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菩提道次第廣論》念死修習之心得 見寂法師 楔子:遇見死亡 據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人是無法直視的。一種是太陽,尚且不論直視,相信多數 人都有在豔陽強光下睜不開眼的經驗;而另一種無法直視的,不是別的,就是死亡。 末學自幼生長在傳統家庭,任何與死相關的談論,是父母長輩絕對禁止的忌諱。爾後 ,以中國儒學為主軸的學校教育,也以「未知生,焉知死?」的聖賢教令來迴避死亡的課 題。而且,不知道是幸或不幸,在成長的印象中,自己幾乎沒有面對死亡的經驗。直到考 完大學聯考的暑假,五天前才在國中同學會上見面擁抱的同窗,五日後竟傳來慘死砂石車 輪下的噩耗。那年我十八歲,生平第一次親嚐失去摯友的痛苦;我模糊地看見死亡的存在 ,但僅止於一瞥,更不敢直視。 兩年後同樣是暑假,因為一股年輕服務的熱忱,驅使我遠到花蓮慈濟醫院擔任志工一 周。雖然早已知曉醫院是生老病死的活教室,但那僅止於理智的想像;等到親自接觸,才 進一步地認識「生的無憂;老的無奈;病的無助;死的無常。」嬰兒房前的歡欣甜蜜對比 著失親老人的床前哀嘆;前一日親手為之刮鬍的老伯,半夜一口氣上不來,隔日只見空病 床……。短短的七天內,自己彷彿搭上生命的飛梭,用盡全身力氣和數不盡的淚流,穿越 時空看見生死交織的世間實相。 從此,我收起天真浪漫的夢想情懷,正式向不諳世事的青稚思想告別,一心一意投注 在彌補生命苦迫與缺憾的志工工作裡。我積極地向宗教探尋世間苦難的合理解答,更由於 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引領,在大學畢業後的數年,因緣具足出家了。然而,死亡無常的真理 並未隨著髮絲的剃落而認清,面對法俗眷屬的往生離世,自己依舊難以轉出心的牢籠。 發願:走進死亡 出家這些年來,佛教出世道體系的學習,使自己明白個人死亡的超越,惟藉戒定慧三 學的修持以達煩惱解脫、不受後有;而大乘菩薩道思想的薰習,猶令忝為宗教師的自己, 很清楚還有廣大眾生面臨死亡的無助與悲傷,著實需要佛法的療慰。於是,揭開死亡的面 紗,正式朝向它、面對它,並在平時積累解行資糧以熟悉死亡的降臨,乃至能夠隨分隨力 地助益處於死怖、死苦的眾生,成了末學認定此生的修行大事。 佛教之中有關生死觀照的修行法門眾多,譬如:佛陀經常教示比丘,觀察生命的構成 僅是五蘊、六處、六界之假合;或者勾勒出造成生死相續的十二緣起連環鎖鏈,提醒著流 轉與還滅的兩條道路;乃至弟子們臨終懼死、喪親無助的事件,佛陀皆曾開導許多安頓人 心的修持方法。而近代的淨宗高僧印光大師,也有將死字懸於寮房壁上,提醒自己切要念 死、莫放逸的警策作法。依循著歷來佛教經典指引的修行軌跡,發現大致有兩類處理問題 的應對方式,也就是轉換所緣的暫時降伏或者正面交手的對治根除。 選擇出家學道的身分,及其所帶來生命重心的轉換,常常迫使自己不得再找藉口推拖 不修行,或是逃避去面對許多過去沒機會遭遇、也不願意碰觸的課題,其中之一的學習就 是看清並直視死亡的挑戰。其實,從生理的角度而言,死亡本身僅是一極短暫的歷程;再 者若反思自己從無始來、於死生之間的無數行旅,引渡往隔世輪迴的死亡經驗,應該不會 太陌生。不過,隔世之迷和累劫的業習,以及世間教育裡缺乏反觀覺照的宗教啟迪,使得 末學此生二十多年來,在努力擴展生命寬度、積極攀登生命高峰的同時,幾乎同一比例地 增長了貪染、瞋恚和愚騃。於是,面對死亡的思惟,成了很不容易超越的障礙。 在家之時,諸親好友的生離死別已讓自己難以從傷感中走出;披薙出家後,許多的世 間不幸則使自己更容易濡濕雙眼。死亡無常的降臨會遇愈多,愈加認識自己心志的脆弱和 修行智慧的不足。直到閱讀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念死無常〉篇章,一直以來內心那 股想要直接面對、勇敢超克死亡的渴望,終於找到了出口。 修行:隨念於死 《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乃西元十四世紀,中興西藏佛教的宗喀巴 大師,有鑒於當時藏傳佛教多數的修行者,對佛法的整體性、差異性和方便性無能融通, 故於教理與修持二方面抱持偏執或棄捨的心態。宗喀巴遂依彌勒菩薩之《現觀莊嚴論》以 及阿底峽尊者之《菩提道炬論》二書為架構,再循著龍樹、無著二大論師的軌道,將三藏 十二部聖典之精要,不論派別、傳承皆完整地涵攝,並將趣證佛果所必經的菩提道,分成 淺深漸次、不可缺漏的三士修學進程。