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非常感謝諸位大德,這麼深入、這麼有價值的疑問。後面的幾個問題,我必須簡短回 答,不能夠詳細說明,因為所剩的時間有限,不能將課程留到晚上的時間來講。所以,如 果解釋得太簡短,不夠清楚時,我必須向諸位抱歉。 前天,我們提供三種方法,來說明中觀的辯證。第一種方法就是用車子和它的零件做 譬喻,從七個角度來辯證一切諸法皆非自性有。第二種方法是引用龍樹菩薩本人的說法, 就生起的因來說明。一個法的生起,到底是從自因、他因、或是共因、無因來生起的?這 都已經說明過了。現在要從第三個角度(緣起的角度),一切法皆是因緣生,一切法都是 互相依存的角度來辯證,證成一切法皆非自性有。緣起或互相依存的理論,是佛教所獨有 的。其他宗教、其他哲學,從來沒有提過緣起的主張。所以,佛教最殊勝的地方,就是提 出了緣起見。緣起見是佛教所有宗派,包括四大部宗,以及其他很多小部派,都共同接受 ,共同主張的。固然在很微細的詮釋方面,各宗派會有小小的不同,但就整體來說,所有 的佛教宗派都是倡談緣起,所有宗派的理論,都是建立在緣起之上,所以緣起見相當重要 。 首先,我們談一談緣起的定義,緣起的中文,只有兩個字。梵文pratiya-samutpada、 巴利文paticca-samuppada 卻包含三個字根,藏文也是由三個字根合成的。pratiya 的意 思是「世間所有現象是兩方面的,不是單方面的」。譬如說:由因緣而產生的果,並不是 說只有因緣產生果而已,果也是因緣的一部分,果也是讓因緣之所以成為因緣的原因。為 什麼會有因呢?那是因為有果才有因。為什麼會有果呢?那是因為有因才有果。所以,如 果沒有果,也不可能有因。因的存在是因為有果,果的存在是因為有因。這就是緣起,也 是在梵文、巴利文、藏文裡第一個字根的意義。 第二個字根 samut,意思是「關係,依賴的關係」。表示兩個現象、兩個法之間一定 要有關係,要有依賴的關係,要有時間、次第的關係。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兩者 之間一定要有關係存在。如果沒有關係存在,就不是緣起的內涵。第三個字根「pada」的 意思是「生起」。生起是從無到有,某一個新的現象生起了,某一個法生起了。 因此,「緣起」這個名詞,中文雖然只有兩個字,可是在梵文、巴利文、藏文裡面卻 有三個字根。它的第一個字根意思是「互相的」,第二個字根意思是「有關係」的,第三 個字根意思是「生起」。把緣起的原文含意講出來,就是「互相有關係的生起」。英文則 有種種翻譯,個人認為翻譯成inter-dependent arising 比較接近原文的意思。 佛教經論對緣起的詮釋,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比較粗的層次,是解釋兩個法( 現象)或兩個個體之間的關係。眾生在娑婆世界裡面輪迴,生而後死,死而後再生,在這 樣的輪迴裡面,其過程是什麼原因呢?那就是緣起的原因。一般用十二支緣起來解釋人生 輪迴的現象,是因為有某一個因,就自然會引伸某一個果出來。這十二支緣起,一支影響 另一支,一支引伸另一支。人就在業力及無明的影響之下,生而又死,死而又再生,在十 二因緣裡流轉不停。如果想要解脫生死的流轉,得到大自在,就必須將十二支因緣,從頭 把它止息掉,滅掉了源頭,後面的十一支自然也跟著滅掉了。這是特指人或眾生在娑婆世 界裡面流轉的情況,當然也蘊含著還滅的修行方法。這是從比較粗的層次解釋,專指眾生 而言,並不普遍。 第二個層次是微細層次的解釋,也就是把緣起放在一切現象、整個法界裡面來探討。 所有一切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都建立在緣起上。在這方面,就要談依賴、依存的關 係。依賴、依存的關係有三種:第一種是因和果之間的依存關係。譬如我們現在燒火,有 火出現了,必然就會有煙,煙是因為有火在燃燒,有火而後有煙,這就是因和果之間的依 存關係。第二種是假名所產生的依存關係。因為我們眾生執著假名,誤以為假名是實有, 是自性有,而產生一連串的反應。譬如說:我們心中生起了「車子」的假名,聽到了,或 是看到了,或是想到了「車子」這個名相,就會產生種種心理反應,也許我們愛這個車子 ,想要擁有這個車子。