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人生是什麼?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是什麼? -- 聖嚴法師開示 如果人生而沒有目的,生活便顯得十分空虛。如果生命欠缺意義,便會像行屍走肉一般, 何必要生活著受苦。假使生存而沒有價值,不僅生存的本身變成多餘的贅物,而且也白白 地浪費了世界的許多資源。人生的目的,凡夫是來受報還債,菩薩行者是來修道還願。人 生的意義,則因人的身體難得,而又能夠知善知惡,能夠為善去惡。人生的價值,是在能 夠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多積功德,增長福慧。 我曾聽到一位母親嘆著氣說:「像我這種女人,出身寒微,目不識丁,存活在世上,既沒 有用處也沒有意思。」當時,她有一個不到十歲的男孩,聽到之後,似乎覺得有點恐懼, 馬上對他的母親說:「媽媽,千萬不要說這種話,我很需要你,對我來說,這世界上你是 最重要了!我不能夠沒有媽媽!」母親聽後,便體會到,她在小孩的心靈裡,扮演著一個 非常重要的角色,便感到雖苦猶樂,非常安慰,這也就是她對人生價值觀的確定。 動物本能形態的人生觀 告子曰:「食色性也。」也就是說,飲食、男女,乃是人的本能。不論是文明人或野蠻人 ,都會有其求生的本能,便是飲食;也都會有傳宗接代的本能,便是生兒育女。渴望自己 的生命得以延續,不能沒有飲食,同時在生理成熟之後,渴望得到配偶,便有男女的夫婦 生活。這被稱為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為跟其他動物如狗、貓、老鼠甚至魚類等均十分 相似。所以,人類生活的目的,若止於此,便是最低層次的人生觀,那跟一般動物的本能 相同。 很多人對人生的目的感到茫然,認為人生是件無奈的憾事。既然接受了生命,便唯有凡事 聽天由命,苟且偷安地活下去。基本上,這還是屬於動物本能層次的人生觀。一般人往往 也會產生這些念頭而不容易察覺。當然誰也不喜歡承認,自己是屬於這個動物本能形態的 層次。但是,我經常會被問及:「阿彌陀佛,師父,我為什麼要在這世界上活受罪?」「 我為什麼這樣苦?」「師父,我前輩子欠的債究竟有多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還清?」許 多人知道自己有苦惱,卻找不出為什麼要生活的根源,但也無法擺脫生命的負擔,既不能 心甘情願地活下去,又不得不無可奈何地活下去。 癡迷的人生觀 很多人誤解地認為,人生就是為了無止境的追求滿足感而打拼,所以只有亂打瞎拼,懵懂 一生。 (一)為了保障自我的安全而打拼 許多人由於缺乏安全感,渴望獲得保障,紛紛利用積蓄金錢、投資房地產、購買股票等以 作為安全的保障。以為擁有的財產越多,便越有保障。為了自己的將來,或者是兒孫們的 生活無虞,花費一生的時間,努力打拼,汲汲營營,以至終老。然而,有形的財產及權位 ,能否真正為人帶來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卻大有疑問。 唐朝時候,有一位大詩人白居易,官居太守,慕名道林禪師(人稱鳥窠禪師)住於秦望山 中的樹上,因而前往拜訪。當他見到禪師高居樹上,便喊道:「小心啊!禪師住處太危險 了!」禪師卻不以為意,倒勸白居易自己小心保重,而說:「太守的危險更甚於我哪!」 白太守心中詫異,自己身居高位,是一位地方首長,所到之處均受到保護,不明白禪師的 用意,故問禪師:「弟子位鎮江山,有什麼危險?」禪師答道:「應當小心地、水、風、 火四大所成的身體,天天跟你搗蛋,生老病死隨時輪候,貪瞋癡慢疑,經常與你作對,豈 不危險?」白居易聽後,十分同意禪師的說法, 因為只要是在無常生死的範圍,從那兒來的安全保障! (二)為了追求名、利、權、位、勢而奮鬥 每當人在貧窮的時候,極渴望獲得財富。當一朝擁有家財萬貫之後,便又希望得到名氣, 隨後是追求勢力、權力、社會地位等的增長。如果能夠達到一呼百應、望重一方的地步, 便認為是不枉此生。但是,欲望的標準不斷地提高,難以滿足。由望重一方而盼能夠望重 一國,乃至望重世界,擁有越多的同時,越渴望得到更多。於是,一生的時間,便投注在 這無窮無盡的追求之中,不斷拼命奮鬥,只是為了滿足永遠不能滿足的欲望。 (三)為滿足虛榮心而爭奪 許多人的另一種煩惱,是時常與人比高低、爭長短。