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6/0685_001.htm ()為引用 (說明部分引用"清光緒 曹溪山沙彌元奇書 佛說盂蘭盆經略疏") ------------------------ 佛說盂蘭盆經 (盂蘭是西域之語,此云"倒懸","盆"唐三藏翻云"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 (倒懸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行事)梵語盂蘭盆Ullambana,譯為倒懸。人死,魂魄沈於闇道,有倒懸之苦也。 為救此倒懸之苦供養三寶者,即盆供也。玄應音義十三曰:「盂蘭盆,此言訛也。正言烏 藍婆拏,此譯云倒懸。按西國法,至於眾僧自恣之日盛設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懸之 苦。舊云盂盆是貯食之器,此言訛也。」新稱之婆拏,即舊稱之盆,皆梵語也。 [佛光大辭典] 梵語 ullambana 之意譯。音譯盂蘭盆。人死之後,沈於闇道,有倒懸之苦。為救亡靈脫 離倒懸之苦,可盛設供具奉施三寶。〔玄應音義卷十三〕(參閱「盂蘭盆」3454)p4025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 梵語盂蘭盆,華譯為倒懸,意思是人生前若作惡多端,死後魂魄便沉淪於闇道,有倒懸之 苦。)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 ,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目連悲哀,即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 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魔、 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罪障消除。」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 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 大德眾僧。 (僧自恣:僧字,於上眾僧為重語也,此是譯人之失。何不云共自恣時?自恣者,自己之 過恣他所舉,謂一夏安居,雖謹護浮囊,猶恐當局者迷,必藉傍觀得失,故偏袒於眾中白 言:"大德長老,或見我過,或聞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舉,哀愍語我,我當懺悔。" 如此則身心清淨,供養此者,拔濟先亡,資熏現存。 故三藏云:比丘受歲之日,大眾自恣之時,僧多獲道,於四果人,能濟厄於七代。) (可於 http://cbs.ntu.edu.tw/dict/index.php 搜尋關鍵字"自恣",較詳細) 當此之日,一切聖眾, 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樹下經行; 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 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 (缽和羅飯:缽中飯。 經題云"盆",即是"缽",譯時隨俗云"盆",盆之與缽,皆是器也,故三藏釋題,翻為 "救器"。) 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 應時解脫,衣食自然。 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 快樂。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 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爾時,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眾,皆大歡喜,而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是時,目連其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 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為可爾不?」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 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 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佛歡喜日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雜語)七月十五日之異名也。以此日比丘安居結了,為諸佛歡喜之日故也。 盂蘭盆經曰:「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 僧。」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結夏安居完畢,眾僧證道者多,十方諸佛歡喜。) 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 人中,福樂無極。」 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 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爾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盂蘭盆經 ------------------------------------------------------------------------------ 盂蘭盆 [佛光大辭典] 梵名 Ullambana 之音譯。為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盂蘭盆經,而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 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之儀式。又作烏藍婆拏。意譯作倒懸。又稱盂蘭盆會、盆會。乃梵語 avalambana(倒懸)之轉訛語,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痛苦之極。