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阿含的教學有那些特色﹖ 在阿含裡,佛陀教化眾生有一定的「原則」:「為人說法者,彼法義饒益、法饒益 、梵行饒益,明、慧(般若)、正覺,向於涅槃」(《雜阿含》四○四經)。佛陀說法的 「方式」為法說、義說、法次法說;先說「端正法」,如說戒、說施、說天,次說「正法 要」,即四聖諦法門,之後才說無常、苦、無我等「增上法」。 阿含強調「學」的「原則」:是要讓弟子產生「厭、離欲、滅盡向」(《雜阿含》三 四五經);而學習的「方式」同樣要聞、思、修、證「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見《 雜阿含》二六至二八經)。假使說法的人不能使聽法的人對五蘊、六入等產生「厭、離欲 、滅盡」,就不算有聽到佛法。「厭、離欲、滅盡」不是消極的,而是很積極的把貪瞋痴 排除乾淨。《阿含》說的「多聞」,是要聞到那些法而產生「厭、離欲、滅盡向」,行「 道」也是一樣要向「厭、離欲、滅盡向」,才是法次法向,否則說「修行」。「修行」, 對貪瞋痴、煩惱沒有一點排除,就不算在修行。而且它強調「現(或見)法涅槃( ditthedhammanibbana),即在今生就可以做的,今世就可以體驗的。我們要把握阿含學 的「學」很重要,要學習到「厭、離欲、滅盡」。 二、「法次法」的意思是什麼﹖ 修道有一完整的次第,一個法接一個法,次序不能顛倒,整個阿含學可以整理成一 個「道」的次第,從分別善惡,產生慚愧心,不放逸,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一直到 解脫涅槃,這有一定的次第,以道跡來說,一個足跡接一個足跡,臨近兩個足跡,就是「 法次法(dhammanudhamma)」。 整個阿含我把它整理出來,假如為了學習「厭、離欲、滅盡」,可以分成六個階段: 第一是建立善根的「增上善學」,再來是確立自證不壞淨的「增上信學」,其次是三無漏 學即「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最後是自證厭、離欲、滅盡(貪瞋癡 )、涅槃的「正解脫學」。「增上」是導到涅槃或轉向涅槃之意。「涅槃」跟一般人所說 的涅槃不太一樣,《阿含》的「涅槃」定義非常清楚,是貪瞋痴永盡(見《雜阿含》四九 ○經),一切煩惱永盡,這不是消極的,這是非常積極的,把壞的心態,阻礙我們頭腦清 楚的障礙去除掉,這是今生應該要做的,不是要離開人群、離開這世界。 順著這六個「學」,它有一定的次第,你沒有善根就不會信佛法,你對佛法僧戒沒 有確信,沒有正見,你就不會以佛教的戒律做你的生活規則,或者做團體的生活(人際關 係)規則。若你持戒不清淨,你就不能修增上意(心)學,不通過某種程度的精神集中, 就不能得到所謂的般若慧,《阿含》裡面一直在談「般若」,所不同的只是把pabba、 prajna 翻譯成「慧」,「增上慧學」(adhipabba-sikkha)所談的都是「般若」。 沒有這種般若慧的話,沒有辦法排除貪瞋癡──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就不 能證實自己已解脫。這六個「學」按照次第來,我把「學」與「道」配合在一起,簡單列 成一個表: ┌─┬─────┬───────┬──────────┬──┐ │人│ 外 凡 │ 內 凡 │ 有 學 │無學│ ├─┼─────┴───────┼──┬───────┼──┤ │學│ 學 前 │入學│ 修 學 │無學│ ├─┼─────┬───────┼──┼───────┼──┤ │道│ 道 心 │ 覓 道 │見道│ 修 道 │證道│ ├─┼─────┼───────┼──┼─┬─┬─┬─┼──┤ │ │分→慚→正→親→聽→內→法→ 四 →戒→定→慧→解→ 解 │ │法│別 │近 聞 正 次│ 不 │ │ │ │ │ 脫 │ │ │善 │善 正 思 法│ 壞 │ │ │ │ │ 知 │ │ │惡 愧 勤│士 法 惟 向│ 淨 │ │ │ │脫│ 見 │ ├─┼─────┼───────┴─┬┴─┼─┼─┼─┼──┤ │ │ 增 │ 增 │ 增 │增│增│正│ 無 │ │修│ 上 │ 上 │ 上 │上│上│解│ │ │學│ 善 │ 信 │ 戒 │意│慧│脫│ │ │ │ 學 │ 學 │ 學 │學│學│學│ 學 │ ├─┼─────┼─────────┼──┴─┴─┴─┴──┤ │支│三善根具足│ 四入流分具足 │ 五分法身具足 │ └─┴─────┴─────────┴───────────┘ 外凡是能分別善惡﹑有慚愧﹑有不放逸的正勤,這三項目是人類精神的智﹑情﹑意。 