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偉大的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五濁惡世的眾生,因而降生於世間,示現成佛。成佛 之後,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傳授八萬四千法門,其目的不外乎為能使有情眾生能從煩惱中 解脫,並於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如此廣大如海的教法,經由印度歷代成就者與 班智達不斷修習、傳承與發揚,於舊譯派(寧瑪派)時,即有許多成就者與班智達將諸多 珍貴殊勝的顯密教法傳至西藏。至藏王「菩提光」與「智慧光」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法 ,由此因緣尊者得以將顯密教法再度弘揚於藏地,是為新譯派(噶當、薩迦、噶舉、格魯 ),復經歷代祖師傳承至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大師將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融攝於 聖道三要之中。因此,聖道三要乃是行者欲趨入解脫道,終究證得圓滿佛果之鎖鑰。 行者對於死無常(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定)的內涵,須付諸實修,而非僅止與瞭 解其內涵即可。若能每日於座中(入座修法時)或座間(入座修法以外的時間)殷重思惟 死無常的內涵,則能發現自然界所有現象,均時時刻刻示現著諸行無常的義理。例如,日 出日落,花草樹木於秋天枯萎凋謝、直至春天方繁茂增長,萬物生滅增減不定…,如此諸 多現象均示現了諸行無常的意涵,且均能觸發行者對於死無常之體悟。是故,目睹自然界 生滅無常的變化時,應當省思自身亦是如此。密勒日巴尊者於證道歌中如是開示:「看到 事物生滅不定,使我體悟死無常的道理。」 日常受用飲食服飾時,亦應憶念死無常的意涵。當吾人臨終時,縱有美味佳餚當前,仍然 無法下嚥,而必須忍受饑餓的痛苦;雖然身穿華麗的服飾,卻因病痛纏身而散發惡臭或大 小便失禁,而玷污了美麗的服飾。當與知心朋友交往時,亦應思惟當自己面臨死亡時,諸 多摯友不能且不願隨自己同往,僅能由自己孤單地承受令人畏懼的痛苦,邁向不可知的來 世。當沐浴妝扮時,亦應思惟當自己臨終時,身體自然散發腐臭的氣味,死後身體會被親 人攜往屍陀林(墳場)埋葬,從而生起對死無常的畏懼。行者須隨時隨地憶念與思惟教法 的內涵,心與法不可須臾相離,切不可認為只有到寺廟禮佛、誦經,方稱為修法,其餘日 常生活則與修法毫不相干。 另一種觀修死無常的方法為觀修自己死亡時的相貌,藉由平時觀看他人往生時的面容,推 測自己死亡時的相貌,從而生起對死無常的體悟。吾人此生所致力追求的目標,不外乎「 扶親制敵」,為了扶助親人與打擊敵人,而努力積聚各種資具。由於只努力追求此生的安 樂,執著無常為恒常,當看到他人死亡時,總是認為事不關己,內心對於自己終將死亡的 事實,無法生起絲毫的警惕。 由於執著無常為恒常的緣故,使行者對死期不定的事實視若無睹,所思所作均是為成辦此 生的安樂。即使閻羅死主如晴天霹靂一般突然降臨,仍然執著自己不會立即死去。一旦真 正面臨死亡時,卻發現自己所致力扶助的親人,無法繼續陪伴自己,為自己分擔惡業;所 努力積聚的各種資具,無法帶走些許,只剩下滿身的惡業伴隨著自己。此時,內心為悔恨 所盤據,然而已經太遲,縱然此刻心生覺悟,欲修持正法亦不可得。是故,行者須藉由親 見他人死亡的情形,觀修自己死亡時的情景,平日力大無窮的人,臨終時卻連抬起手臂的 力氣也沒有;見到自己所喜愛的食物置於面前,卻無法享用;縱然吃下再多神丹妙藥,依 然藥石罔效。 由於對死無常未能生起深刻的體悟,因此,所修習的任何法門,無法生起任何證量,無法 產生真正的效果。臨終時,欲生起善念、修法乃至獲得佛菩薩加持的心願,亦變得渺不可 及。