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赤銅鍱為錫蘭Sim!hala的某一地名, 也就以此泛稱錫蘭全島. 赤銅鍱部, 就是現在流行於錫蘭, 又分流東南亞各國的佛教──南傳佛教. 原文網址: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9/yinshun39-05.html 為印順法師所著 部派所誦的『雜阿含』,現存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經』,『赤銅鍱部』的『相應部』; 其他部派,偶存一鱗一斑而已。試先作組織的對比觀察:『雜阿含經』全部,上座部各派 ,應該都是分為五誦(五篇)的(1)。『雜阿含經』先出長行的「修多羅」,『相應部』 先立「有偈篇」,這是先偈而後長行的。化地部『五分律』說:「此是雜說:為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說,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2)。法藏部的『四分 律』說:「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 含」(3)。傳為雪山部(律與『四分律』相近)的『毘尼母經』。說:「與比丘相應,與 比丘尼相應,與帝釋相應,與諸天相應,與梵王相應,如是諸經,總為雜阿含」(4)。以 比丘、比丘尼、天、魔等相應(雜)為例,說明『雜阿含經』的內容,與『相應 部』先立「有偈篇」相合。可能是飲光部的『別譯雜阿含經』,也是先有偈頌。所以,或 以為『雜阿含』的原形,應該是偈頌在先的(5)。但『相應部』是赤銅鍱部本,與化地部 、法藏部、飲光部等,同屬於上座分別說系的流派;同屬於一系而經典結構(先有偈頌) 相同,是不能證明為『雜阿含』之原形的。在九分(十二分)教的成立過程中,先有「修 多羅」而後「祇夜」,是佛教界所公認的。原始聖典的集出,應先為精簡的長行,適應通 俗教化的偈頌,成立要遲一些。   「修多羅」長行的次第,『相應部』立「因緣」,「蘊」,「六處」,「大」(即「 道品」)──四篇;『雜阿含經』作「五陰」(蘊),「六入處」,「雜因」,「道品」 ──四誦。次第雖不完全一致,而菩提分法都是在末後的,這可說是上座部誦本的原形。 大眾部所傳,是舉長行為例的,如『摩訶僧祇律』說:「文句雜者,集為雜阿含,所謂根 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此(等)名為雜」(6)。所舉的例,顯然是菩提分法;以「 道品」(長行)為首,表示佛法的重於實踐。「相應教」的原形,應該是大眾部誦本那樣 的。如『中部』(一0三)『如何經』說:當時共論的阿毘達磨,是如來自證而宣說的: 「四念處,四正勤,……八聖道分」(7)。代表說一切有部的早期論書──『法蘊足論』 (現存本已有過後人的補充),立二一品,也是先舉道品類,末後才說「處」,「蘊」, 「界」,「緣起」的。上座部誦本以「道品」為後,「蘊」,「處」等在前,表 示了重於事理分別的學風,與大眾部分化。至於「蘊」,「處」,「緣起」(界) ── 三誦的次第,由於經中有不同的次第,部派間各取一說,也就不能盡合了。以『雜阿含經 』來說,佛命羅!7畝羅為眾說法,次第為「五受陰」,「六入處」,「尼陀那」(譯為「 因緣」)(8) ,正與『雜阿含經』的誦次相合。   「修多羅」四誦的主體,『雜阿含經』有:「陰」;「入處」;「因緣」,「諦」, 「界」,「受」;「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支」,「聖 道分」,「安那般那念」,「學」,「不壞淨」──一六相應。『相應部』與之相當的, 是(一二)「因緣」,(一四)「界」;(二二)「蘊」;(三五)「六處」,(三六) 「受」;(四五)「道」,(四六)「覺支」,(四七)「念處」,(四八)「根」,( 四九)「正勤」,(五0)「力」,(五一)「神足」,(五四)「入出息」,(五五) 「預流」(與「不壞淨」同),(五六)「諦」──一五相應。『相應部』沒有「學相應 」,那是編入『增支部』了。這部分,有可以比較討論的,如「諦」,『雜阿含經』在「 因緣」與「界」之間,屬「雜因誦」,而『相應部』屬於「大篇」(「道品」)。考『雜 阿含經』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如實知 ),苦滅聖諦(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慧根」(9)。『相應部』的「根相 應」,也是這樣說的(10)。諦是聖諦,是聖者如實知的,所以『相應部』屬於「 大篇」。考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法蘊足論』與『品類足論』的「千問品」,「聖諦 」都在「念住」與「靜慮」之間(11)。『發智論』立四十(二)章:四諦與四靜慮等,同 為「功德類」而不是「境界類」(12)。聖諦屬於道品類,實為上座部的古義。後人以四諦 為世出世間因果,屬於「雜因誦」,是作為因果事理去理解了!如「受」,說一切有部的 古說,沒有說到「受相應」。但『雜阿含經』與『瑜伽論攝事分』,都在「界」以下說「 受」。『相應部』是屬於「六處篇」的。六受依六觸而起,六觸依於「六處」,「受」是 可以攝屬「六處」的。但「受」依於六觸,而六觸於六內處(根)、六外處(境)、六識 (即十八界)──三和合而有,那末屬於「雜因誦」的「界相應」,也是很合理的。   「祇夜」部分,『雜阿含經』與『相應部』,可說是非常相近的;唯一不同的,是「 比丘相應」。『雜阿含經』,「比丘相應」在「八眾誦」(「祇夜」)初,這與化地部, 法藏部,『毘尼母論』,『別譯雜阿含經』,都是一致的。不知赤銅鍱部,到底依據什麼 理由,將有偈的「比丘相應」,不與有偈的合編一處,而編入「因緣篇」中?