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三 殊 勝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傳講 今天給大家宣講的是「三殊勝」。 三殊勝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勝,善根不能以方便攝持,中間若以分 別雜念散亂,最後沒有迴向的話,善根是無法增長的。所以在藏傳佛教中,歷代高僧大德 非常重視三殊勝。 三殊勝的簡略修行,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都有提及, 上師如意寶每次給大家開課,或者到一些地方講經說法時,也經常宣講三殊勝的竅訣。作 為後學者,大家應盡量以三殊勝來攝持一切善根,若沒有這樣的方便法,雖然在很長時間 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難說。 做任何一個善法,以方便攝持非常重要。世間上做一件事情,都離不開善巧方便,如果你 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財物制度,經濟運作起來會非常方便,做什麼都不太花時間,最 後的效果也不錯。同樣,我們行持善法也要一種方便法,這就是今天要講的「三殊勝」。 所謂的三殊勝,首先是加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中間是正行無緣殊 勝,指不被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致志的智慧來攝持;最後是後行迴向殊勝,是指 在結尾以迴向來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毀,且蒸蒸日上。 無論學什麼佛法、做什麼善事,必須要具足三殊勝。平時你念咒誦經、布施供養、放生、 轉經輪等,開頭要有一個發心,中間不被分別念中斷,最後要作迴向,這三者是不可缺少 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們,把它牢牢地記在心間,並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這樣 ,你的善根功德才會無邊無際。否則,剛開始沒有發菩提心,中間沒有正行無緣,最後沒 有迴向攝持,善根不但不會增長,反而有失壞的可能,這是誰都不願意的。 下面具體解釋一下「三殊勝」: 一、加 行 發 心 殊 勝: 做什麼事情都有一種發心,發心可分為不善、無記、善三種。 1、不善的發心:有些人行持善法,是為了獲得名聲財富地位等世間八法,表面上看來, 這種發心並非不清淨,但實際上它不是解脫的根本因,故稱之為不善。比如有些人為了發 財而聽經,有些人為獲得名聲而聽經,有些人為了治病而聽經,這些發心都被自私自利的 毒染污了,根本不牽涉解脫方面。就像現在的許多人,到寺院裡去拜佛燒香,完全是圍著 自己轉,發願也是害怨恨的敵人,這些絕對不是善心。做善事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如果 心清淨,則可繼續行持;如果心不清淨,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這件事情放下。 2、無記的發心:去聽經或放生,既沒有想到眾生,也沒有想到佛法,只是隨波逐流,聽 別人說放生很熱鬧,自己就跟著去,把放生當作一種活動而已,自始至終沒有善妙的發心 ,只是走路吃飯的那種無記心。這樣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種無記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 ,故也應捨棄。 3、善的發心:又分上士道的發心、中士道的發心、下士道的發心。 1)下士道的發心:行善是為了來世獲得天人的果位、人間的轉輪王,生到特別快樂的地 方去,有吃有穿,過得幸福,這是為了來世的人天福報而希求善法。 2)中士道的發心:修持善法只為斷除自相續中的煩惱痛苦,得到聲聞緣覺的寂滅樂果, 屬於小乘行人的發心。現在有些人聽經聞法,就是希望自己獲得圓滿的佛果,也接近於這 種發心。