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內觀的深化   禪修者體悟三法印以後,不再多作思惟,只是對於一直自然展現的身心現象持續觀察 。然後五種心力──淨信、精進、正念、禪定、智慧達均衡狀態,此時觀照機能如被振奮 般加速運行,而且被觀察的身心現象也更迅速地生起。在短暫的吸氣片刻,腹部的脹起過 程是一連串迅速相續的動作,呼氣時,其伏下的過程也是如此。這種迅速連接的動作變化 ,在肢體的伸屈過程也很明顯。還有輕微的震動遍佈全身。有些情形是,刺痛和癢的感覺 刹那間相續生起。大致說來,這些感覺都令人難以忍受。   對這些感受,禪修者若想命名叫出,就會跟不上這一連串身心變化的速度。只須以平 常的態度來觀照即可,但必須警覺分明。在這一階段,對於一連串迅速生起的情境,別想 微細之處面面觀到,照一般的方式去做即可,若想命名叫出它們,總括性的名詞便足夠了 。要是想絲毫不漏、緊緊跟上,會很快令人疲憊的。重要的是,觀照清楚,並於生起之境 了然領悟。以往選定幾個目標觀察,進入這一階段,必須暫時把它們擺一旁。而注意六根 門上所起的情境。只有當觀照力不夠敏銳而做不來時,才退回到前一階段的方法。   有很多次,身心快速變化遠勝於瞬間之眨眼或閃光。但禪修者只要繼續單純地觀照這 些現象,就能看清楚它整個發生的過程。因為警覺性變得如此敏銳,似乎任何的現象一生 起,就立刻被它察覺到,而且在覺性的觀照下,它們好像閃閃發光,你可一一地看清楚。 此時禪修者深信:「身心瞬息萬變,迅速得像機器或引擎般。今已照見並有所悟。此外無 所惑,所當悟者今已悟。」他這麼相信,是因為親身體驗到這些以往連作夢也從未想到的 。   還有,由於內觀的功效,禪修者會產生光明,甚或歡喜踴躍,起雞皮疙瘩,涕淚涔涔 ,肢體顫抖,體內一股微妙的震動和興奮,好像置身於來回擺蕩的秋千上,甚至懷疑自己 只是在暈眩罷了。接著內心祥和而又活潑靈敏,無論行、住、坐、臥,都覺得很安詳,身 心的活動都相當輕快敏捷,可輕易地去觀照目標,要駐留多久都能隨心所欲。不再覺得身 體僵硬、發熱、疼痛,祥和地透視一切情境,心變得完善正直,想要遠離一切的罪惡。以 堅信不疑故,內心光明。有時候,若無情境需要觀察時,內心就一直保持祥和的狀態。類 似這些的感想會浮現──「佛陀真的是大覺大知者,身心的變化的確是無常、苦、無我的 。」在觀照當下,三法印了然於心,並且會想要鼓勵別人也修學禪定。他遠離怠惰和昏沉 ,既不鬆懈,也不繃緊,內心的祥和寧靜隨著內觀力量而生起,其喜悅是前所未有的。因 此,會想要與別人分享他的體驗。這時,會對這種內觀以及伴隨而來的光明、正念分明、 怡悅喜樂的寧靜狀態產生微細的執著。他經驗到這些禪定之樂。   禪修者不應在這些境界上徘回思索。每當一種境界現前時,應注意觀照:這是「輕安 、淨信、喜悅、安詳、快樂……等。」光明生起時,應注意著它,直到消失為止,其他的 情形也應比照辦理。在燦爛輝煌的光初生起時,很容易令人忘了觀察而高興地看著它,即 使在注視它的當下保持著清醒,其中仍摻雜著極喜和快樂的感受,且令人流連不舍。不過 後來就會對這種現象習以為常,並能繼續觀察它們直到其消失為止。有時候所出現的光太 強,以致即使單純且清醒地看著它,它仍不會消失。這時就要停止,並轉移注意力到其他 現象上精進地觀察。不可再去想光是否消失了,若起這樣的念頭,應極力注意它並去除。   當專注力很強時,不只看到光而已,其他特異的境界也會出現,而且若對任何情境想 去攀緣,它們就會持續存在。假如有這種的傾向發生時,禪修者應立即察覺。有時候,即 使不對特定境界攀緣,微弱的情境也會像整列火車般,一節接著一節出現,對於這些可見 的影像,禪修者應只是單純地注意「看、看」,它們就會一一消失。當內觀能力較薄弱時 ,境界可能變得更明顯,此時應一一去觀照,直到這些如火車車廂般的情境終於消失為止 。   我們必須瞭解,對某些境界,譬如說對光明攀緣而被它吸引住,是錯誤的態度。面對 一切境界,正確的反應是,遵照內觀禪修的要領,清醒地觀照並且不去執取,直到它們消 失為止。