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總釋四念處 一、《大念處經》普受重視 此次禪修我特別選擇講解《大念處經》1 ,巴利經藏中說明「四念處」的有二經,分別 在《中部》與《長部》,因為《長部》中的內容比較詳細,所以稱為《大念處經》。《 大念處經》歸納了佛教最重要的道理,是了解修行最重要的經典。希望大家在修行的過程 中,能運用四念處的智慧,那麼所有的阻礙都會成為修行的助力,每個方法都能成為解脫 的方法。 在南傳佛教2沒有任何一部佛典,如《大念處經》般受到重視,就像北傳佛教的《般若波 羅蜜多心經》或《金剛經》。在南傳佛教,人們相信如果能學習、背誦、修習《大念處經 》,功德大於修習其他經典,因為所有的佛法都包括在四念處中,如果能了解四念處的 修行,就能了解真實的佛法。 例如:在斯里蘭卡,很多居士有在家裡抄寫、背誦《大念處經》的習慣。寺廟也會搜集這 些手抄的《大念處經》,有的已保存了三百年或五百年。佛教徒相信抄寫、背誦、修習 四念處是最好的、最直接的修行法門,可了解真實的佛法,解脫輪迴的痛苦。 《大念處經》的特色是佛陀直接闡述解脫之道,而其他的經典多半是隨緣教化,或依布 施、持戒、習定、修慧,先說基本的道理,再說較深的、無我的「法」。《大念處經》從 從始至終都講說解脫的道理,除此之外,《大念處經》並無其他內容。 二、說法地點的殊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樓國劍磨瑟檀城中 此經是佛陀住在拘樓國(Kuru)3的劍磨瑟曇城(KammAsadhamma)時所開示的。劍磨瑟曇 城外,有片水草豐足、景色宜人的大樹林,佛陀就住在那裡,而至城中托缽。 拘樓國是個非常殊勝、具有福報的地方。此處臨近喜馬拉雅山,大樹成林,氣候涼爽, 很適合修行。由於氣候宜人,物產富饒,居民豐衣足食、身心健康,歡喜布施修行,累 積波羅蜜,且智慧力強,能接受深奧的教理。因此佛陀特別在此地教導四念處,闡述二十 一種解脫的方法4, 使得一般老百姓、販夫走卒、農夫或未受教育的人,大家都努力修 習四念處。註釋書5中說,連在河邊洗衣的婦女碰面時都會互相詢問對方: 「你修什麼念處?」當回答是修那一念處時,會讚歎對方:「你能這樣修行,生命是多麼 有意義呀!」如果回答是:「我沒有修任何念處」。對方會惋惜地說:「你沒有修法, 這樣生命是多麼沒有意義呀!」連洗衣的婦女都會努力修行。所以,了解深奧佛法的條 件是聞法,有聞法才能實踐法,實踐法才能解脫煩惱。因為拘樓國的人民聞法的條件圓 滿具足,氣候適宜、物產豐饒,平時都已經聞法、修法,能了解最深的法,所以佛陀直 接講說深奧的法,不講其他入門的準備。佛在拘樓國還開示很多深奧的經典,如《大因 緣經》(Mahanidana Sutta)6、《心材喻經》(Saropama Sutta)7、《護國經》(Ratth apala Sutta) 8、《不動方便經》(Aneñjasapaya Sutta)9等。所以要先豐衣足食, 才能談到精神層面的提昇,中國古人也說:「倉廩足然後知榮辱,衣食足然後知廉恥。 」譬如《法句經》記載,佛陀知道有位窮人的法緣成熟,已經具足開悟的條件,不過因 為很窮困,正處於飢餓之中。佛陀就讓人先給他食物充飢,待他飽食之後,便對他開示佛 法,窮人因而證得初果。所以,佛陀說: 「飢餓最大病,諸行最大苦,如是實知已,涅槃 無上樂。10」 拘樓國人不但自己修法,也會教導其他眾生,國裡的其他動物也都深受利益。