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蓮花金剛藏上師 吳潤江先生講授# 馬來西亞怡保諾那精舍 恭錄 對未成就者而言,佛法是一個法,修行亦是僅修一個法,毋須兩個──有兩個法, 即有兩個心。依隨一個法,一行徹悟,一切皆悟;然若一個不悟,縱使再學 一萬個法,亦是不悟。   佛法本來即是一個法,即是「般若波羅密多」。般若即是 wisdom(智慧), 但與世間之智慧相異,而是無上智慧(supreme wisdom)。 此經原在靈鷲山講授 ,其時,一切羅漢、菩薩等悉皆齊集,釋迦牟尼佛為入光明大定,觀世音菩薩 同時亦入定,舍利子因問:「修般若波羅密多,如何用功?」全部經文即是 觀世音菩薩之回答。上段開經或序分從略,後段結歸或流通分亦省略,祇餘 正宗分中心之一段。此《般若波羅密多心要經》即是中心之一段。   一、宋 施護三藏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並諸菩薩摩訶薩而共圍遶。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   二、唐 法月三藏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滿百千人,菩薩摩訶薩 七萬七千人俱。 其名曰: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以為上首。皆得三昧總持, 住不思議解脫。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彼敷坐,於其眾中即從座起, 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欲於此會中, 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說,為諸菩薩宣秘法要。」 爾時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 聽汝所說,與諸眾生作大光明。」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蒙佛聽許,佛所護念, 入於慧光三昧正受……)    唐玄奘祇譯「心」而不譯「心要」,實乃誤解;若以英語而言, 是為heart sutra以心即是 heart故。而其實心並不作 heart 義,卻為俗義之 centre。《大般若經》凡六百餘卷,此一段屬於中心,故俗義言之,即是 centre of《大般若經》;而勝義言之,即是 extract of《大般若經》, 亦即是梵文「聲達雅」,最重要之精華之義。唐玄奘譯本有若干部份未能盡達 經義,故『鄙人』根據藏文原本重譯如下: 【般若波羅密多心要經】   聖觀世音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自性歸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無相無不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滅。是故空性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失。以無所得失故, 菩提薩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而住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超越顛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而安住明空 三摩地,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證大圓滿覺。是故住持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野。梭哈。 (按:附錄唐玄奘譯本以為行者參考: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即智慧,「波羅密多」是到彼岸。但何為「此岸」?何為「彼岸」耶? 脫離生死輪迴,是為「彼岸」。身處五濁惡世,不能跳出生死輪迴, 是為「此岸」。運用般若波羅密多即是運用自性智慧,以期到達不生不滅涅槃 之彼岸。 聖觀世音自在菩薩:   原文本是如此,但與當時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大相牴觸,唐玄奘避諱, 故簡譯為「觀自在菩薩」,而省略「聖」字與「世」字。現在民主時代, 毋庸避諱,故能直譯。   觀世音菩薩乃由耳根成佛,即觀一切聲音,將其來返觀自性,而至明心現性成佛 。蓋聲音乃六塵之一,既納入耳根,扭轉後,乃聞自性發音(現前),即成佛也。 成佛後,普度眾生,眾生聞聲即來求度;菩薩聞聲亦去救度;故外面是聞聲救苦 ,內裡即是聞聲返觀自性而成佛。故「觀世音」即是觀世間一切聲音,返觀自性 而得自在解脫之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一心修行之義,即一心三觀,實行甚深智慧,由智慧脫離苦海,度登彼岸。 照見五蘊自性歸空:   何謂五蘊?即色、受、想、行、識是也。    色──非顏色、女色,而是 view:眼所見之一切物件,無論天地山河、 植物動物、森林宮殿,一切有形有相之物件,不論男女,皆是色。 狹義而言(narrow sense),色蘊即是人之色身;而廣義而言 (broad sense), 色蘊表示眼所見一切東西。 