因為在求法的過程中,他根本沒有想過眾生,只想自己平息煩惱而得妙果,這種 動機不太合理。 3)上士道的發心:這是最好的一種發心,也即所謂的菩提心。這種菩提心,我已經花很 長時間給大家講了,它的利益功德、發心方式不用特別廣講,但此處還是給大家提一下。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因為依此可獲得一切功德。佛陀在《王獅經》中說:「為度諸眾生 ,發起菩提心,以此攝諸法,以此得喜樂。」意思是說,為了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 我們應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以此可攝持各種善法,無勤獲得暫時究竟的一切喜樂。因 此,在所有的發心中,菩提心是最妙、最好的。 菩提心依靠什麼因而生起呢?《經莊嚴論》等中雖有不同說法,但最根本的就是大悲心。 若對眾生沒有大悲心,菩提心根本無法生起,這是歷代傳承祖師公認的,佛陀在經中也說 :「菩薩不用學多法,只學一法即可。何為一法?此乃大悲心。」噶當派上師們看見可憐 眾生時,是怎麼樣修大悲心的,在博多瓦、金厄瓦的公案中均有記載。所以你什麼時候生 起了無偽的大悲心,什麼時候菩提心就會依它而增長。以前無著菩薩顯現上也是長期閉關 並沒有見到本尊,後來對可憐眾生產生悲心的一刹那,徹底淨除了罪業,見到了彌勒菩薩 。 藏地還有一個公案:衛藏地方有位屠夫,生平殺生非常厲害,後來他看見個別眾生時,相 續中生起了大悲心,放下屠刀,不願再殺。他回想自己以前造的罪業,覺得非常可怕,於 是準備跳崖自殺。當他縱身跳下去時,結果沒有落到地上,反而直接前往清淨刹土。(真 是很快樂啊!) 以前傳承上師們也經常講:衛藏拉薩那邊,有群人上了同一條船過河。船行到河中間,由 於超重,慢慢地沉了下去。有個人的悲心相當強烈,他想:「與其所有的人死,還不如我 一人死好。」隨後便縱身跳入河中。沒想到,他本來不會游泳,卻飛快到達彼岸而安然無 恙。 所以,如果真生起特別強烈的悲心,一方面自然圓滿所有的功德,同時菩提心也有了堅實 的基礎。前兩天在辯論時,很多道友對菩提心的因做了很好的分析,但這只是理論上的, 真正做起來時,有時候跟說的不一定相同。要知道,菩提心依悲心而生,如果沒有悲心, 生起菩提心也很困難。即使依靠上師的威力或經論的加持偶爾會生起,但沒有大悲心的話 ,這樣菩提心也不穩固。因此,菩提心的來源是大悲心。 菩提心的所緣是什麼呢?就是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蓮花生大師說過:「一切眾生,沒有 不當過自己父母的。」所以,菩提心的對境就是一切眾生,若沒有這樣觀,離開了眾生這 個所緣緣,菩提心就沒辦法生起。《普賢行願品》中也講:「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誓願無有窮盡。」 菩提心如何修持呢?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為,全部以利益眾生的心態來攝持, 這是最起碼的標準。這種人為眾生睡覺、為眾生吃飯、為眾生說話,一切都想著眾生,就 像慈母時時關心獨子一樣,他也時時關心眾生。假如做不到這一點,早上起來時發菩提心 ,白天的所作所為要利益眾生,晚上睡覺前也想到眾生,這就是修持菩提心。 至於菩提心的功德,《入行論》第一品中有詳細介紹,佛經中也說:「一人合掌哪怕生起 一刹那的菩提心,也遠遠勝過用七寶供養恒河沙數十方如來的功德。」我們不要說用七寶 供養恒河沙數的如來,就算在一位如來面前這樣供養,現在也沒有這種能力。因此菩提心 的功德非常非常大,行持任何一個善法時,首先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倘若是惡心或無記 心,不可能有很大功德。 有些人經常花時間做很多善事,在此之前,先應該發一個菩提心。如果沒有行持善法的機 會,那麼你在上班、走路、做事情,甚至旅遊觀光時,先發心:「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就 是為了利益眾生,願我能對眾生有利。」這種發心只是幾秒鐘的事,並不是特別困難,但 功德卻不可估量。所以,第一個殊勝,就是以菩提心來攝持,對大乘佛教徒來講,千萬千 萬不能忘記。如果有了這種觀念,做什麼善事都會先想起菩提心。 