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丑三、(果者觀多害): 復次女垢身,無酬不可得, 今生逐塵勞,彼世遭獄難。 再者,那充滿汙垢的女身,不付出代價是得不到的,貪者今生必須為她一輩子奔波勞 碌,來世也還要因此飽受地獄等苦難。 以上的二十多頌中,從各方面闡述了女身不淨的事實,可是世間許多人執迷不悟,對 這樣汙垢的女人充滿了貪愛。然而這種貪求並非可輕易地滿足,要得到女人,必須付出很 高的代價,這些代價總的來說,即是:今生須為她奔波勞碌,來世須為此飽受地獄等苦難 。世間人為女人而在即生奔波勞碌,受苦受難,喪盡臉面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現量了知的 。歷史上也有許許多多這方面的故事,像中國古代的烽火戲諸侯、殷紂王、唐玄宗等等, 為女人而失去江山性命,奔波勞累﹔而一般的平民百姓,為得到女人而受苦,更是有目可 睹的事實。 麥彭仁波切在《詩學善說海》中,講了猛光王的一個公案。猛光王與一位大臣率兵降 伏了一個國家後,當時猛光王見到了當地有一個臉上長有很多瘡皰的小女孩,覺得她非常 醜陋,便對大臣說:“她很可憐,長得這麼難看!”聰明的大臣對國王說:“不一定,現 在她只不過是窮困,才成了這副模樣,以後也許很多男人會喜歡她,她甚至可以叫男人爬 在地上當馬騎......"猛光王根本不相信,於是大臣悄悄地將那名女孩帶回家中,叫一些醫 生精心治療,使她恢復了健康。俗話說“女大十八變”,在優裕的生活環境中,那名女孩 日漸長大,竟然成了一名楚楚動人的美女。一日,大臣請猛光王到家中作客,並設計讓國 王見到了那位女孩,國王見後果然生起貪愛,不惜一切代價,將她娶為妃子。大臣又對那 名女孩暗授計謀,讓她裝病,並說這種怪病只有騎在丈夫身上,讓丈夫學馬嘶叫才能治癒 。在貪心的驅使下,猛光王果然上當,當時那名女子還要求有樂師伴奏,猛光王也百依百 順,將一名樂師蒙上雙眼,帶到王宮的樓頂演奏樂曲,他自己馱著妃子爬在地上,一邊還 聲嘶力竭的學著馬叫。那名樂師一聽,便知道國王受到了女人的矇騙。原來樂師也曾受過 一名妓女的欺騙,耗盡了家財,最後那名妓女又騙他吃大便,而他鬼迷心竅,竟然吃了糞 穢,結果那名妓女還是把他趕出了家門。像這種故事,在人世間每天都在發生,你們或許 也有耳聞。 根霍仁波切在注疏中說:“上等女人要花費金銀財寶才能得到﹔中等女人要以犛牛和 馬匹來換取﹔下等女人也要以錦緞來換取,沒有財物是得不到的。”然而得到了女人的男 人,他今世的生活並不會因此而快樂。很多故事中說得很好:某對男女歷盡艱辛終成眷屬 ,從此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而實際上,從此吵吵鬧鬧,悲慘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呢!《 大智度論》中說:“諸欲樂甚少,憂苦毒甚多,為之失身命,如蛾赴燈火。”那些為貪女 人而活的人,如同飛蛾赴火,一生勞苦憂惱不休,最終也只是悲慘死去,毫無所得而已。 為了滿足女人對財產的貪心,有些男人不惜以造罪的手段賺取財物﹔而與女人共住, 經常會造不淨行的自性罪﹔以這些罪業,後世更要遭受地獄中的劇苦。大家對此不要在文 字上泛泛而讀,而應在內心反覆思維,結合自己對生活實際情況的了解,相信一定可以對 這些苦難本質的法生起厭離心。 少無生財力,及長怎享樂? 財積壽漸近,衰老欲何為? 年少時沒有能力賺錢,長大了以後,憑什麼享受欲樂呢?盛年之時為了積聚錢財而辛 勞,等錢財積聚起來時,年紀也老了,衰朽老翁還要色欲做什麼呢? 世人為了追求貪欲辛勤不息,而實際上不可能得到滿足。人在尚未成年時,智力、體 力等各方面都未成熟,沒有積聚財富的能力,到年齡稍長,情竇初開,此時因沒有錢財, 無法得到女人。為了得到女人,在成年之後,男人們不得不拼命地賺錢,從早到晚忙忙碌 碌,四處奔波,如宣化上人所說:“在家人很可憐,整天為貪欲而奔波,正是所謂的風餐 露宿,披星戴月。”