無能屈」指的是佛陀身體的力量也沒有人能比得上 。我現在並沒有照著書本解釋,是大概的解釋。 諸有情師 佛陀是給予一切有情學處的老師。無論是人還是天,只要我們的時機到了或資糧累積夠了 ,佛陀都會為我們開示。佛陀教導的時候,不會只對有錢人開示,沒有錢的就不講。也不 會因為某人供養祂比較多金錢,就把法講的比較好一點,沒供養祂的人,就講的比較不好 一點,祂不會這樣。比如今天佛陀來給我們講經,祂不會說「你們要好好準備這個會場, 如果準備的不好,我就不講。」佛陀不會這樣做。即使講經的地方是一個很殘破的地方, 連椅子都沒得坐,祂也不會因此就不講經。祂會看當時的需要講經。 諸菩薩父 「諸菩薩父」是說佛陀是諸菩薩們的爸爸。這是怎麼說的?我們要如何才能夠成佛?首先 ,我們必須要在心相續當中生起菩提心,之後學菩薩行,最後才能成佛。菩薩可以說是佛 之子,很像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樣,佛之子,佛之子之子,……。有一種說法是說,佛語之 子是聲聞,佛意之子是菩薩。如同我們會問:「這對父母的小孩之中,最好的是哪個小孩 ?」若問佛之子中,最好的是誰?那當然就是菩薩了。就好像有人說:「我雖然有很多的 孩子,可是負擔我家族整個名聲的,是這個孩子了。」類似於此,荷擔佛陀家業的佛子, 指的是菩薩。 眾聖者王 「眾聖者王」的「聖者」包括聲聞、緣覺、及菩薩聖眾。這些聖者的王、引導者就是佛陀 。無論是聲聞聖眾,緣覺聖眾,或是菩薩聖眾,他們都會聽從佛陀的教誨。如同國王有很 大的權力般,佛陀會對他們開示這個可做、這個不能做,他們都會照著佛陀的教示去做, 所以佛陀是眾聖者王。 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什麼叫涅槃?「涅槃」,藏文翻譯是離憂苦。憂苦指的是什麼?煩惱障及所知障。能夠離 開煩惱障及所知障這種憂苦,就稱為涅槃。涅槃城的意思就是解脫的果位。我們都是想到 涅槃城的人,佛陀對我們來說,就好像是引導我們去涅槃城的嚮導。今天我們想到解脫這 樣的城市去,需要一個完全不會欺騙我們的帶路者,佛陀就是那位完全不會欺騙我們、能 夠引導我們到解脫之地的帶領者。若我們照著佛陀引導我們的方向前進,我們就會到想要 到的地方;若我們不照著佛陀的教導去做,造了十不善業,我們就會投生到惡趣當中。佛 陀對我們開示了輪迴的過患,如果我們要從輪迴中離開的話,要了知輪迴的過患,並且照 著佛所引導的這個道路去走,如此我們便能得到阿羅漢果位。僅僅只是斷除煩惱障,我們 就能夠離開輪迴、得到解脫,可是我們要得到的是佛果位的話,還必須斷除所知障,如此 才能得到「大解脫」。如果我們要得到佛果位的話,我們就要往「大解脫城」前進。我們 要這樣想:「真正要度假的地方就是這個大涅槃城。」在涅槃城裡,完全不會有痛苦,而 且都會得到無上的快樂。因為在涅槃城度假,我們再也不會生起貪心、嗔心;由於沒有煩 惱,我們也不會造惡業,也不會因此而受苦。一旦到了涅槃城,我們就可以在那裡定居下 來,不用再回來了。 當我們在想到度假的時候,會想到要籌集旅費。如果我們今天要想到涅槃城去度假,我們 就需要好好地實修菩提心、空正見等三主要道。一旦我們在心相續當中生起了菩提心,我 們就是菩薩了,那時候,我們可以組一個旅遊團,當要去涅槃城的觀光客。若你內心生起 了菩提心,你就是菩薩,「是菩薩」表示什麼呢?表示已經進入了大乘道。可是如果你沒 有繼續好好地實修菩提心,菩提心衰退的話,就會被人家從那個隊伍當中踢出來。雖然那 個時候,佛陀不會因為你沒有菩提心,要把你開除、把你從菩薩的隊伍中趕出去,祂沒有 那個動作,但是你自然就會從那裡彈出來。若你不是一個普通菩薩,是個聖者菩薩,那麼 你就不會有被踢出來的危險。 今天我們想要到這個大解脫城—涅槃,也就是佛果位。要到這個地方去,中間會經過十個 地方,這就是我們講的十地。這個是描述到大解脫城所要經過的旅程。但從咒乘的觀點來 看,咒乘提供一個更快的道路,所需要的時間沒有像顯乘所說的那麼長。