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如何學密 慈誠羅珠堪布 開示 今天講一講如何學密。作為修學密宗的人,在從發心到成佛的一系列過程中,為了讓 自己的修行能夠如理如法,就應該按照以下次第進行修持: 一、學密的基礎——出離心和菩提心   我們以前也三番五次地講過,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學密的基礎,為什麼在這裏還要反 覆強調呢?因為,作為修行人,必須要過這兩關,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即使修再殊 勝的、類似大圓滿等等的密法,也是徒勞無益的。只有在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之上 ,才能正式入密修行。   華智仁波切講過:在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閉關九年修大圓滿,也不能 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在所修的是大圓滿,時間不是一兩天或幾個月, 而是九年,修行方法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以泥封門、謝客、斷絕所有外界往來的 情況下,卻因缺少出離心和菩提心,而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這足以讓我們警醒:如果不 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就可以淪落到如此地步——修了九年大圓滿,卻不一定能播下解脫 的種子!所以,對任何一位修行人來說,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極為重要。   很多人因為缺少這些知識,只知道密宗殊勝無比,就好高騖遠,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 登天。疲于奔命地去接受密宗灌頂,不亦樂乎地修習密宗,最終卻竹籃打水、收效甚微。 這一切過失,不能歸咎于密宗,而是因為基礎不牢所導致的結果。所以,學密的人必須具 備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是顯密的共同基礎,是趨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   所有的無上密宗都十分強調出離心和菩提心。譬如,在修生起次第之時,一旦離開空 性見和慈悲心,即使能將佛像觀想得一清二楚,也毫無意義。同樣,正如經書所言,如果 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即使念誦了上億的本尊心咒,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所以,一切 修法的關鍵在于出離心和菩提心。目前,有不少居士在沒有修好出離心和菩提心,不懂得 生、圓次第的情況下,盲目地念誦一些本尊的修法儀規,以圖獲得收效。于此必須提醒諸 位,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顯宗、密宗都一致認為,一切萬法都隨發心而定。《開啟修心門扉》中也講過,如果 某人是為了今生(圓滿)而修行、放生、供僧、供佛……,即使這一世能如願以償,其結 果也不過如此;如果因前世業力而未能如願,這些善行也不會引發絲毫出世間果報。因為 在修行之時,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解脫、度眾生、成佛等等,而僅僅是為得到今生今世的幸 福快樂,既然其發心已經如此明朗,那麼其所做善業又怎麼可能變成解脫之因呢?決不可 能。   經書裏也有這樣的比喻:有一個人被饑餓所逼迫,正萬般無奈地掙紮在生死線上,假 如不立即進食,幾分鍾後就會被死神奪去生命。這時,如果讓他到國王的寶庫中去取寶, 他首先應該選擇什麼呢?絕對是食物。因為,寶庫中的其他金銀珠寶雖然珍貴,卻無法解 決瀕臨餓死的困境。對此時此刻的他來說,價值昂貴的金銀珠寶是毫無用處的。同理,生 起次第、圓滿次第雖然極為殊勝,但對沒有基礎的人而言卻太高深了。目前,我們暫時還 不需要生圓次第的修法,當務之急,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還有一個比喻:古代東西方很多城市都有城牆,必須經過城門方可進入城內。假如此 城只有一門,再無其它入城門徑,每一個想進城的人就必須通過此門。