這樣為積累財產而耗盡精力,也就沒法享受很多的欲樂。大家可以看 到,很多人在成年後,雖然成家娶妻,然而他必須為了家庭生活,為了積累財產而日夜操 勞。心思不停地為此謀慮,身體為此不停地忙碌,錢財積聚起來時,他自己也髮白眼花, 成老人了。有些人以為成了家後,可以享受欲樂,實際上成家之後,尚未嘗到所謂的美好 生活,自己卻在操勞中不知不覺地衰老,寶貴的人生已經在瑣事中耗盡了。所以人在壯年 時,忙於聚財,也沒有享受欲樂的機會,等到錢財積攢夠了,可以安然地度日時,自己已 經成了垂暮老朽,這時根本就沒有享受貪欲的能力,還需要女人做什麼呢?那時他白頭蒼 蒼地坐在那兒,連移動身體都會覺得困難,只好呆坐著,回顧自己的一生,如同《中觀四 百頌》中所說:“壯年自所作,老時不樂彼。”悔恨懊惱不已! 一些世間人也說:“唉,人的一生沒有好過的時候!小時候,精力時間都有,但沒有 錢,沒辦法玩樂﹔中年時候,精力、金錢都有,但沒有空閑時間,也沒辦法玩樂﹔到了老 年,時間、金錢都有了,但沒有精力,還是沒辦法玩樂。”人的一生就是如此,不可能有 輕鬆享樂的機會,世俗欲樂生活充滿艱難而且毫無意義,明了這點後,我們還貪執它幹什 麼呢? 多欲卑下人,白日勞力竭, 夜歸精氣散,身如死屍眠。 有些多欲的低賤苦力,白日的勞作使體能耗盡,晚上回家時困頓至極,身如死屍一樣 睡在床上,無法享受欲樂。 世間很多貪欲熾盛、地位低賤的人,為了積攢維持家庭生活的錢財,不得不做各種重 活。他們起早摸黑,白天不停地勞作,竭盡了自己的體力,好不容易收工了,自己拖著疲 憊不堪的身體回到家中,一頭倒在床上,睡得如同死屍一樣,這種情形下,對貪欲再也不 會有享受的能力。世間人勞作的艱苦,你們一部分人多多少少也許有過體驗,不要說幹農 活,搬運這些苦工,就是現在一般的工廠,像紡織、裝配等等,這些工廠的工人要如同高 速運轉的機器一樣,高效率的進行工作,幾個小時幹下來,全身如同散了架一樣,根本沒 有精力再想其它的事情。腦力勞動方面也如此,坐在辦公室幾個小時,腦子高速運轉,一 下班就會像虛脫一樣,疲憊不堪。有些人以為世間人沒有什麼清規戒律,可以隨意享受欲 樂,日子過得很自由快樂,實際上情況並不是那樣。世間生活的艱辛苦楚,大家好好看看 已成過家的人,問問他們的生活情況就可了知。貪欲就如同一付精美的轡頭,如果有人受 其誘惑而戴起來,等待他的將是不停地拉車套磨,陷於勞累之中無法解脫。 或需赴他鄉,長途歷辛勞, 雖欲會嬌妻,終年不相見。 有些人為了生計而遠赴他鄉,歷盡長途跋涉的艱辛,雖然他們渴望與嬌妻歡聚,卻一 年也難得見上一面。 有些人為了生活,為了讓親人得到滿足,不得不離開家門遠赴他鄉,去做買賣,或受 雇出征,因此而長途跋涉,備嘗艱辛。在異國他鄉的途中,人生地疏,困乏憂苦不絕,雖 然想回家與親人團聚,卻因路途遙遠,活計繁忙等各種原因,無法實現回家的夢想。古時 候,交通通訊不便,人們離家之後,往往長年累月與家中音信隔絕,只有長吁短嘆,飽受 思念家人的痛苦,因此而留下了許多關於思鄉的詩篇。古印度有一篇名詩叫《白雲的召喚 》,詩中寫了一對夫妻分別十二年的痛苦歷程,看起來使人油然而生悲嘆。有一本西方作 家寫的《離別的痛苦》,其中也反映了在家人的生活,時時處在愛別離之中。無論在古代 還是現代,一家人兩地分居的情況有很多,有的甚至兩三年中都無法見面。這些人雖然很 想回家,享受欲樂,但有的人因為沒有賺到錢,有的人因為受人雇傭自己沒有自主權,因 而無法回家,只有在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煎熬中生活。 世人想求得貪欲的滿足是如此困難,而貪欲實際上又是無法得到滿足的。這就像吸毒 一樣,越吸毒癮越大,享受貪欲之後,人的貪心也會更加熾盛,無論如何也只有在得不到 滿足的痛苦之中生活。 或人為謀利,因愚賣身訖, 然利猶未得,空隨業風去。 也有人為了謀求微薄的利益,愚昧地出賣自身,然而應得的財利還沒有到手,自己已 經隨業風漂泊而去了。 