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勝利道歌》淺釋 索達吉堪布 譯釋 頂禮大恩金剛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發無上的菩提心! 法王的弘法過程至目前為止分為五個階段,並以不同階段所作的竅訣教言作為分界標 志。其中的《忠言心之明點》與《教誨甘露明點》已經譯成漢文,現在上師又垂示了《勝 利道歌‧天鼓妙音》,標志著第五個宏法時期的開端。這三個教言的內容,大致相同,都 強調了戒律,又強調了人格。《忠言心之明點》和《勝利道歌》還著重宣說了密宗的功德 。 法王在前段時間的弘法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違緣,最終以三寶的加持,遣除了一切 外、內、密的違緣,這時法王心中自然顯出了這個《勝利道歌》,這也標志著在法王將來 的弘法過程中,已不會遇到重大的違緣。法王這個《勝利道歌》,並非由分別念所造,而 是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從智慧中自然的流露。因此,我們所有的弟子修學這部論,必有 相當的意義和加持。法王要求我們以後在每講一個法時,在開始的第一天,最好把《勝利 道歌》講解或讀誦一遍,如此便能遣除整個傳法過程中的違緣;如果發心去求法,先誦一 遍《勝利道歌》,也能順利實現願望,而且不會受到邪魔外道的障礙或遭遇其他的違緣; 在學佛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違緣,通過讀誦這首道歌,或者將其帶在身上,也能夠轉變成 順緣。 法王一再要求凡是皈依、依止他的人,必須把《勝利道歌》背熟,而且要精通其含義 ,如此對我們一生都能產生很大的利益。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要嫻熟精 通,頗為不易,而法王通過自己的修證,已歸納成為了這個殊勝的竅訣,所以大家一定要 珍視。 《勝利道歌》從論首的頂禮與上師無別的文殊菩薩,及強調時時以信心祈禱上師開篇 ,到論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結束,中間共開示了四個修法的要訣,欲想盡早獲得正 等覺佛果,必須修學無上的大圓滿法門。而大圓滿依靠什麼來成就呢?發大乘菩提心;此 又需要依靠什麼呢?出離心;而出離心的基礎是什麼呢?即需要一個稟性善良的人格,這 是從學處的角度講的。如果從戒律方面理解,即欲速捷成佛度生,則應趣入無上密乘,為 此,首先要受持密乘三昧耶,此之前提,須先具有菩提心,因此必須要依靠菩薩戒;受持 菩薩戒須先有出離心,因此必須依靠別解脫戒(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 戒,正學女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推尋到最後歸結為人品,因為一切戒律,都須建立 在賢良人品的基礎上。這四個要訣,是顯密一切法門凝結成的精華,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勝利道歌》從竅訣方面講,與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論》相類似,都論述了修道 的要點,共同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不同的是,在無二智慧上,《三主要道論》講述的是 中觀,而《勝利道歌》講的是無上大圓滿,此外《勝利道歌》還特別強調了人格。在風格 上的差異,《勝利道歌》是從大圓滿到人格的逆向式推理,而《三主要道》是講從出離心 、菩提心到中觀的修學次第。 本論分三個方面:初義,論義,後義。初義分二,題目和頂禮句。 先講題目"勝利道歌‧天鼓妙音",自從法王如意寶開珠日神山的伏藏大門的緣起被破 壞以後,整個學院遇到了很多的違緣,尤其在法王前期的弘法利生當中,遇到很多內、外 、密的障礙;最後由上師和三寶的加持完全遣除了一切違緣,在慶祝勝利的時候,法王唱 出了這首道歌。"道歌"是在修證上面得到證相後,自然唱出的歌。"天鼓"是在三十三天, 因天人的福報而顯現的一面大鼓,在天人與阿修羅打仗之時,天鼓自然響起,並發出"願一 切天人勝利,願一切非天消滅"的聲音,所以在這裏把道歌比喻成天鼓的聲音。 接著是頂禮句,這裏是頂禮文殊菩薩。在1987年法王帶領弟子朝禮五台山以前,法王 所造的論典都首先頂禮麥彭仁波切。自從法王去五台山,見到了文殊菩薩,得到了《忠言 心之明點》和《文殊大圓滿》這些竅訣法以後,所作的論就經常頂禮文殊菩薩: 怙主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 恒住心蓮八瓣蕊,所言願利諸有情。 "怙主"是一切眾生的唯一依怙處,也就是諸佛菩薩,而十方所有佛菩薩的智慧總集身 ,就是文殊師利童子聖尊。這裏把自己的心比喻成一朵八瓣蓮花(從密法的生起次第、圓滿 次第來講,自己的心中有四種或八種脈瓣等),花瓣中間有花蕊,而文殊菩薩就像太陽,祈 請您的光芒照射到我心間的蓮花中,請您恒住在蓮花的花蕊中。即祈請上師文殊菩薩時時 刻刻加持我的身口意,加持我的智慧,使我的智慧和您的智慧融為一體。 "所言願利諸有情",法王願此文所述的修行竅訣能利益普天下的一切有情。法王在講 解此道歌時指出,不僅按《勝利道歌》的要訣去學去修的人,即使只聽到念誦的聲音或只 觸碰到法本的人,都將得到利益。法王也願他們都得到暫時的人天福報,並究竟證到無餘 涅槃的境界。 