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載:http://book.bfnn.org/books/0144.htm#a12 諸同學,佛法法法平等,都有功德,本無大乘、小乘之分。如來設教,對症下藥,以眾生 業識不同,心量遂有大小,故方便導引,說小說大,其實歸元無二。惟淨土法門,三根普 被,利鈍全收,上聖下凡,同登覺岸。蓋淨土以「阿彌陀佛」四字為真經,所謂「一句彌 陀法中王」。淨土法門,既然如此殊勝,如來何以更立八萬四千法門?當知眾生根器不同 ,因緣各異,苟非方便多門,何能普攝?但一切諸法,皆由淨土法界流出,復歸淨土法海 ,到歸元時,無一法可得。至於佛說西方,乃以日為喻之意,何以故?日出於東,而沒於 西。以西方極樂,喻人生歸宿之處,故修行人圓寂,曰歸西。其實淨土周遍法界,無邊無 際,豈有束西方位?不過眾生根有利鈍,佛對心量大之利根人,即說大乘;對心量不之鈍 根人,便說小乘:對不明自心,貪求外佛者,因病下藥,故說西方淨土,以妄遣妄。實在 一切法門,不離自小,故究竟淨土,即在自心。心淨土亦淨,心穢土亦穢,修習一切法門 ,皆能淨心,非必專修淨土法門方歸淨土,所謂一切即一故。 諸同學,自心淨土外,究竟還有西方淨土否?當知確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 》、《阿彌陀經》三經中皆說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之事,歷歷如繪,又各大乘經論,亦皆讚 揚淨土。諸佛菩薩決無妄語,吾人當可深信不疑。但西方淨土,唯心所現,自心不淨,則 西方淨土,遠隔十萬億佛土,何能到達?若自心能淨,則西方淨土,不隔毫端,舉念即至 。故自心能淨,則自心淨土即是西方佛土。故古德云:「念佛、念心、心念佛。」足見佛 即是心,心即是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若著生西方,則是偏執方位,迷失本 心。既然如是,還有生西之事否?須知,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故古德臨終,大都念 佛,並非著求生西,乃念佛即佛故。 淨土法門有四種修持: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一 般修淨土法門者,多習持名一種,持名果能持至一心不亂時,則千修千人去,確有西方可 生。故持名念佛之人,要真信切願,念到臨終時,他念不來,只此念佛一念,即感阿彌陀 佛前來接引,絕對生西。又平時不知念佛,而臨終時,因往劫善根暴發,忽然能念,亦能 生西。但普通生西者,皆名帶業往生,云何帶業?不但往劫今生未了之業,即此念佛一念 未淨,亦名為業。云何念佛亦是業?有念皆妄故,有念非淨故。所以修淨土者,謂之修淨 業。凡帶業生西者,既生西後,還須再加修持,如口念心違者,只種善根而已,尚不能生 西,何以故?因平日非真心念佛,臨終百感交集,此時心中不起佛念,不能念佛故。世人 念佛者多,而生西者少,即緣此故。至若觀像、觀想,還是以境攝心之方便法耳,仍非究 竟。何以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悟得無生,乃證實相,證到實 相,方為究竟。實相無相,又有何觀何想?唯實相念佛,不著土相,不著佛相,不著念相 。念佛即佛,即是實相念佛,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念到能念的我, 所念的他,一無所有,則能所雙忘,實相現前,不待彌陀接引,即證無相菩提。 依上所說,學佛人何不捨小趣大?云何小大?念佛僅求生西者小,實相念佛者大。蓋念佛 本好,然一求生西,即屬有相。有相即有所住,有住即有限量,有限量故名曰小。實相念 佛,念到離念真心,全體顯露,即證實相。實相無相,無量無邊,故名曰大。且帶業生西 者,仍當回入娑婆,行菩薩道;而實相念佛者,念佛即佛,即身是佛,即行佛道,豈不殊 勝!雖然如是,但實相念佛境界太高,機不相應者,可多誦《金剛經》,即能悟得實相念 佛。何以故?此經是實相般若,足以熏發其般若種子,便可破相見性。否則可在持名、觀 像、觀想三法之中,擇一修持,心念不二,當能生西。在此末法時代,無論何人,能念一 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即種善根,功德無量。 諸同學,學佛究竟在求淨心而已。一切法門,皆可淨心;一切法門,皆是念佛法門。何以 故?一切法門,皆成佛道故。又一切法門皆是禪,何以故?禪重自心,一切法門,若不了 自心,終不成就,心外無法故。如淨土法門,持名持至一心不亂,此時境界,豈非禪乎? 《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非禪而何?實相念佛,至三昧現前時,即入正定 ,又豈非禪?故《大集經》偈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既云念佛,何 以又名深妙禪?可見念佛即是禪。復次,淨土與密法,亦等無有異,何以做?阿彌陀佛四 字,即諸經之總持,總持即密咒之義。