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禪法的面目與演變 主 講 者:宏印法師 演講日期:九十三年一月三日 地 點:慧日講堂 佛青假日佛學院上課 紀錄整理:歐陽嫦娥、謝水庸居士 台灣近幾年來禪修風氣很盛,實是好現象,所以我講了這個題目。學佛或探討佛法是要去 實際體驗;世界上的宗教很多種,尤以佛教特別強調佛弟子要身體力行,要投入、修行、 修持、修證;佛教的性質不是僅有信仰、也不是做學問而己。多年來看到台灣禪修的風氣 這麼盛,是一件好事,而我本人在陪大家打坐時,因時間關係,很少有完整的七天、十天 或一個月,也很少辦這樣的禪修,當然也因沒有大的道場。前幾天臨時去新竹福嚴佛學院 ,近中午時分,先至法源寺看寬謙法師,因好久沒去造訪,寬謙法師帶我參觀其道場,見 到後面的禪林,真是不錯,環境設備及場地比緬甸、泰國更為理想。這裡的禪修,因法師 很用心有計劃的聘請禪師指導,加以法師為人樸實,又親近印順導師思想,非常值得大家 前往參加,在此特別向大家推薦。明年導師百歲嵩壽,法源寺也將舉辦一系列祝壽活動, 包括弘法講座等,法師笑稱我自投羅網,也安排我一場講演。 所印發之講稿有共世間禪及出世間禪二大綱要,其中出世間禪的「小乘禪」、「大乘禪」 字眼,易引起南傳系的爭議,請大家將其刪去;中國禪係因有大乘經典才發展出來,受大 乘經典的影響很大,是故如不了解大乘經而談中國禪是一缺點。南傳禪以清淨道論為主, 四阿含經的精華也在清淨道論內。真實阿羅漢隨緣度眾,也很積極。而原始佛教的阿羅漢 重出離,修到阿羅漢果又稱無學,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但大多數的阿羅漢所給的印象 是較不積極的,所以大乘才苦口婆心勸其回小向大的。如不回小向大,則入無餘涅槃,不 再續行菩薩道。這種阿羅漢,不發菩提心、不嚮往佛國,符合小乘的境界;故如學南傳而 停留在阿羅漢的無餘涅槃,滿足在其境界果位上,我稱其為小乘原因就在此。 共世間禪之禪修法門在佛陀未降生之前,古印度就有如此修持法,非佛教才開始有,這是 常識,即一般所稱四禪八定。成佛之道中有一偈頌:「能發真慧者,佛說有七依」,能引 發真智慧(無漏慧)是七依,即七種禪定。七依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即從八定中除去非想非非想處定,阿含經也肯定這七種次第的 定,這是屬正規禪定境界的定。 至於傳到中國之祖師禪,不講究打坐入定,是另一階段的發展。講稿中簡要列出初禪五支 :尋、伺、喜、樂、一境性。尋、伺是覺觀;二禪第一作用消失,沒有尋只有伺;三禪則 無尋無伺,很快樂,係觸覺樂;四禪稱不動定,喜樂感覺沒有了,是寧靜的定。大家修行 還是要由第一段開始修,由初禪實實在在修習尋、伺、喜、樂、一境性;一境性是心與境 相依相應,南傳禪如緬甸、泰國也強調修行次第,要有實際的近分定、近行定再進入初禪 定;佛教也是肯定共世間禪及出世間禪,但佛陀不鼓勵修到第八定,因微細思維不現行之 非想非非想定,心太微弱,不起觀的作用,而禪定目的是有止有觀,觀是要有念頭、思維 才叫觀。另有一種定稱滅受想定,又稱滅盡定,是三明六通大阿羅漢所入之定,不是非想 非非想定,也不是四禪定或無色界前三種定,滅受想定是受、想、行、識之受、想消失了 ,又稱滅盡定。 出世間禪中的南傳禪,特色是次第明了漸入:十遍處觀即觀地、水、火、風、青、黃、赤 、白、空、識,或稱十種一切處觀。界分別觀即地、水、火、風四大。安般念即數息觀。 四護衛禪是死隨念、不淨觀、佛隨念、慈心觀,南傳很強調此種修行。還有四念處—觀身 、受、心、法。七清淨道次第是清淨道論的總結,七個項目如下:1.戒清淨,2.心清淨, 心要調柔軟、柔順,粗煩惱降伏但細煩惱未斷,3.見清淨與4.度疑清淨是知遍知;見清淨 是通達確認名法、色法;名色即五蘊-色、受、想、行、識;佛教講一切法即名色,離開 名色無一切法可得;度疑清淨是不疑佛、法、僧、戒,即四證信,是四種清淨的信心建立 在佛、法、僧、戒。佛是解脫的聖者,人天導師,法是善道、清淨道與非道都不猶疑了。 5.道非道智見是度遍知,是初果,也是北傳所說見道位;八正道的正見即是法眼清淨。6. 行道智見是斷遍知,即修道位;證二、三、四果;四果阿羅漢永斷貪瞋痴,即7.智見成就 。