又譬如我們心中想到了「人」這個假名,人只是一個假名,其實一 切法都只是假名而已,可是這些假名在我們眾生心中,就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應。我們一想 到「人」,就以為人是實存的,是獨立存在的,卻不知道去分析,「人」其實不是自性有 ,不是真實存在的,人只不過是五蘊的假合而已,並沒有真實的存在,但是,假名在心中 生起以後,就會引起一連串心理反應。因此,這第二種關係就是假名跟假名所引起的心理 反應之間的關係。第三種關係是相對性的關係,大是因為有小,所以大的存在是因為有小 ,小的存在是因為有大,大和小是相對的關係。善和惡,也是相對的關係。長和短,也是 相對的關係。我們在談緣起的關係、依存性時,就從這三個角度來看。第一個是因、果之 間的關係,第二個是假名和假名所引起的心態之間的關係,第三個是相對性的關係,如大 和小、長和短、善和惡等等的關係。 上面講到緣起的梵文第三個字根 pada 意思是「生起」。「緣起」在梵文裡有三個字 根,第一個字根是「互相、雙方面的」,第二個字根是「關係依存性」,第三個字根是「 生起」。生起也有兩方面的含意。生起的第一種含意是果確實是由因轉化而來的。譬如說 種子,它生出苗來了。苗,是果,而種子是因。生起,就是生起了苗,生起了果,這是確 確實實有前因,種種因緣和合產生的。生起的第二種含意是並非確實由因而產生果,而是 我們認為有某個法產生了,但是,事實上並不是真實的產生。 我們如果了解了緣起,自然就可以破除自性有的妄境。不過,這個地方,要請諸位大 德一定要記住,當我們談緣起的時候,一定要想到它原來梵文的意思。否則,就可能無法 正確了解緣起的含意。所以,我們想到緣起這個名相,在梵文裡面就是pratiya 是一個字 根,samut 是一個字根,pada 是一個字根,我們一想到緣起,就要想到這三個梵文的字 根。第一個字根代表互相,就是兩方面的。第二個字根代表有依存的關係。第三個字根是 代表生起。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而生起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就不會執著的認為法 是自性有。什麼叫做自性有呢?自性有的意思是:我自己本身就可以獨立存在,就可以實 存,我是自性有,我是以自己的自性,以自己的特性存在,我不必依賴其他因素。可是, 緣起原來的意思是「互相依存的生起」,既然是互相依存的生起,就不是自性有,就一定 是依賴於其他的因緣而生起,依賴於其他的法而生起的。因此,我們就可以破除這一方面 的常見。前面說過,眾生的妄見,不是常見就是斷見。緣起的含意,就是互相依存、互相 依賴的生起。這樣我們就不會認為一切法都是獨立存在、都是自性有,因而斷除了常見。 同時,我們也可以破除斷見,為什麼?因為緣起的含意是互相依賴的生起。既然是互相依 賴的生起,就可以發現世間所有的一切法,不管是有為法、無為法,都是互相依賴而有的 ,不是斷滅的,不會到此就截止的。緣起的正見,它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破除了常見 ,又破除了斷見,讓我們真正能體會到一切諸法的實相。這就是中道的正見。 一切法,可以說都是緣起的。我們從緣起開始講起,到現在課程結束,也是以緣起來 結束。這三天來,我要謝謝諸位的耐心,謝謝諸位的專注。雖然三天的課程也是滿長的, 可是,諸位仍然很專心的聽講,我要感謝大家。同時,我也必須向諸位道歉,因為我來臺 灣,是在匆忙之中決定,是在百忙之中突然而來的,因此,沒有寫成文字的資料,沒有任 何教學輔助工具。我只是一直在談,一直在說,說了又說,談了那麼多,一定是很枯燥的 ,可是諸位,還能夠這樣的專心、耐心,令我印象深刻。在感謝之餘,還是要向大家說抱 歉。我個人對中觀這門課程,教得並不好,表達得並不好。再來,要感謝翻譯者,如果沒 有翻譯者的精湛口譯,是沒有辦法與諸位溝通的,再者,翻譯是一個相當艱鉅的工作,我 十分感謝。最後,也要感謝主辦單位,能夠提供這麼好的因緣,讓我有機會跟大家共同探 討「中觀」,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為止,讓我們一起將三天來的聞法功德做迴向。 