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入中論》破「離蘊我」的探究 林崇安(法光雜誌,212期,2007) 一、前言 在傳統上,印度把禪修者通稱作「瑜伽師」。佛教的瑜伽師修習止觀,為的是體證究 竟的真理,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脫離生死輪回,得到解脫。這究竟的真理稱作「真實性 」。瑜伽師們欲求悟入真實性,並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先想著:「生死輪回是以何為根 本?」經由智慧的觀察,便看見貪、瞋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產 生。瑜伽師們進一步仔細觀察「薩迦耶見是執著什麼?是以何為所緣?」便了知所說的「 我」,是薩迦耶見之所緣境,而行相則是此我是「自性有」。因而想要斷除一切生死過患 ,就要斷除根本之薩迦耶見,經由通達其所緣的我是「自性無」乃能斷除。故瑜伽師應先 觀察「我執所緣之我,為自性有?為自性無?」經由破除我是自性有,便能斷除薩迦耶見 ,滅盡一切過患。所以《入中論頌》說: 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 可知觀察「我」的自性有或無,是修行走向解脫所不可或缺的方法。龍樹的《中論》 和月稱的《入中論》,在觀察「我」時,同時破除外道所執的「離蘊我」和部分內道所執 的「即蘊我」。以下依據月稱的《入中論》先介紹數論宗和勝論宗的神我,而後依據《入 中論善顯密義疏》的解說來破除這種「離蘊」的神我。 二、數論和勝論等宗的「離蘊我」 《入中論頌》說:外計受者常法我,無德無作非作者。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1)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1.神我(我、士夫),2.根本自性(主),3.大(覺 知),4.慢,5.-9.五唯,10.-20.十—根,和21.-25.五大種。五唯是:色、聲、香、味 、觸。十一根是:五覺根、五作根(五身根)和意根。五覺根是:眼、耳、鼻、舌和皮膚 。五作根是:口、手、足、大、小便道。五大種是:地、水、火、風、空。 (2)「神我」是(a)能受者:受苦樂等,(b)常法,(c)非變異之作者,(d) 無「喜、憂、暗」之功德,(e)遍一切故而無作用。由彼神我常時獨立,故名為常。「 喜、憂、暗」即「樂、苦、癡」之異名。 (3)根本自性是能生果者。於何時生果?於「神我」生起欲念時:當「根本自性」 知道「神我」想受用聲等境,就與神我配合,變化出各種現象,供神我受用。 (4)根本自性生起變化的過程是:從根本自性先產生「大」。大與覺知二者異名, 謂能雙現外境與內我之影像。從大生「慢」。慢分為:變異慢、喜慢、暗慢。從變異慢生 出五唯(色、聲、香、味、觸)。從喜慢生出十一根。再從五唯生出五大種。耳等五根由 意加持,攝取聲等五境,覺知而起貪著;神我思惟覺知所著之義,便生起欲念來受用諸境 。 (5)根本自性猶如有腳的瞎子,神我猶如有眼的跛子,二者創生了世界的幻象。眾 生將二者誤認為一,不瞭解各種現象是根本自性變化出來的,所以才會輪廻。 (6)有一天,瑜伽者聽聞師長的口訣,依口訣生起定解:「這些現象只是根本自性 的變化而已」,於是逐漸脫離對外境的貪著,觀察諸境的過患,遠離諸欲,修習靜慮。依 止靜慮產生天眼通,接著以天眼去觀察根本自性。當根本自性被天眼看到的時候,就如同 被正妻發現的情婦,含羞地將各種變化脫離神我,收攝入根本自性中。這時,在瑜伽者的 心上,一切世俗的顯現都消失了,神我不再受用外境而獨存,稱作解脫。 《入中論頌》說:依彼少少差別義,諸外道類成多派。 如數論派所計之我,即依彼我少少差別,諸外道類演成多派,此中勝論派的一些重要 主張: (1)將一切所知分為六句義:實、德、業、同、異、和合。 (2)神我,是(a)常住,(b)能作果,(c)能受用果,(d)有功德,(e)遍一 切故而無作用。 (3)神我之九種功德:覺知、樂、苦、欲、瞋、勤勇、法、非法、行勢。