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安般念修習要點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安般念的修習方法,安般念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法,安般念是最好的 所緣,修習安般念可以培育定力,開展智慧,達到解脫。 雖然剛開始修安般念的時候,是強調止的鍛練,培養定力。不過我們要知道,安般念包含 止與觀兩個部份,止與觀的過程是不能嚴格分開的。如果我們能入安般念的修行,對止與 觀兩者的體會越深,越能成就安般念的修行。所以要了解安般念的修行是一個不斷的過程 ,如果持續用功,能成就止,在止的階段有相應的所緣和對治。如果用安般念系統的修習 四念處的過程,能夠成就觀,在觀時也有相應的所緣和對治,安般念可以修到最高成就, 一直到涅槃。實現涅槃時,安般念的修行才算成熟。 接著我要介紹修習安般念的要點: (一)身體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鬆 身體放鬆,頭腦想的也都放鬆,才能夠實現深的定,在打坐之前先作意放鬆身體,從頭到 腳一部份一部份放鬆全身,感覺到身體接觸坐墊或地板,如果放鬆一定可以感受到骨頭的 硬、肉的軟,觀察身體從上面到下面,下面到上面,那裡有緊張,要作意放鬆。身體放鬆 不是彎腰駝背,背部要直,讓脊椎骨,節節相接。打坐時要特別注意我們的背直不直,背 直,心會警惕,保持警覺,如果心沒有警惕,就無法不斷的專注在所緣。修定的要點-不 用勉強,不用力氣,自然注意所緣,能自然注意的條件,要先調自己的身心放鬆。 (二)專注在穩定的所緣 確定自己身心放鬆後,嚐試覺知由鼻孔進出的氣息;應將注意力放在呼吸與皮膚的接觸點 ,習慣專注在一點,不要隨呼吸進出體內或體外,就像守門人,只是固定在城門口檢查來 往的人。只要知道呼吸的出入,修安般念實現禪定,只要注意呼吸而已,不要注意息的自 相與共相,如:呼吸有熱、有冷、有粗、有硬(自相),或注意呼吸不斷剎那、剎那生滅 的逼迫(共相)。自相、共相的覺知是屬於觀的部份。 如果能瞭解觸點,在注意所緣的時候,可以漸漸清楚知道所緣入息、出息,長的息、短的 息,也可以很清楚看到每一個呼吸的進出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在這個觸點上,呼吸會愈 來愈流暢、微細,觀呼吸的心也會愈來愈微細、敏感,因心的品質是靠他的所緣,以此敏 感的心去覺照、出離自己所生起種種的煩惱,用自己修行的經驗瞭解修行的過程,如果我 們沒有修行,就無法看清楚我們心裡面所有不同樣的煩惱,覺照、克服這些煩惱就是修行 的過程。 (三)具足正念 可能有些修行者會無法覺察自己的呼吸,或許是因為呼吸微細,或許正念和專注力不夠, 不能覺察呼吸。這時候不要緊張、頹喪,或故意加重呼吸讓它變得明顯。應當以平靜警覺 的心,將心保持在觸點上,並且知道自己還在呼吸。只要耐心的保持正念,漸漸的便能覺 察呼吸。我門可以由三個方面知道呼吸:一是因為「觸」,因為氣息與皮膚接觸,我們知 道有呼吸;二是因為「受」,因為氣息與皮膚接觸後,有感受出現,讓我們能覺知呼吸; 第三是因為「念」,因為具念,心能面對所緣,念念分明而不流失。因此,我們知道有呼 吸。有人「觸」強,有人「受」明顯,有人具足「念」。如果「觸」與「受」不明顯時, 就加強「念」。這三方面中「念」是最重要的,因為修習的過程中呼吸會越來越微細、不 明顯,需具足正念才能覺知。