有些愚昧無知的人,為了得到一點可憐的財利,以換取女人的歡心,甚至不惜將自身 賣給他人。然而應得的利益尚未得到之前,自己的無常大限已到,只有兩手空空地隨業風 而去!或者因雇主的事業失敗,雇主的突然死亡,自己賣身的財利無法取得,也只有空手 而歸,毫無所得而去。這種事情,任何時代,都可以現量看到。所謂的“賣身”,大家應 理解有許多種形式,例如給別人做奴僕、做雇傭工、保鏢等等,這些人完全要聽從雇主的 吩咐,如同工具一樣,自己一點自主權也沒有,這無疑是將自己的身命賣給了他人。 有關此頌的解釋,各論師不盡相同。根霍仁波切解釋說:“父母為了讓兒女得當安樂 ,把兒女賣給別人,最終只有得到痛苦......。”《佛子正道》中解釋說:“愚者為財利 而鬻自身,然不得其值,徒為他人事業風所動搖,自無主宰......。”其它還有一些不同 的解釋方法。但多數論師中,結合上下文的內容,認為此頌所闡述的是貪求欲樂者為得財 利,而愚昧地出賣自身,最終因無常業風,得不到應得的利益。印藏兩地的修行人經常說 :“世人捨大而求小,為今生的小利樂而奔命,卻將修持正法以求得永世安樂的大利益給 放棄了。雖然他們勞苦一生,然而最終只有空隨業而去可怖的中陰世界。” 世人的生活如此悲慘,我們如果不出家修行,放棄對欲樂的貪求,也難免如此啊!律 藏云:“出家人如住淨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中云:“出家修道易為,如 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實難,如陸地行船。”大家想想自己現在無憂無慮的生活,這全都是 三寶的加持所致,自己一面應感激三寶的恩德,一方面應精進修持,斬斷貪欲的輪回鐵索 ,以免它將自己捆縛在那世間的苦海中。漢地的禪師說過:“如果不斷除貪欲,無論在家 出家,痛苦是不會遠離的。”無垢光尊者也說過:“對任何一件事情,執著越大,痛苦也 會越大。”望諸人牢記這些教言,努力斷除自心的顛倒貪執! 或人自售身,任隨他指使, 妻妾縱臨產,荒郊樹下生。 有人自賣其身為人僕傭,自己一點自主權也沒有,完全要聽任主人的差遣,即使是妻 子臨產之時,也只能到荒郊野地或樹下生孩子。 貪求欲樂不僅難以求得,即使獲得了些許,也是利少害多。有些人為了賺取養家糊口 的資財,不惜將自己賣給他人為傭奴,想依靠這種手段維持家計,享受那點可憐的欲樂。 而實際上,他這樣做,苦多樂少,痛苦遠遠超過了那點可憐的快樂!賣身為傭工、奴僕者 ,自身基本上已成了他人手中的工具,自己是沒有什麼自由自主權的。主人怎麼指使,他 就得怎麼去幹,只能老老實實、服服貼貼地為他人幹活,讓他人心滿意足,要不然沒法得 到錢財,養活家人,換取女人的歡心。這種情況實際上是自己貪欲所致,如果沒有貪欲, 不需求別人的財利,那麼世間人誰也不會當別人的奴僕,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說過:“廣 闊大地上,誰成他奴僕?”在遼闊無際的大地上,每個眾生本來都應自由自在,誰也沒必 要做別人的奴僕。但是在貪欲的推動下,有的人成為了高位者,有的人成了他的僕從,過 著仰人鼻息、毫無自由的生活。 奴僕的生活非常痛苦,因為他們的權利掌握在別人手上,如同俗話說:“辮子抓在別 人手裡,是不會有安閑的。”這些人的妻子要生小孩時,按古代的風俗,不能在主人家中 ,而他自己又沒有家,只有到荒無人煙的荒郊野外,找棵大樹下的空地或殘垣斷壁之下, 將孩子生下來。有時甚至只能是產婦獨自應付這件事,而她的丈夫要為主人賣命,無有空 閑來照顧她。這些人雖然賣命幹活,貪求欲樂,而結果卻是痛苦不堪。在古印度與藏地, 以前這種故事會經常發生,那些富人家中的丫鬟僕人,一到臨產時,必須要離開主人家, 到一些牛棚野外去生孩子,飽受貧困生活痛苦的煎熬。這種境遇讓人見而生憐,而這些痛 苦的來源都是貪欲,如果沒有貪欲,像出家人一樣,斷除對世間欲樂的希求,則生活中根 本沒有這些苦難。