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需要此書可至此下載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 light-of-wisdom-Ver3-Ven-Paauk.pdf 更多相關書籍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book1.html#帕奧禪師 巴利聖典記載了兩種修習四界分別觀的方法,即:簡 略法與詳盡法。在此要為大家解說的是適合利慧者的簡略 法,而另一個則是給予修習簡略法有困難者的詳盡法。 佛陀在《大念處經》( Mahasatipannhana Sutta) 裡 教導簡略法:「同樣地,諸比丘,比丘觀察此身無論是處於 任何姿勢,都只是由諸界組成而已:於此身中,有地界、 水界、火界、風界。」38 《清淨道論》(第11 章.節41-43)進一步解釋:「是 故欲修習此業處的利慧者,首先應獨居靜處,念慮於自己 的全色身:『於此身中,堅(硬)性或固性的是地界,黏結 性或流動性的是水界,遍熟性或暖熱性的是火界,支持性 或推動性的是風界』。他應當數數地念慮作意及觀察『地 38 初編按:《清淨道論》(第11 章.節28)。參考『漢譯南傳大 藏經』「長部經典」二(七‧頁二七九):「諸比丘,如是比丘, 從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 界、火界、風界。』」 界、水界、火界、風界』,意即僅是界而非有情非壽者。如 此精進,不久之後即生起由辨識及差別諸界之慧所增強之 定。由於以自性法為所緣,其定不能達至安止,而只是近 行定。 再者,或如舍利弗尊者所說的身體四個部分,以顯示 四界之中並無任何有情,即:『因骨、因腱、因肉、因皮包 圍空間而稱為色』。他應當決意在每個部分裡,以智之手把 它們分別,及依上述的方法觀察它們,即:『於此身中,堅 (硬)性不能達至安止定,而只是近行定。』39」 四界分別觀入門 在帕奧禪林裡教導的是遍照全身四界的方法,即辨識 地界的硬、粗、重、軟、滑、輕六個性質;水界的流動及 黏結兩個性質;火界的熱及冷兩個性質;風界的支持及推 動兩個性質。 《法聚論》( Dhammasaigani) 裡記載地界的六種特 相,它們的巴利原文是:硬(kakkhala)、軟(muduka)、 滑(saoha)、粗(pharusa)、重(garuka)、輕(lahuka)。 2 原文參考『漢譯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象跡喻大經》 (九.頁二六○)。 流動(paggharaoa)是水界的特相,黏結(abandhana) 或接觸(saighannana)則是水界的現起。熱(uoha)及 冷(sata)皆是火界的特相。支持(vitthambhana)是風 界的特相,推動(samudaraoa)則是風界的作用。 修習四界分別觀時, 必須先逐一地辨識這十二種性 質。對於初學者,一般先教導較易辨識的性質,而較難的 則留待於後。按照易至難的次序排列是:推動、硬、粗、 重、支持、軟、滑、輕、熱、冷、流動及黏結。當開始觀 照其中任何一個性質時,必須先在身體的某個部位辨識到 它,然後再將之擴大至能夠遍照全身。 一、開始辨識「推動」時,可以注意呼吸時風大推動 頭中央的推動力。如果不易察覺,可以在吸氣時注意胸部 或腹部的移動。若這些也不清楚,可注意心臟跳動而引起 的脈搏跳動,或任何明顯的推動,因為每當有移動時,即 有推動。能辨識到它時,你應把注意力轉移到鄰近部位的 推動。例如從頭部開始慢慢辨識推動,然後於頸項、身體、 手、足乃至腳底。無論在何處開始,都應該持續不斷地、 慢慢地去提升自己對它的了解,以便能於全身皆見推動。 在有些部位它會呈現得較明顯,而其他部位則較微細,但 它是存在於全身的每個部位。應該不斷重複地修習,直到 無論注意身體任何部位都很容易辨識到推動。 二、當你對辨識推動感到滿意之後, 可以進而辨識 「硬」。首先在牙齒辨識硬: 咬一咬牙就可以感到它的堅 硬,過後把咬緊的牙齒放鬆,再去感覺牙齒的堅硬。當能 感覺到硬後,再有系統地從頭到腳遍照全身的硬,就好像 在辨識推動時一樣,但切記不要故意將身體繃緊。 如能看到全身硬,可以再遍照全身的推動。在推動與 硬兩種性質之間交替,從頭到腳遍照全身的推動,然後再 遍照全身的硬,不斷重複地修習多次,直到滿意為止。 三、然後可進而辨識「粗」。用舌頭與牙齒互相磨擦, 或用手背磨擦另一隻手臂的皮膚,這樣就會感覺到粗的性 質。如果不能感覺到粗,可再重複地辨識推動和硬,如此 就會看到粗與推動、硬在一起。能看到粗時,即應持續地 從頭到腳逐一地遍照全身的推動、硬及粗,直到滿意為止。 四、接著可以辨識全身的「重」。