問題討論 【問】母親懷孕十月期間,為因果不同時,亦非不同時而生,又因果在時間點上,如何檢 驗其生? 【答】一切諸法都不是自性有,所以「自性有」這個名相,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我們的 重點不是在找出某個現象或某個果會生出來,而是在講非自性有這回事。也就是說:我們 要排遣的,要掃除的,是我們對一切現象的觀念。我們總是以為一切現象是自性有,這是 我們所要掃除的,我們的重點不是放在如何檢驗其生。一般說胎兒從母體生出,我們說他 是出生,其實他不是真的出生,這只是假名而已,這只是假名說他出生,不要把假名當作 是自性有,不要把假名當作是真的。出生只是假名,怎麼說呢?當胎兒出生時,並不是那 時候才有生命體,因為他老早已經生出十個月了,他的生命已經有十個月了。所以胎兒出 生時,並不是真正的生,那只不過是假名。佛法如何講「生」呢?佛法講的生是指色法和 心法相結合,也就是說心識(意識)進入色法(色法是物質,這裡指受精卵)。也就是我 們的心識、意識進入受精卵的那一剎那間,那才是「生」。即使如此也只是假名,並非自 性有。 【問】請示仁波切,行蘊既是空,又是什麼東西投胎或轉世到另外一個生命裡去呢? 【答】依據中觀宗,萬法皆空,也就是一切的現象都是空性。空性是說一切萬法的自性不 可得,都不是自性有。換言之,一切萬法是存在的,只不過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賴的 。心識也是空性,一直在改變,轉世的是心識。 【問】如何令自己不再落入假名的自性有? 【答】在我們沒有現證空性以前,我們總是會執著一切為自性有。一個假名進入了我們的 心中,我們的心就被限制了,由於業力和無始無明的關係,我們總是執著一切法為自性有 。所以,在沒有現證空性之前,我們總是會落入一切都是自性有的偏執中。如果我們只是 在知識、觀念上了解一切法皆是空性,我們因為還受業力的影響,所以無法避免不墮入自 性有的陷阱。唯有修行到現證空性,才能夠澈澈底底照見一切法都是非自性有。佛教以幻 術作譬喻。魔術師會變魔術,將人變成馬,讓觀眾把某一個人看成一匹馬,在這種情況之 下,會有不同的三種人出現:第一種人是已經被催眠了的人,他們確實可以看到某一個人 變成了馬,因為他們已經被催眠了,所以他們看到的人,真的變成了馬,這種被催眠的人 會深信不疑。第二種人是魔術師本人,他也會看到那一匹馬,但是他知道那匹馬是假的。 第三種人是剛剛進來沒有被催眠的人,不在催眠狀態之下,這類人看到的那個人,並沒有 變成一匹馬。他沒有看到馬,也不相信那個人是馬。這三種人,可以譬喻我們人類就是這 個樣子。當我們都不了解空性的時候,我們等於是被催眠的人,把一切都看成是自性有, 真實存在,而且深信不疑。第二種人是聞思空性了,知道空性是怎麼回事,可是還沒有現 證空性。這是譬喻那個魔術師,他可以看到一匹馬,但他相信這匹馬是假的,並不是真的 馬。第三種人是已經現證空性,透過修行的力量,體證空性了,澈澈底底沒有看到馬,同 時也不相信馬是真的。如果你想要不墮入自性有,就一定要現證空性。 【問】學習中觀要如何用來策發菩提心,在生活中可否舉例? 【答】中觀是屬於哲學的層面,慈悲是屬於方便的層面,兩者是息息相關的。慈悲有三種 不同層次,慈悲的發展有三種不同基礎。第一個層次發展的慈悲,稱為生緣慈悲或生緣的 大悲。「生」就是以眾生為緣,「緣」是緣生的緣。所以第一個層次的慈悲,叫作生緣慈 悲。我們對一切眾生發起慈悲心,是把一切眾生看作是眾生,看作是生命體,所以,產生 悲心來關懷他們。第二種慈悲稱為法緣慈悲,是以佛法為緣的慈悲。這時候不只是把眾生 看作眾生,而且把眾生看作是瞬息萬變,是無常的,因而發起悲心,想要幫助眾生。法緣 慈悲,是從生緣慈悲擴張發展而來的,層次自然是高於生緣慈悲。法緣慈悲之上,還有無 緣慈悲。當修行者不僅僅見到一切眾生皆無常,而且也見到一切眾生皆是空性。正因為一 切眾生都是空性,就能生起了無邊際的、沒有限制的大悲心。障礙我們慈悲心生起的最大 因素是分別心,將我們與其他眾生分開類比,我們完全和眾生不同。這種分別心,最會障 礙我們的慈悲心,等到我們體證到空性,認知一切眾生皆是空性,皆是平等的、毫無差別 的,這時候,慈悲心就可以毫無保留完全展現出來。 