在密續中有四續 ,即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其中的無上瑜伽續提供一生成佛的方法,另外的 三續的速度就沒這麼快。這個部分應該可以用以下這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今天我們同樣要 到大解脫城去,走顯乘共道的就好像搭火車,如果你想要快一點,走咒乘就好像搭飛機。 如果你修的是無上瑜伽續的話,那麼你搭的就是超音速的協和客機。據說協和客機飛很快 ,可是你搭乘那種飛機,要付的機票錢應該比較多吧!就像你要坐那種最快的飛機要花比 較多機票錢一樣,如果你要走最快的道路—無上瑜伽續,你自己心相續當中必須要具備的 證量也比較高。藏地最著名的一位上師—密勒日巴尊者,祂一生成佛,祂就是搭那種協和 客機,而我呢?我沒有搭上火車,是靠兩隻腳一擺一擺這樣慢慢走。有時候還會坐下來休 息,打個盹。走的時候還會東張西望、看來看去,這一輩子花很多時間在散亂上面。雖然 我們都是想走向大解脫城的人們,一切有情最後都能夠成佛,可是快慢有別,最後各位有 可能都會比我先到。這是真的是有可能的,不是沒有可能。 以上是「涅槃城者之商主」的解釋。 妙智無量 「妙智無量」指的是佛陀遍知一切所知。加上「無量」一語,是因為一切所知無量,所以 佛遍知一切所知的智也是無量的。 辯才難思 「辯才難思」是說佛陀對於對誰該講什麼法,內心是非常有把握、有自信的,同時也有講 說能力。相對佛來說,我就是沒有什麼辯才的人。「辯才」在藏文裡有勇敢、有自信的意 思。像我今天在這裡講《隨念三寶經》,其實我是蠻擔心的。我對於自己該講什麼、不該 講什麼,一點自信、把握都沒有;如果是佛陀來講法,就不會這樣。我今天早上吃早餐時 ,一邊吃著麵包,一邊還在想:「等一下,我要講什麼呢?」就這樣考慮著。中午吃飯之 時,也是一邊吃飯,一邊想:「等一下,要講什麼?」關於「辯才難思」的解釋,應該是 這樣吧! 語言清淨,音聲和美 「語言清淨」指的是佛陀的語是沒有任何過失的。像我講話的聲音就不是很好聽,好像會 卡住這個樣子,佛語不是這樣。又如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擔心或緊張,講話的時候聲音就有 點顫抖,佛陀的聲音不會這樣。 「語言清淨,音聲和美」總括來說就是佛陀的語具足六十韻音。我們也可以就這個部分好 好地想一想。比如當我們在皈依的時候思惟佛的身語意功德,從佛的身功德這個部分的思 惟,可以一一去想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再想佛的語功德是如何地具足六十 韻音的功德。 有關佛的語功德具足六十韻音這部份,宗喀巴大師曾經造過一部論—《文殊讚雲海》。《 文殊讚雲海》是針對文殊菩薩的身、語、意功德做讚揚,在讚揚文殊菩薩的語功德之時, 大師就對六十韻音做了詳細的列舉。如果我們要對於這個部分做實修,可以把這個偈頌背 下來,然後一一隨文做觀。佛的語功德這個部分在《廣論》當中也有說到,不過論中並沒 有把六十韻音一一列舉。 佛語功德其中之一就是,無論你距離佛陀很近或很遠,聽到的音量大小都是適中的,你不 會因為距離佛很遠,感到音量太小,聽不清楚,也不會因為距離佛很近,感到音量太大, 不會這樣。佛陀講法也完全不需要依賴翻譯,就像在《心經》中我們可以知道,現場聽聞 《心經》者,除了人、天,還有非人等,可是他們都沒有各自的翻譯,也就是說,在那樣 的現場,人、天、非人等聽到的都是各自所聽得懂的語言。所以佛陀講經不需要翻譯。佛 陀之所以會有這樣子的語功德,是來自於過去他在有學道的時候的集資淨罪。 也許就會有人會問:都說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宗喀巴大師是佛。那麼宗喀巴大 師在講經的時候,有西方人來聽經的話,宗喀巴大師需不需要一個懂英文的人來為他翻譯 呢?我們能不能看到「宗大師在講經現場,即使有西方人在,也不需要翻譯」,觀待於我 們有沒有那樣的資糧可以看到。不過在宗喀巴大師講經的那個時代,應該是沒有西方人在 現場的,至於有沒有漢人在現?我不知道。