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Email信箱中看到的,與大家分享^^ ============================================================================== 直覺、直觀、覺觀 【聖嚴師父】 直覺是一種直接的反應;直觀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覺觀則是超越於自我, 以及自我的得失、利害。所以,直覺是不可信賴的,覺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 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 用久了,漸漸的也成了覺觀。 --------------------------------------------------------------------------------   今天向諸位介紹三個名持:直覺、直觀、覺觀。   「直覺」,大家都知道,直接的反應就是直覺。皮膚接觸到的,眼睛看到的,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或考察它的反應,就是直覺。 直覺是不可信賴的   直覺的反應可靠嗎?有時候可靠;而有時候是不可靠的。因為直覺的反應往往只是自己習慣性的認識、判斷,不一定是當時接觸到的事實,是頭腦裡先入為主的。例如,聞慣了某一種味道,當有類似的味道進了鼻孔,即會脫口而說出已聞慣的的味道,但這不一定是對了。   又如頭腦裏對某一個人印象非常深刻,當有另外一個人從你面前晃過,你直覺的反應或馬上會想到,這可能是什麼人這也是不一定正確的。因為加上了自我中心的習慣性判斷,有一種自我的意識在內,不是客觀的,故直覺是不足取的。所以,許多人會說:「我直覺地感覺到......我直覺地發現到......我直覺地以為是......」,這些都不一定可靠、正確,所以是不可信賴。 直觀是一種修行   「直觀」,是佛法的專有名詞,是觀察、觀照、觀念的意思。「觀」,本來就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譬! 如觀心、觀身、觀受、觀念,是一種觀自己的動作、心念,乃至於外在事、物的現象十,不通過頭腦去思考,也不用自己既有的知識來判斷。也就是看到、聽到或嚐到了什麼,就是什麼,這就是直觀。   但是「觀」的時候,是很清楚的觀。譬如,我拿了一條毛巾在面前,我現在稱它為毛巾,這是後天學習到的知識認定,所以不是直觀。直觀是指我只毛巾拿在手上看,看得非常清楚,只知道有一樣東西在此;但我不說這是什麼顏色、形狀、材質、作用等,我只是看到它。就好像用照相機把一幅圖畫照下來,它只是呈現、反應著鏡頭裡原本的東西,而不需要說明照片的內容。   唯有如此的記錄才是最完整的記錄,如果再加以說明、解釋,就絕對不完整。因此,不需要說明、潤飾,只是看到了。所以,當有人問你,這是什麼東西時,先不要講什麼話,只是看著它,因為我們所給它的名字,是我們共同語言的一種符號,並不就是這樣東西本身。   ! 如此引申到聽、聞、感受、感覺等都是一樣。任何一樣東西用直觀來觀察的時候,就沒有好壞、是非、善惡、多少的分別。所以,直觀是很有用的。當我們的眼睛遇到「眼花撩亂、琳琅滿目」的境界,或耳朵聽到非常嘲雜的各種聲音時,如果能用直觀來對應,則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受左右。天下的一切事情本來就是沒有一定的,這就是直觀。 覺觀是超越於自我   另外一個觀念,叫做「覺觀」。這也是佛法的專有名詞,這個境界比「直觀」更超越。覺觀並不是沒有觀照的對象,而是超越於客觀和主觀,叫做覺觀。直觀還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所以,這不是智慧;否則照片也有智慧,照相機也是智慧。直觀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智慧。它還有很明顯的對立,是客觀的外在環境和內在的自我中心都還存在,只是沒有另外轉一個念頭說出對象是什麼東西,或沒有轉一個念頭,用自己過去的常識、記憶來判斷對象是什麼東西。   舉例而言! ,當我們看到兩隻花樣、圖案不一樣的鞋子,用直觀的時候,這兩隻鞋子是有的,但是兩隻的圖案、花樣是不是一樣,則不會也不需要說出,就是看到了有這樣東西在那裡。而覺觀並不是沒有對象,並不是沒有自我,而是它不是有我,也不是有環境。   在同樣的例子裏,覺觀和直觀就不一樣,用覺觀的時候,頭腦裏一樣有判斷,有可以說出這兩隻鞋子不一樣。但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和我沒有什麼關係,和你也沒有關係!只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很清楚也可以說明兩隻鞋子是不一樣。那怎麼辦?就把它們換了便成一樣的。換成一樣的是不是有必要呢?有必要!因為為了更圓滿的處理這件事;但是果沒有辦法換成一樣,也不需要煩惱。   所以,覺觀是有對象、有自我,也可以有說明;但是沒有把自己放進去,也沒有把旁人和對象放到自己的心裏面,卻仍然處理所有的事;面對事情的時候,能處理則處理,不能處理則不處理;應該處理則處理,不應該處理就不處理。更清楚的說,所謂覺觀就是超越於自我,超越於自我的利害、得失,亦即! 雖然知道有利害、得失,但是自己可以不受利害、得失影響而起煩惱的反應,這就是覺觀。 自自在在不起煩惱   所以,直觀不容易,覺觀更不容易。覺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習慣了,漸漸的也能變成覺觀。   我把三個名詞介紹了,諸位可能有人對覺觀仍不清楚,再舉一例加以解釋。例如,我是一個需要戴眼鏡的人,如果眼鏡打掉了,我還是需要買一副眼鏡。如果怎麼找都不可能再買到眼鏡,這時候,我也知道我需要眼鏡,可是沒有眼鏡了,我要不要煩惱?不需要煩惱!這就是覺觀。同樣的情況,如果老是在後悔、嘀咕:「唉!我那副眼鏡當時不打掉多好!」「唉!那時候怎麼搞的,我不小心把眼鏡打掉了!」如果有人問他:「你難過嗎?」他說:「我不難過,已經打掉就算了。」可是心裡面還是念著如果不打掉多好。  !  像這種已經沒有辦法補救的事情,如果還在嘀咕,心裡老是放不下,就不是覺觀。覺觀應該是將已經沒有辦法的事情放下;還有辦法的事情要去做,而且做的時候,心理抱著是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不得了的事情。   諸位都是社會菁英,都是有事業的人,常常會遇到公司股票行情上上下下的情形,如果你老是在事後懊悔因自己的錯估而少賺多賠,這不是覺觀,而是煩腦。若能做到不管股票漲跌,認為錢乃身外之物,不去管它,這才能解脫自在,不起煩腦。   很多人認為佛教徒應是如此,錢不要沒有關係,果真如此嗎?不!錢還是要的,問題只是在於你的心是牽牽掛掛,還是自自在在。心裏牽牽掛掛的,則不是覺觀,而是煩腦。 (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第十二次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  周文進整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5.167.149
poohkoala:其實不難練,越嘈雜的地方越容易練...嘿嘿 01/11 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