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何時赴寒林,觸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體,悉皆壞滅法。 何時我能赴往屍林,觀看屍林中的慘景而生起深切的認識:他人腐爛的屍骨與我的身 體,都一樣是無常壞滅之法啊! 無始以來的串習,使眾生對自身有著強烈貪執,為了斷除這種惡習,諸佛菩薩高僧大 德為修行人開示了許多方便法,其中對初修者最有力且容易相應的方法,便是到屍林去修 不淨觀。寂靜的屍林中,到處都是腐爛的屍骨,修行人安住在這樣的環境中,對照實物反 覆觀修,對自身一定會生起無常的定解,而斷除身執。在古印度,屍林都選擇在遠離人煙 的的荒野中,有些修行人要去屍林中修行,不得不長途跋涉,而我們現在條件很好,翻過 西台頂就可以很自由地觀看天葬,觀看遍地的枯骨。《四念處經》中開示說:“如果在墓 園中看見一具腐爛的屍骨,只剩下骸骨、血肉、筋腱,那麼比丘應將自身與之相比而說: 誠然我們的身體也是這種性質,也有這種結局,無可避免。”我們看著那些腐屍爛骨時, 一面要對照觀想自己的身體,這二者的結構、組織、性質,其實並無區別,不管自己的身 體有多麼健壯、充滿活力,然而它的本質與屍林中那些屍體完全相同,由皮肉骨血等三十 六種不淨物所構成,同樣都是無常壞滅之法。自己面對這種血淋淋的事實,反覆去觀修一 定能從內心深處生起此身無常易壞不淨的認識,有力的斷除身執。南傳佛教地區的修行人 ,對這種修法非常重視,在泰國像阿迦曼尊者、佛使比丘、阿姜查尊者等眾多的成就者, 在這方面有許多教言,大家可以去認真參閱。印藏兩地所傳的“斷法”中,也要求捨事者 在一百個不同的屍林中修法。歷史上如蓮師、龍樹菩薩、?嘎繞尊者等成就者,都在許多屍 林修持過禁行。 根霍仁波切說:“看見死人的骨架和腐肉,自己應該思維,這些人活著時,無論他怎 麼愛護、執著身體,但是現在呢,無有例外地都變成了這種醜惡的爛骨架了。我現在的身 體,也與此相同啊!一旦死去馬上就會變成這樣......,應從內心深處對自身生起不同往 昔的感受和認識。”所以,我再次勸告大家,有條件時一定要珍惜,應該經常去屍陀林觀 修,使屍林中那些腐屍爛肉、遍地的枯骨、爛衣服,還有血汙、臭氣,在自己的相續中紮 下根,時時憶念這些淒慘的景象,身執一定會漸漸淡薄下來。我先後去過印度哈哈屍林, 泰國的壽邁屍林,漢地五台山的清涼屍林,西藏的色拉大屍林等,這些地方使自己觸目難 忘,對自己的修行有過很大幫助。 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 不敢趨前嘗,其變終至此。 我的身體很快就會死亡、腐朽,它的臭氣使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趨前品嘗,這樣 的無常變壞結局最終一定會降臨啊! 在靜寂的屍林中,觀看屍體腐壞的樣子,修行人可以很自然地想到:這種無常變化的 結局,毫無疑問地也要降臨在自己身上!死人的身體停放幾天後,馬上就會膨脹、腐爛, 散發出惡臭,尤其在夏天,我們可以在屍林中看到,很多屍體都是青淤色,惡臭沖天,連 飢餓的禿鷲和野狗都不願意吃。雖然這些動物天生就貪食腐肉,但對那些過於腐臭的屍體 ,它們也不敢品嘗。人的身體確實是臭穢的大聚會,能臭到連最愛吃不淨臭肉的豺狼、狐 狸、禿鷲都不敢品嘗,如果能經常憶念起這一點,我們還能如往昔那樣貪愛身體嗎? 在《集學論》中,引用了世尊對普賢菩薩所作的開示:初學菩薩應到屍林中觀看腐爛 的屍體,觀看死人的屍體在第一天、第二天......乃至多天中的不同腐壞狀況,見到腐爛 惡臭的屍骨,心中應當如實生起自身不例外之想,生起二者本質無別之定解。在小乘的禪 修法中,有不淨九相、白骨觀、四大源觀等多種不同斷除身執、貪欲的修法,欲想詳細了 解,可參閱《俱舍論》、《清淨道論》等經論。 不管你對自身有多麼貪愛,如果真正能生起不淨與無常必壞的定解,貪愛心一定可以 息滅,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過:“若得不淨觀,此心自然無。”