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需要此書可至此下載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 light-of-wisdom-Ver3-Ven-Paauk.pdf 更多相關書籍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book1.html#帕奧禪師 佛陀教導: anapanasati bhikkhave bhavita bahulakata mahapphala hoti mahanisasa.─ ─ 「諸比 丘,修習、多修習安般念,則得大果、大利。」 Ayampi bhikkhave anapanasati samadhi bhavito bahulakato santo ceva paoato ca asecanako ca sukho ca viharo uppannuppane ca papake akusala dhamme nhanaso antaradhapeti vapasameti.──「諸比丘,修習、 多修習安般念,則寂靜、殊勝、不雜、樂住、已生不善惡 法令速滅及寂止。」 一、寂靜與殊勝(santo ceva paoato ca) 《清淨道論》(第8 章.節148)詮釋「寂靜」與「殊 勝」為: Ayahi yatha asubhakammannhana kevala panivedha vasena santaca paoataca, olarikarammaoatta pana panikkalarammaoatta ca arammanavasena neva santa na paoata.──「譬如不 淨業處只是由於通達(於禪那之時)而寂靜殊勝;因(其) 所緣粗故及所緣厭惡故,依(其)所緣決非寂靜、非殊勝。」 29 從目標(所緣)的角度來看,不淨觀的目標是非常粗 的,因為它是很可厭的、腐爛的屍體。但從修習業處的角 度來看, 在以屍體為目標而證得初禪時, 由於「通達」 ( panivedha)的力量,可以說它為寂靜及殊勝。這裡所 謂的通達,意即證得禪那。 安般念又如何呢? Na eva kenaci pariyayena asanto va apaoata va.──「不會在任何方面有不寂靜或 不殊勝。」為什麼呢? Atho kho arammaoa santayapi santo vapasanto nibbuto panivedha saikhata aiga santayapi.──「即是依『所緣的寂靜性』之故是寂靜、 非常寂靜、寂止的;依通達(禪)支的寂靜性之故也是(寂 靜、非常寂靜、寂止的)。」 修習安般念時,首先禪修者專注於氣息。之後,當定 力達到某個程度時,如同灰煙的遍作相就會生起。當它變 得很白的時候,它便成為取相。當它變得清淨及非常光亮 時,它即是似相。這三種禪相是安般念的目標。對於這些 目標,不管你如何看它,都不能說是不寂靜、不殊勝的, 因為它們都寂靜(santa)、非常寂靜(vapasanta)、寂止 ( nibbuta)。只要專注於禪相,寂靜即會傳送至禪修者的 心所依處。arammaoa paoatatayapi paoato atittikaro.─ ─「依『所緣殊勝性』之故而殊勝。」(《清淨道論》第8 29 葉均譯《清淨道論》(繁體版中冊.頁53;簡體版,頁240)。 章.節148)由於作為目標的「禪相」本身就殊勝,安般 念禪法亦殊勝。Panivedha saikhata aiga santayapi.── 「依通達(禪)支的寂靜性之故也是寂靜的。」當某人證 得初禪,他會感到寂靜。當他證得第二禪則更寂靜;第三 禪愈加寂靜;第四禪最寂靜。寂靜的程度與各階段之高低 相符。Aiga paoatatayapiti──「諸禪支亦殊勝。」尋、 伺、喜、樂、一境性五禪支是殊勝之法。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佛陀讚嘆安般念為寂靜與殊勝。 二、不雜(asecanaka) 由於安般念本身很特殊,所以《清淨道論》(第8 章. 節149 ) 形容它為: anasittako abbokiooo patiyekko aveniko──「不摻雜、不間雜、單獨、不共」,意即不必 要增添任何東西。 《清淨道論》中又說:Natthi ettha parikammena va upacarena va santata adisamannaharato pabhuti attano sabhaveneva santo ca paoato cati attho.──「在此不只 是通過遍作(準備定)及近行(定)才能獲得寂靜,而是 從最初入定以來,其自性本來就是寂靜、殊勝的。」 不只是在證得近行定或安止定時,安般念才寂靜及殊 勝,而是在開始修禪時,即使禪相還未出現,它也是寂靜 的。它是令心平靜、寂靜及殊勝的禪法,不必增添什麼東 西。 對於這點,可以拿地遍來跟它比較,以便更易於理解。 在開始修地遍時,一般上禪修者都對該業處不熟練,所以 必須準備一塊圓布,然後把泥土均勻地置於該布之上,然 後凝視它來取相。當有了少許定力,而且已比較熟練,他 可以在乾淨的泥土上劃一個如盤子大小的圓圈,改而專注 於它,心中作意「地、地」。所以他無法一開始就專注於地 遍相,而必須實行「遍作」(預備工作,parikamma)。但 修習安般念則不需要「遍作」,禪修者可以一開始便專注於 氣息。 三、樂住(sukho ca viharo) 安般念是樂住之因。雖然其他業處也是樂住之因,但 由於這裡是讚嘆安般念的章節,因此安般念被讚嘆為樂住。 四、已生惡法令速滅及寂止 (uppannuppane ca papake akusala dhamme nhanaso antaradhapeti vapasameti) 安般念可以令每一個生起的惡法馬上消滅。佛陀在《相 應部. 大品》裡舉一個譬喻: Seyyathapi, bhikkhave, gimhana pacchime mase ahata rajojalla, tamena maha akalamegho nhanaso antaradhapeti vapasameti. ──「如於夏末之月,由於太陽熱力及風的緣故,灰塵滿 天飛。非時降之大雨,可令灰塵即刻消失。」 如是,若修習安般念,則寂靜與殊勝、不雜、樂住、 已生不善惡法令速滅及寂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6.243.96 ※ 編輯: eugenehsu 來自: 61.66.243.96 (04/06 18:29) ※ 編輯: eugenehsu 來自: 61.66.243.96 (04/06 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