有一個出家人對我說:“我原來有頭髮時,有很多麻煩事,現在沒有頭 髮,覺得少了很多麻煩,很自在!”確實是這樣,有貪欲“頭髮”的時候,生活處處要受 人牽制,違緣痛苦有很多,如果剃除這些貪欲的“頭髮”,那麼很多痛苦就會斷除。有一 位大德在台灣弘法時,新聞記者採訪他:“現在人口增長太快了,產婦死亡率也增高,該 怎麼辦呢?”那位大德便笑著回答說:“那麼讓所有的女人都出家吧,這樣問題不就解決 了嗎!”所有的人如果出離貪欲的“家”,那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欲欺凡夫謂:求活謀生故, 慮喪赴疆場,為利成傭奴。 被貪欲所蒙蔽的凡夫說:“為了生存,我必須設法賺取養家活口的資財。”因此雖然 擔心送命,仍然披甲從軍,為了蠅頭小利而成為奴僕。 由於貪欲煩惱的蒙蔽,凡夫眾生有著種種迷亂顛倒的心念行為。他們往往說:“我活 在世間,必須要有維持生活的資財,要取得這些,就必須努力奮鬥,只有這樣才能積累財 富,使生活過得富裕安閑。”在這種心念的蒙蔽下,雖然他們貪生怕死,仍然會披甲從戎 ,為取得養命資財,與敵人拼命﹔縱然只是一點點蠅頭小利,他們也甘心為奴,備受勞作 的辛苦。凡夫人都是這樣的顛倒愚癡,既然你希望有資財活命,那你與敵拼殺,難道這種 做法不會喪失生命嗎?為活命而自動去送命,這是何等地愚癡,縱然你能以從軍戰鬥獲得 無量的財富,但你戰死沙場,這些財富對你又有什麼用呢?而且更為可憐可嘆的是,有些 人雖然知道:為求利而赴沙場者萬死一生,“古來征戰幾人還”等等,可仍然為貪欲所催 ,糊糊塗塗地從軍征戰。 為了得到了一點可憐的小財利,而變成別人的奴僕,這一句可從兩個層次去理解。一 是為利從軍者,實際上是為小利而受人役使,利少害多,得不償失﹔二是為了利益作戰, 結果遭到失敗,成為別人的階下囚,失去了自由。為了得到生活中小利益,而失去了大利 ,為得到安樂而痛苦萬分,這都是貪欲的蒙蔽所致。所以,對此利害得失了然於心的智者 ,誰還會為貪求財利女色奮鬥呢?而欲望所欺的昏昏眾生,無不陷於這種顛倒迷亂的心態 行為之中,實是既可憐又可嘆啊! 為欲或喪身,或豎利戈尖, 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燒。 有人為了貪欲,或被殺身亡﹔或被人從肛門貫穿頭頂,豎掛在利戈尖上﹔或遭到短矛 的刺殺,或被投入火中燒死。 為貪欲所蒙蔽,凡夫眾生拼命地追逐財利女色,甚至不惜採用種種偷盜、搶劫等非法 手段,結果貪欲未遂,反而因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樣的事件在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大 家看看新聞媒體的報導,幾乎是每天都有:某某國家侵略另外的地區,結果戰死多少多少 人,某某公司老板跳樓,某某罪犯被處決......,這些都是因貪欲而致的悲劇。“戈”是 一種古人常用的兵器,刃利柄長,短矛也是古兵器,刃尖而柄短。古印度人在處罰罪犯時 ,有時用利戈將犯人的身體從下到上貫穿,然後豎在路旁,以示警告。有的人因貪欲而被 他人用短矛刺殺,或投入火堆活活燒死,這些都是古時候的人們,因貪財好色而招致的慘 遇。而對現代人來說,因貪欲而觸犯刑法,遭致種種刑罰,或慘遭他人的槍擊、毆打﹔或 因貪求女色而患惡疾等,不一而足,這些都是人們現量可知的事實。 面對這些血淋淋的事實,大家應該醒悟任何貪欲都是禍害之源。如《大智度論》中說 :“若人入海遭惡風,海浪崛起如黑山,若入大陣鬥戰中,經大險道惡山間,豪貴長者降 屈身,親近小人為色欲,如是種種大苦事,皆為著樂貪心故。”世間的種種苦事,皆是貪 求欲樂所致,作為修行人,對此當千百次地思維觀修,徹底認清貪欲煩惱敵的可惡面目, 而生起徹底斷滅的決心。這些方法不要停留在口頭上,如果你想得到解脫安樂,作為欲界 眾生,這些是必修之法。