修念於死的教授位於《廣論》下士道的入道之首, 這使得思惟死亡的課題,成為藏傳佛法修習系統中重要的區別指標;換言之,能夠進入死 亡的念修,才是菩提道的下士。故可以說,《廣論》從念死修習揭開三士道正行的序幕, 不論修行者之目標為下士道之來生善趣、中士道之解脫生死或上士道之圓滿佛果,都得依 念死為起點作次第的修持。 一、未修念死之過患 首先,宗喀巴大師認為,一介凡夫欲踏入修行門檻,要能引導其心從貪圖現世的利樂 ,轉而希求後世的安養。蓋大部分人在修行的嚮望培養起來之前,眼光常只關注在此生的 幸福與否,終其一生勞碌奔波於財富、名望等人生美景的追求。反省這些行為的背後,可 以發現源自於一種心念的根本錯誤:即「錯執無常以為常」的顛倒妄想,受到此類「身命 將久住」、「今日定不死」的見解欺矇,於是導致種種過患。大致可以分別為以下三類: 1.起諸煩惱如瀑流轉:因以為身命尚久不死,故對此生名、利等起貪欲;如遇任何障 礙到貪欲的追求,則心生瞋恨;然每日正處於未修念死的過患中,卻蒙昧無知。諸如此類 的大煩惱、隨煩惱宛如瀑布,縛轉於生命之流中。 2.惡業增長善業斷棄:由於煩惱的纏縛流轉,每日不斷地造作種種惡行,薰染發達諸 惡業的力量;同時也因無暇修習對治惡業的法門,遂逐漸捨棄了善妙正法,斷除了能令增 上的善業和功德勝利。 3.命終之時墮諸惡趣:眾生是隨業招受來生的果報,臨命終時除了極重業或有憶念引 導,大部分皆隨著慣習的業力而招感後報。平時若受惡業的牽引薰習,命終之時墮往苦痛 惡劣的三惡道,則是必然之路。由上可見,「執常不死」的顛倒妄想將引發連鎖的過患, 造成生命體向下沉淪的惡劣循環。 二、修習念死之勝利 繼未修過患的警策之後,《廣論》接著提出修習的勝利。一反一正的說法脈絡,無非 是想透過設身處地的劣勢與優勢分析,引導修行者從對念死的陌生無知,發起意樂並投入 修行。而此處提及修念死理的勝處,包括: 1.遮止惡行:若能踏實體認自己今日必死,於塵世種種劬勞、羈絆,遂不受迷惑或盲 目追求,故能避免諸多參雜不良質素的惡業造作。 2.修集眾善:再者,對死亡將至的透徹認識,內心會激發出一股向上、向善的殷切力 量,積極投入相應於佛法的善業積集。 3.自利利他:念死修持帶來的止惡行善的力量,不僅於己內心擁有安頓之道,成就勝 妙果位;對於普世眾生,更能具無上的悲懷,願將自證的法益挹注世間。 總而言之,直接修念於死實是能夠摧伏惡法、成就善行的重要勝妙法門,佛陀更曾在 《大般涅槃經》中讚譽:「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 三、釐清念死的正確發心 明白未修過患以及修習勝利,主要是為了引起修死隨念的發心。而若真正發起心來念 死,將能達到止惡、行善以及自利利他的功德。於是,啟發一種確實無誤的念死心態,避 免盲修瞎鍊、白忙一場,實為進入念死修習的關鍵。 《廣論》採用破邪顯正之法釐清念死的發心。錯誤的念死發心,論中指為一種世俗上 貪生怕死的心態,也就是想到死亡之時,將與愛戀的親友、財產分離,情感上遂生出不捨 與害怕。若追本溯源,可以發現這是從未根本了解念死的發心道理而來,所以怖畏對象的 選擇並不正確。反之,《廣論》說明真正當掛念、感到恐怖的,應是體認自己來不及修行 、卻又將亡歿的事實。這乃從瞭解自己業報身的必死無疑開始,再發現種種能致墮落的惡 因未除、能生善趣的淨因未集,於是感到憂悔與擔心。此外,這種死前未及斷惡修善的畏 懼感,若是正確地思惟培養起來,不但不消極,反而是一種渴盼每分每秒皆修行的念死心 。同時,修行者也將能因為積極地淨障集資、安住正法,臨終則不致有悔而害怕死亡。 由上所知,《廣論》所謂的發心念死,是一種源自於正見業果理則的死亡憂懼,然後 決定修持的思惟和憶念歷程。 四、修念死理 在正確發起心來念死之後,《廣論》於修法上的教導,為一殊勝的「三種根本、九種 因相、三種決斷門」修持系統。之所以稱為系統,乃宗喀巴大師先將念死的法則設計為三 大根本,而每一根本下又分別有三支因相,修行者藉由思惟死亡的本質─即此「三種根本 」和「九種因相」,然後次第生起「三種決斷」的修行誓願。 試將「三根本、九因相、三決斷門」的修持系統,敘述如下: 根本一:思決定死。第一個修持根本,是思惟死亡的必然性。 因相 1-1 思惟死亡無緣能卻退:試想一個人即使擁有任何的身分、住所、時間或特 權,然死主的必定到來,實無有一因緣能逃脫或退卻。 因相 1-2 思惟壽量的無間遞減:每個人業報所感的壽量再長,總是晝夜不停地消逝 ,催逼著我們迅速向死亡靠近。 因相 1-3 思惟未及修行又當死:人生再長,扣除睡眠、老病和無義銷耗的時光,真 能修行的餘暇甚少。 決斷 A:必須修行正法。思惟上面三因相後,反省自己對世法的貪戀,如夢幻般受不 實欺瞞,唯能肯定死亡的必然到來,於是發起在死前修行正法的決心誓願。 