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damcolton (NightRunner)》之銘言: : 最近在思惟念佛往生法門,為何要念到一心不亂才比較有把握? : 自己在思惟這樣的根據是否是因為: : 我們平常清醒時,心在粗分的狀態,很容易憶佛念佛。但當人臨終時,心會進入很細微的 : 狀態,比睡覺時的心還細微。如果我們在睡覺時無法念佛,那臨終時應該更無法。所以是 : 不是念佛至少要念到睡覺時都一心念佛,才比較接近臨終時也能一心念佛?版上好像很多 : 學淨土的同修,想跟大家請教一下。 : 感恩合十 您好 阿彌陀佛。 關於一心不亂念佛這個問題,須先瞭解所謂往生淨土的三主要標準 : 信、願、行 又如 蕅益大師 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以下兩個連結,是淨宗大德 黃念祖老居士 所講述的完整內容,值得詳讀。 末學只就相關部分做幾點重要節錄分享。 (一) 《淨土資糧》 黃念祖老居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107.htm#a07 (二) 《蓮宗妙諦—淨語三則》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http://book.bfnn.org/books/0108.htm --------------------------------- (一) 發願 信願持名為宗,底下談願。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對於婆娑世界我們毫無 貪戀願意出離,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極樂世界,這就叫作願。願很重要,所以說金剛非堅, 願力為堅。金剛石的硬度最高,可以消磨寶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剛仍不算最堅,唯有願 力是最堅的。 《普賢行願品》說:人們臨終時,一切諸根都敗壞了,一切辦法都沒有了,只是這個 願王不相捨離。可見願的重要。願是盔甲,當我們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敵人做一決戰的時 候,什麼是我們護身的盔甲? 就是願。 蕅益大師指出,往生關鍵,就是信願。大師說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信願;至於 品位高低,那在於念佛的深淺。可見往生關鍵是正信切願。有了正信,有了切願,乃至十 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要解》復說:「若 信願堅固,則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定得生。」信願要是堅固了,你臨終能十念,那怕只 是一念也能往生。《寶王三味論》說,臨終一念也可以往生。 反過來說,若無信願什麼樣呢?《要解》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 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似的,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們若不先 去解決「信願」這個往生的關鍵,不在這關鍵問題下功夫,只是肯念,於是在缺一不可的 信願行三資糧中,你缺了二個。如同三條腿的香爐,只剩下一條腿,能有一條腿的香爐嗎 ?所以說念的「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一樣,也沒有得生的理。可見花時間 來研究「信願」是十方必要的。因為這是往生的關鍵。 (二) 「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功效自見,無須問人,還請自驗。」 這是末後一首,指出了當前修淨業行人中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看到秦譯 (羅什大師譯)中,一心不亂,於是個人體會,就認為:不念到一心不亂,就沒有資格往 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極少,念了幾乎一生還沒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觀失望,消極苦 悶。實際上這並不是釋尊教法的原意。這一點《無量壽經》的功德最大了。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條件只是一向專念。老念,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沒有要求你一心不亂。而且「一心不亂」是只見於秦譯。玄奘大師所譯是:「繫念不亂」 。這句是你念的時候很專心,沒有胡思亂想,這就是繫念不亂,比較容易做到。 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見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 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無明(無明共四十二分)。先不談無明,只說見思二惑,見惑 有十樣,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嗔、癡、慢、疑。思惑是更細的貪、嗔 、癡、慢、疑。誰能把這些都去掉? 事一心,還有貪、嗔、癡、慢心、疑,你就沒到事一 心。 例如:貪心,總想得點好東西,不但貪物質,貪人家恭敬,貪名呀,貪威信。