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圓覺經上卷略述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2004/ nl89_complete_enlightenment_sutra_1.html 楊雲唐 前 言   圓覺經為真常系經典,雖不像楞嚴經如此受到重視,但其了義性絕對可以與 其他大乘經典相提並論,可以說學大乘者若沒修習此經,的確是遺珠之憾。尤其 此經層次架構非常明確,所標舉的大乘正見可謂深廣兼具,其修行法門次第完備 ,其境界二諦融通三昧具足,難怪可與華嚴同列「大方廣」之名,佛陀稱之為「 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是一部有志於明心見性者 必當熟習的經典。   個人讀誦此經多年,從初見的雀躍歡喜至今的鑽之彌深,常常是法喜充滿, 也一直想介紹更多行者也來參學體悟,但由於個人自忖仍未真正通達,所以也不 敢野人獻曝地大談其義。然而這部經實在太好了,既然閒賦在家,趁此長月無事 ,何妨聊表護法之意,只希望有更多人也能於此經產生興趣,進而自己去體悟, 歡喜信受。   本經分為上下二卷,首先由文殊菩薩問什麼是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佛陀 說:「圓滿清淨覺」就是因地,道出「果地覺為因地心」,本自圓成,無欠無餘 ,但因眾生妄想執著而自生差別。共由十二菩薩相續問佛如何修學大乘而不墮邪 見,而開演出由 TOP(頂)而DOWN (下)的圓覺經。   本經是大乘經典,融攝十二因緣的法義,所不同的是佛陀指出每一階段皆通 於解脫涅槃之道,並趣入空無所得的了義海中。讓行者體會到「以方便入究竟」 的智慧,見識「從自性不二海中流出一切清淨真如」的教授。其中強調正知見, 又總是不忘回歸真如中不立一法的"絕妙"法義,漸漸把行者導入無缺無短的大方 廣薩般若海,滴滴海水同味,不讓學人顧此失彼、掛一漏萬,不得不令人歡喜讚 嘆佛菩薩們美妙的悲智雙運。   佛在菩提樹下因悟得十二因緣而成正覺,第八地菩薩徹悟十二因緣得無生忍 ,入無功用行。圓覺十二菩薩似乎暗示十二因緣的修行,本經若依十二因緣為綱 領去體會則更易明瞭: 無明-見相而不見性   我們先從十二因緣角度來體解上卷的大意。「無明」一詞解釋不一,在四諦 言是不明「苦集」,在十二因緣是不明「緣起」,在楞嚴經是「知見立知」,在 本經是指「空中華(花)」,總而言之即是「迷妄」。第一節佛答文殊菩薩就把 「無明」的實相說明是「本性無故,如空中華及第二月」,但由於眾生「無生中 妄見生滅,故妄有輪轉生死」,說明眾生妄想執著成妄見,輪迴本空。若知本空 的實相,如夢之醒寤,一切無事。   人的妄見就是無明,此妄的根本在於「見相而不見性」,而被相所迷惑。這 「相」包括生滅、有無等差別,然而在法性上卻本自寂然平等。若能見性,即知 凡有所說、所見皆是相上的事,而真正的相是無相的,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即 見如來。」這「相」不只指境界,還包括生命、權利、地位、道德、念頭等都是 。在本經下卷會就修行人的「我、人、眾生、壽者相」個別深入說明。   有了「差別見」,自然就會如水往下流、氣往上升般的「動轉」,如此即離 於「平等不動」而起念,所起之念又回過頭來認同前面的「差別見」是實,所以 雖然是「空華」,人卻不知其「空」的本質,甚至空華又生空果,於是十二因緣 便流轉不息了。因此 解脫之道在「不二覺性,有無俱遣,無起滅、無知見」, 入於平等不動, 如此就是不落邪見的修行 。 行-動念即乖   「行」本指造作,即身口意的妄動,在某些經論是指「一念無明」,即從無 始無明狀態中動了一念妄想。在本經中是指在無明為妄、身心亦妄的本然下所產 生的「疑」。普賢菩薩追問「若能平等不動,那需修行?又若 一切有無皆幻, 則眾生怎樣也離不了幻,如此則怎麼也無法解脫。」當是因聽到法本不二是這世 間的實相,可以認同諸幻本空,卻對眼前歷歷差別的存在,難以消化,必起的疑 惑,這也是大部份學佛人聽到出世間法後,卻不能把世間也一併等觀,而認為世 間與出世間仍有距離,怎麼說也不是「不二」,所以似乎在聞法心開意解後,一 遇事相又用不上力。佛回答說:「說幻,說覺,猶未離幻。種種幻化本從圓覺妙 心所起。」這就是一念妄動所造成的自我困惑,問題還在自己不在法上。而解脫 之道仍在於「不動」,亦即「遠離諸幻,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 幻。」