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需要此書可至此下載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 light-of-wisdom-Ver3-Ven-Paauk.pdf 更多相關書籍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book1.html#帕奧禪師 兩種入門法 在帕奧禪林的禪修者可以選擇從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入門。 對於後者,當透過修習四界分別觀培育起定力,而且光很穩定之後, 就可以轉修三十二身分,進而經白骨觀轉白遍處直到證得第四禪, 然後再進修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及死隨念這四護衛禪和觀禪(vipassana)等業處, 然後他才修習安般念。 在實修時,他應從白遍第四禪出定後才轉修安般念。 由於擁有白遍第四禪的親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近依止力), 亦由於觀智已令其定力更為穩定,所以他能夠非常輕易地,於一或兩次的坐禪時間裡, 即成就安般念。在《大教誡羅候羅經》(Maharahulovada Sutta) 裡可以看到類此修法的例子: 佛陀先教導羅候羅尊者六界禪,之後才教安般念。 因此,如果定力穩定,是可以從一種業處轉換到另一種業處的。 在此要解釋的是有關第一種進路,即以安般念作為入門的禪修法。 佛陀於《大念處經》( MahasatipannhanaSutta)中,教導如何修習安般念時說: 「諸比丘,於此,比丘往樹林,往樹下,往空閒處而 結跏趺坐,正直其身,安住正念於業處。彼正念而入息, 正念而出息,或入息長,而知:『我入息長,』又出息長者, 知:『我出息長。』又入息短,知:『我入息短,』又出息 短者,知:『我出息短。』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入息』, 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入 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開始修禪時,先舒適地坐著,然後於鼻子的下方或鼻孔周圍的某部位覺知氣息進出。 別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去體外,因為若這麼做,你將無法成就定。 你應只是於氣息掃過及接觸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之處覺知氣息, 如此你就能夠培育及成就定。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裡提到,在開始修習階段必須遵守一項重要的原則: na lakkhaoato paccavekkhi- tabba.──「不應觀察相」。 在此,「相」是指「自性相」( sabhava lakkhaoa, 特相) 與「共相」 (samaa lakkhaoa)。 自性相是指氣息中四大各自的特徵,即硬、粗、推、熱等。 若你注意它們,那麼你的修行就變成四界分別觀,不再是安般念。 共相是指氣息的無常、苦、無我三相。 這表示不要注意「入、出、無常」,或「入、出、苦」,或「入、出、無我」。 因為在這階段的入息與出息還是屬於概念( paatti,觀念)。 概念並非修習觀禪之法(dhamma),只有究竟法(paramattha)才是觀禪的目標(所緣)。 除了結生心之外, 任何依靠心所依處(hadaya vatthu)生起的心都有能力產生入息與 出息。 若想要轉觀究竟法,你就必須辨別這些心生色法(即出入息)的四界。 入息與出息皆是許多非常微細的色聚( rapakalapa)。 在每一粒色聚裡有九個色法,即:地、水、火、風、顏色、香、味、食素及聲音。 