那個時候,有漢地皇帝邀請宗喀巴大師到漢地 講經。因為有漢地皇帝派代表邀請宗喀巴大師,所以那時候應該有漢人到過西藏。漢地皇 帝派代表邀請宗喀巴大師,不過宗喀巴大師並沒有到內地,是派人到漢地。代表宗喀巴大 師到內地講經者叫做jiang-qian-que-gei,大慈法王,他也是色拉寺的創始者。講到這段 歷史,許多人會認為,宗喀巴大師真的是與眾不同!因為漢地皇帝邀請一個上師到漢地講 經,大部分的上師的回應都是「好,我一定去」;可是宗喀巴大師的回應不是這樣,他只 是派了一位代表到漢地去。 觀身無厭 「觀身無厭」是說,你在佛的身邊,無論你怎麼樣看佛,都不會感覺到厭煩。 身無與等 「身無與等」指的是,佛陀這樣莊嚴圓滿的身,能與之匹敵者,是沒有的。 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 「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的欲、色、無色分別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 現在所處的之處就是欲界。佛無論身處在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祂都不會沾染到該界的 煩惱。如身處於欲界,祂不會被欲界的煩惱所沾染,身處於色界,不會被色界的煩惱所沾 染。「不染無色」的意思是,佛陀即使身處於無色界,祂也不會沾染上無色界的過失。 解脫眾苦 佛陀已經斷除所有的苦。 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 「蘊」是指五蘊,「蘊」、「界」、「處」三個說的是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此是說以 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等為所緣的這些煩惱,佛陀都不會產生。 永斷諸結 「永斷諸結」之「結」是什麼意思?由於煩惱的緣故,把我們綁在輪迴當中。而佛陀已經 把這樣子的繫縛斷除乾淨了。 因為時間不夠,所以接下來我會照著經典上所說的來進行。 脫離熱惱 當我們內心生起貪嗔等煩惱時,我們內心會有不安樂的感覺。而佛陀已經沒有這樣子的情 況,已經脫離熱惱的情況。 解脫愛染 「解脫愛染」指的是已經從輪迴當中解脫。 越眾暴流 在經典中,對瀑流的解釋指的是欲瀑流、有瀑流、無明瀑流及見瀑流,即欲、有、無明、 見,四大瀑流。不過,在這裡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理解,就是以生老病死來理解。只要 我們還在輪迴中,我們就會被生老病死的瀑流帶著走。而佛陀已經超越了生老病死的瀑流 。 關於瀑流的解釋,在《俱舍論》中有說明。《俱舍論》的解釋就是剛才欲瀑流、有瀑流、 無明瀑流及見瀑流。在《三主要道》中有「四瀑流沖難阻止」,對這四大瀑流的理解,以 剛才所講的生老病死,或者是欲、有、無明、見,兩種解釋都可以。 我剛才對四大瀑流的解釋並沒有參照《隨念三寶經》的解釋來說,只是大概講一下。 妙智圓滿。 佛陀的如所有智、盡所有智的圓滿。「圓滿」就是無法再超越。 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 「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指的是,不論是過去成就的佛,現在所成就的佛,或 是未來將成就的佛,這些佛心相續當中的證量或是功德都完全一樣,沒有大小的分別。比 如已經出世的賢劫千佛中前四尊佛,祂們的身形可能會有些不同,身體顏色也有一些不同 ,可是祂們在證量、功德等是完全一樣的。又如度母,度母也是已經成佛者,釋迦牟尼佛 的顏色與度母的顏色有些不同,可是祂們所有的證量、功德都完全相同。 不住涅槃 「不住涅槃」就是指,佛陀不像得聲聞或緣覺阿羅漢果位的人長劫住在定中。