註釋書裡 提到一隻小鸚鵡的故事:拘樓國有位居士養了一隻小鸚鵡,有天他要遠行,就託寺裡的 比丘尼照顧小鸚鵡。比丘尼稱小鸚鵡為護佛(Buddharakkhita), 比丘尼很慈悲,照顧牠 時,也教牠法的作意,以免牠浪費生命。比丘尼每天教牠念「atthiatthi」,亦即「有 、有」。「有」指有身體、心、一切法,就是沒有「我」。有天一隻老鷹從空中飛來撲向 牠,牠在鳥籠裡不斷地大叫,比丘尼們聞聲將老鷹趕走,牠因而獲救,比丘尼們問牠: 「當老鷹撲向你時,你心裡想到什麼?」牠回答:「我沒有想什麼,只有想到『鳥籠』 ,『鳥籠』(Atthi-pubjo)!」為何想的是「鳥籠」?可能是牠平時都努力修四念處, 未想到自己,所以內心並不害怕。比丘尼們很高興,祝福牠說: 「這個『有』已經成為你未來涅槃的緣。」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拘樓國人不但能修 法利益自己,甚至也澤及其他動物,教牠們修四念處來脫離苦迫。 三、四念處是「唯一的道路」 《大念處經》一開始,佛對諸比丘說:「此是唯一道路」(ekAyana-magga)11就字面意義 而言有「一行道」、「一乘道」的意思,指四念處的修行是「一乘道」,除此之外,沒有 其他加行12 可以使我們實踐涅槃(NIbbAna)13 。所有的善法、法門都包括在內,了解四 念處才能了解「無我」,了解「無我」才能體證涅槃。 ekAyana-magga 一詞在註釋書舉出多種解釋: (一)它是單一的道路,不分岐的路,循此路可達解脫。 (二)獨自行走之路,無有同伴。 (三)此是「那個人的路」,「那個人」意指「佛陀」, 亦即這條路是佛陀發現的。 (四)此是「唯一的路」,它只導向唯一的目的地──涅槃。 所以它可以譯為「唯一的路」、「單一的路」、「無比的路」、「直接的路」。除了這 一條路以外,沒有其他的途徑可以實踐涅槃。 四念處的每個方法都包括止觀14的修學,修習四念處即是修習止觀,止觀成就則四念處 成就,止觀不成就則四念處不成就。就止觀的修行而言,止觀是四念處的加行;就四念處 而言,四念處是實現涅槃的加行。有四念處才會有涅槃的經驗,若無四念處就無涅槃的 經驗。了解四念處,修行止觀的條件才可能成熟,才可能深入法的境界。所以,四念處 的修行和止觀的修行,兩者是無法分開的,止觀和四念處讓我們實踐無為法15 的境界。 為何說四念處讓我們實踐無為法的境界呢?因為了解無為法即了解中道16,中道就是八 正道,而四念處與八正道是不能分開的,四念處是了解八正道的法門17,是八正道最重要 的加行,若無四念處的加行,則無法實現八正道,便無法了解中道、無為法,終究無法解 脫苦,以實踐出家修行的目標。所以,要清楚了解這其中的關聯。中道是八正道,八正 道是靠四念處的修行才能成熟,所以四念處是八正道很重要的資糧。如果沒有四念處的修 行,則八正道不能成熟,我們便無法入涅槃的境界。 四、修習四念處的七種利益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 (一)使眾生清淨 「使眾生清淨」是使受到貪、瞋、癡等煩惱所汙染的眾生,得以淨化。眾生如何清淨? 修習四念處,心時時保持正念便能清淨。在什麼情況下心能持續地清淨?只有在涅槃的 境界,心才能不斷地清淨,否則心仍會受到污染。因四念處能讓眾生清淨,所以是引導 朝向涅槃的一條道路。因此一定要修四念處,以四念處的修行來實現究竟清淨、實現涅 槃,這是第一種利益。 這裡可以舉鴦掘魔羅(AGgulimsAla)18的例子說明,他是佛陀時代的大惡人,因為內心 受污染,造作很重的殺業,殺害了九百九十九人。