城裏有很多人家, 一旦進城之後,想去哪一家都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如果沒有經過此門,便只能徘徊于城 外,永遠無法進入城內。這個比喻說明,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趨往修行之城的唯一門路, 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生起以後,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或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法, 便可隨意選擇。但在沒有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之前,想修成這些法,無異于螳臂擋車,實 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之舉。   所以,現在我們不必急不可耐地去修大圓滿或生起次第等密法,而是要首先生起堅定 不移的出離心。因一時環境等因素,偶爾產生的出離心是不可靠的,故爾要反覆修習,一 旦生起,就要令其穩固不退。生起出離心別無它途,唯有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外四加行 的修法。   究竟什麼是劃分有無出離心的界線呢?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要求:如果希求 解脫的心念,日日夜夜從不間斷,才叫生起出離心。這個標準比較高,薄地凡夫一時難以 做到,所以我們暫時只能提出一種較低層次的出離心衡量標準:   沒有出離心的人,只求今生世間圓滿及來世人天福報,此外便安于現狀、得過且過, 沒有更高的追求;有出離心的人,可能偶爾也會有這些想法,或許也會喜歡吃好的、穿好 的、住好的。但是,在他的思想深處,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信念:這些不是生存的目的 ,只是一種臨時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是無關痛癢、可有可無的,我的最終目標是獲得解脫 !如果能有這樣的意識,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備了出離心。說一千道一萬,總而言之,學 密法的人一定要修出離心!   第二是修菩提心。今天我們不講菩提心的具體修法,而是要再次重申,學密之人必須 要有菩提心!某些密宗教派認為,沒有菩薩戒就不可能得到灌頂,也就不可能有密乘戒。 因為在三戒中,下下是上上的基礎,即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基礎,沒有別解脫戒就沒有菩 薩戒;菩薩戒是密乘戒的基礎,沒有菩薩戒就不可能得到密乘戒。因而,修學菩提心在密 宗裏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在沒有菩提心的情況下,即使念誦了十多億的本尊心咒,如果發心和修法不正確,來 世就可能會立即變成厲鬼或邪魔之類具備神力的眾生。此外,能將本尊、特別是忿怒本尊 觀想得如同睜眼所見一般清楚的人,也有可能得到類似結果。現在,有些人動輒便觀想忿 怒本尊,猛念其心咒,以詛咒或降服他人,這些都是不對的。通常,一般人不會投生為厲 鬼,但修生起次第不如法的人,卻有可能這樣墮落。然而,證悟空性者或發菩提心者絕不 可能有如此下場。由此可見,密宗生起次第也是不能離開菩提心和空性見的。   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涵義十分深刻,必須要親自體會和實修,才能明白其內涵的偉大和 必要,這是僅僅通過聞思所感受不到的。我一直希望大家能認識到,生起次第、圓滿次第 可修可不修,關鍵問題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要知道,即使沒有證悟大圓滿、沒有念誦上億 本尊心咒、修生起次第觀想不清楚,都不會有人說我們不是修行人。但是,如果缺失出離 心和菩提心,那我們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   我曾看過一則故事:一位學者在乘船渡河時詢問船夫:“你懂不懂數學?”“我不懂 !?”“哦,那你的半個生命已經失去了!”又問:“那麼,你懂不懂哲學呢?”“還是 不懂!?”“那你又失去了半個生命!”行至河中間時,船出了故障,船夫就問學者:“ 你會不會遊泳?”