因此,平日對於死無常的內涵,應深加思惟與體會,藉由目睹他人死亡的情景,觀修 自己臨終時的景況,將有助於行者生起對死無常的體悟,從而生起出離心。 行者心中或許對於自己尚健康活著的時候,卻須以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定預先觀 修死無常,而感到困惑,甚至懷疑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此種疑慮是多餘且不可取的。 須努力觀修死無常的原因有二:一、行者若於平日即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對死無常具有深 刻的體悟,則即使僅念誦一句四皈依,亦能獲致極大的功德;若未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則 縱然修再多的法,所獲致的功德利益仍將極為有限。二、行者平日若能努力觀修死無常, 當死亡降臨自身時,即使如晴天霹靂一般突然出現,亦能坦然面對,不生起任何後悔的心 念,從而獲致善逝。 觀修自己面臨死亡的情景時,行者應思惟此生所努力追求的美好事物,須即刻放下;此生 所珍愛的親眷,縱然有再多的不捨與眷念,亦須別離。此時,自己正穿上此生的最後一件 衣服,睡在此生的最後一張床上,親友們正商討著如何處理自己的後事。即使想要交代遺 言,亦因「地大」崩解,舌頭不聽使喚,而不知所云;因「風大」崩解,而呼出的氣息很 長,吸進的氣息卻很短,當最後一口氣呼出,即如同琴弦斷了一般,此為「風大」已完全 崩解的現象。因身體功能的喪失,而大小便失禁;平日所貪戀的美食,此時卻覺得令人作 嘔;此生所努力積聚的錢財,分毫亦帶不走,甚至在自己尚未斷氣前,親眷即為了搶奪家 產而諍鬥,最後,甚至兄弟反目、對簿公堂。想想自己辛苦一生造作了無數惡業,為自己 與親眷累積了許多財富,卻落得如此下場,內心悔恨萬分,然而亦無可奈何。此時,僅存 意識孤獨地離開身體,如同棉絮一般隨著此生所累積的善業與惡業的強大業風,吹向充滿 各種危難的中陰身,孤獨地承受著無邊的畏懼與痛苦,並由業力牽引至茫然不可知的來世 …。如是觀修死亡的情景,如同自己親見歷歷在目一般,使自己對死無常生起極為畏懼的 心念,從而生起深刻的體悟。 對於厭棄對此生貪著的修持,行者或許認為:如果捨棄了此生的一切,如何能繼續活下去 ?會有如此的疑問,乃是誤解了厭棄對此生貪著的意涵。所謂厭棄對此生的貪著,意指行 者對此生所追求的受用與財富,不應生起任何貪戀與執著的心念,此為修行的精髓。世人 皆有傳家之寶,能維繫整個家族的生存命脈,即使於戰亂中,亦能延續不斷。噶當派的祖 師則以十秘財(十法財)為歷代傳承的珍寶,作為修行依止的圭臬。 十秘財的內容為: 四依止(心極法依止、法極窮依止、窮極死依止、死極荒溝依止)、三金剛(事前無牽累 金剛、事後無愧悔金剛、與智慧金剛同行)、三得(出於人群、入於狗伍、獲得聖位)。 十秘財的意涵如下: 一、心極法依止:行者由觀修自己必定須面臨死亡且死期無定的義理,了知於面臨死亡時 ,唯有平日所修習的正法能對自己產生殊勝的利益;因此,將所有心念皆轉為依止於正法 之上。 二、法極窮依止:行者認為若自己將所有的心念皆專注依止於正法,對世俗的營生事業不 努力求取,如何能確保衣食無虞?是故,行者應下定決心如乞丐一般,以最少的資具維持 生活所需,即使極為貧窮,所有心念仍專注於正法,絲毫不受動搖。 三、窮極死依止:行者由於極為貧窮,因而心中產生如是疑惑:我若不準備生活所需的資 具,如果不幸餓死或凍死,即失去精進修持正法的機緣。然而行者卻可反思所有眾生均須 面臨死亡,無論生活貧窮或富裕皆是如此,既然難逃一死,與其為求積聚財富造作深重惡 業而死,毋寧為了精進修持正法累積功德而亡,兩者的意義有天壤之別。行者於無止盡的 輪回流轉之中,生生世世莫非皆為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而死,此生若能有機緣為精進修持 正法而亡,內心當深感欣慰。