其中的聲音是不同的色聚中的地界互相撞擊時產生的聲音,即呼吸的聲音。 若你能夠有系統地辨別這九種色法,你可以觀它們的生滅為無常, 觀它們不斷受到生滅壓迫為苦,以及觀它們沒有不壞實質為無我。 在還未達到這階段時,若你觀照概念為無常,那並不是修安般念的方法。 因此,以安般念來培育定力時不應該注意四界的自性相及生滅的共相, 而應只是專注於出入息的概念。 這就是你必須專注以培育定的安般念目標。 如果你在過去世曾修此禪法,累積諸波羅蜜,當以這種方式專注於氣息的概念時, 你能輕易地專注於入息及出息。 在一或兩次的坐禪後, 若你覺得還是不能好好地專注,那麼你應該採用《清淨道論》 裡建議的數息方法,這能協助你培育定力。 你應於每一入出息之末端數,如「入、出、一;入、出、二」。 至少數至五,但不超過十。 我們鼓勵你數至八,以作為對你正在培育的八聖道分表示尊敬。 無論如何,你可依自己的意願在五至十之間選擇一個數目,然後下定決心在這段時間內, 不讓心飄蕩到其他地方。當如此數息時,就能夠把心專注,而只是平靜地覺知氣息而已。 如此專注至少半小時之後,應該修習下一個步驟:入息長,知:「我入息長,」; 又出息長者,知:「我出息長。」入息短,知:「我入息短,」;又出息短者,知:「我 出息短。」 在這階段,你必須對入出息的長短培育覺知。 這裡的長短並非指尺寸上的長短,而是指時間的長度。 覺知每一入出息時間的長短,你會發覺有時入出息的時間長,有時則短。 在這階段,你所應做的只是單純地如此覺知氣息而已。 如果要默念,不應默念:「入、出、長;入、出、短」, 只應默念:「入、出」,同時附帶覺知氣息是長或短。 有時在一次靜坐當中,氣息從頭到尾都是長的,有時從頭到尾都是短的, 但是你不應故意使它變長或變短。 在此,注意氣息的長短只是幫助心專注於氣息而已,專注力的重點仍然是氣息。 所以你不應太在意它到底是多長或多短。 如果你那麼做,你的擇法覺支會過強,心反而不能定下來。 對於某些禪修者,在這階段會有禪相出現。 不過,如果平靜地修習約一小時後,禪相仍然未生起,那你應該進行下一個步驟: 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出息」。 於此,佛陀指示你持續不斷、從頭到尾地在同一點上覺知整道氣息(全息)。 當你如是修習時,禪相可能生起。 若是如此,不應該馬上轉移注意力至禪相,而應該繼續覺知氣息。 如果持續不斷、從頭到尾地專注大約一小時之後,而沒有禪相出現, 那你應該換到下一個步驟: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若要做到這一點,應決定使息平靜下來,並持續不斷、從頭到尾地專注於息。 不必刻意使用任何方法使息變得更為平靜,因為這樣會使定力退失。 在《清淨道論》裡提到四種能夠讓息平靜下來的因素,即:思惟、念慮、作意和觀察。 因此,在這階段所需要做的是下定決心使息平靜下來,然後繼續地專注於息。 以此方法修習,息就會更平靜,禪相也可能會出現。 在禪相即將生起之前,許多禪修者會面對一些困難,尤其是氣息會變得非常微細, 甚至覺察不到它。 如果這現象發生,應該在之前能覺知氣息的那一點等息重現。 只有七種「人」不呼吸,即:死人、胎兒、溺水者、失去知覺者、入第四禪定者、 入滅盡定者、梵天神。 你應省思自己並非其中任何一者,只是正念不夠強,不足以覺知呼吸的氣息而已。 別刻意去改變呼吸以使它明顯,如果這麼做就無法培育定力。 只要如實覺知氣息。如果氣息不明顯,則只需要於之前能覺知它的地方等待它。 當你如是運用「念」和「慧」,息就會重現。 若心能夠很穩固地專注於微細的氣息,禪相就會出現。 當禪相首次出現時,不要把注意力從氣息轉移至禪相,如果這麼做,它就會消失。 禪相從「想」而生,而在禪相出現之前,由於不同禪修者有不同的想, 即產生不同的禪相。 雖然所修的業處都是安般念,但卻因人而異地產生不同的禪相。 對於有些人,禪相柔和得有如:棉花、氣流、似晨星的亮光、 明亮的紅寶石或寶玉或珍珠。 對於有些人,它粗糙得有如棉花樹幹或尖木。 對於有些人,它則呈現得有如:長繩或細繩、花環、煙團、張開的蜘蛛網、薄霧、 蓮花、月亮、太陽、燈光或日光燈。 