各自內省相續:自己聽聞了這些甘露妙法,而相續到底得到了受 用沒有?如果毫無改進,那麼當如華智仁波切所說那樣:聽了這麼多的法,依止了這麼好 的上師,但相續沒有一點進步,真是慚愧啊!......不但應如是呵責自己,更應以嚴厲手 段,促使自己去改變! 子二、(斷外財等): 積護耗盡苦,應知財多禍, 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 財富的積聚、守護、耗散過程中充滿著痛苦及苦因,以此應知財產是無邊禍害的根源 ,那些為貪愛金錢而散亂的人,永遠沒有機會脫離三有的痛苦。 世間財富是無邊禍害之根本,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世人為了女色和其它種種原因, 對財富充滿著強烈貪求,以此而不惜一切代價去追逐。為了積聚財富,世人每天都在捨生 忘死地拼搏,如果翻開富人的歷史,無不是充滿了辛酸的汗水、淚水,也充滿了罪惡。大 家看看西方那些工業強國的發展史,它們每一筆財富的積累過程中,都充滿了掠奪他國的 血腥罪惡。財產積累起來後,主人更是辛苦,白天、夜晚要不停地守護,害怕被偷被搶等 等。最後還要害怕財產耗盡,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當這些財物不得不消耗失散之時 ,心頭如同割肉一樣,痛苦難忍。所以,對世間人來說,財富從開頭到結束都充滿痛苦, 龍樹菩薩說過:“積財守財增財皆為苦,應知財為無邊禍根源。”華智仁波切說過:有一 匹馬,就有一匹馬的痛苦﹔有一隻羊,就有一條羊的痛苦﹔有一條茶葉,就有一條茶葉的 痛苦﹔財富越多,痛苦越大。有一個民間故事說,一個大富人有著億萬家財,雇了幾十個 帳房先生管理仍是忙不過來。雖然擁有這麼多財產,那位富人卻是每天寢食不安,愁眉不 展,而他隔壁有一對窮夫婦,靠做豆腐過日子,盡管家境貧寒,老夫婦倆每天從清早到晚 上,有唱有笑,做豆腐、賣豆腐,顯得十分快樂。富人覺得很奇怪,認為自己這麼有錢, 卻坐立難安,而他們那樣窮,有什麼可快樂的呢?他思慮再三,也難知其原因,便問一個 帳房先生,那位帳房先生回答說:“老爺,你不必要多想,隔牆扔幾錠銀子過去,便會知 道了。”於是富人趁夜黑無人,將五十兩銀子扔進了隔壁的豆腐店,賣豆腐的老夫婦倆撿 到了這筆從天而降的財產,喜得都快瘋了,於是一天到晚忙著埋藏銀子,又要考慮怎麼花 ,又要擔心別人偷......,弄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隔壁的富人自此再也聽不到到那往 日的笑聲、歌聲,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這些銀錢啊!” 貪執金錢財富的人,自心為錢財所擾,整日散亂不堪,根本不可能專心於聞思修習善 法,希求解脫三界痛苦。這些人就像密勒日巴尊者所遇見的那位搞商業的出家人一樣,晚 上作夢都在計算賣?牛該賺多少錢,這種人的心如同漏器、毒器,根本不可能儲存正法甘露 。他無論在形象上修什麼法,也不可能成就解脫善果。一個內心放不下貪欲散亂的人,如 同《正法念處經》中說:“貪執財物之比丘,內心恆時散亂,彼等日夜皆無修行之機會。 ”這樣的人,永遠不可能得到解脫。密勒日巴尊者說過:“財初自樂他羨慕,雖有許多不 知足,中初吝者結束縛,不捨用於善方面,乃著敵魔之根源,自己積累他人用﹔最後財為 送命魔,希求敵財刺痛心,應斷輪回之誘餌,我不希求魔之財。”作為修行人,誠然應如 尊者那樣,決斷對輪回惡魔誘餌之財的貪心! 貪欲生眾苦,害多福利少, 如彼拖車牲,唯得數口草。 貪欲財利一定會導致眾多的痛苦,因而這種行為害多利少,就像那正在拉車的牛馬等 牲畜,吃幾口路旁的草一樣,得不償失。 貪欲財利的禍害非常大,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分析。