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七、空為三三昧之先導----離「慢」方為真解脫 「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得空已,能起 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 、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 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 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 ,猶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 若嘗、若觸、若識而生。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 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 ,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雜阿含經 八0 經》) 一、能修得空三昧的,才能進而得無相、無所有三昧;如沒有修得空三昧的,那無相、無 所有是不能修得的。這樣,在空,無相,無所有----三種三昧中,空三昧是有基礎的先導 的地位。這不是說空是更高深的,而是說:如沒有空無我我所的正見,不可能有無相、無 所有的正三昧;即使有類似的修驗,也是不能究竟解脫的。 二、不能離慢清淨的三種三昧,是有漏的三昧。空三昧觀五陰是無常磨滅法。『瑜伽論』 解說為:「依觀諸行無常性忍,由世間智,於無我性發生勝解」,心向於清淨解脫。無相 三昧觀色、聲等六境相斷。「斷」是什麼意義?『大毘婆沙論』引「法印經說:若觀色、 聲、香、味、觸相而捨諸相,名無相定,彼觀境界相而捨有情相」。『瑜伽論』說:「於 眼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等隨觀察,我我所相不現行故,說名為斷」。依論師的意見, 是捨斷有情相的。然依無相三昧的通義,境相不外乎色等六境;六境相斷,就是「於一切 相不作意」的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觀貪、瞋、癡相斷,觀察而不起現行,說名為斷。這 樣的三三昧,都還沒有離慢,知見也沒有清淨。慢(mana),論師解說為「增上慢」,「 麤我慢」,就是修行者自以為能修能證,覺得自己勝過別人的慢心。 三、離慢知見清淨的三昧,依經所說,是從因緣生滅而反觀自心的。前段所說:觀五陰無 常、無我,觀色等相斷,觀貪等相斷,都是觀所觀法的空、無相、無所有。然解脫道的三 昧,以無我我所為本。我我所是怎樣生起的?從見、聞、覺、知而生識,世俗的識,是有 漏、有取的,有識就不離我我所。所以離慢而知見清淨的三昧,要反觀自己的心識,從因 緣生。從無常因緣所生的識,當然是無常的。觀無常(的識)法,是有為(業煩惱所為的 ),行(思願所造作的),緣所生(的)法。緣所生法是可滅的,終歸於滅的,所以是離 欲法,斷知法。這樣的觀察,從根源上通達空無我性,才能離我慢而得清淨知見----無漏 智。這與『大空經』的先外空五欲,次觀五取陰而內空我慢,有同樣的意義。這是一切聖 者修證的必由之道,成為佛法所以為佛法的特質,所以名為聖法印(ariya-dhamma-mudda )。 (空之探究‧五七~五九) 轉自以下網址: http://tinyurl.com/ywb3fw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user/imagewind.html~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5.13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