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學習悟入的方法 】 淨空老和尚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解】勝義者,謂圓成實性,指圓滿成就之真實性。 "指圓滿成就之真實性",這個“性”實在講,是佛說法方便起見,是真的,不假,但 是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你心上還有一個“圓成實”,“圓成實”早就沒有了,阿賴耶 裡頭有個“圓成實”就麻煩了,它就變成十法界的種子了。所以要“離名字相”《起信論 》上說的你才真正聽懂釋迦牟尼佛給你講的什麼。   還“離心緣相”。不能想“佛”這個字什麼意思、這一句什麼意思,不能說,為什麼 ?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才能生無量義;如果有意思,有意思只有一個意思,不能有第二個 意思。   佛的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我們能不能見到無量義?能。譬如你讀經,你讀一千遍, 你懂得了一千遍的意思;你再念一千遍,兩千遍,又懂得了兩千遍的意思。兩千遍的意思 跟一千遍的意思不一樣,一千遍意思淺,兩千遍意思深;再念一千遍意思更深。告訴你遍 遍都不一樣,這一千遍一千遍這是開始,所以念經好好地念經。   念經是幹什麼? 修定。修定是為了開悟。修定目的在哪里? 修定的目的作用,是 你妄想、分別、執著給念掉。心裡頭只有經文,妄想雜念進不去、雜不進去,所以它是“ 修定”,它不是叫你背經,叫你背經就錯了。那個背誦是你念多了自然能背,是副作用, 不是真正作用,真正作用是得定。    念《法華經》開悟的,就叫“法華三昧”;念《華嚴經》開悟的,叫“華嚴三昧”; 念《無量壽經》開悟的,叫“念佛三昧”。什麼經都能得三昧。那我們要問了:那讀《老 子》、《莊子》能不能開悟?能。那是“老莊三昧”,你念《四書》開悟,就是“念孔子 三昧”、“儒家的三昧”。統統能,沒有一定。你真明白了,哪一法不是佛法?! 法法皆是佛法。佛法是什麼? 幫助你覺悟的,任何一法都能幫助你覺悟。   所以不僅是儒、釋、道,世間任何一法,拈一法,你只要用佛法這個方法,統統能開 悟。記住海賢老和尚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我念一、二、三、四、五行不行? 行!怎麼不行?! 一個道理。你心裡頭沒有一、二、三、四、五,除一、二、三、四、五 外什麼也沒有,到哪一天一、二、三、四、五也沒有了,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   佛法在哪里? 佛法在自性裡頭,不在外頭,外頭沒有。戒、定、慧三學統統在自性裡 頭。我們守著祖師的教誨,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這幾 句是什麼?是戒律。依照這個戒律就會得定,得了定之後就開悟了。小定,小悟;大定, 大悟;明心見性徹底開悟了。所以佛法不在外面。 讀一千遍、兩千遍、三千遍。北京胡小林居士在做實驗,他念《大乘起信論》現在是 三千遍了,他告訴我,古人的話千真萬確,絲毫都不假,他念滿一千遍,有一千遍的悟處 ;兩千遍,大悟,現在是三千遍,沒有能到大徹大悟,他是大悟裡面的高品位的。這一次 到此地來,給我們講了八個小時,大家聽了之後歡喜,給我們現身說法。沒有老師教他, 只讀經文,不看注解。 什麼時候看注解?一千遍之後再看注解。看注解是什麼?請求注解給他印證,看自己 悟的跟人家寫的一不一樣,如果一樣就沒錯。兩千遍讀完之后,再看另一家的注解,多看 幾家,你全懂了,大家給你作證。你所悟的跟他悟的不一樣,那有問題,不是他錯了,是 自己有問題。   過去這些高僧大德在世,可以到那裡去請教,請他給我們做證明。這些人不在了,他 們的著作留在世間,就用他的著作來做證明,效果是相同的。佛書要這個念法,普通的念 法學不到,學的是什麼?佛學常識,不得受用;依照這個方法得受用。   所以講“圓成實性”,名詞。“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這名詞 術語,知道不執著它,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塊石頭,就變成障礙,心裡空空洞洞, 什麼也沒有。自然流露出來的是智慧,從阿賴耶識種子流出來的是煩惱。阿賴耶是妄心, 我們要把妄心放下,把真心提起來,小悟大悟都是真心。 影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0IGkIVbcQ0 17分10秒開始。
另補上聽經方法開示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wyj_eaSnw
《補充資料 -節錄自 上官居士 學習傳統文化之心得報告》: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語出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注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 作訓注;又善《左氏傳》……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這段話是說董遇善於研究《老子》,並為《老子》作過比較準確的注解,還善於研讀 《左氏傳》……有人想跟他學習,董遇卻不肯教導,卻說:「(你)必須先把要學的東西 讀上一百遍」,他解釋說,讀書一百遍,其中的意義和思想就自然顯露出來了。   又朱熹《訓學齋規》中講到,「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 ,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 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 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 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 附 印光大師 讀經須知 :   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 。至於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 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   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 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 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癡福而已;而此癡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 有了期!   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鹹知,此道舉世鹹昧。(某某)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 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 決。