像棉花一樣純白色的禪相大多數是「取相」(uggaha nimitta), 因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 當禪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時,那就是「似相」( panibhaga nimitta)。 當禪相像紅寶石或寶玉而不明亮時,那是取相;當它明亮和發光時,那就是似相。 其他形狀與顏色的禪相可以運用同樣的方法去了解。 如果禪相出現在你面前遠處,就不要注意它,因為它可能會消失, 而且如此修行是不會達到安止定( appanasamadhi)的。 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修習)安般念業處的一個重要規則。 註釋裡提到:只有當修習念( bhavanasati)能夠專注於接觸點的息時, 安般念的定力才能圓滿成就。 若專注該處之外的息,那是不能證得安般禪那的。 所以,當禪相遠離於息時,你不應該注意它,而應繼續只專注於鼻孔周圍一處清楚的息, 隨後禪相就會自動移近及停留在該處、與息結合成為一體。 -------------------排的眼睛花了 @@ 今天先排版到這邊----------- 如果禪相於氣息的接觸點出現,且保持穩定,該禪相 似乎是氣息,氣息似乎便是禪相,而且心很自然地緊繫於 它,其時便可忘記氣息而只專注禪相。如此從氣息轉移注 意力至禪相,你將會進步。 達到這階段時, 切記別玩弄禪相或故意改變它的形 狀,也別讓它消失。除此之外,你也不應注意禪相的顏色, 因為《清淨道論》裡提到修習安般念的一項重要原則:neva vaooato manasikatabba──「也不應注意(禪相的)顏 色」。如果你注意它的顏色,則成了修習色遍禪,而不再是 安般念了。而且你的定力將停滯、無法提昇,禪相也可能 會因此而消失。因此,就好像把一粒珍珠投進一個裝滿水 的杯子,你應只是讓心投進禪相裡,令心平靜地專注它為 禪相。 如此用功,它就會變得越來越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 這便是「取相」。你應該下定決心,保持平靜地專注於那白 色的「取相」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或更久。若能辦到 這一點,你會發現它變得清淨、光明且極明亮,此時可稱 之為「似相」。到了這階段,應該下決心及練習保持心專注 於「似相」一小時、二小時或三小時,直到成功。 在這階段,將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 接近證入禪那之前的定;安止定則是禪那之定。這兩種定 都以「似相」為目標,所差別的是近行定的諸禪支未開展 至足夠強而有力。由於這緣故,「有分」(bhavaiga)在近 行定時還會生起,而禪修者也可能墮入「有分」。經驗這現 象的禪修者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會以為這就是涅槃。 事實上,那時候「有分」依然存在,心未停止,只是禪修 者無足夠的能力省察它,因為「有分」很微細。 為了避免墮入「有分」,及能夠繼續提昇定力,你必須 藉助信、精進、念、定、慧五根的力量,以促使心專注於 似相。需要精進根使心一次又一次地覺知似相,念根不忘 失似相,慧根覺知似相ꄊ 平衡五根 五根就是五種調伏心的力量,使心不乖離正道,而趣 向定、慧及涅槃。五根中,信是正信有三寶,有業有報, 最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確實已證悟。其原因是,若人缺乏正 信的話,他將會放棄修禪。他應相信佛陀的教法是由十個 部分組成,即:四道、四果、涅槃及教理。佛法指示我們 禪修的次第,所以在此階段最關鍵的是對法深信。 譬如有人這麼想:「只是觀氣息就能證得禪那嗎?」或 「上述所說的禪相有如棉花狀是取相,如透明的冰塊和玻 璃就是似相,確實是如此的嗎?」