一方面,貪欲是沒有止境的,如 果隨順它,不但無有滿足,反而會更加增盛,讓人感受更強烈的痛苦﹔另一方面,貪欲財 利等對境,並不能輕易得到,為了求得這些,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以比喻來說,貪欲之 人如同那拉車的牛馬,它們在拉著沉重的車向前行進時,看見路旁綠油油的青草,抗不住 誘惑而伸長脖子去啃食,結果卻是立即招來車夫的鞭撻﹔甚至當它停下吃草時,大車以慣 性衝過來,將它撞傷、壓死。為了數口青草,而遭致重重的鞭撻,乃至受傷送命,這又是 何等的不值得。所得的數口青草,根本不能解決飢餓或嘴饞問題,而它帶來的禍害卻是如 此嚴重,這些旁生是多麼愚癡無知!而更可憐的是,人道眾生雖然比旁生有智慧,卻在幹 著比這些旁生更愚昧的事。人們為了滿足那些永無止息的貪欲,不但將今生的一切安樂全 部摧毀,而且將自己後世的安樂全部摧毀,給自己帶來千百萬劫的三惡道痛苦。 有關貪欲的過患,在很多經論中都有過強調,如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說:“獸藥 刀怨火,無令欲樂侵,由欲作無利,譬如兼博果。”世間欲樂其實如同猛獸、毒藥、利刃 、怨敵、大火一樣可怕,修行人應當嚴加防範,不要讓它侵害自己。在凡夫面前,欲樂如 同“兼博果”一樣,外形好看,味道也很香,但誰要是嘗上一點,馬上會中毒喪命!佛教 史上也曾有過很多公案,記載著某些人因貪求財利而墮落惡道,比如在律藏中,記載著一 個人因貪戀自己的金瓶,死後立即轉生為毒蛇,寸步不移地守護著金瓶。在現實之中,你 們也應該看到過許多因貪欲而墮落的人吧。畏懼輪回痛苦而希求解脫者,當捨棄貪欲! 彼利極微薄,雖畜不難得, 為彼勤苦眾,竟毀暇滿身。 其實,像養家糊口這些微小的利益,就連旁生也不難辦到﹔但是,無知的人們竟然為 了這些而奔波受苦,糟蹋了難得的暇滿人身。 世間的財利女色等,給人們帶來的利樂,實際上非常少。一個人無論擁有多少財產與 妻妾,他從中能獲得多少安樂呢?就像那些帝王一樣,縱然他擁有了四天下所有的財產、 人口,然而他一生獲得的安樂,遠遠比不上一個知足少欲者,修持一座世間禪定所得到的 安樂。欲樂的本性不可能是快樂的,如果它是快樂的,那麼世人都可依靠它得到安樂。但 實際上,欲樂就像包了一層糖衣的毒丸,或說獄卒鉤上的誘餌,世人深受其害,痛苦不堪 ,可是沉迷日久,無法醒悟。 世人不顧一切,勤求欲樂的行為,實非明智者的作法。因為這種行為,牛馬與旁生也 能做得到,旁生對食物財利與異性的追逐,也是很善巧的。大家看自己院子中的地鼠,它 們每年夏天採集的人參果,可能好幾年都吃不完,還有那些麻雀,它們對養活小鳥的本領 也是很高的。作為人具有理智,與旁生比起來,應該要有解脫困境、追求大安樂的理想, 如果只是追求吃喝、財產與異性,那豈不是與旁生一樣了嗎?薩迦班智達也說過:“整天 談論財與食,此即雙足之畜牲。”“唯尋自己之吃喝,豈非牲畜亦能行。” 但是世間有大多數眾生不明白這些道理,成天為貪欲所催而四處奔波,辛勤不休,不 停地造作種種無義之事與惡業。大多數人在這樣的渾渾噩噩中,為滿足欲望而虛耗了寶貴 的人生。《賢愚經》中講了一個公案,說一個婆羅門受邀參加一個大宴會。當時請柬上有 一個糖脂蓋的印信,那個婆羅門非常貪吃,在路上忍不住將糖脂印信給舔食了,結果到了 宴會會場的外面,守門人看見請柬上沒有印信而不讓他進去。為了一點點糖脂,貪心的婆 羅門失去了一場盛宴。世人都是如此,為了眼前小小的欲樂“糖脂”,而愚昧地毀掉暇滿 人身,失去了解脫安樂“盛宴”,這種愚癡迷茫的眾生,嗚呼滿天下啊! 諸欲終壞滅,貪彼易墮獄, 為此瞬息樂,須久歷艱困。 五欲總是壞滅無常之法,但是貪著它卻容易使人墮入地獄惡趣﹔為了那瞬間的享樂, 也必須長期忍受艱難困苦。 五欲享受能給人帶來虛妄迷亂的快樂感,因而世人對此終生追逐,毫無饜足,然而以 理智冷靜地分析,所有的五欲快樂,在剎那剎那之間,也從未停止它的遷流壞滅,最終一 定會毀滅。