分別善惡是理智部分,慚愧是情感部分,正勤是意志部分,這三個不能偏廢,這三個成分 都很好的話,就是有「善根」。能分別善惡,才曉得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自己的行為是 錯還是對。能分別行為的好壞,若沒有一種慚愧心,就不會去惡行善;有慚愧心,才能引 導我們正勤去惡行善。這三個項目是推動我們向涅槃或者成佛的三個最根本要件,從初發 心到成為阿羅漢或者成佛都需要,只是在成佛之道上,到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名稱而已。 佛教所要求的「信」,不是隨便聽人家的話就相信,它是由增上善學為基礎,你能分 別善惡,又能分別好法﹑壞法,正法﹑惡法,你才能分別好人,然後親近善士﹑聽聞正法 ﹑內正思惟,又經過自己親身體驗,實行看看,與過去的經驗比較﹑校對,這樣我們叫做 「四預流支」。這「四預流支」圓滿的話,就建立起四不壞淨,這樣所謂的不壞淨,就是 天魔或其他宗教都不能破壞我們對佛教的信心,這樣的人就是已經「見道」、「入學」或 「須陀洹(sotapanna, 入流者)」;要經過四預流支,確定四不壞淨,才是增上信、信 的圓滿。 佛教的信是包括智情意,理智的部分就是「信忍」,即你對你所了解的,能認識它而 相信它。還有,得到這樣寶貴的佛法,你會非常愉快,會有「信樂」,這是情感的部分。 有了這兩種,你假使不皈依三寶、受持戒律,或者按照佛陀所教的方法來實行,求得佛陀 或阿羅漢所成就的解脫,亦即沒有「信求」的話,就不能圓滿你的相信,所以要建立起「 信」是不簡單。有善根的人或智慧比較銳利的人,我認為他碰到「佛法」都會信服的,都 會信忍、信樂、信求。 由這種信推動我們求證涅槃,也因此我門才會持戒。戒不是戒條而已,在阿含裡面談 到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每一種戒只是「波羅提木叉律儀戒」,這是生活原則而已, 以生活原則為基礎,再來要有根律儀,六根對六境要怎麼來用心,維持我們正確的行為, 包括內心的意業及語言、行為,這是「根律儀戒」。不只這樣,生活方面要求「活命遍淨 戒」,我們要用正當的手段來得到民生物資,這包括在家﹑出家人,在家人用正當的職業 來維持經濟生活,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生活,即所謂「正命」。 另外,在享用民生資具衣食住行的時候,要有「資具依止戒」,依止正確的心態,享 用民生必需品而正念、正知,不起貪、瞋、癡。阿含所要求的增上戒學,包括波羅提木叉 、根律儀、活命遍淨、資具依止;有這樣的戒學才能心安理得,才可以進一步的集中我們 的精神,因為有任何不好的心態都會干擾我們修定,所以要求戒圓滿,進一步才來修習增 上心(定)學。 定又有好多方式,因為每一個人性情不同,還有過去生活的體驗不同,都影響這一生 的集中精神的方法,所以有好多方法來修心。修慧也是一樣有層次的,慧的基礎、材料、 營養,即是蘊法門、處法門、界法門(蘊﹑處﹑界是一樣的,只是不同方面的解釋),根 法門,還有四諦、緣起為基礎的「慧地」,通過這些法門,做為慧的基礎,再加上持戒跟 禪定的修持,思維修習無常、苦、無我法門,才能構成慧的「體」。 關於「定」,在《雜阿含》的「覺支相應」裡頭有將近五十種修定的方法;在《清淨 道論》中有比較詳細的解釋,它舉四十種「(止)業處(修禪定用功的處所)」,有十遍 處、十不淨觀、十隨念、四無量心、四空定、食厭想、四界差別。另外有無常觀、無常苦 觀、苦無我觀……等「觀業處」(見《雜阿含》七四一至七四七經)。 ------------------------------------------------------------------------------ 按:本文係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五日訪問楊郁文居士,長達三個半鐘頭。同行有張鳳群、劉 興棊、洪節惠。承張鳳群整理部份錄音帶,張秀綢潤稿,並請楊郁文老師修潤。 (1988.7.《新雨月刊》第14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195.141 ※ 編輯: Crazyfire 來自: 61.217.195.141 (02/13 00:01)
Crazyfire:"法次法向"的補充說明資料 61.217.195.141 02/13 00:27
Crazyfire:http://tinyurl.com/yjcejea 61.217.195.141 02/13 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