下面講論義。論義分成四個方面,即無上密法、菩提心、出離心、賢良的人品。無上 密法又分兩個方面,一是修無上密法的功德,第二是修密法的因緣。首先是講修密法的功 德。 甚深妙道光明藏,僅聞詞句斷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于心中。 "甚深妙道"指大圓滿法,因大圓滿法非常深奧,一般的凡夫難以通達其密義,所以說 是甚深妙道。"光明藏"指光明大圓滿,即一切顯宗、密宗的經藏、論藏的精華。僅聞無上 大圓滿密法的詞句,即使沒有發心修持,也能斷除此生、中有或後世的三有輪回之根。勝 喜金剛曾說過:"此《勝喜金剛續》,見者得解脫,聞者得解脫,觸者得解脫。"不但人類 ,即使是其他如地獄、餓鬼、旁生中的眾生,聽聞之後,也都能得到解脫。如法王曾給一 隻老山羊念了密法的傳承,老山羊已經得到解脫,現今在東方現喜剎土麥彭仁波切面前聞 法。法王灌頂傳法的時候,不但你們,而且旁邊這些麻雀、狗,它們聽到了這種詞句後, 也都能種下解脫的善根。而且他們也是因為前世因緣,才會聚集到這裏來的。像那天我們 在漢經堂內傳密法時,有一隻鴿子,一直靜靜地停在欄杆上聽,等傳法結束念《普賢行願 品》回向的時候,它才飛出去了。你們在上師面前聞法時,雖然語言不通,但你們聽法前 念皈依、發菩提心的儀軌,中間有一定的聽聞意樂,聽完後念回向偈與《普賢行願品》回 向,確實能獲得大加持,同時在大成就者面前聽殊勝的法,也是很難得的。在密宗中,只 要戒律清淨,每一位眾生都能得到解脫。所以說大圓滿的功德非常大,我們應該對此生起 歡喜心。 "六月修要得解脫",如果得到大圓滿密法後,精進修持,上根者在六個月中即可真正 得到解脫。《傑珍大圓滿》中指出,利根修密法者六月即獲成就。《金剛帳續》說:"不動 信解行六月,金剛持地能獲得。"又《莊嚴誓言續》說:"由六月不動,信解及恭敬,獲金 剛持地。"那麼,在密宗中,什麼是利根呢?趣向涅槃的善根總說有五種,即信根、精進根 、念根、定根、慧根。嘉樣欽則旺波等傳承祖師根據續典教證與修行體驗指出,密宗中之 根器以信根為重。另外淨土宗也是十分注重信根,如果對阿彌陀佛沒有生起信心,修最簡 便的淨土法門也不能往生。在甯瑪派教法史上,修行者因信心而獲得成就的事例俯拾即是 。讀了第二世敦珠仁波切的《西藏古代佛教史》之後,就會了解甯瑪派的教法,也就自然 會對密法生起很大的信心。五明佛學院的所在地喇榮溝,自從第一世敦珠仁波切--降魔金 剛創建道場到現在的一百來年中,就有十三位虹身成就者。 關于女人學佛的難易問題。一次我遇到一位新聞記者,她是美國的女居士,她問我: "我覺得佛法中有些還是不合理,世間法主張男女平等,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但是在佛教 裏面,雖然從根本上說男女是平等的,但其實差距還是很大。比如你看,現在女活佛就是 沒有。"我說:"女活佛有嘛,像智旺仁波切認定的華登門知、阿貢喇嘛等等。"她說:"有 是有,只有一個、二個。"于是,我說:"也是這樣的,現在世界上女總統雖然有,也只是 一個二個。"從世間法方面來講,男女在某些方面,如能力等還是平等不了,這是不爭的事 實,佛在顯宗中也說女人有五障,即不能作五種身:一、梵天王;二、帝釋;三、魔王; 四、轉輪聖王;五、佛身。但在修密法證悟成佛的機會上,男女是平等的。在密宗中女人 成就的很多,像以前紅色銅山的十萬空行母等等,這方面公案數不勝數。比如漢族僧尼中 前幾年圓寂的明慧比丘尼,從她對密法的信心和往生時的瑞相來看,確實是得到了解脫。 並且從時間上看,從她1993年9月1日聽完《大圓滿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到1994年3 月1日圓寂,前後正好六個月時間。當時她雖然生病,且病得也很厲害,但在這方面成就者 示現的很多。如以前新龍的大成就者白瑪鄧登,在他生病的時候,痛得幾個人都按不住, 但最後他變成了虹光身虹化了。西藏八十年代時還有一女居士當珍拉姆,她對密法的信心 非常強,修的法是以前新龍縣的一個甯瑪派傳承法要,她平時所顯現的行為、作風很不如 法,但她最後圓寂的徵相確實非常好,七天以後,她的身體縮成了僅26厘米,可以托在一 個人的手掌上。如此,歷史上有很多很多女人修大圓滿解脫、成佛的公案。 六月修要得解脫,是對最利根,也就是信心最猛厲的人而講的,中根人則在中陰身的 時候解脫,鈍根來世25歲以前遇到金剛上師及密法,然後開始修行,獲得解脫。所以,我 們這裏面的人,如果是在25歲以前遇到上師與密法的話,多半是前世的因緣。在《傑珍大 圓滿》、《龍欽心滴》和《布馬心滴》中,有些講三年當中得解脫,有些講六年當中得解 脫,有些講七年當中得解脫,時間雖然各異,實際主要是由人的信心和精進方面的差異而 致。"一個是精進,一個是信心。"法王經常這樣強調。 "唯此銘刻于心中",應將此無上大圓滿的密法,深深銘刻于心中,這是出世的津梁, 更是成佛的最大方便。法王講解《勝利道歌》時著重指出,我們現在很多眾生因業障深重 ,要完全通達密法的內容,已較為不易。但我們不要對自己的密法上師生起邪見,在金剛 道友之間也不能犯密乘戒律(如果是犯了密乘戒,馬上就懺悔,盡量不要過夜)。釋迦牟尼 佛的教法當中,有了過錯後,懺悔是唯一的對治方法。若不懺悔,則對自己的修道、弘法 乃至今後的生活都將產生極大的障礙。 但剛學密法的人,稍不注意,出點矛盾時,也以為是犯了根本戒,事實並非如此。在 這裏,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犯戒的故事:在丹巴縣的一個寺廟有一位從我們佛學院出去的堪 布,他去那座寺院後,傳了不少密法。那個寺廟有位當家師,也向他求了《七寶藏》等大 圓滿竅訣。堪布也向他傳了有約三年時間的密法。