如果這類念頭愈來愈強, 他就會懷疑在這時代是不能證得禪定的,而對佛法退失信 心,因此導致放棄修習禪定。 若人以安般念業處修習禪定,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心。 他應毫無懷疑、無妄想地修習安般念。若有系統地依照佛 陀的教法修習,一定會證得禪那。 反之,若對當信之事(如:安般念)有過強的信心, 那麼,由於信根的勝解作用太強,慧根就不明顯,而精進、 念及定根的力量也將會削弱。其時:精進根不能實行其策 勵諸根於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實行其建立知見於似相的 作用;定根不能實行使心不散亂於似相的作用;而慧根也 不能實行知見似相的作用,這將反過來減弱信根之力。 若精進根過強,信、念、定、慧諸根就不能實行勝解、 建立、不散亂和知見的作用。這過強的精進使心不能安靜 地專注於似相,及導致七覺支的輕安、定和捨覺支無法生 起。當其他諸根過於強烈時,也會有不利的後果。 信與慧,定與精進的平衡是諸聖者所讚歎的。假使信 強慧弱,則為迷信,迷信於不當的信仰及無意義之事。舉 例而言,他們信仰、尊敬佛教以外的外道,例如信仰護法 鬼神。然而,慧強信弱將會使人向於奸邪,例如自己缺乏 真修實證卻隨意判斷或評價,他們猶如吃藥過多而引生的 疾病般難於治療。 信慧均等才能信於當信之事,他們相信三寶、業報, 確信如果根據佛陀的教法修習, 將會獲得似相及證得禪 定。如果以此信心修習及運用智慧覺察似相,這時信根與 慧根就能均等。 對於欲修習止禪者,堅強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有 人想:「如果以似相修習定,我一定能獲得安止定。」然後, 由於信根之力,以及通過專注於似相,他必定能獲得禪定, 因為禪那的主要基礎即在於專注。 對於修習觀禪者,慧力強是非常適合的,因為當慧力 強時,他能知見無常、苦、無我三相。 再者,假如定強而精進弱,則由於定有產生怠惰的傾 向,而使怠惰心增長。若精進強而定弱,則由於精進有產 生掉舉的傾向,而令掉舉之心增長。只有在定根與精進根 均等時,才不會墮入怠惰或掉舉,及能證得安止定。 當定慧平衡時,世間禪23(lokiya-jhana)才能生起。 佛陀教導定慧兩者必須並修, 因為出世間禪24 (lokuttara-jhana)也唯有在定慧平衡時才會生起。 無論是平衡信與慧、定與精進、定與慧,都是需要念 根的。念根適用於任何狀況,因為念可以保護心不會由於 信、精進、慧過強而陷於掉舉,及不會由於定過強而陷於 怠惰。所以念適合於一切狀況,就像作為調味料的鹽適合 一切的調味汁,也像宰相適合處理國王的一切政務。因此, 疏鈔解釋:「世尊說:『念在任何業處都是需要的。』」何以 故?因為念可以守護心,能策勵心趣向未曾到過之境。沒 有正念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特別的境界。正念可以守護心及 保持心不離開目標(所緣)。這就是為什麼當禪修者以觀智 辨識念時,他會見到念呈現為:它能保護修行時所專注的 目標,以及保護禪修者的心。缺少了正念,他就不能策勵 及抑制心。這是為何佛陀說念能應用於一切處。(參考《清 淨道論》第4 章.節48) 平衡七覺支 為了修止禪至獲得禪那,平衡七覺支是非常重要的。 一、念覺支:是正念及持續不斷地覺照似相。 二、擇法覺支:是知見似相。 三、精進覺支:是策勵及平衡諸禪支於似相,尤其是 精進於培育擇法覺支,及再度增強精進覺支本身。 四、喜覺支:是受用似相的歡喜心。 五、輕安覺支:是身心輕安於似相。 六、定覺支:是一心專注於似相。 七、捨覺支:是心平等,不興奮,也不退出似相。 如果精進退減,你的心將會遠離禪修目標(似相)。其 時,你不應修習輕安、定和捨這三覺支,應該改換修習擇 法、精進和喜覺支,這樣心才能再度振作起來。 當過於精進而心生掉舉和散亂時, 就不適合修習擇 法、精進和喜覺支,應該改換修習輕安、定和捨覺支。這 樣才能抑制和平靜掉舉及散亂的心。 這就是如何平衡五根及七覺支。 