因此,保持清明的正念是很重要的,具足正念便能覺知呼吸 。 (四)藉著不斷的練習來熟悉所緣 如果心生起妄想時,不要理會它,將心悄悄的引導回來,呼吸是心的家,記得將心帶回家 。如果妄想多、心一直遊盪不想回家,可以用「數息法」,幫助心守在家中、守在呼吸。 在五到十之間選一個數目字,然後固定數到那個數目字。例如你選擇數到十,一吸一呼默 數「一」,再一吸一呼默數「二」……一直數到十,一再的重覆。數息時,注意力在呼吸 ,不再數目字;因為數目字只是幫助心安住在呼吸的工具而已。當你的心平靜穩定,可以 安在呼吸上時,便放下數字,只是覺知呼吸。以快樂的心情修行,用「願自己快樂,一切 眾生快樂」的態度,保持自然的呼吸,注意我們的所緣。念念在呼吸上,培養敏感的心, 來出離煩惱。 (五)習慣修行,持續的覺知呼吸 保持自然的呼吸,持續不斷的覺知呼吸,無論身體處在何種姿勢,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時候 都持續地覺知呼吸,讓覺知呼吸變成習慣,變成自然的修行。不要去想呼吸以外的其他所 緣,讓修行間斷的時間越短越好,從清晨醒來至晚間睡覺為止,時時刻刻安住於呼吸。如 此,便能以安般念就來成就修行。 修習安般念所產生的定力是寧靜且殊勝的,是精純不雜的安樂住處。希望大家以至誠恭敬 的心,及堅忍不拔的毅力修習,祝福大家修行成功。 二、四種修行 修行的過程就是解脫的過程,要了解我們是在那一個過程裡,是在開端、中端,還是末端 。 《無礙解道》分別四種修行,可以透過四種分別,了解我們修行的情況,調所有的善法統 一,調它們成一味,一個解脫味。若能如此修習,智慧能夠成熟,修行的過程能夠成就。 那四種呢? (一)得修行 如果要成就得修行,要徹底了解如何得到目標,如果我們不了解如何得到目標,當然不容 易達成目標。修行是個不斷的過程,要了解每個過程中的「得」;現在修習安般念,「得 」就是得入息、出息明顯,「得」就是覺知息的長短,覺知氣息的整個過程。運用智慧, 讓呼吸的觸點明顯,調五根平衡,呼吸越來越微細,呼吸與禪相結合,禪相變白、變穩定 這是取相;繼續專注,禪相變成明亮、光芒四射,是似相。此時可以辨識有分,辨識五禪 支。如果能辨識尋、伺、喜、樂、一境性,便是得到第一禪定。接著可以入只有喜、樂、 一境性的第二禪定,再來是樂、一境性的第三禪定,然後是只有一境性的第四禪定。如果 我們很清楚了解這個過程,奢摩他的修行會很順利。毘婆舍那的修行也一樣,我們要了解 很清楚,要「得」什麼目標。這些了解靠我們平常的用功,了解以後要修行比較容易進入 。 從那裡了解安般念的過程,在「觸點」了解,觸明顯智慧才會明顯;觸不明顯智慧也不會 明顯。觸明顯,定才會明顯,止會明顯,觀會明顯。觸不明顯,止不會明顯,觀也不會明 顯,五根、五力不會明顯,什麼都不會明顯。觸是法,觸不明顯,不清楚觸點,那是丟掉 法,就不能了解怎麼調合所有的善法平衡。了解「得」,清楚自己的修行,才能得勝處。 (二)對治修行 修行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障礙、煩惱出現,要了解如何對治它們,達成自己的修行目 標。如腳痛、胸悶、昏沉、散亂時要如何調整自己的身心。不管修習止,還是修習觀,最 明顯的煩惱就是五蓋,覺知未生起的五蓋生起了,在出現的初期便對治它們,知道用什麼 方法對治,不讓它們繼續增強。如果我們能運用這個了解,運用對治法利益我們的修行, 修行會很順利,進步會很快。 (三)習慣修行 這個修行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我們說:習慣成自然。要培養修行的習慣,讓修行變成 我們的習慣,繼續留在這個習慣上。不是只有在封山禪修的時候,才努力修行。修行是不 管我們做什麼,不管我們在什麼姿勢,不管我們在何種情況,都保有修行的習慣,都能自 然修行。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修行」,我們能這樣才能真的利益自己、利 益他人。 我很喜歡斯里蘭卡的一個故事,在斯里蘭卡有一個名叫僧伽羅興達(Sangharakkhida)的 長老,長老學問修行都很好,也很努力弘揚佛法,他的學生、徒弟很多,他成為佛法的榜 樣,戒清淨、心清淨、智慧清淨。他年紀大了,生病了,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想:我 要走了,徒弟們一定會問:長老您的修行成就?您要出生在那裡?您解脫嗎?如果我誠實 地回答:我是凡夫而已,我什麼道果都沒有。他們一定會很失望,可能也會對佛法失去信 心。於是長老放鬆身心,進入禪定,以禪定的力量,集中他的心,思惟色法、名法,思維 名色法的緣起,看清楚它們的生滅,思惟他們的無常、苦、無我,結果他當下實踐見道、 修道成就阿羅漢。這是習慣的力量,雖然在這之前他是凡夫,但是他已經讓修行變成習慣 ,他習慣在禪定,習慣思惟名色法,習慣於名色法的生滅,由於習慣力他很快便能成就, 給他的徒弟們最好的鼓勵,也是大家的楷範。 (四)清淨修行 解脫的過程就是心清淨的過程,了解心清淨的過程,讓所有的善法成熟在這個實現清淨的 過程。清淨有七個階段,了解自己是在那一個過程裡頭。四念處的修行,就是讓心清淨的 修行,在過程中,可能清淨的心仍會受到污染,達到涅槃就能究竟清淨。 雖然分別為四種修行,但它們是結合在一起,是個不斷的過程。因為習慣修行,所以能運 用對治修行,由於對治修行,便能得修行,能得修行,便可以清淨修行。重要是:怎麼運 用它們在我們的修行,讓它們變成我們的修行,成就我們的修行。 三、五蓋 在說明四種修行的時候,我有說明五蓋是最明顯的煩惱,有五蓋就不可能得止和觀,我們 要知道怎麼對治它們。現在我要說明:我們怎麼習慣在沒有五蓋的心,了解怎樣安住在清 淨的心。五蓋是屬於法念處的部份,我在這裡先作說明,法念處時,再從另一個方面說明 。 (一)貪欲蓋 在這個欲界,貪欲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法,它顯現在很多方面,我們要出離這個障礙,修行 才會進步。要了解貪欲的出現和「觸」及「不如理作意」有關。眼根沒有感到可意色,它 不能夠出現;耳根沒有感到可意聲,它不能夠出現;鼻根沒有感到可意香,它不能夠出現 ;舌根沒有感到可意味,它不能夠出現;身根沒有感到可意觸,它不能夠出現;意根沒有 感到可意法,它不能夠出現。如果我們停留在好色、好聲、好香、好味、好觸,貪欲會越 來越明顯,我們的心就越來越散亂。這個世界為什麼叫欲界,因為多欲,心不穩定,定的 功德不夠。定的功德就是讓我的心不散亂,讓心領導我們得目標。定根強,出離心才會強 ;定根不強,出離心不能夠強。培養定的能力,就是培養出離心,出離心是我們最重要的 資糧,靠這個資糧,我們能夠出離欲界,出離貪欲,出離一切不善法。 經典中譬喻貪欲如一桶加了紅、黃、藍染料的水,視力正常的人也不能夠看清楚自己臉的 倒影。同樣的,修行者心有貪欲時,無法專注業處,什麼都做不好。修習安般念呼吸不會 明顯,看書的時候,心會模糊,書中的內容不會清楚,當然也無法了解或背誦。