其重點在堅信本具圓覺妙心,凡一動念,即使分別有無平等,皆是空華, 既已動念,當反觀此念亦幻,如此地「以幻修幻」如鑽木取火,火出木盡,灰飛 煙滅,餘燼已熄,狂心亦歇。這就是禪的「無立錐之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 塵埃。妙覺是不動的,動念即乖本然,既說「不二」就沒得商量,再說就挨香板 。離開「說與不說、迷與覺、有與無 」之外,那是什麼呢?參吧!沒人可以跟 你說的,這就是佛說「火出木盡,灰飛煙滅」的解脫法門。 識緣名色-心生種種法生   由一念妄動起了分別意識,執識為實,於是就有內外名色的對待,及立足點 的我與境界的分野。在此經用「垢相與對垢」解釋。第三節普眼菩薩追問「不動 之下怎麼下手呢?眾生妄想執著已深,要他們不妄動是要有下手處的。」佛陀乃 指出戒定為基礎,「反觀此身心乃四大而有緣氣,積聚成心,四大分解,心識塵 皆幻滅。今所見身心塵相實是圓覺淨珠之未明而相互感應,現諸垢相。若垢盡明 現、影像幻滅,則一切清淨,現不二淨土十方圓明,所有眾生本來成佛,所有生 滅取捨本來無縛無脫。」因為法性平等不壞,任用現前,如室內千燈互不成礙, 同歸圓覺。動的根源在此識的相對立,起了根識塵識的我相。所以解脫之道即從 破解身心我相下手,一旦破解,天下本無事,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在無相 中法性本自清淨平等,雖眾相宛然,卻如昨夢之亂起亂滅,只要不取相成心而生 種種法,則本皆涅槃,所有眾生皆是不動如來。 六入緣觸-積習成牢   由於識的心生種種法生,積聚成過去的經驗,潛藏諸根中,一遇到緣,就成 為雜訊干擾,又再念念相續,積非成是,就把假名當真、把夢影看實。在實在感 所惑之下,人遂追求成就乃至成佛等。此節金剛藏菩薩聽到前面講一切皆幻,又 眾生本來成佛,知道眾生困惑於輪迴及成佛的實在感,就追問此中矛盾,「為何 眾生總是被身心迷惑,看不到本自解脫的本然?」佛回答:「眾生認取假名為實 ,是因先將心視為實體,成為空華之實在先,今有此見是空華已結空果。」輾轉 累積,所以妄想堅固、夢中做夢,有如演戲的人忘記自己是在演戲,只因在根本 上已先出問題,再如何解釋,總未能擺脫戲論,仍在文字與感受上分辨執取不休 。眾生的邊見不是取有即是取無,不知所有出入法皆是思維感受中的事。若知「 翳華二法非相待」,不於空華上認為華在虛空中有出入、成壞之相,也不認為虛 空是暫有或暫無,才不會「以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離諸世間慣性,停止我 們在本源上的錯誤,所以解脫之道即打破境界的出入、成壞等相,止息成佛未成 佛的世間假名,於這些成見斷其相續習慣,才不會落於世智辯聰巧見,而相續心 皆在根塵相觸時不正念所積習。若悟知「虛妄浮心多諸巧見分別」則不會追求名 相與境界的知見以為成就,或甚至用個人知見與他人做意氣之爭,沾沾自喜於世 間成就,大啗空果皆未離夢。 受緣愛取-生命的推動   我相堅固是識心執取身心的結果,初執取本只是由不正見分別,再由受的不 正念積習、擴大我所的範圍成為染著。一旦變為生命的一部份,則人的情愛生起 ,各種情緒也跟著浮現,漸漸佔據生命的全部,人生於是會為之而活、為之而死 ,更別談什麼聖言道義或菩提覺悟了。一般人即使有善根者也難脫輪迴繫縛。   此節彌勒菩薩提到生命根本問題-輪迴如何斷。佛陀說當斷理事二障才是大涅 槃,即使聲聞已斷事障,猶有變易生死,未登如來大圓覺海。理障就是前面幾節 所說的有捨有証有覺有生滅,這是礙大乘正見的。事障就是愛欲,「愛欲為因, 愛命為果」,生命為著欲愛而活而認為有價值、有意義。所以佛說:「一切眾生 皆因淫欲而正生命」,由貪欲而使無明發揮,在不正見及不正念共推之下,輪迴 不止。解脫之道當先捨貪欲,依止有正見善知識,則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得証無 生,証大圓覺。在生死的眾生可發菩薩大願,以大悲心作意處於世間,隨順圓覺 之道當能漸斷諸障。 有-凡聖差別   由於愛欲便著境界而有三界,由業的染垢,此時已是滿天空果。凡夫於世間 ,無事卻惹得事障纏縛,修行人不知法如標月指,即未能離法執,從無心卻自取 有心,自心作礙而不自在。   本節是前面五節作個總說,提出「圓覺自性,非性性有」,一切本性非空非 有亦無分別,但隨緣起假相而現差別,而其性仍本自平等;可是「眾生迷倒,未 能滅除一切幻化,於滅未滅而執於妄功用」,取著有為而不得寂滅。