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薩道時,由於已完全淨除我執 之故,有許多世是將自己的生命佈施與眾生而圓寂;因此,行者為證得圓滿佛果,即使是 自己的生命亦當毫不吝惜,持用以行佈施。 四、死極荒溝依止:行者或許認為自己因專注修習正法貧窮而死,則自己的後事須交給何 人處理?然而,吾人的身體只是四大和合的不淨之身,死後骨肉腐壞還歸大地,何足珍惜 !若因精進修持正法導致貧窮而死,即使如野狗一般曝屍荒野,亦當一心堅忍修持苦行。 五、事前無牽累金剛:由於行者以前述四種依止立下堅定修持正法的心志,此時,知悉行 者心念的親友,必然以種種動聽的言語,勸行者在家亦可修行,何須拋棄財富受用與親眷 ,獨自至僻靜之處,過著閉關修行孤苦艱辛的生活,甚至以種種手段要脅行者,不可離家 修行。此時,行者仍如金剛一般心志堅定,不為所動,一心堅定專注修持正法,此即事前 無牽累金剛的意涵。 六、事後無愧悔金剛:行者以堅定的決心至荒郊野外或崇山峻嶺之中閉關修行,他人或許 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行者。見到行者四處為家、衣衫襤褸、蓬頭垢面、飲食粗糲,或許會 批評行者癲狂有如乞丐一般的行徑,不斷冷嘲熱諷;或將行者視為神通具足的大成就者, 眾人口耳相傳而崇拜不已。凡此種種譏、稱、毀、譽,對行者均無任何意義與影響,內心 絲毫不生任何慚愧與後悔的心念,此即事後無愧悔金剛的意涵。 七、與智慧金剛同行:行者既已開始閉關修行,應當下定決心堅持下去,不因閉關修持的 艱辛而退轉。往昔於藏地,曾有一位官員於閱讀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之後,深為尊者堅定 苦修的精神所感動,於是下定決心效法尊者的苦行,將家產全部佈施與他人,然後前往深 山閉關修行,然而因心志不堅,無法承受修行的艱苦而退轉,三日之後,即返回家中,且 向他人訴說這一切都是密勒日巴尊者所害,因而被傳為笑談。 八、出於人群:行者由於已能與智慧金剛同行,心念已然完全專注於正法的修持,因而行 為舉止與一般熱衷追逐榮華富貴的人們,有著極大的差異,甚至完全相反。人們可能將行 者視為瘋子,然而行者依然一心依止正法修持,故不樂於與人群同處。 九、入於狗伍:由於行者捨棄一切財富受用的追求,樂往僻靜之處閉關虔修,過著居無定 所的生活,飲食亦極為粗陋,僅求能延續色身即可。此種生活在世人看來有如野狗一般, 然而卻無法動搖行者精進苦行的決心。 十、獲得聖位:由於行者捨棄世間一切財富受用與無益之事,精進修持正法,因而能證得 解脫成佛的果位。密勒日巴尊者往昔開始閉關修持時,生活極為艱辛,經常找不到任何食 物可吃;後來,由於他精進苦修的情形逐漸為他人所知曉,並為人所崇敬,於是許多施主 紛紛供養衣物與飲食,數量多到無法完全穿戴與吃完。 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阿底峽尊者、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作者)均貴為一國的王子, 擁有無量的財富與權勢,但祂們仍能毅然放下一切,出家修持各種苦行。格魯派的祖師 ---宗喀巴大師雖擁有眾多的弟子,然而由於文殊菩薩的教誡,縱然弟子們不斷懇求大師 講授更多的經論,甚至明成祖亦派遣使者迎請 大師前往北京接受供養與弘法,大師仍毅 然決然地放下一切,派遣弟子「章嘉呼圖克圖」為代表奉詔進京,自己卻與八位弟子閉關 苦修,此因大師了知若未能精進修持,從而生起證量,對於眾生的利益將有所缺憾。修持 十秘財的關鍵,並非須捨棄一切,前往深山閉關苦修方可;而是必須於心中對此生的貪著 生起極大的厭離,如此,方能於心續中生起證量。若未能厭離對此生的貪著,縱然將所擁 有的一切財富受用完全佈施與他人,獨自逃往荒郊野外,仍然無法生起真實而深刻的體悟 。 密勒日巴尊者曾如是開示:「世間的一切財富受用,於臨終時,無法帶走分毫;既然終究 均須放下,為何不於此刻即放下一切,而謀求更為殊勝的利益。」 修持任何的教法之前,均須修正意念與動機,以前講授禪定止觀時,曾提及可以數息的方 法,止息粗分的分別心。