由於好勝心的驅使,每當自己的成績 不如別人時,便心生懊惱,不斷地鞭撻自己,強迫自己拚命努力,以致於疲於奔命,為的 就是要跟人家一較高下。一旦失敗,便自怨自艾,痛苦不堪,一生陷於自我的煩惱之中而 無法自拔。得勝之時,狂傲驕縱;失敗之後,怨天尤人。不論成敗,都是在煩惱中打滾。 也有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盼望得到別人的另眼相看,雖然收入不太富裕,卻不惜花 費大量金錢購買名牌衣服,坐名貴的轎車,戴貴重首飾,以做炫耀;也有些人,富得窮不 得,贏得輸不得,明明已處困境,還在死要面子,這叫作打腫了臉來冒充胖子,那又何苦 來哉! (四)像一隻愚笨的狗 總括以上所說的,都是癡迷的人生觀。事實上,很多人身陷於這一層次,竟然不能自知自 救。情形恰似一隻愚笨的狗,圍繞著一株像直徑尺把粗的樹幹打轉,發現樹身那邊有條狗 尾巴,本來是牠自己的,卻誤以為是來了一隻野狗,於是不斷地追逐,心想非得逮住牠不 可,結果卻把自己很可憐地累死了,更可憐的是,尚不知道牠是為什麼就這般累死了! 智者的人生觀 智者是指有原則、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例如大藝術家、大科學家、大政治家、大哲學家 、大宗教家等。 (一)藝術家的人生觀 藝術家把生命投注在美的時空之中,既美化自己,同時也美化環境和世界。從內心的體驗 到環境的改善及改變,內外渾然一體。他們體會到整個宇宙,無非是一件完整的、完美的 藝術創作。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往往嘔心瀝血,極盡艱辛。每當作品完成後,或在欣賞 藝術作品時,完全投入於一種近乎完美的境界,十分陶醉。但是,由於仍然未能離開貪瞋 等煩惱的困擾,故當回到現實世界裡,面迎人事的紛爭,情感的糾纏,他們的心靈,便馬 上變得跟醜陋的煩惱相結合,往往難以接受現實人間的生活,甚至無法與別人相處。 臺灣曾有一位武藝及畫藝非常傑出的高人,但是他的家庭不美滿,事業不順利,生活並不 愉快。當他在練武作畫的時候,能夠渾然忘我,淋漓盡致,浸潤於寧靜、和諧、優美的境 界中,但總不能老是練武作畫,所以這種經驗是時常間斷而不永恆的,也無法以此來排除 內在的煩惱。因此,除了藝術生活,便終日以酒為伴,直到他生命的結束。可知藝術家眼 中的世界雖然美麗,卻是幻起幻滅的美麗。 (二)科學家的人生觀 科學家將生命投入在萬物現象的分析和觀察之中。能夠觀察到極大的宇宙是無邊際的存在 ,同時,亦觀察到極小的質與量也是空無邊際的存在。這種無內無外的全體,便是整體的 存在。 科學家的理論,指出我們這世界都是物質世界,往大看,大至宇宙,浩瀚無邊,是無限的 ;往小看,細微的質量與能,細小得幾乎並不存在,也是無限的。整個地球的生命,便由 這一切的無限結合而成。與佛法所講「諸法空相」、「色即是空」的理論十分接近,但仍 不足以代表佛法所見的世界真相。因為,如單純以科學的角度看,仍未能解釋為何人類要 投生這個物質世界和死後將往何處,也無法徹底解釋因果不可思議,因緣不可思議。因此 ,很多科學家接觸到佛法就比較容易接受佛法和親近佛法。 (三)政治家的人生觀 大政治家可以為了救國救民而奉獻時間、財產,乃至自己的生命。為了政治理念的實現, 可以全心全生命的投入。他們不考慮個人的安危,只想到人民的幸福,他們已能放下自私 的小我而為成全全民的大我。可是,政治理念的不同,便是政敵,往往會拼成不是你死就 是我活。所以,政治理想,跟現實世界總有距離。 (四)哲學家的人生觀 哲學家把生命扎根於他們所發明和堅持的理念。理念是通過邏輯的思惟而證明其合理可信 。哲學家的發現,例如唯神、唯心、唯物、人文主義、存在主義、現象論,如今又有後現 代主義的理論,均能與哲學家自己的生命結合為一。換言之,他們的哲學理念就是他們的 人生觀及宇宙觀。 他們為了自己的理念而生存,他們的生命亦因他們的哲學理念而有了意義。當他們一旦生 命消失,他們的理念仍能留存於世上,繼續推動下去,那就等於是他們的生命,進入了宇 宙的不朽。 可是,自古以來,偉大的哲學家們,雖然豐富了人類生命的價值,但由於受到時間的考驗 ,哲學家的理論也不斷的被改進,甚至被彼此否定,以致逐漸演變成為僅是歷史上的哲學 名詞。 (五)宗教家的人生觀 宗教家是將生命來迎接永恆全能的神,並跟對於神的信仰結合為一,人生是由於神的恩賜 而來,也當服從神的意旨及安排,期待神的寵召而升天國,永遠與神生活在一起。