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04.12.13  中國時報 宗薩欽哲仁波切 用影像說佛理 張士達/專題報導 讀電影科班出身的人,看到「旅行者與魔術師」可能會不大舒服,因為這部好看的電影 ,竟然是由一個從來沒念過電影的不丹喇嘛拍出來的。被歐美影壇譽為「天生的拍片家」 的宗薩欽哲仁波切,巧妙地透過他的電影來傳揚佛法,卻毫不說教的在大銀幕上說出一則 則美麗的故事,就如同他自己的人生故事一樣引人入勝。 顛覆想像 處女作震驚影壇 宗薩欽哲仁波切1999年以導演處女作「高山上的世界盃」震驚影壇,不僅因為他是史上 第一位喇嘛導演,也讓全球電影出產國首度加上「不丹」這個國度,更因為片中拍出的 活潑幽默的喇嘛生活,完全顛覆世人對於出家人的想像。 「高」片中一群沉迷於世界盃足球的小喇嘛,為了在封閉的不丹寺院中收看到轉播,不惜 使出各種搞笑伎倆。這部小成本的小品不僅成功征服各大影展,連在台灣上映都創下票房 佳績,也為仁波切的第2部作品「旅行者與魔術師」鋪了路。 宗薩欽哲仁波切7歲的時候,就被認證為蔣揚欽哲汪波上師的第3世,從此成為藏傳佛教 最重要的轉世上師之一;不過,上師生涯並不是他生命中唯一的路途。 19歲接觸電影 就愛上電影 仁波切在19歲時首度接觸到電影,在一個印度火車站的電視裡看到了一段印度寶萊塢 歌舞片,從此愛上電影,在各地旅行講學的過程中,電影院才是他自己真正的教室。他的 電影品味展現出驚人的多元化色彩,不論是暴力氾濫的「閃靈殺手」或「追殺比爾」、 通俗娛樂的「熱舞十七」,或是黑澤明、小津安二郎等藝術大師作品,都在他個人收藏的 片單之中。 對於外界對他兼具喇嘛與導演兩種身分的好奇,宗薩欽哲仁波切表示:「佛教是一種哲學 ,也是我生活的方式。拍片則是說話的方式,而且是很好的說話方式。」他認為電影是 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他期望自己可以做到世上許多成功導演都已做到的目標, 那就是以影像來說出一個好看的故事,就像伊朗導演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告訴我們 生命是如此可貴,我們都應該好好的珍惜。 用「宗卡語」挑戰「第2部魔咒」 雖然新導演在一炮而紅後,第2部作品往往都不被看好,宗薩欽哲仁波切卻依然大膽的 向這個「第2部魔咒」挑戰,拍出了更具野心的「旅行者與魔術師」。該片以多條敘事線 虛實交錯的複雜手法,娓娓道來一個耐人尋味的迷人故事。 片中不丹新任的地方官,日夜盼著前往心目中的夢土美國,在終於上路後,卻懊惱的看見 每天唯一的一班公車從眼前呼嘯駛過。在枯坐路旁等著搭便車時,官員意外碰上一位 賣蘋果的老頭,還有言語充滿智慧的喇嘛,3人被迫成為這段旅途中的同伴。坎坷的旅途 中,喇嘛說了一個奇幻故事給大家聽,故事主角是位不用功的魔術師,也正踏上他的 尋夢之旅。這些旅途上萍水相逢的因緣,卻讓官員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該何去何從。 「旅行者與魔術師」全片都在導演的故鄉不丹拍攝,並且是首部以不丹國語「宗卡語」 (Dzongkha)發音的電影,片中壯闊的山光水色如詩如畫,讓人彷彿回到桃花源般 與世無爭的恬靜。 拍片構想來自童年等車記憶 宗薩欽哲仁波切表示,「旅行者與魔術師」的構想來自童年等車的記憶,以及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的小說「伊豆舞孃」,其中的魔幻故事則是佛教的寓言。他說:「畢竟戲不是 人生,人生若把夢帶進現實往往痛苦,而當自己知道在作夢時,其實夢已醒了百分之九十 。」 宗薩欽哲仁波切並不像一般人想像中的上師那樣遙不可及,事實上,大多數首次親見本尊 的人都會驚訝的發現,從沒想過轉世上師也可以如此幽默搞笑。仁波切在被問到對自己的 上一世有無記憶時,他的回答是:「我連昨天的事都記不太清楚。」對於自己被認證為 西藏偉大上師的轉世,他甚至還自嘲說:「這是在業力的歷史上,業力第一次出錯。」 這位一刻都定不下來的好動喇嘛更表示,他到了新加坡3天就待不下去,來到台北卻可以 住上半年也不厭倦,因為台北的熱鬧多元,實在太得他的心,讓他永遠感覺充滿活力。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11.23.74.220 (12/13 12:07)
yfsa:哈~那天我去看啦~還不錯喔!!:) 140.112.236.127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