禪修者繼續對身心覺照,內觀智慧隨之敏銳,更清楚地照見身心現象的生滅,並 明瞭每一現象在原處生,也在原處滅,先前產生的現像是一回事,隨後產生的又是另一回 事。因此,從一一的覺照中體悟到無常、苦、無我。然後思惟一段時間之後,他相信:「 這的確是最高的境界了,再也沒有更殊勝的了」。於是對這樣的成就自滿,很容易鬆懈停 止下來。不過,他不可因達到這樣的境地就鬆懈下來,應持續觀察身心變化達一段較長時 間。   因修行的進步,智慧越顯成熟,禪修者不再明顯地看到身心現象的生起,他只是注意 它們的消失、由於其消失迅速對它們覺察的內心過程也是如此。比如說,注意到腹部在脹 起,其脹起的「動作」幾乎是「生」了立刻就「滅」;心生起覺察並隨之消失的情形也一 樣。他明瞭,現象的「生」以及「去注意它」,前後相隨迅速消失。同樣的情形見於觀腹 部的伏下,坐下、伸展或彎曲手臂和腿,以及肢體的僵硬。見現象之生及「見其滅」迅速 相隨,有些禪修者甚至可清晰分辨這三個過程:注意到現象、現象消失、辨認現象消失的 意識亦隨之消失──一切都在一瞬間連續發生。不過,假使能做到了知現象的消滅及與它 對應於注意的意識也跟著消滅就可以了。   當禪修者能毫無間斷地觀察到上述的現象,所謂身體、頭、手、腿等特定的概念模糊 了,一切只是在消失、散滅。此時,他很容易覺得自己的禪修還沒有達到標準,事實並非 如此。我們的心習慣以攀緣特別的形相為樂,一旦這些形相消失了,它就缺少滿足感。其 實這是內觀進步的展現,起初,先清楚地觀照到現象的特徵和它的名稱,現在,由於進步 的緣故,先觀照到它們的消失。除非反覆地省思,現象的「生」才會再度出現,不然它的 「滅」會更強的。禪修者直接體驗到智者所說的真理:「名稱思惟生起時,就見不到實相 ,實相顯現時,名稱思惟就消失。」   當禪修者清楚地觀照,他會以為觀得還不夠仔細。這是由於內觀是如此迅速銳利,連 兩個辨識過程中,刹那間插入的潛意識亦無所遁形。他有想要做什麼的衝動,如屈伸手臂 ,且立刻察覺到那個已趨向消失的衝動,結果是,有一段時間,他無法做屈伸的動作。這 時,他應把注意力轉向六根中的其中一根,繼續單純地觀察。   觀察應遍及全身,通常以觀腹部的起伏開始,他可以很快使觀照的能量延續發動,這 時應注意「觸」和「認知觸」,或「看」和「認知看」、或「聽」和「認知聽」。出現什 麼,就觀什麼。假使因此而感到掉舉或疲憊,就應再回來觀腹部的起伏。等過一陣子,觀 照的延續力又有了,應再注意全身出現的任何現象。   當他能善於遍觀一切境時,即使沒有特別的作意,也會明白,當下所聽的就在消逝, 所見的就在分分瓦解,其中並無持續性。這就是見事物的本來面目。由於其消逝是如此迅 速,有些禪修者無法看清楚,會覺得他們的眼力衰退或者眼睛花了。其實不是。他們的辨 識力不足以觀到前後際所發生的,以致見不到它們的特徵。這時應該放輕鬆,暫停觀察。 不過身心的現象持續變化著,意識也照著它的法則繼續注意它們。他或許不想睡覺,或者 警醒清明、睡不著。這時不用擔心失眠,由於定力的緣故,不會使人覺得不舒服或因此病 倒。他只須精進地觀察並瞭解到,他的心是可以完全清楚地辨識所要觀察的目標。   他持續觀察「現象」以及「認知現象」兩者的消逝,並思惟:「即使一眨眼或電光石 火的一瞬間也沒有常存不變的東西,以前並不瞭解這一點。它過去會敗壞散滅,未來也會 如此」。這時應注意「思惟」,還有,在觀察的過程中他很容易生起恐怖心。他思惟:「 以往只知享樂,不識真理,現在見到不斷在敗壞散滅的真理實令人怖畏,每一刹那的變異 ,人都有可能死亡。這一生一開始就是可怕的,無盡的『生』也是如此。因此,為追求幸 福和快樂想要抓住無常變異的現像是徒勞無功的。『生』誠可畏,它隨之活在一直不斷在 敗壞和散滅的現象裏,老、死、憂、悲、苦、惱,令人怖畏」。要注意到這些思惟並舍離 它。   禪修者見到一切不可依靠,身心變得虛羸、不樂,他不再容光煥發、精神飽滿。但不 要氣餒,這是內觀進步的象徵。再也沒有比覺察到可怖畏的事更令人沮喪了,他應注意到 這樣的思惟,繼續觀察一個接一個生起的現象,不快樂的感受自然會消失。假使他沒有這 麼做,會讓悲傷盤據心頭,為恐懼所征服。