念阿彌陀佛,若不著土想,不作佛想,即等於持密 咒。又淨土法門之持名、觀像、觀想,與密法初機時之持咒觀想無異。淨土法門之實相念 佛,能所雙忘,與密法之般若無異。不過修密者,依次漸入;而修淨者,於四種念佛法門 中,各擇一門專習耳。於此可見禪即是淨,淨即是密。所謂三而一,一而三;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有何分別?後人或有不明此等理趣,專於假名上,強分門戶,互爭大小,皆是 著相自縛。其實佛法究竟,無有大小,無可言說;一切有說,皆歸一乘。蓋念佛念到三昧 現前,參禪參到話頭盡處,修密修到三密一如,歸元無二,皆是淨心而已。 佛法多門,然同以持戒為重。戒品雖多,不外身戒、心戒兩種,即戒身不妄動,戒心不妄 想。無論大乘小乘,能持戒者,皆是佛法;不能持戒者,皆非佛法。不過大乘小乘,戒品 極多,各有所重。修大乘者,每因恆順一切,隨緣利他,故重心戒;修小乘者,因守護如 來家業,四威儀中,必須清淨莊嚴,使世人敬重佛法,故童身戒。至於根本五戒,殺、盜 、淫、妄、酒,居士受持者多。然無論大乘、小乘戒、居士成,凡能真心持守者,不但甚 有功德,且能引起他人信仰佛法;若受而不守,不獨自招毀戒之罪,而反引起世人疑謗佛 法,乃至影響一般學佛之信仰。大家明白此理,可見能持戒者,學大乘亦好,學小乘亦好 ;不持戒者,學大學小,不但都無是處,而且必遭墮落。吾人所學心地法門,即大乘無相 法門,必持「心地無非」之戒,否則不但墮落,而且即身著魔。復次,小乘身戒,偏重於 相;大乘心戒,不住於相。偏重於相者易見,不住於相者難知。唯其難知,愈當戒慎乎其 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較之偏重於相者,其難易不可以道里計。 以上所說身心戒品,雖有難易之分,而持戒之功德則一,故只宜互相讚歎,而不宜互相毀 傷。《維摩經》云:「自守己戒,勿譏彼闕。」如此,方合佛法圓融之旨。乃學人不明此 理,或有分門別戶,交相詆毀之事,良可歎惜!即如吃素一事,學大乘人,說小乘人吃素 是著相;學小乘人,說大乘人不斷葷,是違背佛法,紛紛責難。當知吃素養成慈悲之心, 又捨口腹之好,確有功德;然不住相之大乘人,以行菩薩道為本,苟限於素食,何能依四 攝法而起利行、同事之用?況佛制亦許方便食三淨肉,豈是斷葷不斷葷,便足斷定是佛法 不是佛法乎!又如斷淫一事,本學佛人最要之戒,小乘菩薩,終身斷淫,固是了生死之根 本;而大乘菩薩,心不住相,亦不離相,只斷邪淫,不必盡斷正淫,所以者何?因菩薩應 機示現,混俗和光,方能普攝。堯、舜、禹、湯、文、武、周、孔,應運入世,皆是菩薩 。末法時代,娼門屠戶,皆有菩薩示現。不過菩薩不墮邪見,殺盜淫妄,必為救世利生而 發。如來當日,亦示有妻有子,即顯正見故。若舉世斷淫,菩薩何能入世?何以達眾生不 盡我不盡之願?菩薩留惑潤生,即緣此故。且菩薩示現種種逆行,豈凡夫所能測知?即此 六字大明,以除蓋障,菩薩之殷勤求覓,而為一戒行缺犯且有妻子之法師所傳,載在《大 乘莊嚴寶玉經》中。又《圓覺經》中如來答彌勒菩薩:「回入塵勞,有幾種方便?」之問 ,明明說以大悲方便入世,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又答普覺菩薩:「末法 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之問,一則曰:「求正如正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 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諸有過,讚歎梵行。」再則曰:「示現種種過患,心無 憍慢。」況復搏財妻子?可見修大乘佛法,不可著相。然菩薩雖現逆行,皆有事無心。苟 心不清淨,別有企圖,藉口不著相,示逆行以護具短;自詡我是大乘菩薩,修大乘法門。 此等人,確是邪見,必墮阿鼻地獄,因果不壞故。 佛法固重解悟,尤重行證。然無行即不能取證,故六祖云:「見聞轉誦是小乘。」因為徒 炫多聞,枉增知見,見法即動,著境生心,故云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因為佛法意義, 其深難如,能悟解者,亦有功德,但未能依法修證,故云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因為法 法平等,本無大小,一切法皆以修行為本,凡能依法修行,始終不二,定能成就,故云大 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因為如此便是即 相離相,實相無相,故不染著,亦無所得,無相無得,亦名真得;通萬法,亦備萬法,無 可言說,唯證方知,故云最上乘。在此四乘中,前三乘雖有言說,然亦非親證,不能真知 。故依法修行,為學佛人之根本,如受法不修行,或修行不依法,皆難取證,一無所成。 學佛人無論習何宗派,皆佛弟子,自己不依本法切實去修,埋頭去行,一味互相責難,分 別大小,所以佛法衰敗至此,反不如西人人天道之天主教、耶穌教等。何以故?彼等教義 如何,姑置不論。