一般會講「 墮於寂滅邊」,「寂滅邊」指的就是,斷除了煩惱障的聲聞阿羅漢或緣覺阿羅漢,他們長 劫處在一種很快樂、沒有什麼痛苦的狀態裡。佛陀並不會如此,所以說不住涅槃。 住真實際 涅槃有分為大乘的涅槃和小乘的涅槃。「住真實際」指的是大乘的涅槃,即成佛。 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 佛陀獲得三身果報—法身、報身、化身,而這三身亦為成辦一切有情義利而應化、化現。 是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以上所說的是佛寶的功德。 接下來,我們先就《隨念三寶經》的三寶為什麼稱為寶的理由做說明。因為出世非常地稀 有,所以稱為寶。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這一劫~賢劫會有千佛出世,賢劫之後將有很多的 劫連佛的名字都聽聞不到。而在這賢劫千佛之中,本師釋迦世尊只會出現一次,所以世尊 的出世非常地難得,所以稱為寶。由於佛陀非常難得,他所說的法當然也就非常難得,所 以法也成為法寶。因此,隨行於法的這些僧眾也非常稀有難得,所以稱為僧寶。 說到佛很稀有,我們可能會有一點疑惑,不是說有很多佛的化身嗎?沒有任何一處沒有佛 ,比如現在我們這個會場裡面,佛也是在的。為什麼說沒有任何一處沒有佛?因為佛智周 遍於一切所知。既然說佛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那麼又說佛非常稀有難得,這兩句話難道 不相違嗎?我們也可能會有這樣子的疑問:比如說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文殊菩 薩雖然在共同的顯現上是以菩薩的身相顯現,可是就不共的義涵來說,祂早已成佛。既然 我們說宗喀巴大師早已成佛、龍樹菩薩早已成佛,還有其他的大師們早已成佛,怎麼又說 佛很稀少呢?而且我們還說密勒日巴尊者在此生一生成佛。所以佛其實有很多,無論在西 藏、印度都有,這些師長們很多都是已經成佛者。在漢地一定也有,像玄奘大師可能也是 一位已經成佛者,不過我還沒有機會閱讀玄奘大師的傳記。像你們也是在實修佛法,也許 各位之中也有已經成佛者。那麼,佛陀非常稀有難得,該如何思惟呢?說「佛陀稀有難得 」指的是說佛陀以祂的殊勝化身出現於世是非常難得的。 法為什麼會稀有難得呢?我們可能也不認為法稀有難得,像現在到處都有聽法的機會,怎 麼會說法稀有難得呢?這邊說的「法的稀有難得」指的是,佛陀降生到印度,做這樣子一 個說法,是非常難得的。同樣,我們也會懷疑僧寶的稀有難得,像現在不是有很多的出家 人嗎?雖然在數量上,比起當年印度的出家人,現在的出家人數量沒有那麼多,可是無論 是比丘或比丘尼,數量也不少!佛法興盛,我可以與僧眾共學,是來自於什麼呢?是來自 於佛陀以殊勝化身來到這個世間開示佛法,才會有這麼多的佛法隨學者,就是我們說的僧 寶。在時劫中,如果沒有佛陀降生到世間,那會是怎麼樣的情況?會有少數的獨覺聖者, 他們以顯現神變的方式讓某些所化機看到,而生起信心、生起歡喜,與此同時,再稍微對 所化機做一點點開示,除此之外,是沒有辦法聽聞到佛法的,因此也就沒有隨學者了。 所以對於佛寶非常稀有難得,我們該如何理解或體會?我們要了解到「佛陀降生於這個世 間,開示佛法,才會有隨學者」是非常稀有難得,所以今天我們有機會能學習佛法,真的 要非常隨喜自己是一個很有福緣、很有善根的人。即使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這段期間中,還 沒有生起很高的證悟,可是我們應該要對自己能夠種下佛法的習氣感到歡喜。我們去謁見 佛身語意三依,或我們有機會能夠聽聞佛法,這都為我們自己種下了很好的佛法習氣。 三寶的「寶」這個字,在藏文叫做gun-qiu,「gun」指的是稀少,剛才已經解釋過意思了 。「qiu」是殊勝。所以對於「寶」這個字,我們的理解是稀少、殊勝。在世界有些東西 是很稀少,因此非常殊勝,比如鑽石;也有些東西雖然稀少,但是不一定殊勝。現在最貴 的東西是不是鑽石?