受──五根(眼、耳、鼻、舌、身)接受五塵(色、聲、香、味、觸)之義,此為 凡夫之境界;若五根不接受五塵,此是佛菩薩之境界。 五根如何接受五塵? 譬如眼見鮮花,欣然喜悅,愛而取之(accept),不愛而捨之(reject) 即是取捨;然若不愛不惡(like and dislike),惟分別(distinguish)之, 即是不愛不惡、不取不捨,而分別也。若不分別,則為佛眼境界。   想──第六意識胡思亂想。   行──心裡起妄念,亦即是第七識(末那識)胡思亂想。 「想」與「行」如何不同?兩者均是胡思亂想,然想蘊是對於外境所見之 有形有相物事,有愛惡、分別、取捨而胡思亂想;行蘊屬內在,即對於 一切無形無相過去、現在、未來之內事,而生起愛惡、分別、取捨。前者 屬有形有相之外境,後者屬無形無相心內之境。   識──第八識(阿賴耶識),自身之靈魂也。 唐玄奘譯文為「五蘊皆空」,即五樣物件皆空(all in void),其實是未能將 經文真義譯出。如「淨業觀空法門」、「淨三業皈依」、「觀空法門」等皆是。   其實五蘊源自地、水、火、風、空、識:   地大──吾人身體之皮肉、骨骼、及一切硬固東西。 水大──血液、眼淚、大小便利。 火大──身軀之溫度。 風大──呼吸、手腳搖動。 空大──(一)狹義:有限制之空(space),如吾人色身之尺度、位置。 (二)廣義:虛空中無量無盡之空,包括十法界。   故一切物件皆由地、水、火、風、空無生命之五大組成; 而動物則是由地、水、火、風、空,加上「識大」作為靈魂。   是以「照見五蘊自性歸空」,即是五蘊自性本體還歸真空性之義。 蓋五蘊由六大構成,此六大還復歸元,亦即是還復真空性之義,並非五樣物件 皆空也。 度一切苦厄:   若明白六大歸元之道理,則能自度,進而度眾生;然若不能看破五蘊自性歸空, 則自度尚不能也。而看破五蘊,自性即現前,與佛性打成一片,究竟成佛矣。   是故若能明白《心要經》,唸《心要經》已經成佛,毋庸更修任何法矣。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大弟子舍利弗,其母眼似鶖鷺,因名「舍利」;以「舍利」為鶖鷺梵名故。 「舍利子」即謂舍利母之子也。「色」為有形有相,「空」屬無形無相;「色」 乃實相實物,「空」無實質,如何不異? 「色」為地、水、火、風、空五大 組成,「空」亦是地、水、火、風、空五大組成,故「色」之本體為五大, 而「空」之本體亦為五大;本體不異,亦即是返本還元之本體一樣也。 故謂「色」與「空」還歸真如本性,一樣皆是五大所構成,如此不異而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上所述。 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   唐玄奘譯為「是諸法空相」;而「空」實無相,如性空之性質一樣。 無相無不相:   無相是空,無不相是有,故云:非有相非無相。 不生不滅:   不會生亦不會滅。 不垢不淨:   不骯髒亦不清潔。 不增不滅:   不會增加,亦不會減少。   自性乃是無相無不相、非空非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性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修行至此,倘若明白,五蘊自性歸空,即可成佛也。   而無受、想、行、識,本可成佛,此處更為詳細,進一步而言: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乃是有形有相。若無眼、耳、鼻、舌、身、意, 即是將六根看空;空六根,亦即成佛。 無色、聲、香、味、觸、法:   清淨六塵,一塵不染之義。蓋身處五濁惡世,有種種煩惱,然心若住持如蓮花處 於污泥而不染,乃不為五濁所污染。故淨六塵,亦即成佛。   是故一句話:空五蘊、空六根、淨六塵,即能成佛矣。 無眼界:   應譯為「無眼識界」,即 sense of the eye,眼之知覺。此乃言六識; 六根、六塵、六識。 眼之知覺是假、是空;眼識亦屬虛假不實(unreal),而六塵亦為虛假不實。 故換言之,以智慧照見六根體性空,還歸一真體性,六塵塵相假,返染還淨, 還歸實相八識,而各種妄用不臨。   何謂妄用?譬如眼見物件,愛(like)而取之(accept),不愛(dislike) 而捨之(reject);不愛不惡而分別之(distinguish)。 乃至無意識界: Sense of the mind。六識對於一切物事,在吾人未獲智慧之前,眼見色, 愛而取之;不愛而捨之;不愛不惡而分別之,是即為凡夫境界。然若心不動, 意根不動,眼見物事,無愛惡、分別、取捨,一切平等平等,是為佛眼境界。 意根如此,餘五根亦如此;此即是將凡夫六識轉為佛之六識,久而久之, 轉識成智,即成佛矣。 無無明:   無明生起之相。   無明乃是緣覺、獨覺、辟支佛證聖果所用之方法。無明乃是心愚痴,猶如凡夫, 一切皆不明白。凡夫以所見屬真,因有愛惡、分別、取捨,蓋不明白真性也。   無明有「十二因緣」:     一、無明──心愚癡。     二、行──分三種解釋:      甲、欲界──執欲。      乙、色界──執相,即執色身相。      丙、無色界──執空。     三、識──第八識阿賴耶識。     四、名色──受、想、行、識四蘊加上「名色」,即為五蘊。     五、六入──胎生六根、六塵。     六、觸──出生。     七、受──出生後,有愛惡、分別、取捨,接受外境。     八、愛──對外境起愛欲。     九、取──追求造作。     十、有──三有,即三界。     