神是創 造者,人是創造物,起於神而歸於神。人與神既是彼此合一的,也是互相個別的。在人世 間總是殘缺的,唯有回到天國,才是完美永恆的。此即彌補了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 哲學家等生命觀的缺點。一神論的宗教家認為,人雖與神在一起,然人應各有其永恆的獨 立人格,否則不免失之以人生個別價值的失落及自我立場的空虛。 正因為如此,偉大的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們,多會接受宗教信仰,偉大的哲學家們除 了唯物論者,多少也會有其宗教信仰的傾向,縱然不信特定人格的神,也會相信泛神。 踏實的人生觀 踏實的人生觀,也可以說是禪的人生觀。此當先從肯定自我開始,然後提昇自我,到達消 融自我。 (一)肯定自我 這是說明我們的人生必有一定的目的、意義、價值。也就是自信、自知、自我的立場肯定 ,人生何為?生命何用?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自己為什麼要到這世界來走一趟? 人生為什麼會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事實上,若能承認我們既是為了受報而來,也是為了還 願而來,就會發覺到人生本身就是原因的事實,是很有內容的,是值得珍惜的。 受報的意思,是我們除了這一生之外,過去還曾有過很多的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的生 命過程;從過去無量世來所累積的種種罪報及福報,來到今生,然後延續下去,再到來生 又來生。跟許多的過去世相比,我們於這一生之中的所作所為,非常有限。同樣地,所接 受到、遭遇到的也極為有限。在現在生中,接受過去帶來的罪報及福報,同時又製造了不 少的惡業及善業,準備繼續受報。 當我們知道了今生是由於許多過去世果報的累積,便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在這短短的一生之 中,所付出的與所接受的,並不一定相稱、相等、相平衡了。有些人,雖然付出的努力不 多,卻能榮華富貴,集於一身。相反地,有些人雖然不斷努力,勤奮不懈,為善不在人後 ,才智不在人下,卻是命途多舛,身世坎坷,甚至潦倒一生。因為,這一生的受報,不論 好壞,都是為了對其過去多世以來的一切行為,盡著回收及補償的任務,有的是你還他人 的債,有的是人家還你的債。 小時候,我的心中曾有疑問:「為什麼在眾多兄姊之中,只有我一個天生的體弱多病?到 底是媽媽不公平還是另有原因?」學佛之後,我知道,這都是自己帶來的。當我在一九八 八年回中國大陸探親,與家人團聚時,我的三哥對我很羨慕,認為我是全家人之中,最有 福氣和最了不起的一個。後來,我告訴他有關我的生活:每天喝的是白開水,吃的只是青 菜豆腐;每天只能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我沒有假期,乃至生病之時,也得抱病工作; 我沒有私人的錢財,乃至到了美國也沒有一張床鋪。三哥聽了便又覺得他比我更有福氣。 因我相信,無量世來,我積欠眾生的一定很多,有力償還時能夠及時償還,也是一大福報 。 人在一生之中,總會為某一件事,或向某一些人,做出若干許願和承諾,也有一些是沒有 特定對象的許願和承諾,類似的許諾,從無量生以來,不知已有多少。因此,人生在世, 除了為了受報,也是為了還願。受報是為了克盡責任,還願是為了實踐承諾。償債比較痛 苦,還願是心甘情願的;償債是被動的受到逼迫,還願是主動的慷慨施捨。有人處處佔你 的便宜,時時纏著你不放,你便可通過佛教的觀念,最好是作還願想,其次也作還債想; 還願是踐諾守信,還債是負責盡責。有悲願救濟眾生是菩薩行者,有擔當償還宿債是有德 的賢者。能作如此觀想,遇到逆境現前時,心中便不會自怨怨人了。 (二)提昇自我 這是教我們如何從一個普通人,提昇成為一個賢者和一位菩薩。在提昇的過程當中,首先 當放下自我利益而提起眾生的利益。普通人在不甘願的情況下吃虧,往往感到煩惱痛苦。 假使我們能以菩薩的心作為榜樣,或是以自身來學習著修行菩薩道,便會知道,菩薩為了 眾生,會做無限的付出,而不執著回饋;菩薩為了眾生的利益,便不計較自己為何吃虧, 也不在乎自身為何受苦受難。