當信、精進、念、定、慧五根得到充分開展,定力就 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此時,心將持續地、不間斷 地覺知似相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當心持續專注在似相一小時,或兩小時,而不受干擾, 你應該覺察在心臟裡,以心所依處為依靠的有分心。為什 麼呢?因為疏鈔解釋明亮的有分心就是意門。持續觀察至 覺照到有分心(意門),及呈現在有分心的似相。此時,你 應該開始逐一地省察五禪支(jhanaiga): 一、尋(vitakka):將心投入於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續地投注於似相; 三、喜(pati):喜歡似相; 四、樂(sukha):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當剛開始修習禪那時,你應該練習長時間安住於禪那 之中,而不可花費太多時間省察禪支。熟練時你就能同時 省察五禪支。 然而,有些禪修者以猜測的方法來省察禪支。但是正 確的方法是根據佛陀在《阿毗達摩論》裡的教導。禪心是 依靠在心臟中的「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心路過程心。當「心 路過程心」( vathi citta) 沒有生起時, 生起的是有分心 (bhavaiga citta);一旦心路過程心生起,有分心就即刻 停止。有一些哲學家把有分心譯作潛意識或無意識。《阿毗 達摩論》的解釋則不同,因為它說:catubhamaka cittahi no vijananalakkhaoa nama natthi──凡在(欲界、色 界、無色界及出世間界)這四界中出現的心裡,沒有任何 一個是沒有識知目標的。然而,有分心又是怎麼一回事? 它不取任何今生的目標, 而只取前一生的臨死速行心 (maraoasanna javana)緣取的目標,即業(kamma)、 業相(kamma nimitta)、趣相(gati nimitta)三者之一。 我們不能因為它不知今生的目標就稱它為無意識。且不管 人們怎麼稱呼它,若你能夠令心平靜專注於安般似相一兩 小時或更久,那麼此時禪相的光就會很明亮。由於禪修之 心,那光就會發亮照向身體四週。若以這光的助力去辨明 在心臟中的心所依處─ ─ pabhassaramida bhikkhave citta:諸比丘,此心非常明亮(《增支部.一集》)──就 可以看到明亮的有分心。這只是指它清晰的本質,它看起 來就好像一面鏡子。若你擁有明亮的安般似相,在辨識有 分心時,安般似相就會出現在像一面鏡子的有分心裡。其 時,你就能夠清楚地辨明五禪支。 之後,你應該練習初禪的五自在,即: 一、 轉向自在(avajjana vasa):能夠在出定之後觀 察諸禪支。 二、 入定自在(samapajjana vasa):能夠於任何的 時刻隨心所欲入定。 三、 住定自在(adhinnhana vasa,決意自在):能夠 隨自己意願住定多久。 四、 出定自在(vutthana vasa):能夠如所預定的時 間出定。 五、 省察自在(paccavekkhaoa vasa):能夠觀察諸 禪支(同第一項)。 轉向與省察二者出現在相同的「意門心路過程」 ( manodvaravathi ) 裡。轉向是由「意門轉向心」 (manodvaravajjana)運作,以尋等五禪支其中之一為目 標;省察則是由意門轉向心之後馬上生起的四至七個速行 心來運作,也取同樣的目標。 在《增支部‧母山牛經》(Aiguttara Nikaya, Pabbateyyagava Sutta)裡,佛陀提醒諸比丘,在尚未熟練初禪 的五自在之前,不應進修第二禪,否則他將失去初禪,而 且無法達到第二禪,兩者皆失。 熟練初禪的五自在之後,你可以進而修習第二禪。為 此,首先你應進入初禪。從初禪出來之後,思惟初禪的缺 點及第二禪的優點:初禪接近五蓋;初禪中的尋、伺禪支 是粗劣的,它們使初禪不如無尋、伺的第二禪寂靜。存著 想去除此二禪支,而只留下喜、樂、一境性的意願,再次 將心專注於似相。