1.覺知, 謂能取境。2.樂,謂受所欲境。3.苦,與上相違。4.欲,謂希望所願事。5.瞋,謂厭離所 不欲境。6.勤勇,謂於所作事,思惟善巧令到究竟。7.法,謂能感增上生與決定勝者。8. 非法,與上相違。9.行勢,謂從知生復為知因。 (4)若神我與九德和合,即由彼等造善、不善業流轉生死。 (5)若神我以真實智,斷除覺知等功德及其根,便獲獨存而得解脫。解脫的過程: 瑜伽者開始遵從師長的口訣修習瑜伽,了知「神我,是異於身、根等」而親見真實性,並 證悟六句義。此時,瑜伽者將通達:「神我,是周遍一切而無造作」如此,將不再積聚任 何法與非法之業。新業不積而舊業已竭,所以神我便與身、根、覺知、苦、樂、貪、瞋等 分離,不再獲得新的身、根。猶如薪盡之火,生命之流於焉斷滅,唯神我獨存,證得解脫 。 評析:上述數論派和勝論派的「神我」,雖有一些差異,但是都有常住、能受用、遍 一切而無作用的共通特性,這是一種離開身心或五蘊(色、受、想、行、識)而自存的我 ,佛教將這種我,通稱作「離蘊我」。從佛陀起,經龍樹到月稱,都破除這種「離蘊我」 的思想,以下進一步依據月稱的《入中論》來破除,並依據《入中論善顯密義疏》來探究 。 三、破「離蘊我」 《入中論頌》說: 1.如石女兒不生故,彼所計我皆非有,此亦非是我執依,不許世俗中有此。 2.由於彼彼諸論中,外道所計我差別,自許不生因盡破,故彼差別皆非有。 3.是故離蘊無異我,離蘊無我可取故;不許為世我執依,不了亦起我見故。 4.有生旁生經多劫,彼亦未見常不生,然猶見彼有我執,故離五蘊全無我。 (1)外道各派所計之我,此處譯作「神我」,是一種「離蘊我」,月稱立出下二論 式來破除這種「離蘊我」: a.外道各派所計之我,應於真實性非有,因為無生故。喻如石女兒。 b.外道各派所計之我,應非俱生我執之所依,因為無生故。喻如石女兒。 簡言之: a.外道之我,應於真實性非有,因為無生故。喻如石女兒。 b.外道之我,應非我執之所依,因為無生故。喻如石女兒。 由於外道各派所計之我,是完全「無」,如同石女之兒,完全不存在。 應成師所許的補特伽羅我執之「所依或所緣」是「補特伽羅」,此是有,是實事,是 有為法。行相是「補特伽羅自相有」,此是無,於名言亦不許有。而「離蘊我」是完全「 無」,不能作為我執之「所緣」。外道各派所計之我,不但於勝義無,於世俗中亦無,因 而不是我執之「所緣」。 我執的定義,是執自境自相有之心。我執可分為分別我執和俱生我執。我執又可分為 人我執(補特伽羅我執)和法我執。 (2)從數論與勝論等諸論典中,一切外道所說之我及我之一切差別法皆非有,用外 道所自許的「不生」作理由(因)和用「石女兒」作喻就能完全排除彼等所說的我之體性 和諸差別。 (3)是故,離蘊外無體性相異之我,因為離所取五蘊之外別無單獨之我可取故。若 我從蘊外體性相異,就沒有二種繫屬(體性繫屬和緣生繫屬),我和蘊應成全無關係。也 不可許此「離蘊之我」是世間有情無始以來我執之「所依」,因為一般世人並不了知外道 所計的「我」因而不會執彼行相,而是於五蘊上由於執著而生起我見,執為我和我所故。 (4)現見未學邪宗之有情,彼等亦有我執,謂有諸有情生旁生趣,經過多劫,至今 未出旁生趣者,亦未見彼等有如外道所計常住、不生之我,然猶見彼等有我執轉,故離五 蘊全無體性相異之我。 探究: (1)此處最重要的是分清補特伽羅我執的「所緣」和「行相」。補特伽羅我執的「 所緣」是「補特伽羅」,這是依於「諸蘊」所安立的法,這是有,是無常法;而補特伽羅 我執的「行相」是「補特伽羅自相有」,這是無,於名言上也不許有。「諸蘊」是安立所 依事,「補特伽羅」是於諸蘊上安立之法。「安立所依事」不同於「安立法」。人我執( 補特伽羅我執)的定義是,緣於所緣的「人」,執(此人)為自相有之心。執我之薩迦耶 見的定義是,緣於自己的「我」後,執(我)為自相有之之染慧。薩迦耶見的所緣,是每 個人自己的「我」,這是依於自己的「諸蘊」所安立的「我」,而行相則是此我是「自性 有」。可知凡是薩迦耶見都是屬於人我執。 (2)外道各派所計的我,是「離蘊我」,是完全「無」,不但於勝義無,於世俗中 亦無,因而不是我執的「所緣」。 (3)一般未接觸過宗派思想的凡夫,都有人我執(此處人是補特伽羅的略稱),其 所緣就是「人」,其「行相」就是「人自相有」,認為人是以自相存在而有獨立的性質, 也就是認為人是從自方存在,這是一種俱生的人我執,不同於外道思想所建構出來的「離 蘊我」。 四、度化主張「離蘊我」者 《入中論頌》說: 若謂佛說蘊是我,故計諸蘊為我者,彼唯破除離蘊我。 (1)有的人看到佛陀在《阿含經》中說:「比丘當知!一切沙門、婆羅門,想『我 啊』而隨見者,一切隨見唯此五取蘊」,因而主張「諸蘊是我」。 註:《雜阿含經》第45經說:「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 。」此中,五受陰即五取蘊。 (2)月稱答:這經不是說「諸蘊是我」,唯是為了破除「離蘊我」。這是因為佛陀 為了度化主張「離蘊我」的外道而說「一切隨見唯此五取蘊」。此處佛陀所要講的是世俗 諦的「我」,這是依於「諸蘊」所安立出的「我」,不要從「諸蘊」之外去找我。 (3)但也不可以誤以為「五取蘊」就是「我」,這種我稱作「即蘊我」,也是中觀 宗所要破除的「我」。 五、結語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我們所罣礙的「對象」,固然不是外道所說的「神我」,而好像 是外在的親人、事業等等,其實追究下去我們真正罣礙的是於自己身心上所安立的「我」 ,這就是薩迦耶見的「所緣」或「所依」;我們的潛意識裡或心裡所出現的「行相」,是 認為我是「從自方存在」或自相有、自性有。這種錯誤的自相有的認知,是以無為有,如 同誤視草繩為毒蛇而起煩惱。禪修者所修的,就是要看清實相,要從煩惱的生起處下手, 也就是直接觀察自己當下這一依於身心五蘊所安立的「我」。禪修中所要排除的錯誤「行 相」,就是「我從自方存在」、「我自相有」、「我自性有」。凡夫由於無明和愚癡,認 為有一「從自方存在的我」,因而生起和外面對立的心理,在順逆中生起貪和瞋,這便是 煩惱和痛苦的源流。禪修時所要體證的就是反面的:我不是從自方存在,我是自相空,我 是自性空。龍樹、佛護、月稱、寂天諸大論師於此所說的意旨都相同,所以禪修時,先當 了知生死過患,如理思惟,接著應認識生死的根本是「薩迦耶見」。為斷此見,須求能斷 的正確方便,破除所執著的對象,要於「無我正見」獲得決定的勝解,而後數數修習,這 是菩提之道所必須的。至於「離蘊我」和「即蘊我」的破除,也是在建立「無我正見」時 所要確立的重要觀念。 轉載自:內觀教育基金會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12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61.231.128.71 (11/06 09:39)
cyberleft:林教授有不少阿含經的著作,可以google他的名字,網站上 11/06 11:27
cyberleft:有一些免費資訊可供閱覽 11/06 11:27
cyberleft:謝謝coo大的分享 11/06 11:27
cool810:是的,林教授對阿含經頗有深入探究,也重視止觀禪法的行者 11/06 18:42
cool810:另一提,文中《入中論》的造論者“月稱菩薩”,曾是古印度 11/06 18:44
cool810:那爛陀寺住持/那爛陀大學校長,那爛陀是古印度佛教最高學 11/06 18:45
cool810:府和學術中心,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兼弘大小乘及五明 11/06 18:47
cool810:,龍樹菩薩曾在那爛陀任親教師,而中國的玄奘、義淨等僧人 11/06 18:49
cool810:亦曾留學於此,例如玄奘法師曾在那爛陀從戒賢論師學習多年 11/06 18:50
cool810:順帶補充一提。 11/06 18:50
Crazyfire:對林崇安教授 我的評語他是"中觀見、內觀行" 11/07 15:32
Crazyfire:大概這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他的整個佛學和實修架構 11/07 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