隨著個人念 念生滅及覺照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賢聖隨順覺性。本節提出五種隨順覺性說明十二 因緣逆轉還滅的層次,並解說悟入圓覺之道,指出行者存有差別必見到「行」的 生起與造作而不自在,很是深入,值得探究一番。   第一、凡夫覺性悟得在生滅中,沒有誰真正得到什麼,不想追隨生滅而想斷 了勞慮,如此之下是沒法安住在沒事中或又怕攀緣事物,故不自在。   第二、未入地菩薩隨順覺性已得清淨,但仍有對垢(法執)與人生意義之取 證,有分別垢淨之心及欲度眾生的情懷。但世間與眾生的雜染常會超出個人能耐 ,能所對待未消泯而不自在。   第三、已入地菩薩隨順覺性知一切如幻中無智亦無得,本無一法可當情,身 心與法皆本幻,以幻滅幻,契入能所雙泯。了知一切分別都是方便施設,用後即 捨,有如常人說「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對的,包括我剛講的這句話在內。」這就是 以幻滅幻的方便 ,所以於一切境都能安忍無礙,入無功用行。   第四、為如來隨順覺性,視一切皆自己性中之事,無菩薩眾生,諸幻影相寂 滅,真正入於寂滅大海,「照了諸相,猶如虛空」,如眼不見眼,於諸相非相皆 入平等不二法性,無住無相。如此則無心不動而隨順真如,無修無証而不起空華 ,地獄天宮皆成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第五、為平常心隨順覺性,總說解脫之道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如是信解受持不生驚畏」。 這種隨順覺性即是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有如維摩詰的語默如雷,是入不二法門最 直接了當的方法,但卻也最令人不解,甚或懷疑經典印錯了,怎麼會「不息妄心 ,不了知妄想境」呢?面對妄心與妄境若不處理,那一定隨它流轉了,除非經過 如「道士驅魔」方式,經一番施為後而降服,這樣人才覺得放心。這也是世間法 一向的處理方式,總認為「水來土掩」才是對的,所以對大乘經典所說的無生無 相不得其旨,更談不上無為法的無作及頓悟了。 頓  悟   頓悟有如光之照暗,全體無別。漸悟如木之燃燒,依次而燼。大乘圓教講的 是頓悟,因為無明如虛空,是沒本體,也沒漸漸消失的事;若認為無明是有實體 ,是漸漸形成,或談如何作事前準備以照破無明,這即名有為方便,才有次第的 安立。   因為法身是無相無體,故沒次第,是本自圓滿未曾缺失的,這不增不減的本 來面目皆是眾生本具,如銀行裡有錢,只是忘記了密碼一時領不出來。這「忘記 」就是人心存妄念,所以在清淨慧菩薩一節,佛總說頓悟之道:「居一切時不起 妄念」(若說有覺猶未離妄),堅信自性光明智慧是佛,餘皆是空華夢幻,故此 時若生任何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全當空華看待,都不要管它;同樣,若 在妄想境中,比如順逆、迷悟之分別對錯時,也當作空果,「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不要隨之起舞取捨不已,只管回到「法本無生,今亦無滅」、「凡所有相皆是 虛妄」的正信念上,覺心不動,亦不生驚畏,做隨緣該做的,做後無智亦無得, 這就是隨順覺性,法性無生的頓悟法門。當然,不是說世間修行或做人就可不管 ,而是知道不是修行讓人增加什麼,修行是在修正世間法上的知見與體悟出世智 慧,以為他向本具光明作開展,直至對本自不增不減的法身信念毫不疑慮時,則 於世出世間圓覺不動,有如想起銀行密碼,順利通達帳戶即是頓悟。行者若於圓 覺經信解受持,則無論根大小,頓悟覺性本是正常,不應驚畏或懷疑。若我們總 被妄念支配著,一直夢想追求開悟,或又認為開悟或自在是一種超現實高不可及 的境界,那就與頓悟無緣了。本來頓悟不是禪宗專有,即使小乘或其他宗派都有 這個,只是禪宗行者有大氣魄、大信念,所謂「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 真」、「大道無難,唯嫌揀擇」,這些話是真實之語,絕不是拿來說爽的。 正修行路   佛告彌勒菩薩﹕「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 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 得証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五性差別。」