首先把雙手重疊放在 中間、置於腳上,上面的手就會有重的感覺,或者可把頭 往前垂,體會它的重感。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能夠遍 照全身的重。然後應逐一辨識全身的推動、硬、粗及重四 種性質,直到滿意為止。 五、進而可遍照全身的「支持」。先放鬆背部使身體稍 微向前傾彎,然後再挻直身體及保持它豎直,保持身體豎 立不動的力量即是支持。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能從頭 至腳遍照全身的支持。然後逐一辨識全身的推動、硬、粗 重及支持。 六、接著可用舌頭推嘴唇內部,再感覺「軟」的性質。 然後,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能遍照全身的軟。然後逐 一辨識全身的推動、硬、粗、重、支持及軟。 七、接下來先以唾液弄濕雙唇,然後用舌頭左右地擦 它們,感覺「滑」的性質。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能遍 照全身的滑。然後,應逐一地辨識全身的上述七種性質。 八、接著上下地移動一隻手指,感覺它「輕」的性質。 修習至能夠遍照全身的輕之後,再繼續逐一地辨識全身的 上述八種性質。 九、接著是遍照全身的「熱」(或「暖」),一般上這是 非常容易辦到的。 十、接著在吸氣時感覺息的「冷」,然後再有系統地遍 照全身的冷。 至此已能夠辨識十種都是直接地從觸的察覺得知的性 質。但流動和黏結這最後兩種性質只能根據其他十種性質 的推理而得知,這是為何要留待最後才教導它們的緣故。 十一、要辨識「流動」,你可覺察唾液進入口中的流動、 血管中血液的流動、空氣進入肺部的流動、或熱氣在全身 的流動。萬一流動的性質沒有變得清楚,你應在辨識它的 同時也辨識冷、熱或推動,於是你將能辨識到流動。 十二、要辨識「黏結」,你應覺察身體如何藉著皮膚、 肌肉、腱而凝結在一起。血液靠皮膚包圍而維持在身內, 猶如氣球中的水一樣。如果沒有黏結的作用,身體將分裂 成碎片或顆粒。將人體黏附在地面的地心吸力也是黏結的 作用。如果黏結不明顯的話,你應重複逐一地在全身辨識 前面的十種性質。熟練之後,你會發現黏結的性質也變得 很清楚。萬一黏結還是不清楚,你應一再地只專注於推動 與硬這兩種性質。最後,你會感覺全身好像被一捆繩子綁 住一樣,這就是黏結的性質。 能夠在全身從頭到腳很清楚地辨識到所有十二種性質 之後,你應繼續以此次序一再地辨識它們。對自己能這麼 做感到很滿意之後,你應將次序重新排列成前面最初談到 的,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 支持、推動。以這樣的次序從頭到腳逐一地辨識每一種性 質,直到你能辨識得相當快速,一分鐘內大約三轉。 平衡諸界 如此修行之時,某些禪修者的諸界會失去平衡。有些 界會變得過強且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硬、熱與推動。如 果這種情況發生,你應將較多的注意力放在與過強者對立 的性質上,並繼續那樣培育定力。如此即能再將諸界平衡, 這就是最初要教導十二種性質的理由。當諸界平衡時,就 比較容易培育定力。 相對的性質是:硬與軟;粗與滑;重與輕;流動與黏 結;熱與冷;支持與推動。 如果一對裡的其中一個性質過強,可以多注意相對的 性質來平衡它。例如:當流動的性質過強時,可以多注意 黏結;或者當支持過強時,可以多注意推動。 現在你已熟練於辨識遍身這十二種性質。當它們變得 清晰,而且好像同時呈現時,你應把它們分為地、水、火、 風四組來觀。你應同時辨識首六種性質為「地界」,然後同 時辨識流動與黏結為「水界」,接著辨識熱與冷為「火界」, 以及辨識支持與推動為「風界」。你應繼續辨識它們為地、 水、火、風,令心平靜及獲取定力,不斷重複地修習百次、 千次乃至百萬次。 在此階段,有一種實用的好方法是:對於每一界都同 時遍照全身。為了保持心靜且穩定,不必像之前那樣,把 注意力從身體的一個部位移至另一個部位,現應同時遍照 全身。一般上,最佳方法是彷彿從雙肩後面遍照全身,也 可以採用有如從頭頂上向下遍照全身,但這可能會令某些 禪修者感到繃緊及導致諸界失去平衡。 十種培育定力的方法 《清淨道論》提及以十種觀察法來培育定力,即:有 次第、不太快、不太慢、避開干擾、跨越概念、捨棄不清 晰的、辨明諸相及依據《相經》(又稱為《增上心經》Nimitta Sutta/Adhicitta Sutta, Aiguttara Nikaya)、《無上清涼經》 (Anuttarasatibhava Sutta, Aiguttara Nikaya)及《覺支 經》(Bojjhaiga Sutta, Sayutta Nikaya)的方法修行。 