後來經過佛陀的誘導度化,靠四念處 的修行,清淨身心,實現涅槃。他的惡業被善業所淨化,內心沒有絲毫的污染。所以,修 習四念處能使眾生清淨。 (二)超越憂愁 第二種利益是超越憂愁,註釋書提到一個很有名關於山達帝大臣(Santati)的故事19。山 達帝是憍薩羅國王的大臣,因在邊境打退外患的入侵,波斯匿王很高興,就大為獎賞, 又賜給他一位善於歌舞的美女。山達帝很愛這位美女,帶著她出城遊玩,經過城門時, 遇見入城托缽的世尊。佛陀告訴阿難:「山達帝今晚會證悟阿羅漢果20,隨後在空中入般 涅槃。」大家都很好奇,因為耽於欲樂的山達帝,怎麼可能當晚成就阿羅漢入涅槃? 山達帝與美女在城外花園玩樂,正當絃歌妙舞時,美女突然瞠目張嘴倒地而亡。山達帝 看到最心愛的美女突然死去,非常憂愁、傷悲,於是去請求佛陀為他開解。佛陀知道他 開悟的因緣已經成熟,便為他開示,並誦出偈文:「清除過去事,未來不生起,不執此二 者,安詳步道旅。」 山達帝聽了佛陀的開示很快就開悟,成就了阿羅漢、四無礙解智21與諸神通22。他檢查 自己的壽命,知道當晚就要入涅槃,便盤腿上昇空中,向大眾宣說自己在過去世所累積的 善業、善行。然後在空中入火遍三昧23,而後般涅槃。由於過去功德的累積,他在今世 修習四念處,運用世間的智慧與出世間的智慧,因而成就涅槃,得四無礙智。當然他過 去所有的功德,與修行所成就的波羅蜜24,都是他今世成就的重要因緣。這是由修習四 念處而超越憂愁的故事。 (三)超越悲傷 修行四念處能超越悲傷,正如《法句經》的註釋書中提到悅行(PaTAcArA)25 的故事。 悅行是王舍城某位富商的女兒,她與家裡的男僕相戀,但父母無法接受,認為女兒應嫁 給富貴人家才行。於是悅行與戀人離家私奔到遠方,住在茅篷,她的丈夫每天上山砍柴 維生,過著簡單的生活。不久她懷孕快要生產了,由於家裡太窮,沒有人手可以幫忙, 於是她決定回娘家待產,但是丈夫不答應,怕她的父母不讓她回家。分娩的日子近了, 她趁丈夫上山砍柴時不告而別。丈夫回家後看不到妻子,便去追她,她只好與丈夫回家 ,半途在森林中產下孩子。過了一年,她又要生第二個孩子了,同樣請求丈夫讓她回娘 家生產,丈夫還是不答應。於是她自己就帶著大兒子上路,丈夫隨後趕來,終於追到她。 那時突然下起暴風雨,丈夫拿著斧頭四處尋找可造遮雨處的材料,沒想到卻被毒蛇咬死 。她在風雨中辛苦的產下孩子,未見到丈夫回來,就帶著兩個兒子上路。在路邊看到死 去的丈夫,一邊哭泣一邊繼續行程。 一行人來到河邊,由於大雨暴漲,小溪變成大河,水流湍急。她先把大兒子放在岸上, 背著小兒子渡河,將小兒子放在對岸後,再趕快回頭接大兒子。這時老鷹看到小兒子像 塊嫩肉,就俯衝而下把他抓走,她在河心看到了,便對著老鷹揮手大喊「咻!咻!」, 想趕走老鷹。大兒子看到母親揮手,以為是對他招手,於是冒險涉水,當場被河水沖走 。死了丈夫的悅行,眼看二個兒子都死了,她非常悲傷,決定繼續回家。還未到王舍城 ,在路上碰到從王舍城來的人,就問起她家裡的消息。他們告訴她不幸的消息,昨晚的暴 風雨吹倒了她娘家的屋子,倒塌的屋子將家人都壓死了,親友們正在火葬台將屍體火化。 她一聽到這消息,當下就發瘋了,扯下自己的衣服,披頭散髮地在城中到處狂走。偶然 的機緣,當她經過祇園精舍時,佛陀正為眾弟子開示,她看到佛陀,內心立刻深受感動 ,很自然地走近想要禮佛,比丘們欲上前阻止這瘋女人。佛陀說:「不要阻止她,讓她 來我這裡。」佛陀便為她說法。