只要成就了不淨 觀,貪愛之心自然就會消失。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說過:“哪怕我們身體中的不淨糞漏出 來一點點,周圍的人也會馬上生起厭煩心。”臭穢聚合成的身體,根本沒有值得貪執之處 ,而要迅速生起這樣的認識,我們必須到靜寂的屍林中去,安住於其中,必然會生起定解 而捨棄身貪。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何況是他親? 自己孤零零地獨身來到世間,出生時骨肉本是連在一起的,可是死亡之後也得各自分 散,更何況是個體相異的親友呢? 面對四分五裂的屍骨,修行人自然會生起無常的感嘆而從內心厭離世俗親友。我們人 從生下來至死亡間,時刻不離的只有身體,在世上沒有比這更親密的了。但死的時候,也 不得不捨棄這個身體,一生中親密相連的骨肉,丟在屍林中過不了多久,便四分五裂,化 為塵土......。自身尚要如是完全分離,更何況是個體不同的親友呢?華智仁波切說過: “高僧大德們在死亡時,也帶不走一個眷屬。”那凡夫人更不可能與親友長久相伴不離了 。既然這種分離的結局無可逃避,那自己在活著時,無論怎樣去貪執親友最終也一無所得 ,因而自己不如趁早離開他們的牽纏,專心修持正法,這樣才是對自他都有利的善舉。 很多人不願到寂靜處修學正法,其原因就是貪執親友眷屬,總是替他們擔憂:“我走 了,家裡的人怎麼辦呢?我實在捨不下他們啊!”這類分別念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人都 是由自己的業力而決定著命運,並不會因你一個人的照顧而決定他們的生活好壞,而且不 管如何,自己最終要與他們分手,他們也必須獨自生活。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身體尚 且要分離,骨肉也會四分五裂,化為各自不相連的微塵,更況親友呢!而且即使是在活著 的時候,有時也不得不一別永隔,不能見面。所以真正的智者,他不會貪戀朝朝暮暮的世 俗親情,而將自身完全投入於善法的修習,這樣才能証得利益眾生的無上果位,將一切親 友眾生都引導至永無分離的法界安樂宮! 生既孤獨生,歿復獨自亡, 苦痛無人攤,親眷有何益? 生時,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時也只能獨自死亡。自己的苦痛無法代受,這樣的親友 眷屬有什麼利益呢? 我們在來到人世的最初之時,赤條條地獨自出生,在死亡之時,也是赤手空拳獨自步 入中陰。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是依自己的業力而獨自飄蕩,各自以業力所感的苦樂,與他 人無關,如果自己的業力成熟了,有再多親友給予幫助,也不可能有改變。特別是在死亡 時,不管親友們有多麼關懷,然而由於業力的不同,他們不可能替自己分擔絲毫的痛苦, 《王教經》中說:“人在臨死亡時,父母兄弟眷屬不能代受絲毫苦痛。眾生生也孤單,死 也孤單。”既然如此,自己貪執親友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為了貪執對自己解除痛苦毫無幫 助的親友,而放棄修習善法,那麼對親友不但無有利益,自利也會喪失殆盡。蕅益大師說 過:“世情斷得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作為修行人,能將世俗的迷亂感情斷除一分 ,就會在菩提道上前進一步。經論中經常說:“斷一分煩惱,證一分菩提。”相反如果不 能斷除貪執煩惱,自己的修行很難有進步。弘一大師也說過:“世情一定要看淡,要看破 。”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生死苦樂,只能獨自承受,親友對自己毫無幫助,以此而看淡世 俗的親情。