現在來講,最稀少的、最貴重的東西是鑽石。可是鑽石與佛相較,佛 是更加的殊勝的。這話怎麼說呢?我們擁有的鑽石頂多只為我們今生帶來利益,可是佛陀 對我們帶來的利益是一世又一世。因此,對於「寶」這個字,要從稀有、殊勝這兩個角度 去理解。 對於三寶的「寶」這個字,除了從稀有、殊勝這兩個角度去理解之外,還有離垢這個角度 ,即離開塵垢(無塵垢)。所離開的塵垢是什麼?是煩惱障及所知障。此外,對「寶」這個 字的理解,還有具有力量(具力)。世尊薄伽梵是具有力量者,我們如果向世尊薄伽梵祈求 ,祂有那樣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祂如何幫助我們?能幫助我們到什麼程度呢?佛陀具有 能幫助我們離開輪迴、得到解脫以及成就佛果位的力量。佛陀薄伽梵有力量能幫助所化機 得到解脫及成佛的果位,那是不是說:我們只完全靠祂、跟他祈求,自己什麼事都不做, 然後我們就會成佛嗎?不是。那麼,「佛陀有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又是怎麼說出的?佛陀 可以幫助我們的方法是什麼?佛陀幫助我們的方法就是開示學處,告訴我們什麼可以做、 什麼不能做,若做了不能做的事會得到什麼樣的害處,若做了應該做的事會得到什麼樣的 好處。在我們聽聞學處之後,靠著如理實踐的力量,幫助自己得到解脫、成佛。也就是, 佛陀具有幫助一切所化機的力量,可是祂幫助的方式並不是以手洗罪,或是用手,好像是 種花一樣,把祂心中的證量移植到你的心上,祂沒有辦法這樣子。祂幫助我們的方法是對 我們開示取捨的道理。就好像一個好醫生能幫助我們治癒疾病,可是他幫助我們的方法也 只是給我們藥,我們的病真正要痊癒,必須要自己把藥給服下去。 以上就是對三寶的「寶」這個字的解釋。 接下來,我們談法寶。 法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教正法,另一個是證正法。教正法指的是佛所說的這些經典,即 佛語,如《心經》等。佛語不一定是佛親口宣說。也就是,教正法又可以分為三項,第一 個是直接由佛陀親口所宣說之法,第二個是透由佛陀的加持而宣說之法,如《心經》的內 涵是透過佛的加持力,由舍利弗跟觀世音菩薩彼此之間作互相問答,而呈現出的。《心經 》當中所說的這些內涵,就是透過佛的加持力而說的佛語。《心經》(藏本)中,佛講的話 很少,只有在舍利弗跟觀世音菩薩的問答之後,佛才說「如是,如是」。就有點像在今天 的法會中,若我不太會講說,我跟翻譯者說:「你把它講完」。翻譯者就照著我的方式說 法,在翻譯者說完時,我就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 第三種叫隨許。經典的一開 頭不是有「如是我聞」,或結尾「歡喜讚歎、信受奉行」等,就是隨許。佛陀允許阿難尊 者可以把它傳誦出去。 佛語又可以分為十二分教、三藏。三藏指的是經藏、律藏、論藏,或者可以區分為大乘及 小乘的佛語。在大乘中,又可以分為共同的及不共的,所謂共同的指的是波羅蜜多乘,不 共的指的是密咒乘。 有人認為密乘與外道的修持有很多相似之處。事實上,密乘修行與外道的修行有很大的差 異。首先,修習者必須是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去做密乘的修持。其次,在觀修本尊之前, 必須要對空性有所體悟或有所了解。而後,以證空性之心去生出本尊。也就是,一個要實 修密乘的實修者來說,他在觀修本尊之前,他自己必須先去觀察空性,要對空性有所體悟 。舉例來說,假設現在所要觀修的本尊是度母,在做度母這個本尊的觀修之前,我們必須 修習空性,而後將這個空性觀為本尊。因此,外道的修行方法與佛教徒修密乘的方法是不 一樣的。對於外道跟內道的修持方法的差異,我只是大略地說明。 證正法指的是滅諦及道諦。也就是說,在聽聞了佛法之後,去思惟、實修,而後在自己相 續當中生起滅諦及道諦。