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4.htm 北傳:雜阿含294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19經 關涉主題:教理/成一對‧觀念/愚 者慧者之差別 (10/15/2011 12:04:34 更新) 雜阿含294經[正聞本475經/佛光本332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 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 生觸,此六觸入[處?]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云何為六? 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若黠慧者,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如是,內有識身,外有名色,此二緣 生六觸入處,六觸[入處?]所觸故,智者生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何等為六? 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愚夫、黠慧,彼於我所修諸梵[行]者,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言: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演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諸比丘!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 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所以者何?此愚癡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身壞命終, 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若黠慧者,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斷,愛緣盡。無明斷, 愛緣盡故,身壞命終,更不復受;不更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 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彼身壞命終, 更不復受;更不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於我所修諸梵行,種種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12相應19經/賢智者與愚癡者經(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住在舍衛城……(中略)。   「比丘們!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繫,愚癡者的這個身這麼生成。這樣, 這個身與外名色為一對,緣一對而有觸,由這六處,或它們其中之一的接觸,愚癡人 感受苦、樂。   比丘們!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繫,賢智者的這個身生成。這樣,這個身與外名色, 為一對,緣一對而有觸。由這六處,或它們其中之一的接觸,賢智者感受苦、樂。   那樣,比丘們!賢智者與愚癡者有什麼高下,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差別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導引,以世尊為依歸,大德!如果 世尊能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說]後,比丘們將會憶持的。」   「那樣的話,比丘們!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凡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繫,愚癡者的這個身生成。愚癡者的那無明 未被捨斷,那渴愛未被滅盡,那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愚癡者不曾修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因此,以身體的崩解,愚癡者 有身體的轉生,當存在身體的轉生,他不從生、老、死、愁、悲、苦、憂、 絕望中脫離,我說:『他不從苦脫離。』   比丘們!凡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繫,賢智者的這個身生成。賢智者的那無明 已被捨斷,那渴愛已被盡滅,那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賢智者已修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因此,由身體崩離,賢智者 沒有身體的轉生,當不存在身體的轉生,他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中 脫離,我說:『他從苦脫離。』   比丘們!這就是賢智者與愚癡者的高下,的不同,的差別,即:梵行的生活。 註解: 1.「無明所蓋」直譯為「無明蓋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被無知所妨礙」(hindered by ignorance)。 2.「還復受身」,南傳作「有身體的轉生」(kāyūpago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 譯為「行至[另外的]身體」(fares on to [another] body)。 3.「法眼」、「導」、「主」,南傳作「以世尊為導引」(bhagavaṃnettikā),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幸福者導引」(guided by the Blessed One)。按:「 眼」(nettika),另譯為「導;導引、治水者」,「依」應為「歸依」 的簡譯。此句SA.24譯為「為法主、為導、為覆」,MA.77譯為「世尊為法本,世尊 為法主,法由世尊」,MA.115譯為「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將」。 4.「六觸入處」,南傳作「六觸處」(channaṃ phassāyatanānaṃ),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六個適於觸的基地」(the six bases for contact)。按:「處」( āyatana),另譯為「入處」,這裡的「觸處」(phassāyatanānaṃ)指的就是( 適合)生起「觸」(phassa)的「六處」,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5.「此二因緣生觸」,南傳作「緣一對而有觸」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依於一對而有接觸」(Dependent on the dyad there is contact), 並解說一般所說「生起觸」的「一對」,是指六根對六境(稱為「大的一對」), 但此處應指「識身」與「外名色」。 感想: 智者 凡夫 一樣 有苦有樂 差別在於 面對 有苦有樂時,智者知道 斷12因緣的重要 而修學梵行 面對境界時,我們有體會到 節制 離欲的重要嗎? 附註: 今日讀聖嚴師父對 中華禪法鼓宗的敘述: 修證 教理 以 印度佛教為依歸 阿含經為根本,同時站在大乘緣起性空、漢傳各宗 的傳承上 實在太讚了!!! (印導 聖嚴師父 同時 對阿含經的推崇,我想 學問者 修證者 以此為根當不至於走偏吧) 個人對於修證的想法是,雖說禪是如來藏系統,但那根本的 空見 緣起正見 要把握住 才能夠 對於 真如 如來藏,從空上去理解 而不理解成外道見 從 雜阿含經 建立正見 是很保險的, 而莊老師提供的 南北傳對讀 更是拓展視野 增加思考的一大方便 輾轉思考一下,生長於此,也感恩許多因緣成就 學佛的道路 頂禮 佛陀 菩薩 諸大阿羅漢 祖師 師長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224.171
wizer:"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故五蘊之"名"指的應該是"受.想.行" 12/11 10:46
wizer:感謝本師釋迦牟尼佛於兩千多年前所種下的因緣,讓末學有機會 12/11 10:48
wizer:在今日同時拜讀南北傳阿含佛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 12/11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