緊接著又 說﹕「眾生當發清靜大願,願我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 修行。」這些話明示了我們學佛修行當須有擇法覺支,才能得大解脫。即使根器 不佳者,若不妄自菲薄,敢向如來無上正覺承擔,皆可成佛果。   今日佛門中五花八門法門,以及教界內的廣告瀰漫,要學得正法真是要憑個 人福報了。「歧路可以亡羊」,學佛人在四依止上應該好自抉擇﹐萬不可人云亦 云、崇拜異端,耽誤了佛道還四處頌揚。佛門中充斥著「異方便」緣故,又加上 一開始時的知見就有問題,致使修行者多,成就者稀少,所以在此經特別強調正 知見的重要,明示「以如來果地覺為因地心」,頓悟圓覺絕對可能。「正直捨方 便,直說無上道」可說是解救末法的第一良劑。 悟得圓覺法身   大乘佛法的佛主要是指法身如來,是常住常寂光淨土的,認為報、化二佛是 為讓眾生開示悟入而方便示現的,因為包括悉達多太子本身也不離生死,在「無 常、無我」中,沒有誰真正得到或失去什麼,甚至連這個「人」也是緣起如幻, 是故「當以無堅之身悟得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的真觀下,我們當以此速朽之身,體悟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本然,這本然是 眾生本來面目,又稱為如來或法身。因此,我們不該認為是這個肉體修道成佛, 也不說這個心從無明轉變成真如,而是善用這身心悟入本自不生不滅的法性。當 這身心悟入法性後,就是「兩木相因,灰飛煙滅」,所有幻化不待追問那裡去了 或變成什麼。悟得法身,不是從有變無或無變有,也不能說:「這是我的法身」 ,因為法身是無二無別,眾生與佛皆同一法身,皆遍滿法界,如百千燈光照一室 ,無壞無雜,在十方三世皆平等無二。在清淨遍滿法界中,所有生滅、得失、修 證等有為皆是昨夢,本無增減、來去等個人差別或相應性的問題,因此如何修行 與次第的問題,在法身角度而言只是有為方便法,不可把標月指錯當目標追求。 不二淨土   解脫成佛後,並非凡夫想像的人生變成灰色無趣了(這也是他們不學佛的一 大原因);相反的,由於自性功德的打開,更能隨願自在的開展清淨殊妙的世界 ,本經一開始便說:「於不二境現諸淨土」,亦即淨土與清淨自性不二,所以娑 婆就是釋迦佛的淨土,我們也可說是往生來此的凡夫菩薩;在此也是可體悟無生 法忍,回歸不生不滅的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故我們當下此身就是法性的化身 ,是依緣示現的,如土長苗,是夢幻空身,沒有自性。其實就像偶而會聽聞的: 「某人被某魂附身,不能自己」一般,我們也是被「我」附身,而此身本非我的 ,只是我先入為主,一旦緣滅,還歸四大,方知此身本非我。所以每人都是化身 ,而與大菩薩不同的是我們不自在,這不自在只因我們多了妄想,此妄想就是無 明,就是業,也是「空華」,覺悟是空華就入無生。這有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 最後「花開見佛」悟無生,才知一切花(法)本自不生今亦無滅,所有生滅都是 虛幻不實,如此即是當下不二。所以無量壽經亦言:「不著六塵,行寂靜行,遠 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觀法如幻,三昧常寂…皆得六根清徹,獲三種忍 :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覺了一切法如夢幻想,知土如影像,一切空無我 。演說正法無縛無脫,無諸分別。」十方諸佛皆同如是,如此方名不二 。 結  語   以上乃上卷之概說,其重點在確立正知見,証大圓覺之不二真如,入於如來 大寂滅海,以此正知見為因地法行,則所有根性皆能頓悟無上菩提。學了上卷若 還疑惑說:「既然如此,那要如何才能與不二相應?」或說:「那我不必學佛了 」,這就表示未悟入以上所說的圓覺正見,只好再開演下卷解釋了。下卷將解說 修行方便及修行人禪病為重點,留待下期再談。 --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3.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