【問】在藏傳佛法中,對於先證二乘果位的缺點有何看法?阿羅漢有什麼苦? 【答】阿羅漢是沒有苦的。苦之產生,是因為心裡有無明,以及無明所招致的業。阿羅漢 因為修行證果,所以他的無明已經去除了,不會再造作那些會引起苦的業,所以阿羅漢是 沒有苦的。不過,阿羅漢卻還有限制。他的限制是儘管對於法已經有廣泛認識,可是還沒 有完全認識一切法皆是空性。也就是說,阿羅漢的所知障還沒有完全去除,不能夠教導眾 生去證得佛性,這是阿羅漢的限制。有人說「阿羅漢有缺點」,我不認為這樣的講法是適 宜的。我們不能講阿羅漢是有缺點的,因為眾生的根器不同,有的眾生,你要他們成佛, 他們是沒有意願的。一些眾生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息滅痛苦,能夠息滅痛苦,對他們 來講,已經是最高的目標了。二乘是聲聞乘和獨覺乘,聲聞和獨覺在滅苦這方面是沒有不 同的,差異的地方,只是在滅苦最後的階段有所不同而已。阿羅漢在滅苦最後的階段,也 就是在要成阿羅漢時,是出生在有佛法的時代。聲聞乘就是聽聞佛法,從而修行而證阿羅 漢的。獨覺乘也是經過累世的修行,可是在最後要證果的時候,卻不是出生在有佛法的時 代,而是出生在沒有佛法的時代。固然,他前輩子曾聽聞佛法,但是在要滅苦證阿羅漢的 最後階段,不是靠聽聞佛法,而是透過思維觀察外在的因緣,達到去除煩惱障,息滅痛苦 。所以,二乘證果位的境界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地方是在他們要息滅苦,而最後證成阿 羅漢的情況不同。當阿羅漢證果以後,煩惱已經沒有了,可是過去業力所召感的色身仍然 存在,色身仍然會有苦,這時候我們稱為有餘涅槃。等到色身分解了、死了,阿羅漢就進 入無餘涅槃之中,就好像燈焰熄掉一般。阿羅漢因為見到苦是從色、受、想、行、識五蘊 而來的,因此當他進入無餘涅槃時,就讓色、受、想、行、識五蘊永遠息滅,再也不會生 起了。就好像一盞燈的火燄永遠熄滅一般,再也不讓火燄重新燃起。絕大部分的佛教宗派 ,都認為阿羅漢在無餘涅槃之中,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以後,會迴小向大,發起菩提心 ,發起要成佛的心,那時就會再修菩薩道,慢慢成佛。在佛教宗派裡面,只有經部宗認為 阿羅漢不可能再發起菩提心,行菩薩道成佛,因為阿羅漢在進入無餘涅槃之後,心識已經 息滅了,已經不再生起了。所以,阿羅漢在進入無餘涅槃之後,就從此灰身滅智,不可能 再發起悲心、行菩薩道。但這只是經部宗,即少數人的見解,即使是在小乘的毘婆沙宗, 還是認為阿羅漢有佛的種性,可以迴小向大,發起悲心,行菩薩道,最後成佛。因此,我 們不應該說二乘證果有什麼缺點,我們只能說二乘證的果並不是十分圓滿而已,並不像成 佛那般的圓滿。 【問】請問仁波切,佛教的末法時代,和基督教的末日審判,有何不同?如何建立良性的 宗教交流? 【答】這兩個觀念是不同的。佛教說,我們這個劫稱為賢劫,賢劫將會有一千尊佛出現。 過去,已經有三尊佛出現在我們地球上,他們的法都已經消失了。後來有第四尊佛,釋迦 牟尼佛出現在我們地球上,宣講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一般的說法,是說佛法將可以留在 我們地球五千年,佛曆到今年已經有兩千五百四十四年至兩千五百四十五年。換言之,釋 迦牟尼佛的法,還可以流傳兩千四百五十六年到兩千四百五十五年左右。釋迦牟尼佛的法 留在地球上,大約可以分為四至五個階段,在最後面的五百年,只留下佛教的象徵而已。 佛教的寺院,只留下佛像,只有佛經,也有人讀經,卻沒有人實際的修持。在這五千年之 間,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滅法四階段,目前佛曆已經有兩千五百四十四年至兩千五 百四十五年,已進入末法時代,佛法漸漸在衰微之中,這也是我們可以親眼看到的事實。 不過,佛法雖然在我們東方傳統的佛教地區已經衰微,但是卻在歐美西方社會慢慢流傳起 來。至少在臺灣,還有很多人對佛法有興趣,還在修學佛法。佛教說,釋迦牟尼佛的法, 從地球消失之後,會有一段黑暗的時代,過了這段黑暗的時代,第五位佛彌勒佛就會來到 我們地球,來到我們世間再重新講他的法,這是一千位佛裡面的第五位。