其它修正意念動機較為常用的方法,則是觀想面前虛空有釋迦牟 尼佛為主尊的皈依境,了知佛陀為佛、法、僧的總集。由思惟依止善知識、暇滿人身難得 、死無常(三根本、九因相、三決定)的內涵,觀修自己死亡時的相貌,進而以十秘財的 要訣逐步修正自己的意念與動機,讓自己的心念能專注於善念與善行之上,思惟自己往昔 所曾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臨終時,必然為惡業所牽引,而墮入三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的 痛苦。如是思惟令自己對輪回心生極大的厭離與畏懼,此時以虔敬的信心,祈求三寶攝受 ,觀想資糧田諸尊放出無數的光與甘露進入自身,將自己所有的惡業與煩惱完全淨除,此 為修持任何教法的根本。 上師所講授的任何教法,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能使行者獲得殊勝的利益,冀望諸位能將教法 付諸實修,如此,始能獲致佛法殊勝的利益,講經說法方能具足意義。 貳、如何斷除對來生的貪著 聖道三要的內涵為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其中出離心的修持,可分為斷除對此生 的貪著與斷除對來生(輪回)的貪著。吾人由於累世所串習的習氣,總是認為若不去追求 財富受用,如何能衣食無虞地活在世上;然而,此種觀念是謬誤與似是而非的。 因為對此生的貪著,而竭盡心力追求名利,雖費盡心思努力追求,卻不一定皆能如願,並 且於追求的過程中,由於貪、瞋、癡煩惱習氣的影響,而衍生巨大的痛苦,從而造作了深 重的惡業,導致吾人不斷於輪回中流轉,乃至墮入三惡道之中,承受著難以忍受的苦楚。 反之,若能捨棄對此生的貪著,行者除能獲得此生的圓滿之外,尚能使來世得以往生人天 善趣,而免於墮入三惡道之中。因此,對此生的貪著乃是造成吾人無法獲致安樂,且須承 受無量痛苦的重要原因。噶當派祖師曾開示道:「吾人於輪回中所承受的各種痛苦,均肇 因於對此生的貪著;唯有停止繼續造作惡因,方能免於承受痛苦的結果。」然而,世人卻 常反其道而行,儘管畏懼惡業的果報,卻不斷造作與積集惡因,並且除了自己親作之外, 尚教唆他人去作與見作隨喜。如此顛倒的觀念與行為,如何能免於承受惡業的苦果。是故 ,唯有斷除對此生的貪著,避免繼續造作惡因,方能令痛苦止息。 對此生的強烈貪著,易使自心經常處於不安與混亂的狀態。由於都對此生的貪著,希求此 生的財富受用皆能圓滿;因此,當財富受用因惡緣而衰損時,當遭遇橫逆與災厄時,當自 己所擁有的種種圓滿有所缺陷時,內心隨即陷入不安、混亂與恐懼之中,害怕失去目前所 擁有的一切。世間的一切事物既然均為因緣和合而成,即離不開成、住、壞、空的變化過 程;是故,行者應捨棄對此生的貪著。由於捨棄對此生的貪著,行者反而能成辦此生的幸 福,來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解脫成佛的大門,亦因此而敞開。 捨棄對此生的貪著並非須將工作辭去、將財富散盡、過著孤苦無依的日子;而是須將貪求 與執著此生榮華富貴的心,予以斷除。當吾人以強烈貪著的心念去追求榮華富貴時,往往 不能如願,甚至適得其反;例如,當吾人竭盡心力欲獲得美好的名聲時,卻反而形成自己 獲得美好名聲的障礙;反之,若能捨棄對名聲的貪著,卻能獲得他人誠摯的讚歎。因此, 捨棄對此生的貪著,非但不會造成此生的不幸與苦難,反而能成辦此生乃至來世的幸福與 安樂。 如同將濕軟的皮革披在身上,最初會生起舒服的覺受,但當皮革逐漸乾燥變硬,緊黏著皮 膚時,卻令人覺得極為不適,而須借助刀子將皮革卸下。吾人起初受用世間的榮華富貴時 ,會有短暫的安樂產生;然而當短暫的安樂消失,隨之而來的卻是種種的痛苦,此時唯有 倚仗智慧的寶劍,辨別諸法的正確與否?將無益之事徹底斬斷,方能從痛苦中解脫。 行者可曾思惟:是誰令我們此生承受著巨大的苦楚?是誰令我們墮入三惡道?是誰令我們 受到鄙視?所有的答案均指向自己。