要如何對 治呢?七覺支是對治五蓋的利器;首先用「念」,具念便能覺知目標,將心帶回家。你們 中國字很有意思,「今」「心」結合在一起變成「念」,也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你 現在做什麼,心就在那裡;修安般念的時候,念在呼吸。如果有念,其它的善法能出現, 能夠便成明顯;如果失念,所有的不善法會變成明顯。念覺支是擇法覺支的條件,擇法覺 支的緣。 有擇法覺支知道什麼是善法、不善法?什麼法利益、什麼法不利益我們?什麼法適宜?什 麼法不適宜?了解修行業處的內容,心中沒有貪欲,心才能統一得到目標。有了念與擇法 覺支,精進才有真的效果,努力專注於所緣,他感覺法喜,繼續努力,身心有輕安的感覺 ;心平靜、平等捨離貪瞋,此時是捨覺支。所有發達的心都有捨,越發達的心,捨就越明 顯。剛才說貪欲好像加入染料的水,我們看不清水;如果我們心有貪欲,修行者看不到心 的功德,不能夠運用智慧。智慧是分別抉擇善法、不善法,如果心沒有這個分別,沒有這 個了解,沒有這個通達,心被貪欲、被五蓋蒙蔽,那心會繼續蒐集不善業。要了解貪欲的 過程、五蓋的過程,就是繼續蒐集不善業的過程。因為過去的業,因此我們投生在欲界, 貪欲總是悄悄出現,然後控制我們的心,如果我們不去掉貪欲,我們就繼續蒐集不善業, 繼續蒐集輪迴的存在。我們要用智慧清楚分別有染料的水,不讓它和清淨的水混在一起。 清淨的水,清徹見底;清淨的心,諸善功德顯現,蒐集善業,蒐集解脫的資糧。 (二)瞋恨蓋 在這個欲界,瞋恨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法,它顯現在很多方面,要出離這個障礙,修行才會 進步。要了解瞋恨的出現和「觸」及「不如理作意」有關。它和貪欲好像個性相反的兄弟 ,碰到好色、好聲、好香、好味、好觸,貪欲心生起;遇到不好色、不好聲、不好香、不 好味、不好觸等不可意所緣及不如理作意,瞋恨心生起。經中形容瞋恨像一鍋滾燙的開水 ,我們看不清水中情況;心中有瞋恨,智慧不明顯,無法分別善法、不善法。心被瞋恨蒙 蔽,不斷蒐集不善業,及蒐集輪迴的存在。 瞋恨心是最黑暗的心,除了可以用七覺支對治外,最好的方法是用最亮的心對治,宗教的 愛心--慈悲心是最亮的心,以最亮的心對治最黑暗的心。慈悲修行的好處是讓我們心柔 軟,心柔軟了,瞋恨心便不明顯,如果心有慈悲,雖然看到不可意所緣,可以很容易改變 作意,不可意所緣變成可意的所緣。慈悲的修習很重要,我會再用一個完整的時間介紹它 。 (三)掉舉蓋追悔 掉舉和追悔是兩個心所法,它們擺在一起合成一蓋。為什麼將它們變成一蓋?因為它們的 性質相同,都是心不穩定、心不安,心不能調合、安住。也用相同的法對治。平常我們經 典,它們是排在第四,第三是昏沉和睡眠,我故意擺它們在貪、瞋的後面,因為它們和貪 、瞋有密切的關係。什麼是它們的密切的關係?掉舉與追悔是對可意或不可意的所緣產生 不如理作意,而心生不安,心上上下下,找不到法喜,體會不到法樂,心不安、散亂,所 有的不善法都可能出現。經中比喻掉悔心像一盆被風吹動漣漪不斷晃動的水;又像一個石 頭掉落在一堆塵埃上,塵埃會四處飛揚。如果我們的心有掉悔,擾動不安,什麼都看不清 楚。 為什麼有掉悔?要了解很清楚,為什麼有這個心的不安?我們想做什麼,不過不能夠做; 我們要說什麼,不過不能夠說;我們要得到什麼,不過不能夠得到;我們要什麼目標,不 過找不到適合的方便;我們想變成什麼,不過我們不是什麼。在修行的過程很可能你們有 經驗,你們想得到什麼,得到禪相,得到勝處等。