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與七清淨是匯通。阿含經中佛陀提到八正 道、七覺支比七清淨還多。七清淨是出自七車經,敘述國王以一部車換一部車,終於很快 到達目的地,來譬喻修行戒清淨成就,心清淨成就,乃至智見成就。南傳法師帶禪修多以 七清淨為主,強調次第,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次第漸入是依三法印而入,故清淨道 論的七清淨生滅隨觀智很重要。從知遍知、度遍知到斷遍知,行道智見出現止觀的觀,觀 智要切入生滅隨觀智,再入道智、果智而證入涅槃。何謂「生滅隨觀智」,即是證悟緣起 的生滅,是聞思修的體驗。有一句偈:「若人生百歲,不聞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聞生 滅法」,這是要相當修行,要徹悟緣起生滅無實性,才能真實契入,請大家去體會。如阿 含經的生厭、向捨、離欲,成佛之道也有提到,都是相通的,解脫道出離心是要這般的。 我以為南傳四念處、七清淨的禪修,較為穩當、明確、可靠、有次第且微細,如有出現禪 相及身心感受變化,在小參時,可依分配時間與師父對話,獲得指導。大家要找時間多參 加七日、十日或一個月的禪修,台灣南傳系禪修近二、三年很流行,喜禪修的人也多數會 選擇此法門。 講稿中談到北傳中國禪有A、B、C三項,A項般若禪,華梵曉雲法師的書就稱般若禪,B項 如來禪、C項祖師禪兩者較近中國禪,尤以祖師禪特顯著。南傳系批評北傳中國禪修法門 斷層,稱四念處、七清淨道論未傳到中國,對此讓我特別去注意中國禪史的發展。印順導 師因為胡適先生指六祖壇經是偽造非六祖遺物,引發各方爭辯且成一懸案,故以中國禪宗 典型人物寫了中國禪宗史,本書精彩深入,學術地位高,也因此書獲得日本文學博士學位 ,但描寫之時空範圍較小,只由菩提達摩寫到六祖惠能。印度佛教係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 ,最早翻譯佛書者有安世高及支婁迦讖譯之方等般若大乘經,安世高係安息國即現伊朗可 能是巴姆人,翻有小乘禪數等等;中國高僧傳第一集梁朝慧皎寫的,有一篇是習禪篇,收 錄禪修有成就者,第二集續高僧傳,唐代道宣著,就將天台智者大師及其老師慧思放在習 禪篇,沒放在義解篇,又如三論宗裡屬高僧者均尊稱禪師,與天台宗同,絕大多數將高僧 放在習禪篇內,這說明菩提達摩未到中國時,古代禪修已盛。高僧傳也提到數、隨、止、 觀、還、淨,天台智者大師將其收集整理後,稱為六妙門。意思是菩提達摩這系之外的人 ,也是先修習數息、安般念,古時高僧傳記內記載印度來的高僧指導人修行,多數也修安 般念、數息觀或是不淨觀或念佛觀。念佛禪是念佛的,中國大陸北方如龍門等很多石窟, 非為藝術而藝術,小窟洞是修行人住的,白天去觀大佛像,晚上在自己小窟洞或觀想自雕 的佛像修行,石窟的大小佛像都是觀想用的,新彊一路來的窟洞都是如此發展出來,所以 西元一世紀,大乘佛教開始雕佛像以觀想佛像來修的法門,是在初期大乘時候流行出來的 。 除數息觀、不淨觀之外,另有五停心觀,貪愛修不淨觀、瞋恨心重修慈悲、愚痴者修緣起 觀、界分別治我執我慢、持息觀治散亂。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前三 祖默默無聞,還躲躲藏藏,受到打壓排斥。到四祖道信才有幾百人共修,而後開始興起。 五祖弘忍也提倡念佛參禪,到六祖惠能反而沒有念佛直接以金剛經指導修行。講稿中般若 禪直觀空性,中國禪重頓悟頓入,但大家不要隨便誹謗中國禪,或是學南傳禪沒幾天,就 批評中國禪。 中國禪受大乘經影響,如三論宗、天台宗稱圓頓止觀,直接頓悟,頓悟並非一無是處。大 乘經分兩系,一是中觀般若系、一是真常如來藏系,龍樹菩薩著大智度論是中觀般若系, 說明了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生滅、不生滅各是一邊;要不落兩邊,直觀空性,直觀般 若。我的體會是直觀空性為利根的人,如無聞思基礎會落入偏空、外道,故大乘不好修。 龍樹中論稱學空的人,有如抓毒蛇未抓著,反被毒蛇所害的譬喻。一、般若禪直觀般若空 性,接近中觀不二性空,這是正確開悟,也接近唯識根本智,故如自己無聞思基礎,沒有 次第,不善契入,要尊重不要隨便否定別人。