由於對此生的貪著,令我們造作諸如殺生、偷盜…種 種惡行,甚至弒害對自己具足大恩的雙親,將具足恩德的師長當成僕役一般使喚,如此種 種深重的罪業,皆由於對此生的貪著而造作。職是之故,使自己遭致侮辱,將自己繫縛於 無邊的痛苦之中,此等行為實是愚不可及!因此,行者必須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貴為一國的王子,擁有無量的財寶、權勢、宮殿、妃眷、臣子與軍民 ,然而佛陀卻對之心生厭離,毅然捨棄對此生的貪著,出家修持苦行,最後,證得正等正 覺的圓滿佛果。所傳授的教法,度化了成千成萬的菩薩與阿羅漢,證得須陀洹、斯陀洹、 阿那含果的四眾弟子不可勝數,且擁有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最美好的名聲,佛陀證得聖位的 弟子之中,部分亦是來自於王族,由於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而證得聖位。以此為例,可說明 斷除對此生的貪著,非但不會遭致痛苦與不幸,且能成辦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圓滿與善好的 結果。 世人多汲汲營營於追求此生的安樂,然而或無法如願,或僥倖得以享受數年的安樂,但卻 因此而造作深重的惡業,導致此生須承受種種痛苦。臨終時,亦受此惡業所牽引而墮入三 惡道之中,承受更為巨大與可怖的痛苦,與當初追求安樂的目的有天壤之別。是故,行者 欲從無止盡的輪回苦海中獲致解脫,應當思惟其關鍵在於捨棄對此生的貪著,藉由不斷的 思惟與串習(修道)將心續中的貪、瞋、癡煩惱斷除,方能免於繼續於輪回中流轉不止, 從而獲致解脫乃至成佛。 修持任何教法,皆須以皈依與發心為基礎。皈依三寶為一切修行的基礎,藉由三寶不可思 議的功德,令自己發起與增長廣大的菩提心,此為皈依發心的意義。是故,修持任何教法 之前,應先觀想皈依境,主尊為釋迦牟尼佛,左側有文殊菩薩與甚深見派的傳承祖師,右 側有彌勒菩薩與廣大行派的傳承祖師,周圍復有無數的諸佛菩薩、羅漢聖眾與空行護法所 圍繞,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佛法僧三寶與上師、本尊、諸佛菩薩、空行護法的總集。其後, 對資糧田諸尊作禮敬、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回向等七支供養,供養 畢,作虔敬的祈請,觀想自身周圍有無量的眾生圍繞,無數的眾生皆如同自己過去生的母 親一般,此刻正承受著巨大的苦楚,且心續中未能生起任何道次第的證量,行者祈請釋迦 牟尼佛放出無數的五色光與甘露,進入自身與有情眾生的頂門,淨除有情眾生一切的煩惱 業障與所有生起道次第證量的障礙,從而於心續中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識、出離心、菩提心 與空性正見慧的證量。以此積資淨罪的修持為前行,其後,進入正行的修持。 對於聖道三要乃至佛陀所開示的任何教法,行者切不可僅將其視為佛學知識,認為只須瞭 解其義理即已足夠,而不思努力修持與串習,使心續中能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如此, 不但沒有任何利益,反而形成種種的障礙。如同獵人所設下的陷阱,若未能將獵物一舉成 擒,則下次獵物再遇到此陷阱,已經知道須避開陷阱以免為獵人所擒獲,欲再捕捉此獵物 已不可能。 於「暇滿難得壽不留」偈頌中,觀修暇滿難得為觀修死無常的前行,觀修壽不留則為觀修 死無常的正行。行者無論修誦任何法門,必須於內心生起覺受,使心識轉化,從而真正修 正自己的意念與動機,切不可僅止於口頭念誦,應付了事,此等作為將不具有任何意義。 「業果不爽輪回苦,數思能斷來世欲。」此句偈誦的意涵,乃是講述修持死無常的第二部 分----斷除對輪回(來世)的貪著。藉由思惟與修持「暇滿難得壽不留」,行者能了知生 命的短暫與死期無定,自己終將死亡的事實。然而,若人死後即灰飛煙滅,則不須在意來 世將往生何處。但意識牽引行者往生來世卻是極為明確的事實,至於來世往生何處?