我們每次講經說法,都說「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你們平時念經、磕頭、修加行 時,也要知道這並不是為了健康無病,也不是為了名聞利養,這些世間法,依靠三寶的加 持肯定會帶來的,但這並不是非常究竟,故不要被不善和無記的心態所蒙蔽,一定要以大 乘的殊勝方便──菩提心來攝持。如果有了這樣的發心,誠如《入行論》第一品中所言, 原來平凡庸俗的分別念,也會變成價值昂貴、如純金般的發心。 當然,只有發心還不行,《前行》中說:「發心不為主,生心乃為主。」真正要為眾生做 事,這樣的念頭才非常珍貴,這也是世俗菩提心,若具足緣眾生和緣佛果的兩個條件,我 們凡夫人也可以生得起來。 總之,高僧大德們一再強調:最初的菩提心不可缺少。 二、正 行 無 緣 殊 勝: 正行無緣,梵語叫「勒布嘎」,即無分別之意。真正的正行無緣,是聖者入根本慧定的一 種智慧,凡夫人現在根本做不到。但要行持無漏的善法,獲得無漏的功德,這種定解也不 能缺少。《阿難入胎經》中云:「若無入定者,則無清淨慧,不能斷有漏,應當精進行。 」意思是說,假如沒有入定,就不會獲得清淨智慧,無法斷除有漏,故一定要精進行持。 這裡所講的就是真如智慧,如果沒有真如智慧,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亂,所做的善法 都是有漏的,功德也不是特別大。但真正要做到三輪體空和正行無緣,對我們來講也有一 定的困難。因此,很多上師認為:心能專注的話,也是一種正行無緣。 比如我今天聽一堂課,開始時先發菩提心,為了一切眾生而聽課,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 個條件,聽課的時候,倘若如如不動地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也許一句法都聽不到,那不 太合理。這裡所謂的無分別,指不夾雜亂七八糟的各種念頭。如果一邊聽課,一邊想「我 要怎麼搞生意賺錢,如何解決家人的生活問題」,一直起心動念,產生種種惡念雜念,這 不叫正行無緣。正行無緣的意思,就是有緣福德資糧與無緣智慧資糧融為一體而行持的方 便法,這是伏藏大師大樂洲所說的。 若沒有修持正行無緣,會有什麼過失呢?還是有很大的過失。《受持善根經》中講:「在 數劫中持戒,長久修持安忍,但心未被真如攝持,則成為外道。」表面上看來,持戒清淨 長達數劫,修持安忍的時間也很漫長,但心沒有被真如智慧攝持的話,那跟外道沒有什麼 差別。有些外道的持戒、安忍也相當不錯,守持禁戒、五火焚身,也是長期一直在修。但 外在的形象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心要善,而且這種善要被入定智慧所攝持。 正行無緣的含義,《大神變經》中定義為:「身無動搖,語無動搖,意無動搖,此乃三輪 體空之戒。」就我個人分析,做任何一個善法,比如你聽經時,身體要像山王一樣如如不 動,不能東看西看、東倒西歪,一刹那也坐不住;嘴巴不要胡言亂語,儘量專心行持善法 ,把世間的語言全部拋開,有條件應保持禁語;心無有動搖,當然並不是讓你必須入定, 而是根據所行持的善法,心專注於這上面。比如我們去放生,正行無緣的心是什麼呢?就 是心裡一直想:「這些可憐的眾生,今天依靠這種方便,已經獲得了解脫,但願它們暫時 獲得人天福報,將來獲得圓滿的佛果。還有許多可憐的眾生沒有得到救護,我要想盡一切 辦法,如果今生沒有機會,來世一定要救它們!」放生的有關事情,一直在心裡浮現,這 就叫心無動搖。以此攝持身語意三門,則是所謂的三輪體空。 當然,這種三輪體空,與安住無分別境界中的三輪體空有所不同,後者比較好理解。但按 照很多上師的解釋,正行無緣的要求並沒有那麼高,也就是說,行持一個善法時,儘量不 起各種分別念,這就是所謂的正行無緣。比如你在聽課時,身體如如不動,口中不說話, 心全神貫注於上師所講的內容,再加以思維分析,然後進行修持,心就有了專注的力量。 梵語中的正行無緣,意思是無分別,這裡的無分別,就是心不要往外散亂。 任何一個善法,我們要麼不做,要做的話,心沒有必要一直外散,產生各種雜亂分別念。 大家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應該觀察心能不能專注,不被其他分別念中斷,把事情做得善 始善終。