這樣的恐懼與內觀是扯不上關係的,因此,要 精勤的觀照,不要讓它湧上心頭。   在觀照過程中,他很可能再度發現這些過患:「身心是變異無常、苦的,『生』不是 件好事,生而又生,不能止息,也是如此。原本看似堅固實在的現象,一旦勘破它的真正 面目,實在令人失望之至。在這無常幻化的現象中,要追求幸福快樂有如緣木求魚。生非 可喜,老、死、憂、悲、苦、惱,令人怖畏。」像這樣的思惟生起,也應去注意它。   他易感受身心的現象以及去覺察它們的意識,同樣是粗俗、鄙下、不值得愛喜,見到 它們的生滅,他心生厭離,甚至見到身體的危脆、衰敗、散滅。   在這個階段,禪修者觀一切身心現象而生厭離。雖然經過一連串敏銳的觀察,他清楚 透視現象的幻滅性,他不再靈光覺照,這是與厭離結合的結果,他顯得提不起勁。不過他 不能就不再觀照了,這好比一個人走在泥濘骯髒的小徑,每走一步都令他討厭,但他也不 能就此停止不走。這時,他視人間為必然敗壞之處,不會再欣樂又投生人間,當男人、女 人,國王或億萬富翁。他有像天界般的感受。   有此體認之後,他對一切觀察到的身心現象起厭離,或想從中解脫出來。無論看、聽 、觸、思惟、站立、坐著、彎曲、伸直、注意等動作──他只想全部舍離這些的造作。這 時,應注意起「在期望」。他思惟:「每一次觀照,這一切的造作都不斷在重複著,實在 是很糟的事。應停止觀察它們」。這時要注意這樣的思惟。   有些禪修者,雖然如此思惟之後停止觀照,但身心的現象,像「起」、「伏」、「伸 」、「屈」、「意圖」仍照常地進行著。因此他感到喜悅:「雖停止觀照身心,它們的變 化造作仍照常進行著,而且意識也隨著自動去察覺。所以,解脫並不由於只是停止去觀照 就可達到的,身心的變化不會因不去觀照它就沒有了,只須如同往常,繼續看著它的生滅 就能徹底體悟到三法印,然後舍離,進入寂靜,諸行止息、體驗涅盤、平靜、喜悅。」因 這樣的喜悅,他持續觀照。有些禪修者若無法做這樣的思惟,一旦經老師的解釋後而感到 滿意,仍會繼續地觀照下去。   持續觀察進入順境後,有些人的情形會在那時生起疼痛的感受。這時不必氣餒,它只 是純大苦聚所具有的特性,如經上所說:「觀五蘊是苦,如病、如癰、如刺、如患、如惱 等等。」即使沒有疼痛的感受,也會在每次的觀照中,清楚地見到無常、苦、無我其中一 項。禪修者雖如法觀察,仍覺未臻完善,以為能觀之識與所觀之境並未緊緊相隨,這是太 迫切的緣故,反而無法完整地體會到三法印。對他的觀察不滿意,就常變換姿勢,靜坐時 ,他想著可經行得更好;經行時,又想回到靜坐,坐下後又想調整手腳,想換個地方,又 想躺下,每換一個姿勢以後又無法持續太久,變得焦躁不安。但不用感到失望。這是他尚 未瞭解身心緣起的真相,也未體會到緣起的寂靜。他做得很好,但感覺背道而馳,他應該 堅守某個姿勢,隨後就會發現能安住於那個姿勢上面。持續精勤看著身心現象的變化,心 會逐漸專注和明覺,焦躁的感覺終會完全消失。   一旦能平靜地面對身心的變化,心變得清晰且能敏銳地觀其生滅,好像不用作意就很 流暢的觀著,即使微細的身心現象,也不用費任何力氣。無常、苦、無我的真相,不須透 過思惟就明顯地呈現。無論身體某處生起感覺,注意力即落於該處,不過那觸受有如羊毛 般柔順。有時全身出現的觀察點太多了,必須加速觀照,身心好像要往上拉拔,接著感覺 它們變得稀稀落落,禪修者能平靜地、輕易地觀察到。有時生理的反應完全消失,只剩心 的變化,喜樂生起,如淋細水般,令人陶醉,並且寧靜充盈,或看見到如晴空般的光明。 不過這些特別的體驗不會使人動搖,讓喜悅沖昏了頭,但他仍可享受著。此時應警覺在享 受這種體驗,應注意有喜樂、寧靜、光明,這些現象若未消失,就不須去理會,轉而注意 其他生起的現象。   進入這一階段,他對無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知道一切只是身心緣起的造作,一個身心 現起去辨識另一個身心的現象而已。對一一生起的現象他喜悅地觀察,不因時間長久而感 到疲倦,他可長時間采某一姿勢而沒有疼痛,無論坐或臥,皆可持續觀察兩三小時而沒有 任何的不舒服,在結束時,姿勢仍安穩如初。   