則由 過去生與此生所造作的業力所決定。業力可分為善(白)業、惡(黑)業與無記業,其中 ,善業又可分為福德業與不動業,若行者所造作的福德業力量較強,則來世將往生人界或 欲界的天;若所造作的不動業力量較強,則往生色界與無色界的天;若所造作惡業的力量 較強,則往生地獄、惡鬼、畜生等三惡道。 行者觀照此生的種種際遇,即能發現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痛苦,導致痛苦產生的根源 ,乃是由於過去生所造作的惡業,只要牽引行者繼續進取獲得有漏蘊身的原因----煩惱與 業障尚未淨除,縱使來世再投生為人,依然須繼續承受萬般苦楚。因此,行者切不可僅止 於了知三惡道無量無邊的痛苦,而對於人、天的諸般苦楚視若無睹,認為來世只須能往生 人天善趣,獲得天身或人身,不墮入三惡道,即無須擔心繼續受苦,且能享受榮華富貴所 帶來的種種安樂,若執持此種謬誤的見解,即是對於輪回中的種種盛事仍有所貪著。 往生人天善趣的目的,並非為了受用種種安樂。行者即使生為天人,沒有現行「苦苦」的 痛苦,且受用著過去生造作的善業所累積的善報,然而,當善報受用竭盡之後,則必須承 受由過去生造作的惡業所牽引的苦果,與墮入惡趣的眾生相較,僅止於受苦時間的先後不 同而已,並無法從輪回的痛苦中逃脫。是故,上至無色界最高的「有頂天」(「有」即輪 回),下至欲界最底層的「無間地獄」,所有眾生均須承受各式各樣的痛苦,無人得以倖 免! 如同監獄中的犯人,須忍受種種的不自由、為他人所使喚的痛苦,其中仍有得以歇息、舒 緩的機會,然而,縱能稍得喘息,依然身繫牢獄之中,不得解脫。行者於過去生或曾生為 天人,具足極大的神通與禪定的力量;或曾生為國王,擁有無量的權勢與財富,此刻卻依 然於輪回中流轉不止,或淪入三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乃至此生獲得人身,依然須繼 續承受諸般苦楚。因此,行者當了知痛苦是輪回的本質,除此之外,毫無任何安樂可言! 欲從輪回中獲致解脫,唯一的方法即是須將心續中所累積的福業與惡業完全淨除,且不再 造作任何新業,而造作業障的根源,乃是心續中強烈的我執,因此,行者必須了知業果的 意涵,藉由思惟業果的意涵,從而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業果歸 攝於下士道的範疇之中,藉以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聖道三要則藉由觀修死無常,斷除對此 生的貪著,而將業果歸攝於中士道的範疇,藉以斷除對來生(輪回)的貪著。因此,欲斷 除對此生乃至來世的貪著,均須深入思惟與了知業果的意涵,從而將心續中所累積的業障 淨除,如此,方能免於受業力的牽引,繼續於輪回中流轉不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53
cool810:以前還在聽淨空法師講法時,法師亦經常提醒念佛若要成功需 12/24 13:57
cool810:完全放下對身心世界的貪著。關鍵在於我們心續中斷除貪執。 12/24 13:59
conichiwa:推好文!感謝分享!!! 12/24 14:51
meblessme:要過得豬狗不如不如直接捨棄一切 12/24 16:31
meblessme:請問這位上師有過著自己說的那種生活嗎? 12/24 16:34
MartinJu:樓上沒看仔細吧 重點是要"厭離對此生的貪著" 12/24 16:52
godofmoon:一邊住豪宅,一邊說我要換更大的房子也算是厭離XD 12/24 19:28
cool810:了解。 12/24 19:33
cool810:剛跟godo大聊了一下原來是godo大福報深厚自己住豪宅。 12/24 20:11
cool810:果碩仁波切算是自宗的傳承師長,年事已高,還以為發生什麼 12/24 20:12
cool810:事。 12/24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