比如有些人得到了轉輪王的權貴享受,或者得到了多聞天子那樣的財富,像這 樣的榮華富貴,最終有一天也會壞滅。《阿含經》中說:“積聚終散裂,崇高必墮落,會 和終散零,有生無不死。”世間的一切五欲享受都是無常必壞之法,都是不離有漏的有為 法,不管人們能擁有多少,最終都是一無所得而已。但是,為了這些欲樂所造的惡業,卻 會絲毫不爽地跟隨著,使貪圖欲樂者墮入地獄等三惡道中,感受惡業苦果。 從現世來說,享受五欲的安樂非常短暫。人們對欲樂心中的快樂感,如同曇花一現一 般,只是一瞬間,而求得這一瞬間的代價,卻是長時期的艱苦追逐﹔不僅如此,世間快樂 的本性即是苦,是不離變苦、行苦的法,龍樹菩薩也說過:“世間一切樂,唯苦被變壞, 及為分別故,彼樂非真樂。”短暫的快樂之後,變壞苦的感受便會長久地佔據人們的心相 續,而且世間安樂並非真實的快樂,只是世人的分別妄覺,由迷亂顛倒串習而致。比如說 有人穿得很好,吃得也好,自己得意洋洋,心裡特別快樂,如果分析這種“無法形容”的 快樂,究竟是什麼呢?它只是一種心意上的感受,根本沒有任何實質。這種感受只是一種 錯覺,一種自我假立的分別執著,實際上從衣著、飲食、自身等等各方面去觀察,根本找 不到“快樂”的存在。 世間的快樂就是這樣,無常短暫,在今世需為這種剎那的幻覺,付出長久的艱辛苦痛 ,後世更會因此而墮落惡趣深淵。而世人如飛蛾赴火一般,自取其咎,這是何苦來哉! 彼困千萬分,便足成佛道。 欲者較菩薩,苦多無菩提。 只要以追逐欲樂所付出艱辛努力的千萬分之一去修行正法,就足以成就無上的佛道。 與修菩薩行的菩薩比起來,貪欲者苦難無際卻沒有證得菩提的福份。 眾生在無始輪回之中,為了追逐五欲快樂而付出了無邊的艱辛困苦,華智仁波切說過 :眾生以貪心的原因,所斷過的頭和肢體不計其數。從無量劫以前至現在,我們一直都在 為滿足欲望而奮鬥,所花費精力、時間與艱辛,哪怕只是千萬分之一,如果用在了學佛修 正法方面,我們早就從苦海中得到了解脫,證得了無上菩提的大安樂,即使不成佛,自己 也必定獲得了不墮惡趣的把握!大家知道,按顯宗經論中的觀點,我們發起菩提心,進入 大乘道之後,歷三大阿僧祗劫的精進修行,必定獲得無上正等覺果位,即使最低等的根基 ,也只要三十三個阿僧祗劫便可證得無上菩提,而我們眾生陷入輪回,至今有多少個阿僧 祗劫呢?在這段無法計算的漫長時間中,自己為了滿足貪欲,曾耗費了多少力量,付出了 多少艱辛困苦。我們如果趨入佛道,在修行中所受的困苦,與世間人追逐欲樂的痛苦比起 來,根本算不上什麼,而且以大乘佛法的無比善巧方便,修行者可以在無比的安樂中,趨 入究竟解脫的彼岸。 可是,世人無明愚癡,根本不知道合理取捨,陷入了追逐貪欲的迷亂之中,在無邊無 際的輪回裡飽受痛苦。空行母瑪吉拉卓瑪說過:“眾生為了貪欲,而無數次墮入地獄惡趣 ,所飲用的鐵水之多,都已超過了四大海洋的海水。”相對貪欲者忍受的這些痛苦,追求 菩提者所受之苦是微不足道的,可是貪欲者的重重苦難,並不能換得絲毫的菩提安樂,而 修持菩提道者所受的微小困苦,卻是每一份都能換得真常大安樂!既然如此,那我們已明 了這些利害得失的有緣者,理當頓時捨棄無義多苦的貪欲。 思維地獄苦,始知諸欲患, 非毒兵器火,險地所能擬。 如果仔細思維地獄惡趣的痛苦,就會知道五欲對人們的傷害,不是毒藥、兵器、烈火 、危崖、怨敵的禍害所能比擬。 為了徹底認清貪著五欲的過患,修行人必須反覆思維地獄惡趣的痛苦。如果能對這些 無法比擬的劇烈痛苦生起認識,對五欲之過患也就會生起定解,因為這些痛苦的來源,就 是貪欲!古代的大修行人經常教導人們說:“世間諸苦患,皆由貪心生。”貪欲帶來的惡 趣痛苦,不是人世間諸苦所能比擬的,像人們通常所害怕的毒藥、利刃、猛火、危崖、怨 敵等等,這一切世間違緣苦害都無法與五欲相比。世間的毒藥、猛火等所帶來的過患,大 家或許都有過些微了解,這些違緣最大限度的苦害,也只不過在短短的一生中,讓人們受 痛苦而已,而絕不會像貪欲那樣,讓人們在千萬劫中飽受地獄烈火的焚燒之苦。