後來,不知怎的,當家師忽然對堪布不 滿,開始誹謗。其他人規勸了當家師,讓他向堪布懺悔,但他好像著了魔,誰的話都聽不 進去。不久,他就公開誹謗,甚至對堪布挑釁說:"你不能住在這裏,我們怎能給你提供供 養呀……"當時,那位堪布說:"你不要這樣講,你要想一想,我們之間有密乘的真正誓言 。我向你傳了許多大圓滿竅訣,你應好好懺悔,不然很危險的。"但是,這個人還是聽不進 去。于是這件事情越來越大。最後無奈那位堪布說:"既然這樣,現在我再也不會接受你的 懺悔了。"堪布不願意住在這個地方,就到其它地方去了。不久,也許那個當家師接受了別 人的規勸,也許是自己明白過來了。他跑到堪布面前,跪下哭著說:"我從今以後,再也不 誹謗你了。"他開始懺悔,那位堪布說:"你高興的時候也是流眼淚的,你對我誹謗的時候 也是流著眼淚的,從今以後,無論你再怎樣哭,我也不接受你的懺悔。"現在這位上師已不 接受弟子懺悔的這種情況,才是真正破密乘根本戒的。根本戒破與否的界限是上師接不接 受你的懺悔。如果對上師生了邪見後,誠心懺悔,上師也接受了,這惡業便可消除。在我 們佛學院,對法王或對其他上師,可以說從來沒有出現過不願懺悔的事情,希望今後也不 要出現。 歷來對于破戒之人,我們佛學院裏的灌頂傳法不許參加,也不讓長住。在藏地,特別 是在"文革"期間,有些人明明知道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但仍然去打去罵、去批判自己的上 師,這樣無疑已破了戒。 在密乘戒律三昧耶的基礎上,並對大圓滿的法本,經常地頂禮、供養,今生當中就可 能得到解脫。很多證悟並非只憑本人的智慧,而是還憑信心。所以,不管你到什麼地方, 大圓滿的法本,不要離開身體。或者在你住的地方,每天晚上,把這個法本和一些佛像供 在一起,對它們頂禮,這樣會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密宗的有些佛像,像雙運像,一般的人難 以理解其深奧密義,應注意保密。如果公諸于眾,反而會引起邪見)。上師仁波切在一生中 ,像《上師心滴》、《大圓滿三大休息》這些法本一直沒有離開過身體,哪怕是在文革期 間,那時的藏地,如果讓人看到身上帶著一個法本,將非常的危險。 蓮花生大師曾說過,修行得成就的法,各個教派都有,但是不修行得成就的法,只有 我的宗派才有。所以說真正是有信心,並遵守誓言的人,即使不修行也能獲得解脫。上師 仁波切也特別強調,尤其在現在末法時代,密法比其餘佛法更有殊勝的加持。蓮花生大師 也曾說:"時代越趨向末法,我的無上密法將越加興盛",由這些教證說明,能遇到這樣的 密法,確有很大的緣分,並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故應好好地修持。 下面講修密法的因緣。 遇此勝法有緣眾,前世累劫積資果 吉祥普賢同緣分,心當生喜諸道友 "遇此勝法有緣眾","勝法"是指無上密法大圓滿,"有緣眾"指我們得到灌頂、傳承, 有著非常殊勝緣分的眾生。 "前世累劫積資果",現在我們遇到這樣的密法,是不是平白無故好像從天上掉下來的? 我們有些人因為家庭裏有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就糊裏糊塗地跑到這裏來了,然後覺得這僅 是巧遇,但其實並非如此,這是多世累劫積累資糧的殊勝結果,因為密法不像其它的法容 易得到,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指出:"凡值遇無上密乘者,往昔必定已供養過無 數佛陀,並已成過普賢如來的眷屬……若男若女入此勝密,並獲得傳承教言,雖其未證悟 ,然以聽聞之功德力,決定速疾解脫,因彼逢遇無上果法之故。"他用了兩個推理,第一個 是我和弟子們千百萬劫當中已積累了足夠的資糧,因為我們已經遇到了殊勝的密法;第二 是我和弟子們,在今生或中陰,一定會獲得解脫,也是因為我們遇到了殊勝的密法。無垢 光尊者以這兩個因明的肯定句為我們作出了明確的推斷。 "吉祥普賢同緣分"遇到這樣的密法,實際上已與普賢王如來同等緣分,因為普賢如來 一剎那中得解脫,也是依靠這個殊勝密法。另外,"繫解脫"--《聖教一子續》中說:如果 見到了天上的金剛鏈,我們便與普賢如來具有了同等的緣分。 我們前天得到了法王"繫解脫"的灌頂,因此你們以後可以把"繫解脫"戴在身上,並且應戴 在貼身處,最好不要讓任何人看到,而且在今生不能離開身體,睡覺時也不能取下來。臨 終的時候,如果"繫解脫"在身上,我們會有相當的把握。我們什麼時候死亡,自己還無法 確定,如果你在晚上把"繫解脫"擱在這邊,你在那邊靜靜的睡覺,或許就與世永別了,這 樣就失去了在臨終獲得極大加持的機會。過世後,"繫解脫"也不能離開屍體。洗澡時,暫 時解下來一會兒,馬上就要戴上去。裝加持品的嘎烏盒可以戴在外面。上師仁波切那本" 繫解脫"很重,裝在一個很大的、用銀子做的嘎烏盒裡,一直戴在身上,前幾年出國去印度 時,天氣很熱,他洗澡的時候,解下來在旁邊擱了一會兒,洗完馬上便說"我的繫解脫!" ,一會兒也不能離開身體。在藏地,很多人光憑"繫解脫"的加持就往生了,而且他們的身 體變成虹光,燒出了舍利。我看到有些人把"繫解脫"戴在外邊做為裝飾品,這樣不如法, 因為我們並非以此作為一種裝飾,而是為了得到加持。 "心當生喜諸道友",上師用一種謙虛的語言,把他所有的弟子稱作"道友"。我們所有 的道友,遇到這樣的密法,真的很不簡單,故心裏面應該生起歡喜心。雖然我們還沒有一 定的修行,但是首先護持清淨誓言,經常懺悔罪過,特別每天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 這樣,身、口、意的罪業能即刻消除;同時,對密法不要生起邪見。