十一、生──再生。     十二、老死──再老再死,輪迴不息。 亦無無明盡:   「十二因緣」無明滅盡之相。前者乃為生相,此為滅相。倘若看破無明, 十二因緣皆滅,皆空;然若一個不空,十二個亦皆生起也。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及至最後,有生有死。然若一個看破,十二個皆破;若一個看不破,十二個 亦皆生起矣。 無苦、集、滅、道:   此為阿羅漢成就之方法;阿羅漢需要看苦。吾人受苦皆由於積集惡因而致; 若積集善因,則受樂。「滅」即為思惟方法以滅苦;「道」即是滅苦之方法。 無智、無得、亦無失: 「無智」即謂無假世情之聰明;「無得」喻一切皆無有,縱得萬億美金, 亦猶夢也,如俗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之義。唐玄奘譯為 「無智亦無得」,其實得失均屬虛假;而明白真智慧,得失更如一場夢矣。 以無所得失故,菩提薩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而住故:   此即依、止、住也。「菩薩」本為簡稱,原文實為「菩提薩埵」,義即修行者。  「依」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而修行,「止」息一切妄念,安「住」正定。 心無罣礙:   心無障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一切驚恐慌失均無。 超越顛倒:   超出顛倒妄想。 究竟涅槃:   究竟達到不生不滅成佛之境界。 三世一切佛: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 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 依般若波羅密多,安住正定。「明空」即色空不異。 顯得阿耨多羅三藐菩提:   開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生本有,但為無明覆蔽;此時撇除 無明煩惱,乃能復顯。 親證大圓滿覺:   親身證得大佛之覺。 是故住持般若波羅密多:   菩薩修持般若波羅密多,羅漢聽聞般若波羅密多,均稱為「住持」, 或「住世」,即維持義。 故全句乃為「住世修持般若波羅密多」也。   而寺廟之「住持」即是住世維持佛之正法也。   偈云:安「住」圓覺一心,修「持」萬行無失   若誤解,則成為「主持」。   而運用般若波羅密多,普度眾生,亦是「住持」之義。  是故若不明白教理,祇是打鈴打鼓,裝模作樣學事相,乃是盲修瞎練。 蓋每一樣動作,必有一種理解與智慧,譬如手印等等皆是如此。 是大神咒:   是大神通咒。 是大明咒:   是大光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是無可比擬之咒。 即說咒曰:   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野。梭哈。 唵:   皈依三寶。 揭諦: 自度。 揭諦:   度他。 波羅揭諦:   度登彼岸。 波羅僧揭諦:   一切眾生度登彼岸。 菩提野梭哈:   無上菩提即迅速成就。    此為外修境界,內證境界則如下: 唵:   皈依三寶。 揭諦:   除我執。 揭諦:   除俱生我執。 波羅揭諦:   除法執。 波羅僧指諦:   除俱生法執。 菩提野梭哈:   無上菩提。 【註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要經》共有五種譯本:   (一)姚秦 鳩摩羅什譯,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二)唐 玄奘譯,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唐 般若利言譯,名同前。 (四)宋 法月譯,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五)宋 施護譯,名《佛說聖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中國盛行奘師譯本,日本通行羅師譯本。此經梵本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 現所譯者,乃全經心要,故祇譯正宗分;序分及流通分均省略。又五種譯本, 三本均譯作《心經》,與梵文原意微有不同。蓋梵文「聲達雅」一字相當於 英文summary ,撮述全經精粹之意。事實上,此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 之濃縮本,故改譯為「心要」較為確當。若用現代文「中心」(center) 亦近似之。 【註二】 「般若」華言「智慧」,但非第六度之智慧,乃第八度之實相般若;眾生本具, 無名相語言。為曉大眾,言詮有三因地:    (一)「實相般若」:即心體妙理,屬一心體大,正因佛性,果上即法身德。   (二)「觀照般若」:即心光妙智,屬一心智大,了因慧性,果上即般若德。   (三)「文字般若」:或名「方便般若」,即心法妙用,屬一心用大,緣因 善性,果上即解脫德。 所謂「三德秘藏」者也。古德云:「摩訶般若照,甚深解脫法。法身寂滅體, 三一理常圓。」故唯一心圓滿具足。如註三圖解: 【註三】 …………體用不二………………………………………┐ ┌?┐                     ┌┴┐ │般│ 實相般若 ──體──法身(法身德)   │一│?  │若│ 觀照般若 ──智──報身(般若德)  │体│空  │三│  方便般若 ──用──應身(解脫德)   │三│有  │昧│ │身│雙 └?┘ └┬┘    ……… 定慧均等 止觀雙運 …………………………┘ 《壇經》所云「定慧法門」,可移作「般若三昧」之註解: 定慧一體無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 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持(止觀雙運)。定慧猶如燈光,有燈即光, 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 亦復如是。 【註四】 「波羅蜜多」,華語「離生滅」,渡登彼岸之意。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 即名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為「波羅蜜」。 詳言之:祇緣世人性無堅固,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未到真如之地, 並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離相成佛),即是到彼岸。 【註五】 「聖觀世音自在菩薩」是全名,為避唐太宗「聖」天子李「世」民諱, 故不用「聖」及「世」兩字,簡稱「觀音菩薩」,或「觀自在菩薩」。 其修持方法(返聞聞自性)最合此方機緣,為「圓通第一」。此經是佛在靈鷲山入 「甚深光明門三昧」,印證「觀音禪定」所說。 【註六】 奘師本「照見五蘊皆空」句,經意微妙之處未能全部譯出,故改為 「照見五蘊自性歸空」,此句實係全經精華。 「淨業歸空法門」,對於此節可以參詳。   (一)外覺──澄心、智照、即假觀: 一 守六根,起心觀察外境如幻、陽焰、夢、影、海市蜃樓、谷響、     水月、浮泡、虛空花、旋火輪,均係幻境,絕無實體,故曰 心 「照見五蘊自性歸空」。功夫至此,六塵不染,了達「境外無 心,心外無境」,前六識清淨矣。   (二)內覺──住心、觀照、即空觀(看淨): 三 以般若智返心內觀,住心看淨,過、現、未、三心叵得。了知   六根體性空、塵相假、識用妄,無諸妄念。「事外無心,心外無 觀   事」。功夫 至此,可以「度一切苦厄」,第七識末那清淨矣。     (三)直覺──攝心、寂照、即中觀: 雙離二邊:離有邊,故不取幻化;離空邊,亦不取靜相。惺惺寂 寂,寂寂惺惺,直觀寂滅無二之真心,匯歸毗盧性海,直顯法界 真空性。「無相無不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功夫至此,第八識清淨矣。 所以說「一心三觀」是復性妙用、轉識成智之最佳修持成佛 方法,務希珍視。 【註七】 真空實相,離言離相。但為啟迪修行,曲為表達,以中觀「八不」喻, 旁敲側擊,最能傳神;惟此亦「但言假名詞,引導於眾生」, 切勿執為實有。所謂「八不」: 不生不滅──如明鏡現幻像,絕無實體。 不斷不常──如江河水長流,刻刻不停。 不一不異──如隨方攝影,面面異相,原是一人。 不來不去──如映畫中人,本無動作,然栩栩如生。 【註八】 「安住明空三摩地」即成佛不二法門,入大解脫門, 自性光明(母光)與法性光明(子光)打成一片,安住大空三昧, 心光寂照遍恆沙(入定口訣最好由上師親傳)。 茲再簡述各種修行方法:   因修上品十善──果升天道 因修中品十善──果為修羅 因修下品十善──保持人身 因修四諦法──成聲聞羅漢 因修十二因緣──成緣覺或稱辟支佛 因修六度萬行──成菩薩 因興無緣慈、運同體悲─果地成佛 【註九】 住持三摩地,即「安住圓覺一心,修持萬行無失」。即遠離諸幻,方覺心不動, 而能安住任持。 【註十】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野梭哈」。第一個「揭諦」 係指我執;第二個「揭諦」指法執,即我、法兩執;第三個「揭諦」 係俱生我執;第四個「揭諦」係俱生法執而言。義謂破除我、法二執, 及俱生我、法執,自度度他,度登彼岸,眾生度盡,圓滿菩提。修行到此, 才算達到最終目的。聽我偈云:    修法不修心 學法不學佛 捨本而逐末 菩提心難發。 以有所得心 向外馳求法 錯亂而修習 若不回頭覺     猶如沙蒸飯 縱經恆沙劫 終不能成佛 普願同修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102.70 ※ 編輯: feelthat 來自: 114.44.102.70 (02/20 13:52)
jim1780r:推 220.131.34.64 02/20 14:48
claudeee:推220.139.136.210 02/20 19:53
jim1780r:小小疑問,這篇裡面說行是第七,識是第八 220.131.57.227 02/20 20:12
jim1780r:那十二因緣的行緣識,卻是行在前面 220.131.57.227 02/20 20:13
jim1780r:兩者的不同??如何解釋比較好?? 220.131.57.227 02/20 20:13
claudeee:其實我很多想不通的地方我就不會去想220.139.136.210 02/20 20:14
claudeee:沒那個屁股 就不要去吃那個瀉藥:)220.139.136.210 02/20 20:16
claudeee:越想不通煩惱就會越多:)220.139.136.210 02/20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