這是不適當 的!「記說」部分,似乎差別較多。『相應部』的(二0)「龍相應」,(三0)「金翅 鳥相應」,(三一)「揵闥婆相應」,(三七)「女人相應」,是『雜阿含經』所沒有的 ,不過這可能在佚失的卷二二中。『雜阿含經』的「馬相應」,「摩訶男相應」,「業報 相應」,『相應部』沒有,那主要是編入『增支部』去了。「病相應」,主要為 分散在『相應部』的各相應中,而『雜阿含經』卻集為一聚。『雜阿含經』卷二三(舊誤 編為卷三一),包含了『相應部』的(三二)「雲相應」,(三四)「禪定相應」,(四 三)「無為相應」,(一三)「現觀相應」,(二五)「入相應」,(二六)「生相應」 ,(二七)「煩惱相應」──七種相應。所以,『相應部』立五六相應,『雜阿含經』今 判為五一相應,「修多羅」(主體)與「祇夜」部分,可說是大同小異的。「記說」部分 的差別大些,主要也還是組集分類的不同。其中也有非常不同的,那是上座部再分化,各 部自為結集補充的,到論究經數多少時,再為說明。從組織來說,『雜阿含經』與『相應 部』,僅有先長行或先偈頌的重要差別。然依說一切有系的古老傳承,知道全部為「修多 羅」,「祇夜」,「記說」──三部分的綜合,似乎『雜阿含經』要接近古上座部些。   說到義理方面,雖是原始佛教的聖典,而到底已是部派的誦本;『雜阿含經』與『相 應部』,都已集入自部特有的見解。如說一切有部主三世實有,所以『雜阿含經』有「云 何一切有」經 (13)。肯定說:「以有過去色故」,「以有未來色故」(14),並到處說: 「如當說,如是(實)有及當知,亦如是說」。這是三世有說,是『相應部』所沒有的。 同樣的,赤銅鍱部主現在實有,所以『相應部』說「四十四智」時,說法智與類智,類智 是知過去未來的(15);『雜阿含經』沒有說到法智與類智。依三世而有言說,『相應部』 有「言路」經,廣說現在現有,過去曾有,未來當有(16),『雜阿含經』缺。說 一切有部明依三世而有言說,見於『中阿含』的『說處經』,說三世有而不加簡別(17)。 此經,赤銅鍱部編入『增支部』,也分別說過去曾有與未來當有(18):這是現在有說。部 派的根本異義,都已載入自部聖典,當然不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又如「名色」的「名」 ,『相應部』解說為:受、想、思、觸、作意(19),是論(類集成的)義,『雜阿含經』 解說為:「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20)。反之,『相應部』解說「無明」 為:於苦,集,滅,道的無知(21),極為簡要!而『雜阿含經』廣列:「不知前際……染 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22),十足是論師的分別廣說。又如『相應部』處處說無 常、苦、無我;『雜阿含經』處處說無常、苦、空、無我,或以為「空」是說一切有部所 增的。然『雜阿含經』說:「此五受陰勤方便觀: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 空、非我」(23)。與此相當的『相應部』經,這樣說:「如理思惟;五取蘊無常、苦、病 、癰、刺、痛、病、他、壞、空、無我」(24)。病……壞,都是說明苦的;可見無常、苦 、空、非我,顯然也是『相應部』所曾說的。結集的經說,「有聞必錄」,不是千篇一律 的。到了部派分化,偏重某一說,於是不免與別部差異了。原始聖典的文句,經部派分化 而長期流傳,多少會有些增減的。『瑜伽論攝事分』所依經本,與宋譯『雜阿含經』,也 有多少出入呢!   宋譯『雜阿含經』,譯出的時代遲了些,而譯者求那跋陀羅,是一位唯心大乘師,所 以譯文中偶有大乘的名義。如一、佛為阿難說「正法律乘」,說到了「大乘」( 『瑜伽論』無論義);與此相當的『相應部』,是沒有「大乘」字樣的(25)。二、『雜阿 含經』說:「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26) ,這是『阿含經』本義。又說:「若聖弟子,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是名 信根」,「菩提心」是大乘所說。『相應部』只說:「於如來之菩提起信」(27),菩提是 如來證得的菩提。『瑜伽論攝事分』解說為:「由思擇力如理作意,思惟諸法,乃於涅槃 得正信解」;「若依諸佛無上菩提所得正信」(28)。信根是信佛的菩提、涅槃,與『相應 部』的意義相通,可見「菩提心」是後代所增附的。三、『雜阿含經』論到盡法、滅法、 變易法時,說到「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攝事分』解說為:無常、有為、思所 造、緣生(29)。『雜阿含經』說到:「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攝事分』 解說為:「諸業煩惱之所造作(這是有為的原始意義),及由先願之所思求」。與之相當 的『相應部』說:「無常、有為、緣起所生」(30)。思願緣生的意義,『雜阿含經』多處 譯為:「無常、有為、心緣生法」,「無常、有為、心緣生」;「無常、有為、心緣起法 」(31)。「心緣生」,「心緣起」,與大乘的唯心緣起,不是容易混淆嗎?『瑜伽』的『 攝事分』,也沒有說「心緣起」,「心緣生」的。『雜阿含經』說灰河喻,「菩薩摩訶薩 」發心、修行、成佛,化度眾生;『瑜伽論』說是「後有菩薩」(32)。『相應部』沒有此 經。「菩薩摩訶薩」的稱呼,受到了大乘的影響。不過,每成立一部派,就有部 派所審定集成的經典,在傳承的同一宗派中,是不可能大事更張的。『雜阿含經』的「修 多羅」部分,與『攝事分』所依經本一致,即可以證明。當然,經典在長期流傳中,會因 時因地而有多少差別的。求那跋陀羅為唯心大乘師,所譯『雜阿含經』,就偶有一二大乘 名義,然如依此而說宋譯『雜阿含經』,是大乘佛教時代所完成的,那就誤謬不經了!經 典在誦習流傳中,不免有些出入的。