玄應音義卷十三、 翻譯名義集卷九、釋氏要覽卷下,及盂蘭盆經略疏等均謂,「盂蘭盆」一詞,原為音譯之 訛,蓋「盆」係梵語 bana 之音,而非如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所引大盆淨土經之言,謂「俱 以七寶盆缽施與佛及僧」之「盆缽」,然歷代誤援其義者則不乏其例。 初於唐代慧淨之盂蘭盆經贊述中,即謂置珍饈美味於盆中,以奉佛施僧而救倒懸之苦; 宗密之盂蘭盆經疏卷下則謂「盂蘭」即倒懸之義,「盆」則為救護之器,故以盂蘭盆釋為 「救倒懸、解痛苦」之義;此一說法,後世多採之。又據宋代遇榮之盂蘭盆經疏孝衡鈔卷 上載,盂蘭盆經之經題,意譯為覺者說救倒懸器經,盆字為訛略語,舊譯盆佐那,新譯門 佐羅、門佐曩,即救器。蓋「門佐曩」為梵語 muncana 之音譯,乃巴利語 muccana 及 梵語 mocana 之轉訛語,然「門佐曩」有「救護」之意而無「器皿」之意,故遇榮之說亦 有訛誤。 盂蘭盆之起源極早,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梵 Mah?bh?rata)第一大章之第十 三章、第十四章,及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等之中,皆有關於盂蘭盆之敘述。 又摩奴法典第九章、摩訶婆羅多第一大章之第七十四章等,其中皆有梵語 putra(子息) 語源之說明,謂男兒必須拯救(梵 trayate)墮於地獄(pun)之父之義。 因印度古來即相信無子嗣者,於死後必墮入惡處,故婆羅門於二十歲修業圓滿後,遂歸家 娶妻生子,以祭祀祖先之靈。 據盂蘭盆經所載,佛弟子目連以天眼通,見其母墮在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苦悶相續; 目連見已,以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飯食皆變為火炎。目連為拯救其 母脫離此苦,乃向佛陀請示解救之法。佛陀遂指示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印度雨季 期間,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此日乃安居結束之日), 以百味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以供養三寶,能蒙無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盂蘭盆經 (大一六‧七七九下):「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 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另據大盆淨土經載,瓶沙王、須達居士、末利夫人等依目連之法, 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之罪業。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為"梁武帝",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538) 武帝曾至同泰寺設盂蘭盆齋。又釋氏六帖卷四十五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普 施諸寺。其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行此會,以報父母、祖先恩德。據法苑珠林卷六 十二祭祠篇、佛祖統紀卷五十一等載,唐代諸帝如代宗、德宗等皆極重視盂蘭盆供。 另據大宋僧史略卷中內道場條載,代宗將過去施盆於寺之儀式改設於宮內,供奉更莊嚴之 器物。 至於民間行盂蘭盆會之盛況,如日僧圓仁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會昌四年(844)條所 載,長安諸寺在七月十五日供養,作花蠟、花餅、假花等爭奇鬥艷,並於佛殿前鋪設供養 ,全城士庶巡寺隨喜,競修功德。又據盂蘭盆經疏序載,僧眾亦循例於是日各出己財, 造盆供養三寶。 宋代盂蘭盆之風習依舊,然盆供之富麗莊嚴,與供養佛僧之情形漸減,而形成薦亡之行事 。據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元節條載,是日焚燒冥錢,衣服,並上演目連救母雜劇等。高承於 事物紀原一書中,指責當時之盆會,已失供養佛僧之意。又據南宋吳自牧之夢梁錄卷四載 ,僧寺於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會,集施主之財米等而為之行薦亡儀式。因知其後盂蘭盆會 已成為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七節臘章月分須知條及幻住庵清規載 ,盆會之內容僅限於諷經施食而已。明代袾宏於正訛集中,指出世人以該日施食鬼神為盂 蘭盆會之非。清代儀潤欲綜合諸說,乃謂宜於白日奉蘭盆以供養三寶,而於夜間普度鬼神 。然諸寺院遵行者不多,而民間一般仍多以薦亡度鬼為主。此外,在盂蘭盆會中所設之齋 食供養,稱盂蘭盆齋;供佛僧之百味飲食、百種器具,稱盂蘭盆供;後世多以瓜、果、麵 、餅、茶、飯等,供養餓鬼。 日本則於推古天皇十四年(606)起,諸寺於四月八日及七月十五日有設齋之行事。 齊明天皇三年(657),始設盂蘭盆會,因與祖先崇拜之民俗相融,故其後即盛行於朝野 ,至今不輟。因供奉亡靈,故亦稱魂祭、靈祭、精靈祭、精靈會。 又行盆會為除亡者之苦患,而淨土真宗亦以之為追善、追福之修法,乃稱歡喜會。 現今於七月十五日,僧院循例舉行盂蘭盆會,在諷經施食之外,並有供僧大會,近年臺灣 佛教界更醞釀訂定該日為僧寶節。此日亦為民間所謂之中元節,於民間之信仰,盛傳此日 地獄門大開、釋放餓鬼之說,故民間多於此日屠殺牲畜,備辦飲食,宴請諸餓鬼,亦請道 士誦經超度,稱為中元普度;蓋世人多以為於此日,備辦諸妙好食品宴請餓鬼,可消災免 難,保佑平安順利。然以佛教戒殺之立場觀之,如此作法,非但不能獲益,反造貪瞋殺業 ,故其意義、果報實與佛教之盂蘭盆迥異。〔慧琳音義卷三十四、釋氏通鑑卷九、盂蘭盆 經折中疏(靈耀)、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儀潤)、老學庵筆記卷七(陸游)、元亨釋書 卷二十、卷二十二〕p345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ㄨ▌▍/ ▌◢◤ ▌ ▌▊▄▉▄ ▌▆█▆ ▌▆▆▆▆▆ ▍ ▌ ▌▍X▌ㄨ▌▍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12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