漸漸斷除了這些世俗情感的羈縛後,自己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遠離世俗,安住 於寂靜深山修習禪定。 我們如果想要做個真正的修行人,必須做個不懂世俗情感的癡漢,一方面對親人要幫 助,因為畢竟有共同的業力,投生在相同的環境裡,所以應該合理合法地給予幫助﹔另一 方面,在內心要斷除過份的貪愛執著,不要因他們的事情而耽誤修法。當然,這種情感不 經過一番錘煉、升華,很難淡薄下去。在《如何面對痛苦》中作者提到,他小時候與慈祥 的祖母相依為命,後來祖母去世了,雖然這件事讓他很難接受,但以佛法的加持,自己最 終仍能坦然的面對。我也曾有過這種感覺,小時候我曾想過:如果父母親離開了人世,我 肯定不能再活在人間,一定要去尋找他(她)們。然而由於大乘佛法的加持,十幾年的磨 練,在遇到父親等親人一個個離開自己時,我內省自心,這些並沒有能牽纏困擾自己,反 而在某些方面推動著自己。希望大家在這方面牢牢把握,為了不讓親情毀壞自他的解脫事 業,在平時應堅毅地面對,以殊勝的佛法去斷除對親友的一切貪執。 如諸行路客,不執暫留舍, 如是行有道,豈應戀生家。 好比那些過路的旅人,不會貪著暫時歇腳的房舍﹔同樣在三有中漂泊流浪的人,豈應 留戀偶爾一遇的親友和家園! 我們都曾在外地旅遊過,旅途中,免不了要在旅社作短暫的休息,在這個過程中,如 果是一個正常人,對旅館絕不會有什麼我所之類的貪執和留戀。同樣,我們漂泊三有輪回 的旅途中,自己的家庭、親友眷屬等等,也只是輪回旅途中一個個暫時的驛站,短短瞬間 便會離散而去,如果自己貪執這些暫時的驛站,那是極為愚癡的行為。自己和親友緣合而 聚,緣盡則散,此中並沒有什麼值得執著的常有不變法。緣聚時,昔日毫無交往的陌生人 ,甚至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也會成為至親的眷屬朋友﹔緣盡時,往日恩愛無比的親友,也 會成為仇敵。 在旅途中,無論在旅館中、還是車船上,遇到一些談得投機的人時,大家都會高高興 興,談笑風生,但很快就會毫無貪戀地告別,各奔東西﹔在三有輪回中,也應秉持同樣的 態度。今世投生的驛站中,暫時相遇的親友,如同偶爾相逢的旅客,一個個很快就會離散 ,自己應盡量與他們和睦相處,而不應生起貪執。如果自己對這些暫時相逢的親友、家園 戀戀不捨,這與那些在旅途中貪執偶爾相逢的人一樣愚癡可笑,唯有給自己帶來痛苦而已 。印度的大成就者蕩巴桑結說過:“夫妻無常猶如集市客。”家眷親友如同集市上暫時相 遇的人一樣,很快就會分散,這種無常法又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價值呢?《佛子行》中也說 :“常伴親友各分離,勤聚財物留後世,識客捨棄身客堂,捨此世為佛子行。”捨棄現世 親友等一切貪執,才是真正的佛子行為啊! 藏地以前有一些高僧大德說過:“外面的魔並不可怕,家裡的親人才可怕。”在現在 這種時代,家中的人確實是修行正法的大障礙。在座有數百位修行人,你們的出家修行有 幾個人得到了親人的理解支持呢?如果要完全順從親友的想法,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到這兒 來聞思正法。所以,大家對那些在輪回中萍水相逢的無常親友,不要抱持著貪戀不捨的態 度,應盡斷貪執,遠離他們,獨自走上修習正法之大道。 迨及眾親友,傷痛及哀泣, 四人掮吾體,屆時赴寒林。 等到死亡時,親友們都會圍著我哀傷哭泣,然後四個人扛起我的屍體,送往屍陀林, 既然最終難逃此結局,為何不趁早上那兒修行呢? 如果現在捨不得離開親眷,去屍陀林修習禪觀,最終也難逃死亡的結局。那時候,親 眷們圍著自己的屍體無論怎樣悲傷、哭泣,但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把屍體抬到屍林,扔在 那兒便不管了,這是世人誰也難逃的厄運。