這幾位佛,他們 的法都是大同小異的。會有一千尊佛陸續出現,我們不知道佛經的記載是不是確有其事, 或只是象徵的意義。不過,我們確實已看到佛法衰微的情況,所以佛經上的記載,不僅是 象徵而已,有可能成為事實。不管如何,佛教末法時代的觀念和基督教的末日審判,是截 然不同的。 【問】如何進行宗教交談? 【答】現今時代,宗教的交流對談,比過去更重要、急迫得多,因為今天世界上的人民互 動比起從前來得密切,宗教間的接觸,比起以前來得頻繁。所以,宗教的交流對談,就顯 得異常重要。每一個宗教在哲學上、形而上、儀式上,都會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在從事宗 教交流對談的時候,應該尊重每一個宗教,因為每一個宗教都有它發生的因緣,都是眾生 所需要的。今天仍然有宗教互相衝突、互相迫害的地方,這是非常不好的現象。一切宗教 ,固然在哲學上、形而上的觀念上、儀式上會不同,甚至矛盾,但我們要接受差異,要尊 重所有的宗教。再來,我們不應該要求別人放棄原來的宗教,改信我們的宗教。宗教信仰 是人們的基本權利,要改變宗教信仰,也是每一個人基本人權之一。信不信宗教,改不改 變宗教信仰,這種權利是每一個人的。做為宗教徒,不應該用宣傳、廣告的方式,企圖改 變別人的宗教信仰。有一天,也許我會放棄我的宗教信仰,改信基督教,改信回教,這是 我的權利。但是,我們不應該試著改變別人的宗教信仰。因為宗教只有差異,只有不同而 已。宗教沒有優越、低劣的差別,宗教只有不同的觀念。我們要接受宗教之間的不同,但 不可以認為宗教之間有優、有劣、有高下的區別。最後,我們在從事宗教對談的時候,要 知道所有宗教都有它的需要性,我們如果用這樣的善意從事宗教交流,不但可以利益眾生 ,也可以保護宗教本身。 【問】如果證悟到空性,是否意味著能看到意識與意識的流轉? 【答】是的,我們證悟到空性以後,就能看到意識與意識的流轉。 【問】有無可能掌握住意識的流轉? 【答】可能,我們是有可能掌握意識的流轉,因為掌握意識的流轉是證空性的目的。我們 證空性,首先是證到人我空,其次再證法我空。當我們證到人我空、法我空的時候,自然 意識的流轉就息滅了。 【問】我們所要遮的是心中所產生的概念,而非否定現象。請問與四念處中的心念處--心 非自性有,是否無二無別?也就是說只要有心念處,即可代表一切所知? 【答】我不認為是相同的,但是兩者之間卻有關係。如果是先證了空性,再來觀心念處, 這時候,心念處的層次就非常高。如果是先修心念處,再觀空性,就可以很容易知道我們 要遮的是什麼。這兩者是有關係的。 【問】如何在生活中察覺自己在執著什麼? 【答】我們的執著是由無明而來,如果無明沒有去除,就沒有辦法消除執著。我們如何減 少執著呢?那就是在日常生活裡,觀察日常生活事實,就一切的事實來觀察。我們要生起 出離心,出離煩惱的心,察覺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都是無我,都是空性,自 性不可得的。 【問】如何運用仁波切所開示的車子七相正理,或四相正理來破除內心的執著,請問仁波 切個人較慣用的方法? 【答】七相正理,或四相正理,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差別。誠如我所說過的,我們在修行的 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知道我們所要遮、所要破、所要除的對象是什麼?一旦知道了我們所 要去除的是我們心中的影像、心中對外境的看法、對外境的觀念以後,這些邏輯辯證都已 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所要用功的對象是什麼。邏輯辯證只是在幫助我們達到空 性的理解而已。所以,我們修行的時候,要先找出用功的目標是什麼?禪修可以分為兩方 面:第一個是止,第二個是觀。「觀」是分析性的禪修。也就是把自己的身心安頓下來以 後,好好去觀察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影像和心中的概念,自然就可以去除執著。 