初期大乘經典所引導的般若止觀接近阿含, 如迦旃延尊者不喜聞無常、苦、無我,要聽不落二邊的勝義禪,是離有、無二邊,由緣起 中道契入的典故,各位知道,佛陀初轉法輪,度五比丘,首先開悟者是憍陳如尊者,他說 「一切集法,即是滅法」,集法是有為生滅法,悟入的人,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無為寂滅 性。二、如來禪,菩提達摩禪以理入、行入修習,四種次第為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 、稱法行,楞伽印心,藉教悟宗,類似神秀漸修。神秀偈有「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到此階段禪稱如來禪,仍重經教,以經典印證。理入是眾生清淨心是本來具足的,只因被 客塵煩惱遮住,行入如報冤行,指經常處於逆境的人,覺得欠人太多要償還,故修此行; 順境者修隨緣行;無所求行要觀想起心作意,所求皆苦,無求才能解脫;稱法行是不起作 為,無功用不作意,依法相稱,境界更高。 禪法明顯被中國化成為祖師禪,是中國禪最大特色,又不立文字,由歷史演變來看,有欲 為脫離經教的傾向。但各位切勿誤會,其實祖師禪的禪師經教聞思基礎都很好,直入證量 ,成就者要超越擺脫經典文字。在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即指,直了本心,見性成佛;印 順導師在中國禪宗史述及中國禪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同是禪師,體會境界顯現出來不同 ,有的可能較契入般若中觀,有的接近真常如來藏。所以我說中國禪屬大乘禪,受大乘經 典影響極大。大乘經略分二種,其一、真常如來藏經典,其二、般若性空經典。真常如來 藏經典強調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在禪宗被解釋為明心見性之見性,是本性、是自性、 自性是清淨心,心即佛、佛即心,即心是佛,都是一致的清淨心,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 的佛性;所謂見性,是悟入佛的清淨心,佛性個個具足,不假外求,禪宗突顯此觀念。大 乘的般若經則講法性,不講佛性,法性、法空性、平等性、真如性、無差別性、諸法實相 稱法性,故稱般若禪。祖師禪將法性轉入佛性去,講稿中有臨濟棒喝、曹洞默照,一花開 五葉,各有特色等。又如法眼宗其開山祖師清涼文益禪師,唐朝人,曾在續藏經有一篇短 文,指稱禪門有十種弊病,他較重視經教。臨濟宗則不立文字擺脫經教最徹底,但心是慈 悲的,手段是霹靂的,以為真正的禪不假思維造作,不落思量造作,如一落入思量造作, 就相對落入能所對立的思量,即非禪,所以有當機棒喝而證入,或有人挑水、劈材、聽人 對話等等而開悟的公案,故對禪史之流弊要去探討了解其原因,而非隨意批評。 悟的層次也有多關或破三關。宋朝之後稱悟有大悟小悟,禪宗如此展現多樣化面目,與歷 史文化、眾生根機,種種背景有關,仍是因緣所生法,是緣起的,是種種因緣展現的文化 現象。昨天收到聖嚴法師一本默照禪的書,法師飽讀經論,雖屬默照禪,與曹洞宗仍有異 同。曹洞默照苦口婆心、綿綿密密、細心苛護、叮嚀吩咐,與臨濟直接、潑辣、銳利不同 ,一個如母親慈愛,一個如父親嚴厲,各有相異宗風。祖師禪,不立文字,不落言詮,一 色一香,無非妙諦,揚眉瞬目,挑水搬柴,行住坐臥,當體即道,處處皆禪,行者當依各 自根機契入。最近閱讀「禪詩三百首」一書,寫出歷代居士、高僧開悟的詩,我已挑出最 精彩廿八首,請人繕打,下次印送給大家分享。如有首比丘尼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大惠法師曾說過,雖大小乘同 時進入中國,但小乘阿含經卻比大乘經典較不流行,其一之原因,可能是大乘經典翻譯的 詞句很美,如維摩詰經、法華經等,而小乘經翻的則較艱澀。介紹大家看「中國文人的非 正常死亡」一書,如蘇東坡命運坎坷,被貶至海南島等,而後寫出那麼美的詩詞。 