如果心無法專注,身體再怎麼不動,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三、後 行 迴 向 殊 勝: 以前的高僧大德們說,善根如果沒有迴向,通過四種因可以摧毀: 1、瞋恨煩惱。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沒有迴向,後來生起瞋恨心,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能將 百劫或千劫所積累的善根毀壞無餘。 2、在別人面前宣揚。到處說自己做過什麼功德、積累過什麼善根、念了多少佛號、捐款 做了什麼佛事,這樣炫耀功德,善根就會逐漸毀壞。現在有些人行善特別喜歡給別人講: 「我今天做了什麼,前天做了什麼,十年前做了什麼功德……」當然,你迴向完了以後, 怎麼樣宣傳都沒事,但如果沒有迴向,這個善根很容易摧毀。 3、對行善生起後悔心。比如你供養寺院一些錢,當時的發心很清淨,但事後覺得這樣不 合理,產生一種後悔心,也會毀壞以前的善根。如果迴向了以後,就不會摧毀。 4、顛倒迴向。自己所積累的善根,本來應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迴向,但有些人卻迴向讓某 某怨敵多得病,以三寶的加持使他馬上離開人間。這種迴向不符合善法,是顛倒的迴向。 因此,正確的迴向不可缺少。如果沒有作迴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續中經常出現顛 倒分別念、瞋恨心、後悔心等,很容易被這些惡念摧毀。 所迴向的善根是什麼呢?《俱舍論》中說,有一種善根叫勝義善(又名真如善。勝義善是 指解脫,它遠離一切痛苦,最為安樂),這無法迴向給眾生,因為它是常有之法。這裡的 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華嚴經》中云:「眾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迴向普 賢地,願皆獲善妙。」《華嚴經》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種善妙:1、所緣善妙 :應緣一切眾生,並不是緣某個眾生;2、所依善妙:獲得的並不是暫時的快樂,而是斷 證圓滿的究竟佛果;3、方便善妙:這種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攝持 ;4、行為善妙:佛菩薩利益眾生的行為,在世間中極為善妙,我們也應隨著諸佛菩薩的 妙行而積累善根。據《華嚴經》的觀點,所迴向的善根應具備四種善妙,這種善根是最好 的,若迴向給眾生,就能成為成佛之因。 迴向的目的,是讓一切眾生獲得佛果。《迴向經》中云:「此等諸善根,迴向成佛因。」 意思是說,我們所造的一切善根,迴向於無邊眾生,願他們獲得如來果位。這種迴向是成 佛之因,故迴向的善根也叫隨解脫分善。 那麼,該如何迴向呢?迴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論》的迴向品、《普賢行願品》 等,但歸納而言,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過,可全部包含在願一切眾生快樂、佛法興盛於世這 兩條中。我們平時行持善法時,也要作這樣的迴向。 若將善根迴向給眾生,他們能獲得真實的利益,這類公案是非常多的。以前也講過,廣嚴 城的餓鬼通過佛陀的迴向,最後都轉生到了三十三天,因此迴向的力量和功德相當大。 依靠個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後進行迴向,也能讓眾生獲得成就。虛雲和尚剛生下來時,是 一個大肉團,他母親見後大驚,當下悶厥而死。第二天有個賣藥翁來,用刀破開肉團,裡 面抱出來一個男孩,家人大喜。虛雲和尚畢生沒有見過母親,每每思之,心痛如絞。後前 往阿育王寺禮拜舍利,發願燃指供佛,超度慈親。有一天,在似夢非夢的境界中,他見到 空中出現一條長數丈的金龍,龍騰空飛到一個地方。那裡山清水秀、花木清幽,樓閣宮殿 莊嚴奇妙,他母親正站在樓閣上眺望。他大叫:「母親,請您騎上金龍,往西方去吧。」 龍即緩緩下降,夢也隨之驚醒,醒後覺得身心清爽。從此之後,他再也沒有掛念母親。虛 雲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迴向,令母親脫離了輪迴,應該往生到了極樂世界。 