如此你將能達到具有喜、樂及一境性的 第二禪。接著應修習第二禪的五自在。 成功後想進而修行第三禪時,你應思惟第二禪的缺點 及第三禪的優點:第二禪靠近初禪,且其喜禪支是粗劣的, 使它不如無喜的第三禪寂靜。從第二禪出定並如此思惟之 後,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三禪之心,再次專注於似相。如 此即能達到具有樂及一境性的第三禪。然後應修習第三禪 的五自在。 成功後想進而修行第四禪時,你應思惟第三禪的缺點 及第四禪的優點:第三禪的樂禪支是粗劣的,它使第三禪 不如無樂的第四禪寂靜。從第三禪出定並如此思惟之後, 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四禪之心,再次專注於似相。如此即 能達到具有捨(受)及一境性的第四禪。接著,你應修習 第四禪的五自在。 進入第四禪時,呼吸完全停止。這就完成《大念處經》 中所教的: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 出息』。 這「止身行」的步驟始於禪相生起之前,進而定力隨 著修習四禪增長,而使到呼吸愈來愈寂靜,乃至停止 身至念 在《增支部‧三集‧10-5 掬鹽品.11-相經》(Aiguttara Nikaya, Tika Nipata, 10-5 Looakapallavagga, 11-Nimitta Sutta)裡,佛陀談到止禪心與觀禪心兩者皆有明亮的光。 當第四禪的光極明亮時,你應該做什麼呢?那就是轉修其 他止禪業處的好機會。首先,你應該把光修得更強、更穩, 然後以此光照見自身的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 三十二身分。你應把它們分為六組,首四組每組有五個身 分,最後兩組每組有六個身分。然後再逐組一一觀察。若 已成功逐組照見身體的三十二身分,那麼應更進一步修行 至能同時遍觀所有三十二身分,即從頭髮至尿,再從尿至 頭髮,然後又再重覆。當你能夠如此持續不斷、正逆反覆 地觀察時,那就像從屋子裡向外看籬笆的三十二根柱子, 若逐根柱子一一地去數,那將會很花費時間,所以不必去 數,只要從左至右,及從右至左來回地看,就可以看到所 有三十二根柱子。迅速地觀察三十二身分,你將會觀得很 熟練。 接著轉觀(在禪堂裡)坐在你前面的禪修者的三十二 身分,迅速地從頭髮至尿地照見。若能夠如此外觀,應再 內觀自身的三十二身分,然後再外觀該人的三十二身分, 如此不斷地交替照見。若成功的話,應逐一去照見在禪堂 裡其他禪修者的三十二身分。然而不可憑藉想像,必須以 光真實地去照見,就好像用手電筒去照東西一樣。若能夠 做到這一點,就應逐一地內觀及外觀。過後,把光照向禪 堂外的人及動物的三十二身分。如此外觀,能把光照得越 遠越好。假如成功的話,你可以轉修遍禪。根據對眾禪修 者體驗的研究,從三十二身分轉去修遍禪比較容易。 十遍處 一、白遍 在諸遍之中,佛陀最為注重白遍,因此鼓勵你從白遍 開始學習十遍處。你應該照見一個在你前面的禪修者的全 身白骨或只是頭蓋骨,取它的白色作為目標,然後在心中 默念「白、白」。如此,它就會變得非常明亮,而且,漸漸 地白骨或頭蓋骨的形狀就會消失,圓形的白相也就自然呈 現。若繼續照見圓形的白相,它就會變成非常明亮,然後 繼續專注於它一或兩小時。 對於有深厚波羅蜜的人,那白色圓形會自動擴大;不 過對於那些波羅蜜(離今生)太遠或較弱的人,那白色的 圓形則不變。若是如此,在專注於它一或兩小時之後,決 意讓它擴大三吋。擴大之後,如果那白色圓形搖動,那麼 就在心中默念「白、白」,使它穩定下來。當它穩定後,再 漸次地把它向十方擴大一尺、兩尺、兩碼、四碼等。若在 擴大之後,你見到十方及自己都是一片白色,你應該選擇 那白色遍相的某一處作為心的專注點,就好像把帽子掛在 白色牆壁的某一處。若那白色變得更為明亮,而你又能專 注於它一或兩小時,五禪支就會現起。先修初禪的五自在, 然後以欲除掉尋、伺之心去專注白色遍相,如此,尋、伺 兩個禪支即會被捨棄,而證得只有喜、樂及一境性三個禪 支的第二禪,然後再修習第二禪的五自在。