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 關於「初善、中善、後善」的解釋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結合三學而說,即初善指的是增 上戒學,中善指的是增上定學,後善指的是增上慧學。 妙義 「妙義」指的是佛陀開示的二諦—世俗諦及勝義諦。「妙義」是說佛陀所開示的都是非常 重要的關鍵。佛陀所開示的是哪些內容?我們不想要苦,但是什麼是苦呢?對此,佛陀就 說了苦諦。我們不想要苦,就要斷除苦的因。苦的因是什麼呢?對此,佛陀開示集諦。我 們不想要的這個苦,到底能不能滅除?能滅除。對此,佛陀開示了滅諦。我想要得到滅除 苦的這個滅諦之果,我要依循什麼方法呢?靠的是道諦。總之,對佛陀所開示的法,或對 妙義的解釋,可以從四諦或二諦的方向去理解。 文巧 「文巧」就是佛陀所說的這些內涵是容易理解的,一旦你聽聞之後,很容易入心。「文巧 」還有另一種解釋,即佛陀所說的文辭是非常好的、沒有什麼錯誤。 純一 「純一」指的是佛法不摻雜外道的說法。佛法具足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 我及涅槃寂靜。 圓滿 法圓滿就是佛陀所開示的法中,圓滿、完整地開示了如何對治煩惱障及所知障。外道的論 典中,所教導的對治煩惱方法,只能對治煩惱現行,沒辦法對治煩惱種子。透過實修外道 經典所說的內容,也可以成辦神通等,或是能投生到有頂。在有頂天,雖然斷除了粗分的 煩惱,可是細微的煩惱並沒有斷除。也就是,外道所提供的修行方法,的確可暫時壓服煩 惱,暫時使煩惱不現行,這就好像我們在治病時,某些藥可以使病情減輕,可是卻不能把 這個病給根除,佛法所提供的方法,則可以把整個煩惱完全根除。 你們有讀過如數論派、順世派等外道的論典嗎?數論派、順世派、勝論派等他們都有各自 的論典,我沒有親自地去讀過他們的論典,只有在佛教宗義書中讀過。佛教宗義書中有提 到數論派、順世派、勝論派等主張,並用佛法的觀點破除他們的見解。過去在印度,常常 有佛教徒與外道徒的辯論。那個時代,外道的大智者們都非常聰明絕頂、很厲害,當然佛 教的大智者也是非常厲害的,他們各自都有很多弟子。當他們要辯論時,會請國王做證人 來判斷到底誰贏誰輸。你們可以想一下那個會場:外道徒坐一邊,佛教徒坐一邊,然後開 始進行辯論。外道與內道彼此提出論點,然後用理路制伏對方,指出對方的錯誤。辯論完 之後,輸的那一方會為贏的那一方獻上花鬘,而且輸的那一方全部都要投入到贏的那一方 的門下。因為如此,所以辯論之時,應該會很擔心自己如果輸了該怎麼辦?現在我們看到 的西藏的論典,都只有記載佛教勝利的情況,我覺著有點不夠誠實,應該不會都是佛教徒 贏吧? 清淨,鮮白 「清淨」指的是所開示的內涵是法性、心的自性清淨,「鮮白」指的是所開示的內涵是消 除內心中暫時塵垢的方便。 心並不是自性成立的,它自性是清淨的。什麼阻礙我們看到心的自性清淨?是客塵煩惱。 客塵煩惱是三毒煩惱等。由於客塵煩惱的阻礙,使得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心自性清淨的這個 本質,法就是在開示我們如何消除客塵煩惱,讓我們能夠看到心自性清淨的本質。關於這 一點,在《寶性論》中有以喻做說明。 貪嗔癡三毒是屬於客塵煩惱。什麼叫客塵?意思是它們是暫時的,即它們是可以被消除的 。如果這些煩惱不是暫時性的,沒有辦法被消除的,那麼我們學法、了知什麼是煩惱,都 會變成沒有意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些煩惱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們只是暫時的而已, 因此我們就了解到我們是可以從輪迴中解脫的,對我們而言,學習佛法也就非常有幫助。 佛薄伽梵,善說法律 外道所提出的某些觀點,本身是有相違的,例如關於大自在天及總主的觀念。我們大概知 道這樣就可以了。總之,我們了解「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是說,佛陀所開示這些論典 ,比起外道的論典,是更好的,是優越的。 