“我不會!!”“那你的整個生命都已經失去了!!!”船夫不無遺憾 地說。   同樣,沒有修持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雖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實際上卻並不缺少。反 之,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他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 。所以,這兩個基礎很重要!    二、密法修習次第   在修好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基礎上,接下來就是密宗的修法。榮森班智達是甯瑪巴一位 傑出的成就者,他將學密者從開始發心到最後獲得成就的過程分成了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依止密宗金剛上師。因為密法是不能通過看書,而僅僅從字面上去領 會的。比如,密宗續部的專有名詞一般人根本無法了知其含義;又如,密宗為了使外道不 至于盜法,而在很多續部中故意打亂修法順序,後修的在前,先修的在後,如果沒有上師 的引導,私自按照書上的次第去盲修瞎煉,其後果將不堪設想。世人皆知,哪怕顯宗的修 法,也要依靠上師的指導才能學修,更何況殊勝的無上密法呢?所以,第一步是依止金剛 上師。現在,有些居士在沒有上師引導的情況下,私自閱讀密宗法本,擅自依照法本修學 ,這是極端錯誤的行為。最終結果,他不但不會有所成就,而且有盜法的罪過。   對金剛上師的要求,在《大圓滿心性休息》、《普賢上師言教》以及有關金剛上師的 開示中講得十分清楚。希望大家在依止上師之前,能仔細參閱這些法本。   第二個階段,是入密宗壇城接受灌頂。依照以前的密法規程,寶瓶灌頂、秘密灌頂、 智慧灌頂、句義灌頂四個層次,是根據受灌頂者的根基而分開傳授的,受者能夠修到什麼 程度,就授予相應程度的灌頂,決不輕易違越次第。   時過境遷,現在無上密宗的灌頂很多都包含了完整的四灌頂。雖然這樣做也無可厚非 ,但大家一定要量體裁衣,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適合的灌頂。目前,在灌頂 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漢地。因為此前已經做過有關灌頂的開示,在麥彭仁波切的 《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也有相關的內容,所以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個階段,是接受密宗戒律。實際上,灌頂和接受密乘戒是一回事,但榮森班智達 將它分成了兩部分,首先是進入密宗的壇城,其次是受密乘戒。   受密乘戒之前,必須了解密乘戒的內容,再抉擇是否接受。也就是說,在接受灌頂之 前,準備接受者首先必須拿到戒本,詳細閱讀與灌頂相應的密乘戒,並在確認自己能做到 的前提下,才能接受灌頂,否則就不能接受。   戒律都是這樣。比如受居士戒,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能守持哪幾條戒,就受哪幾條 戒。菩薩戒也是可以選擇的,鈍根者只需受持一條願菩提心,其它的可以暫時不受;中等 根機者可以受無著菩薩著作中所講的四條根本戒(分開有八條),其余的可待將來再受; 利根眾生則可以受持龍樹菩薩所講的二十條根本戒(也可以說十八條)。密乘戒也是一樣 。只有量力而行,才是護持淨戒的必要保證。   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很多的授灌頂者在灌頂時,並不太強調密乘戒,求灌頂者也根本 不知道在灌頂背後還有密乘戒的要求,都滿以為灌頂結束之後,就萬事大吉。其實,灌頂 之後最難做到的,就是密乘戒。   第四個階段是聞思,這是極其關鍵的步驟。首先要學習密宗特殊的見解,然後再進一 步學習密宗的具體修法。   第五個階段,是學成後到靜處修行。   以上是榮森班智達所講的學密的五個步驟。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第五個階段——修行, 也即學習密宗的見解和修法。 三、略談密宗的見解和修法   密宗所有的修法可以歸納為兩條路,一是生起次第,二是圓滿次第。下面分別對其進 行簡略說明:   1、生起次第   修生起次第時,一般要觀想本尊像以及佛的壇城,這有什麼作用呢?凡夫因為被無明 所遮蔽,所見所及全都是不清淨的現象。通過密宗的見解,才使我們領悟到:這一切都不 是實在的,是幻覺,是本來清淨的。   