【問】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答】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必須完全靠經驗,任何法門都不可能適合所有人。譬如 :在修「止」的時候,就必須選擇修「止」的所緣境,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心安住在哪一個 對象之上,這完全要靠自己的經驗去選擇。我們在修觀的時候也是如此,靠著經驗,反覆 嘗試哪種法門適合自己。 【問】今日的生態環境破壞非常嚴重,超乎我們可能的控制。現實的政治利益、商業利益 ,該如何面對?扭轉? 【答】環境破壞,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沒有充分的時間詳細解說,只做三點很簡要的 說明。第一點:生態破壞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並不是哪一個國家,或是哪一個地區的事 情,而是整體人類的事情。第二點:我們應該了知,沒有辦法控制政治利益、商業利益或 社會團體,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國家的一分子,都是人類的 一分子,都是整個世界的一分子。當環境遭受破壞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有責任,因為我們 自己是這個現象的一分子。怎麼說呢?就是我們要從自己開始,減少貪、嗔、癡,我們要 從自己做環保開始,說服我們的親友從事環保的工作。所以說,環境破壞,我們也應當分 擔一部分責任。第三點:外在的環境受破壞,其實是因為人類內心先受到了破壞。內心一 受到污染,環境也就跟著污染。個人可以從自己的本分做起,一個人如果在一年之中能夠 種一棵樹,兩百萬人參加這樣的活動,一年當中,地球上就多了兩百萬棵樹。從個人做起 ,多種些樹,少用塑膠製品和紙類,少去消耗,降低我們的貪、嗔、癡,這樣子,環境就 會改善。之前提到,個人是整個地球的一分子,是國家的一分子,也是人類的一分子,要 盡一己之責任。所以,我們不應該說政治、商業利益等,都超出我們的控制範圍。我們應 該要寫文章,應該要說出我們不同意的觀點,應該對這種生態破壞提出抗議,向政府提出 反對,對商業團體說出我們的聲音。這裡所說的反對,並不是要我們走上街頭去示威,並 不是要我們用暴力的手段,去阻止環境的破壞,而是要將我們的想法講出來,對政府或商 業利益團體,說出我們的看法。 【問】針對今日講座之緣起辯證法,有下列看法:一個人不論其採信任何因果理論,甚至 於完全不採用任何因果理論,做為其行事之準則,只要該人在任何事件發生時,不論該事 件之產生,是直接或間接與該人以前之行為有關,或完全無關,只要覺知事件之生起,並 對事件不生任何可能引起的情緒反應之執著即可。是否正確? 【答】是的。 【問】經過兩天來仁波切的慈悲開示,就弟子目前粗淺的理解,好像中觀只是破妄見而不 破法,不破現象本身。究竟是不是這樣?如果是的話,那麼,中觀只破見而不破法的究竟 原因是為什麼?是學佛者對法或是現象漠不關心,或是認為它對人生並不重要呢?還是說 ,法根本就沒有讓你否定的空間,因為它早就實存在那兒了。抑或還有其他的緣故? 【答】第一點,現象或法本身並不會帶給我們痛苦,因為現象是現象,法是現象,它事實 存在那裡,並不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會帶給我們痛苦的是我們的妄見,也就是我們心中對 這個現象、對這個法的看法,才會讓我們痛苦。中觀為什麼只破妄見、不破法?因為法並 不會給我們帶來痛苦,給我們痛苦的是妄見。第二點,法根本不能破、不可能破,因為法 是事實的存在,法存在那裡。你如果要破法,那等於否定事實,就落入斷滅的極端了。事 實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呈現在那裡,我們否定它的存在,不就等於斷滅論嗎?所以這又 落入極端了,不合中觀見的中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