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與老莊玄學融合,比較明顯例子是牛頭山法融法師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一說,但花草樹木是依報,如何同圓種智?既無心識作用,也不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可見是受老莊玄學說影響,印度大乘佛教沒有此種說法。這樣的融合,如莊子說道在那裡 ?道無所不在,佛說禪在那裡?行住坐臥皆是禪,與老莊齊物論,道在一切,如來藏佛性 清淨心相結合,心即佛,佛即心,心本清淨,此時禪法已完全中國化。以這種發展到後期 的中國化的禪,來對照南傳,其修學步驟,表達意境,確實差別很大。南傳接近原始佛教 ,北傳中國大乘八宗中之禪宗如百丈禪師曰: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叢林是冬禪夏講,冬 天參禪打坐,還要三餐二點心,故無過午不食之規矩,夏天研究經典,古代叢林還要耕作 ,有農禪典故,東晉釋道安是傑出聰慧的高僧,也曾有三年耕作務農記載。以前出家人要 考試,是難得的人才,有皇室護持,高僧還會被皇家派兵爭搶,品德好、少欲、離貪瞋痴 、有修行、學識優秀是其特質,明清以來素質不高,佛教人才真要培養加以重視。 我認為晚期禪淨合流己失面目,這段文要做一下說明,因為中國人說禪淨雙修,有一四料 簡:「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但純正禪法不同,早期禪 堂不立佛像,如念一句佛,要漱口三天,禪是一法不立,一法不可得,怎有一淨土讓你求 去。純粹禪,如六祖所說,無相、無住、無念,是沒有極樂世界的相。印順導師著「淨土 新論」,稱淨土是有相、有念的修行,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與禪修之 過程不同。就理上說,真正禪即真正淨土,禪淨一體也還是理上說,知見上說,事相上仍 有差別。所以中國禪由祖師禪發展到禪淨雙修我認為已失其特色。最近台灣有幾位師父試 圖在恢復中國禪,如法鼓山聖嚴法師、中台山惟覺法師。中台山企圖心強,但誰是傳承中 國禪的正統,我們留待歷史去評論。前幾年曾看過中台山有三期傳禪法的資料,第一期單 傳,西天二十八祖傳到六祖;六祖以下為普傳,係第二期;第三期由中台山開始傳,稱為 弘傳,那是中台的一家之言。 除了南傳禪、中國禪外,還有由中國傳至日本,再影響西方社會之日本禪,以及E世代的 生活禪、動中禪、現代禪、科技禪或半導體禪,處處皆禪,禪無所不在,惟禪在日本已成 為生活文化的一種。今天我講了這個題目,願禪法在台灣發展的現象,如學南傳禪批評北 傳禪無一是處,未免偏頗,中國禪者也不要自我膨脹,因為自古以來,就有以為自己禪法 的傳承絕對合理的取向。但是前不也提到法眼宗文益祖師,指出唐代時禪門有十大流弊, 初唐道宣律師觀察菩提達摩到四祖,仍有微詞,印度部派佛教又不拘小節,戒律寬鬆,故 禪宗是適應中國環境國情下,於叢林產生後才立有清規的,所以不要自認為自己的禪法最 好,應互相調合。 再次提醒各位,在選擇禪修法門時,還是要由次第漸入。南傳禪由清淨道論漸修至正知、 正住、正念、正定、斷煩惱、貪瞋痴成就,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中國禪多樣化,也 是要依根機次第而入,否則難以契入各派宗風,頓悟是悟空性,證入緣起寂滅性,離我見 、我執、我慢,破無明、愛染,降伏煩惱障,誠如金剛經所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都不可得。是故無論是次第漸入或頓悟頓入,皆是要斷煩惱、息滅貪瞋痴,這是我的看 法。 在此,祝福大家 福慧增長 平安自在 新春吉祥! 轉至以下網址: http://www.tyba.org.tw/viewtopic.php?t=292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184.102
poohkoala:大推,其實這些聖嚴法師都講過 04/30 19:39
poohkoala:不過我對於[禪觀]有點疑問~禪觀的定義指的是用[觀想法] 04/30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