顯宗也認為,八地菩薩眼中的外器世間(即山河大地)是很清淨的。怎樣的清淨呢? 彌勒五論的《經莊嚴論》裏講過,菩薩到八地時,開始轉識成智,當其五根識(眼識、耳 識等)轉化成智慧以後,所見就如同極樂世界一樣:地面不再是土石瓦礫,而是琉璃珍寶 等等。其實,在人們心中所謂“琉璃”的概念也是不清淨的,但因為人們喜歡琉璃等珠寶 ,才將清淨剎土形容成琉璃等珍寶的樣子,這是針對人們的喜好而言的。實際上,在菩薩 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智慧的現象、非常清淨的現象:所聞是妙法音聲,所飲是甘露……, 當然,凡是言詞所能傳遞的,都屬于分別念的範疇,都無法真實地表達菩薩的境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顯宗認為:要想真實感受這一切,只有通過首先發菩提心,依 顯宗的修法長劫修煉,積累無數資糧,證達無我空性,達到八地以上,才能依靠自己的修 行現前萬法本來清淨的境界。然而,以密宗特有的修行方式,即使是凡夫,也能現見本來 清淨的境界。為什麼密宗能辦到,而顯宗卻不能辦到呢?   《維摩詰所說經》中有這樣一段內容:   一次,釋迦牟尼佛在傳法時講道:諸位菩薩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淨,就應當自淨其心 。心淨,則外境清淨,修行至心淨之時,外境也會隨之而清淨。當時,舍利子也在佛陀身 邊,他心想:娑婆世界這麼不清淨,難道釋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沒有清淨嗎?   佛得知他的想法後,便反問舍利子:生盲看不到日月,這是日月的過失,還是盲人的 過失呢?舍利子回答說:是盲人之過,而非日月之咎。因為盲人沒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 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說道:娑婆世界的本體永遠是清淨的,但凡夫人就像盲人一 樣,始終無法看見。   此時,一位從其他佛剎來至娑婆世界聽法的菩薩說道: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佛土就是 清淨的。舍利子不以為然,就反駁道:此佛土是不清淨的!于是他們二人就展開了激烈的 辯論。   正當難解難分之際,佛以神通顯示了娑婆世界的本來面目,在場的所有人都親眼目睹 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等諸佛?土一樣,十分清淨莊嚴。   之後,佛陀告訴大眾:我的世界本身就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只是你們沒有看見而 已。   此經是純粹的顯宗經典,其中也提到了“世界本來清淨”的說法,可見本來清淨的觀 點,並不是密宗所特有的。   榮森班智達講過,雖然在小乘經典裏,也有釋迦牟尼佛如何發心、成佛,以及諸多菩 薩如何修行、成道、度化眾生的記載,但因為缺少相應的方法,所以小乘行者無法成就諸 佛菩薩的果位。   同樣,雖然顯宗也談到了世界的本來清淨,卻無法令八地以下的修行者親身感受到這 種境界。但是,密宗有更直截了當的、生起次第的修法。在了知萬法本來清淨之後,用生 起次第的方法,就可以令不清淨的現象逐漸消失,而深切體會到這種清淨。凡夫修生起次 第,也可以達到其最高頂點:在生起次第修起來之後,外面的一切自然顯現為佛的清淨剎 土,這是密宗普通修行人都可以現量看到的境界。   為什麼要修生起次第呢?因為,我們凡夫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所觸所及, 都執為不清淨的事物。如果其本身就不清淨,那也無可奈何。但實際上,萬法都是本來清 淨的。既然是清淨的,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令這種清淨快速顯現呢?如上所述,顯宗沒 有這種方法,而密宗卻有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生起次第的意義就在于此。   2、圓滿次第   圓滿次第有何作用呢?即使生起次第修得非常好,能夠現量看到一切外境皆為佛的壇 城。但是,如果不能證悟空性,又會執著佛的壇城為實有。這時,雖然一切外境顯現為清 淨,但這種對清淨的執著,與對不清淨的執著一樣都是執著,所以仍然要斷除。如何斷除 呢?這就需要借助于圓滿次第的修法。   圓滿次第可以分為兩種:有相圓滿次第和無相圓滿次第。格魯派和薩迦派大多數圓滿 次第的修法,都是有相圓滿次第,也就是氣脈明點的修法,如時輪金剛中的氣脈明點修法 。   