一、有次第(anupubbato):這裡的次第指的是佛陀 教導的順序,即:地、水、火、風。 二、不太快(natisaghato):否則四界將不清晰。 三、不太慢(natisaoikato):否則無法成就。 四、避開干擾( vikkhepapanibahanato): 保持心只 專注於禪修的對象(四界),不讓它轉移到其他對象。 五、跨越概念( paattisamatikkamanato): 不應只 是心念「地、水、火、風」而已,應同時注意它們所代表 的真實內涵,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 熱、冷、支持與推動。 六、捨棄不清晰的(anupannhanamucanato):在你 熟練於辨識所有十二種性質之後,進而分成四組以培育專 注力時,可以暫時捨棄不清晰的性質。然而,如果這樣會 導致諸界失去平衡而產生痛或緊,那麼就不適合如此做。 此外,對於每一界你應至少保留一種性質,不能只以三界、 二界或一界修行四界分別觀。最好是所有十二種性質都清 晰,而不捨棄任何性質。 七、辨明諸相(lakkhaoato):當你開始禪修,而每一 界的自性相(sabhava-lakkhaoa,即特相)還不清晰時, 可以也專注於它們的作用或現起;當定力較佳時,你應專 注於每一界的自性相,即:地界的硬與粗;水界的流動; 火界的熱與冷;風界的支持。此時你將只照見各種界,並 且照見它們既不是「人」,也不是「我」。 八、九、十:疏鈔中還建議依據(八)《相經》40、(九) 《無上清涼經》、(十)《覺支經》來修行。這三部經教導禪 修者平衡信、精進、念、定、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 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七覺支。41 朝向近行定 繼續以四界培育定力朝向近行定時,就會開始見到不 同種類的光。對於某些禪修者,開始階段出現的光好像灰 煙一般。若繼續辨識灰光裡的四界,它將會變得白若棉花, 過後白亮得有如雲朵。此時,全身會呈現為一團白色物體。 在繼續辨識白色物體裡的四界之下, 它就會變得透明晶 瑩,猶如冰塊或玻璃。 這明淨的色法是五根, 又稱為「淨色」( pasada rapa),當中的身淨色(kaya pasada)遍佈全身。在此階 段所見的身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及舌淨色是屬 團塊狀的,因為還未破除三種「密集」( ghana)( 見第八 40 三編按:見本書第二章.頁13。 章)。 若繼續辨識透明體裡的四界, 它就會發亮與放射光 芒。當這光至少持續出現半小時之後,若你辨識透明體裡 的空界(小空間),該透明體即會粉碎成許多名為「色聚」 ( rapa kalapa) 的極微粒子。當達到這名為「心清淨」 (citta visuddhi)的階段後,可進而分別色聚以培育「見 清淨」(dinnhi visuddhi)。然而,若你的定力之光還不夠 強盛,且想修習其他止禪,那麼最好在尚未見到色聚之前 轉修止禪。此時,你可以轉修三十二身分42。然後再採用 其中一身分,觀其不淨以培育定力,直到證得初禪,或者 可採用其中一身分的顏色修習遍禪(kasioa)至第四禪, 41 三編按:關於平衡五根及七覺支,見本書第四章.頁27-31。 42 中譯按:在帕奧禪林的禪修者,一般是以安般念或四界分別 觀的修習方法入門。若是選修後者,可待修至禪定之光很明 亮後,才轉修三十二身分、白骨觀、白遍與四護衛禪等,及 進而修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及死隨念四種護衛禪。 若禪修者是純觀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 他應該辨識四界各自的性質,至見到透明體,且其近行定 之光極其明亮,再進而修習至能夠辨識諸色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6.243.96
haryewkun:加油 60.54.99.235 04/06 18:30
haryewkun:其實可以考慮直接把pdf上載到某處,誰需 60.54.99.235 04/06 18:31
haryewkun:要的話就直接下載…… 60.54.99.235 04/06 18:31
※ 編輯: eugenehsu 來自: 61.66.243.96 (04/06 18:46)
Cid:推本系列, 不過好像缺了頭二章?218.166.205.115 04/06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