如說一切有部所誦『雜阿含經』與『中阿含經』,在 說到未成佛以前,總是說:「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我本未覺無上正盡覺時」(33) ;而赤銅鍱部所誦的『相應部』與『中部』,卻說:「我正覺以前,未成正覺菩薩時」 (34),插入了「菩薩」一詞(35)。現存的『雜阿含經』與『相應部』,都屬於部派的誦本 ,從此以探求原始佛法,而不是說:經典的組織與意義,這一切都是原始佛法。    註【9-001】律的原始結集,也是分為五篇的(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一三二── 一三八)。 註【9-002】『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註【9-003】『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註【9-004】『毘尼母經』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註【9-005】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九──六六0)。 註【9-006】『摩訶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P61] 註【9-007】『中部』(一0三)『如何經』(南傳一一上‧三一一──三一六)。 註【9-008】『雜阿含經』卷八(大正二‧五一上──中)。 註【9-009】『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中、下)。 註【9-010】『相應部』 (四八)「根相應」(南傳一六下‧六、一0──一一)。 註【9-011】『阿毘達磨法蘊足論』總頌(大正二六‧四五三下)『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卷一0(大正二六‧七三三上)。 註【9-012】『阿毘達磨發智論』卷五(大正二六‧九四三中)。『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九0(大正二七‧四六六中)。 註【9-013】『雜阿含經』卷一三(大正二‧九一中)。 註【9-014】『雜阿含經』卷三(大正二‧二0上)。 註【9-015】『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南傳一三‧八三──八六)。 註【9-016】『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南傳一四‧一一一──一一五)。 註【9-017】『中阿含經』卷二九(大正一‧六0九上)。 註【9-018】『增支部』「三集」(南傳一七‧三二0)。 註【9-019】『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南傳一三‧五)。 註【9-020】『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上)。 [P62] 註【9-02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南傳一三‧五)。 註【9-022】『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上)。 註【9-023】『雜阿含經』卷五(大正二‧三五中)。 註【9-024】『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南傳一四‧二六二──二六四)。 註【9-025】『雜阿含經』卷二八(大正二‧二00下)。『相應部』(四五)「道相應 」(南傳一六上‧一四五)。 註【9-026】『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中)。 註【9-027】『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四上)。『相應部』(四八)「根相應 」(南傳一六下‧七)。 註【9-028】『瑜伽師地論』卷九八(大正三0‧八六三中──下)。 註【9-029】『雜阿含經』卷三(大正二‧二0中)。『瑜伽師地論』卷八七(大正三0 ‧七九二上)。 註【9-030】『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五下)。『瑜伽師地論』卷八六(大正三 0‧七八0上)。『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南傳一四‧三八──三九)。 註【9-031】『雜阿含經』卷九(大正二‧五八中)。又卷八(大正二‧五四上)。又卷 二(大正二‧一四上)。 註【9-032】『雜阿含經』卷四三(大正二‧三一七上)。『瑜伽師地論』卷九一(大正 三0‧八一九下)。 註【9-033】『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二‧七九下)。 『中阿含經』卷五六(大正一‧ 七七六上)。 註【9-034】『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南傳一三‧一三)。『中部』(二六) 『聖求經』(南傳九‧二九四)。 註【9-035】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四0──一四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1.18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