但有些情況,依靠個人的力量無法超度,必須以眾人的力量才能救拔。《盂蘭盆經》中記 載,目犍連的母親去世之後,目犍連用神通觀察,發現母親已轉為餓鬼,餓渴無食。目犍 連拿飯菜去給她吃,哪知食物到口邊就化為猛火。目犍連回來告訴佛陀,佛陀說:「你母 親生前業力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她的業報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眾的功德力。 七月十五日這天,你供養僧眾,請十方僧眾對她迴向,這樣才能獲得解脫。」於是目犍連 遵照佛陀的教言,供養十方僧眾作迴向,依靠僧眾的力量,他母親馬上脫離餓鬼道,生於 天上享受福樂。此習俗也得以流傳萬世,在漢傳佛教中,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舉行「盂蘭 盆會」,以拔濟自己累世的父母六親。 我們行持善法作迴向時,應斷除自私自利。當然,有時候專門超度一個眾生也可以,比如 你夢見死人後,把他的名字寫下來,交給僧眾念經迴向,對他肯定有利益。如果找不到僧 眾,那自己給他念一些《金剛經》、作一些佛事,然後進行迴向,也是有幫助的。所謂的 迴向,上師如意寶曾說,就是把善根賜給眾生,讓眾生分享。 正如剛才兩個公案中所述,迴向的時候,有些憑自己的能力就能解決問題,有些不一定是 這樣。但不管怎麼樣,行持善法最後務必要以迴向來攝持,這樣的話,一方面善根不會被 煩惱違緣摧毀,另一方面,善根也能不斷增長,就像錢存在銀行裡一樣,不但本錢不會丟 失,利息也一直隨時間增加。原來有個人就說:「我現在很富,天天吃利息,這輩子也不 會餓死。」你如果以迴向來攝持,就算天天用利息,善根也不會窮盡的。 所以,行善必須要有一種方便法,如果不懂得這一點,有些人已經學佛十年二十年了,每 天只想「求阿彌陀佛加持,讓我往生極樂世界,我的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圓圓滿滿 」,總在一個小範圍內轉來轉去,意義不是很大。當然,這並不是我的分別念,而是諸佛 菩薩的教言。我也學了很長時間的佛法,對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不敢說特別精通,但也算比較瞭解,諸佛菩薩、傳承上師是怎麼說的,應該能夠分得清楚 。 上師如意寶曾慈悲開示:「無論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務必要具足三殊勝,若連這個 都不具足,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做善事如果開頭沒有發心,中間心不在焉,最 後也沒有迴向,即使有迴向,也是顛倒迴向或世間的迴向,希望自己即生快樂,吃得好、 穿得好,這是非常可笑的。 《華嚴經》中說:「一個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遠離一切違緣、具足一切順緣的威力自 然會具足。」只有時時想到眾生,所有的功德、威力、悉地無勤就會擁有,倘若沒有這一 顆心,外面的建築再壯觀,舉辦的法會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形象並 不重要,心態才最重要。學佛的人一定要把心態擺正,如果你是小乘心態,它有它的一套 調整方法;如果你是密宗或大乘的心態,必須要以這種方便來攝持,只有這樣,功德才會 非常圓滿。 因此,希望各位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忘記三殊勝。若能具足這一點,縱然你造 的善根微不足道,功德也是無法想像。試問,誰會不願意這樣呢? -- 在動物的生命裡,只有悲慘和奴役,這就是赤裸的現實 「駭肉任務」第一集:http://www.themeatrix.com/intl/mandarin/ 「駭肉任務」第二集:http://www.themeatrix2.com/chinese/traditional/ 動物們是否也能逃離這樣的生活,將取決於您的決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7.1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