修氣脈明點為什麼能證悟空性呢?麥彭仁波切在時輪金剛的解釋中講過,假如在頭一 點不疼的時候觀想頭痛,在觀想一兩天之後,頭肯定會真的痛起來,這是一種心的作用, 但見效不是很快;如果另外一人直接用木棍打自己的頭,那麼在木棍落在頭上的瞬間,立 刻就會有頭痛的感受。   這個比喻說明,雖然可以用顯宗《入中論》、《中論》裏的推理方法來推翻我執,但 是進展很慢、效果不是很好,從凡夫修到真正證悟空性的一地菩薩,需要一個阿僧祗劫( 無數大劫),這是一個漫長得連天文數字都無法表述的時間概念。   然而在密宗裏,卻可以通過修氣脈明點,快速地證悟空性。為何能夠快速證悟呢?因 為我們的心和肉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通過對氣脈明點的調節,就可以使心發生決定性 的改變。   在觀修生起次第時,確實可以見到一切外境、眾生皆為佛的壇城。通過圓滿次第證悟 空性以後,雖然佛的壇城依舊存在,卻能了達這一切並不是實有,而是如夢如幻的。這就 是修圓滿次第的意義所在。   無相圓滿次第主要是指大圓滿,時輪金剛等續部中也有一部分。無相圓滿次第是指不 借助于觀想以及修氣脈明點,而直接證悟空性的修法。它與顯宗的證悟空性有何不同呢? 如前所講,顯宗就如觀想頭痛,僅能依靠推理來證悟空性。而密宗,特別是大圓滿,可以 令一介凡夫,在剛剛發菩提心、剛剛進入密乘不久,不必經歷無數大劫,而是在短短的一 生,甚至幾個月、幾年的時間內,就可以去感受、體會空性。顯宗的空性是理論上、字面 上的概念,而密宗的空性卻是切身的體會,所以進步神速。   大圓滿中既包含了無相圓滿次第,也含攝了生起次第。但是,大圓滿的生起次第不是 通過觀想佛像,從外面看到本尊壇城,而是藉由禪定,從內心向外發出佛的壇城。這是沒 有任何造作的、自然的、純淨的一種佛的壇城。   觀想唐卡雖然可以控制一些不清淨的顯現,但還是有造作的成分,因為唐卡畢竟是人 畫的。譬如,如果用一束光照在唐卡的上半部分,而使唐卡的上半部分較亮、下半部分較 暗,並以此唐卡為對境而作觀想。當生起次第修起來之後,所顯現的本尊或者壇城也會上 半部分非常亮、下半部分很模糊。   這說明,這種生起次第是有造作的。雖然有造作,但它卻能控制我們對不清淨的執著 。譬如,洗手用的香皂自身並不乾淨,終究要被洗掉,但我們卻可以用它來洗淨雙手。同 樣,這種生起次第雖然有造作,但造作的東西也可以推翻許多不清淨的現象,所以暫時可 以利用它。   然而,大圓滿卻不是這樣。修大圓滿時,不需要看佛像,也不需要觀想佛陀、本尊的 容貌、身色、手印……而只需要入定。因為一切萬法的本性永遠離不開空性,也永遠離不 開現象,入定修光明的同時,現象的部分自然可以爆發出來,那便是純潔而無有造作的佛 之壇城。大圓滿沒有特意修生起次第,最後卻達到了比修生起次第更超勝的目的。所以, 大圓滿修法涵蓋了一切生圓次第的修法。   以上內容,介紹了生圓次第的概念。雖然密宗各大派別的修法異彩紛呈、各有千秋, 但所有修法都可歸納于生圓次第的修法當中。   以上所講的,是密宗一般的修法次第。因為環境、時間等各種因素,我們的修行不一 定會按照以上順序進行,而往往是在出離心、菩提心等一系列加行修完以後,直接進入大 圓滿的修法。因為大圓滿法,並不是專供出家人,或者高僧大德的修法。即使是像你們這 樣的居士,在加行基礎打好之後都可以修,你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修大圓滿。 四、生圓次第與顯宗修行的差別   顯宗沒有生圓次第的修法,雖然其所抵達的最終境界與密宗一樣,但因為缺少這些見 解與方便,所以其修行的效果與進展與密宗有著很大區別。經書上講過,顯宗從發心到證 得一地,最上等根基的人也需要一個阿僧祗劫。但實際上,即使是顯宗的修行者,也不會 需要那麼長時間,因為菩薩修到一定層次後,有種種方便法門,每一種方法都可以積累眾 多資糧,在資糧道、加行道中,層次越高,能力越大,于一剎那間便能積累不可計數的資 糧。即便如此,顯宗從發心到一地,還是需要很長時間。而密宗卻不是這樣,如果已經完 全成就了學密的利根法器,則加行道只需六個月,資糧道也不會很長,在顯宗無法企及的 時間內,就能到達一地。雖然顯宗不承認這一點,但無數事例可以證明,密宗修法的確有 著顯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顯宗和密宗的差別在什麼時候就可以消失呢?如果學顯宗的人,證悟了顯宗的第一地 ,實際上也就證悟了密宗。因為在第一地之後,顯密是毫無分別、一味一體的。所謂密宗 的特點,只存在于資糧道和加行道,也即沒有登地之前。   也就是說,在沒有登地之前,顯密確實有很大差別,但在登地以後,就沒有差別了。 