雖然要真正證悟密義 確實有點困難,但是已經得到這麼多灌頂、教授,已經種下了最殊勝的解脫種子,不久之 後定能獲得解脫。前兩天,有幾個出家人去漢地時,我看他們書包裏面裝了許多密法的法 本,並且讚歎密法的加持不可思議,由此可推知他們對密法的殊勝信心。 然後講第二個問題:發菩提心。此分二方面:發心之理;發心功德。首先講發心之理 : 沈溺惡境輪回眾,為得究竟安樂地, 當負利他心行責,應捨愛自如毒食。 一切有情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已獲得暫時甚至究竟安樂的聖者,即聲聞羅漢、緣 覺、菩薩與福慧圓滿的佛陀;一類是沒嘗到過安樂的法味,隨業力而沈溺在布滿險惡外境 的輪回中的眾生。輪回是輪轉不斷之義,其中有六種不同的種姓,即天道、阿修羅道、人 道、傍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尚未解脫的眾生就在這六道中轉來轉去,即使升到苦難並 不深重的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還未等喘息過來,又被自己所造的不善業力拉 到了三惡道--傍生、餓鬼、地獄中消業受苦去了。故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輪回中的 眾生是"如水車轉無自在"。就拿我們周圍的人類眾生來說,雖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 失意、煩惱、苦悶也隨之蔓延開來,十個人中你去問他們幸不幸福,有九個會露出一臉的 苦笑。而且因不了知、不遵守因果規律,這些人在為生活奮鬥的同時又造下了無數的罪業 ,今後的去處又是十分地黯淡。我們是無數個惡境眾生中的極少數幸運者,因為多世累劫 的善根成熟,現在終于遇到了三寶與具德的上師,所以我們出離這個險境的日子已指日可 待。 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從佛菩薩的聖言量,修行者的現量,以及推理的比量中,我們 已清楚地知道所有這些受苦的眾生,都曾作過自己的父母。他們曾經對自己是那麼地細心 呵護,相互感情是那麼地如膠似漆,現在雖然已全然不識,但一個稍具良知的人,怎麼也 不可能將他們撇在一邊,自己獨自求得安樂。而使他們得到最大的安樂,即是使他們永遠 離開輪回苦海,獲得無上的成就。因此,心中應立下為使所有父母眾生得到究竟安樂的誓 願。 為實現這個誓願,我們該從哪裏做起呢? "當負利他心行責",在立下了這個偉大的誓願後,我們再來觀察自己。現在我們尚是 凡夫,凡夫意味著自己尚在輪回之中,幫助他人的能力微乎其微,根本無從實現如此宏大 的誓願。因此我們應該首先使自己具有最大的能力,而在這世界上能力最無上的即是佛陀 ,因此,我們為了使一切父母眾生得到究竟安樂而願自己獲得佛陀一樣的能力,即發誓成 佛,這個決心稱為"願菩提心"。從發起這種決心的那一剎那開始,自己就已進入了大乘五 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中的資糧道,稱為資糧道菩薩了。 詳細說來,願菩提心有三種。一是為度一切眾生願自己先于眾生成佛,這種發心需經 三十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才能成佛;一是願自己與眾生同時成佛,這需要七大阿僧祗劫的修 行;最可貴的是願一切眾生先于自己成佛,就像釋迦牟尼佛和地藏菩薩所發下的誓願一樣 ,這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歷程。如果有福德因緣值遇密宗,則更可因法門的深淺等因 緣而在數世乃至一世中成就。 發願菩提心純熟、堅固後,再去行持六度萬行,這就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開始後, 他相續中的罪業就迅速減滅,福德迅速增長。華智仁波切說:"沒有菩提心的基礎,光是念 經、加持、傳法、聞法等等,實際上沒有很大的功德。若有了菩提心,即使沒有行很多善 事,實際上他的功德也日益增上。"所以這裏為了無邊無盡輪回中的眾生,讓他們得到究竟 安樂,我們在學道的過程中,應該發起利益眾生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並承擔所賦予的 重大職責。 "應捨愛自如毒食",在這個學道的過程中,最緊要的是要斷除珍愛自己的我執。《智 者入門》中講,所有的眾生首先有我執,接著產生我所執,然後就一直轉在輪回中,始終 無法解脫,漂泊無邊。《入中論》中也說:"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所以對 凡夫來說,我執是最大、最究竟的敵人。《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諸苦生于欲自樂,諸佛 之因利他心。"一切痛苦源自自己的欲望,一切諸佛的功德源自利他之行。所以說,愛執在 學道過程中,相當于毒藥那樣的,一定要去掉,如斷掉所有的我執和我所執,則菩提心能 順利地生起。 下面闡述發心的功德。 此能阻塞惡道門,此引善趣之福樂, 亦得究竟解脫地,切莫多思修此要。 彌勒菩薩也曾說過:"此菩提心能阻塞惡道之門,此菩提心能引至善趣的安樂,此菩提 心能得究竟的解脫,所以在此我頂禮菩提心。"菩提心能阻塞惡趣之門,增上暫時的人天安 樂,最後能得究竟的解脫。