無限止地付出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乃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也在所不惜,這就是菩薩的慈悲了。把一切利於眾生的事提起,且不再在乎自己的損失, 也不會引起煩惱,那便是菩薩的智慧。當你全心乃至全生命的付出之後,你已增長了菩薩 的慈悲與智慧,豈不就是自我的提昇嗎? (三)消融自我 這是從有修有證,有施有受的層次,更進一步,做到完全沒有「自我中心」的存在。從佛 法的立場說,稱為「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空」是三輪體空:無施者,無受者 ,無施的事物;「無相」是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願」是 無四願:無眾生可度,無煩惱可斷,無佛法可學,無佛道可成。這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 ,叫作無功用行,雖其度盡眾生,卻不以為有眾生可度或已度者。 此於一般人而言,很難做到,但何妨心存嚮往,試著練習,當你付出之時不是為求回饋, 付出之後不再掛在心上。對社會大眾做了任何多大的貢獻,要想像著那是社會大眾共同的 福報所感;相反地,由於有了讓你奉獻的機會,你應感激社會大眾成就了你的道業。雖然 這是道業,你也不要覺得這是你做的一項功德。若能如此,你雖尚未實證「無我」的境界 ,卻是有助於你的自我的消融。 (四)超越的人生觀 超越的人生觀,指的是已經徹底得到解脫的聖人。現舉出如下的一則禪宗公案來說明。 洞山良价禪師曾說:「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始得。」接著又問:「只如萬里無寸草處, 作麼生去?」後來有人將此告知石霜楚圓禪師,石霜便云:「何不道,出門便是草。」萬 里無寸草處不離處處都是草。超越了有草及無草,才能脫離執著的煩惱。 《維摩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又云:「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 行。」又云:「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既不落於左,也不落於右,即左即右,非左非右,才能不受束縛而左 右逢源。 《六祖壇經》云:「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心念不受外境所污,每一 念都能明淨無染,離主觀也離客觀,心中無一物牽掛,便是超越的人生境界。正如《心經 》所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心無 所求亦無所得,才有大智慧的顯現。 (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四日講於紐約東初禪寺,李果嵩居士整理錄音帶成稿,再經聖嚴法 師親自修訂成文) 作者: jerrykuo1234 (小齊) 看板: Sunrise 這是一個朋友轉錄了聖嚴法師的開示內容 因為有點長 有以分成二集 這篇文章像是為自己長久以來追求的問題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給大家作參考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4364.htm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4366.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1.99.206 ※ 編輯: shtmn 來自: 125.231.99.206 (07/05 20:59)
virulous:推 今天在"禪門"這本書中剛好看到這篇文章 07/05 21:13
Jack0:謝謝分享 :D 07/05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