我要有 地位,要有什麼呀,都是貪啊,你都能去掉嗎?再者嗔心,人家批評你,說你不好,你能 不能不生氣呀。孩子很不聽話,做壞事,你不生氣呀。婆媳之間好多矛盾,嗔恨呀。舉個 三十年代突出的實例,一位做過將軍(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員)夫人的老修行,後來與 兒媳失和,她在念佛,但也壓不住心中的嗔恨,決心殺死兒媳,她就下座找刀,但當她看 到自己手中念佛珠時,才壓住這顆殺人的心。癡,更厲害了,眾生整個在癡裏頭,愚癡呀 。還有慢,我慢貢高,妒嫉障礙,己是人非,老子天下第一,也是根深蒂固。貪嗔癡慢都 破完了,這才是事一心,這很難呀。 阿羅漢斷見思惑得漏盡通,斷人我出生死,稱為豎出三界,稱為難行道。如果念佛法 門同樣也要斷見思惑,那不與豎出三界是同等的難度,為什麼還稱之為易行道,是捷徑中 的捷徑呢?既稱為易行,當然不須達到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的水平。也就是說,往生極樂 世界凡聖同居土,不須達到事一心的水平。能達到當然更好,就可往生方便有餘土。 若證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生實報莊嚴土(菩薩所居的國土),部分 證到常寂光土。 我們根據玄奘大師所譯「繫念不亂」,與《無量壽經》的「一向專念」,可以肯定一 向專念是往生的必備條件,「專」字有專一不變與專心持念兩方面的意義。既是專心在念 ,即是唐譯的「繫念不亂」。 當然,達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上三品是更好,但是未達到一心,先須要專念。專一不 變是針對見異思遷的人說的。一山望見一山高,總是不能安於自修的法門,今天想參禪, 明天又想學密,念了兩天佛,又羡慕外道的氣功,這樣的人學什麼都是白費事。我們是佛 子,當依本師釋尊的慈悲教導,末法修行,唯有念佛法門可以解脫,應該一向專念阿彌陀 佛。 「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達到一點都不散亂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個不散亂, 但我有幾十句能成一片,在這幾十句中沒有雜念了。這都是真實用功人的情況。那天我碰 到一個人,他說他自己要能找兩句念得清淨的都沒有。我說你這是實話。可見不容易,所 以應該咬定牙根,腳踏實地,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要真正的勤。「若非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不到極冷的時候, 梅花怎麼會開撲鼻的香?由於「寒徹骨」呀。這不是件小事,我們多少劫來在生死中流浪 ,釋迦牟尼佛說:光說變白狗,我的骨頭都有須彌山那麼高。六道中輪轉,無量的生死, 現在要在這一生中,把他扭轉,不再輪迴了,這是我們不能不解決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 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別的都是兒戲,都是肥皂泡,如夢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 常好看,但它必定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轉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無常。所以要真 勤真專呀! 專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樣樣會弄,件件稀鬆,刀槍劍戟樣樣能耍,可是要殺敵 制勝,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麼都修著一點,既在打坐又想參禪,既修淨土又學密宗。 又要念阿彌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薩,還要念點觀音菩薩,再加一點黃財神法,這不是真 實修行,是在開玩笑。「真勤真專」,必有功效自然可見,故云:「功效自見。」「無須 問人,還請自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三) 小結 上述概略節錄 信、願、行 三資糧的重要性與落實方針。 最後補充一些個人愚見.. 首先,信願非常重要,因為一向專念,是從信願為動機而引導。 其次,無常本非凡夫所能預知,臨終若憑自力能耐思惟,猶恐百密仍有一失,故依教奉行 是很重要的事情,又信願所相應的是彌陀的攝受加持,古德常云 : 通身靠倒彌陀。 惟深信佛力,臨終交給佛菩薩安排才是真正最妥當的,當然平常更要務實依教奉行。 淨空老和尚講經常提到,自己的壽命本來只有45歲,但因深信切願,將身心交給彌陀, 才又感得後續幾十年的壽命延長,眾生也才有福報聽經聞法,得大利因緣解脫生死。 最好的安排就是佛的安排,這些願力身與業力身的觀念,在《了凡四訓》當中都有詳述。 一個人一生從生到死,都有個命數,這就是隨業受報。 改變的根本,就是靠願力來改變,當願力大於業力,命運就改變了。 所以臨終想走的安心妥當,正念分明、心不顛倒,平時對於深信切願的培養就很關鍵, 簡言之,讓自己換個跑道,心心念念走在彌陀大道上才是最保險的。 這也是信願力所帶來的一大重要利益。 所以回到前頭 黃念老 所提到《普賢行願品》,臨命終諸根敗壞,惟有願王相隨不壞。 信願就是我們的護身鎧甲,然後隨分隨力的認真老實持名念佛,這就是得生的關鍵了。 平常我們能耐所及,敦倫盡份去做,其餘的就讓彌陀幫我們安排處理吧。 若常擔心這個、又擔心那個,深怕"己力"所顧全不周,這些現象往往都是身心未放 .. 於佛力處未能起深信,這部分也是要多聽經聞法,逐步調整心態的一環。 