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附錄B-概念與真實 理解概念法(pabbatti)和究竟真實法(paramattha)的差別,對禪修者是很重要的,因 為它引導心的方向,從概念法到究竟法。 概念法是那些想出的東西或者想法,是由心所創造的。它們以究竟法為基礎而建立,是世 俗和主觀的真實。 相反的,究竟法是可以被直接察覺的現象,不假藉概念性思考、推理或者想像的過程。真 實法,不依尋於世俗的定義。但是,究竟法不一定只意味著絕對的究竟,絕對的究竟是指 ,唯一不變的無為狀態一涅槃。 雖然世俗或者概念性真實仍然是一種真實,無法完全廢除不用,在禪修期間,我們必須把 它們擱置一旁,讓我們真的看見,如實地覺知事物。 概念化可用兩種模式出現︰ 1.活躍的思考 活躍的思考是發生在用哲理來推究、規劃方案、計畫或幻想…等。當你這麼做,顯然會有 許多假設、預想、想法或者幻想,你不能同時、直接地經歷它的性質。在內觀智慧能出現 之前,你必須放棄這些。 2.「不自覺」的念頭 第二類的概念化更微細,在那個狀態下,人不會主動的去思考,至少並不出自意識。這些 概念法的形成,習氣在心中根深柢固。這些也是心理過程的重要部分,受業因和業果的影 響。雖然你不能完全地拋掉這些,仍然要以高度集中的純然覺知來超越這些,讓內觀智慧 出現。 對禪修者有相關的概念法的例子是︰ 1.文字概念法 單字是很多音節或聲音的生起,接連地逝去。 在一瞬間,那些文字不存在,只有聲音的出現和消逝,它是一種振動的形式,物質的特性 。 同理,一首樂曲是由很多音符組成。這些基於文字來演奏聲音,努力向他人傳達我們的想 法和經驗。現在它也是視覺的,因為它已經被投進寫下的文字。 聲音的概念法(話),可以是究竟法,如果他們指的是直接的真實現象,能夠來直接觀照 。非究竟的概念法,是不能當下直指實相、究竟法。他們意味著其他概念和想法,它們本 身並不真實的存在著。 因為文字的字串相連,開展更進一步的概念,它可以連結真實及不真實的概念。譬如︰文 字「心」,它是一種真實的概念,因為它指的是心理現象,不需經過概念化,可以被直接 觀照的現象。 文字「人」是不究竟概念法,因為它指的東西是沒經概念化,就不能直接經驗到的。某些 文字有可能兩者兼是-譬如「patient」這個字,它可以指一個病人,或是容忍的心理狀態 。 在禪修時,我們使用真實的概念法,來標記幫助我們認出究竟法。禪修過程中,是不應該 執取文字跟標記本身。你倒應該努力去理解,(從過程中)你覺知到的經驗是什麼? 2.形式,形狀和距離 這些概念法構成平面和立體的空間世界。 如果你研究電視螢幕,畫面的構成是電子燈,從裡面的管,快速射出。他們出現消失太快 了,你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心(緩慢)抓住的是顏色的的晃動,它形成了形狀,帶給 我們想法。他們出現那麼迅速,以致於它們好像是同時發生的。 3.方向概念法 這些是事件的概念法,在方向、關係上相應到另一事件,例如:東、西、右、左、上、下 、內、外、斜著、朝上、朝下。 4.時間概念法 時間概念是建立關於一再發生的的想法,以及連續出現的物質及心理現象。 物質上,他們與光的明暗有關(如在白天或者夜晚),身體狀態(譬如老人或年輕人)等 等。 精神上,他們牽涉到心理活動和功能,像睡眠時間、工作時間,等等。 雖然我們有作息時間、例行程序來引導我們的禪修,我們不必盲目地按表抄課。如果它不 合適,是可以調整的。在群體中,如果對大家有好處,為了團體的福利,有時個人的利益 必須被犧牲。 5.集體概念法 這些與團體或事物的聚集相應,例如一個班級,一場競賽,一輛汽車,一座城市,集體小 參,禪坐共修…等等。 6.空間概念法 空間概念法指的是那些開放空間-如水井、山洞、洞和窗子。 7.相概念法 這些過禪修而獲得的觀想遍相,譬如學習者的心像、止禪的似相。很多幻覺和影像也在這 一類。 8.人我 人們通常認為的我、你、他、她、人、狗、或者天人,實際上是不斷改變的身心過程。這 些概念法,應該用方便地使在溝通中,但是當你執取它們為真實,究竟和絕對真實,那你 就掉進衝突中,遲早要開始毀滅。 