有時身心變化迅速,他觀照地很好,因此迫切想面對接下來即將發生的。這時應注意 「迫切」,他感覺做得很好,對這樣的感覺也要注意察覺它。他期盼內觀進步,這時應注 意「期盼」。無論什麼現象生起了,都要穩穩地觀照,不要想做特別的功夫也不要鬆懈, 有時候由於迫切、喜樂、執取或期盼的緣故使觀照退失、鬆弛。有些人認為目標已近在咫 尺了,所以特別精進努力,一旦這麼做反而退鈍下來。因為不安的心就無法恰到好處地專 注在身心現象上。所以當觀照進入順境時只須穩紮穩打地持續下去,既不可鬆懈也不要做 特別功夫,他將很快生起直探身心現象源頭的內觀智慧,體證涅盤。在這階段,有些禪修 者的狀況或許會起起落落,不要讓失望有可乘之機,反而要堅定不舍,注意六根的覺受。 不過,若不能平穩、寧靜地覺照,是不可能遍觀一切的。   禪修者無論從腹部的起伏,或以任何其他身、心的目標開始觀察,都會發現產生一種 延續的動力,接著,觀力平靜、流暢,不須靠作意就綿綿不絕。他寧靜、清晰地看著諸行 的息滅,心無雜染,不論外境怎麼吸引人都不為所動,或者怎麼惱人也不因此而苦。他看 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嘗只是嘗,觸只是觸,識只是識,他具足經上所記載的六 種定力,觀照諸法的生滅,在禪定中時間感消失了。一旦五力──信、進、念、定、慧平 衡具足了,他將體證涅盤(注:馬哈希在此詳細描述體證涅盤的情形,不過這對多數禪修 者來說並沒有幫助,知道太多並產生期待,而不去清楚地觀照當下身心的變化,這樣是有 危險的。)。   一個人體證涅盤以後,察覺他的性情和心態大為改變,整個生命脫胎換骨。對佛、法 、僧堅信不移。由於信心增強,他獲得喜悅和寧靜,喜樂澎湃湧現。初證涅盤,由於極喜 的緣故,儘管怎麼努力也無法清楚觀照(編按:隨各人的經驗而異)。不過幾小時或幾天 後這樣的體驗會逐漸退散,他又可以清楚地觀照了。有些禪修者的情況是,在體驗到涅盤 之後,如釋重擔,輕鬆、自在,不想再觀照了,他們已達成目標,內心的滿足是可以理解 的。他們可能繼續往更高層次的階段修行。 -------------------------------------------------------------------------------- ※特別說明   本文簡述的內觀禪修方法,對一般資質的人已綽綽有餘,閱讀之後,只要信心堅定, 向道心切,精進不懈,按部就班照著練習,必然有所進展。不過必須在此說明的是,內觀 經驗及進階次第的細節不是這短短篇幅能全部交代清楚的。仍有許多值得介紹說明的。另 一方面,不見得每一位禪修者的體驗,都是照著本文所描述的。由於個人根器和業力不同 ,勢必有所差異,還有,信心、願力和精進心也不儘然相同。更進一步說,只靠閱讀書本 而沒有老師在旁指導的禪修者,有如初次踏上陌生旅途的行者,勢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遲疑不決。因此,他若繼續努力但缺乏老師指引和鼓勵,想要證入涅盤的道路顯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基於這個困難,真有心修行,不證涅盤誓不甘休,一定要找一位老師,其 個人的修證成就足以勝任,全程帶領學生,從最基礎的階段走到最高層的內觀智慧、體證 涅盤。這個建議是相當吻合經典所說的:「求明師於真正了生脫死者。」 (譯自Mahasi Sayadaw:Insight Meditation: Basic and Progresssive Stages) -- 有些禪僧只依據文字、經文來尋求法。當然,是讀書的時候,就應當照著經文來讀 ,但當你和煩惱「作戰」時,將經文丟到一旁去吧!如果你依照一種模式來和煩惱作戰 ,你將底擋不住敵人。經文只是提供你一個實例,但也可以使你迷失,因為它根據的只 是記憶和概念。---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