蕅益大師 於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云 : 『此信心所。自性澄清。亦能淨餘心心所等。如水清珠。能清濁水。』 可知我們身雖凡夫地,但若能仰信於佛,其功德利益都是不可思議、不可思量的。 淨土法門就像一艘大法船,彌陀就是船長。 信願就是上船,行就是老實坐好,不要到處亂跑。 我們的這一生就是業海,上船後,船就已經在海上行駛了,路途安全是船長的責任。 而我們的責任就是乖乖的坐在船上。 臨命終就是靠岸的時候,船長很慈悲還會親自導引方向,並帶乘客下船,到達安全彼岸。 易行道就是這麼簡單,對這艘船與船長有信心、對船所要到達的目的地有願心、然後自己 又能夠真正實行守規矩的安穩坐好,必定是萬人上船萬人到岸,無論智愚或貴賤。 然而,之所以不能往生淨土,原因無他,就是不老實坐好,到處亂跑亂看,甚至跳船...等 為什麼自古成就的都是那些最傻的、最吃虧的老實人 .. 而古德也都強調,寧可學愚夫愚婦,安分守己的念佛,其他都隨緣。 用意其實就是要我們 "老實在船上位置坐好"。 而那些聰明博學的、好奇心強烈的...往往出錯的偏多,原因就是到處亂跑,坐不住。 因此,若能明白當中的道理,當生成就,同生蓮池海會,其實是可以預期並實證的。 以上僅一點心得供養,有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3.164.2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88046762.A.7B0.html
creative88: 未能一心 先求專念 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 夏老居士寫得真 02/26 07:38
creative88: 好 南無阿彌陀佛 02/26 07:38
heigleck: 南無阿彌陀佛 02/26 07:54
s8402019: 南無阿彌陀佛 02/26 10:42
summertrees: 隨喜讚嘆!阿彌陀佛! 02/26 14:55
summertrees: 確實就是信願當先,安分坐好! 02/26 14:57
wugilin: 讚嘆!南無阿彌陀佛! 02/26 15:43
※ 編輯: Bonaqua (118.233.164.223), 02/26/2017 21:13:50
newnewer: 讚嘆與感謝原PO的用心與分享!!南無阿彌陀佛!_/\_ 02/28 08:51
yentingeric: 願力很重要但願為本體;而願力的的顯現則在各方面。 03/01 18:36
yentingeric: 夢中唸佛不見得有願力往生西方,但有願力者夢中唸佛 03/01 18:36
yentingeric: 非難事。若做惡夢時還想到阿彌陀佛表示心不顛倒,想 03/01 18:36
yentingeric: 與佛同在。這是個標準,不見得每人適用。但相信有人 03/01 18:36
yentingeric: 做惡夢唸佛而佛菩薩來相救也有 。若無法了解理一心 03/01 18:36
yentingeric: 唸佛或事一心唸佛。也不知自己唸佛心力到何處。睡覺 03/01 18:36
yentingeric: 唸佛也不失為一種檢驗自己唸佛功力多深之法。 03/01 18:36
yentingeric: 當然唸佛有上中下品標準,在無量壽經已有及許多大師 03/01 18:36
yentingeric: 已告知。只是此主題剛好談到夢中唸佛,小弟只是提出 03/01 18:36
yentingeric: 些酌見,不見得對。 不對還許不吝糾正。謝謝! 03/01 18:36
yentingeric: 學生時代為了考試都會夢中唸書了,何況這種生死大 03/01 18:36
yentingeric: 事,夢中能唸佛非難事。尤其惡夢。夢中能唸佛表【下 03/01 18:36
yentingeric: 意識】把佛號放入平常意識中。 03/01 18:36
Bonaqua: 信願堅固其實就是念佛,念佛專一其實就是信願堅固。 03/01 18:58
Bonaqua: 念字,就是心中所想念,所希求、所盼望。 03/01 18:59
Bonaqua: 所以一般念字不加口字旁也是這個意思~ 03/01 18:59
Bonaqua: 男女朋友平常並未將彼此放在口中唸,但心中那份牽掛, 03/01 19:00
Bonaqua: 就是念的意思了。 03/01 19:00
Bonaqua: 所以為什麼熱戀的情侶,有人常常夢到彼此,這都來自於心 03/01 19:01
Bonaqua: 中的想念,而持名有三個清楚,心中對佛號的清楚,那一份 03/01 19:02
Bonaqua: 對佛恩德的感念之心要明白,這部分也需要透過經教來瞭解 03/01 19:03
Bonaqua: 佛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恩德,瞭解之後,若能發自內心的 03/01 19:04
Bonaqua: 感念佛恩,以這樣的誠敬心持名,相對就很容易攝心了, 03/01 19:05
Bonaqua: 念之久久,夢中其實也會不自覺的念起佛來。 03/01 19:05
Bonaqua: 這部分所談是以信願導行。 03/01 19:09
Bonaqua: 另外若以行來專談,能在夢中也不丟失佛號,這肯定更好。 03/01 19:10
Bonaqua: 古有云,靜中念佛十分,不如動中念佛一分。 03/01 19:11
Bonaqua: 動中十分,夢中一分。這些都是警策念佛人精進之語。 03/01 19:14
Bonaqua: 又如夏蓮居大士,睡夢中一轉身就是一句 阿彌陀佛 ~ 03/01 19:15
Bonaqua: 所以信願行,三者都必須認真修持為上。 03/01 19:15
yentingeric: 感謝 B大 !我一直用錯字。<念>佛才對。唸跟念 音 03/02 04:31
yentingeric: 同義不同 。 03/02 04:31
dlmgn : 南無本師吸精瓶菩薩! 07/15 12:46