《入菩薩行論》中也講:"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依靠何者速解脫,彼者善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能把定業 與不定業都加以淨除,故能阻塞墮入惡道之門,這是菩提心的第一大利益。 "此引善趣之福樂",如具有了此菩提心,就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和安樂,這是菩提心的 第二大利益。《入菩薩行論》中贊歎菩提心的功德時說:"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 相續生,量多等虛空……珍貴菩提心,眾生安樂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亦得究竟解脫地",華智仁波切講過,如果缺少菩提心,成佛便沒有希望;有了菩提 心,佛果的因即已具足。這是菩提心的第三個,也是最殊勝的利益。《入菩薩行論》中說 :"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猶如最勝冶 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切莫多思修此要",了知了上述菩提心的三大功德後,一個真正畏懼惡趣,欲想得到 世間的福樂或出世的解脫的人,就不應再有疑慮,不要再這山望著那山高,應馬上著手修 行此最為殊勝的要訣。在佛世時有位貧婦,想發心供燈,但窮得連油也買不起,于是她就 去賣自己的身體,但沒有人買,無奈,她只得把頭髮送人,換得了少許酥油。當她以至誠 之心在經堂裏供了燈後,那盞燈長時盛燃,目犍連尊者用神通也不能撲滅,這就是發了菩 提心的緣故。當時,雖然阿闍世國王供養了比貧婦多得多的燈,但發心淺劣,所獲的功德 遠不如只供了一盞燈的貧女。在此菩提心基礎上,再去修中觀甚至無上密法大圓滿,便能 迅速獲得修行之正量驗相,迅速證果。 接下來講述學修密法的另一個基礎,即是要發起出離心。出離心與菩提心正是學修顯 宗與密宗的共同基礎。法王如意寶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出離心,一是護戒功德,二是破戒過 失。首先是護戒功德: 于諸輪回盛事富,不起羨慕之心念, 人天諸眾勝供者,當護勝飾律儀法。 于此輪回諸多道上,有著許多令人眩目的盛事與富足。如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多數追 求生活于繁華都市,享受奢華的生活,有著良好的聲譽,以及顯赫的地位和一呼百應的威 勢等等財色名食睡的誘人"快樂";在天人道,則更有無死甘露,各種寶飾天衣……等更多 的令人羨慕之處。 但是,無論何種貪執都會將人束縛,令人不能解脫。就像難陀的故事--無論貪著三界 輪回中的哪一種福報都得不到解脫。《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講:"三有樂如草頭露,一瞬 剎那毀滅法,恒時不變解脫果,希求其是佛子行。"故應該生起出離心,特別是我們學佛之 人,無論是居士,還是正學女、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凡守持小乘戒,首先要看 破世間,如果沒有看破,戒律就無法守持。無垢光尊者強調指出:守小乘戒,必須先生起 出離心。因此,要對輪回所有興盛之事,不生起貪戀、羨慕。這裏學過一段時間法的居士 回漢地以後來信說:雖然在城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也好,沒有佛學院那樣的艱苦, 但卻沒有在佛學院修學佛法獲得的法樂。這已經表明向出離心邁出了一步。 所以,對三有輪回中短暫快樂不生貪戀心,恒時希求解脫果,這便具有了清淨戒律的 基礎。 "人天諸眾勝供者",此中的"勝供者"是指持守別解脫戒以上的戒律,並且持戒清淨者 ,他們是人天眾生的殊勝供養處。《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行利他 豈可能,是故無有貪著心,護持戒是佛子行。"所以,已受戒之人,必須要守持好別解脫戒 。別解脫戒是佛為追求自我個別解脫的小乘行人所制定的戒律,但它同時也是大乘菩薩戒 與密乘三昧耶戒的基礎。如同龍樹菩薩所講,如無大地做基礎,萬物則無法生存。如是學 修佛法,不受戒,不可能產生很大的功德;如果受了相應之戒,則一切行持,皆有很大功 德,而且功德自然而然增上。戒律是人天最殊勝的裝飾,釋迦牟尼佛曾在佛經中說:如果 有了清淨戒律,即便沒有其它裝飾,也十分的莊嚴。 現在講修持出離心的第二個部分:破戒之過失。 一切勝生定圓樂,皆從依此而生故, 破戒惡趣漂無垠,勿令自迷應取捨。 依據《寶 論》,一切人和天人的安樂都叫勝生之樂,這是暫時安樂;定圓樂則是解 脫之安樂。解脫之樂也有暫時和究竟之分,暫時的解脫安樂,如聲聞羅漢、緣覺和菩薩; 究竟的解脫安樂是成正等覺,即證最究竟之佛果。然而無論是勝生之安樂,還是定圓樂, 皆是從守持清淨戒律中產生。正是這一緣故,我們應該持守好各類戒律,不僅增上人天福 報,而且終獲解脫之安樂。 《寶 論》中並且論述了只有二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持守清淨戒律。《入中論》中 也說,二地菩薩即使在睡夢中也不會犯戒。然而對于一般的凡夫,別說睡夢中,就是在白 天,也難以真正能清淨戒律。在《菩提正道論》中,宗喀巴大師專門引用了佛經的一個教 證,即在末法時代,哪怕守持一天的戒律,其功德比在千百萬劫中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還 大。