正得 「正得」說的是證正法的功德,指聖者在現證空性的根本定中,現前見到空性。 無病 「無病」指的是依著現證空慧把煩惱病給消除。 時無間斷 行者本來在現證空性的根本定中,之後出定。一旦行者把這個煩惱病滅除,這個煩惱病就 不會再起現行,這就是「時無間斷」的意思。 極善安立 「極善安立」是指,聖者在見空性的根本定中,他只會看到如所有性這個部分,而不會有 盡所有性這個部分的顯現。 見者不空 「見者不空」指的是,依著現證空性的智慧可以消除煩惱障及所知障兩種病,因此功德就 會越來越增長。就好像初地菩薩,他們是現證空性的菩薩,他們具有十二類百功德,然後 在進入二地的時候呢,他的功德是十二類千功德,就像這樣子,功德會漸次地越來越增進 。 智者各別內證 梵語「arya」,有智者、聖者這兩個角度的解釋。雖然這裡在翻譯上用的是「智者」這個 譯法,可是我們在理解上要是「聖者」這個角度。 所謂的聖者指的是現證空性者。聖者自己現證了空性,只有他自己能經驗到,他沒辦法對 別人說明,別人沒有辦法經驗到他所經驗到的空性。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你今天吃到了霜 淇淋,你只能夠說霜淇淋是甜的,可是霜淇淋是怎麼個甜法?沒有辦法用文字來解釋。 以上是說明「智者個別內證」。解釋上,其實有好幾種解釋,不過我沒有辦法說明所有的 解釋。 法律善顯 佛陀所有的開示都是為了要調伏煩惱。就「法律善顯」這個部分的理解,我們應該是朝著 :佛陀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為了調伏我們自己的內心而說,因此我們聞法之時,一定要朝向 這個角度來聽聞,也要朝這個角度去運用。 決定出離 「決定出離」就是說,佛陀所開示的法可以使我們對於輪迴的圓滿感到厭離、生起出離心 。 實修佛陀所說的法可以讓眾生脫離輪迴。外道的見解頂多只能使脫離無所有處、到達有頂 ,但是不能出離輪迴,或出離三界。 趣大菩提 依靠著大乘佛法,菩薩們最後一定成就佛果。不僅如此,聲聞、緣覺最後也能夠在佛陀的 開示之下,依靠著大乘法而得到佛果位。 無有違逆,成就和順。 聖者的心相續中有很多證量功德,如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等。這些證量功德彼此之間 是完全不會有違逆的,不會有相違的。 具足依止 這一句指的是佛法跟外道法(非佛法)在「所緣」上的差異。佛法所緣的是空性,非佛法沒 有空性這樣一個所緣。 斷流轉道 在聖者的根本定中,包含心與心所等一切的分別妄念都中止、都沒有,因此稱為「斷流轉 道」。 以上是關於法寶的功德。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 此處「聖僧」的「聖」,是大乘僧。這邊沒有說小乘,只說大乘,所以我們對於「聖僧」 的理解應該是從菩薩這個角度來理解,凡菩薩都可以稱為聖僧。 「正行、應理行、和敬行」的意思是聖僧在心相續當中具有戒定慧三學。「正行」指的是 增上戒學,「應理行」指的是增上定學,「和敬行」指的是增上慧學。 關於「質直行」,我不是非常了解。不清楚「質直行」是不是指僧眾們彼此不論是在見解 、或戒行、或是在儀軌方面的作法是相和順的? 所應禮敬,所應合掌 「所應禮敬,所應合掌」是說出家人(僧眾)是堪為我們合掌禮敬的對境。所以僧眾們對我 合掌,實際上應該是我向僧眾們合掌才對。 禮敬,其實可以包括身口意的禮敬。身禮敬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合掌、或禮拜。口禮敬是 稱讚、讚揚僧寶的功德。另外還有意禮敬。 清凈功德 「清淨功德」以藏文直譯是「資糧的田」,是說僧寶是我們可以累積資糧的對境。 淨諸信施 先談有關布施,或說供養。就布施的對境方面,一般而言,比起布施給畜生,布施給人所 得到的功德更大。布施給人當中,供養自己的父母所得到的功德是更大的。同樣是供養, 若是供養持戒者,所得到的功德是更大的。