對毗婆舍那禪修,放棄概念法極具重要性,在證達「諸法無我」前,你千萬不要想有個「 我」正在做走禪,只要有正念,如對行走的過程有正念。當觀照時,有些是可以作哲理性 闡述。不過,這會掉進另一套概念法。 還有許多的概念法,例如愉快,痛苦,生活等等,我們目前並不處理它們。為了對概念化 的過程有更好的描述,解釋思考過程將有助益。 思考過程(vithi 心路),可以被定義為一系列心意識,順序生起,那些組成了我們所看 到、聽到、思考的。這些過程,起於生命流,處於深層的睡眠狀態的意識,隨著內部或外 部的感官刺激目標甦醒。 取決於目標生起的根門,共有六種類型︰ 在眼門出現的心路過程。 在耳門出現的心路過程。 在鼻門出現的心路過程。 在舌門出現的心路過程。 在身門出現的心路過程。 在意門出現的心路過程。 前五項(五門)稱為「根門」引導注意力到思考過程,其間最後一項稱為「意門」,引導 注意到思考過程。 在每道過程,有個不活躍階段組成而發生,意識(心理上業的果報)接收到它目標,例如 在眼門-眼睛看到東西,如顏色,隨後有一作用性的確定意識,其確定活躍的階段,它可 以是良善的業、或者不善的業。 在感官根門過程(不同的類型意門)之後,建立想法的過程出現,等等依目標而定。這些 後繼的部分形成概念化。例如,就眼門的過程而論,典型順序將會是︰ A.五根門心路過程︰b At bc bu pc v sp vo J J J J J J J t t b (以下為補充圖以眼識為例) b At bc bu pc v sp vo JJJJJJJ t t b 有 過 有 有 五 五 領 推 確 速 彼 彼 有 ...分->去->分->分->門->識->受->度->定->行(X7個)->所->所->分->... 心 有 波 斷 轉 之 緣 緣 心 分 動 向 一 B. 意門心路過程︰ b At bc bu M J J J J J J J t tb (以下為補充圖) 圖表 12. bc bu M JJJJJJJ t t b 有 有 意 速 彼 彼 有 ....分->分->門->行(X7個)->所->所->分->.. 波 斷 轉 緣 緣 心 動 向 說明︰ At 指過去有分(潛在意識) bc 指有分波動 bu 有分斷-當生命流停止 pc 五門轉向(pabcadvaravajjana)-當心轉向、得到感官目標。收到感官目標 v 五官的意識-如眼識 sp 領受(sampaticchana)(接收目標的性質) st 推度(santirana)(去帶出目標的性質) vo 確定(votthapana)(確定隨後的行動步驟) J 速行(Javana) t 彼所緣(tadarammana) M 意門轉向(manodvaravajjana) b 有分流 注意︰有分為生命流每剎那意識的生滅,如在熟睡中。它是過去業的果報,和保持生命流 不會中斷狀態,隨眠煩惱的出現和業報的異熟。有時它也被認為是意門。 隨著(根門的過程),之後意門過程(會生起),例如︰ 第一類型的過程通常是過去的目標過程的密集,它是由根門目標帶過來的。 接著是積聚過程,在那裡各種各樣的眼根目標積聚組合形成,例如形狀的組合概念。 下一步,他們是什麼想法,透過它的意義而發展,或者想法過程。 最後,在心理識知名字。這是透過命名過程。 這些可以進一步發展成更多的抽象理念,特別與其他根門、想法有關。但是在這裡,我們 可以說,觀照「看到」而不去思考它,切斷了許多概念法。它對捨棄形狀、形式概念的人 有助益。 聽的過程︰ 過去的過程 聲音形式的積聚 命名 意思或者想法 同理,透過觀照「聽到」,我們切斷概念法。如果我們接收到毗婆舍那的目標快一點,則 受用於捨棄不用「文字」概念的人。 再次地,聞、品嘗(嚼)、觸過程︰ 過去 積聚 命名 意思 只有如實的觀照「聞到」等目標,我們才能切斷概念法。被聞出的、品嘗到的、接觸到的 後續想法,應該不理會它。 過程一個接一個地迅速生起,以致於把那些複雜過程,變得簡單而完整。 四種明顯的堅實概念法(Ghana paññatti) 1.緊密相續 精神和物質的過程,一個接一個,快速地出現又消失,如同他們是一個連續體、不變的事 件。 2.緊密積聚 精神和物質過程,由許多特性或現象組成,依因錯綜複雜的因緣,繁密交織,使看起來像 是一個整體。 3.作用相續 有不類型同的意識心,他們各有所司,如看見,聽到等等,其非常微細,難以看見。