不管你對親眷們有何等貪戀,到死亡之後,他 們絕不會留戀你的屍體,哭哭鬧鬧一段時間後,便會將屍體處理,進行天葬、土葬、火葬 等。在古印度,人們一般採用的是天葬,屍體用布匹、草席裹著,或裝在棺材裡,用四個 人抬著往屍陀林裡送,親眷們則在後面哭哭啼啼的跟著。那時候,自己的中陰身也會因此 而懊悔痛苦,憂惱難當。既然最終難逃與親眷們分離,獨自躺在屍陀林中的命運,而且貪 戀親友眷屬者,最後一定會導致自己與親眷們的徒然悲傷,那不如現在主動地捨棄親眷, 自己安住在屍林中修持息滅苦痛的正法。 在死亡的時候,如果有些不懂佛法的人,在旁邊哭哭鬧鬧,死者的心會被擾亂,即使 死者在生前有一定的修行,那時候也可能對他的往生、投生帶來巨大的障礙。親人在臨死 者身旁的哭鬧,或對其身體的觸動,也會給死者帶來痛苦,現在有很多再生人(死而復生 的人)都向人們証實了這點。有些人死而復生後,意識到了輪回因果的真實性,也意識到 了自己最終會死亡的結局,因而積極投入了修學佛法,主動尋求出離。爐霍縣城中學的孫 老師,有過死而復生的經歷,他經常將臨死經歷告訴身邊的人,使同事們都走上了學佛的 正道。在色達縣醫院,也有過一位叫葉米米的人,在病床上死而復活,真實認識到了靈魂 後世的存在,並以他不平凡的經歷教育了許多漠視靈魂與輪回的人。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 親身經歷或受到他人的影響,而明白自己必死的結局,明白輪回因果的存在,就一定會從 內心生起厭離輪回之心,主動去尋求正法。 無親亦無怨,隻身隱山林, 先若視同死,歿已無人憂。 所以我應及早離開親友和怨仇,獨自一人隱居寂靜的山林中修法。如果親友們認為我 早已不在人世,那麼縱然死了,也不會有人為我傷痛哀愁。 既然自己必然會被親友們拋棄在屍林中,那明智者應在這種悲慘結局到來之前,自己 主動地離開親友,到寂靜的林中去修持正法,這樣在親友們的心目中,會覺得自己早就死 了。有些修行人拋棄家園親人,一直安住於寂靜處修法,家人也不知他的死活與下落,時 間稍長,也就不會掛念他,不會再替他憂慮。修行人在寂靜處獨自享受著正法甘露的安樂 ,而寂然捨棄肉身時,周圍也沒有人嚎啕大哭,傷心悲愁。密勒日巴尊者在《山居滿意歌 》中唱道:“既無親朋為掛念,亦無仇怨相牽纏﹔如是死於崖洞裡,無悔無恨心滿意。親 朋不顧我將老,兄妹莫認我死期﹔如是死於崖洞裡,無悔無恨心滿意。我死悄悄無人知, 我屍鳥鷲亦不見﹔如是死於崖洞裡,無悔無恨心滿意。我屍一任蒼蠅食,我血一任蟲蛆飲 ﹔如是死於崖洞裡,無悔無恨心滿意。洞內死屍無血痕,洞外杳然絕人跡﹔如是死於崖洞 裡,無悔無恨心滿意。我屍周遭無人繞,我死不聞人哭嚎﹔如是死於崖洞裡,無悔無恨心 滿意。我行何方無人問,我止我住無人知﹔如是死於崖洞裡,無悔無恨心滿意。無人寂靜 崖洞處,窮人所發此死願﹔為利一切有情故,祈佛加庇使圓滿。”能安住於寂靜處精進修 法,在死時不但沒有他人為自己傷痛哀愁,擾亂臨終的修法,以此自己也會沒有後悔、畏 懼的痛苦。 四周既無人,哀傷或為害, 故修隨念佛,無人擾令散。 臨終之時,身旁既無人痛哭或前來傷害,所以當我修習隨念三寶等正法時,不會受到 干擾使自己分心散亂。 寂靜無干擾的環境,是修行人在臨終時最佳的往生條件之一。在清淨的無人山林中, 獨自一人面對死亡時,四周既沒有親戚朋友的哭害,也沒有仇恨怨敵的加害,自己可以無 憂無慮地觀修往生竅訣。如果在家中或者醫院裡,這種條件很難具足,親戚朋友或醫生的 吵鬧,兒女後代為財產而爭吵,這些鬧劇經常會在那些臨死者身邊發生。亡者在這樣的氣 氛中,不但無法修觀,而且很容易產生貪瞋煩惱。藏地很多修行人到了臨終時,自己會找 一處清淨的寺院或山林,離開親友們去迎接死亡。在安多、康區一帶,老人們如果覺得活 不了多久,就會盡快到寺院中,在僧眾的修法幫助下迎接死亡,人們經常有這種說法:“ 啊,某人沒有活的希望了,該去寺院了。” 在良好的修法環境中,臨終者可以不受干擾,保持著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在清明的境 界中隨念佛陀正法。