持戒者中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更高的是菩薩們,比起供養比丘、比丘尼等,供養持有菩薩戒者所得的功德是更大的。為 什麼說供養給菩薩所得到的功德更大?原因是菩薩們主要目的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同樣 的,比起供養菩薩,供養佛所得到的功德更大。 舉例來說,若你們請我吃火鍋,或供養我金錢,如果我收了這筆供養而沒有在法上精進修 行的話,我等於是欠了你們債。今天大家供養我吃一個火鍋,我沒有好好修行的話,將來 要供養一千個火鍋還你們。我該怎麼吃火鍋,以後才不必還一千個火鍋呢?首先,在拿到 這個供養之時,內心要意緣供養三寶。也就是,首先必須要觀想得到的東西供養給三寶了 ,而後去思惟或念誦《隨念三寶經》,接下來想:「對於供養給我這個東西的施主,希望 他能依著今天所做的這個供養或布施,成為他快速成佛的因,成為快速成辦一切有情義利 的因。」在想過這些之後,再吃的話,以後就不用還一千個火鍋了。一般而言,應該是要 這麼做的,但是對於一個真正有好的修行的菩薩來說,當他的經濟實力越高,也不會因此 而做出對眾生有傷害的事情。即便他擁有許多的好房子、好車子、甚至是擁有飛機,由於 菩提心攝持的緣故,他將來也不必償還很多的債。以上是解釋「淨諸信施」。 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我們先要了解到一點:菩薩有分凡夫的菩薩(異生位的菩薩,未現證空性之菩薩)與現證空 性的聖者菩薩;此外,也有以有沒有出家,分在家菩薩及出家菩薩。「所應惠施」與「普 應惠施」,雖然所應供養的對象都是菩薩,但是「所應惠施」特指供養聖者菩薩。「普應 惠施」是說,與供養在家菩薩相較,供養持有出家戒律的出家菩薩,所得到的功德是更大 的。 以上圓滿說了《隨念三寶經》。 隨著我們所閱讀的經論越多,所能憶念的三寶功德也就會越增長,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多 多閱讀經論的理由。如我們今天學習五道十地,資糧道、加行道具有的功德是哪些?又如 我們學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具有哪些功德?當我們了解五道十地分別具足哪些功德之時, 我們要做這個部分的憶念也會更加容易。當我們了解五道十地的功德,我們內心生起「我 一定也要獲得這種功德,不獲得不行」之時,對於菩提的希求心也就會能夠增長。我們也 會想:我成為初地菩薩的話,我就能這樣利益眾生;我成為二地菩薩之時,我又能做某某 事。比如我成為初地菩薩的話,我的布施度能夠如何地去實踐;我成為二地菩薩的話,我 又將如何地去實踐持戒度等。我們知道初地菩薩能把布施度做得非常圓滿,不僅可以完全 沒有捨不得的心,將自己所擁有的這些物質無餘地布施給眾生,連遇到要布施自己的身肉 之時,也可毫無保留、毫無不捨地布施給眾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了解佛寶、法寶、僧 寶的功德,為什麼要憶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的原因。這也是我沒辦法把《隨念三寶經》講 好,但我還是來講說的原因, 今天我在這裡為大家講《隨念三寶經》,希望以後大家有時間的話,能每天念一遍《隨念 三寶經》;若沒有時間,請一個禮拜念一遍;再沒有時間,請一個月念一遍;還是沒有時 間的話,請放假有空閒時念一下。 你們請我來這裡講《隨念三寶經》,不用給我金錢,也不用真的請我吃火鍋,只要觀想供 養火鍋就可以了。然後大家就好好去吃飯,吃到好吃的飯。這樣做的話,對我也會有幫助 。怎麼說呢?只要對大家有幫助的,都對我有幫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6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