根本二:思惟死無定期。雖由思決定死而有修行正法的決定,然平時的散心妄念故相 應於現法安樂的追求,所以,對治此的第二個修持根本,就是思惟死期的無法確定,以一 種今日必死的心態隨時為死亡作準備。依據的是下列三因相: 因相 2-1 思惟贍部洲壽量無定:不同於它處眾生壽量的固定,南贍部洲人壽量的特 色就是不確定,死期未知之下,不論老少皆有可能隨時離世。 因相 2-2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極少:疾病和四大不調的內緣損害,以及能致喪命的 種種外緣侵擾極多;而能長養身體延長壽命的活緣極少,甚至會轉變成死緣。 因相 2-3 思惟身極微弱:身體並非想像中的堅實,其實微劣脆弱得如同水沫,無須 大損即能壞命。 決斷 B:從現在而修正法。在壽量的不確定、死緣眾多和身命脆弱三因相的徹底思惟 後,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死亡隨時會來、而且絕無定期可言。這是三種根本思惟中最重要的 想法,一旦具備死無定期的信解,將能扭轉眾生喜戀棧、好推延的心態,決定即刻開始精 進修行。 根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除了慎防死亡隨到而發起即刻修行的決斷, 還有第三項根本法則必須思惟,就是臨命終時除了佛法,其餘皆無益處。思惟前二根本縱 然發起精進勇猛的力道,仍需有正法作為眼目,引導行者向於正道,否則修行倚錯方向, 也是徒勞無功。 因相 3-1 思惟親情不可替死:命終之時,親友縱有再多不捨,也無人能伴隨或替死 。 因相 3-2 思惟財富無可持往:生前拼命追求的財物受用,死時一毛一角都帶不走。 因相 3-3 思惟身體必須棄捨:畢生最珍愛呵護的身軀,死到臨頭也得棄捨。 決斷 C:死時唯法是依是怙。此生擁有的親情、財富和身體,縱使幸福圓滿,然而死 亡來臨的那一刻,只得一一的棄捨放下,這是何等令人哀慟不安。因此,除非收起外放尋 求的心懷,反觀自省在孤寂的人生死路上,究竟可以幫助自己、解決痛苦的,唯能依靠佛 陀的正法。 由上可見《廣論》的念死法則─「三根本九因相三決斷門」,從對治現實之不死倒見 出發,藉著思惟各種根本與因相,次第透視死亡的本質,進而發起對死亡正念憶持的誓願 。整體而言,《廣論》之〈念死無常〉,的確是一套完整具有因果、淺深階次的思惟修持 系統。 表一:《廣論》念死法門之「三根本、九因相、三決斷門」修持系統 (※請見連結) 自勉:恆持不懈 修行最忌知行不一,任何至臻完善的法門義理,行持若僅三分鐘熱度,也是無法受用 。何況宗喀巴大師更是殷切勸勉念死的修習,不僅是初學佛的法門,在修行的中期、後期 ,念死的道理皆為必修的資糧。如今,每日思惟死亡無常的恆課,正帶領自己審視習總以 為常的堅固見解;逐步消融誤解生死的茫然悲愁;學習將每個死亡的因相思惟當作增上的 磨練;然後朝向安然直視死亡的境界,勇敢邁進。 轉載自: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46153.pdf -- 「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 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入菩薩行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56.38
pork:不談死亡,那要怎麼辦喪禮? 02/10 21:33
cool810:可看文中:“三、釐清念死的正確發心” 02/10 21:48
cool810:如理抉擇的體會到死無常,則會積極地把握難得的人身斷惡修 02/10 21:52
cool810:善證法,乃至發願修習一切善正之佛法自利利他,時間不空過 02/10 21:58
cool810:例如行持修習三十七道品乃至六度萬行。 02/10 21:59
cool810:《大般涅槃經》:「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及 02/10 22:22
cool810: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02/10 22:23
cool810:也可參考上一篇“[讀經] 關於【念死無常】”。 02/10 22:23
ackino:讚嘆 02/10 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