這也正顯出了末法時代持守戒律的難度與其可貴。因此,我們已決心荷擔如來家業的 人,更要盡心盡力去持守戒律,一個具足正知正見的人,是不會也不可能犯戒的。 "破戒惡趣漂無垠",在此指出了破戒的危險性。如果有人破了根本戒,或者破犯了相 關重戒,于一生中也沒有懺悔清淨,那麼,此人肯定會墮入惡趣,漂流而無有出期。 因此若稍有違犯,即應當盡快地按照儀軌,去真心發露懺悔。唯有這樣,才能遣除因 破戒而招致的各種違緣障礙。 對于出家人來說,一定要清淨守持戒律。淨戒是生善趣之因,也是解脫的基礎,如果 戒律不清淨,則反而轉生惡趣去了。《入菩薩行論》中講:破戒之人即使多行布施,他的 果報還是轉生到餓鬼中當護財鬼之類。 "勿令自迷應取捨",大家要注意,現在我們既有善知識的指導,又正在自由自在、有 條件守持清淨戒的時候,應好好珍惜此機會,千萬不要迷失了,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善加取 捨,遠離一切破戒的因與緣,發願在此一生當中,清淨地守持好戒律。偶爾無意中犯了戒 律,凡夫人在所難免,但此時應勵力懺悔。如果受了戒還不知戒律為何物,或明知戒律的 學處,而故意去違反,則應反思自己是否已成了佛陀授記中在末法時代混入佛門中的魔眷 了。 下面講第四個問題:修習賢良人格。此又分為兩方面:一是修習賢良人格之理;二是 賢良人品之功德。首先是修習賢良人格之理。 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首先應該完善自己的人格。法王如意寶一再強調,良好的人格 是修持一切顯密佛法的基礎。法王規定長住五明佛學院的人所應遵守的三個基本條件中, 首先就需要人格賢良(其次為戒律清淨、精進聞思修行)。我們中有些人學了佛後,一味喜 歡高深法門,不屑于用佛法熏陶自己,以致于口若懸河,顯密教法、古今典故盡在腹中, 但日常行履還不如一些沒學過佛的普通人,這樣的人其實並未懂得佛法,故也不可能得到 佛法的真實利益。還有的人一看到某些人就很討厭,就像犯了心臟病一樣心裏很難受,這 樣很不好。如果不接觸眾生,我們又當怎樣去度化他們呢?從顯宗角度來說,不論是修忍 辱還是布施,這六波羅蜜多都只有依靠眾生才能成就。如果眾生沒有煩惱,我們也就無以 修成般若波羅蜜多了。雖然眾生有不同的層次,但我們還是應當對他們生起平等的歡喜心 。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是能令所有眾生生起信心的。 因為個人品德對于修行至關重要,歷代大成就者對此也均相當重視。薩迦班智達有《 格言寶藏論》垂世。麥彭仁波切也專門著了明辨是非、改進人格的《二規教言論》,在這 部論中,麥彭仁波切這樣強調了人品的重要:"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則彼始 終不容有,殊勝佛法之規故,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 諸時心行隨順友,當勤心善稟性直, 究竟雖欲廣利自,暫時利他乃竅訣。 我們在一切時中,都要在內心及行為上隨順道友、他人。這一方面是普賢菩薩菩提行 願中的一個大願,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與別人交往的一個竅訣,並且由此也能創造有利學修 和比較寬鬆的人際環境。這裏所講的"隨順",並非人云亦云,他人做什麼不如法之事,自 己也跟了去做,而是性格溫和,不起嗔心,與人和睦相處。在法王所著的《教誨甘露明點 》中,在人品方面講了許多竅訣,我們可以閱讀參考。 法王指出,若心不隨順他人,在其眼中,甚至一個好人也不會有。確實,如果有人心 不清淨、行為不清淨,他便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在與他作對,別人所作所為都不如法。如此 而來,他在行為上肯定會處處與人衝撞。比如坐車,心行不好的人,便會為爭座位而大吵 大鬧。那些經常喜歡指責別人、罵別人、吵架的人,其人格水平非常之低;從學佛法上講 ,這些人也沒有多大因緣。 人在社會,出門辦事、待人接物,心裏容易產生煩惱。如果把自己關在房中,不與人 接觸,好像沒有什麼麻煩,但很明顯這是一種逃避,而現實中人與人接觸是避免不了的。 如果發現他人在行為上有些不對,你覺得應該加以勸告,最好不要當場指出,以免火上加 油,而應該用其它變通的方法來進行勸告。因為我們知道,忠言往往逆耳,人大都會下意 識地以為:"只有我自己的行為是如法的。"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其他的道友甚至上師都是 不對的--這就是心行沒有隨順他人。在學佛法的過程中應與所有道友心行相合、和睦相處 。哪怕對方是個很不好的人,但對你來說都是無利無害的;再說,他的煩惱深重,更應成 為你悲憫的對象,沒有理由去將他拒之千里之外,更不應該動輒橫眉怒目,否則只會使事 情更糟。對我們的負責人來說,出于僧團的利益和建設的需要,應該注意並指出他人的過 失;一般人便不能也不允許用挑剔的眼光觀察別人,而應對一切都作清淨觀。釋迦牟尼佛 在轉法輪時,也為隨順一般的凡夫而講了很多方便語。佛陀對我執很重的人,講補特迦羅 有我;對稍有解脫根機的人,宣講了相應的暫時解脫法門,而這些從實相上說都是不了義 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別人對你產生煩惱,你盡可以用善巧方便的語言進行引導, 如此行之,對我們的修行有極大的促進。 "當勤心善稟性直",我們除了心行隨順,還應當努力精勤使自己心地善良、稟性正直 。