佛陀說:「遭受死亡逼迫者,父子親朋非憑藉,其他親 近者亦然,無一真正歸依處,明智持戒諸佛子,即應勤修涅槃道。」(《法句經》288-2 89 偈)。她並非普通人,過去的波羅蜜已然成熟,聽了此偈頌便開悟、得須陀洹果26 。她出家成比丘尼,佛陀教導她觀照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她精進用功觀照生滅無 常,因為她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已聚集所有的功德,於是很快證悟阿羅漢果與四無礙 解智。這是依四念處而修行,經由對無常、無我的了解,而遠離悲傷的故事。 (四)滅除痛苦 修習四念處有助於滅除痛苦,就如舍衛城提舍(Tissa)的例子。在佛世時,舍衛城有個富 人,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很有善根福報,聞法後捨棄四億家產出家,在森林修行。他有 個弟弟,弟媳婦擔心大伯會回來繼承家產,就雇用殺手去加害他,這樣所有的家產就可 以由他們夫婦繼承。那些殺手到森林去尋找提舍,當找到他時便說「賢者!你準備就死吧 !」提舍問:「你們為什麼要殺我?」殺手們回答後,提舍說:「我保證不會逃走,請 給我一夜的生命。」殺手們問: 「在這樣的大森林裡,你如何保證不會逃走?」於是提舍就拿一塊大石頭,把自己的雙腳 骨砸碎以示決心,殺手們因此相信了他。雖然他的腳骨碎了,受到極大的痛苦,但是他 克服苦受,思惟戒清淨,依此思惟,感受法喜,接著修習止、觀,到了隔天日出時,便成 就阿羅漢。雖然他的身體疼痛萬分,但心已經不會感到苦受,因為他已圓滿出家的目標 而實踐涅槃。這就是修習四念處滅除痛苦的例子。 另外還有個滅除痛苦的故事,有位年輕比丘在林中修行,不幸被老虎咬去,老虎撕咬他 的身體,雖然他身受劇痛,但是他依然修習四念處,努力專注根本業處,不去理會身體的 痛苦,培育定力後,修習觀禪,思惟名色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由於已累積了足夠 的波羅蜜,就在老虎的口裡成就阿羅漢,進入圓滿涅槃,解脫身、心的苦受。我們每個 人都會死,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修行,在精進力的推動下,就能忍耐身體的痛苦,達到 修行的目標。 另一個故事是有位從印度到斯里蘭卡的有名摔跤家比達末羅(PItamala),他到處表演維 生。有一次,他聽見比丘說「色不是你們的,捨棄它!如此將帶給你們長遠的利益與安 樂。」由於過去世的波羅蜜,他聞法之後便捨俗出家,在森林裡修行,當他經行到雙腳 無法支撐時,就跪著繼續經行。有天晚上,一位獵人以為他是鹿就拿箭射他。比丘被射 中以後,思惟自己的戒清淨,感到法喜,克服所有身體的苦受,實踐解脫道,成就阿羅 漢。他對那位獵人只有慈悲,沒有任何瞋恨心。因為他修四念處,雖然身體非常疼痛, 但是他並未想「這是我的苦受」,所以他心裡沒有苦。他觀緣起、無我,因此不生瞋心 。他知道這是自己的最後身,因為他修四念處,所以苦受成為實踐涅槃的緣。這些故事 都是告訴我們修習四念處能滅除痛苦。 (五)滅除憂惱 四念處法門有助於滅除內心的憂惱,就如同帝釋天王(Sakka)的例子。帝釋天王見到自 己的五種衰相27後,由於害怕死亡而滿懷憂惱。他前來拜見佛陀,並提出十四個問題,佛 陀回答了關於捨受的問題後,帝釋天王證得初果的聖位。他再次轉世,仍投生為帝釋。 由於修習受念處,得以超越內心的憂惱。 (六)成就正道 修習四念處的第六種利益是可以成就正道,註釋書說「正道」意指「中道」亦即「八正 道」。涅槃是無為無漏,八正道是有為無漏,可以引導我們朝向無為無漏(涅槃)。有 四念處才會有八正道,有八正道才會有涅槃。所以四念處是八正道的入門,亦即中道的入 門。 「道」有世間道、出世間道兩種。世間道即是四念處的修行,出世間道是直接觀涅槃28 。四念處的加行就是出世(無漏)八正道的加行,因此,直接觀涅槃的前準備即修習四念 處。有世間道的加行,才會有出世間道,修習四念處是涅槃的條件,以修世間道來實踐 出世間道。 (七)體證涅槃 修習四念處的第七種利益是體證涅槃,涅槃即是無煩惱、貪愛。貪愛在此是指所有的煩 惱。佛陀說無明以貪愛為緣,貪愛以無明為緣;所以說貪愛是所有煩惱的根本。前面已 舉了許多例子說明修習四念處可以解決世間的苦難,也能引導人們達到出世間的涅槃。 七種利益可以歸納為兩方面:(一)可以解決世間的苦難;(二)能引導人們達到出世 間的涅槃。所以修習四念處不只是能現世安樂,還可達到究竟解脫。 佛陀讚歎四念處,提及四念處有如此多的功德。而且說它是「唯一之道」,能超越所有的 苦,體證涅槃。為什麼佛陀要如此讚歎呢?為了讓我們了解四念處,鼓勵我們修習四念處 。因為修習四念處才能進入涅槃,離開「我」、「我所有」的苦。 五、四念處的核心——念 「念」(sati)一字在佛教聖典中常常出現,是佛法中幾個教義組合的一員。不論修習何 種法門,都需要「念」,「念」貫穿整個修行歷程。 什麼是「念」?依南傳阿毘達摩29的看法, 「念」是普遍存在的美心所30 ,它的特相是念念分明,把心穩定在所緣(Arammana)31 上,就像石塊沉入水中;作用是不忘失所緣;現起是守護心面對所緣的狀態;近因是強 有力的「想」或四念處。因為念有堅住於所緣、守護六根門的特質,所以經中以「守門 人」來譬喻它。 「念」必須不間斷的專注所緣,而且念茲在茲,不眷戀過去,也不攀緣未來,繫念於當下 。不論在何種情況下,所有其他的功德與四念處是分不開的,它們所依靠的緣是四念處 的念。念,是善心的基礎。 正念是四聖諦中,導向滅苦之八正道的第七支。根據八正道的三分法──分成戒、定、慧 三組,正念、正定與正精進同屬於定組,有正念才能產生正定。正念是七覺支的第一支, 亦是充分培育其他六個覺支的基礎。正念也是五根、五力的一員,除了本身的功能,也 有督導其他四根平衡發展的作用,尤其是在信與慧、精進與定之間。正念是四念處的核 心,有正念才可稱為四念處的修行。 正念適用於所有的情況有時,我們的心過度掉舉,就不適合修精進覺支;若心太過昏沈 ,就不適合修輕安的覺支。而凡是善心的情況都是適合正念,它也可以使所有其他的功 德不斷地增長。所以,四念處適合在一切的情況,適合所有的修行者,沒有例外。 -- 我們利用的錢,只是我們所設立的習俗罷了。在習俗裹它有它的功用;頒令它當錢,它 就變成錢。然而,事實上「錢是什麼」沒有人能說得上來。當某事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而後就會產生一個習俗來滿足這需求。世問就是這樣。---《生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6/08 14:00)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6/08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