《寶燈經》中說:“臨終隨念佛,指向佛陀像,讚頌皈佛偈,此人獲 佛光。”臨終者如果能隨念佛陀,並有善友在旁邊為他指示佛的莊嚴寶像,為他念誦讚頌 皈依佛的偈文,這時他一定會得到佛的加持。《月燈經》中說:“身口意清淨,恆時讚歎 佛,不斷修行者,日夜見怙主,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憶念佛,痛苦不被奪。” 安住於寂靜處精進修持正法者,日夜恆時不離怙主,他在死亡、病危之際,不會失壞正念 ,臨死的痛苦不會奪取他的修行境界。律藏當中也說:“恆持清淨戒,精進修行者,臨終 無憂愁,如火中解脫。”具多聞持淨戒而安住靜寂處的修持者,他在死亡之時如同從火中 得到解脫一樣,根本不會有什麼憂愁。如果自他皆無痛苦,修行人何樂而不及早選擇呢! 故當獨自棲,事少易安樂, 靈秀宜人林,止息眾散亂。 因此,我應當獨自棲隱在容易生活,沒有瑣事違緣擾惱,風景靈秀,令人心曠神怡的 森林裡,努力止息一切掉舉散亂。 安住寂靜處有上述的種種利益,真正想尋求解脫的人,應依教去尋找寂靜處安住修行 。但是,在選擇寂靜處時,也有一定的標準,此處提出的標準有事少、易安樂、靈秀宜人 三條。其中的事少,即是瑣事與干擾的事件很少,像人際往來、噪音,修行之處應很少有 這些干擾﹔易安樂包括的內容有數種,如易得養命的衣食資具,具足容易引生安樂的順緣 ﹔靈秀宜人指風景秀美,令人心曠神怡,很適宜安住修法。具足這些條件的寂靜山林,修 行人如果能安住其中,自己可以身心輕快地勤修靜慮,努力止息昏沉掉舉等一切散亂。關 於寂靜處的標準,在《寶雲經》中也有宣說,另外較為詳細宣說的有《大乘莊嚴經論》, 論中說:“智者修行處,易活宜居處,友賢風水好,寂靜心易調。”意指修行人選擇的寂 靜處時應具足五種條件:易活指四事供養不欠缺﹔宜居住指地方領主如法,惡人盜賊不會 前來騷擾﹔風水好就是風調雨順、疫癘不生﹔友賢就是道友性格賢良、戒律清淨、見解相 同﹔寂靜心易調,就是白日黑夜不喧鬧,不會干擾修行,安住於其中,易於調伏自心。這 五種條件與本論中所說的大致相同,安住於這樣的環境,對修持靜慮有極大的幫助,本師 釋迦牟尼佛在《三昧王經》中說過:“遠離諸塵欲,依止寂靜林,如同犀牛住,速時得等 持。” 盡棄俗慮已,吾心當專一, 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進。 捨棄一切世俗的思慮後,我應心繫一緣,為了使自心得到三摩地,制伏一切煩惱而精 勤修持禪定。 依止寂靜處後,自己一定要捨棄俗世的思慮,專注所緣,精進修持禪觀而斷除煩惱習 氣,這是修行人依止寂靜處的主要任務。佛在《郁伽長者請問經》(又名《最上授所問經 》)中說:“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應如是觀察是義:云何我住阿蘭若中?非獨沙門相者而 多猛惡憂,非密非靜非律儀非相應非願求之所共住,所謂非人諸惡鳥獸盜賊旃陀羅等之所 共住。彼等不具足沙門功德,爾時我住阿蘭若處,應圓滿是沙門功德......。”其意是說 修行人住在寂靜處,應反覆觀察自身,精勤修持正法調伏自心,不然就會如同山林中的鳥 獸盜賊一樣,雖然長期住在山林中,卻沒有發心,沒有如律儀與正法相應,沒有修持密行 寂靜行等,不具足任何沙門的功德,這樣住再久的時間也毫無意義。經中還闡述了安住阿 蘭若的修行人應遠離三十一種怖畏,修持無我無我所無我愛無我想無我見,安住空閑等等 。在《寶積經》中,也詳述了修行人安住寂靜處後,如何調伏面對虎狼惡獸非人的怖畏, 如何觀察勝義,護持正知正念而斷除煩惱惡念的修法。有關這類的教言在其它經論中也有 很多,都明確指出了修行人遠離世間安住在山林中後,應專心緣念正法,精勤修持禪觀斷 除煩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03.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