然其新舊教徒,各能秉承其新舊約之精神,到處傳播,不憚梯山航海之 勞,艱難辛苦,每到一處,竭盡智力,不達成立教會之目的不止。成立以後,繼續開辦學 校,設立醫院,乃至一切慈善事業。試看現在致大富、享大名者,也有是他們教會培植的 。如此精神,如此行為,雖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然亦足啟人信仰。我等閉目一想,豈不 慚愧!還要關著門,自己恭維自己,甚至互相責難。須知佛法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失道 意,即是違背佛旨,破壞佛法,豈佛弟子? 佛門弟子,若欲佛法昌明,即應除去門戶之諍,各依各法,各持各戒,無論身戒心戒,但 能持守,即為正道;不能持守,即非正道。六祖云:「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古人 造此正字,從一從止,隱寓教化之意。依佛法說,一切法門,皆歸不二,止於一則正,有 二非正。言行不二,則為一;言行不一,則為二。正要心正,貌正心不正,仍非真佛弟子 。苦自心能正,則好壞平等。既是平等,則讚謗由人,又何必計較。佛在世時,尚有人謗 ,況後人乎!而且謗可消業,焉用煩惱。謗有二種:一故意謗,二無意謗。凡故意謗人者 ,另有作用,可不必論。無意謗者,因認理不明,更不必計較。我等修心地法門,以利他 無我為心願,何有于謗!況密法根本原則,即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本。明白此理,一切 謗語,何殊甘露! 諸同學,佛說四乘,何嘗有四?所謂一路涅槃門,並無大小。故《法華經》開權顯實,如 來親說,法只一乘,無二無三,而且四大聲聞,同受佛記,更知無有大小。六祖謂:「乘 即是行。」心量大者,則大行;心量小者,即小行。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 下。」窮達二字,不一定作下位、上位解釋。窮者心窮,心窮則量小;達者心達,心達則 量大。如來於鹿苑說法後,見諸聲聞等,心量太小,仍著於相,故令行詣維摩丈室受呵, 使其心量變大,以起大行。可知非修大乘法者,即是大乘;必定智慧大,心量大,願行大 ,功德大,一切不著相,方算大乘。雖修大乘法,而智慧小,心量小,願行小,功德小, 處處好著相,仍是小乘。云何為大?心地無非,則體大;利他無我,則用大。大家本此兩 句之體用,切實去行,而不著行相,方不愧學此心地法門。但究向何處去行?須知要在世 出世法上去行。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大家 多劫修侍,故學此無相心地法門,殊勝因緣,不可因循錯過;亦勿分別大小,慧明巳在語 錄上說過:「無分別智,即勝智。」 第十三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諸同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今略說之。 《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然全 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 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 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時悟道,然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當知 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已見性。何以故?試看六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 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於此偈語,如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 ,故令三更入室,傳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周不二之理,後來 即依此教化學人,大振宗風,可見這兩句經,非常重要。望大家特別注意!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 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 。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 ?