接下來除掉喜, 你就會證得只有樂與一境性兩個禪支的第三禪,然後再修 習第三禪的五自在。再除掉樂,你就會證得擁有捨與一境 性兩個禪支的第四禪,接著再修習第四禪的五自在。然後 你就可以轉修其餘的遍禪。 二、褐遍2 5 轉修褐遍時,可以照見坐在你前方的禪修者之頭髮, 取它的顏色作為禪修的目標。當頭髮的形狀消失,且圓形 的褐色遍相出現之後,你就可以把它向十方擴大。然後繼 續專注於它,以次第地證入禪那,直到第四禪。 三、黃遍 至於黃遍,你可以觀取坐在你前方的禪修者的尿或脂 肪,取它的黃色作為禪修目標。當尿或脂肪的形狀消失, 只剩下圓形的黃色遍相時,你就可以把它向十方擴大。然 後繼續專注於它,以次第地證入禪那,直到第四禪。 四、赤遍 至於赤遍,你可以觀取坐在你前方的禪修者身體任何 一個紅色的部位,例如血液。若是觀取血液,你應觀看在 心臟四週或裡面的血,取血的紅色作為禪修的目標,在心 中默念「紅、紅」。血的形狀將會消失,而只剩下圓形的紅 色遍相。把它向十方擴大,及專注於它直到證得第四禪。 五、地遍 在成功修完色遍之後,可以轉修地遍。首先選擇土的 顏色不黑、也不太紅、沒有石頭或雜草的一塊地,撫平泥 土,劃一個圓圈,然後站著取那圓形的泥土作為禪修目標, 在心中默念「地、地」。不要注意地「硬」的自性相,若這 麼做,你可能就會變得全身僵硬。先張開眼睛凝視那圓形, 然後閉眼觀想它,遍相就會很快地浮現。若閉上眼時,遍 相仍未出現,那就復修曾修成的其中一個色遍,出定後再 張開眼睛凝視地上的圓形,過後閉上眼睛觀想它。這時候, 你就可能會在閉著眼睛時看到遍相,接下來可以找個地方 坐下修禪。取地遍相作為禪修目標,在心中默念「地、地」。 若禪相消失了,再復習已修過的色遍之一。當定力之光變 得強而有力時,把光照向上述劃有圓形之地,地遍相即因 此生起。當地遍相變得清晰、潔淨及明亮時,再把它向十 方擴大,然後專注於一處,直到證得第四禪。 六、水遍 你可以到薩爾文河(緬甸南部毛淡棉的一條河)河邊 觀看河水,以獲取水遍之相,但不要注意水「冷」的自性 相,否則你會感到全身發冷。如果你只是專注於水的概念, 那就會很容易。若有困難的話,你可以去看井裡或壺裡的 水。觀想水相,若它變成水遍相,就把它向十方擴大,再 繼續專注於其中一處,直到證得第四禪。 七、火遍 轉修火遍時,可以觀取以往看過的火作為禪修目標, 例如:森林大火、火災之火或任何火。如何修習呢?首先 復修已修成的遍禪之一,而在光變得強而有力時,把它照 向心中所映現以往見過的大火。若這麼做並未成功的話, 你可以去看廚房裡的爐火。只需觀取中間火紅的部分,不 要看火上端的煙及下面黑色的火柴。也不要注意火「熱」 的自性相,若這麼做你就可能會感到全身熱得難以忍受。 你應只是觀火的概念,默念「火、火」。當火遍相出現時, 把它向十方擴大,再繼續專注於它,直到證得第四禪。 八、風遍 轉修風遍時,可以取吹在臉上或身上的風作為禪修目 標。若有困難的話,先復修已修成功的遍禪之一。出定之 後,再注意吹動樹葉的風。當風遍相出現時,把它向十方 擴大,再繼續專注於它,直到證得第四禪。 九、光明遍 至今已解說了八種遍禪,剩下的「光明遍」和「限定 虛空遍」兩項遍禪對修習某些神通是不必要的。然而,註 釋則勸修它們。你可以取日光,或月光,或日光燈之光作 為修習光遍的目標。只觀想那光,當光明遍相出現時,把 它向十方擴大,再繼續專注於它,直到證得第四禪。 十、虛空遍 你可以把用來放缽的圓形底座(缽腳)吊起來,圓座 的一端開口朝向無樹葉、樹枝或雲的天空,然後只是注視 那圓形的洞口,取那空間為修習限定虛空遍的目標。過後 選個地方坐下來專注。當虛空遍相出現時,把它向十方擴 大,再繼續專注於它,直到證得第四禪。 無色禪 接著你可以轉修四無色禪。首先你應對色(rapa)感 到厭離。如何對色感到厭離呢?你可以思惟有九十六種疾 病在身體生起,如眼疾、耳疾等,而且身體也會遭受到不 幸、刑罰等等。為什麼人們會遭受到這些痛苦呢?那是因 為有色(物質)的緣故。為什麼人類會互相爭吵與怨恨, 各國之間會互相交戰呢?那是因為有色的緣故。反之,當 無色時,人們就可免除遭受這一切痛苦。瞭解這點的人就 會厭離充滿過失之色,而想要證得無色禪。 