我們凡夫 一遇到刀兵毒火,就會非常害怕,以極大的恐懼與謹慎之心防範遠離這些,可是對危害性 厲害無數倍的五欲,我們平時又是如何對待的呢?凡夫不但不害怕,反而自投羅網,追逐 不捨,這都是沒有認識到五欲的可怕過患而致。 佛在《廣大遊舞經》中說過,貪著五欲如同劍刃、毒樹、毒氣一樣,所以智者必定會 遠離貪心,如同人們避開毒蛇一樣。我們都是希求解脫的人,如果想達到目標,對這些教 言必須如實地觀行,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智者。大家對地獄、餓鬼的痛苦,或許難以具體觀 想,但相似的痛苦,如割傷、灼燒、寒冷、恐懼、飢餓等等,這一切都可以現量感知。在 觀想貪欲的過患時,如果能結合這些苦痛反覆串習,對貪欲的怖畏與厭離心一定能生起來 。平時,大家聽到核彈、傳染病、地震等,都會自然地生起畏懼,而實際上這些並不可怕 ,因為它們最厲害也只不過奪去人們今世的生命。可是所有的眾生都被貪欲煩惱所縛,於 輪回中飽受比死亡痛苦更厲害的煎熬,對這種痛苦之源,如不能生起認識,而如避火坑、 毒蛇一樣遠離,脫離苦趣的解脫正道無法步入。 子三、(憶念寂靜之功德): 故當厭諸欲,欣樂阿蘭若。 離諍無煩惱,寂靜山林中, 因此,初學的菩薩應當厭離五欲,欣樂地安住於寂靜蘭若而修持禪定。那沒有諍鬥煩 惱,寂靜無人的山林中。 前面已講述了貪著世俗五欲的過患,特別是針對我們凡夫修行人貪執女人、財利方面 的惡習,講述了這些分別惡習的顛倒與苦害。作者以其深邃的智慧,引導後學者從各個角 度,對女色財物等欲樂作了細緻的觀察,最後得出了結論:貪欲會導致無邊的苦難,是我 們修行中的大障礙,如果不斷除,絕無取證菩提的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從內心深處,對 女色、財利等,這些迷亂、不淨、無常的有害法生起認識,生起堅定的厭離之心。 對初發心入佛門的學人來說,僅僅從文字上理解,或只是生起厭離世俗之心,還是不 能解決問題的。作為初學者,自己的修行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外境喧鬧散亂,內心 也會受到影響而散亂,外境如果寂靜安詳,內心也易於調柔寂靜。因此,初學者應該避開 憒鬧的環境,到寂靜蘭若之處息滅塵俗妄念。阿蘭若是梵語譯音,意指寂靜之處。在這些 寂靜的地方,外境上基本斷絕了塵俗生活的喧鬧與擾亂,修行人安住於其中,依傳承上師 的教言精進修持,諸佛菩薩也會為此而生起歡喜,賜予加持,這樣自己的煩惱妄念會得到 止息,修證越來越增上。華智仁波切說過:“僅僅是對寂靜山林生起希求安住其中之心, 往其方向前行七步,也比在恆沙數劫供養十方諸佛的功德大。”修行人安住在寂靜處,沒 有外境的擾亂,也沒有親友怨仇的諍吵,自己可以安心地修持,無論行住坐臥,自心也能 專注於善法。但在城市等喧鬧的地方就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外境的人與喧鬧聲時時會將 干擾自己,引生出很多人事煩惱。大家對此也有體會吧,世間人際關係是最難處理的,你 如果處於這些關係網中,那就身不由己,有處理不完的麻煩事情,自己也會因此而煩惱不 堪。而在寂靜山林之中,這些麻煩也就無緣再找上門來,自己原來那些需要作意對治的貪 瞋煩惱,也會自然息滅。 無垢光尊者的著作全集中,讚頌山林寂靜功德的詩文有許多篇,像《森林無人的故事 》、《森林仙人的實語》、《布穀鳥的妙音》等等。在密勒日巴尊者、麥彭仁波切,恰美 仁波切等,這些高僧大德們著作中,讚嘆寂靜山林功德的詩文也特別多。閱讀這些優美的 詩篇時,修行者的心似乎都能被山林的寂靜氣氛所感染,變得柔和安詳。假如我們也能安 住於同樣的寂靜處,那該有多好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03.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