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 無我心,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而眾生所生 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 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 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故學佛人欲悟實相真心,即要放 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 心由道見。請到究竟,這一個 道字,也不可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 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 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諸同學,既知應無所住,即是實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卻不要去覓此實相,覓此法 身佛,覓即不是。何以故?實相無相,不可覓故;放下便是,動念皆非,一起覓心,便成 妄想。當知此實相境界,非諸佛獨有,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與眾生,本來無二 故。只要大家此刻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則如如不動,萬物同體,即是實相之無住真心。 如一念微動,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實相。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 動被雲遮。」大家修持不能相應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縛,豈 能自見本性? 大家現在修的心地法門,須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認清,要明白這兩句經的體用 ,必先立具體,然後才能起其用。體云何立?將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因一切放 下,妄心自息;妄心息,則無住真心自然現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是好,而總不能放下者 何故?蓋吾人業識太深,放下不易,因為放下不易,故又要從降伏其心下手。殊不知一切 無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頭上安頭,果能一切無住,即得實相本體。依實相本 體,而「住無所住,生無所生」即是依體起用。 佛與眾生之分,只在覺與不覺,慈悲與不慈悲。覺則即相離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不 覺,則見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眾生。慈悲,則平等為懷,萬物一體,即名曰佛;不慈 悲,則貪瞋癡慢,煩惱叢生,即名眾生。然覺與不覺,乃體上之分;慈悲與不慈悲,乃用 上之別。體用不二,皆是一心,若能轉惡心為善心,即是佛心。放六祖云:「一念平直, 眾生是佛。」 諸同學,佛有三身,當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謂法身、報身、化身。其實三身即是一身,無 所住是法身;生其心是報身與化身。所以者何?一切不住時,空寂靈知之真心,偏滿虛空 ,即是法身。生其心時,善心生,得善報;惡心生,得惡報,此時之心,即是報身。一念 思量,種種變化,思邪化地獄,思善化天堂,此時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就要 時時在無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虛空,而不存虛空之量;度盡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所謂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即是無所住,隨緣即是生其心。 第十四座 出世與入世 諸同學,佛法真理,本不可說;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說,都歸一心。究竟何心是 出世?何心是入世?當知真心為出世,妄心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 ,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報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不二,離開入世, 亦無出世。放六祖云:「離世無菩提。」這種道理,要用心參究,才知道我佛慈悲應世之 大事因緣。 