我們一定能改變自己,使自己在心和行為兩方面,都得到明顯的改善。 所有佛法,從"心善良、行為如法"兩方面來說,都已包括了。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 要想到對方與自己是一樣的,對方同樣有著快樂與痛苦。就這樣,無論做什麼事情,先從 對方角度去設身處地考慮一下,這種考慮,也就是內心善良之舉。法王老人家告訴我們做 人、修行的重要竅訣,雖然語言不多,又看似普通,但在修道過程中,意義非常之大。我 們佛學院現在四千多人中,還沒發現吵架、打架的,這就是大家奉行"心善良、行為如法" 的良好結果。 去年,學院裏來了位博士,他是研究藏傳佛教的第一位博士。他曾對法王說,"你們 這裏幾千個人在一起,相互之間很友善,沒有什麼矛盾,請問您用了什麼方法,採取了什 麼措施呢?"法王說,"也沒有特別的方法,我只是祈禱三寶,他們自己則按所學到的佛法 如法而行。在他們剛來佛學院時,各種煩惱都有,隨著每日間佛法的熏陶,煩惱就漸漸平 息下來,沒有大的嗔心了。另外有一條硬性規定,如果有人彼此間有了矛盾,就應在當天 互相道歉懺悔,矛盾不能留過夜,過夜就只有請他們離開學院了。這一點我是能辦到的。" 然後那個博士對我和慈誠羅珠堪布說:"你們佛學院人多,這是一大特徵;你們佛學院的人 戒律清淨,這也是一大特徵;但還有個最大的特徵,你們彼此間心性和善,都很慈悲,沒 有什麼矛盾,這是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他說:"我們單位才十來個人,就有五六個人彼 此關係不好。這種情況,不僅我們那裏有,在社會上也處處可見。"因此,他對法王能管理 好這麼大一個僧團,而深感敬佩。 稟性正直非常重要。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讚歎正直的人說:"直士之前天 喜聚,直士順利抵天界,直士作事極穩妥,直士國王亦勝任。"又讚歎正直的功德說:"所 謂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勝,清淨世規之精要,毋須饒舌讚歎之。"不論是道友之間, 還是弟子與上師之間,都應該正直,坦誠相待,不應該口是心非、耍些小聰明。現在不少 人習慣了搞世間法,進了佛門後,也沒用佛法去對治這些習氣。例如有人心裏想的是一己 私利,但卻對上師說:"我要弘法利生,做很多事業……"如果這位上師稍微對他讚揚幾句 :"你很好,你發心很清淨,你的確不可思議……"於是,他就四處散揚上師的這幾句贊語 ,藉以抬高自己的身價,達到不良的目的。 《格言寶藏論》中講,馬群中有駿馬和劣馬,同樣,人當中也有好人與壞人。僅從外 表上看起來,每個人都差不多;但如同五個手指一樣,相互間還是參差不齊。我們對他人 的優點,要加以學習、效仿;對他人的缺點,應看作是自己的缺點,注意改正。同時,應 以真誠、感激之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如此,心行就自然會一天天得以改善。   "究竟雖欲廣利自,暫時利他乃竅訣。"這是就世間上一般人而言,世間人我執很深, 追求的都是自己的私利,但是即使他們的目的是想要廣泛地利益自己,實際上還是要通過 利益他人的方式才能順利、有效地實現。這是對追求自利者的最甚深的竅訣。 比如說,你若想發財,就應多行布施。法王仁波切指出,如果你樂意幫助他人,那麼 ,他人就願意幫助你。如果他人修房子時,你去幫忙,等你在修房子時,他人也會願意來 幫你。平時一心一意地幫助他人,最終你卻得到了利益,這是個竅訣。擴充來講,在此良 好人格的基礎上,再生起對他人的大悲心甚至菩提心,就已踏上出世之路了。 確實,我原來覺得你們有些的人格不是很好,傳殊勝法有危險性,因此不大願意傳。 因為如果人格不好的話,今天說幾句漂亮話,明天又變成另外一個人了,甚至于誹謗密法 ,這確實令人害怕。如果品行很好的人學佛,無論遇到何種違緣,他也不會誹謗,總會以 信心依止。 《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翻譯、傳講後,對漢族四眾弟子產生了很大的利益 。希望你們最好每年都能把《格言寶藏論》讀一遍。以前,噶當派的格西也是這樣,他們 在傳法前先觀察人格,如果人格好,可以馬上傳;如果人格不好,會從智慧方面入手,通 過聞思修來改變。所以,學習這些直接有利于人格提高的格言和戒律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你們有些人不要以為這兩部論不是密法,就不必重視。一方面這兩部論的作者是文殊菩 薩化身的薩迦班智達和麥彭仁波切,這是從證悟者的最高智慧中流露出來的做人竅訣,不 是一般的格言可相比擬;另一方面,法王在此也再三強調了修學密宗、顯宗的最根本的基 礎是良好的人格。因此,《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是真正的寶藏,如果將寶藏束 之高閣,不加以利用,確實太可惜了。 修習善良人格,第一個條件,是心與行要隨順自己的道友;第二個條件是心地善良, 稟性正直;第三個條件,即使究竟方面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仍要暫時性地去成辦他人之 事,這是自利利他的唯一方法,是一個殊勝的竅訣。正如上師經常講的,人格好的人對上 恭敬,對下面的人以慈悲心護持,對中間的人平等以待,相互尊敬。而人格不好的人往往 對上嫉妒,心不恭敬;對下生嗔恨心,進行壓制;對中等人想侵害或生起傲慢心,而引出 各種各樣的煩惱來。 下面講述賢良人品之功德。 此為人道規範法,三世諸佛方便道, 是為四攝法之精,切切莫忘諸徒眾。 