例如,在顯宗裏沒有金剛身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其修法,這是密宗特有的一個修法。密宗 認為,人的身體雖然是不清淨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清淨的因素,如果能夠掌握這些因素, 使它趨于成熟,在它成熟的同時,有漏的肉體就會逐漸消失,當它完全消失以後,肉身就 轉換為金剛身。金剛身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地水火風的影響。   然而,證悟一地的顯宗修行者,當他從一地的定中出來以後,立即就有了幻化身,也 叫幻身或金剛身。雖然他沒有修過生起次第,但因為他證悟了光明,就會有幻化身。所以 ,在一地以上,顯密是沒有差別的。一地以上的顯宗修行者,最終也自然而然地趨入了密 宗。   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大部分人的觀點是:因為在登地之後,並不存在顯密之分 ,所以即使根基較差的修行人,在登地之後,也可進入密乘道。麥彭仁波切等成就者甚至 認為,如果快的話,顯宗的修行者在大資糧道時就會進入密宗。因為修大資糧道的人通過 禪定,可以去諸佛剎土,在佛前聽法。在這些佛剎中,也有密宗修法的傳承,他可以因此 而契入密宗。   顯密最終的果報有差別嗎?顯宗密宗都可以成佛,只是速度的快慢有很大差別。至于 最後的果位,雖然有人說有差別,但蓮花生大士等很多成就者都認為,其最終果報是沒有 差別的,兩者同樣都可以成佛。   此外,密宗幻身的修法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修法,但甯瑪派更強調虹身。幻化身有清淨 和不清淨兩種分別,清淨的幻化身和虹身是差不多的。如上所講,修大圓滿時雖然從未觀 想過唐卡,但在其證悟到爐火純青之際,頓時就可以顯現出五方佛的壇城,這時便可見到 一切外境都是清淨的現象,身體也開始逐漸變成虹光身,此虹光身可以直接帶到佛的果位 ,最後成為佛的報身。   密宗通過無相圓滿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證悟龍樹菩薩《中論》中所講的空性;而用生 起次第或圓滿次第,就可以證悟無著菩薩的《寶性論》和龍樹菩薩的《贊法界論》中的所 有內容。以上簡略地介紹了密宗的一些修法及其意義。   有些人覺得密宗很神秘,這是因為對密宗的整個體系缺乏了解而造成的假相。其實, 密宗一點也不神秘,只是它的方法很特別、很快速、做起來比較容易而已。譬如,因小乘 見解不是很高,所以比丘戒的戒條很多,比丘尼的更多,要做到任何一條細微的戒律也不 違犯是很難的。為什麼比丘(尼)戒那麼嚴呢?這就與其見解有關。   菩薩戒就不同于小乘戒,因為其見解超勝于小乘,所以戒條就不是很多。因為,菩薩 戒既要考慮自利,也要考慮利他,既然是利益眾生的動機,就沒有必要過分謹小慎微、瞻 前顧後,很多方面都可以有一定的寬鬆度,這樣才能更加遊刃有餘地利益眾生。   在密宗裏,如果沒有證悟密宗的見解,就另當別論,如果已經證悟了,就不像顯宗的 戒律那麼嚴,這也是與其見解密不可分的。所以,雖然密宗的修行輕而易舉,戒律也張弛 有度,然而成就的速度卻是迅速快捷的,這就是密宗的特點。你們學密的機會不是很多, 僅看一兩本書,並不一定能將密宗的全貌一覽無遺。所以此處提綱挈領,以簡略通俗的語 言來描述密宗的修法,使大家對密宗有一個粗略的概念。 五、使修行抵達終點的順緣   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具體修法這裏暫時不講。在具體修行時,首先不要操之過急, 倉卒地去修密法,目前最重要的,是穩紮穩打地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特別是菩提心,雖然 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做到,我覺得並不是很容易。我們學佛那麼長時間了,也比較精 進,但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圓滿世俗菩提心。顯而易見,菩提心的確是得之不易的。   發菩提心的頌詞念滿十萬遍,是否就意味著菩提心圓滿了呢?決非如此!念誦這個偈 子雖然有加持,也有善根,但念完後到底有沒有菩提心,卻並非以此為準繩。   偶而生起“我要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念頭不難,但是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實踐 這種理念卻並不容易。雖然平日打坐或平安無事時,我們也會真誠地發願:我要為度化眾 生而成佛!