初學佛者,只談出世,不談入世;而昧於佛法者,一味入世,不知出世,如此皆落邊際。 何以故?世法即佛法,離妄無真,離真無妄。而且佛法真實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 是入世。故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又云:「如如不動。」當知,出世入 世乃是體用不二之理,出世為體,入世為用,離體無用,離用無體,佛法真理,如是如是 。而凡夫妄生分別,執著入世,則起惑造業;執著出世,則厭離生死。殊不知諸法如幻, 生死亦了不可得。如來為破此等執著,故恆順眾生,示現種種方便,引其入道,其實應無 所應,住無所住。其法身真心,十方片驗偏滿,妙用如如,正表出世;而其報身,本此真 心,現示幻身,隨機應化,正表入世。學佛人如果明白此理,住無所住,生無所生;無住 無生,即是真心。真心是空,妄心是有,一切一切。有事無心,當下自在,何有出入?不 過此理微妙,初學不易領悟,所以要從無住生心上用功。故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即是出世,生心即是入世,無住生心,即是出世入世不二之妙心。 大乘佛法,不離入世,不廢出世,故首在修心。修持不相應者,並非佛法不相應,因學人 不肯在心上用功,故不明心地,不知何心是真,何心是妄;又不知真心妄心即是一心;更 不知一心之妙,亦不可得,所以修持不相應。修持不相應,則功不成而用不彰。蓋佛法真 理不能悟到,其他道理亦難徹底,因此世道遂受影響。須知世道漸衰,並非世法不良,乃 是人心不正所致。何以故?人心不正,則道心不立,以致捨真逐妄,捨本逐末,從流忘返 ,真理愈晦,世道愈衰。所以說事在人為,道在人行。世法佛法,理無二致,故儒家云: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如人人能本仁心,行仁事,入則仁慈仁孝,出則仁愛仁恕,以 仁感仁,以仁而格不仁,何愁世道不仁。 邇來人士,鑒於國勢不振,遂疑固有文化無濟實用,其實中國文化最高,道德尤勝,儒家 之修齊治平,於入世之道,已臻其極;而大乘佛法,涵蓋一切,普濟群倫,並行不悖。不 過近代以來,歐化東漸,學術雖新,但迷於唯物,忽於唯心;只知入世,不知出世。而國 人炫其功利,對於固有文化,多半不肯深入研究,以致人心江河日下,而世道愈以澆薄。 若欲挽救世道,即當先救人心;欲救人心,亟應弘揚佛法。何以故?佛法無邊,不住無為 ,不著有為;不捨出世,不離入世;不偏唯心,不偏唯物;以一切法無我之真心,運用一 切法;以一切慈悲之心量,應付一切人。如此則萬物得所,自然成化矣。茲有一偈,以揭 其要: 佛法與世法 心善是菩提 本來不二法 心惡是夜叉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 佛法不離世法,只在善與不善之分耳。然法無自性,善與不善,全在一心;心正則法善, 心邪則法不善。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一切法皆是善法,善法即是菩提。不 然,則一切法皆非善法,非善法,即是夜叉。 歐美科學,偏於物質者,其善與不善亦然。就其資生工巧有益人類言之,亦是菩提;就其 新奇戰具毒害群生言之,則無異於夜叉。然此等戰具,在發明者之本旨,是想與社會國家 有利,然未想到世界人類之害,以致愈演愈烈,遂與發明本旨相乖。須知日進殺人之因, 必結人殺之果,未來之慘,可想而知。推其原因,乃由偏執入世有為之用,而忽於出世無 為之體。有用無體,偏於一邊,而失平衡,其所以執入世忽出世者,蓋以為無為落於空, 不如有為生萬有。其實空有不二,譬如一切生物,離空不生,離地不長,天生地長,正所 以顯空有不二之用。是故偏執於有,雖功效蓬勃一時,而物極必反,終非長治久安之策。 中國文化本來甚高,消長之理,偏於人心,於是唯心之士,惡唯物之害,乃偏重精神。殊 不知偏重物質,固然執有;偏重精神,亦是執空。執有執空,均非中正之道。當知精神是 體,物質是用,若有體無用,所談皆是無用之學;有用無體,所作皆是無體之事。無用之 學與無體之事,其弊相等。所以在此情形之下,除積極昌大固有之道德文化外,一面以精 神運用物質,一面發展有益科學,以物質煥發精神,方合中正之義。 世俗以為學佛人不應談世法。談世法彷彿是開倒車,當知倒車就是順車。何以故?法法圓 融,兼含互攝,入世固含出世,出世亦不離入世。入世出世,尚是假名;倒車順車,更是 戲論。故經云:「無有定法可說。」總之,佛法真理,不離世法;出世入世,全在自心。 心正,入世亦走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入世。六祖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慧明悟境有限,方便貢獻,只備大家作一參考而已。 -- 腰中雙綺帶 夢為同心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1.1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