在修行的過程想得到什麼成就,結果如 果這個心沒有跟適合的方便在一起,便會生起掉悔。 最有效對治掉悔的方法是定覺支,定與掉悔不能一起生起,有定根的心,便沒有掉悔的。 禪定,法樂和智慧一起出現,在修行的過程要了解這個道理。當掉悔生起時,運用適當的 對治修行,令它們無法增長。 (四)昏沉睡眠蓋 它們也是兩個心法,因為它們的性質很像,它們讓我們的身心不敏感、沉重、軟弱無力。 為什麼出現昏沉與睡眠?因我們對懈怠的情況不如理作意,不能精進思惟我們修行的所緣 。如果我們用功努力精進,勇猛地精進思惟我們修行的所緣,那不可能我們的心、身體會 被昏沉與睡眠擊敗,所以修行者要特別注意很努力用功不斷地思惟他修行的所緣。如果能 夠不斷地思惟修行的所緣,自然地所緣會越來越微細,禪相會出現,身心會越來越穩定。 因為「尋」心所的作用,不斷的思惟禪相,思惟我們修行的所緣,昏沉與睡眠不可能會出 現;「尋」心所的作用不強,昏沉會明顯。 昏沉與睡眠像一桶長滿青苔與水藻的水,看不清水中的情況;若心被昏沉與睡眠控制,智 慧不明顯,我們無法用智慧分別善法、不善法。它們是所有修行者最危險的敵人,最明顯 的障礙,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我們修行的所緣不明顯,用精進調它越來越明顯, 用精進不注意身心沉重、不敏感的感覺,不讓我們的心注意無聊的感覺。努力思惟我們的 所緣,以「精進」、「尋」對治昏沉睡眠,使它們不能干擾我們的修行。 (五)疑蓋 疑是心猶疑不決有多種立場,這裡的疑是指宗教上的懷疑。在佛教而言,是對佛、法、僧 、戒、定、慧、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與未來五蘊、緣起八種應該相信的對象產生懷 疑。經中比喻疑就像一桶被攪拌混濁的黃泥水,什麼都看不清;心中有疑,智慧不明顯, 不能分辨善法、不善法?利益、不利益?適宜、不適宜?疑代表我們的心沒有覺醒,因心 無警覺,所以心離開所緣。心中若出現疑,讓我們無法入定、無法修觀,完全浪費我們的 時間、精力,我們的時間、精力寶貴,所以不要讓疑出現在我們的心。 如何對治疑?以「伺」心所對治,「伺」的特相是重覆的省察所緣,將心留在所緣,「伺 」的作用強,不可能會出現疑。因我們離開所緣,心不能留在所緣上,疑才能生起。如果 我們的尋與伺能夠不斷留在修行的所緣上,那禪相會越來越明顯、穩定,禪相與呼吸融化 變成一體,我們便深入禪定的境界。 在修行的過程裡要很清楚的了解五蓋,五蓋與止觀是互相對立的,有五蓋,止觀不能成就 ,四念處的修行不能成就,所有的善法都不能成就。所以要清楚它們,了解它們的緣起, 它們如何在心中生起?清楚了解如理作意的重要,用覺支轉我們的作意,用智慧對治它們 。五蓋是法念處的第一個練習,我說明法念處的時候,會再說明以不同樣的方法對治五蓋 。 -- 修行的本質是去觀察動機和審視心。你必須有智慧,不要去分別。如果別人不一樣,別 煩惱。你會因為森林裹一棵彎曲的樹高度和直度都與其它樹不同而懊惱嗎?那是很愚癡 的!別去衡量別人,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不需要去承受希望改變他們的重擔。如果想改 變任何事物,就去改變你的無明成為智慧吧!---阿姜查《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6/08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