但在最關鍵的時候,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卻不一定能看到“菩提心”。比如, 在為了利益他人自己反要痛苦的情況下,很多人就會猶豫不決,甚至退避三舍。此時此刻 ,我們的菩提心在哪裏呢?早就無影無蹤了。   作為菩薩,必須能夠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做到嗎?有多少人敢面無愧色地拍胸保證 ?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出離心與菩提心,以為在此之上還有更好的法門。出離心與菩提心 ,就是淩駕于一切修法之上的無上大法。   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引導弟子的時候,首先只為弟子傳出離心的修法,並告訴他們:“ 在這些修法之上,沒有任何更高的法,所以你們應當精勤修持。”弟子們也堅信這是唯一 的解脫道,並嚴格依教奉行,最終修出了真實、穩固的出離心。   這時,上師又告訴弟子:“在出離心的上面,還有一種叫做菩提心的無上修法,你就 去修菩提心吧。”作為本分的修行人,仍然會一絲不苟地依從上師教言,毫不遲疑、潛心 專注地修菩提心,並最終修出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   最後,上師告訴弟子:“這些都是很好的,但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空性,這 個法修好以後就真正沒有再高的法了。”弟子于是又再依密宗或顯宗的修法而修空性。因 為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證悟空性也就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只有不玩弄技巧、不耍小聰明,視上師的一切教言為究竟的弟 子,才能夠窺探到與上師智慧無二無別的奇妙風景。   也許有的自以為根基上乘的人,會對這種作法不屑一顧,認為這是針對下等根基的迂 迴之途,就自作主張,徑直趨入正行修法,修了幾年之後,不但沒有收穫,反而每況愈下 ,最終連原有的信心都喪失殆盡。勞而無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以為是,不重視基礎的 鋪墊。有些居士會自命不凡地說:“某某上師已經開許我不修加行,所以我不用修了。” 于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道:這樣的所謂開許,就是開許你不走解脫道。如果不能得到最 終的解脫,這樣的開許又有何意義呢?   從前色爾壩有個修行的地方,那裏有一位大圓滿成就者叫秋央讓珠上師,他引導弟子 的方式,也是十分講究次第的。到他那裏已經三四年的人,還不能聽到他親自傳的一句法 。只是由其他堪布為他們傳皈依及出離心等修法,並讓他們去實修。在出離心、菩提心修 得非常紮實的時候,他才為其傳講大圓滿。   文革期間,由于他的弟子們具備了強烈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所以對世間事務也不感興 趣,這樣反而避免了很多挨打挨鬥的可能,很多人都在山洞裏堅持修行。時光荏苒,幾十 年過去了,上師的弟子們都紛紛辭世,令人驚歎的是,幾乎所有的弟子,都示現了不同程 度的成就相。雖然這一切,無不歸功于秋央上師的不共加持力,但與他老人家注重基礎的 引導方法也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如果上師們只是一味地傳講高深法要,居士們也是千方百計地想盡快得到灌頂,以便 翻閱只有灌頂之後才能看的法本,在了解法本的所有內容後,仍是永無饜足地追求所謂“ 更高”的法要,卻將基礎修法棄置不顧。這種棄本逐末的作法,無異于擔雪填井、緣木求 魚。最終結果,只會自取其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離心和菩提心,是與證悟空性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良伴, 我們一定要對此加以重視。要知道,只有從出離心和菩提心出發,才能抵達究竟實相的終 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03.5.190 ※ 編輯: asahi 來自: 203.203.5.190 (04/06 02:40)
busa:謝謝唷!! 看完了 ^^" 04/06 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