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   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 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 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 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 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 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 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 究之讀儒書,將見亵慢之罪,岳聳淵深。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 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注,不敢外緣一切聲色。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 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聽者惟聲是托,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 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 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 贊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 焉出涕,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   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 注,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只麼還寫,隨即伸手 不見掌矣。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致志。至於用力之久,自有一 旦豁然貫通之益耳。 明雪峤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 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猶不識字,不能 寫,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 中來。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注疏, 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 舒泰些。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 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於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 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三種情見,當歸於無何有之鄉矣。若不如是閱經 ,非但三種情見,未必不生,或恐由宿業力,引起邪見,撥無因果,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 ,相繼而興,如火熾然。而猶以為大乘行人,一切無礙,遂援六祖心平何勞持戒之語,而 諸戒俱以破而不破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難得真法也!   所以諸佛諸祖,主張淨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不能發現耳。當以念佛為主, 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盤,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 閱,皆無不可。而閱之之法,斷斷不可不依吾說,而苟且從事。致令不思議利益,由肆無 忌憚並分別妄情而失之。豈不哀哉!〗   夫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 證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視之,則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則無過;若 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則其過彌天矣。   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是如者,我說其人必能 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否則是游戲法門,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說得了了,一絲不得 真實受用,乃道聽途說之能事也。古人於三寶分中,皆存實敬,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今 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況實行乎? == 末學慚愧,自己從念佛中,得到了些啟發,自覺過去的學習出了問題。 遂回過頭來找老和尚這些重要教學方法,才深感老和尚這些教誨確實十分重要, 此是自古歷代祖師無論儒釋道,師承的學習方法,也是真正啟發自性智慧的入門之鑰。 希望有緣、有興趣的朋友,如果不排斥,願意播空,可一起試試看這種傳統的學習方法 慚愧末學也警惕自己要認真落實,讀上個一千遍、兩千遍,再來對照自己一般學習知識學 問方法,比較看看二者的差異性,這也是一種學習上的實驗,實證。 祝福諸位法喜充滿。 本文另有附上 淨空老和尚 的講經影片,若方便則可直接觀看影片,會比文字閱讀更好。 另一則,印光大師之開示,所點出的學習要領,也是非常值得留意的。 這些開示對於學習要領,慚愧初學深感十分重要, 如果有興趣想實驗的朋友,務必要反覆瞭解二位佛門大德,於字句間所要講的重點。 正所謂 「開示悟入」,祖師大德真誠實語。 以此文供養諸位朋友,也警惕我自己能不忘真誠與恭敬,努力落實師長們的教誨。 感恩一切。 慚愧初學 敬上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3.164.2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5023646.A.059.html
cutekid: 大推(Y)。倦念佛者,失無量寶;勇念佛者,開無邊悟! 06/04 15:38
fannykuo: 南無阿彌陀佛 06/04 18:48
※ 編輯: Bonaqua (118.233.164.223), 06/04/2016 21:05:43
wugilin: 隨喜讚嘆! 06/04 23:44
dakudai: 阿彌陀佛! 06/05 21:43
rc60710: 南無阿彌陀佛 08/04 13:18
dlmgn : 南無本師吸精瓶菩薩! 07/15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