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三、受是緣起法 感受如何生起?靠依處、所緣、觸,生起受。 什麼是依處(Vatthu)?在五蘊界(pañcavokAra) 裡,名法只能在有依處色時生起,受 蘊必須依靠心所依處色而生起。心所依處色並不能單獨生起,一組組地出現為色聚。如當 所緣接觸眼門,有分產生波動,有分被截斷,眼門心路過程生起,受是遍一切心所,所有 的心路過程生起的時候,受一定在其中。所以受是緣起法,有依處、所緣、有觸,感受生 起;感受生起後不是常住不變,是不斷的生滅變異。 佛特別在《受攝受經》(Vedanapariggaha Sutta M.74 )說明受是緣起法,佛為長爪梵志 (DIghanakha ParibbAjaka)說明受的緣起、受的無常。佛說: 受是無常的,所以是有為法;因它是有為法,所以是緣起法;因它是緣起法,所以是壞滅 法;因它有滅、有壞,所以要離欲它、不執著它。如果能這樣觀,修行者能夠厭離樂受、 苦受與不苦不樂受;如果能厭離受,便能遠離欲染;如果能遠離欲染,便能得到解脫。 佛陀開示這部經後,長爪梵志證悟須陀洹果。那時,舍利弗在一旁為佛陀搧扇子,聽了佛 陀說受無常,厭離「受」,正念思惟,就證悟阿羅漢果。註釋書說明舍利佛像吃了為別人 準備的食物一樣;佛陀開示這部經的對象是長爪梵志,因為舍利佛站在旁邊為佛陀搧風, 順便聽聞而開悟證果。 四、思惟受為苦 佛陀說應該思惟受為苦。所謂:「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 苦。4」因為「諸行無常」,所以「諸受皆苦」。身念處強調應該思惟身為不淨,不淨也是 苦的一個方面,是屬於苦的思惟。所以要了解,思惟身和思惟受與苦相有密切的關係。它 們都強調對於苦的了解。因為了知苦,了知苦的逼迫、無奈,能夠發起精進修行的心,努 力脫離苦迫。因此,佛陀教誨:知苦能見道。 如何思惟受為苦呢?苦受本來是苦,好像刺或是矛在身體裡面;當苦受生起,遍佈、浸透 全身時,猶如火在身上燒,也像被熱熔的銅汁澆灌,使人發出哀嚎:「啊!多麼痛苦啊! 」。樂受,當樂受生起時是樂,滅的時候是苦,難以忍受的苦。不苦不樂是變異的過程、 是無常的、是苦的。 五、以智慧觀察受 修習受念處時,無論是有愛染或沒有愛染的感受都必須觀照、了知它們,因為它們都是觀 智的目標。如何觀照呢?首先必須先觀照「門」,門是身心和外界溝通的管道,共有六個 門:眼、耳、鼻、舌、身、意。如何能見到六門?可以修行四界分別觀,直到看見色聚, 分析色聚中的究竟色法時,便能照見六門。例如:要觀照眼觸生受,先辨明眼門中的眼淨 色與有分意界,注意顏色,那顏色同時撞擊眼淨色與有分意界,取色所緣為目標的眼門心 路和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若如理作意,生起善速行的心路過程;若不如理作意,便生 起不善速行的心路過程。受是遍一切心所,每一個生起的心都有受存在。應當觀照依處色 ,也必須觀照受及與受同時生起的相應名法,然後再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 受念處的修行,修行者不迷惑於受,用智慧了解受,用智慧了解內在的受,用智慧了解外 在的受,用智慧了解內在、外在的受。 以止智慧與觀智慧了解受。若有止智慧,不會迷惑關於苦;因為有止、有定,有樂、微細 的樂,因此不迷惑關於苦。若有觀智慧,不會迷惑關於樂。因為觀,了知無常的逼迫,了 知無常的苦,因此不迷惑關於樂。 修行者是用微細的受的了知,放下粗的受、五欲的受;用觀的了知,清楚觀察受的無我性 、受的空性、受的緣起性,放下受的執取。 若要解脫不只是觀自己的受,也要觀他人的受;有時觀自己的,有時觀他人的。接著必須 觀照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如此,便能建立四念處的智慧,並以四聖諦的了解建立解脫的 智慧。若能如此用智慧思惟受,與法念處的修行結合,超越愛、見與無明,捨離我的概念 ,解脫五取蘊;對於五蘊、世間,便不會去執著。 此是用四念處的智慧,有系統地觀照五蘊,觀察感受生滅的種種情況,觀智成熟便能證悟 聖道,由受念處走向解脫。 六、結語 「受」是很真實的經驗,六根接觸外境,時時都有種種感受生滅。因為「受」可引生不同 層次的熱烈情緒促使我們迷妄執取;但若能於覺受的當下保持正念、明覺,不去發動渴愛 、貪染,也可能是切斷生死輪迴的契機。換句話說,於緣起的鎖鍊中,「受」是重要的關 鍵5 ,心裡過程應在「受」的階段就結束,不再進一步發展為「愛」、「取」。具體而言 ,修行者應致力於不牽涉各人情緒,保持正念觀察生起的覺受,從中認清「受」的無常、 苦、無我性,乃至切斷覺受與貪、瞋之間的習性反應,此即是出離輪迴之苦的有效方法6。 【註解】 (1)D.21 Sakka-Pañha Sutta ,相當於北傳《長.第14釋提桓因問經》,《大正藏》冊1 , 62 中。然二經內容不盡相同。 (2)M.75 Meghanydia sutta;相當於北傳《中.第153 鬚閑提經》,《大正藏》冊1 ,頁6 70 上。 (3)M.59 Bahuvedanniya sutta ;相當於北傳《雜.第485經》,《大正藏》冊1,頁123 中。 (4)《雜.第473 經》,《大正藏》冊2 ,頁121 上。 (5)「受」是渴愛、執著的潛在條件,是「苦集」的重要關鍵點,因「受」能引生多種形態 的強烈情緒,所以可從「受」下手打破無明的鎖鍊。即當六入「觸」外境之後,在 「受」的階段保持正念正知,不再往下發展,產生「愛、取」。參閱Nyanaponika Ther a,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p.68 。附帶一提,Gonika(葛印卡)所領 導的禪修十分重視「受」的觀察。 (6)參閱何孟玲,〈《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頁106 。 -- 修行的本質是去觀察動機和審視心。你必須有智慧,不要去分別。如果別人不一樣,別 煩惱。你會因為森林裹一棵彎曲的樹高度和直度都與其它樹不同而懊惱嗎?那是很愚癡 的!別去衡量別人,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不需要去承受希望改變他們的重擔。如果想改 變任何事物,就去改變你的無明成為智慧吧!---阿姜查《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