上述"修習善良人格之理"中的內容,也就是世間的典規德範之法。藏地觀音菩薩化身 的國王松贊干布,當時對全藏人民規定了"人規十六條",即十六條行為規範:一、敬信三 寶;二、修行正法;三、孝敬父母;四、恭敬有德;五、敬重尊貴耆長;六、對親友有信 義;七、對國人作利益;八、心性正直;九、仰瞻賢哲;十、善用資財;十一、以德報恩 ;十二、秤斗無欺;十三、不相嫉妒;十四、勿用婦言;十五、婉和善語;十六、心量寬 宏。這十六條乃至對當今社會也有借鑑意義,現在,在學校裏也是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 展。確實,人的道德非常重要,不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法中,如果道德低劣,那他做什麼 都困難重重。 "三世諸佛方便道",以上所講善良人格,不僅是世間人道規範法,而且從出世間法而 言,也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諸佛度化眾生時所實行的方便道。 "是為四攝法之精",這是菩薩行持四攝法之精要。諸佛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總結為四 攝法,而四攝法又可總結為一句話,即是"賢良人格"。"四攝法"即攝受眾生的四種殊勝方 法,第一是布施攝,從下往上分為財布施、無畏施、法布施三類。比如他人貧困,你發心 周濟他,即為財布施。幫助他人,解除他人的怖畏即是無畏施,如放生等。向不懂因果的 人講解因果等道理或以自己的修法功德回向他人,即為法布施。第二是愛語攝,上師在攝 受弟子的過程中要運用善巧方便的語言,即用弟子容易接受的語言來轉變弟子的相續,使 其心行合乎于佛法。如果一個上師所講的話引起了對方情緒的抵觸,弟子就會漸漸遠離。 因此,上師之語要適合調化弟子之心,這就叫愛語攝。第三是利行攝。上師應該具備度化 弟子的良好心願和真實利益弟子的行為。如若上師沒有利益弟子的意願和行為,對弟子一 切言行不予過問,任之隨心所欲,這樣,弟子肯定不會得到任何利益。最後一個是同事攝 。上師要培養弟子,首先自己必須如理如法而行,為弟子起表率作用。否則,上師要求弟 子好好聞思修,而自己卻天天搞世間法,那他的弟子肯定都會在心中嘀咕:"上師他自己整 日遊手好閑,很少聞思修行,還道貌岸然地給我們強調聞思修行……"再比如守持戒律,上 師必須自己戒律清淨,不然,無論如何強調戒律,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在弘揚佛法時,四攝法非常重要,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一大方法,法王如意寶在這裏 又著重為我們指出。有的高僧大德有著極大的攝受力,因此弘法事業非常廣大。例如,上 師如意寶傳一個法,就會有成千成萬人修。上師讓每一個弟子念一百遍《自在祈禱文》, 能成為成千上萬的數目。一個上師的攝受力大小,最根本的,取決于人格力量。如果人格 不好,人們就不願接近他,此人就沒有能力弘揚佛法。所以他最好先找個寂靜的地方,獨 自修習願菩提心,改變人格,並以修法的功德上供給諸佛菩薩,下施給六道眾生,只有這 樣,才能對弘法利生有所利益。人格不好的人,即使只收一兩個弟子,最後,就連這一兩 個弟子也會生起邪見,那就更不用說去廣收門徒了。一個有成千上萬弟子的高僧大德,必 定在人格方面具有不共的功德,這也完全可以通過邏輯的道理來推知。 "切切莫忘諸徒眾",上師仁波切語重心長,反覆叮囑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了這一殊勝 的竅訣!因為反這個竅訣極其重要。在藏文中"切切"是重複強調的詞,直譯成漢文就是"不 要忘記,不要忘記"。上師如意寶不但在這裏,平時也一直在強調人格對修行的重要性。我 們一定要把上師如意寶的話銘刻在心,這樣,必能得到上師仁波切不可思議的加持,獲得 極大的利益。 下面是末義。 說此善根願諸眾,解脫輪回深淵境, 有緣弟子令歡喜,往生西方極樂剎。 以宣說上述竅訣所出生的善根,誠願一切眾生能夠出躍輪回的深淵險境。釋迦牟尼佛 宣說八萬四千法門,精華要義已包含在了上述四種竅訣中,所以在此願所有有緣弟子生起 極大歡喜心,信受奉行。並願以此功德,大家與上師如意寶一起往生西方極樂剎土,圓成 佛果,這是上師法王如意寶對我們最殷切的期望。 "此乃于第十七周期丙子年",藏曆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相當于陰曆一個甲子,其紀 年從公元1027年開始,現在是第十七個周期的開始。"我等眾師徒解脫內外密諸違緣",上 師去年(1995年末)生病期間,遇到許多障礙,最後取得了降魔勝利,所以說,上師與他所 有的弟子從內外密諸障中獲得解脫。"慶祝勝利佳節時,近五千僧人中,阿旺羅珠宗美胡亂 而唱",阿旺羅珠宗美是上師之法名,上師很謙虛地說自己在佛學院近五千僧眾中,"胡亂" 而唱出此勝利道歌。"善矣"。 此殊勝竅訣論之淺釋,因時間匆忙等諸種原因,必有不盡意甚或不應理之處,特于諸 聖者前誠心懺悔,若有少許善妙功德,回向一切有情,願其速獲無上佛果,並願諸高僧大 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 歸命慈威無等尊 拔苦與樂真出要 定力能除三劫災 救世真士垂悲拯 南無大願地藏菩薩摩訶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5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