因此 ,人們把它誤認為是一個工作體。 4.所緣(目標)密集 因為意識和過程非常迅速運轉,所緣也是一樣,不同的目標好像是同狀態似的,一起出現 ,造成了形狀,形式,等等。 因此,錯誤的覺知和幻覺出現。這些幻覺生起,是以一種漸升的層次出現︰ 幻知:錯誤的覺知目標,例如:認為自己的影子屬於某人的。 幻想:基於幻知,他就發展錯誤的想法和推理,例如某人聽覺不好,他可能會誤會其他人 的意向和含意。 幻見:由於許多的幻想,對生命他可能會執取邪見,譬如世界是恆常、圓滿快樂,有個永 恆的自我。 從這裡,我們能清楚看見,為了滲透入究竟法,破除這些概念法,即使是暫時的,我們的 正念必須︰ i.敏捷和夠快速 ii.儘量讓正念徹底、連續, iii.非常清楚,集中注意力觀照複雜的事物,清楚察覺目標的性質。 至於《阿毗達摩》把究竟法分成四個主要種類︰ 心(Citta)意識:如善心、不善心。 心所(Cet asika):如貪心,自滿。 色法(Rupa):如堅硬的要素(特性)。 涅槃(Nibbana):無為法。 簡而言之,除涅槃之外,這些都是心理和物質的過程,禪修者應證知其為無常、苦、無我 。 不過,並非初學的人都可的觀照到這些。例如,無法觀照到安止心及出世間心,因為這些 不會出現在初學的禪修中。有經驗的禪修者也要觀到捨受(不苦不樂受),這些感覺更微 細,需要更敏銳、強固的正念。 實際上,因為長久跟概念法相處在一起,初學的人不能不去觀概念法。因此,為了使這種 情況容易些,初學的人要觀真實的概念法,以幫助他們把心導向究竟法。這些就是要加入 標籤,使他們能正念覺知,觀到更多的現象法。但是毗婆舍那不僅僅是標記或者誦經,因 此千萬不可盲目對他們產生執著。有時,沒有標籤可能會更好。隨著禪修進步,現象會快 速的生生滅滅。標籤就必須要捨棄,否則它將會是個障礙。 在想法概念中,如果你確實有點毗婆舍那內觀智慧,對生命的概念必須被拋捨。顯然,正 念觀照身心現象,不管你多努力試,你不會找到一個「人」在那裡。在你進步的過程中, 你可以觀照究竟法觀的相當好,你就要放棄其他概念法,像形式、方向、形狀、空間和時 間。在適當時候,你將見到更微細的愉悅概念和真實。譬如: a.經行 起初,禪修者在走禪時,他們的心裡仍然會有腳的形狀在。 經常求助於階段步驟標記,如「提起」、「踩下」(兩步驟,每一步觀兩個目標),禪修 者會導向各式各樣的境界。當他們能清楚覺知移動時,緊張、拉力、熱和冷等等,腳的形 狀很快就會被拋棄。隨著正念增長觀照究竟法和它們的表現、反應,即使標籤也必須要拋 棄。當定力加深,禪修者甚至可能會忘記當下的時間、方向或者他們在那裡。 b.坐禪 你要先把注意力導向腹部上、下的移動,及其他次要目標,並加以標記。 當你能認出「推」、「拉」、移動時,和其他經驗像壓力,硬等等,你可能會失去對上、 下的方向感,只要如實觀照它。在這種狀況下,你可以使用另一個更合適標籤,或者就把 它整個丟在一邊。 有時,當上、下非常清楚,並且很慢的時候,增加標記如「上、上、上、上…」將可以幫 助心觀照到每個剎那。如果可以察覺到剎那相續,非常迅速地改變,那就很難把標籤放在 上、下的移動上。 禪修者必須努力嘗試,剎那相續地如實觀照究竟法的生滅,使他們的正念變得銳利。為了 幫助禪修者看清楚,他們經常被要求用他們自己的話來描述他們的經驗,做報告。(小參 時)像「Dukkha」(苦)這類的巴利術語,一定要避免。頻繁的使用表示你的心仍然涉入 理論性的思考和概念法。 不過,這裡有個警告。捨離概念法將意味著,不適應世俗覺知所講,有個「人」、「世界 」在外面。如果不小心的話,有些狀況會導致心混淆、更加迷失。重點是你要懂得正念的 呈現,以及理解概念性的世俗世界,雖然它們不是究竟真實,它們是建造在真實法上的, 你還是必須要接受,並且活在其中。 例如,有人們拒絕使用「我」、「你」這些個字眼,因為他們認為那樣做會引起「我見」 。那是不切實際的! -- 經典裡對整個的(修行)過程有系統描述是很精密的,但實際的經驗卻超越經教研 究。研究無法告訴你:這就是無明升起的經驗,這就是行的感覺,這就是特殊的意識, 這就是身與心各個不同元素的感覺(受)。---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