如何修習無色禪呢?先從地遍開始,首先擴大遍相, 再作意於地遍相中央的空間,如此空間就會出現,然後再 專注與擴大它。當它漸漸擴大時,地遍相就會漸漸消失; 當它向無邊的十方虛空擴大後,整個地遍相都消失了,只 剩下無邊空間而已。持續專注於那空間一或兩小時,在心 中默念「空、空」或「空無邊、空無邊」,如此你就會證得 擁有捨與一境性兩個禪支的空無邊處禪 ( akasanacayatana jhana)。然後你應修習此禪的五自 在。 修識無邊處禪(viaoacayatana jhana)時,你必 須取空無邊處禪心為目標,在心中默念「識、識」或「識 無邊、識無邊」。如此,專注於空無邊處禪心的心識即會生 起,此心識名為識無邊處禪心,因為它以空無邊處禪心作 為依據。隨後,你應修習識無邊處禪的五自在。 修無所有處禪(akicaayatana jhana)時應專注於 空無邊處禪心的不存在。在同一個心識剎那裡是不可能有 兩個心識存在的。空無邊處禪心緣取無邊虛空為目標,而 識無邊處禪心則緣取空無邊處禪心為目標。當空無邊處禪 心存在時,識無邊處禪心是不可能存在的;當識無邊處禪 心不斷生起時,空無邊處禪心則不可能生起。取於識無邊 處禪時空無邊處禪心的不存在為目標,在心中默念「無所 有、無所有」。如此,專注於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的心識就 會生起,此識名為無所有處禪心。隨後,你應修習無所有 處禪的五自在。 修非想非非想處禪( nevasaanasaayatana jhana)時,你必須取無所有處禪心作為禪修目標。心的本 質是只有在識知一個目標時才能平靜,而無所有處禪心則 在識知無所有(空無邊處禪心的不存在)時才會平靜。取 此心識作為目標來專注,在心中默念「此心平靜,此心至 上」。如此,專注於無所有處禪心的心識即會生起。此心識 名為非想非非想處禪心,這是一個非常微細的心境。隨後, 你應修習非想非非想處禪的五自在。 最後的勸修 至今已解說了所有的八定。以上所舉的四無色禪是以 地遍入門,隨後,除了限定虛空遍之外,你應以其餘八遍 入門證得八定。 成功修完十遍八定之後,若欲修習神通(abhia)的 話,你應該從地遍至白遍修習十四種御心法,比如以順禪、 以跳禪等等。根據《護象本生經》的記載,護象能夠只是 看著恆河即證得禪那。為什麼他能辦到這一點呢?那是因 為他過去世波羅蜜的支持。 如今,你也應該不斷地修禪來培育波羅蜜,它能夠支 持你在今生證得殊勝的道果智,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輪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6.243.96
Crazyfire:內文可能值得一讀~~但建議排個版 59.117.2.225 04/06 18:15
eugenehsu:排完我應該會瘋掉 61.66.243.96 04/06 18:16
eugenehsu:可自行download帕奧禪師的 智慧之光 61.66.243.96 04/06 18:16
eugenehsu:po出來只是為了證明修證之法依然有在 61.66.243.96 04/06 18:17
eugenehsu:留傳 61.66.243.96 04/06 18:17
Crazyfire:排完我應該會瘋掉XDDD 好吧 給個推 59.117.2.225 04/06 18:18
haryewkun:支持排個版 XD 60.54.99.235 04/06 18:26
haryewkun:雖然我承認排版的確很花時間…… 60.54.99.235 04/06 18:27
Crazyfire:http://tinyurl.com/dzfzf2 智慧之光 59.117.2.225 04/06 18:57
Crazyfire:幫縮 59.117.2.225 04/06 18:57
visorkk:推好文 140.120.225.5 04/08 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